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闪电击中的最不幸人:《触闻集——佛教对联1200副》(2)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5:59:42

《触闻集——佛教对联1200副》

 

上篇

一、题

(一) 总 题 诸 圣 众

觉行圆满

功德庄严(题三世诸佛)

注:佛:全称佛陀,意为觉悟了的圣人。佛的觉悟有三层含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世诸佛,即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佛。

大方圆满

独妙真常(题三世诸佛)

法身不动

应化无穷(题三世诸佛)

菩提微妙

福德庄严(题诸佛菩萨)

注1:菩萨:全称菩提萨埵,意为觉有情,即觉悟了的众生。菩萨虽未断尽烦恼、无明,但已发普度众生之菩提心。

注2:菩提:觉悟之意。

慈悲具足

智慧圆通(题诸佛菩萨)

密行妙戒

内证真如(题诸菩萨)

注1:密行:即微细护持戒行。亦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等,悉能持守无缺。或谓菩萨示现声闻之身,持小乘之粗戒,而隐密本地之妙戒,故称密行。《净心戒观》云:“圣贤密行,内智外愚。”

注2:妙戒:殊胜之戒行。菩萨之大乘戒称妙戒,相对于小乘戒(粗戒)而言。

注3:内证:又作自内证,即自己内心所体悟证得之真理。内证系自己所独自证得者,故又称己证。《成实论》卷1云:“佛法可自证之,不可以己所证传与他人。”

注4:真如:佛教表示最高真理的概念,意即真实者。一般以众生本具的自性清净心或真心、佛性为真如。

上求下化

少欲多闻(题诸菩萨、声闻)

注1:菩萨的觉悟有两层含义:自觉、觉他,即所谓“上求菩提,下化众生”。

注2:声闻:指通过闻听佛之言教,观四谛之理而得觉悟的人。经过修行可证四种果位,分别为:初果须陀洹(预流果) ;二果斯陀含(一来果);三果阿那含(不还果);四果阿罗汉(无学果)。

佛光清净

心月圆明(题诸佛菩萨)

注:心月:心的本性,完满具足,明朗清净,犹如满月。

身光妙好

心月圆明(题诸佛菩萨)

注:身光:从佛菩萨身体所发出来的光明,又称色光;与心光(智光)合称为二光。

法云祥瑞

慧日辉煌(题诸佛菩萨)

注1:法云:佛菩萨的智慧慈悲犹如大云,遍荫整个法界。

注2:慧日:以日光喻佛的智慧,普照众生。

慈悲乃大

喜舍则通(题三世诸佛)

真心不动

悲愿无边(题诸大菩萨)

注:大菩萨:指深行之菩萨。又发自利利他之愿心,实行佛道,于菩萨位中已达不退位,称为大菩萨;尚在退位者,则为小菩萨。

悲心似海

宏愿齐天(题诸大菩萨)

身行清净

心迹圆明(集佛经句,题诸圣众)

注1:身行:即身所行善恶之业。《持世经》卷1云:“身行清净,口行清净,意行清净。”

注2:心迹:谓心在内而迹现于外。《楞严经》卷6云:“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

得未曾得

成无所成(集佛经句,题诸佛菩萨)

注1:《解深密经》卷4云:“成就大义,得未曾得,出世间心,生大欢喜,是故最初名极喜地。”

注2:《佛说超日明三昧经》云:“取无所取,成无所成,觉无所觉,无取无舍,乃号为佛。”

同登真实岸

独坐大雄峰(题诸圣众)

注1:圣众:圣者的聚合;特别指佛、菩萨、缘觉、声闻的聚合。

注2:百丈禅师云:“独坐大雄峰。” 乃禅宗公案。独坐,有独立于宇宙,乃至“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之意;大雄峰,乃百丈山之别名。

佛力超三界

法音遍十方(题三世诸佛)

注1:佛力:佛之力用。即佛之智力、方便力、愿力等。

注2: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

注3:法音:佛之教法、教说。或指宣讲、读诵佛法的声音。

因地起行愿

果门证智悲(题诸佛菩萨)

