西安铝滑槽:任继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8:22:54
百科名片
   任继愈
任继愈,山东平原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基金宗教组召集人,中国无神论学会理事长。是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
中文名: 任继愈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山东平原县
出生日期: 1916年4月15日
逝世日期: 2009年7月11日
职业: 学者,哲学家,历史学家,
毕业院校: 北京大学
主要成就: 国家图书馆馆长
目录
人物简介学术主张刊行著作专著主编
发表文章论文序跋随笔
任继愈访谈部分访谈实录图书馆应服务于社会大众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皆不可或缺研究宗教与哲学不再陷于盲目性人生是万米长跑,不要只看到100米
培养人才不是蒸馒头一生低调不图虚名孙家正(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杜继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陈力(国家图书馆副馆长)李申(任继愈的学生、上海师范大学哲学教授)
任老语录任老年谱
人物简介
学术主张
刊行著作专著主编
发表文章论文序跋随笔
任继愈访谈
部分访谈实录图书馆应服务于社会大众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皆不可或缺研究宗教与哲学不再陷于盲目性人生是万米长跑,不要只看到100米
培养人才不是蒸馒头
一生低调不图虚名孙家正(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杜继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陈力(国家图书馆副馆长)李申(任继愈的学生、上海师范大学哲学教授)
任老语录
任老年谱
展开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任继愈,字又之,山东平原人。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38年毕业。  作品
1939年考取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第一批研究生,师从汤用彤和贺麟教授,攻读中国哲学史和佛教史。1941年毕业,获硕士学位。
1942-1964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先后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宋明理学、中国哲学问题、朱子哲学、华严宗研究、佛教著作选读、隋唐佛教和逻辑学等课程,并在北京师范大学担任中国哲学史课程。
1955-1966年担任《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编辑。
1956年起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为新中国培养第一批副博士研究生。
1964年,负责筹建国家第一个宗教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任所长,并于1978年起招收宗教学硕士生、博士生,1985年起与北大合作培养宗教学本科生,为国家培养大批宗教学研究人才。他致力于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佛教史和中国哲学史,并曾多次在国外讲学并进行学术访问。
任继愈  任继愈
于1987年至2005年1月年间,任国家图书馆馆长,是学术界的代表,并担任王羲之艺术研究院学术顾问,曾当选为第四、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1999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1991年6月,任继愈先生应邀出席了在山东省广饶县举行的“孙子学术研讨会”,和其他150余名与会专家共同揭开了关于孙子故里的千古之谜,确定山东省广饶县即为春秋时期伟大军事家、思想家、《孙子兵法》作者、兵圣孙武(孙子)的故里。会上,任继愈先生被推选为中国孙子与齐文化研究会会长,并被聘为广饶县孙子研究中心特邀顾问。
任继愈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7月11日4时30分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3岁。
任继愈先生一生简朴,嗜好不多,除了酷爱藏书之外,就是一枚爱不释手的汉玉把件双面马驮金。很为世人称道。
编辑本段学术主张
继愈先  任继愈
生把总结中国古代精神遗产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和使命,致力于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佛教史和中国哲学史。在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中,他最初相信儒家。解放以后,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在用马克思主义总结中国古代哲学的工作中,他是做得最好的一位。由他主编的《中国哲学史》(四卷本)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是大学哲学系的基本教材。四十年来,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哲学工作者。七十年代后期,他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七卷本,已出四卷)。他在《寿命最短的黄老学派 效应长久的黄老思想》一文中,指出“司马迁的《史记》把老子与韩非合在一起,写成《老子韩非列传》。古人曾指责司马迁分类不当,认为老子不应与韩非摆在一起,其实两  任继愈
家有相融相通处,《史记》的安排并不能算错,而且是可以理解的。”[1]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把对佛教哲学思想的研究作为研究中国哲学的组成部分。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他连续发表了几篇研究佛教哲学的文章,受到毛泽东的高度重视。这些论文后来以《汉唐佛教思想论集》出版,成为新中国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宗教问题的奠基之作。1964年,他奉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之命,组建世界宗教研究所。几十年来,世界宗教研究所培养了一批批宗教研究人才。他在继《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之后,又主编《中国佛教史》(八卷本,已出三卷)、《中国道教史》、《宗教大辞典》、《佛教大辞典》。
