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律师网北大法宝:圆明园被焚13年后拍摄的罕见老照片(高清大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1:57:05
拍摄者奥尔末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清廷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后,西洋人在中国的居留权从广州、上海、天津等通商口岸扩张至北京。在英国人赫德掌管下,大清海关多西洋雇员,恩斯特·奥尔末即在其中。他不算什么重要人物,关于他的资料也有限,只知是德国人,1847年出生在希尔德斯海姆附近的伯瑟恩(Betheln),家里是经营旅馆生意的,十几岁加入19世纪欧洲的最后一波探险潮,随一支商船队前来远东,船在中国海岸失事,他就留在了中国东南沿海。1867年左右,不过20岁出头的奥尔末在厦门开了家照相馆,但没多久他就结束了生意,转而谋职于大清厦门海关。随职务升迁,奥尔末从厦门先后迁居北京、广东和青岛,直到46年后退休,1914年携妻子离开中国返回德国老家。
如果没有12张记录圆明园废墟的照片,这样经历的奥尔末,也就是19世纪里许多跑来中国寻发达的西方冒险者中的一个,未必能留名于史。但在北京期间,曾为摄影师的本能让他拍下了圆明园西洋楼废墟并妥为保存底片,在浑然不自知的情形下,他又成了后世发现的最早拍摄圆明园的人——台湾地区收藏家秦风告诉本刊,据检索现存资料,这批照片应是最接近于圆明园西洋楼原貌的影像记录。
秦风说,奥尔末在北京海关的任职时间是1872年8月到1880年4月,近8个年头。根据和12张底片一起保存下来的奥尔末手绘西洋楼景区平面图,绘图时间标注为1873年11月,那么拍摄时间至少不晚于这个时间点。奥尔末拍摄照片的时候,距圆明园被焚13年,同治皇帝正巧也在1873年发布上谕,命择要重修圆明园,开工不到一年就因资金短缺以及众臣反对告停。圆明园被毁后,园区留有清兵看守,但由于西洋楼景区位于整个园子位置偏僻的东北角,守卫较松,在北京的外国人常自由出入,把这一片废墟当做了野餐地点。奥尔末经常随海关同事及家属一起进到西洋楼景区,有机会拍下照片。对于圆明园西洋楼建筑,奥尔末有着和多数西方人一样的好奇和溢美,在离开北京职位18年后,他在日记中追忆当年所见:“映入你眼中的是装饰物丰富而动人的色彩,浸润在北京湛蓝色的天空里,随着观者移动的脚步和太阳的光影不停变幻,建筑物白色大理石的映衬让它们格外醒目,倒映在前方的湖面上,如同幻影……观者不禁怀疑自己来到了‘一千零一夜’的世界里。”面对一片纵火后的废墟,这样的文字未免夸张,远不如他12张照片平实可据。

方外观。 方外观位于养雀笼的东边,建成于1759年,曾被用作乾隆的维族妃子容妃做礼拜的清真寺。这幢建筑规模相对较小,高两层,面阔三间,与周围的花园、雕刻精美的石桥、八角凉亭、池塘以及南面一字排开的五竹亭一起,共同组成一处精巧的园林景致。这张照片由方外观东侧向西拍摄,从这个角度能看到主楼两侧的月形台阶上异常精美的栏杆。方外观的屋顶是重檐庑殿顶,从等级上来说高于谐奇趣采用的单檐庑殿顶。方外观前原有一条小河,照片上还能看到石砌的河岸,现在方外观遗址前也能看到深约一米的河道,从照片上来看,河道在当时就已经干涸了。
[本帖最后由 左效勤 于 2010-10-20 10:43 编辑]
圆明园被焚13年后拍摄的罕见老照片(高清大图) 的相关文章
·价值百万元的圆明园老照片·罕见!进攻圆明园的德军历史真实照片·[贴图]圆明园的三个没烧毁的建筑·圆明园赴美寻回数百照片 称可促文物回归(组图)·[转帖]中国人,你不该不知的圆明园入侵记录!(转自凤凰网论坛)·圆明园罹难150周年 西洋楼百年底片亮相(图)·圆明园管理处将择机赴日本欧洲追索劫散国宝 [分享]
相关词条圆明园照片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闯王旗   2010-10-19 19:04   金钱   +5   很清晰
闯王旗   2010-10-19 19:04   魅力   +5   很清晰
----------------------------------------------
历史是一面子镜

