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警站前大队:惩罚的技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4:27:12
教育离不开惩罚,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认为,没有处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马卡连柯也曾经说过:"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的尊严感。"但惩罚是把双刃剑,如何运用则是一种艺术,一种需要创新的艺术,只要我们创造性地加以利用,定能给教育增添别样的风采。

      1.参与式惩罚--别出心裁

      老教育家孙敬修老师是这样惩罚学生的,他看见几个小学生摇一棵小树,孙老沉思片刻,走过去把耳朵贴在了小树上。孩子们莫名其妙,问他干什么。孙老说:"你们听,小树在哭呢,你们把它的命根快摇断了。"孩子们听了后,惭愧地低下了头,孙老继续说:"那么我们去拿铁锨和水桶好吗?"孩子们飞快地拿来了水桶和铁锨,孙老和他们一起给小树浇水、培土。以后,孩子们还当上了小树的"卫士",为小树培土、浇水。

      叶澜教授认为,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的,教育的实质是师生双方共同体验、一道成长的生命历程。学生有了成绩和进步,我们要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学生有了缺点和错误,我们同样要与学生共同分担失误的痛苦。实际上,在学生犯错误时,他们的自尊心很敏感,心灵很脆弱,他们也更需要老师的理解、宽容、指导和帮助,这时如果我们能和学生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共同参与、一同寻找改正错误、解决问题的良策,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达到教学相长的教育境界。

      2.自然式惩罚--别具一格

      有这样一则故事:孩子去夏令营,妈妈问,东西都准备好了吗,孩子说,都好了,你就别管了。妈妈一看,衣服带得不够,手电没带,就问孩子,那边的气候你知道吗?衣服够不够?晚上活动的东西都准备了吗?孩子答,没问题。妈妈就没再说什么。第二天,孩子背着包就走了。一个星期后,孩子回来。妈妈问,玩得开心不开心?开心。有没有什么麻烦?哎呀,冻死了,没想到山里这么冷。还有呢,晚上活动没有手电很不方便,那怎么办呢?以后得像爸爸一样,出差之前拉个单子,好好咨询一下。这就是自然惩罚法,让孩子体验到自己过失的后果。因为孩子冻一点,晚上麻烦一点,没有危险,但经过这一次他就记住了。

      教育并不仅仅是一种告诉,也不仅仅是一种传授,教育是一种引导、启发和感悟。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最终日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俗话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教育实践也告诉我们,只有学生自己亲身实践和探究到的道理,才能长久地留在心里。作为教师,我们既要相信学生,又要多给学生创造自我探究、亲身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总结经验,得出结论,升华理性知识,懂得做人的道理,真正"解放"学生,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3.体验式处罚--别有洞天

      澳大利亚有几个少年放火把森林烧了,烧死烧伤很多人和动物。澳大利亚政府的做法是,让他们挨家挨户去道歉,安慰受伤者及其家庭,这就是对孩子非常负责的做法。他们去道歉时看到被大火烧伤的人,触目惊心,终身难忘。这种惩罚的方式是人性的,既不伤及孩子尊严,又使他们从中受到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唤起学生实行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惩罚是一种高难度的教育手段。关键看教师如何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新课程倡导体验式学习方式,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只有真正参与了、体验了、感悟了,唤起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了学生实行自我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深刻的,甚至是受益终身的。

      但我们不少教师不仅不能相信学生,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还越俎代庖,结果往往是好心办了坏事。如今的学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自主意识,我们要相信他们具有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要尽可能地创设教育的情境、提供教育案例,调动他们的自主意识,让他们自己体验、品味和领悟,实现自我教育。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4.激励式惩罚--别具匠心

      英国皮亚丹博物馆收藏了两幅画:一幅是人体骨骼图,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这是当年一名小学生约翰·麦克劳德的作品。有一天,约翰·麦克劳德想亲眼看看狗的内脏是怎样的,便偷偷地把校长的宠物--一只狗杀了。校长气得七窍生烟,决定"惩罚"这个无法无天的学生。怎么罚?他既没开除这个学生,又没使用暴力,而是罚他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张人体血液循环图。事后,约翰·麦克劳德被校长的宽容所打动,发愤研究解剖学,终于成为一名伟大的解剖学家。假如当时校长采用的是粗暴的惩罚手段,这位未来的科学家很可能便从此"夭折"。

      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往往也蕴涵着教育转化的契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们急于求助,此时的道理会使他们刻骨铭心,如果我们能适时地加以引导、激励,也许就能激发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潜能。

      这就要求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在赏识的目光里缺点也是可爱的、错误也是美丽的。因此,我们要善于在学生出错时捕捉教育的契机,敏锐发现学生的长处和潜力,并及时地加以引导、强化,从而把潜力转变成能力,把坏事变成好事。(http://www.jixue.cn/xwdt/jyxw/201012/1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