漏尽飞身去

心空及第归(题诸阿罗汉)

注1:阿罗汉:略称罗汉,意为应供,即断除了一切烦恼、应当受到人天供养的圣人。是小乘佛教的最高果位。

注2:漏尽:漏,即烦恼;漏尽,即断尽三界的烦恼而得阿罗汉果。

注3:心空1)心性广大,能容摄万象,犹如虚空;(2)谓心远离诸障害而空寂无相。

注4:庞蕴有诗偈云:“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观缘成正觉

闻法悟无生(题诸缘觉、声闻)

注1:缘觉:也译为独觉、辟支佛,指独自修行而得觉悟的人。据小乘佛教,观十二因缘而能断惑证真,即为缘觉;一说以观天地自然变迁等外缘而得觉悟,即为缘觉。

注2: 无生:远离种种生灭变化。又作无生忍、无生法忍,即忍可一切诸法自性空寂本来无生之理。事物的生灭变化是现象,其本性为空,这种绝对的理境即是无生。

成正等妙圆觉

发慈悲喜舍心(题诸圣众)

注1:正等妙圆觉:即正觉、等觉、妙觉、圆觉。正觉:正确的觉悟;觉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主要指佛的觉悟而言。等觉:等同佛的觉悟;指在十地菩萨以上的觉悟境界。妙觉:断尽一切烦恼而显现智慧的境界,是菩萨修行的最高阶位,在等觉之上,过此即是佛位。圆觉:即圆满的灵觉,是诸佛所证、众生本具的本觉真心。

注2:慈悲喜舍:即四无量心,指四种广大的利益众生的心愿。慈即给予众生快乐;悲即拔除众生痛苦;喜即随喜众生的功德;舍即平等利益一切众生,抛开一切怨亲差别之相。

因地常行六度

果头不受一尘(题诸佛菩萨)

注1:因地:与果地对说,指修行佛道之阶位。可分二种1) 对佛果而言,等觉以下悉为因地;(2)对初地以上之菩萨而言,地前菩萨悉为因地。

注2:六度:即六波罗蜜;指菩萨欲成佛道所实践的六种德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注3:果头:又称果上;依修行而证得之位,称果地,此果地在因位之上,故称果上。

注4:《传灯录》卷17云:“若以要言之,则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

智慧远离三界

慈悲不舍众生(题诸圣众)

圣智幽微难测

佛身应化无穷(题三世诸佛)

了达甚深般若

圆通无上菩提(题三世诸佛)

注1:般若:智慧之意。

注2:无上菩提: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称为菩提;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无上菩提。

成就无边功德

慈悲一切众生(题诸佛菩萨)

如去如来常自在

不生不灭本无为(题法身佛)

注1:法身佛:又称法佛、法身、法性身。小乘以佛所说之教法及佛所得之无漏功德法等为佛之法身;大乘则除此以外,以常住真实普遍平等理体之真如法性为佛之法身,谓法身即无漏无为、无生无灭、常住不变。

注2:如去:如来的别名。若将tathagata拆分为tatha(如) 和gata(去),则为如去;若将其拆分为tatha(如)和agata(来),则为如来。

注3:如来:指已经觉悟了的人,佛的十号之一。如即不变、真如之意;来即现身于现世之意。

注4:自在1)内心远离烦恼的束缚,进退都融通无碍;(2)佛、菩萨具足的能力,如观境自在、作用自在、刹土自在、寿命自在等。

注5:不生不灭:即常住之意,与生灭对说。就绝对真理而言,并无所谓生灭。

注6:无为:又称无为法。不是由因缘、条件而制作成的,超越于生灭变化之上的东西。

背尘合觉除人执

绝相离言证法空(题诸圣众)

