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区裕中小学:《清代诗歌史》提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3 16:57:11

《清代诗歌史》提要
    本文论述清代诗歌史,原则上不包含近代。
    清代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乃至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它自己的突
出成就和特色。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对它不大重视,研究很不够,尤其缺乏
全面、系统的理论性研究。因此,本文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依据
现有的条件,同时吸取已出的成果,以流变为经,以作家为纬,全面、系统地探
讨清代诗歌,揭示清代诗歌的发展规律,展现清代诗歌的基本面貌,以期填补清
代诗歌史的空白。
    全文共分十六章。
    第一章《绪论》
    本章界定本文研究的时代范围,介绍清代诗歌的历史背景,阐明清代诗歌的
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概括清代诗歌本身的大致流变,叙述清代诗歌的研究状况,
明确本文的写作宗旨。
    清代是中国最末一个封建朝代。清王朝从1644年开始入至中原取代明王朝而
统治全中国。易代之初,民族矛盾和阶级异常尖锐,战乱频仍,民生凋敝。康熙
以往,逐渐步入“盛世”封建统治也日益加强。到了乾隆后期,又逐渐走上下坡
路。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遂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别开“近代”的新
纪元。清代二百年诗歌,即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
    清代的思想学术很有成就。在思想方面,与统治阶级相对立,清初许多进步
思想家反映了一定的民主倾向,中叶如戴震等人则表现出更加鲜明的反封建精神。
在学术方面,清初学者十分注重“经世致用”,中叶考据风气盛行,形成朝嘉学
派。他们对清代诗歌,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作用。
    清代各种艺术门类几乎都很发达。戏曲如《长生殿》、《桃花扇》,小说如
《儒林外史》、《红楼梦》,散文如桐城派古文,其他如绘画、书法、篆刻、民
间艺术等等,都淹有成就。清代诗歌本身作为文学艺术之一,同它们都存在着密
切的联系。
    以上为清代诗歌的横向联系,而从纵向来看,最主要的联系则是前代的诗歌
传统。中国古代诗歌,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和楚辞,分别开现实主义和浪漫
主义先河,创四言和“骚体”形式。汉魏六朝,乐府诗盛兴,五言诗成熟,新体
诗诞生,同时出现了山水、田园、宫体等多种派别。至唐代,近体诗定形,古典
诗歌进入极盛时期,重要作家和流派大批涌现,初唐如四杰、陈子昂;盛唐如王
维、孟浩然,伟大诗人李白和杜甫;中唐如白居易、元稹,韩  、孟郊,李贺;
晚唐如杜牧、李商隐,贾岛、姚含,等等,千姿百态,各自名家。宋代诗歌,继
续发展,北宋如西昆派、苏轼、黄庭坚及江西诗派,南京如陆游、范成大和杨万
里、永嘉四灵及江湖派,以及宋末遗民诗,也都各有成就。唐诗和宋诗,形成中
国诗歌史上的两座高峰。自此而后,大抵元诗纤弱,明诗复古,成就都不高。这
种诗歌传统,对清代诗歌发生着巨大的影响,而清代诗歌,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
开始迈步的。     由于上述诸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清代诗歌基本上走着这样一
条路--在思想内容方面,从悼念故国、反映现实,到歌舞“盛世”、点缀升平,
再到反对封建、追求民主;在艺术形式方面,专摹盛唐,到广师唐宋,再到独创
清诗。两个方面之间,既有联系,又并非等同。这条道路,漫长曲折,渐次延伸。
    第二章《陈子龙和明诗的余波绮丽》
    清代诗歌直接明诗而来。明诗复古主要是单纯模仿盛唐。这种诗风,在清初
还有很大的余响。它的代表,是陈子龙及云间派、西泠派。
    第一节,陈子龙。陈子龙为明末复社主将、几创始人之一,顺治初以抗清殉
节。他在理论上紧步明七子后尘,主张“诗必盛唐”。其诗歌以入清之作最为优
秀,内容抒写亡国之痛,表达抗清之志,显示了清初殉节诗人的创作特征;形式
则仍然模仿盛唐,未脱明诗气习。对于明诗来说,陈子龙可称光辉后殿,但他既
然在清朝生活过数年,留下了诗歌,并且内容上已具清诗特点,因此划归清代。
    第二节,云间派。云间派即以陈子龙为首,主要作家还有和陈子龙并称“云
间三子”的李要、宋征  以及夏完淳等人。他们的理论主张和艺术道路都与陈子
龙相同,但诗歌内容及具体风格各有区别。李要失节愧悔,诗多哀怨。宋征  仕
清得意,创作空泛。夏完淳抗清殉节,诗歌接近其师陈子龙。云间派特别是陈子