任继愈先生第三项学术贡献是提出了“儒教是教说”,这一判断根本改变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性质的看法,是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本来面貌的基础性理论建树。这些年来,“儒教是教说”逐渐得到学术界理解和赞同。
任继愈先生的第四项学术贡献,是领导了大规模的传统文化的资料整理工作。从上  任继愈
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任继愈先生就领导了《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的整理和编纂工作。全书106册,1.02亿字。目前,《中华大藏经(下编)》也已经启动,预计2亿-3亿字。同时,任先生又主持编纂《中华大典》,预计7亿字。
任继愈先生的第五项学术贡献,是始终坚持以科学无神论为思想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坚持宗教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坚持用无神论思想批判形形色色的有神论,抵制各种打着科学和民族文化旗号的土洋迷信。在他的领导下,创办了建国以来、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以宣传无神论为宗旨的杂志:《科学与无神论》。
专著有《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中国哲学史论》、《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任继愈学术文化随笔》、《老子全译》、《老子绎读》等;主编有《中国哲学史简编》、《中国哲学史》(4卷本)、《中国佛教史》(8卷本,已出第1、2卷)、《宗教词典》、《中国哲学发展史》(7卷本,已出第1、2卷)等;此外,还主持《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的编辑出版工作;主要论文收集在《汉唐佛教思想论集》和《中国哲学史论》中。
编辑本段刊行著作
专著
《老子今译》(古籍出版社,1956年8月)
《魏  任继愈
晋玄学中的社会政治思想略论》 1956(合著)
《范缜“神灭论”今释》 1957 (译注)
《墨子》1961 (专著)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人民出版社,1973年)
《老子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1985年又出修订本)
《中国哲学史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中国佛学论文集》 1984 (合著)
《中国哲学发展史》1985 (专著)
《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11月)
《佛  任继愈
教史》1991 (专著)
《老子全译》(巴蜀书社,1992年)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1994 (专著)
《任继愈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
《佛教与东方文化》 1997 (专著)
《墨子与墨家》(商务印书馆,1998年12月)
《天人之际》 1998 (专著)
《墨子与墨家》 1999 (专著)
《任继愈自选集》 2000 (专著)
《竹影集》(任继愈自选集)(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1月)
《任  任继愈
继愈禅学论集》(商务印书馆,2005年8月)
《皓首学术随笔·任继愈卷》(中华书局,2006年10月)
《老子绎读》(书目文献出版社,2006年12月)主编
《中国哲学史》(四卷本,人民出版社,1963年7月初版)
《中国哲学发展史》(七卷本,已出四卷,人民出版社,1983—1998年)
《佛教经籍选编》1985 (选编)
《中  任继愈
国佛教史》(八卷本,已出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4月)
《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增订本)
《道藏提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7月)
《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 1993 (主编)
《中国哲学史通览》 1994 (主编)
《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1996 (主编)
《北京图书馆同人文选·第三辑》 1997 (主编)
《禅宗与中国文化》1997 (主编)
《宗教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8月)
《儒教问题争论集》 2000 (主编)
《中  任继愈
国藏书楼》 2001 (主编)
《宗教小辞典丛书》 2001 (主编)
《齐鲁人杰丛书》 2001 (主编)
《中国版本文化丛书》 2002 (主编)
《中国国家图书馆碑帖精华》 2002 (主编)
《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宗教学》 2002 (主编)
《佛教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中华大藏经》 2004 (主编)
《墨子大全》 2005 (主编)
《新版宗教史丛书》 2006 (主编)
《国际汉学》(1-16辑 ) 1998-2007 (主编)
《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 2008 (主编)
《中国文化经典》2008 (主编)
《中华大典·哲学典》 2008 (主编)
编辑本段发表文章
论文
韩  任继愈
非的社会政治思想的几个问题(《文史哲》1955年04期)
从“内经”看中医的理论基础(《江西中医药》1956年06期)
鲁迅同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们的关系(《科学通报》1956年10期)
魏晋清谈的实质和影响(《历史教学》1956年10期)
禅宗哲学思想略论(《哲学研究》1957年04期)