·wap.voc.com.cn手机上华声 ·极品笑话大全! ·富二代与女模激情一幕 ·男人最爱看的图 ·漂亮mm最多的地方 ·汽车音乐发烧CD



左效勤
等级:传功元老
帖子:7824
花生:692 粒
威望:60 点
魅力:11613
注册:2009-9-1
第2楼
短消息 查看资料 加为好友 作者家园  作者微博  送玫瑰 送金币 只看该作者


海晏堂一角。 这张照片上呈现的是海晏堂主楼西南角的两间,原为亭式屋顶,二层有平台。海晏堂是西洋楼景区内装饰最为精美的建筑,据前人考察,“墙隙处俱嵌五色琉璃蕃花,抹浅粉红灰,其上顶覆孔雀绿色琉璃瓦”。从照片上能看到门窗及栏杆上精美的雕刻以及墙上镶嵌的琉璃装饰,在墙垣的上方还能看到一些深色的屋瓦。 在乾隆时绘制的西洋楼铜版画中,海晏堂主楼西南角外左右分别种有一棵松树和一棵不知种类的阔叶树。在这张照片的左侧我们能看到松树繁茂的枝叶,画面正中的这棵树在北京初冬的季节里展示着它苍劲的枝干——很可能在海晏堂初建成最壮观的时候,它就是那幅美景中的一个构成元素。
[本帖最后由 左效勤 于 2010-10-19 15:46 编辑]
----------------------------------------------
历史是一面子镜
回复于 2010-10-19 15:45 

左效勤
等级:传功元老
帖子:7824
花生:692 粒
威望:60 点
魅力:11613
注册:2009-9-1
第3楼
短消息 查看资料 加为好友 作者家园  作者微博  送玫瑰 送金币 只看该作者


谐奇趣音乐亭。 这张照片在谐奇趣主楼南侧楼梯上往东南拍摄,可见部分主楼楼梯、连廊和东侧的音乐亭。由图中可以看到,音乐亭呈八角形,内部有楼梯可以通达二层,窗上饰有西式雕花。连接主楼和音乐亭的连廊是由一组券门组成的,上方以洛可可风格的蔓草装饰。
----------------------------------------------
历史是一面子镜
回复于 2010-10-19 15:49 

左效勤
等级:传功元老
帖子:7824
花生:692 粒
威望:60 点
魅力:11613
注册:2009-9-1
第4楼
短消息 查看资料 加为好友 作者家园  作者微博  送玫瑰 送金币 只看该作者


海晏堂西面。 海晏堂位于方外观以西,是西洋楼景区规模最大的建筑。它一反传统而正门朝西,面阔十一间,正门外有多种精美繁复的装饰,包括安放有十二兽首的巨型喷水池,弯曲的楼梯和精雕细刻的栏杆,分置水池左右的西洋样式八角石鼎,还摆放了几尊太湖石。从照片上可以看到楼前的水池里已经长满了杂草和树木,主楼门窗都已烧毁,通过上层的窗口能看到东边蓄水楼的屋顶。这个蓄水楼是整个西洋楼东部景区的总水源,除了海晏堂各大小喷泉,东边远瀛观、大水法的喷泉也由这里供水。 海晏堂门前喷水池中的“大蚌壳”因为体积巨大,难以搬动,现在还在原处。台上两边连接水道的两块精美的石雕,现在放置在北京大学西门内
----------------------------------------------
历史是一面子镜
回复于 2010-10-19 15:52 

左效勤
等级:传功元老
帖子:7824
花生:692 粒
威望:60 点
魅力:11613
注册:2009-9-1
第5楼
短消息 查看资料 加为好友 作者家园  作者微博  送玫瑰 送金币 只看该作者