龙的影响相当大,波及吴伟业、朱彝  、沈德潜诸家乃至近现代的南社诗人,在
为当时还派生出西泠派。
    第三节,西泠派。西泠派的中心是“西泠十子”,他们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
过陈子龙的影响。其理论以毛先舒为代表,基本上陈子龙相同。创作以陆圻和丁
澎为代表。陆圻是遗民  ,诗歌抒写了家国之感较多。丁澎在清朝中举为官,一
度谪戍辽东,因而其诗歌以叙述流放悲哀和描写边塞风物为比较特出。在艺术形
式方面,他们主要也是效仿盛唐,但已稍稍阑入宋调。西泠派的影响,主要是浙
派诗。
    上述作家流派,可以说是明诗在清初的余波绮丽。由于这里面的主将陈子龙、
李雯、夏完淳都在顺治四年即相继逝世,特别是时代社会的变化和文学规律的作
用,使得这个明诗余响终于为钱谦益开创的清诗风气所取代。
    第三章《钱谦益和清诗的崛起》:
    明代诗歌在清初虽然余波犹存,然而毕竟已成强弩之末。这主要是因为从社
会的角度来看,明末以来的大动荡特别是明清易代的重大变故势必引起诗歌内容
的变化,并从而导致形式上的革新;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明诗复古风气相沿既久,
餍人口腹,势必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因而同样要求革新。在这场文学革新运动
亦即明诗与清诗的转变过程中,钱谦益是一个领袖人物。
    第一节,钱谦益的生平。钱谦益前面大半生在明朝度过,他是东林党的魁首,
官至礼部侍郎。南明弘光朝,谄事阉党余孽,起用为礼部尚书。清兵南下,率先
迎降,又仕为礼部侍郎。但他仕清仅五个月,即辞官退隐,转而秘密从事抗清复
明活动,晚节善终。
     第二节,钱谦益的诗歌理论。钱谦益对明代复古以及反复古派都极为不满,
力加反对,同时在这个基础上系统地提出自己的正面主张。针对复古派的单纯模
仿,徒具形式,他强调诗歌抒写性情,反映现实。针对复古派的“诗必盛唐”,
他提倡诗人广泛借鉴,转益多师;博采众长,融会成家。而对反复古派的偏断 
狭,他也同样作了纠正。其精神实质,就是内容求真,形式求变。
    第三节,钱谦益的诗歌创作。钱谦益在诗歌创作上实践了自己的理论。他前
期作于明代的诗歌,就已经注意到反映社会现实。后期入清之作,抒写故园之思,
表达亡国之痛,都真切感人。特别是大型组诗《后秋兴》,直接关涉南明的抗清
斗争和自己的地下活动,更加可贵。而在艺术上,其诗歌主要取经杜甫,同时广
泛学习韩愈、李商隐、苏轼、陆游乃至金源好问诸人,参合变化,融会贯通,形
成了自己沉雄博丽的总体风格,卓然成功为大家。
    第四节,钱谦益的地位和影响。钱谦益以其卓越的诗歌成就、显赫的文坛声
望以及突出的政治地位,影响、培育了大批的清代诗人。康熙诗坛的初祖黄宗羲,
其自己家乡的虞山派,著名诗人“南施北宋”,乃至和他齐名的吴伟业、龚鼎孽,
等等,几乎都离不开钱谦益的提携和沾溉。其影响既大,地位可想而知。
    总之,钱谦益在理论上批判明诗,客观上开出了清代诗风;在创作上身体力
行,为清诗提供了成功的典范;而在师承源流或者说人事关系方面,又为清诗造
就了大批的生力军。正因为如此,所以从钱谦益开始,明诗告退,清诗方滋,出
现了诗歌历史上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说,钱谦益堪称清代诗歌的开山祖师。
钱谦益的出现,标志着清诗的崛起。
    第四章《吴伟业和古代叙事诗的高峰》:
    明清之际的历史变革和诗风的转变,促成了一大批有成就诗人的诞生。他们
努力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了个人感情,摆脱明诗束缚,探索新的途径,使清代诗
歌开始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当时与钱谦益齐名而成就最高的诗人,应推吴伟业。
    第一节,吴伟业的生平。吴伟业在明朝度过了春风得意的前半生,少年高第,
仕途亨通,遭际十分隆盛。但在入清以后,这一切尽化为乌有,并曾一度被迫仕
清,悔恨不置。前后荣辱,适成鲜明对照。    第二节,吴伟业的诗歌。吴伟业
以叙事诗最为突出,它大量描写沧桑变革之际的重大事件和风流人物,取材广泛,
叙述真实,素有“一代诗史”之目。而与其叙事诗有着重大反映家国兴亡之大事
不同,他的抒情诗侧重在吐露身世荣辱之哀怨,尤其是对于屈节仕清的忏悔和悔
恨,因而赢得了人们的深切同情。在艺术上,其诗近体大抵与陈子龙相似,取径
盛唐,不过偶亦沾染宋习;古体特别是七言歌行,则摒弃盛唐,学习初唐四杰和
中唐元白,陶治融铸,形成“梅村体”。    第三节,梅村体的特征。吴伟业七
言歌行的艺术特点,是采用长篇叙事的体例、使典用事的技巧、平仄协调的声律,
华美佚丽的语言这些特点,其体例主要借鉴元白,语言同时借鉴元白和四杰,其
主要借鉴四杰。但是,它们一经融合之后,作为一个整体,就不再是四杰和元白
这两种歌行中的任何一种所能笼罩代替的了,而别成另外的别外的第三种,因此
人们取吴伟业之号称之为“梅村体”。这种歌行体裁特别适合于反映家国兴亡、
历史变迁的重大题材,因而使得吴伟业的叙事诗在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臻于相对
完美的境界,可以达到了古代叙事诗的高峰。
