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 北京动车:史海趣闻:做人要学郭子仪,治军须学李光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7 02:01:15
2011-03-22 08:55:36





史海趣闻:做人要学郭子仪,治军须学李光弼(2010-10-21 07:31:09)


当时李光弼正在汴州,他听说史思明的大军即刻就要杀到了,便对滑汴节度使许叔冀说,你只要坚守十五天就好了,到时候我一定会带兵来救汴州。(大夫能守此城浃旬,我必将兵来救。)
许叔冀把胸脯拍得哐哐响,行,没问题,您瞧好吧。
然后,李光弼就走了
又然后,史思明就来了
再然后,许叔冀就投降了
李光弼闻听了这个消息,情知形势不妙,也没有多想,便在夜半时分率轻骑驰入了朔方军的大营。
朔方军见天上突然掉下个李光弼,心里面十分不爽。因为,他们不喜欢李光弼这个人。首先是李光弼的性格很难让人接受,此人不苟言笑,总是沉着个脸儿,连喜鹊见了他会得抑郁症,更别提人了;其次是李光弼治军太严,不管你是谁的儿子、谁的小弟,只要违背了李大将军的军令,都会受到他无情的惩处。李光弼不像郭子仪,郭子仪对待下属很宽容,有的时候,下属犯了什么错误,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郭子仪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李光弼可不是这样的,他是那种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主儿。
本来大家就很讨厌李光弼,此时见他居然顶替了郭子仪的位置,骑在了大家的头上,讨厌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众人一寻思,这李光弼简直也太了,居然在半夜时分突然闯入军营,这明摆着是不相信大家,给我们下马威嘛。
其中,情绪最为激动的是驻守河阳的左廂兵马使张用济。当时李光弼已经抵达了洛阳,发布文牒召集诸将到洛阳议事。张用济不仅没有立刻动身,反而怂恿仆固怀恩、管崇嗣等人发动兵变,驱逐李光弼,迎回郭子仪。
仆固怀恩也不喜欢李光弼,但他还是有些大局意识的,坚决不肯答应张用济的要求。其他人如管崇嗣,甚至就连郭子仪的儿子郭晞都认为仆固怀恩说得很有道理,全都立刻遵令赶往了洛阳。张用济见大家不支持他的提议,心中十分愤懑,但也无可奈何,犹豫了几番,还是遵令南下赶往洛阳。心里面不痛快,行动起来自然也就不会太积极,等到张用济到达洛阳的时候,他已经超过了李光弼限定的日期两天了。
李光弼早就知道朔方将士心怀不满、貌合神离。他也明白,思想说服、恩情攻势对于改善上下级关系是最有效的。但是,史思明很快就要兵临城下了,而李光弼的威信急需树立,唐军的军纪急需整顿,他可没有时间来做这些事情。
(另起一段)张用济啊张用济,对不起了,哥没那个功夫!
张用济毕竟还是江湖经验少,他也不打听打听这位李大将军的师父是谁,赫然就是当年以军令严酷闻名于天下的哥舒翰。如果张用济碰到的是郭子仪,那他就不会有事儿了。可惜,这一次,他碰到的是李光弼。李光弼毫不含糊,张用济前脚刚到,后脚就被李光弼砍了吃饭的家伙。虽然仆固怀恩、管崇嗣、郭晞等人苦苦哀求,但李光弼根本就不予理会。
这件事情又告诉了我们一个血淋淋的道理:有的时候,为人处事不必太过执着,死撑的结果往往是撑死。
不一会儿,张用济的脑袋就被放在盘子里端了上来。众人心中都十分害怕,刚才还活蹦乱跳的一个人儿,现在就尸首两分了,都说李光弼执法如山,铁面无私,如今看来,果不其然。得了,以后还是乖乖地听李光弼的招呼吧,千万别得罪了这位主儿,这家伙手黑着呢。
李光弼命人将张用济的脑袋挂在辕门外示众三天,整个朔方军从上到下都为之一震。打这以后,李光弼的军令是畅通无阻,朔方军从此面貌一新,军容更加严整,战斗力更加强悍。
我不喜欢暴力,但是,有时候暴力可以迅速地解决一些问题。
——李光弼

