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修质量差:公民议政的两条路线斗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7:18:16
何兵

 

  孔子杀少正卯这件事,我是在小学时听说的。

 

  1974年,老师上课时,忽然带领我们“批林批孔”。林彪要谋杀伟大领袖,那是当然要批。为什么要批孔呢?小脑袋们很难明白。老师启发说,在林彪密室的墙上,挂着一幅字:“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已复礼。”“克已复礼”是孔老二一辈子想干而没干成的大事。他和林彪是一丘之貉,是林彪的精神导师——好比今天的本·拉登。孔老二是干了许多坏事的,这头一件就是诛杀少正卯。

 

  孔子为什么杀少正卯?如今早就忘得一干二净,倒是当年传唱的革命儿歌,至今还会。据说,北大的孔庆东教授,最喜欢的这首儿歌。我们喜欢倒也罢了,孔老二可是他的祖宗啊。他说这首歌不但曲调欢快、歌声清脆,而且歌词极为幼稚荒诞,特别适合儿童和广大无脑人演唱:

 

  叛徒林彪 孔老二

  都是坏东西

  嘴上讲仁义

  肚里藏鬼计

  鼓吹克己复礼

  一心想复辟 嘿

  红小兵 齐上阵

  大家都来狠狠批

  红小兵 齐上阵

  大家都来狠狠批 嘿

 

  孔子为什么杀少正卯?因为网上频传网民因言获罪的事,我想研究一下,两者有无手法上的传承?我找到了当年的一篇文章,叫做“法家代表人物”,刊载在《南方文物》,1974年第1期上。文章的语言风格,思维方式,很有时代特色。三十五年后读来,兴味盎然。

 

  少正卯(?——公元前498年)春秋末期的鲁国人。他公开宣传革新主张,说服力很强,号召力很大。“聚徒成群”,形成一种不可忽视的进步社会势力。孔老二诬蔑他是“小人之桀雄”,正好说明他是反对奴隶主贵族的新兴封建势力的代表。少正卯和孔丘在鲁国同时教授学生,由于他讲的是和孔老二宣传的反动思想相对立的进步思想,以致有几次除颜回之外,孔老二的学生多数都跑到少正卯那里听讲去了。这对以孔丘为代表的奴隶制复辟派威胁很大。公元前四九八年,孔丘当了鲁国司寇并代行宰相职务不久,就血腥地杀害了少正卯。孔丘强加给少正卯五条罪状,叫做“心达而险”(通古今之变,了解事物变化,敢于造反);“行辟而坚”(不依奴隶制的正道行事,坚定地走革新之路);“言伪而辩”(把革新的道理说得头头是道);“记丑而博”(对奴隶制统治中所产生一些腐朽不稳的现象,知道的非常之多);“顺非而泽”(把反奴隶制的道理说得义正辞严)。从复辟派的这种诋毁中,恰恰证明了在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等重要问题上,少正卯与孔老二的斗争是当时两个对立的阶级和两条对立的路线之间的斗争。孔丘杀少正卯,实际上是当时阶级斗争的表现。

 

  现在留存的关于少正卯的记载虽然很少,但从荀子和王充的简短记载中,仍然可以看出少正卯是先秦法家的先驱者。

 

  孔子施加给少正卯的五项罪名,今人的解释是这样:其一、心达而险(有知识但心怀险恶);其二、行辟而坚(特立独行而又坚持不改);其三、言伪而辩(主张和官方不一样的理论又有煽动力);其四、记丑而博(总是关注执政阶层的丑闻并且面还很广);其五、顺非而泽(对持有不同政见的人表示赞同并且还施以恩惠)。

 

  孔子杀少正卯,历史上曾是定案,《荀子》里有记载。到了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翻案说,孔子没杀少正卯。诸子百家著作中,寓言居多,不足为信。成书早于《荀子》的《左传》、《国语》、《论语》、《孟子》等,没有记载。反对者说,朱熹为孔子翻案,是为了维护孔子的光辉形象。中山大学法学院的马作武教授考证说,孔子是杀了少正卯的。由于故事发生在2500多年前,除非少正卯先生从地下爬出来上访,否则只能作为悬案了。在这里,我们先咬定孔子干了这件事——否则文章没法做。


