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学院官网:农业产业化模式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8 14:21:54

    引言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粮食连续两年大幅度增产,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社会事业发展较快。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对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但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按照党的十七大的战略部署,始终把三农问题放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_引,一直未能彻底解决。解决好一家一户分散的小生产与逐渐扩大的市场之间的矛盾,使农户的分散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衔接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就必须采取合适的农业产业化模式。

  一、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将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改造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农村经济,使之和市场接轨;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  

  (二)特征

  1.市场化。市场化是指资源配置、生产要素组合、生产资料和产品购销市场化。由市场机制配置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人才、劳力、土地资源、设备等生产要素,不是靠计划分配获得;靠市场机制来配置农业产业化各生产、加工、流通环节所需的生产资料、社会化服务、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市场来销售产品,国家和政府不包销、不分配。

  2.区域化。区域化是指农副产品生产区域化、基地化。农副产品生产要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相对集中,形成比较稳定的生产基地。

  3专业化。专业化是指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专业化。产加销、贸丁农一体化要求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服务等环节的专业化。发达的农业产业化是在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环节的高度专业化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基础上产生的。

  4.规模化。生产经营规模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特征之一。形不成一定的规模,就无法构成一个产业;生产基地或加工企业要具备相当的规模,才能达到产业化的标准。

  5.企业化。企业化是指生产经营管理企业化。农业产业化的生产、加工、经营各环节,加强了组织管理、计划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等一系列的管理与经济核算、成本核算。

  6.一体化。一体化是指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其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建立在各生产经营环节专业化生产的基础上,是一种调节各参与主体利益关系的经济利益机制和运行机制,是衡量农业产业化最重要的标准之一。

  7.社会化。社会化是服务体系的社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建立社会化的服务体系,为其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程服务。

  8.效益最大化。效益最大化是追求产业化经营中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衡量农业产业化成败的重要依据。

  (三)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内容

  1.农业专业化和集中化。农业专业化和集中化包括农业企业专业化、农艺过程专业化和农业地区专业化三个方面。农业企业专业化是指农业企业之间实行明显的社会分工,摆脱“小而全”的生产结构,生产项目由多到少,形成生产规模化;农艺过程专业化是指将生产某一种农产品的全部作业过程分解为若干个阶段,分别由不同的专业化的企业来完成;农业地区专业化又称农业生产区域化,是指农业生产在较大的地区比较集中地生产“特色农产品”。

  2.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是指农业企业集团内部、农业企业之间以及农业企业与非农业企业之间,通过某种经济约束或协议,将农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纳入同一个经营体内,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占,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3.服务社会化。服务社会化是是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一条龙”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产销形势、政府政策、市场动向、生产技术等问题及时准确地向农户提出意见和建议。

  4.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化。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化是通过农工商一体化经营,使农户也分享到农产品在加工、流通过程中增值的平均利润,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本质需求。

  二、农业产业化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现状

  1.整体跟进,中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整体跟进,中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提高。据2002年底对农业产业化模式的统计,全国有各类产业化组织总数是94 000个,比2000年增长了41.6%,同时中西部地区涌现了一批如九山游子、双汇、蒙牛等一大批品牌企业,极大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产业化领域拓宽,龙头组织结构合理。农业产业化的领域拓宽,其不仅局限在农、林、牧、副、渔五业,而且还拓宽到服务业。各类产业化组织中,龙头组织结构合理,搭配得当:种植类占44.8%,畜牧业占24.I%,水产化组织占8.2%,林特产业占10.4%,其他类型占12.5%。

  3.完善了产业化发展动力机制,企业和农户之间建立了合理的利益连接机制。目前,全国各类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连接方式中,合同方式占51.9%,合作方式占12.6%,股份合作方式占13.3%,其他方式占22.2%。合同、合作、股份方式三种比较稳定的利益连接方式所占的比例达77.8%。

  4.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机制,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在产业化发展中,通过优化资本结构,采取兼并联合、股份改造等多种方式进行改制,不断增强自身的活力,取得了很好的效益。2002年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数达到720多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0.5%,比2000年增长了5个百分点,平均每一个农户增收1 000元,比2000年增加了100元左右。