观水法的石屏风。 观水法是皇帝观赏水景的座席,位于大水法南面。它是一个坐南朝北的平台,台上最初设有一个十分奢华的宝座,座后是五面石屏组成的弧形屏风,即照片上看到的这个建筑。这五面石屏上的图案与常见的屏风或墙面装饰很不相同,上面雕刻的既不是花鸟虫鱼,也不是传说故事,而是军旗甲胄,刀枪火炮。 这张照片由石屏风东侧向西南方向拍摄,屏风前的宝座和铜鹤已不知去向,只有一个歪倒的底座。较远处可以看见西侧的钟形门。1910年前后,这五块石屏风连同另外两座石塔曾被园内太监盗卖时被贝勒载涛发现,喝止之后将屏风运往其朗润园。1920年燕京大学购买了朗润园,这七块石雕一直被丢弃在湖滨,到1987年才置回原位。
----------------------------------------------
历史是一面子镜
回复于 2010-10-19 15:53 

左效勤
等级:传功元老
帖子:7824
花生:692 粒
威望:60 点
魅力:11613
注册:2009-9-1
第6楼
短消息 查看资料 加为好友 作者家园  作者微博  送玫瑰 送金币 只看该作者


大水法。 “水法”即喷泉,“大水法”就是大喷泉,这是一座专为观赏喷泉建造的大型水景,主体是一座西式牌坊,即照片上看到的这座洛可可式门形建筑,实际上在它完好的时候,门内是一个石龛,上面有七级水盘,有水从顶上层层落下。牌坊紧靠在远瀛观台基之下,牌坊前面原本是一个大型喷水池,池中有铜鹿、铜狗、翻尾石鱼等各种动物形状的喷泉,不过此时喷水池已经完全被荒草掩埋,只能隐约看见大理石砌成的水池边缘。 今天人们看到的大水法基本上还保留着它的主体结构,与照片上相比,除了顶上的装饰没有了,另外一个差别就是左边的石柱只剩下半截。
----------------------------------------------
历史是一面子镜
回复于 2010-10-19 15:55 

左效勤
等级:传功元老
帖子:7824
花生:692 粒
威望:60 点
魅力:11613
注册:2009-9-1
第7楼
短消息 查看资料 加为好友 作者家园  作者微博  送玫瑰 送金币 只看该作者


谐奇趣南面。谐奇趣建成于1751年,是西洋楼景区最早的建筑。奥尔末的这张照片由谐奇趣东南朝西北方向拍摄,画面上可以看到,主楼的屋顶已经坍塌了,但建筑主体受损还不严重,券口的雕花装饰和楼梯的栏杆也基本完好。到1922年左右,主楼已变成一片瓦砾,墙面大都倒塌,只有少数石柱还矗立着。现在,从圆明园遗址公园内遗留的大量石制构件上还能看出原建筑大致的格局。
----------------------------------------------
历史是一面子镜
回复于 2010-10-19 15:57 

左效勤
等级:传功元老
帖子:7824
花生:692 粒
威望:60 点
魅力:11613
注册:2009-9-1
第8楼
短消息 查看资料 加为好友 作者家园  作者微博  送玫瑰 送金币 只看该作者


花园门。 谐奇趣北面的花园门是连接万花阵的入口,透过门洞可以看见远处万花阵入口两边的石柱以及中央的西式亭。花园门是很新颖的西洋样式,无论整体的外观还是大理石构件的线条都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迥异。不过券门上方的兽首还是中国传统样式。万花阵是一个西式迷宫,照片上能看到的圆顶亭以及周围的迷宫后来都被复建,不过花园门以及两边的围墙看不到任何痕迹了。 圆明园被焚毁后,地处整个园子东北角的西洋楼因位置偏僻,看护稀松,又有美观的建筑留存,成为外国人来到北京的必游之地。
----------------------------------------------
历史是一面子镜
回复于 2010-10-19 15:58 

左效勤
等级:传功元老
帖子:7824
花生:692 粒
威望:60 点
魅力:11613
注册:2009-9-1
第9楼
短消息 查看资料 加为好友 作者家园  作者微博  送玫瑰 送金币 只看该作者