春秋时代天文学和老子的唯物主义思想(《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9年04期)
论老子哲学的唯物主义本质——兼答关锋、林聿时同志(《哲学研究》1959年07期)
天台宗哲学思想略论(《哲学研究》1960年02期)
庄子探源——从唯物主义的庄周到唯心主义的“后期庄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1年02期;《哲学研究》1961年02期)
法相宗哲学思想略论(《哲学研究》1962年02期)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教学与研究》1962年02期)
墨子生卒年简考(《文史哲》1962年02期)
关于《  任继愈
物不迁论》—一篇形而上学的佛学论文(《学术月刊》1962年02期)
孔子——奴隶社会的保守派、封建社会的“圣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2年04期)
庄子探源之四——“后期庄学”(内篇)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2年05期)
孔子的“仁”的保守思想中的进步意义(《学术月刊》1962年07期)
王弼“贵无”的唯心主义本体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3年03期)
关于《不真空论》(附今译)(《学术月刊》1963年0出席活动(11张)
期)
《印度佛教史》汉译本序(《晋阳学刊》1984年05期)
《五台山古诗选注》序(《五台山研究》1987年01期)
《中国佛性论》序(《哲学研究》1988年06期)
《禅宗的形成及其初期思想研究》序(《哲学研究》1989年11期)
《阴符经素书释义》序(《中国道教》1992年03期)
《苏轼禅诗研究》序(《佛学研究》1995年01期)
《中国儒教史》序(《中国哲学史》1997年04期)
《惠能评传》序(《中国哲学史》1999年03期)
《汤用彤全集》序二(《中国哲学史》2001年02期)
《十六国帝王列传》序(《文史月刊》2003年01期)
对中国儒教的全面剖析——《中国儒教论》序(《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12月1日)随笔
熊十力先生的为人与治学(1988年)
有关蔡元培校长几则轶事(《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散记(《北京日报》2006年4月3日)
编辑本段任继愈访谈
他是他那一代知识分子中极少数的幸运者,无论时局如何变迁,始终未被湮灭,他在学海中浮沉,为教育尽力,被毛泽东誉为“凤毛麟角”。
初春的阳光潮水般涌进窗户,暖暖地铺在地板上,包围了房间里的25个巨大书柜和藤椅中的中国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国学大师任继愈先生。
时间在这位再过两个月就将年届90的瘦小老人身上表现出了无限延伸的可能,此情此景,令人百感交集地想起罗素的一篇文章《人生像一条河流》。2005年4月14日,经任先生再三要求终于从担任了18年的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任上退下,那天正是他89岁生日的前夕。现在,栖居在北京三里河南沙沟一个普通大院里的国学大师依然不得清闲,尽管他的右眼20多年前就已失明,左眼视力也只有0.6左右,但依然习惯了每天早晨4点起床,一直工作到8点,孜孜不倦地从事着两部鸿篇巨制的总编纂工作:《中华大藏经》历经15年的呕心沥血,已经完成了106卷1.2亿字,续编恐怕还有三四倍的字数,刚进行了一年;皇皇7亿字的《中华大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跨世纪出版工程,此项工作已进行了十年,刚完成三分之一……
“我始终记着我的老师熊十力先生的勉励:‘做学问就要立志做第一流的学者,要像上战场一样,义无反顾,富贵利禄不能动其心,艰难挫折不能乱其气。’”大半个世纪以来,任继愈正是如此身体力行。
作为一名传统知识分子,他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20世纪,这种巨大的世纪动荡促使他探寻人的价值、社会发展的方向以及中国现代化的轨迹。他以惊人的兴趣和精力广泛研究哲学、神学、历史、文学等等,并且在相关领域成就卓越,《汉唐佛教思想论集》(1963年)、《中国哲学史》(1979年)、《宗教大词典》(1981年)、《中国道教史》(1990年)、《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中华大典》等学术著作为他赢得了持久的注意力和广泛的敬意。他同时创造了一个“奇迹”:他是他那一代知识分子中极少数的幸运者,无论时局如何变迁,始终未被湮灭,他在学海中浮沉,为教育尽力,被毛泽东誉为“凤毛麟角”。
任的学生使用了“三个阶段二层角色”来确认其人格定位:1949年以前、1949年~1979年以及1979年至今,后两个阶段他一方面做“学者”,从事着价值中立的学术研究,另一方面担任“行政领导”,他追求着与时俱进。
1916年4月15日,任继愈生于山东省平原县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族,“那种像巴金笔下《家》的味道、北方传统的封建主义大家庭”。任少小离家,进入北平大学附属高中读书,并于18岁时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汤用彤、熊十力、贺麟、钱穆诸教授。“七七事变”后,北大南迁,任继愈随校辗转至湖南衡山脚下的北大文学院,半年后又迁往设立在云南蒙自县的西南联合大学。他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湘黔滇旅行团”,300学子耗时两月,一路风餐露宿,行程达1300多公里。“这次旅行,使我有机会看到中国农村的贫困和败落。”任继愈后来写道。正如哲学起源于惊讶一样,这一次浪漫而辛酸的文化苦旅,使得任继愈深深地思虑并叹服于这个伟大而苦难的民族所具有的韧性——其时,抗战的重担全压在了中国农民身上,而中国农民的状况又如此堪忧,但我们却最终胜利了,这是为什么呢?任继愈遂起了研究中国哲学之心。
1942~1964年,任继愈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致力于哲学普及的工作。其间,于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10月13日,毛泽东忽然把任继愈找去,见面第一句话就是,你的书我都看过。接着说,我们过去都是搞无神论,搞革命的,没有顾得上宗教这个问题,宗教问题很重要,要开展研究。毛询问任,北大有没有人研究宗教,任说除他搞佛教研究外,还没有人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毛又问,道教有没有人研究,福音书有没有人研究。任回答说,基督教也没有人专门研究。毛又问,你们哲学系有多少人?任回答说师生加起来有500人。于是毛说,500人一个系怎么能没有人研究宗教呢?
