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陷阱消费:1300年前的河北原来是这个样子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07:08:57
 2011-03-22 09:32:00





1300年前的河北原来是这个样子的......(2010-03-29 10:26:55)


在唐代以前,我们的老祖宗对少数民族充满了蔑视。这种蔑视从对少数民族的称呼上就可以看得出来。早在西周时期,我们对周边的少数民族就是这样称呼的:“蛮”,“戎”,“夷”,还有“狄”。
你们听听,有哪一个是听着顺耳的?叫“戎”也就罢了,居然还加个“犬”字,确实有够过分。到了唐朝,这种情况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唐太宗他老人家就曾经在正式场合旗帜鲜明地表了态:“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依朕如父母。”
考虑到元朝的四等人制度、满清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印度的种姓制度迄今尚未根除、罗马人称日耳曼人为“蛮族”、希特勒公然宣称日耳曼民族是优等民族、卢旺达种族大屠杀、美国尚未根除的种族歧视等等情形,我们就会发现:唐太宗李世民早在狭隘民族主义盛行的公元7世纪就发出这样崇高的呐喊,他的精神是多么的伟岸,这句话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又是多么的重大啊!细数古今风云人物,能有唐宗之见识者几何?想来马丁?路德金也不过尔尔。
俗话说的好,观念一变天地新。不仅李世民如此,自他以后的历代大唐皇帝对待少数民族都是如此。很多少数民族的优秀人才都在这个开明的政权里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并且成功地实现了人生的抱负。正是因为能够“不拘一格用人才”,所以,大唐才能在短短百年的时间里成长为一个疆土广阔、民族众多、富足强盛的大帝国。
完美吗?
当然不是,有位哲学家就曾经说过:“所谓完美,就是对完美永恒地不断地接近。”唐朝的民族工作只能说是“近乎”完美,并非毫无疏漏。实际上,这个貌似完美的体系却存在着一个致命的漏洞。
民族平等好不好,当然好;民族团结好不好,当然好;民族互助好不好,当然也好。但是,千万别忘了,子曾经这样曰过:“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子还曰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些话之所以能沿传至今,并非毫无道理。对民族兄弟信任当然是对的,可是过度的信任那可能就是自掘坟墓了。
十分雷人的是,大唐帝国的第一位掘墓人,正是以“贞观之治”独步中国历史的一代英主李世民。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滴……
贞观四年,唐军大破东突厥,从此解除了突厥对北部边疆长达数百年的威胁。老大被人家给扁废了,契丹、同罗这些小弟可就慌了神了。为老大报仇?不行,打不过唐朝。那该怎么办呢?不知道!
好在他们还没有想清楚的问题,李世民早就替他们想好了。平定东突厥以后,大唐朝廷围绕着如何安置这些部族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以魏征为代表的很多大臣坚决反对温彦博等人提出的将这些部落安置在边疆的建议,但是李世民却力排众议,坚持要把这些部落安置在今天的北京地区和河北北部等地区。
当然了,最后当然是听他的了,谁让他是大哥大呢?
和当年乘着“五月花” 号漂洋过海、远渡新大陆的那些清教徒们不同,这些突厥人和契丹人则是拉家带口,赶着牛,牵着马,浩浩荡荡地奔向新居。
起初,他们也是不愿意的,毕竟是故土那移嘛!虽然我们那里风大了一点,天冷了一点,沙子多了一点,但是怎么说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啊!况且,谁知道到了新的地方,我们会不会过得比现在更好呢!
不管怎么想,他们还是带着满腔的疑惑和顾虑踏上了向东内迁的路途。等他们来到河北以后,才发现这里简直是太好了,山清水秀,气候怡人,物产丰饶,于是他们就兴高采烈地在这里定居了下来,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后来,他们的幸福图景传到了同罗、奚和室韦等民族的耳朵当中。他们一听,可就坐不住了,一方面是眼红得要死,一方面是后悔得要死,要是早搬就好了!于是,他们也着急忙慌地搬了过来。随着这股移民浪潮的持续升温,河北渐渐成为了一个胡人杂居的地方。
然而,渐渐地,渐渐地,量的积累终于引起了质的变化。随着外迁人口的不断加入和新生人口的不断增多,胡人的数量远远地超过了汉人。如果您漫步在那时的河北大地上,映入眼帘的基本上是身穿各种特色服饰的胡人,传入耳中的基本上是叽里咕噜的外族语言(而且还不止一种)。您纳闷了,汉人哪里去了?突然,您听到有人在您背后说汉话,您欣喜万分地回头一望,顿时失落万分,原来是一胡人翻译。
这个长期的过程,在历史上有一个特定的名称,叫做“河北胡化”。
这时,生活在北部的胡人与生活在南部的汉族就发生了冲突,大家相互敌视,相互歧视。唐朝官员对少数民族的虐待和压迫无疑更是火上浇油,终于,这里的民族矛盾变得日益尖锐。
到了唐玄宗的时候,这个问题已经表现得十分棘手了。
那么,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

【郑重声明】
  1. 《天宝裂变——详解“安史之乱”》系北溟玉原创首发,谢绝一切形式的转载,冒用发表更是绝对禁止,否则将诉诸法律手段。
  2.欢迎各位热心博友批评指正,小到文字句逗,大到风格史料,皆可开门见山地指出,小玉在此先行谢过。
  3.借网络宝地一席,草鄙薄文字若干,无非是为了以文会友、借史论道,特将个人联系方式公布如下:
  QQ:723678473(非诚勿扰)
  主页: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yongqingbeimingyu0312
   网易博客http://beimingyu031212.blog.163.com/edit/
今日思考题:光看帖不顶贴的行为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