  (二)农业产业化存在问题

  农业产业化发展中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发展水平低,规模小,竞争力不强,是其具体体现。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覆盖面仅720多万户,不足全国的1/3;农产品加工产值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低,仅在40%~50%之间,而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了90%左右。龙头企业规模小,全国4.2万个龙头企业中,销售收人亿元以上的企业仅占4.7%。市场竞争力不强主要体现在开发品种和农业装备水平上。美国开发品种有300多个,而我们国家才100多个;而农业装备水平有80%是处于20世纪80年代世界平均水平,15%达到20世纪90年代世界水平,只有5%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利益连接机制是产业化经营的机制,但农户作为独立的主体,很多地方还停留在买断过程中,价格、质量等时刻影响利益连接的紧密度和双方的行为。其中,扶持政策不到位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突出问题。

  三、农业产业化的制约因素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对全国农村贫困标准、人口规模和人口比重的调查结果见下表。从表中可看出,受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农业生产投资逐年加大。虽然农产品价格有所上升,但农民受益远远赶不上物价上涨速度,其实际收益相对反而降低。小农经济收支比下降,绝对贫困比重、低收入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已不利于农业的再发展,农业生产效率低。

  (二)“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实际结合不紧密”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1.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院校的科学研究与农业生产结合不够密切。农业科研部门、高校的科学研究脱离或偏离农业生产实际的需要,不能很好地处理应用科学与生产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造成了其科研成果不能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转化周期长,利用率低。

  2.农民对农业科技的认识不够,农业科技含量低。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科技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根本要素。但农民科技素质不高,管理水平低下,造成农业经济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不明显。

  四、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途径

  1.深化认识。农业产业化是进行专业化商品生产的基础,在生产基地—加工基地一销售基地一消费基地的基地链条中起着决定作用。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一本质,才能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妥善处理其发展过程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2.区域化布局。区域化布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农产品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与资源特点相适应的区域经济格局。发挥地域优势,突出特色产品,因地制宜,实行连片开发,确定种养方向和生产规模,将一家一户的分散种养,联合成千家万户的规模经营,才能创造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提高区域整体效益。

  3集约化生产。集约化生产是农业生产单位根据区域化的要求,改变传统的小而全的生产模式,集中发展某一种农业产品或产业,主攻相关技术,建立“龙头”企业,形成“一条龙”生产,形成系列化经营格局,获得最佳经济效益。通过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可促使其向集约化方面发展。

  4.规模化发展。规模化发展是农业产业化的本质要求。实行规模化经营,可大规模运用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5.社会化服务。农业产业化离不开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保证。社会化服务为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包括技术、资金、信息、管理、生产资料供应以及农产品加工、销售等各项服务。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社会化服务工作,要加强领导,搞好宏观引导,切实同绕生产基地建设搞好社会化服务工作。

  6.科学化管理。科学化管理要强化科技意识,引导广大农民走科技兴农的路子,不断增强科技意识,在建立生产基地的同时,注重提高内涵素质及农业科技含量。大力引进和推广农业新品种和实用新技术,积极实施“种子工程”,引进和推广名特优新品种,创建一批地方的名牌产品,同时,广泛普及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革传统的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加快技术更新、设备改造、产品升级。为此,应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建立和健全省、市、县、镇四级农科推广网络,使科学技术在广大农村得到普及,紧抓各类农业技术学校,逐步扩大农业职业中学的培训规模,各级科技部门要办好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和农业技术推广示范点,使农业科技的培训、推广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增加资金投入,各级政府将农业科技的投入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增长逐步增加投入,积极引导生产基地的经营主体不断增加科技的资金投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向科技进步要效益;同时,大力发挥各类“农协”的作用,为农民提供科技等服务:各地应根据生产基地建设的情况,建立农民水果协会、水产协会、花卉协会、种植协会、养殖协会、农产品流通协会等。协会由农民自愿加入,实行“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形成“农协+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科技服务。

  结束语

  目前,中国农业发展已进入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阶段。但是,当前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模式”却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需要。为此,以农业产业化的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中国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存在问题与制约因素,提出了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途径。在解决分散的农户适应市场、进入市场的问题方面提出了一些参考意见,对当前正在进行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