注1:背尘合觉:背离俗世种种烦恼、颠倒而臻于觉悟。反之则为背觉合尘。

注2:人执:执着于人的主体,以之为有自我、自性;即我执。

注3:绝相离言:绝相,即离相,远离种种相对相。离言,即第一义谛之绝对境界非言语思虑所能及,又称离言绝虑或言亡虑绝。

注4:法空:现象界的存在都是因缘组合而成,无实在的自性,因而是空。

悟平等性空缘起

破无明我执境贪(题诸圣众)

注1:平等:指一切现象在共性、空性上没有差别。

注2:性空缘起:又称缘起性空。性空:自性为空。缘起:是佛教对生命、存在的基本看法;宇宙万物,都是由条件或原因(即所谓缘、因缘)的集合而生成,缘集则成,缘去则灭。

注3:无明:没有理性光明的状态;没有方向的混沌状态。这是世界与生命的最原始状态。生老病死等一切苦痛,皆由无明而来。又叫无始无明,因其从何而来?从何时有?是怎样有的?佛教亦无解释。如果有答案,则已不是无明了。

注4:我执1)执着于我,以为我是一永恒不变的存在;(2)执着于自己的见解。

注5:境贪:贪恋对象、外境。

惑尽情空无所得

我亡执破有何依(题诸圣众)

注1:我亡:指无我。一切有情都是由五取蕴假和合而成,别无真实之生命主体可言,称人无我,又称人空、我空。

注2:竺摩法师云:“佛学是唯心,亦是心物一如;以佛学虽谈唯心,阐明万法,皆由心造,但到最后一步,惑尽情空——执破我亡,不但物空,心亦不存。”

注3:《楞严经》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摩诃般若经》云:“无所得,即是得,以是得,无所得。”

注4:无依:犹言无著。谓虽处于万境而一无所依,即不被任何外在条件所左右,或指远离烦恼系缚之境界。

身心不动入三昧

真妄皆空证一如(题诸圣众)

注1:三昧: 又作三昧定、三摩地、三摩提等。意译为等持、定、正定、正意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安定状态。通常所谓禅定,即指此而言。

注2:一如: 一,即不二、绝对;如,即真如、实相。一如,即绝对不二的真理、实相。

先登彼岸出三界

常转**度众生(题诸圣众)

注1:**:佛教的真理之轮。**转起,能摧破种种烦恼,使众生转迷成悟,故佛教称说法为转**。

注2:众生:又作群生、含生、群萌等,指三界之内所有有情生灵。

出一切音声说法

现无边色相度人(题诸佛菩萨)

月不住空莲处水

鹿归于野鸟离笼(题诸菩萨、阿罗汉)

注1:《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又,《涅槃经·寿命品》云:“佛不染世法,如莲华处水,善断有漏种,永渡生死流。”

注2:《出曜经》云:“鹿归于野,鸟归虚空,义归分别,真人归灭。”又,《楞严经》卷5云:“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远离三有,如鸟出笼,离垢销尘,法眼清净,成阿罗汉。”

鹅弃水池鱼脱网

鹿归林野鸟游空(题诸阿罗汉)

注1:《法句经·阿罗汉品》云:“正念奋勇者,彼不乐在家。如鹅离池去,彼等弃水家。” 或云:“正念自精进,无处使执著,如鹅弃池去,一处又一处。”

注2:《大明高僧传》卷8云:“卸欲梏如鱼脱网。”

注3:《法句经·阿罗汉品》云:“是彼所行境,如鸟游虚空,踪迹不可得。”

觉行圆满得无漏

信毁普观度有缘(题三世诸佛)

注:《华严经》云:“一切诸佛,于信于毁二种众生,大悲普观,平等无异。”

弃恩求道发悲愿

留惑润生践大心(题诸菩萨)

注1:弃恩:舍弃父母的恩爱,出家修行。有偈曰:“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断,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

注2:悲愿:大悲愿力的略称,指佛、菩萨本着大慈悲心而起的济度众生的誓愿。

注3:留惑润生:大乘谓修菩萨行者,为便于度化众生,不求一生断尽烦恼,而留一分烦恼(主要为欲界男女贪爱),浸润业种,死后受生于人天之中,继续修菩萨行,以利益众生。据法相宗义,留惑润生,在初地菩萨至七地菩萨位。