    第四节,江左大家。吴伟业与钱谦益以及龚鼎孽并称“江左三大家”。三家
都曾以明臣而改仕清朝,因此在诗歌中不同程度地都表达了悔恨的心情,而其中
又以吴伟业为最著,也最能能显示清初失节诗人的创作特征。三家在创作道路上
都从师法前人入手,但龚鼎孽大体局限于盛唐杜甫,墨守成规,因而成就相对也
最低。三家的地位秋影响以钱谦益最为突出,龚鼎孽最下,而吴伟业, 其地位主
要体现在叙事诗方面,影响则以“梅材体”为最大,一直波及到近现代;当时受
到他影响的是吴兆骞、陈维崧都有成就,吴兆骞的东北边塞诗尤其著名;此外,
吴伟业也在家乡开创了娄东派。大三家异同,大致如此。与三家联系比较密切的
诗人,主要有曹溶、周亮工等。
    总之,“江左三大家”等人作为一个群体,他们虽然在政治上有失气节, 但
在诗歌上的贡献却是巨大的,不能不予以肯定。令人诧异的是, 恰恰就是这里面
的钱谦益,扭转了明诗风气,开出了清代诗风,而吴伟业在继承初唐四杰和中唐
元白的基础上发展出“梅村体”,成就其叙事诗,也同样突破了明诗独尊盛唐、
刻意模拟的藩  走出了自己的道路,从而紧接钱谦益、为清树立了又一个成功的
范例。
    第五章《遗民诗界的双子星座》
    清初从明朝过来的诗人,根据其不同的政治态度和身世遭遇,基本上可以分
为殉节诗人、失节诗人和遗民诗人,其在清诗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相对较小,但其
本身的成就却不可低估。其中比较突出的作家,当推顾炎武和吴嘉纪。他们二人
的诗歌创作同少异多,对照鲜明,因此联系对比来进行论述。
    第一节,顾炎武和吴嘉纪的诗歌主题。清初遗民诗的主题,概而言之,主要
是抒写家国之感,表现民族气节,反映民生疾苦。这三个方面在具体的诗人身上
往往各有侧重,程度深浅也不尽相同。顾炎武的诗歌以表现民族气节为最著,吴
嘉纪的诗歌则以反映民生疾苦为突出,同时二者又都抒写了沉痛的家国之感。
    第二节,顾炎武和吴嘉纪的诗歌艺术。就表现手法而言,前者多用抒情时取
议论;后者偏主叙述,兼擅描写。就诗歌体裁而言,前者以近体为工,后者以古
诗为胜。就具体技巧而言,前者善用典故,后者长于白描。就总体风格而言,前
者沉雄悲壮,坚硬典实;后者沉郁凄凉自然朴素。,同时,二者都借鉴前人,但
前者主要学习杜甫,痕迹较重;后者主要学习陶渊明,变化稍多。相互对照,各
有千秋。
    第三节,顾炎武和吴嘉纪的异同基原。二人诗风小同大异,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生平经历不同,前者曾事抗清,后者终生耕作;二是生活环境不同,前者多
交志节之士,后者时近清朝官员;三是学问多寡不同,前者为著名学者,后者则
明显逊色。但是,他们毕竟都是明朝遗民,所以其诗歌也未尚不具有某此共通之
处。
    顾炎武和吴嘉纪在诗歌创作上虽有异同而成就相当,同享盛誉,不愧为清初
遗民诗界的双子星座。
    第六章《遗民诗界的璀灿群星》
    清初遗民诗界,除顾炎武和吴嘉纪外,还有许多重要作家。
    第一节,幻想诗人屈大均。屈大均生长南海,遨游天下,并且也曾积极参加
抗清复明活动。他的诗歌既充满强烈的爱国精神,又富有浓郁的浪漫情调。这种
浪漫情调,突出体现在腾腾“仙气”之中,这种“仙气”,固然不无消极避世的
因素,但它主要的还是植根于社会现实,借以寄托抗清复明的理想和意志,因而
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的特征。在这个方面,屈大均显然受到过屈原、李白等人的熏
陶。而在清初诗坛上,则独标一格,别具一番特色。当时他和陈恭尹、梁佩兰并
称“岭南三大家”,隐然与“江左三大家”相对抗,同时对其他以及后世的广东
诗人乃至龚自珍也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第二节,田园诗人钱澄之。钱澄之早年曾经在南明政权人事抗清斗争,后来
归隐田园。他的诗歌有不少反映南明史事,然而最突出的则为描写田园生活。这
种田园诗与家国兴亡、民生疾苦联系密切,显示了清初田园诗的重要特征,而与
文学史上传统的田园诗颇有区别。在艺术上,钱澄之的诗歌一味白描,但不免粗
率。其白描手法和诗学观点,则分别影响到以后的查慎行和桐城派。
    第三节,群星璀灿的遗民诗。上面重点论述了遗民诗人中的四位佼佼者,此
外如:王夫之,他提出过不少进步的诗学观点,诗歌内容接近钱澄之,艺术上则
多用比兴,过于隐晦。黄宗羲,他本身创作成就并不高,但对大体具有重学问、
宗宋诗,主空灵、善写景这样一种共同倾向的浙派诗人影响却相当大,可以说是
浙派诗的初祖。黄周星,他的诗风具有怪奇的特点,开了此后胡天游、舒位、王
昙一路的先河。其他如申涵光、释谈彻、归庄、傅山、朱之瑜诸家,同样各有成
就,朱之瑜的诗歌甚至还写到了域外日本。前面提到的陆圻、毛先静等人实则也
是遗民。
    总之,清初遗民诗作为一个整体,其作家之多,成就之大,确乎惊人。它不
仅在清初诗歌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远远超过了前代,另一个最称繁盛的元初遗
民诗,因而在整个诗歌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对于遗民诗人,人们往往将他们划
进明代,但事实上他们毕竟都“遗留”到新朝,因此仍划归为清代。