根据毛泽东的批示,任继愈于1964年受命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此后担任该所所长达20余年。文革期间,国家和个人都在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任继愈也不能幸免。他于1970年去了河南信阳的干校,由于劳累过度和所处环境光线太暗,一只眼睛患了严重的眼疾……
回京之后,世界宗教研究所恢复建制,任继愈重新拾掇起老本行。80年代,他重新提出“儒教说”,并在其主持的世界宗教研究所专门成立了一个儒教室。他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没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不然不可能维系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和民族。”中国的儒教就是宗教,而教主就是孔子。为了从各个方面论证这一观点,从1980年的《从儒家到儒教》、1982年的《中国哲学与中国宗教》、《儒教的特点及其发展阶段》、《儒家个性与宗教共性》、《儒教是人伦日用的神学》,到1984年的《佛教向儒教靠拢》、1986年的《重视儒教的研究》,再到1988年的《具有中国民族形式的宗教——儒教》等学术专著,任继愈撰写出一篇篇重要文论自圆其说,学界则公认其思想观点打破了“五四”以来“中国无宗教”这一流行观点,触及到了中国古代文化基本面貌的根本问题,渐渐得到了多数人的支持。
在写作、授课同时,任继愈以年迈之身辛勤致力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古籍资料整理工作。1987年起,他出任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坐拥书城,传播知识和文明——他视之为一位严肃知识分子的最高使命。
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任继愈曾请人刻了一枚图章,他刻的是“不敢从心所逾”。这是他的一个原则,他说,“我只说自己懂了的话,吃不透的话,不要跟着乱嚷嚷,不要跟着瞎说,免得自己后悔。”
他穷其一生研究个体和群体。他喜欢使用“群体认识论”这个词语。他说:“离开群体,个人在历史的大趋势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他喜欢斯宾诺莎的一句话:“为真理而死不容易,为真理而活着就更难!”
他又说:“有效的生命方能使人幸福。”
和任继愈这样的国学大师促膝而谈,请教知识、文明、人类、现代化以及宗教这些犀利明亮的问题,其言说令人如沐春风。然而,作为采访者则内心充满矛盾。想尽可能多问一些问题,但又不忍过多耗费老人精力;想尽可能获得他的人生故事和独特经验,但很难凭借一面之缘走进这位智者博大而保守的内心世界。漫长人生的历练使得这位长辈确如一条河流,从来不在某一个细节上停留,其波澜不惊的言说往往事后方让人悟出玄机。他尊重每一个来访者,穿西服,打领带,亲切握手,选择角度配合拍照,整整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他始终腰板挺直,双脚合拢,双手置膝,精气神十足。他年轻时喜欢运动,初中打篮球,高中打网球,大学打乒乓球,球越打越小,至今仍是“多读书,多睡觉,多用脑”,从不担心健康问题。他以耄耋之年关注新鲜事物,上网冲浪,并希望记者通过电子邮件和他保持联系。他喜欢散步和听音乐。他思路清晰,言语温和,做事认真,当谈到《中华大藏经》时,坚持从高高的书架上亲自取下一部厚厚的“砖头”,站在记者身边一一指点。他关心青年,乐意为青年服务,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任上坚持为读者铺红地毯,而自己办公则因陋就简。和这样一位高人单独坐在一间干净的屋子里谈话是一种幸福,作为采访者、交流者、聆听者和受益者,记者无以言表心中的敬意,只好临别时向这位绅士深深地鞠了一躬……
编辑本段部分访谈实录
图书馆应服务于社会大众
记者:您担任了18年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与前任如马叙伦、梁启超、蔡元培、丁西林诸公相比,您主要做了哪些事情?
任继愈:梁启超先生政治上失意后,就到图书馆来了,他说,我们这个图书馆的任务应当区别于一般公共图书馆,性质属于贵族图书馆。“贵族图书馆”这个名称未必妥当,但梁氏提出,国家图书馆的性质应当区别于一般公共图书馆。今天,我们这个图书馆实际上是国家总书库,为国家提供各个方面的资料参考。我也是靠图书馆成长起来的,受图书馆的恩赐,所以要回报社会,尽可能做好服务工作。图书馆与博物馆不一样,书要使它发生社会效益,要给人看,书让人看不到,就没有意义。我们的镇馆宝书之一《赵城金藏》,是当年八路军赶在日军动作之前保护下来的,非常珍贵,我主张公开出版,制作成书给大伙儿来读。图书馆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我们国家图书馆一年365天开放,目的就是为了方便读者,即便到了节假日,他们照样也可以来这里看书。读书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记者:那么您如何对付孔乙己?
任继愈:嗬嗬!不但有孔乙己,有的还是高级知识分子呢。他们不但在我们这里窃书,就是在大学图书馆里也干这种事。我们这里的书一般都很贵重,外文原版书五六百块钱一本,有的人没钱买书,就用刀片把书中某些地方裁走,弄得书里到处开天窗。窃书是一种社会病,毕竟占极少数,加以注意就行了,国外亦如此。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皆不可或缺
记者:作为国学大师,您认为传统文化该如何继承和发展?