  孔子杀少正卯,公开的理由是,少正卯思想偏激,行为乖张,总是揭政府的丑闻,试图聚众闹事,煽动群体性事件。潜在的原因可能是,少正卯的课讲得太好,影响孔子的生源和市场,动摇孔子的导师地位。孔子假公济私,借刀杀人。这种人,还是杀了的好。自己耳根清净,社会思想统一。稳定压倒一切的道理,孔子很清楚。但孔子只当了七天宰相,就被免了官,估计是因为处置群体性事件措施不当,激起民愤。孔子的学生子贡就疑问说:“夫少正卯者,鲁国之闻人矣,夫子始为政,何以先诛之?

 

  “稳定压倒一切”,是官家历来的基本原则,也是草民的基本理想——“宁做太平犬,不做离乱人”。这个原则并不错,但如何实现这种政治理想呢?如何对待公民议政呢?从古至今,确实存在两条方针路线。一条是孔子的杀头路线。沿着这条路线走的,不乏其人,最著名人物是清朝的雍正。学者黄裳有《笔祸史谈丛》,专门谈论此等勾当。

 

  另一条是召公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思想路线,主张对于人民议政,要开放和疏导。

 

  召公的故事,发生在周朝,距今2854年,《国语》里有记载。周厉王采用杀头战略,对付说他坏话的人。由于措施得力,收效明显,国人不敢说话,道路以目。他兴奋地告诉召公:“我能止住谤言了,大家不敢说话了。” 召公劝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历王就是不听。三年后,人民群众起来造反,将厉王流放了。

  三百年后,郑国的子产“不毁乡校”,任由老百姓在乡校里,自由地批评国政。孔子非常欣赏这种做法,说:“从这件事来看,有人说子产这个人不仁,我不信。”沿着召公、子产路线行事的,也不乏其人,包括唐太宗。

 

  孔子在野之时欣赏和支持子产,是主张言论自由的。他自己就是激进党。虽然身在江湖,但心系魏阙。“苛政猛于虎”这类狠话,他说了不少。所以1954年,毛主席说“孔夫子是革命党”——后来又定他为保守派。孔子一做官,就翻脸杀人,恨少正卯“说服力很强,号召力很大”。孔子自己其实正是“说服力很强,号召力很大”的人。“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当年应属规模最大的民办学校。

 

  孔子不是好杀之人,主张德主刑辅,宽刑慎杀。对于坏人坏事,应以教育为主——“不教而杀谓之虐”。但孔子自觉地肩负起“复礼”的历史重任。在礼崩乐坏的年代,怎样才能实现这一伟大、光荣、正确的理想呢?——克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合符礼教的事不能看,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听,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说,不合符礼教的事不能做。这是孔子的四项基本原则。基本原则不能动,这是底线。这样想来,对言谈不知轻重的家伙,采取断然措施,就是理所当然的了。胡适评价说:“中国古代的守旧派,如孔子之流,对于这种‘邪说’自然也非常痛恨。所以孔子做司寇便杀少正卯。”

 

  民间对于孔子这类人的言和行,有一个说法,叫做“屁股决定脑袋”。这类口是而行非的人,自古至今,屡屡不绝。“嘴上讲仁义,肚里藏鬼计”的人,并非上古特产。文革的时候,有一个风云人物,叫刑燕子,天津宝坻人。1958年高小毕业后,没有回父母所在的天津市区,而是回到家乡宝坻县务农。她组织了一个“邢燕子突击队”,成绩突出,成为上山下乡的知青典型,是毛泽东时代的好姑娘。她是这样“批林批孔”的:“反映旧制度的旧思想的残余,总是长期地留在人们的头脑里,不愿意轻易地退走的。”孔老二和林彪,虽然已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但是他们的反动思想还在散发臭气,起着破坏和干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

 

  她批得何等地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