    第七章《国朝早年两大家》:
    清朝初活跃在诗坛上的主要都是上面派说的由明朝过来的诗人。随着时间的
推移,严格意义上的清代“国朝”诗人逐渐产生,并进而取代前者而成为诗坛上
的主力。他们的政治立场大抵都站在清王朝一边,生活的时代也渐入“盛世”,
因而其创作虽然不无接近前者之处,但从根本上来说却明显出现了不同。其中时
代较早的两位大家,是相互齐名的施闰章和宋琬。
    第一节,施闰章。施闰章在清朝中举为官。他的诗歌也以反映民生疾苦为最
著,但其基本立场是从统治阶级乃至清王朝方面出发的,因而在作品中,他一方
面同情人民苦难,另一方面却反对人民反抗;同时,他对抗清斗争也极其仇恨,
而对清王朝却歌功颂德,所以都 应当作具体的分析。与此相联系, 他的诗歌格
调也十分平和,而不再象前面由明入清诗人那样激烈。在艺术上,施闰章仍然以
汉魏盛唐为宗,最擅五言而尤工五律,风格高雅淡素。
    第二节,宋琬。宋琬科名仕履与施闰章略似,但在为官期间曾经两次被诬下
狱,备受荼毒。因此他的诗歌突出的则是反映个人的不幸遭遇,偶而还有抒写家
国之感的作品。但其格调,却又和施闰章一样一归于“中正和平”。在艺术上,
宋琬也从取法盛唐入手,但能跳出盛唐范围,延伸到中唐韩愈和晚唐诗,甚至染
指宋人,路子比较宽阔;平生最擅长七言以七古尤工,风骨浑雄,气韵深厚。
    宋琬与施闰章并称“南施北宋”。他们的诗歌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所谓“昭
代雅音”或者说“盛世元音”的兴起,从中已透露了清代初期诗风演变的某些消
息。
     第八章《朱彝尊和顺康时期的诗风演变》:
     清朝初期亦即顺治、康熙时期,由于各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整个诗风都 
在发生演变:内容从现实渐趋空廓,格调从激烈变为平和艺术林宗唐过渡到宗宋,
并进而缓慢地向外摒弃唐宋、独创新格的道路发展。这种演变,典型地体现在朱
彝尊身上。
    第一节,朱彝尊的生平。朱彝尊从十六岁遭逢鼎革,至康熙四十八年八十一
岁逝世,其间经历了抗清、游幕、仕清、归田这样四个时期,每个时期蝗时间各
自都是十数年。
    第二节,朱彝尊的诗歌创作。朱彝尊的诗歌创作同样可以根据其生平经历划
分为四个时期:一、抗清时期,主要是悼念故国沦亡,反映民生疾苦,抒发豪情
壮志,表现抗清斗争。二、游幕时期,主要是感慨身世,登临吊古,倦游思乡。
三、仕清时期,主要是歌功颂德,无聊酬应,同时也因为其间一度谪官而抒写牢
愁怨恨。四、归田时期,主要是刻划山水自然,反映日常生活,间或也有讽刺世
伪、颂扬节义之作。以上这四个时期事实上也还可以合并为前后两个时期。
    第三节,朱彝尊诗歌创作的演变。朱彝尊前后两个时期的诗歌创作,明显发
生着这样的演变,也就是内容从现实渐趋空廓,格调从激烈变为平和,同时师法
从学唐转向学宋,形或从借鉴达到创新。这个演变,对朱彝尊本人来说,客观上
显示了其诗歌创作本身的成就。
    第四节,朱彝尊的地位和影响。首先,朱彝尊诗歌创作内容以及与此联系较
为密切的格调这方面的演变,典型地反映了清初诗歌发展的共同趋势。其次,朱
彝尊诗歌创作在师法和形式亦即艺术这些方面的演变,客观上也反映了清初大多
数诗人共同的创作道路。第三,朱彝尊要浙派诗中的地位极其重要,这一点可以
结合查慎行一同论述。    第五节,查慎行。查慎行的诗歌创作也有一个类似的
演变过程,但从横的角度综合来看,其诗最突出的是描写自然景象,反映关山行
旅,艺术上则取法苏轼、陆游,境界宏阔,擅长白描,腹笥丰富而创作空灵,典
型地体现了浙派诗人的共同倾向。他是浙派初祖黄宗羲的学生,担是与朱彝尊的
联系却更为密切。
    回照前文,朱彝尊在浙派诗中的地位可以这样表述--既与查慎行同为初期
两大家,同时在一定意义上也兼有开山的性质。此外,朱彝尊还影响到其他一些
著名诗人如肌理派的方纲和桐城派的姚鼐等等。而相对来说,朱彝尊最重要的地
位仍然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充分显示了顺康时期的诗风演变,无形中带有一种总
结性的意义。
    第九章《王士祯和康熙诗坛的一代正宗》:
    前述清初诗风的演变,如果说它的纵向全程典型的反映在朱彝尊一生之中,
那么,它的横断顶峰则明显地落到了王士祯一人身上。
    第一节,王士祯的生平。王士祯在清朝踏上仕途,从扬州推官一直做到刑剖
尚书。他的官场得意,与他的诗歌活动直接有关。
    第二节,王士祯的神韵说。“神韵”说是王士祯诗歌理论的核心。它是当时
诗坛上“唐宋之争”的客观产物。清初诗歌从明诗单取盛唐的圈子中跳了出来,
扩大到宗法整个唐诗,又扩大到宗法宋诗,于是
在宗唐与宗宋二者之间,既有融合,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对立。而王士祯虽然也
不免争唐论宋,但他从另外一种超越时空界限的美学角度提出了“神韵”说,主
张诗歌主题朦胧,语言明隽,风格淡远,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针对“唐宋之争”
而发的,有利于持平诗学上的时代疆界。
    第三节,王士祯的神韵诗。王士祯的创作实际大体上与其理论主张一致。其
诗多以山川风物、历史古迹之美为题材,看上去似乎有类似于家国之感这样的主
题寄托在内,然而又不可提摸,无法指定,显得非常朦胧。其它语言和风格诸方
