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尘封的故事装备大全:消化道病的中药治疗方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08:25:53

消化道病的中药治疗方剂

-------------------------------------------------------------------------------

一 急性胃炎
--------------------------------------------------------------------------------
· 一、四味香薷饮  · 二、大黄甘草汤 
· 三、枳实导滞丸  · 四、甘草泻心汤 
· 五、黄连消痞丸  · 六、附子泻心汤 
· 七、黄芩汤  · 八、芩柏合剂 
· 九、槟榔散  · 十、烧脾散 
· 十一、三黄枳术丸  · 十二、橘半枳术丸 
· 十三、香砂枳术丸  · 十四、三黄枳术丸 
· 十五、曲蘖丸  · 十六、谷神丸 
· 十七、大和中饮  · 十八、三棱丸 
· 十九、六和汤  · 二十、三仁汤 
· 二十一、黄芩滑石汤  · 二十二、藿朴夏苓汤 

二 慢性胃炎
--------------------------------------------------------------------------------
· 一、麦门冬汤  · 二、荣胃散 
· 三、半夏泻心汤加减  · 四、养阴安胃汤 
· 五、半夏泻心汤加味  · 六、补中益气汤 
· 七、柴胡疏肝散加昧  · 八、大黄附子汤加味 
· 九、丹芍汤  · 十、丹参饮加味 
· 十一、柴胡厚朴汤  · 十二、半夏泻心汤 
· 十三、化肝煎  · 十四、清肝和胃汤 
· 十五、舒肝和胃汤  · 十六、栀子大黄汤 
· 十七、栀子干姜汤  · 十八、栀子乌梅汤 
· 十九、理中丸  · 二十、桂枝人参汤 
· 二十一、三补枳术丸  · 二十二、香砂平胃丸 
· 二十三、四磨汤 

三 消化道溃疡
--------------------------------------------------------------------------------
· 一、小建中汤  · 二、复健散 
· 三、附子理中丸  · 四、桂附理中丸 
· 五、理中化痰丸  · 六、枳实理中丸 
· 七、香砂理中丸  · 八、理中丸 
· 九、归脾汤  · 十、复方河车散 
· 十一、良附丸  · 十二、胃溃疡汤 
· 十三、保和丸  · 十四、温胃饮 
· 十五、扶阳助胃肠  · 十六、温中补脾汤 
· 十七、沉香温胃丸  · 十八、沉香桂附丸 
· 十九、溃疡汤  · 二十、良附丸 
· 二十一、高良姜汤  · 二十二、蒲草木香汤 
· 二十三、十四味建中汤  · 二十四、良姜散 

四 胃下垂
--------------------------------------------------------------------------------
· 一、升胃汤  · 二、扶肝益胃汤 
· 三、补中益气汤加苍术  · 四、补中益气汤 
· 五、升阳健脾汤  · 六、大柴胡汤 
· 七、参芪补气汤  · 八、黄芪补气汤 
· 九、调肝益胃汤  · 十、补气养胃汤 
· 十一、复元升提汤  · 十二、芪术升胃汤 

五 胃粘膜脱垂症
--------------------------------------------------------------------------------
· 一、胃溃疡汤  · 二、固膜汤 
· 三、升陷降逆汤  · 四、香砂保和丸加减 
· 五、清肝和胃降逆方  · 六、升提活血汤 

六 胃潴留
--------------------------------------------------------------------------------
· 大承气汤加味 

七 胃癌
--------------------------------------------------------------------------------
· 一、胃癌饮  · 二、三棱莪术活血汤 
· 三、二参半夏汤  · 四、白蛇六味丸 
· 五、扶正健脾汤  · 六、和气养荣汤 
· 七、小攻坚丸  · 八、健脾补胃汤 
· 九、旱枝莲解毒汤  · 十、和胃化结汤 

八 十二指肠壅积症
--------------------------------------------------------------------------------
· 一、小活络丹(丸、片)  · 二、半夏泻心汤 
· 三、温降承气汤 

九 上消化道出血
--------------------------------------------------------------------------------
· 一、云南白药  · 二、四黄汤 
· 三、紫地止血汤  · 四、止血合剂 
· 五、黄土汤  · 六、紫地合剂 
· 七、溃疡止血方(粉)  · 八、三七二白散 
· 九、侧柏汤 