谐奇趣主楼东侧面。 这张照片在谐奇趣东侧的小山上向西拍摄,可见主楼东立面的装饰非常丰富。在主楼南侧伸出的平台上,原有西洋石狮一对,照片上已经看不到了。两只狮子都倒在下面的废墟里,至今还能看见。
----------------------------------------------
历史是一面子镜
回复于 2010-10-19 16:01 

左效勤
等级:传功元老
帖子:7824
花生:692 粒
威望:60 点
魅力:11613
注册:2009-9-1
第10楼
短消息 查看资料 加为好友 作者家园  作者微博  送玫瑰 送金币 只看该作者


谐奇趣全景。 谐奇趣的南边有一片湖面。在西洋楼最具光彩的乾隆时代,湖西有一座西洋装饰风格的石桥及拱门,它们与音乐亭、连廊以及装饰着大量琉璃的主楼一起倒映在水中,成为西洋楼一景。在拍摄这张照片的1873年,湖中似乎已经淤塞,长满了杂草。西洋楼并非皇帝日常起居和办公的地方,所处位置又偏居长春园东北角,而自嘉庆时起,整个圆明园建设的重心已移至长春园以南的绮春园,所以这处湖面可能早在圆明园被焚毁之前就已经淤塞。
----------------------------------------------
历史是一面子镜
回复于 2010-10-19 16:04 

左效勤
等级:传功元老
帖子:7824
花生:692 粒
威望:60 点
魅力:11613
注册:2009-9-1
第11楼
短消息 查看资料 加为好友 作者家园  作者微博  送玫瑰 送金币 只看该作者


谐奇趣主楼北面。 谐奇趣北面原是一个小广场,东边为养雀笼,西边是为谐奇趣前后喷水池供水的蓄水楼,北侧是通往万花阵的花园门。广场中心原有一个小型喷水池,四方有通往周边各建筑的石甬路。从照片上看,喷水池中的喷水塔已经倒塌,四周长满杂草。几年后,在1877年托马斯·查尔德拍摄的谐奇趣北门照片上,喷水池上的一些小装饰件也已经看不到了,再后来这座水池被整体移走,1987年才回复原位。 现在谐奇趣遗址上还能看到主楼北侧楼梯下的夯土台基,一层大门的门楣也静静地躺在遗址的一旁。
----------------------------------------------
历史是一面子镜
回复于 2010-10-19 16:05 

左效勤
等级:传功元老
帖子:7824
花生:692 粒
威望:60 点
魅力:11613
注册:2009-9-1
第12楼
短消息 查看资料 加为好友 作者家园  作者微博  送玫瑰 送金币 只看该作者


远瀛观南面。 远瀛观建成于1783年,与南面的大水法、观水法可以算作一组景点,位于海晏堂以东,线法山以西。这张照片在大水法北侧的平台上向北拍摄,可见远瀛观正门和门上的钟形装饰,门内还能看到堆积的砖瓦残件。远瀛观原有高出钟形装饰约一倍的三层庑殿顶,上下两层覆五色琉璃圆光瓦,中间一层用金色鱼鳞瓦。加上外立面繁复的雕花及琉璃装饰,可以想象在它完好的时候,这幢建筑一定极其华丽。 门外两根以高浮雕装饰的石柱上刻有蕃花和葡萄图案,雕刻精美,“深及三寸”,此种形式的石柱与西洋建筑中的柱子简洁的柱面相去甚远,倒是与传统的盘龙柱出如一辙,纹饰也很符合乾隆皇帝的审美。门外左右须弥座上原有一对西洋石狮,此时已不见踪迹。
----------------------------------------------
历史是一面子镜
回复于 2010-10-19 16:07 

左效勤
等级:传功元老
帖子:7824
花生:692 粒
威望:60 点
魅力:11613
注册:2009-9-1
第13楼
短消息 查看资料 加为好友 作者家园  作者微博  送玫瑰 送金币 只看该作者