面的特征,也都符合“神韵”说的要求。这种诗歌即可以称之为“神韵”诗,它
最能代表王士祯的创作。当然,除此之外,王士祯也还写有不少非“神韵”诗。
而他的“神韵”诗,从其本身固有的特点来看,它不不仅为当时一般人们所喜欢,
而且为清朝统治阶级所接受,可以说也是清初社会发展的客观产物。
    第四节,王士祯的地位和影响。王士祯门生弟子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吴
雯、洪升等人而在洪升身上特别能够体现清代诗歌与戏曲以及其他各种艺术门类
之间的密切联系。王士祯当时分别与多人齐名,其中汪琬、宋荦二人实际上都远
不及王士祯,只有朱彝尊确乎可与王士祯匹敌,并称“南施北王”。然而,“南
朱北王”却一并受人讥诋,最有代表性的便是赵执信。
    第五节,赵执信。赵执信少年得志,但不久即困顿潦倒,胸中常有极端的愤
世嫉伪之慨。因此,他的诗歌在接触到社会现实和个人身世的时候,往往表现出
一种抗争的尖锐性。就艺术而言,思致刻露,风格清真。这方面受前面虞山派诗
人影响较大,但在当时也可谓单独树,足以自成一家。赵执信与“南施北宋”、
“南朱北王”和查慎行齐名,时有“国朝六家”之称。他们作为一个诗歌集团,
象征着清代“国朝”诗人的大批涌现,代表着清初“国朝”诗人的最高成就,并
且对此后的诗歌发展也发生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至于赵执信攻击“南施北王”,那是没有道理的。“南朱北王”在“国朝六
家”中最为突出,而王士祯又尤其重要。他继钱谦益之后  主盟诗坛,其理论在
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时代论诗的习气,其创作在典型意义上创造了“盛世之音”。
顺应了社会和诗歌发展的潮流,因而更登上了“一代正宗”的宝座。
    第十章《康熙过渡时期的百家争鸣》:
    康熙经过雍正而入乾隆,清代社会从初期步进中叶,诗歌发展恰恰也出现了一
个过渡时期,由于“盛世”和思想、文化诸领域的统治日益加强,这一时期的诗
歌在内容方面大都显得贫乏,格调平和也相应达到了极点。而在艺术方面,继此
前“唐宋之争”发展到高潮和王士祯“神韵”说这种不同于以往时代论诗的讲学
诗学主张产生之后,人们广泛进行各种探索,流派纷纭,风格多样,呈现出一片
百家争鸣的景象。
    第一节,沈德潜和格调派。沈德潜是王士祯的再传弟子、叶燮的学生,但他
在诗学问题上却走的是一条倒退的道路。他倡导“格调”说,专门标准唐诗的“
体格声调”,其实质就是明代复古派“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强调诗歌对
于巩固清王朝封建统治的社会功用。他本人的制作也正是以模仿盛唐为特征;虽
然不无反映现实之作,但其宗旨却也是“以微言通讽谕”,甚至还有不少歌攻颂
德的东西,因而为乾隆皇帝所欣赏。在当时,其影响也相当为大。而这股逆流的
出现,说明了清诗发展道路的曲折和艰难。
    第二节,黄任和胡天游。这两位诗人是为当时不成流派而又各有特色的重要
作家。黄任长期浮沉下僚,写过不少切实反映民生疾苦、讽刺世谷风气的作品,
艺术上以七言绝句最见特色,取径晚唐,接近温李,语言华美,富有情韵。至于
其艳体诗,则将在以后论袁枚时附带提及。胡天游高才不第,终生落拓,其诗歌
充满愤世嫉俗、抑郁不平之气,艺术上则取径中唐韩孟,同时变本加厉,形成了
雄奇拗涩的风格特征,并且有意以此来补救时俗之弊,在当时自成一家,对后世
则影响到舒位、王昙诸人。
    第二节,厉鄂和浙派。厉鄂身世遭遇酷似胡天游,但他寄情于大自然,销磨
心态。他的诗歌即以刻划杭州山水称著,艺术方面专法宗宋代诗人而又专取小家,
好用宋代典故而又偏好僻典,可以说在宗宋的道路上走到了极端。这些特点的形
成与杭州地理环境和厉学问结构都有关系,并且大体上也通于一般浙派诗人。而
厉鄂的诗风极端地显示了浙派诗的特征,由此形成了狭义的“浙派”。当然,“
浙派”诗风不免有脱离现实之弊,艺术上也近乎“钻牛角尖”,但它有意与“格
调”派争胜,体现探索精神,却也未尝没有积极意义。
    第四级,钱载与秀水派。钱戴官至礼部侍郎,晚年家居。他的诗歌内容比较
空泛,甚至为清王朝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但是也有不少作品抒写内心的真挚感
情,却相为可取。他的诗歌艺术很有特色,从韩愈、黄庭坚入手,着重在句法上
求变化,拗折险怪,瘦硬生新;语言则通俗朴素,时或以俗谚入诗,看似荒率而
锤炼极精。钱戴诗风与乾隆皇帝的“御制”不无联系。而他于朱彝尊之后,在其
家乡开创秀水派;同时又经过后来的姚鼐、程思泽,一直熏染到近代的整个“同
光体”。
    第五节,翁方纲和肌理派。他倡导“肌理”说,主张诗歌内容讲“义理”,
形式讲“文理”。这种理论与当时统治阶级大力宣扬儒家正统思想、提倡宋明理
学和考据学风的盛行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他本人的创作特征,也就是以学问为
诗,以考据为诗,发明“义理”,显示“义理”。这种诗风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
但它不以时代论诗,则以具有冲破唐宋束缚的意义。而他与沈德潜以及黄任一样,