十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
· 一、黄芩导赤汤  · 二、桃红解毒承气汤 

十一 局限性肠炎
--------------------------------------------------------------------------------
· 一、大已寒丸  · 二、桂香丸 
· 三、逐寒荡惊汤  · 四、导肠液 
· 五、厚朴温中汤  · 六、十四味建中肠 
· 七、吴茱萸汤  · 八、桃花汤 

十二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
· 一、治湿热腹痛方  · 二、紫艾白芨汤 
· 三、治寒湿腹痛方  · 四、启脾丸 
· 五、溃结灌肠汤  · 六、痛泻要方加味 

十三 结肠癌和直肠癌
--------------------------------------------------------------------------------
· 一、散结定痛汤  · 二、干姜温中汤 
· 三、肠癌方  · 四、清肠消肿汤 
· 五、消积通经丸  · 六、血症丸 
· 七、消下破血汤  · 八、槐花散 
· 九、化症回生丹  · 十、二黄散结汤 

十四 肠梗阻
--------------------------------------------------------------------------------
· 一、温中散寒方  · 二、康宁丸 
· 三、大承气汤  · 四、三一承气汤 
· 五、三化汤  · 六、通降汤 
· 七、驱虫方 

十五 胃肠神经官能症
--------------------------------------------------------------------------------
· 一、槟砂止痛汤  · 二、元胡平痛汤 
· 三、升麻补胃汤  · 四、调胃方 
· 五、五香姜醋鱼散  · 六、旋覆代赭汤 
· 七、新制橘皮竹茹汤  · 八、柿蒂汤 
· 九、柿钱散  · 十、加味空带汤 

十六 胃食管反流病
--------------------------------------------------------------------------------
· 一、银翘清膈汤  · 二、和胃降逆汤 

十七 食道癌
--------------------------------------------------------------------------------
· 一、复方壁虎汤  · 二、守宫酊 
· 三、消噎汤  · 四、通幽汤 
· 五、开导散  · 六、鸦胆子桃仁散 
· 七、蜈蚣淮山膏  · 八、启膈散加减 
· 九、抵当汤  · 十、加味通幽汤 
· 十一、半夏丸  · 十二、灵仙开郁汤 

十八 急性黄疸型肝炎
--------------------------------------------------------------------------------
· 一、小柴胡汤  · 二、黄连解毒汤 
· 三、大黄汤  · 四、苦参散 
· 五、清热利湿汤  · 六、急肝方 
· 七、甘露消毒丹  · 八、广益汤 
· 九、茵陈蒿汤 

十九 慢性肝炎
--------------------------------------------------------------------------------
· 一、龙虎健肝汤  · 二、化积丸 
· 三、膈下逐瘀汤  · 四、丹参饮 
· 五、大橘皮汤  · 六、越鞠丸 
· 七、丁香脾积丸  · 八、人参实卫汤 
· 九、大健脾丸  · 十、黄芪补中汤 
· 十一、补脾人参散  · 十二、四兽饮 
· 十三、枳实消痞丸 

二十 乙型肝炎
--------------------------------------------------------------------------------
· 一、乙肝汤  · 二、黄芪姜黄汤 
· 三、肝复方 

二十一 肝硬化
--------------------------------------------------------------------------------
· 一、十枣汤  · 二、小消化水丸 
· 三、芫花丸  · 四、小胃丹 
· 五、三花神v丸  · 六、大戟散 
· 七、舟车丸  · 八、海金沙散 
· 九、已椒苈黄丸  · 十、溶川丸 
· 十一、化瘀汤 

二十二 原发性肝癌
--------------------------------------------------------------------------------
· 一、肝癌饮  · 二、清热活血散结汤 
· 三、麝香解毒活血丸  · 四、抗癌汤 
· 五、消癌散  · 六、醒消丸 

二十三 胆石症
--------------------------------------------------------------------------------
· 一、排石汤  · 二、广I号胆石汤 
· 三、广Ⅲ号胆石汤  · 四、芍草元胡汤 
· 五、清热利湿排石汤  · 六、龙胆消炎汤 
· 七、行气解郁排石汤  · 八、柴芍郁金汤 
· 九、广Ⅱ号胆石汤 