收藏者柏石曼
再说照片的下落。奥尔末于1927年去世,他的遗物中难免俗套地有大量中国瓷器,这似乎是在中国居住过的西洋人所必备的。但他也还有区别于其他人的这12张照片以及玻璃底片——5张从不同角度拍摄谐奇趣残迹,另外7张拍摄了周围的花园门、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和观水法。应是遵嘱而为,奥尔末收藏的瓷器被家人捐给当地一家博物馆,12张底片则由奥尔末夫人送给了德国柏林工科大学的建筑学教授恩斯特·柏石曼(ErnstBoerschmann)。
柏石曼是20世纪早期有影响力的汉学家,以研究中国建筑著称于德国学界。20世纪初他曾到中国游历考察建筑,以3年时间穿越12省,拍摄数千张宗教建筑和中国民居的资料照片。他还写过好几部论述中国建筑的书,其中比较重要的两本代表作《中国建筑和景观》和《中国建筑》,分别在1923和1925年出版。这应该也是奥尔末夫人愿意将圆明园底片送交他收藏和研究的原因。由于柏石曼的名气,这组圆明园西洋楼建筑残迹的照片在德国汉学界为人看重,所以几年后才会被一个名叫滕固的中国留德学者循迹找到,他后来在文中写道:“余又闻柏林工科大学教授布尔希曼藏有圆明园欧式宫殿照片若干,甚为贵重,乃请使馆备函往访……”文中附有英文名字,他所说的“布尔希曼”即柏石曼,只是音译有所差异。
----------------------------------------------
历史是一面子镜
回复于 2010-10-19 16:19 

左效勤
等级:传功元老
帖子:7824
花生:692 粒
威望:60 点
魅力:11613
注册:2009-9-1
第14楼
短消息 查看资料 加为好友 作者家园  作者微博  送玫瑰 送金币 只看该作者