任继愈:人类的发展史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总的趋势是不断进步,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论如何博大精深,总是历史遗产,不可能已达顶峰而不被超越。有些人喜欢把古人的智慧和成就拔高到离奇的程度,如把《周易》《河图》《洛书》等一些古典文献或传说捧为至高无上的经典。从历史唯物论的观点看,有两种错误地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不可取的:一是采取虚无主义或取消主义的态度,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把它们统统归之为“封建、迷信、落后”,甚至把近代中国的贫弱和目前中国存在的困难归咎于传统文化;二是全盘肯定。这两种表面上极端对立的态度,其后果则是一样的,既曲解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妨碍了建设新文化。在目前的国情下,后面这种态度更为有害,更值得我们注意。从辩证唯物论的观点来看,任何事物总有局限、不足和未定的因素,何况是数百、数千年的文化遗产?我们在肯定古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时,不能不承认其中有许多错误的东西,这不足为怪,也不足为讳。否认这些缺点就不是科学的态度了。把传统文化封闭起来,无限拔高,拒绝批判与扬弃,拒绝吸收现代科技成就来改进,最后一定是断送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任何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创新。只有在社会主义新中国,才能继承人类精华部分为我们所用。吸收一切有益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东西,使之重现辉煌,再攀高峰,这才是真正热爱祖国传统文化遗产的正确做法。
任继愈:我们的存在是一个奇迹。文化总是在一定地区、国家、民族繁衍出来的,文化本身是很难抽象地存在的,它必须寄生在政治实体之上才能发展。中国自秦汉以后,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国,它能给文化以很好的保证,这是其他文明古国所不具备的。比如综合国力保证,长江、黄河一直是华夏民族的栖息地,强大的综合国力提供了一个固定的生存、活动与表演的舞台。又比如当家的,有汉族也有非汉族,汉族当家,非汉族也参与政权,非汉族当家,汉族也参与政权,这种共同参与使得民族融合的作用非常强。中华民族正是缘于血缘民族的融合,所以很聪明,很智慧。唐朝的皇帝、隋朝的皇帝都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混血儿。再者,封建经济虽然是封闭的,但国家的统一,使得内部具有互补性。长江、黄河尽管历史上灾荒不断,但在国家的统一治理调节下,人民遭受水灾可以避荒自由流动,然后还可以再回来。统一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抵抗外来侵略。
记者:牵一发而动全身。
任继愈:对。大国之大事实上是一个很珍贵的遗产,是一个优势。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国,使得我们自秦汉以后长期形成了文化凝聚力,继承了春秋以来的文化传统,不断地发展,形成华夏文化,或者叫中华文化。古代传统文化,其核心就是“忠”和“孝”——这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维护的核心价值观。过去我们强调“敬天法祖”,商、周以来一直如此。中国人十分看重祭礼,认为它是宗教仪式的一部分,这在无形中也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记者:“忠”“孝”文化对于古代社会的意义是什么?
任继愈:古代社会是小农经济,倡导“忠”“孝”的价值观是有必要的。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家长是核心,是主要生产者,具有决定权,一家不能无主,必须要有“孝”的价值观予以健全。但是进入现代社会,要以法治国,再也不能“以孝治天下”,这种家长制文化有时成了障碍。好比下棋,象棋有象棋的规则,围棋有围棋的规则,如果总是以一条标准来衡量现代事物,就搞成了一言堂,破坏了法治,现代的贪污腐败,往往跟家庭、家族有关。
记者:但是我们欣喜地看到,在现代制度的保证下,即便韩国当年在任总统金大中,也不能庇护他有贪污问题的两个儿子免遭牢狱。
任继愈:这是现代化的一个标志。其实中国自林则徐开始,就意识到国家存亡必须现代化,此后百余年来几代人一直在做这个事情。中国的趋势是现代化。
记者:在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上,我们经历了50年代的“大跃进”和后来的“文革”,您是否认同文化界有关“60年代断代”的说法?如何去修补呢?
任继愈:我不赞同“60年代断代”这个说法,它不符合历史。文化的发展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往往需要回过头来才能看得比较清楚。文化只能是持续不断地发展,不能一刀两断……中华民族走到今天,进进退退,但总的来说,是在前进,虽然走过了一些弯路,这也是在所难免的。
我打一个比方,一个小孩子从不会说话到五六岁时学会了撒谎,撒谎当然不是一件好事,但毕竟是从无知到有知。原始的淳朴并不可贵,原始社会没有偷盗行为,你不能因此说这种习惯就是道德高尚,一个人明白了金钱的好处而不偷,这才是道德高尚。旧的东西不破除,遗留下来,就容易变成“愚昧的外衣”。
欧洲的现代化经历了三四百年的历史,我们付出了二三十年的时间为代价,并不太吃亏。中华民族的一大优点就在于及时自我纠错,然后继续前进。研究宗教与哲学不再陷于盲目性
记者:作为一位卓有成就的宗教学者,您认为宗教在中国这个人文主义传统十分浓厚的国度表现出了怎样的特质?
任继愈:没有一个民族没有宗教。可以说,文化的起源来于宗教,一点都不过分。西方古典音乐是教堂音乐,达·芬奇的壁画也是宗教画。宗教是人生活的一部分,人们考虑生前死后的事情,于是就产生了宗教。我们发掘古墓,发现里面的殉葬品,除了有生活用品,如衣服、锅碗,也有生产工具,如弓箭、纺锤,这是古人想像中死后也要过现实的生活。
记者:那么,中国的这种宗教精神与以孔子学说为主干的儒教有何关系?
