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工程会计分录:中国的留学热潮说明了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07:44:07

中国的留学热潮说明了什么?

2010-03-17 18:01:29

归档在 教育改革研究 | 浏览 129587 次 | 评论 121 条

中国的留学热潮说明了什么?

 

                            许锡良

    近闻国内著名教育专家Z先生尚读高中的女儿即将送往澳洲留学,其实据我所知,类似这样的教育专家教授让自己的孩子很小就去外国留学的事情还不少。而且据我所知现在国内留学外国的年龄越来越小,而且越来越多,更多的是来自地位显赫或者比较富裕的家庭,像Z先生这样自己搞教育研究,并且是国内知名专家却把自己的孩子送往国外留学的似乎越来越多了。我在日本参观一间中学,那间中学共有外国留学生五十多个,居然有四十个是来自中国大陆。留学低龄化趋向,而且留学生大多来自中上层家庭背景,当然平民被迫无奈,债台高筑也要送孩子留学的也不少,越是这样越说明问题严重。

   首先这反映了对我们现行教育的绝望,越是对国内的教育研究得深,体会得深,看得越透,越是不敢相信现在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现象能够得到有效遏制。这股风气确实是要摧残人的。但是,因为高考制度一时在我国目前条件下还无法作根本上的改变,这就为应试教育的恶性竞争提供了土壤。无论你持什么观点,每个人都被裹胁其中,大多数人只有随波逐流。但是,孩子在成长,他们的生命没有等待的余地。等到花都谢了,人的最佳教育关键期就过去了。因此,一些有识之士,在自己有条件的情况下,总不能眼睁睁地把自己的孩子就这样推进应试教育的火坑里吧?孩子的生命只有一次,而且孩子也只有一个,在经济实力允许的情况下,做父母的总是想作点努力的。当前教育的弊端已经是明摆着的,而且越是研究教育越是感觉没有希望,没有出路。有条件的就只剩下一条路,远走他乡。我想这是目前我国大量低齡留学产生的重要原因。

   现在国内有权的、有钱的两类人,是社会中能够有实力改变社会的,但是他们也不肯拿自己的孩子作赌注,一方面在国内大搞应试教育,并以此为作发财与升官的途径,另一方面这只是针对平民的孩子而来的,自己的孩子早就送到美国、日本、欧洲享受西方素质教育去了。用鼓吹推行应试教育的办法大把地挣钱,让平民的孩子在考试中磨灭青春年华与智慧,却将挣来的钱把自己的孩子送走去接受西化教育。但是在国内一些掌握教育权力的人绝对不允许别人说一下西方文化的优点与长处。以害怕平民起来质疑现行的教育体制与政策。这样的话,自己升官发财的机会就没有了。那么自己孩子送到欧美国家的留学费用就没有了源头。这种做法实在是令人费解。我们为什么不去变革教育?而选择远走他乡?民族的自信力越来越弱了。如果我们也有优点长处,怎么只见自己的学生源源不断地去人家哪里,而别人的却少见来中国?更何况我们外出留学的越来越多的是那些尚在初中与高中就读的未成年学生呢?其实人家的山水未必比我们的好,是我们自己糟蹋了自己。我们去只是认同了人家的制度与文化而已,如果我们的社会制度不变,这样的现象还会越来越严重。

    不过,我确实认为,把孩子送到西方,特别是欧、美、日等这些发达国家留学还是有好处的,特别是对孩子的成长绝对有好处,而且就是低龄也不是什么问题,当然难就难在留学费用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当然太小了,完全没有自理能力也是不行的。但是读到中学出去,我以为至少不算太小。前不久有专家出来说,孩子如果只是在读初中、高中的年龄就去外国留学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不利,我以为除非去的学校是国外受骗上当的野鸡学校,否则我以为在正规的学校里留学对孩子的成长还是利远大于弊的。

   那次我在日本考察教育遇到几个中国留学生,仅仅在日本不到两年时间,才高一来的,现在读高二,但是其待人接物,已经非常到位,非常像一位小绅士,而且日语讲得也非常流利,那个小男孩现场给我们做翻译,一点困难都没有。有记者的速度,发言人的口才,运动员的灵敏。更主要的是当我问他适应不适应的时候,他说,这里的条件比起国内来不知道好多少倍,国内都能够适应,这里怎么可能反而不适应呢?我要他举一个例子说明,他就说,同学之间的关系非常平等友善,不会考虑对方的家庭而区别对待,而且学校的教师与管理人员也对所有的同学一视同仁,在学校里住宿,一个人住一个独立的单元格,不会互相影响。这个孩子的表现打破了我以前一个偏见,就是以为年纪小去外国留学会有文化与心理上的不适应。其实年纪越小才越容易适应。想起当年清朝时的容闳、詹天佑这些人出国留学,也不过十来岁左右,不但不存在不适应的问题而且适应得似乎更快。很显然,人的适应能力是年纪越小越强,而不是相反。我想一些人打出反对未成年孩子出国留学自然也有他们的理由。如果有条件的家庭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被送往国外,显然功利一点来说,是我们社会的教育资源的流失,超脱一点来说是在国内受传统文化的毒害得还不够就让他们出去了,这样的孩子回国后就会对社会产生严重冲击力,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文化还不够熟悉,价值观与人生观还未成型,就这样放他们出去了,久而久之接班人就会出现问题。这种担心按照某些人的标准,不是没有道理的。可是,正是因为如此,留学要趁早(也不是越早越好),早才会有效,太晚了就不行的。什么都成型了,留学作用也不大。我也接触过一些三十好几到四十挨边的人去外国留学,留学回来反而成了一个老古董,回国后使劲地吹嘘起传统文化来了,而洋人的精华却未见带回半点。这种留学无论于人于已,都已经是一种浪费了。

    我以为在国内确实要掀起一股留学风 ,有条件的就都往外走,留学是开放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就文化交流来说,互派留学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现在国内留学还有另一层意义。应试教育的竞争,连带着产业化,已经愈来愈凸显社会中的伪精英教育所带来的教育公平问题。到处挖尖子生,挖好教师,赢者通吃的现象到处都是。

   北大、清华就留给你们去争政绩吧,留给你们去搞教育产业化吧。竞争不起还躲不起吗?当然这也只能是对部分有条件的家庭来说的,对绝大多数的家庭孩子来说,他们仍然要留在国内接受应试教育的摧残。应试教育已经不是一个观念问题了,而且是一种政绩、一种经济产业。我的家乡临川今年考出50个北大清华生,占北大清华在江西全省录取人数的三分之一强。仅临川一中就占了38个,临川上顿渡镇,只是一个偏僻的农业小镇,竟然接收国内“留学”人员一万多名。因教育而增加的财政收入不下一个亿。( 应芳娟 吴新燕 50人考上清华北大 记者揭密偏僻小镇高考神话》,见《中国青年报》2007年8月13日)居然成了政府主要的挣钱门道。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经济产业,也形成了一个强劲的教育业绩工程,只要你的高考不改变,你就没有理由认为他们做得不对。我的家乡已经是穷山僻壤,别无他路了。好在这个社会还有一条路可以考试,通过考试获得重点、名牌大学的资格。我想将来总有一天,外国的大学、中学与小学都会到中国来招生甚至办学,那个时候标准如果是完全另一种,恐怕现在的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产业链才可能会被打断。否则,中国的教育只能如此了。

2007年8月15日

 

11上一篇 << 师生共读卢梭的《爱弥尔》2      下一篇 >> 教育名词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