也是王士祯的再传弟子;他的诗歌理论受朱彝尊影响较多,而其不以时代论诗的
精神则又接近王士祯,再一次反映了清诗要求独特创新格的倾向。
    总之,康乾过渡时期的众多诗人及流派,大抵都与前面的“南朱北王”有关。
他们承继其后,努力进行各种探索,尽管这当中不免有逆流,有偏颇,但其总的
趋势却无疑是积极向上、追求前进的。它为袁枚的出现和清诗的解放,提供了一
个基础。
    第十一章《袁枚和清诗的解放》:
    清代诗歌自初钱谦益扭转明诗风气以来,一直在不停的变化发展。内容方面,
起初反映社会现实,抒发爱国感情,后来发展到歌咏太平盛世,维护封建统治、
出现了褪化的现象。艺术方面,从专摹盛唐,到广师唐宋,继而又发展到“唐宋
之争”,甚至还出现了复古的逆流;而“神韵”派和“肌理派”尽管基本上摆脱
了以时代论诗的旧习,但由于它们本身的局限,结果也都未能功实改变争唐论宋
的局面,最终跳出时代的范围。直到袁枚出来,清代诗歌才真正走出了自己的道
路,获得了彻底的解放。
    第一节袁枚的生平。袁枚青年时期做过几任知县,很快就退出官场,无拘无
束,过他名士风流的生活。他的一生行事,虽然不无值得批判之处,但在很多方
面却表现出一种反对封建、追求民主的思想倾向。
    第二节,袁枚的性灵说。“性灵”说是袁枚诗歌理论的核心,强调性情要真,
笔性要灵。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它与“格调”说,“肌理”说的对立论争之中。
它强调性情要真,单就内容方面而言,要求这种情条符合“自我”,不爱封建正
统思想和伦理道德之类的约束,因而比一般所谓真性情,内涵要广泛得多,带有
某种反封建的色彩;联系艺术来说,则要求诗歌以抒写真性情为重,反对模仿,
形式灵活。它强调笔性要灵,就是要求诗人要创作中充分发挥个人天分,彻底摆
脱前人束缚,同时卸掉学部负担,自由独创,自成家。可见,“性灵”说  无论
对诗歌的内容还是形式都是一个解放,较之于前面诸  说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和进
步性。
    第三节,袁枚的性灵诗。袁枚诗歌抒写的都是诗人自己的真性情,而最能见
出这种真性情的则是直接抨击封建制度、极其重视下层人民、大胆表现男女之情,
从中即体现了反封建进步倾向。当然,这里面以及其他地方也未尝没有无聊庸俗
的成分存在。在艺术形式上,其诗往往脱口而出,通俗明白;风趣诙谐,时近幽
默,甚至不免有些“油滑”。当然,袁枚也并非全然不用学问,更不是绝对放弃
借鉴。不过,尽管他的诗风客观上接近中唐白居易和南宋杨万里,但这主要还是
一种无意中的巧合,从根本上来说则已摆脱了唐宋的束缚,具有自独创的特点和
清诗自己的面目。
    第四节,袁枚的地位和影响。一是作品流传广泛。这里特别应当注意它的读
者对象,其中大量属于封建社会不受重视的阶层。二是弟子门生较多。这里也特
别应当注意它的构成成分,尤其是大批女弟子,可与清代乃至历代妇女诗歌联系
分析。三是诗学影响深广。这一点主要指那些不存在正式师生关系的诗人而言,
推及整个“性灵”派。这里还涉及郑燮,他在文章中提出严格意义上的“清代”
概念,可以视为“性灵”派的先驱。袁枚与前述胡天游、厉鹗、钱戴同为浙派诗
中期的四个分支,而“性灵”派在地域上实则远远超出了浙江一省的范围。在乾
嘉诗坛上,袁枚居于领袖地位。
    袁枚的诗坛地位与明清之交的钱谦益、康熙时期的王士祯正复相同,但他的
出现,象征的是清诗的解放。这个解放,到此后道光时期的龚自珍那里达到高峰。
而袁枚在这个发展过程当中,是一座十分重要的里程碑。  
    第十二章《江右三大家和性灵派的羽翼》:
    袁枚提倡清诗解放,如果说这同样是一场文学革新运动,那么,除了袁枚这
个旗手之外,必然还有一大批强有力的支持者和追随者。事实也正是如此。
    第一节,赵翼。赵翼的诗学观点与袁枚几乎完全一致,也主张抒写诗人自己
的真情,反对争唐论宋和模仿诗风,强调自由独创,尤其主意用发展的眼光来看
待这个问题。他的创作精神也接近袁枚,反映民主倾向,擅长以文为诗,在有些
方面甚至比袁枚定得更远。其西南边塞诗格外值得重视。
    第二节,蒋士铨。蒋士铨的诗风与袁枚、赵翼都大不相同,其次内容以表彰
忠孝节义最为突出,艺术上则取法宋代的江西诗派,创新不足。但是,他在主观
上也主张绝去依傍,独抒性情,这一点则又与袁枚、赵翼相通。当时三人齐名,
并称“江右三大家”。他们与清初的“江左三大家”,正如前述袁枚与钱谦益一
样,在清诗发展过程中标志着两个不同的阶段。
    第三节,宋湘和张问陶。这里两位诗人的理论观点也都与袁枚一致,诗风同
样明显的接近袁枚。特别是张问陶,有人甚至主张说他是有意学习袁枚的诗歌,
但他自己却对此表示否定。这说明“性灵”派诗人的创作尽管在客观上难免有近
似前代甚至同时某家某体之外,但实际上也正如袁枚接近白居易、杨万里一样,
都是一种无意中的巧合,而在他们自己则仍然是一种独创。同时,张问陶特别是
宋湘的诗歌,或者接触农民起义,或者吐露“骚屑之音”,较之于袁枚更多地从
反面体现出反封建的精神。
    总之,上面这些诗人就其大多数来说,他们在创作特别是在理论上都  紧紧
追随袁枚,主观上反映了革新的共同倾向,客观上形成了革新的巨大潮流,一起
助成了清诗的解放。而在宋湘和张问陶的诗歌中,又比较明显地透露了从反面体
现反封建精神的消息。
    第十三章《乾隆盛世的衰音》:
    乾隆期开始,清代社会逐渐走向衰落。在“盛世”的画皮下,暴露出种种弊