任继愈:儒教也是宗教,而且是中国式的宗教。历史上天主教来中国好几回都没站住脚,它被儒教排斥了,因为它唯一主张“敬天”,而儒教主张“敬天法祖”。后来基督教在中国站住了脚,是因为鸦片战争后打进来的,有大炮保护它。
记者:宗教在今天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任继愈:它具有安慰的作用。不过,它是第二位的,不是唯一的,人们不一定非靠宗教不可。
记者:宗教与哲学的关系呢?
任继愈: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动物吃饱喝足之后就安静了,人的好多问题却是在吃饱喝足之后产生的。人需要关心最后的结果,渴望了解死后的生活,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有两个途径:一是宗教,另一个是哲学。宗教给人保证,保证你一定能得到幸福,没有任何怀疑;而哲学是理性思维的上升,也指出人生解脱的道路,但不保证人人都可能最后解脱,得到最高真理,得到精神的自由。哲学关注生存群体的解脱,关心集体,关注弱势群体,品位高尚,不自私,充满了人道主义的情怀。
记者:哲学对于您自身的意义何在?
任继愈:多想想别人,少想想自己,多帮助别人。我的一些成果,一半靠自己的努力,一半靠机遇和外部环境条件。我在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成绩不是最拔尖的,不过也不是最差,算个中等。但是我有上学的机会而别人没有,这是我的机遇。后来我考上大学,这也是我的机遇。别人将求学的机会让给了我,我应该回报社会。好比一桶水,你不能光是从里面舀水,你还得往里面加水,这桶水才不会枯竭。
记者:研究哲学对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任继愈:人类自从认识了自身的存在和它的独特价值,就开始了对社会、对个人的作用进行探索。人类和自然界打交道已有200万年以上的历史,而人类认识自己,探索社会成因,如何在群体中生活,建立人际关系的规范,最多不过几千年。这就是说,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岁月中,哲学萌发得很迟,但它又是人类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最有价值的部分。迄今为止,世界上许多民族有文化、有艺术而没有哲学。没有文字就没有哲学,因为哲学是高度抽象思维的产物。至于人类发现历史唯物主义的时间就更短了,那是马克思主义的发明创造,使人们找到了一个有效的工具,用它来观察历史现象,分析社会现象,研究社会发展规律、历史进程方向,从此不再陷于盲目性。人生是万米长跑,不要只看到100米
记者:90年弹指一挥间,回想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您对自己的人生有何评价?什么事情会让您刻骨铭心、耿耿于怀?
任继愈:我的人生总的来说比较乐观。以我的亲身经历来看,近百年来,中国始终是在进步的,至于其中我个人的一些挫折和得失,是不重要的……
我认为,解除愚昧始终是中国现代化的要求,而现代化是世界的主要趋势。
不现代化,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从中世纪到现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很难,历经磨难,但是值得。我现在不大放心的是,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科学迅猛发达,但是对人文科学重视不够,对社会科学重视不够,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问题解决不好,邪教就会趁虚而入!
记者:今天的环境的确充满了变数,作为长者,您认为中国青年应如何寻求自身定位,更好地生存?您对年轻一代的忠告是什么?
任继愈:我在教书的过程中深有感触,现在的青年对实际利益看得过重,空想太少,不够浪漫、理想。我不提倡吃苦,但年轻人要经得起吃苦,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我主张年轻人在解决生活问题之后,眼光要放长远一点,要有自己的个性。人生是万米长跑,不要只看到前面的100米,不要只顾眼前利益。年轻人现在做工作要更多地考虑今后的发展,考虑自己是否能在这个领域做出成绩,为社会做出贡献。
年轻人要有一点理想,甚至有一点幻想都不怕,不要太现实了,一个青年太现实了,没有出息。只顾眼前,缺乏理想,就没有发展前途。这个地方工资待遇1000元,那个地方待遇1200元,就奔了去,另有待遇更多的,再换工作岗位,不考虑工作性质,缺乏敬业精神,这很不好。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要有远大理想。没有远大理想的青年没有发展前途;没有远大理想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早晚会被淘汰。
记者:青年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任继愈:一个民族的文学、史学、哲学、宗教最能体现这个民族的性格和风格。年轻人应多了解祖国的历史,中国的历史文化从古至今绵延不绝,只有我们中国人才有这个条件,美国人就没有,写到200多年以前,他们就写到欧洲去了。不管你是学理的,还是学文的,都应该对民族的历史有所了解,这样才能知道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多么优秀,真理本身是多么朴素可爱。
编辑本段培养人才不是蒸馒头
国家图书馆的“博士生文库”收录了近些年全国的博士论文。有选择地读了一些,发现问题多多。很多文章语句不通,基本的标点符号都用错。大家都觉得现在博士生论文的质量下滑得很严重。有人感叹:注重考知识而不注重培养能力的学校教育、量化的培养方式已经使得我们的人才素质整体下降。
现在的研究生大多学制三年,三年内要求每人都发表文章,还要在指定的核心刊物上发。三年时间,实事求是地讲,第一年学外语要花很多时间,第二年进入专业学习,第三年开始联系找工作。很多研究生连基本的专业知识都尚未掌握,就开始写论文,然后托关系找刊物发表文章。各学校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有许多不切实际的量化规定,可是如果现在每年上万的研究生都要在核心刊物发表文章,刊物又如何够用?如果每篇博士论文都在10万字以上,又如何能保证其中不掺“水”?