注4:大心:大菩提心;求觉悟的伟大的心愿。

如来功德不思议

菩萨愿行难测量(题诸佛菩萨)

注:《华严经》卷2云:“如来功德不思议,众生见者烦恼灭。”

如来解脱不思议

菩萨修行难了知(题诸佛菩萨)

注:《大乘修行菩萨行门诸经要集卷上》云:“修行菩萨善巧方便甚难了知。”

常行六度修真道

普为众生作福田(题诸佛菩萨)

注:《华严经》卷3云:“无量诸佛现世间,普为众生作福田。”

履践初心修正智

志求大道度群生(题诸菩萨)

甚深妙智不思议

无上大悲难了知(题诸佛菩萨)

成就无边功德海

了知一切众生心(集《华严经》句,题诸佛菩萨)

注1:《华严经》卷4云:“佛昔修行实方便,成就无边功德海。”

注2:《华严经》卷76云:“彼菩萨摩诃萨,通达一切菩萨行,了知一切众生心。”

众生未尽不成佛

苦海无边常作舟(题诸菩萨)

常行一切波罗蜜

广济无边生死流(题三世诸佛)

注1:《华严经》卷46云:“一切诸佛,常行一切诸波罗蜜。”

注2:生死流:以生死能令人漂没,故称为生死流。《无量寿经》卷下云:“会当成佛道,广济生死流。”

无贪无欲无瞋碍

离垢离尘离苦轮(题诸圣众)

注:苦轮:生死之苦果流转不息,回转如轮,故称为苦轮。

心开意解身柔顺

漏尽觉圆智妙明(题诸圣众)

觉圆果满大方广

净极光通真妙明(题三世诸佛)

注:《楞严经》卷6云:“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慈威定慧应机现

卵化湿胎随类生(题诸菩萨)

注1:《楞严经》卷6云:“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注2:卵化湿胎:指四生,即众生依出生方式分为四类:卵生,化生,湿生,胎生。

注3:随类生:菩萨随一切众生之类而生,以度化之。

甚深悲智甚希有

无上觉行无等伦(题三世诸佛)

如来解脱是究竟

菩萨修行无尽穷(题诸佛菩萨)

上中下善皆通达

身语意行悉净严(题三世诸佛)

妙法常施十方世界

大悲不舍一切众生(题诸佛菩萨)

注:《华严经》卷46云:“大悲不舍一切众生”。《大智度论》卷27云:“菩萨虽得诸法实相,而以大悲不舍一切众生。”

内脱身心,外遗世界

上求佛果,下化众生(题诸圣众)

乘般若船,至涅槃岸

以金刚剑,截烦恼根(题诸圣众)

注:金刚剑:又作智剑,喻指清净智慧可断除烦恼之缚绊,犹如利剑。

由烦恼中,得真自在

坐微尘里,转大**(题三世诸佛)

注:《楞严经》云:“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

破有法王,不离妙有

解空尊者,常住真空(题诸圣众)

注1:法王:法门之王,指佛而言。

注2:解空:能善解诸法缘起无自性,一切皆空的道理。五百罗汉中,有不少以解空为名的尊者。如,须菩提称“解空第一尊者”。

注3真空妙有:真如远离一切妄想执着,不增不减,这是真空;但另一方面,真如为常住不变,为现象界成立的根据,故也有真实的有之意,这是妙有。

如来四智不离八识

菩萨一心具足万行(题诸佛菩萨)

注1:依唯识说,有漏的八识可转成无漏的四智。八识:心的八个主要的根本的功能,分别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四智:四种无漏的智慧,一般为佛果之智慧,分别为: (1)大圆镜智,由转第八识而得;(2)平等性智,由转第七识而得;(3)妙观察智,由转第六识而得;(4)成所作智,由转前五识而得。

注2:一心:指绝对无二之心性。一心具万行,指一心具万种功德,心灵圆满具足一切法。《摩诃般若经》卷19云:“若般若慧发,则一心具足万行。”

