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期人物:不听,不说,不看,不想:是无奈?是逃避?是宗教?是境界?是心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08:12:53
上星期六(6月14日)在回民果园的美特好超市外的一家小小精品柜台,买了件小小工艺品,我给它起名叫“四不猴”,这是四只并排相连蹲坐在一起的小木猴:第一只,捂着自己的耳朵,不听;第二只,捏着自己的嘴,不说;第三只,蒙住自己的眼睛,不看;第四只,两只胳膊无力下垂,痴呆发乜的样子,不想。

       这件小玩意,是民间工艺品,雕工很粗糙,不过,四只小猴的神态惟妙惟肖,让人拍案叫绝,第一只不听,捂着耳朵做惊异状;第二只不说,捏着嘴,做无奈状;第三只不看,有茫然感;第四只不想,最妙,一脸痴呆木呐。越看越觉得逼真传神。谁看了谁说妙。四只小猴的传神,是我一拿到手就喜欢的原因,而四个小猴所传达的蕴涵,更让我青睐。我隐隐的感觉到我是为自己买了一座“座右铭”。

      其实,这几不猴,也不是新鲜立意的货色。在各色各样的工艺品中,三不猴就比较较多,不听,不看,不说。立意大体相同,但是结构啊,表情啊,技巧啊,就大大的不同了。这类的雕刻小玩意,清朝就有,据说,日本也有,只是听说而已。我想,有的可能性很大。中国和日本文化交流可是源远流长啊。

      四不猴,说到底,表现了人面对纷纭复杂的社会现实的一种无奈心态。带有弱者逃避的色彩。而这种心态,在人类社会太普遍了。

       当我面对现实中难以排解的“麻烦”的时候,我无能为力,我无所适从,我不知所措,我感觉自己是那样的渺小,那样的软弱,那样的完蛋,我就无可奈何的平坦坦的躺在床上,自己对自己说:“我死了。”我死了,我就无听,无看,无思无语。没有我的世界不是在照样运转吗,没有我的世界纷争不照样出现吗,没有了我,麻烦不照样麻烦吗,既然是都照样,现在的我烦忧什么呢?死了的我,看着活着无奈的我,知道了我死了一切依然,也许更好,我我就轻松了,也就解脱了。一句实在话,我们真的死了,人间还是这样。这样一想,你就明白了,你还执著什么?当然,死人是会把活着时候的记忆全部清洗掉了,所以,你既然扮演了死人,当你“活”过来之后,你必须忘记。活着的人,健忘,也是养生的好着数。这当然是庸人的思路。智者是不屑为的。

      关于不听,不看,不说,人们解释的非常丰富。有的是自己的理解,有的是有根有据有家有派的。

      有的人认为不听,不看,不说,是儒家行为道德的体现。孔子有言,非礼勿视,非礼勿闻,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儒家的行为准则中有一套“非礼……勿……”系列。这既是行为的道德规范,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精神枷锁。儒家是以入世为己任的,积极入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怎么能充耳不闻,不问,不想,不说呢。即使想不闻,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你是“非礼勿闻”,所以你首先就得判断你即将闻的是不是非礼,要想判断,就得先闻,既然闻了,就不可能“不听”。也不能“不说”。你判断为“非礼”了,决定不听了,那么你的判断正确不正确呀,如果有人认为你判断的不正确,和你争辩,你到底是说不说呢?不说吧,丧失了儒家的责任感,说吧,那就是说了,不是不说的。

       正因为是这样,有人说,不听,不看,不说,是不该听的不听,不该看的不看,不该说的不说,那是行不通的。因为该不该,得先判断,要判断,就得听,就得看,还得说。

       我以为,不听,不看,不说,不想,是无条件,也就是无论外界情况如何,我的主观世界都是“不”。否则,就没有什么不听不看与不说之类了。

       真正的不听,不看,不说,不想,我觉得那是庄子和佛陀。

       庄子有“心斋”“坐忘”之说。

      什么是心斋?“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人间世》)
所谓“心斋”,就是要废掉自己的具体的感官,使自己决思绝虑,无知无欲,心中一派空明,这样,就把自己融化在了大自然中,大自然也融化在了自己的心中。与大自然合一。“心斋”停止了身体的具体的感官同同外物的接触,因此呈现出一种空寂状态,而正是这一空寂状态,却使得我们的心,容纳了整个的宇宙。

      什么是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大宗师》)
所谓“坐忘”,即静坐而身亡。彻底的忘记自己的存在,形的存在,知的存在,这样就达到了与道的合一。

      这是真正的不听,不说,不看,不想。

      再有就是佛了。佛讲四大皆空,六根清净。眼、耳、鼻、舌、身、意,皆是空。所以,自然是不听,不看,不说,不想了。这样,这个小小的工艺品“四不猴”,就有了“禅机”。

       在几不中,以猴为载体的小工艺品多,当然也有老鼠、兔子之类,但是给人的感觉总不是那么一回事,大概是一,猴子灵动,表情滑稽多变,所以那不听,不看,不说等等,能够表现的传神。其二,我的揣测,这几不,是不是源于印度的佛学,印度,猴子可是神物,又在具体演说佛的大道。只是揣测,没有资料。

       无论什么,不听,不说,不看,不想,都是反映了一种人类的社会心态,在纷纭复杂的世界中,人有时候是很软弱,很无奈,有时候只能逃避,那么,这“不”,就诞生了。

       升华到哲理,那就是一种人生境界和人类理想了。其实那样的不听,不不听人世间的纷杂的声音,而聆听宇宙的大音,“大音希声”,美妙是美妙,可惜,我辈是听不到的。可惜。想听到吗?那就“养神”,进入“心斋”“坐忘”的境界,你就可以聆听宇宙间最最美妙的“大音希声”了。

        一个小玩意,“四不猴”,说了这些话,还说“不说”,能吗?

        我真的挺喜欢这个“不听,不说,不看,不想”的小小的“四不猴”的,希望能做到,就怕做不到,因为很难作到,我毕竟是凡人啊!

       下面的泥塑,是在网上下载的,可能是位名家的艺术品,和我买到的很不一样,放在这里,请欣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