量化应该有一定的限度,产品的规格可以量化,但不是什么都可以量化。比如《红楼梦》写一个女子的外貌,不能说眼睛多少厘米,鼻子多高,腰围多少。培养人才,不能完全用量化的标准来衡量。我带研究生,就是要求他们阅读指定的书,写读书笔记,然后定期进行检查,从不硬性规定他们发表文章。
社会普遍反映现在的博士不如从前的大学生顶用,学位贬值已经成为一个大问题。培养人才不能像蒸馒头,个个都一样。比如,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各有各的特点,在人才培养方式上也应该有所不同。自然现象比较客观,可以通过实验,反复观察;研究历史和社会现象,只能在社会运动中去观察、认识,只能在极小范围内搞实验。因此,我们不能套用理工科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来培养社会科学人才,反之亦然。
而且,人的天性禀赋是不一样的,用一种模式培养人才,只会削足适履,造成“南橘北枳”的结果。
编辑本段一生低调不图虚名
孙家正(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
任继愈是国家图书馆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馆长。文化部原部长孙家正曾评价说:“任先生是图书馆界的一面旗帜,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资深学者,这面旗帜和国家图书馆的地位是相称的,把许多专家学者、知识界以及社会上关心图书馆事业的人们吸引、聚集到这面旗帜下,大大提高了国家图书馆崇高的学术地位、文化形象。”杜继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在学术上,任继愈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具有开创意义。杜继文说:“他特别能采取平等的态度来研讨,跟学生在一起也特别随便,从来不会用自己的身份强迫别人接受他的观点。”任继愈90岁生日时,学生想为他做寿,但是他并没有同意,只是进行了一个很低调的学术研讨会。“任先生始终都把自己当成一个最平常、普通的人,他没有任何特别的特点,可是这也就是他最特别的地方。”陈力(国家图书馆副馆长)
作为中国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的任继愈,在国图有很高的威望。陈力透露,以前每次参加国图的会议,任老说的最多的就是希望大家多读书。“他还曾幽默地说过,国图博士论文厅中有句话是《楚辞》里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任老笑称应该把这话换掉,免得读者觉得在国图里查资料要东奔西跑,国图也要给读者提供更方便的服务。”陈立认为,任老一生处世低调,不图虚名,“他生前曾交待过几件事,不出全集、不过生日、过世后不进行很隆重的告别仪式。”李申(任继愈的学生、上海师范大学哲学教授)
李申认为,他不仅是研究 读点校,他总是亲力亲为,从中国哲学的大家,也是一位 不做‘挂名主编’。”李申说,每全方位地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辞去国家图书馆任老办公的学者。“特别是对于古籍文献整理,任老有着自己的原则。从做选题、写提纲到审 稿任老都要一本本看过。”
编辑本段任老语录
1.如果没有社会的培养,就没有个人的成才。我从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不能把功劳记在我自己的名下。我四十多岁的时候编《中国哲学史》,当时恰好找到我,如果找到别人,也一样能编出来。如果我就此忘乎所以,以为我就是了不起的哲学家了,这和我的实际情况不符。
2.文化建设,首先要有文化的积累。现在的青年人读古书已经有些吃力了,也不知道去哪里找。后人再做古籍整理,肯定要比我们花费更多工夫。在这方面,我们这一辈人还有一些优势。我们多做一些工作,后人就能省些事。
3.不出全集,是因为我自己从来不看别人的全集。即便是大家之作,除了少数专门的研究者,其他人哪能都看遍?所以,我想,我的全集也不会有人看。不出全集,免得浪费财力、物力,耽误人家的时间。
4.年轻人要有一点理想,甚至有一点幻想都不怕,不要太现实了,一个青年太现实了,没有出息。只顾眼前,缺乏理想,就没有发展前途。……不考虑工作性质,缺乏敬业精神,这很不好。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要有远大理想。
5. 但由于有些简化后的汉字,与古汉字发生歧义(见附表),给汉字的使用带来新的问题,甚至因此闹出一些误解和笑话。……我曾提议过“用简识繁”的补救办法。
6.我只说自己懂了的话。吃不透的话,不要跟着乱嚷嚷,不要跟着瞎说,免得自己后悔。
7.喜欢斯宾诺莎的“为真理死不容易,为真理而活着就更难”。
编辑本段任老年谱
1916年4月15日,任继愈先生出生于山东平原县。
他毕业于山东济南的省立第一模范小学(现大明湖小学)。在那里,曹景黄先生为他打下了阅读古汉语的基础,使他终生感念。
任继愈先生中学就读于北平大学附属中学。期间,他遇到了几位对他的国文功底产生了深远影响的老师:任今才、刘伯敭、张希之。在他们的影响下,任继愈先生开始阅读胡适、梁启超、冯友兰等人的著作,接受更深层次的思想启蒙。最让任继愈先生难忘的是,北平大学附属中学不提倡“读死书,死读书” 而且对学生的户籍、爱好和身份都无限制。
最初,任继愈先生的学习成绩只是中等偏上,考试成绩并不是最好的,但是他每次考完后,总要检查错在哪里,就像下围棋复盘一样,这成为他求学生涯中始终坚持的习惯,也因此学习成绩越来越优秀。
1934年,任继愈先生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西方哲学。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奉命迁到湖南长沙,半年后又奉命迁往云南昆明,成立西南联大。
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的任继愈先生报名参加了由长沙出发步行到昆明的“湘黔滇旅行团”。经过了体检、写志愿书、打防疫针等一系列程序之后,200多名师生开始了这次“小长征”。
在这次历经60余天、1400多里路的旅行中,任继愈先生充分接触到了社会最底层的普通民众。国难当头,生活于困顿之中的民众却能舍生取义,拼死抗敌,此种精神使他深受震撼。中华民族在危难中不屈的精神从何处来?从那时开始,他的人生理想和学术追求发生了潜移默化的转变。