菩萨因行,超尘脱俗

如来果德,绝妙非凡(题诸佛菩萨)

悲心浇灌众生大地

法眼洞明诸佛真源(题诸菩萨)

注1:《华严经》云:“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注2:法眼:观照最高真理的智慧之眼。特指菩萨的智慧眼能透观一切法的分别相,因而能具足一切法门,以救度众生。

起大乘心,庄严佛土

发菩萨愿,利乐众生(题嵌大乘菩萨)

现声闻身,厌离三界

行菩萨道,利乐众生(题诸声闻)

注:《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云:“知众乐小法,而畏于大智,是故诸菩萨,作声闻缘觉,以无数方便,化诸众生类。……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少欲厌生死,实自净佛土。”

三世如来,庄严妙好

十方国土,清净光明(题三世诸佛及十方佛土)

意解心开,生大欢喜

功圆德满,具妙神通(题诸圣众)

不去不来,法身常在

缘生缘灭,应化无穷(题三世诸佛)

菩萨心行,智悲不二

如来色相,微妙第一(题诸佛菩萨)

成就菩提,常行六度

庄严地狱,不舍一人(题诸菩萨)

注:李炳南《佛学十四讲》云:“庄严地狱,不舍一人。”

普度众生,慈悲广大

独尊三界,智慧圆通(题三世诸佛)

证果圆通,不生不灭

随缘任运,如去如来(题三世诸佛)

发菩提心,被精进铠

持智慧剑,摧魔罗军(题诸圣众)

菩萨慈悲,由真心而出

如来智慧,非妄念所知(题诸佛菩萨)

苦乐本空花,慈悲常念

死生如幻梦,智慧不迷(题诸佛菩萨)

于苦海度生,**常转

为行人指路,慧炬高擎(题诸佛菩萨)

注:行人:又称修行人、行者,泛指一般修行佛道之人。

现忿怒身,调伏刚强者

以淫欲相,钩牵爱染人(题诸明王)

注1:明王:明王一般指诸佛菩萨为降伏魔障烦恼而示现的忿怒身,因其能以智慧光明摧破烦恼业障,故称明王。

注2:忿怒身:即忿怒相;密教中常见的佛像,多作瞋目、举腕之形,呈现忿怒威猛状。

注3:调伏1) 指内在之调和、控御身口意三业,制伏诸恶行。(2)指对外之教化,令三世怨敌、恶魔外道等舍恶降伏。谓柔者以法调之,刚者以势伏之。

注4:淫欲相:密宗供奉的本尊中常有单体或双体的欢喜佛,双体欢喜佛的形象往往是站立的裸体男身,双臂拥抱一裸体少女。此类形象往往是象征性的,一般而言,男表示方便,女表示智慧。另外,密教有“以欲制欲”的修道法,《维摩诘经》云:“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金刚顶经》云:“奇哉自性净,随染欲自然;离染清净故,以染而调伏。”

普现十方世界无来去

妙观一切因缘有变迁(题诸佛菩萨)

菩萨智通三世皆平等

佛陀身遍十方无往来(题诸佛菩萨)

以菩提灯,照彻执迷长夜

乘般若筏,脱离生死激流(题诸圣众)

观落叶飞花,证性空缘起

感朝生暮死,悟平等圆融(题诸辟支佛)

注:辟支佛:又译为缘觉、独觉,意为孤独的佛;指独自修行,自求觉悟、解脱的圣人。

金刚摧破镜中魔,不空成就

般若断除心里结,顿显真如(题诸圣众)

注1:金刚1)金刚石。(2)金刚杵的略称,古印度一种武器,佛教用以象征破迷开悟、摧破烦恼魔障的武器。(3)金刚力士的略称。(4)指极其坚固之意,转指最上、最胜之意。