端,潜伏着巨大的危机。因此,当时许多诗人在他们抒写真性情的同时,也反映
了这种“盛世”的衰音。
    第一节,黄景仁。黄景仁是沈德潜的再传弟子,他的诗歌主要学习李白、李
商隐诸家,艺术上虽有成就而较少独创。但他怀才不遇,身世凄凉,因而在诗歌
中感慨身世,流露出对现实的极大不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觉察到了社会的危
机。与他齐名的洪亮吉,一度流放新疆,所写西北边塞诗相当著名,为清代边塞
诗做出新的贡献。
    第二节,舒位。舒位  诗风与袁枚较为接近,但又颇具特色,语言华丽,风
格怪奇。他的身世遭遇则与黄景仁相似,因而诗歌主题也大体相同。他有许多作
品反映西南少数民族的生活,别具意义。而他在作品中还写到澳大利亚,则更为
清代域外诗扩大了范围,可以一直联系到近代诗人的描写“新事物”。
    第三节,王昙。王昙是袁枚的门生,但是艺术风格却接近舒位特别是胡天游,
同样以怪奇为特征,同时还带有几分粗豪。他的身世遭遇也类似于黄景仁和舒位,
诗歌同样也充满了对现实的不满,而这种满的程度则更加强烈,远远超过了二人。
当时他与黄景仁并称“二仲”,又与舒位以及孙原湘并称“二君”。而为之  取
  “三君”之名的法式善也是著名诗人,为蒙古族,从他身上可以联系到清代少
数民族作家的诗歌。王罢对稍后的龚自珍有着直接的影响。
    黄景仁、舒位、王罢三人,他们都是丰才啬遇,终生贫困潦倒,这本身即多
少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的不合理特别是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客观上使他们切身
感受和认识到这一点,因而在诗歌中不约而同地都有这方面的表现。而前面所说
的袁枚、赵以及郑燮等人,他们都早早退出官场,主动表示出与清朝封建统治者
不合作的态度,因而他们的诗歌大都从正面表现反封建的民主精神。这两个方面
结合在一起,使得当时的诗歌在思想内容上呈现出十分明显持反封建、追求民主
的进步倾向。同时,在艺术形式上,舒位、王昙以及黄景仁为“性灵”派的外围
或边缘诗人他们大都也具有自由独创的精神,因此同样推动了清诗的解放,并使
之确乎形成了一场巨大的文学革新运动。这一运动,在某些方面与小说界、思想
界等等都存在密切的联系,当然更离不开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变化与发展。
    第十四章《乾嘉以降的其他诗人和诗派》:
    乾隆、嘉庆直至道光前朝,在袁枚等人特别是”性灵”派诗人提倡清诗解放、
造成文学革新运动的同时,由于种种缘故,也有不少诗人距离这场运动较远,或
者徘徊于它的圈外,甚至站在它的对立面。
    第一节,姚鼐和桐城派。姚鼐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封建正统派,其诗学观点也
十分保守,骂袁枚那样反映封建的民主精神,这一点固不待言。在艺术形式方面,
他也反对袁枚那样的自由独创,而主张“熔铸唐宋”。事实上,就其精神实质而
言,“熔铸唐宋”在姚鼐之前的清代许多诗人那里早就这样做的了,因此已经不
是什么新东西。而就其具体内涵而言,姚鼐所谓“熔铸唐宋”,实则只是以宋代
的黄庭坚为主,上溯到本来就与黄庭坚诗风接近的中唐韩愈,同时兼取晚唐李商
隐,可见其路子相当狭窄;较之于前面一般这及宋诗而同样以黄庭坚为主的诗人,
更不过是换上了一个李商隐而已。当然,姚鼐这样做也未尝不能备诗中一格,创
作也不无成就,但他出现在袁枚之后,并且还要以此来反对袁枚,重新倒退到依
傍唐宋的老路上去,这就是显得落后了。姚鼐为桐城文派领袖之一,因而也影响
到桐城诗派。
    第二节,黎简和潘德舆。黎简的诗歌内容比较贫乏,成就以描写南国的山川
自然、风俗人情为较高。平生最服膺浙派中的钱戴,创作路子也与钱戴接近,以
韩愈、黄庭坚为宗,讲究瘦硬,稍后又倒过来影响到近代的浙派诗人姚鼐。潘德
舆则以诗论较为著名,但他也和姚鼐一样反对袁枚,强调诗人的所谓道德修养和
诗歌的社会教化作用,维护封建统治的色色彩比姚鼐更浓,同时也主张学古,于
诗境则偏主质实。他的诗歌以五古较有成就,取法陶渊明、杜甫,风格古淡质朴,
但缺乏独创。有些作品涉及封建末世的社会弊病,则值得重视。
    第二节,陈沅和程思泽。陈沅是一位相当进步的诗人。他的诗歌大量描写社
会现实,深刻反映了近代前夜的潜在危机,在精神上与稍前的黄景仁、舒位、王
昙等人和同时代的龚自珍息息相通,联成一气。艺术上也颇能独创,出人意表,
风格清苍幽峭,客观上与唐人代的韦应物、柳宗元和宋代的陈与义诸家较为接近。
这种风格对近代“同光体”中的闽派诗人也有影响。程思泽的诗歌成就不如陈沅,
但他继钱戴、姚鼐等人之后继续宗法韩愈、黄庭坚,推波助澜,并且通过他的大
批弟子门生直接对近代”同光体”诗人乃至整个宋诗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
此地位也相当重要。
    上面这些诗人,他们大都与袁枚走着不同乃至对立的道路,这一方面固然不
影响清诗解放的主流,另一方面却又也说明了清诗解放并不那么容易。这当中的
姚鼐、程思泽等人,在近代发展成了一股很强的保守势力。而进步诗人陈沅,其
精神则结合到龚自珍身上,一起开创出近代的新派诗。
    第十五章《划时代的诗人龚自珍》:
    自袁枚以来的清诗解放的潮流,酝酿出了一位划时代的诗人龚自珍。
    第一节,龚自珍的生平和思想。龚自珍的人生道路相当坎坷,早年屡困名场,
步入仕途后也只做到礼部主事,不久退隐,最后暴卒。他的思想相当复杂,一方
面仍然在根本上维护封建统治,另一方面却又对它深杯不满,主张改革,显示出
十分明显的民主倾向。
    第二节,龚自珍的诗歌创作。龚自珍诗歌的思想内容正与其整个思想一样,
一方面猛烈抨击封建制度的种种弊病,揭露封建末世的社会危机,在此基础上提
出强烈的改革主张,另一方面却又表现出自己对封建统治的忠诚,带有历史的局
限性。在艺术形式方面,其诗歌继承了袁枚以来的独创精神,既不废借鉴,而又
能摆脱前人束缚,一空依傍,独来独往,甚至于连传统的诗歌格律都不尽遵循,
驰骋纵横,恣意而行,气势磅礴,色彩瑰丽,真正显示出清诗自己的面目。
    第三节,龚自珍的地位和影响。清代诗歌发展到龚自珍而达到了顶峰,同时
龚自珍又开创了以新体诗为主流的近代诗风,因而具有承先启后的意义。而由于
清代本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最末一个朝代,近代又与现代紧密联结在一起,因此,
龚自珍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样一种地位,尽管与龚自珍
所处的特殊时代有关,然而更重要的却还是决定于他诗歌本身。
    龚自珍与前面的钱谦益、王士祯、袁枚相应,可以说是清代诗歌发展过程中
最后一座里程碑,同时也是最光辉的一座里程碑。在他之后,便出现了近代诗歌
的新纪元。
    第十六章《总结》:
    综上所述,清代二百年的诗歌始终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就主流而言,它的
轨迹是十分明显的。在思想内容方面,如果说起初是悼念亡国、反映现实、集中
表现爱国精神;稍后是歌舞“盛世”、点缀升平,完全维护封建统治;那么后来
则是反对封建、追求民主,积极要求进步。这个过程,呈现为一个马鞍型。而相
对来说,这个“马鞍”的后关事实上又远远高过它的前头,有一个质的飞跃。在
艺术形式方面,最初还是象明诗一样专摹盛唐,但很快就转向广师唐宋,后来又
发展到独创清诗。这个过程,则显然呈现为一种直线上升。两个过程之间,重合
居多而乖为少,由此可以看到清代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密切联系。从总体上来看,
清代诗歌的发展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清代诗歌的这种发展,客观上正显示了它本身的成就和特色。    在内容方
面,就总体而言,清代诗歌反映的都是当代的社会生活,抒写的都是自己的真实
感情,这是历史上其他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代替的。就具体而言,清代诗歌在表
现爱国精神特别是要求社会进步等许多地方都远远突过了前代的诗歌,同时相对
地后代原诗歌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即以描写的地域范围而论,清
代诗歌广泛涉及祖国的东南西北各个角落,并且远及于海外异国,这也是前代诗
歌所无法比拟而后代诗歌所赖以发展的。当然,由于种种因素特别历史惯性的作
用,清代诗歌内容与其他时代的诗歌也不无重合之处,但这并不影响清代诗歌的
成就和特色,因为其他时代的诗歌实际上也未尝不是如此。
    在艺术方面,清代诗人最主要的手段分别有这样两种:一种是同时师法前代
两家以上风格不尽相同的诗歌,通过融合变化而别成一家;另一种是仅仅把前代
诗歌当作素养,创作时则绝去依傍,完全自由,独创一家。这两种手段本身,实
则在历史上其他许多时代的诗人那里也是常用的。而在清代诗人,他们主要相对
于唐宋有的运用第一种手段,在前代诗歌的原有基础上翻出的新花样;有的则运
用第二种手段,在前代诗歌的范围之外创造出完全崭新原风格--当然也不能排
除某些偶合现象。前者固然有新依傍,但它实质上也已经是一种创新;而后者绝
去依镑,其创新就更不待言了。因此,清代诗歌不仅有着看似与前代诗歌类似而
其实却并不相同的风格,而且还有完全不同于前代诗歌而独为自身所有的风格;
它们共同构成了清代诗歌的艺术特色,而后者尤其具有代表性。同时,这种特色
又分别体现在清代具体诗人身上,从而涌现出许多卓有成就的作家和流派。并且,
它也同样对后代的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代诗歌处在唐宋这两座诗歌中史上的高峰之后,却仍然取得了如此巨大的
成就,显示出自己鲜明的特色,从而超越元明,上追唐宋,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
第三座高峰,这的确值得自豪,也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后人对清代诗歌往往重视不足。在今天,我们应当采
取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本着批判继承的精神,认真挖掘这份宝贵的文体遗产,
为我国的四化建设乃至整个人类的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