西南联大浓厚的学术氛围,为任继愈先生日后学术研究和知识积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的研究方向也从西洋哲学转向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哲学,他还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潜斋”,意思是要以打持久战的抗战精神,潜下心来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他坚信,这其中一定有他要找寻的答案。
1938年,任继愈先生从西南联大毕业。1939年,他考取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第一批研究生,师从汤用彤和贺麟教授,攻读中国哲学史和佛教史。1941年,任继愈先生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42至1964年,任继愈先生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先后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宋明理学、中国哲学问题、朱子哲学、华严宗研究、佛教著作选读、隋唐佛教和逻辑学等课程,并在北京师范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1956年起,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副博士研究生。
1955至1966年,任继愈先生担任《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编辑。
1956年,任继愈先生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9年10月13日,毛泽东主席与任继愈先生之间进行了一次关于宗教问题的谈话。当毛泽东主席听说任继愈先生在北京大学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搞佛教研究后,便称他是“凤毛麟角”,并对他说,我们过去都是搞无神论,搞革命的,没有顾得上宗教这个问题。宗教问题很重要,要开展研究。
1964年,任继愈先生受命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并任该所所长。这是中国第一所宗教研究机构。任继愈先生在世界宗教研究所任职期间,与北京大学联合培养宗教学本科生,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宗教学研究人才。
“文化大革命”期间,任继愈先生被送往河南信阳干校接受“教育”。 由于种种原因,他的右眼患了严重的眼疾,以致失明;左眼视力也受到了损害。
“文革”结束后,任继愈先生从河南回到了北京,世界宗教研究所也恢复了原有的建制,并先后成立了中国宗教学学会和中国无神论学会,任继愈先生同时兼任两个学会的会长(理事长)。
1978年,在南京召开的中国无神论学会成立大会上,任继愈先生提出了“儒教是教说”。此后,他在世界宗教研究所专门成立了儒教研究室。
1978年起,任继愈先生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和哲学组召集人,国家古籍出版规划小组委员,中国西藏佛教研究会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社会科学基金宗教组召集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名誉所长;作为学术界的代表,当选为第四至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7年起,任继愈先生担任北京图书馆馆长。
1999年,任继愈先生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2001年,任继愈先生担任“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公益系列广告”之长城篇形象代言人,文案由他亲自审定,他的“完美真实地将祖先留下的杰作传给子孙后代,是华夏儿女共同的责任”的告诫,震撼着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
任继愈先生曾先后到尼泊尔、日本、加拿大、美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南斯拉夫、印度、巴基斯坦、厄瓜多尔、埃及等国访问讲学,为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作出了贡献。
2005年4月14日,在他本人的再三要求下,任继愈先生从担任了18年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任上退下,改任名誉馆长。
任继愈先生一生坚持真理,追求进步,毕生为中华民族的强盛而奋斗。他把传统的贤人风范转化为新时代的知识份子情操,把传统道德的忠孝转化为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为人与为学都是中国学者的典范。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生活照(20张)

写作(4张)

出席活动(11张)

参考资料 1
任继愈:寿命最短的黄老学派 效应长久的黄老思想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1226
扩展阅读: 1 任老的网络天堂:http://renjiyu.memsky.com
2 任继愈专题与文集: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tag.php/%E4%BB%BB%E7%BB%A7%E6%84%88
3 更多资料请参看中国新闻网文化频道
开放分类:人物,山东,学者,哲学家,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