注2:魔:又译作磨,即魔事。魔为梵文魔罗的略称,指能障碍、破坏人修学佛道的各种因素。一般来说有五种1)烦恼魔;(2)五阴(五蕴)魔;(3)病魔;(4)死魔;(5)鬼神魔,即障碍佛道或与佛法为敌的天、神、鬼,又称恶魔;特别指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天主波旬及其眷属,称天魔,波旬又称魔王。

彼岸先登,终成正等妙圆觉

**常转,大发慈悲喜舍心(题诸圣众)

随化度人,神通已达真方便

安禅住世,显隐莫知大自由(题诸圣众)

注1:随化:随缘化物;随机度化;随他之所欲而化自在。

注2:神通: 即依修禅定而得的无碍自在、超人间的、不可思议的作用。

注3:方便:为了接引众生而施的权宜的方法。

注4:安禅:潜心于坐禅。又可表示心灵的安稳状态,犹言入定。

注5:显隐:佛、菩萨、罗汉等依禅定自在之力可示现十八种神变,其中有显 (指于大众之前,百千度自在显现其身)、隐(亦能百千度自在隐没其身)。

注6:自由:禅宗指从烦恼束缚中获得解脱,达到自在无碍之状态。

智愿智行,智愿愿行皆智智

如来如去,如来来去俱如如(题三世诸佛)

注1:智愿:智、愿之合称;或指依智慧所发之大悲弘愿。

注2:智行:智慧与福德之行。六波罗蜜中,智慧是智,其它是行。

注3:智智:佛的一切智,即一切智智。所谓一切智智,即一切智者之智。

注4:如如:又作真如,即一切万法真实不变之本性。

妙应普施,如来功德甚难解

潜修密证,菩萨愿行不易知(题诸佛菩萨)

菩萨因行甚细微,无从思议

如来果德太深广,不可测量(题诸佛菩萨)

果德广深,如来智力不思议

因行久远,菩萨悲心难测量(题诸佛菩萨)

注:智力:由智慧而来的力量。

醒梦恒一,由缘得度住真觉

涅轮不二,随类受生起大悲(题诸菩萨)

起精进行,尽除烦恼杀心贼

得无漏果,安住涅槃证法身(题诸阿罗汉)

注1:心贼:贼,即烦恼,因烦恼能贼害善法。杀心贼,即断除心中的烦恼。

注3:无漏果:无漏,即没有染污、烦恼。无漏果,指阿罗汉果。

注4:涅槃:又称般涅槃。汉译为灭、灭度、寂灭、圆寂等。指从一切烦恼中解脱出来,超离生死苦、不生不灭、永恒安乐的境界。又,出现此世为人的佛(特指释尊),其肉体之死,亦称涅槃、般涅槃、大涅槃。

此身易坏似泥船,疾行真实道

三界无安犹火宅,诚发出离心(题诸阿罗汉)

注1:《三慧经》云:“人身如泥船不可久,当疾行道。”

注2:真实道:通向真实之解脱的道路;即佛道。

注3:《法华经·譬喻品》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注4:出离心:希求从迷妄、苦恼的世界解脱出来的心。

地狱不空,不证菩提,发大乘心施普度

无明永断,永离烦恼,得罗汉果住真如(题诸菩萨、阿罗汉)

就尘垢坐金刚道场,灭心行解甚深秘密,幻变真常本贯通,大悲不可称量,周流三界施甘露

于世间证究竟涅槃,离言语转微妙**,菩提方便皆圆满,极果无从思议,超越时空济众生(题三世诸佛)

注1:金刚道场:即金刚场;如金刚般坚固的觉悟的场所。

注2:甚深秘密:甚深:指如来所证之真如理智境界,深妙难解,非声闻、缘觉之所能知,故称甚深。秘密:深奥隐密,不易为人知,如佛所具神通力,或佛所未曾宣说之密意。

注3:甘露:意为不死之神药。佛教常用以比喻佛法之法味与妙味长养众生之身心。

注4:究竟涅槃:觉悟的极致的境界;最殊胜的涅槃境界。又称无上涅槃、大般涅槃。

注5:极果:最高的觉悟,至极究竟之果。如大乘之佛果,小乘之阿罗汉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