回过头来,再说叛军这一边,史思明一路高歌猛进,接连攻下陈留、郑州、汝州、滑州,兵锋直指洛阳。
形势迫人,李光弼赶紧召集众人开会。一听说气势凌人的李大将军居然主动召开会议,征求大家的意见,众人都有些小小的激动。因为,这样的事情就好比老母猪会爬树一样,实在是太稀罕了。
李光弼说了,史思明这次有备而来,叛军士气旺盛,风头正劲,此时若与之交战,我军很难取胜,而且洛阳难守易攻,韦大人(韦陟)你有什么打算?(贼乘鄴下之胜,再犯王畿,按甲以挫其锋,不利速战。洛城非御备之所,公计若何?)
韦陟zhì见李光弼主动求计于自己,激动得不得了,说话都带着颤音,咱们应该退守潼关,凭借着潼关的天险遏制史思明的势头。(加兵陕州,退守潼关,据险以待之,足挫其锐矣!)
没想到李光弼却断然否决了韦陟的提议。他转而提出了自己的决定(请注意这个词儿):放弃洛阳,但主力不去潼关,而是退守河阳。
李光弼的理由是:潼关距离洛阳有五百里之遥,退守潼关就相当于将这五百里河山拱手让给了史思明。果真这样,一来皇帝那边儿没法交代,二来全军将士的士气也会因此而受到沉重打击。咱们可不能走当年封常清和高仙芝的老路啊。所以,退守潼关是不可取的。而退守河阳就不同了,此地北连泽州、潞州,西与陕郡、潼关遥相呼应,与史思明相争,胜则可以趁势东进,败则可以原地固守。即便放弃了洛阳,但只要将河阳牢牢地控制在手中,史思明就必定不敢去进攻陕郡和潼关。(夫两军相寇,贵进尺寸之间耳。今委五百里而不顾,是张贼势也。若移军河阳,北阻泽潞、三城以抗,胜则擒之,败则自守,表里相应,使贼不敢西侵,此则猿臂之势也。)
历史何其相似,想当年,封常清也曾面对着同样的困境,但他先是选择坚守洛阳,继而又选择退守潼关而如今李光弼却做出了完全不同的选择:放弃洛阳,退守河阳。后来的历史告诉我们,李光弼的抉择是最正确的。仅此一点,就可以看出,李光弼的能力素质远在封常清之上。
陈述完了自己的决定,李光弼还不忘损韦陟一句,谈论朝廷的礼仪,我比不过你,但是,如果说起军旅的事情,你就不如我了。(夫辨朝廷之礼,光弼不如公;论军旅之事,公不如光弼。)
韦陟“无以应”,不过,小玉估计他当时应该是这么想的:你奶奶个腿儿,你都有想法了,还征求我的意见干嘛!
司军判官韦损并不同意放弃洛阳,他质问李光弼,为什么不守卫东京?(东京帝宅,侍中何不守之?)
李光弼回道,如果想要守住东京,那么汜水、崿岭两地就要分兵把守,我军本来就不足的兵力将因此而更加分散。而让出洛阳之后,叛军必定会分兵防守洛阳。到时候,河阳那边的压力就会大大减轻。所以,还是退出洛阳比较好。
在奚落人这一点上,李光弼一碗水端得很平,他也回了韦损一句,你这个兵马判官,能守得住吗?(子为兵马判官,能守之乎?)
韦陟和韦损都被拍灭了,会议便宣告圆满结束。
李光弼发布文牒,号召“留守及河南尹并留司官、坊市居人,出城避寇”。当时,史思明已经到了偃师这个地方。韦陟率军民撤往陕郡,韦损退守关中,李光弼闻讯赶紧带领全军两万人马撤往河阳。由于携带的辎重太多,黄昏时分,当叛军已经进城时,李光弼的大军才刚刚走到石桥。
此时,叛军先锋大将安太清已经带人赶了上来。李光弼让仆固怀恩带着粮草辎重(只能维持十天)先走一步,自己则带着郝廷玉、白孝德等五百精骑断后。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因为有李光弼的约束,唐军毫不慌乱,手持火把,列队而行。安太清听说李光弼亲自压阵,也不敢上前交战,跟了一会儿,便主动后撤了。
半夜的时候,全军终于安全地进入了河阳。
史思明毕竟是史思明,眼光极为长远,他刚进入洛阳,便想着大举西进,直捣长安了。可是,当安太清跑来告诉他李光弼就在河阳的时候。史思明郁闷了。他也是用兵高手,深知李光弼盘踞河阳,自己便无法安心地南下或者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