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政府夏季作息时间:康熙为东山办了四件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9:56:23
康熙在位时曾六次南巡,首要任务是督查河务,体察民情、祭扫明陵,普施恩惠于民,其目的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其统治。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四月初,他第三次南巡时的最后一站,便是到太湖中的洞庭东山。清晨由苏州出发到东山已是上午十时,到下午三时离开东山返苏,前后仅五个小时,他就治理东山事,作了四点重要批示,为东山的日后发展奠定了鱼米之乡花果山、适宜人居的湖岛型江南山镇。
    设湖营防御盗匪。太湖历来为盗匪出没之处,旧有“田里拔不完的稗草,太湖里捉不完的强盗”之说。康熙在听到太湖盗匪之乱,他指示要加强湖营设防,决定在原有的太湖游击守备的基础上,提升为参将署,驻山守军从几十名增加到270余名。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雍正帝尊父皇遗旨,又把驻吴江同里的太湖水利同知,移驻太湖东山,加督捕衔,不仅提升了东山县治之规模,亦为东山日后在政治、经济、人文礼乐上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洞庭东山虽为仅60余平方公里的山乡小镇,但其道路之修整、第宅之恢宏、人文制度和衣冠礼乐均有大邑之风,历时176年的太湖厅治起到了承前启后,保护、发展的作用。
    加强督理水政。东山原处太湖孤岛,近一二百年中才逐渐与陆地相近,时至今日,还以桥相连,太湖水利的好坏涉及到东山山民的安危,尤其是沿湖周边的堤岸、塘岸时时给山民们带来威胁,当康熙得知太湖原来周围只有500里,而至今扩大到800里了,其所以会扩大都是受风浪冲击堤岸倒坍之故,大片农田为湖水吞没。他听了诸等回报,察看了倒坍的湖岸之后,感叹地说:朕如果不是到江南,怎会知此民间之疾苦。尔后清政府在中前期对太湖水利一直都很重视,最典型的一次,是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发动了对全太湖清除插种茭芦鱼簖的行动,以确保太湖泄洪的畅通。
    就地缴粮纳税。当年苏州与东山太湖水面要有数公里之距,东山的后山和西山更远,年年都有去苏缴粮纳税船翻人亡的事故发生。康熙体察民情之后作出了设法就地征收的决定,但难度还是很大的,东西山旧属吴县,因太湖相隔东西山交粮年年都收不足,成了吴县的包袱,但考虑到东西山对粮食的种植和仓储设备的提升,都不是一时可以解决的。于是到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才报经朝廷批准,落实先皇就近征收旨令。当年的太湖厅同知为劝农种粮,为5782石的粮仓确实动了不少脑筋,包括太湖同知在圩田内宴农祭田,动员山民以农为本,多种粮食。总算当年解决,为山民解除了一桩过湖风险之灾。
    减免山民税赋。康熙从苏城出发到离山返程之时,一切都蛮顺利,然而在他离开东山约6-7里路光景,有水东村民敲锣打鼓地开船向御船驶来。康熙听之,命侍从准其靠扰,不要阻拦。来船村民们是来向皇帝呈御状的。原因是农民们为了农田受太湖坍堤,农田受浸,稻麦欠收,要求减免粮税,字迹清秀,端正。康熙命具状人沈仪文见驾,沈仪文为东山遵礼乡二十七都四圖(现为渡村五舍)人。沈仪文上得船来细细诉说受灾情况,并回答了康熙的一一提问后,康熙才知道还有如此不讲理的官方言论;历年来为什么东西山民都不能享受减免税收的权利,原因都出于这些怪论,什么叫“生在山上,哪有水灾,长在湖里,怎有旱灾”,真是荒谬透顶。于是他亲手批示,并交江苏巡抚宋荦,要他认真办理,有灾无灾可以下去察看么:什么奇谈怪论,有灾应该享受减免税赋的权利,不可无理剥夺,从此,减免税赋的权利就一直顺延下来。
    为了纪念此事,《太湖备考》作专题辑录。 1933年东山绅士席启荪,特地挑当年皇帝上岸之处建造一座园林,名曰“启园”以纪念其上祖席启寓在此迎驾之盛典。1995年10月,启园又建百米迎驾长堤一条,迎驾亭一座,还建光焰万丈石碑坊一座,康熙南巡东山,及志书中记载康熙为东山办上述四件大事的资料都陈列在宸幸堂资料柜内以供众飨。
    历代帝王出访四处,多有发号施令的现象,即使有过表示或作为也大多是一时之宜,往往是说过拉倒。唯独康熙巡幸东山,他对东山的四条,自其到东山之年至宣统三年(1911)相距212年,经历八任帝王的统治,其间大多数的年代里,对康熙上述四条专门对太湖东山的意旨,在执行上均有相对的连续性,除太平天国的二年半时间之外,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来源: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