二十四 急性胆囊炎
--------------------------------------------------------------------------------
· 一、柴胡汤  · 二、大柴胡汤 
· 三、柴胡加芒硝汤  · 四、蒿芩清胆汤 
· 五、芍草元胡汤  · 六、广I号胆石汤 
· 七、广Ⅲ号胆石汤  · 八、龙胆消炎汤 
· 九、清热利湿排石汤  · 十、柴芍郁金汤 

二十五 慢性胆囊炎
--------------------------------------------------------------------------------
· 一、柴胡枳桔汤  · 二、柴芩清膈煎 
· 三、厚朴草果汤  · 四、逍遥散 
· 五、舒肝和胃汤  · 六、柔肝舒胃饮 
· 七、安中汤  · 八、利胆和胃汤 
· 九、丁沉透膈汤  · 十、行气散 
· 十一、木香化滞汤  · 十二、解肝煎 

二十六 胆道蛔虫症
--------------------------------------------------------------------------------
· 一、乌梅丸  · 二、椒梅汤 
· 三、安蛔散  · 四、连梅安蛔汤 
· 五、下虫丸  · 六、集效丸 
· 七、扫虫煎  · 八、乌梅胶囊 
· 九、驱蛔汤1号  · 十、驱蛔定痛汤 

二十七 急性胰腺炎
--------------------------------------------------------------------------------
· 一、羚羊角饮  · 二、通泻汤 
· 三、护肝祛瘀肠  · 四、大柴胡汤 
· 五、柴胡加芒硝汤  · 六、胆胰汤 
· 七、大陷胸汤  · 八、大陷胸丸 
· 九、泻腑汤  · 十、通瘀清胰汤 

二十八 慢性胰腺炎
--------------------------------------------------------------------------------
· 四逆散 

二十九 结核性腹膜炎
--------------------------------------------------------------------------------
· 五参五皮饮 

三十 消化道结构
--------------------------------------------------------------------------------
·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基本功能  · 二、祖国医学对消化系的有关记载 
· 三、消化管的一般构造 

三十一 消化管
--------------------------------------------------------------------------------
· 一、口腔  · 二、嘲 
· 三、食管  · 四、胃 
· 五、小肠  · 六、大肠 

三十二 消化腺
--------------------------------------------------------------------------------
· 一、肝  · 二、胰 

三十三 腹膜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贡献值:+10(医路艰辛)
  • 贡献值:+10(守真)
  • 祝大家都成为铁杆中医 Posted: 2009-09-06 19:02 | [楼 主] 许先生 开坛元老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86
    发帖: 18271
    威望: 85 点
    金钱: 689 元
    贡献值: 8603 点
    性别:男
    年龄:58
    在线时间:5800(小时)
    注册时间:2007-06-08
    最后登录:2011-03-22
    小 中 大

     

    图片:
    · 一、四味香薷饮  · 祝大家都成为铁杆中医 Posted: 2009-09-06 19:02 | 1 楼 许先生 开坛元老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86
    发帖: 18271
    威望: 85 点
    金钱: 689 元
    贡献值: 8603 点
    性别:男
    年龄:58
    在线时间:5800(小时)
    注册时间:2007-06-08
    最后登录:2011-03-22
    小 中 大

     

      二、大黄甘草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12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清热,通降止呕。  (主治)呕吐。证见食已即吐,吐势急迫,吐物酸馊,大便干硬不通,苔黄,脉滑实。  (按语)①本方证以食已即吐,脉滑实为辨证要点。②本方证为胃热所致,因此病人每见大便干硬或口气臭祛寒湿中药,喜凉饮等见症。③本方可用治急性胃炎。



