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缝的神秘宝典:张子林书法 收藏 被妖魔化的中国地方政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6:58:35

李因才:

李因才:被妖魔化的中国地方政府

默认分类 2011-02-14 23:04:07 阅读407 评论6   字号: 订阅

● 李因才

  全球著名的爱德曼公关公司(Edelman Global Public Relations)日前公布了2011年度全球信任度调查报告,中国政府的信任度从2010年的74%窜升至88%,名列第一。

  报告甫一公布,就引起中国内外不少人的质疑,中国民众对政府有这样高的信任度吗?还真难说!

  中国著名的零点公司,最近也公布了一份有关公众对公共服务评价指数的调研报告,其中指出,普通民众对于各类中央机关的信任度普遍在八成以上,与爱德曼的数字非常接近。

  不过,再看下去就很有问题了。公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度只有65.4%,大大低于中央政府21.8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公众的信任度更是低了23.3个百分点。

  按道理讲,民众对权力的信任度应该是向上递减的,这在西方民调中大多都能反映出来。

  道理很简单,权力越往上增长,就离自己越远,随之越不易把握,自己的控制力、影响力就越低;而身边的权力则与自己的日常事务息息相关,越靠近自己,自己越有兴趣去关心去参与,从而越容易改变权力的方向,因而也越值得信任。

  为何在中国会反其道而行之,相信中央政府,却不信任地方政府?而且两者间还存在那么大的反差?在笔者看来,道理并不复杂,它反映出中国的特色政治下,民众的一种畸变心态。亦即认为中央政府是良善的、正确的、谋求公共利益的;地方政府则是专横的、暴虐的、谋求地区、部门利益的。比如说,中央出台了很多好的政策,但具体执行过程中,地方政府阳奉阴违、歪曲政策,中央关注民生、地方巧取豪夺,等等。

  的确,市场化以来地方政府权力不断遭到扭曲,民众对地方政府权力的异化非常不满。但这种道德主义的论调颇有以偏概全、刻意对比之嫌,在道德指责的愤慨背后,将中央政府置于地方政府的对立面,认为两者受不同的道德标准束缚。特别的,将地方政府一把涂黑的同时,却想不到中央各职能部门也会衍化为地方政府一样的角色,在利益争夺过程中,也会谋求自我利益,明显地对后者妖魔化。

舆论有着不容推卸的责任毫无疑问,在这种妖魔化过程中,舆论有着不容推卸的责任。在成篇累牍对地方政府做近距离观测、深入揭批的同时,中央政府的权力运作依然保持它神秘的面纱。如此的不对称报道导致了这样一种结果,即民众对地方政府腐化堕落普遍失望,对中央却依然保持着静态的美感。两者间巨大的落差,促使地方政府的权威资源不断流失,日益聚集在中央政府身上,对中央政府的期望越来越高。

  与此同时,在权力分配上,中央政府制定出台了很多惠民利民的新政策新措施,但具体实施过程落在地方政府肩上。由于地方政府缺乏相应的财力与能力,根本无法兑现中央政府的承诺。这样,民众在为中央政府拍手叫好的同时,地方政府却不得不为实施过程中的缩水与落差买单。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官员的权力虽最终源自民众,但并非民众所能掌控。委任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却造成了一个对上负责不必对下负责的局面。在这种压力型的行政生态环境下,地方官员的压力更多地来自于上级。对地方官员工作绩效的检验,上级满意、认可度,往往比辖区内的民众满意、认可度更有价值。

  这样,地方官员权力异化就非常正常了。由于地方政府掌握大量配置资源的权力,又缺乏将之运用到本应运用之处的足够动力与机制,就出现了一种奇怪现象:与民众的关系越近,民众就越能感觉到它的暴虐,对它的腐败认识得越清楚;相反,离得越远,民众越感觉它的亲近,反而越值得寄予厚望了。民众日益不满地方政府,但又无力改变现状。地方政府的权力需要规约,但在现有的权力配置条件下,又有谁能管束住地方政府呢?只有中央政府,于是对中央政府的诉求,就成了无奈之下的选择。

  行文至此,笔者想用美国《新闻周刊》主编扎卡里亚(Fareed Zakaria)一个观察作结尾。他根据数个民意调查指出,当美国人被问及他们最尊敬哪些公共机构时,最高法院、军队和联邦储备银行三个非经选举产生的机构总是名列前茅。而那个所谓民意代表机构——美国国会——则在大多数民调中处于垫底的位置。颇具讽刺意味。

作者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博士

默认分类 2011-02-14 23:04:07 阅读407 评论6   字号: 订阅

● 李因才

  全球著名的爱德曼公关公司(Edelman Global Public Relations)日前公布了2011年度全球信任度调查报告,中国政府的信任度从2010年的74%窜升至88%,名列第一。

  报告甫一公布,就引起中国内外不少人的质疑,中国民众对政府有这样高的信任度吗?还真难说!