发现者滕固
这组照片在中国为人了解,全是因了滕固的发现和出版,即1933年10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的《圆明园欧式宫殿残迹》。在序言中,滕固记述了自己对这组照片的研究和查证,也说到寻获它们的过程。
早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29年赴德国学习艺术史考古的时候28岁,并且已有在日本取得的文学和美术史硕士学位,滕固的见识远超出一般留学生。1930年夏,他在德国艺术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20幅原刊圆明园欧式建筑铜版图,意识到是难得的史料,多次借阅并想到拍摄副本保存,最终因为图书馆要求的价格过于昂贵而不得不放弃。大约是在第二年春,他又听说了柏石曼收藏的12张照片和底片,于是“乃请使馆备函往访”。他在柏石曼处看到了原版照片,感觉它们“较铜版图更为明晰,更具有实证的价值”。他请求借底片拍摄,柏石曼开始托词要留下研究著述而不愿出借,但滕固没有放弃游说,“尔后余与布氏往返日密,经再三固请,卒获借底片重印”。玻璃底片保存不易,可惜在运往上海途中受损,其中大水法那张底片断为两半,在直接用底片制版印刷的《圆明园欧式宫殿残迹》中还可以看到断痕。书的开本为22.5厘米×27厘米,收录15张图片,除奥尔末拍摄的12张照片和一幅手绘平面绘图,还附有滕固1932年请友人从北平寄来的一张大水法残迹以及1877年英国摄影师托马斯·查尔德所摄的观水法钟形门,以作对照。书的封皮很朴素,但滕固没有选用奥尔末的原照为封面配图,而是用了友人拍摄的那张大水法与远瀛观残迹近照。“数年前之大水法与远瀛观,其颓圯已如此,遑论今日!”他在书中的感叹,也许可以看做对封面的注解。这本书里的图片,后来散见于一些出版物中,由于是翻印引用,图像细节都被日甚一日地模糊了。
滕固改变了这组照片很可能永远不为国人所知的命运,他自己的命运却比较悲剧。在德国获得博士学位后,滕固回国任职教育部,官至专员。抗日战争开始后,1938年北京艺专和杭州艺专分别内迁,在湖南沅陵合校时,因为校长人选发生争执,滕固被教育部派去接替校长林风眠的职务。1941年他在纷扰中离职,不久后竟在重庆意外去世。
77年后的再发现
12张底片在滕固求借之后的辗转,全部来自台湾地区收藏家秦风的讲述。他告诉本刊:滕固在用完这批底片后便送还给了柏石曼,它们并非如有人猜测的那样已经毁于“二战”期间的柏林大轰炸,而是一直保存在柏石曼及其后人手中,只是没有再拿出来示以他人的记录。1987年,柏石曼的孙子将底片售卖给一位法国收藏家,它们才又有了踪迹。2009年10月,日本著名古籍书店雄松堂去函告诉他,欧洲一位古书商知道一批早期圆明园影像玻璃底片的下落,收藏者有意割爱,同时也接洽了一些对此有兴趣的欧美图书馆和美术馆。2010年2月,对方传来完整的电子文件数据,并附有证明现存玻璃底片状况的照片,可以看到底片被收藏者用棉纸悉心包裹,放置在特别设计的木箱里面。2010年5月28日,经过将近3个月的尽心沟通和筹资,秦风最终从东京抱回了这12张底片。“我相信,与滕固那一次带回时不同的是,它们将永远留在中国了。”秦风说。
《城记》的作者王军告诉本刊,他从秦风处第一时间看到这批用玻璃底片冲印出来的影像时,被强烈震撼了:“图片非常清晰,它们所呈现出来的历史细节对我来说太重要了。”在研究北京建筑史的过程中,王军也一直关注并收集相关影像资料,零星看到过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后又在不同历史阶段被国人自毁的图片,他说,奥尔末的12张照片给他一个机会,把散落在记忆中的与圆明园相关的细节都串了起来。“从奥尔末的照片看,那时西洋楼建筑的轮廓和外观还大体完整,特别是万花阵留存完好,迷宫中央的凉亭清晰可见。那样的场景滕固还称为残迹,我们又该如何描述?今天的圆明园早就不是这12张照片显现的样子了。”滕固编辑出版的《圆明园欧式宫殿残迹》,没有能够改变圆明园中建筑遗物后来不断被盗拆、变卖和挪用的命运。王军对本刊说,圆明园留给中国人太多复杂的感受。他举例,即便是写过《旧都文物略》的北平市长袁良,1935年对市政府及各局处干部发表新年讲话,在谈到颐和园管理事务所的收入时,也把圆明园作为采石场的收入计入在内。“袁良在《旧都文物略》中介绍了很多北京园林,但没有提及作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而民国时期,这个人在保护文物方面还是做过事情的。”
不过,奥尔末的照片到底是不是目前所知的圆明园西洋楼建筑群的最早影像?从拍摄时间看,英国摄影师托马斯·查尔德在1877年拍摄的蛋白照片已经确定晚于奥尔末的1873年,问题在于求证另一批照片的内容: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的随军摄影师比托(FelixBeato)和杜宾(CharlesDupin)曾早在1860年拍摄过北京的最早影像,里面到底有无圆明园?王军向本刊介绍:1862年编辑出版的《中国》影像收录了比托拍摄的照片,其中第46图至51图,被比托标注为圆明园内建筑,比托还特别说明第46、47和49图摄于大火前,第50图摄于大火后。2009年特里·班尼特出版的《中国摄影史(1842~1860)》一书再次沿用了这种说法。王军告诉本刊,了解北京西郊皇家园林的人立即就能辨识出来,比托标为圆明园被焚前后的5张建筑的图片,实际上分别是清漪园(今颐和园)内的琉璃塔、智慧海、万寿山以及昙花阁、文昌阁,另有51图比托说明是“圆明园山丘上的宝塔”,王军认为应是“偏融法师塔”,位于今天的北太平庄附近,通过和《旧都文物略》里刊登的法师塔的图片对照,“完全可以比较确认为同一场所”。由于比托记忆错误,6幅照片都属误判,王军说:“圆明园早期影像史上的这笔糊涂账,更显出奥尔末照片的价值。”
----------------------------------------------
历史是一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