  中国著名的零点公司,最近也公布了一份有关公众对公共服务评价指数的调研报告,其中指出,普通民众对于各类中央机关的信任度普遍在八成以上,与爱德曼的数字非常接近。

  不过,再看下去就很有问题了。公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度只有65.4%,大大低于中央政府21.8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公众的信任度更是低了23.3个百分点。

  按道理讲,民众对权力的信任度应该是向上递减的,这在西方民调中大多都能反映出来。

  道理很简单,权力越往上增长,就离自己越远,随之越不易把握,自己的控制力、影响力就越低;而身边的权力则与自己的日常事务息息相关,越靠近自己,自己越有兴趣去关心去参与,从而越容易改变权力的方向,因而也越值得信任。

  为何在中国会反其道而行之,相信中央政府,却不信任地方政府?而且两者间还存在那么大的反差?在笔者看来,道理并不复杂,它反映出中国的特色政治下,民众的一种畸变心态。亦即认为中央政府是良善的、正确的、谋求公共利益的;地方政府则是专横的、暴虐的、谋求地区、部门利益的。比如说,中央出台了很多好的政策,但具体执行过程中,地方政府阳奉阴违、歪曲政策,中央关注民生、地方巧取豪夺,等等。

  的确,市场化以来地方政府权力不断遭到扭曲,民众对地方政府权力的异化非常不满。但这种道德主义的论调颇有以偏概全、刻意对比之嫌,在道德指责的愤慨背后,将中央政府置于地方政府的对立面,认为两者受不同的道德标准束缚。特别的,将地方政府一把涂黑的同时,却想不到中央各职能部门也会衍化为地方政府一样的角色,在利益争夺过程中,也会谋求自我利益,明显地对后者妖魔化。

舆论有着不容推卸的责任毫无疑问,在这种妖魔化过程中,舆论有着不容推卸的责任。在成篇累牍对地方政府做近距离观测、深入揭批的同时,中央政府的权力运作依然保持它神秘的面纱。如此的不对称报道导致了这样一种结果,即民众对地方政府腐化堕落普遍失望,对中央却依然保持着静态的美感。两者间巨大的落差,促使地方政府的权威资源不断流失,日益聚集在中央政府身上,对中央政府的期望越来越高。

  与此同时,在权力分配上,中央政府制定出台了很多惠民利民的新政策新措施,但具体实施过程落在地方政府肩上。由于地方政府缺乏相应的财力与能力,根本无法兑现中央政府的承诺。这样,民众在为中央政府拍手叫好的同时,地方政府却不得不为实施过程中的缩水与落差买单。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官员的权力虽最终源自民众,但并非民众所能掌控。委任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却造成了一个对上负责不必对下负责的局面。在这种压力型的行政生态环境下,地方官员的压力更多地来自于上级。对地方官员工作绩效的检验,上级满意、认可度,往往比辖区内的民众满意、认可度更有价值。

  这样,地方官员权力异化就非常正常了。由于地方政府掌握大量配置资源的权力,又缺乏将之运用到本应运用之处的足够动力与机制,就出现了一种奇怪现象:与民众的关系越近,民众就越能感觉到它的暴虐,对它的腐败认识得越清楚;相反,离得越远,民众越感觉它的亲近,反而越值得寄予厚望了。民众日益不满地方政府,但又无力改变现状。地方政府的权力需要规约,但在现有的权力配置条件下,又有谁能管束住地方政府呢?只有中央政府,于是对中央政府的诉求,就成了无奈之下的选择。

  行文至此,笔者想用美国《新闻周刊》主编扎卡里亚(Fareed Zakaria)一个观察作结尾。他根据数个民意调查指出,当美国人被问及他们最尊敬哪些公共机构时,最高法院、军队和联邦储备银行三个非经选举产生的机构总是名列前茅。而那个所谓民意代表机构——美国国会——则在大多数民调中处于垫底的位置。颇具讽刺意味。

作者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