      三、枳实导滞丸  (方源)《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大黄30克,枳实15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神曲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泽泻6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10克,一日服3次,温水送下。或以上药各1/3量,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消积导滞,清利湿热。  (主治)积滞内阻,生湿蕴热。证见胸脘痞闷,下痢后重,或泄泻腹痛,或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沉实。  (按语)①本方证以下痢后重,胸脘痞闷,苔黄腻,脉沉实为辨证要点祛寒湿中药,②本方由三黄泻心汤(重用大黄)合积术汤再加味而成。清胃热、导滞、利水湿,以疏导胃肠积滞。③本方可用治急性肠胃炎、细菌性痢疾。



      四、甘草泻心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炙甘草12克,黄芩9克,干姜9克,法半夏12克,大枣4克,黄连3克,人参9克。  (用法)水煎服,煎二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功效)降逆和胃,开结消痞。  (主治)心下痞(脾胃不和)。证见干呕,心下痞硬而满,心烦不得安,下利目数十行祛寒湿中药,完谷不化,腹中雷鸣,舌质淡,苔共同,脉弦数重按乏力。  (按语)①本方证以下痞硬而满,干呕,腹中雷鸣,下利甚,心烦,脉数而虚为辨证要点。②本方证乃脾气虚寒,病及心气虚,而胃肠蕴热而致。③本方可用治急性肠胃炎。



      五、黄连消痞丸  (方源)《兰室秘藏》  (组成)泽泻6克祛寒湿中药,姜黄6克,干姜6克,炙甘草9克,茯苓9克,白术9克祛寒湿中药,陈皮15克,猪苓15克,枳实21克,半夏27克,黄连30克,黄芩60克。  (用法)作小丸,一次服10克,一日服3次;或以上药各1/6量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功效)清热利湿,行气消痞。  (主治)湿热中阻,气机壅滞。证见心下痞满,烦热喘促不安。  (按语)①本方证以心下痞满,烦热喘促,苔黄腻,脉数为辨证要点。②本方证可用治急性胃炎,急性肠炎祛寒湿中药,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



      六、附子泻心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大黄9克,黄连5克,黄芩5克,附子5克。  (用法)水煎附子取汁半碗,用开水半碗乘开时浸渍三黄,和汁服。或以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泄热消痞,扶阳固表。  (主治)表证阳虚,邪热内陷,结于心下之痞症。证见心下疼痛,痞满,心烦,小便黄赤,大便不爽,背恶寒,汗自出,苔黄,脉数而无力。  (按语)①本方证以心下痞满,心烦,背恶寒祛寒湿中药,汗自出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急性肠胃炎。



      七、黄芩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黄芩9克,芍药6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  (用法)水煎服。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功效)清热止利,利中止痛。  (主治)里热泄泻。证见身热不恶寒,泄泻,腹痛,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按语)①本方证以发热,泄泻,舌质红苔黄,脉数为辨证要点。②本方亦治痢疾,但剂量宜大。原书治"下利''似指泄泻,因原语文后半段与"若呕者"一起谈,似为今之急性肠胃炎。③本方亦治急性肠胃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



      八、芩柏合剂  (方源)《南京中医学院学报》  (组成)黄芩1000克,黄柏1000克,葛根1000克,槟榔1000克,木香600克,白头翁1500克,秦皮300克,马齿苋3000克。  (用法)水煎浓缩,再加防腐剂备用。成人一次服100毫升,一日服3次。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止泻。  (主治)腹泻(急性肠胃炎)。证见腹泻,便日数次或数十次,多呈水样便,腹痛,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按语)本方证以腹泻,腹痛,恶心,苔黄腻,脉弦数为辨证要点。



      九、槟榔散  (方源)《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人参9克,白术9克,茯苓12克,陈皮3克,麦芽12克,神曲9克,吴茱萸3克,厚朴6克,槟榔9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行气化滞,健脾补气。  (主治)脾胃虚寒之痞满。证见食少劳倦,噫满,忧虚不安,舌质淡边有齿印,苔白,脉缓弱。  (按语)①本方证以食少痞满,舌质淡,脉弱为辨证要点。②本方药物为异功散去甘草,加槟榔、吴茱萸、厚朴、神曲、麦芽。③本方可用治胃肠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



      十、烧脾散  (方源)《剂生方》  (组成)干姜6克,厚朴6克,草果仁3克(后下),砂仁3克(后下),神曲9克,麦芽9克,橘红6克,良姜6克,炙甘草6克。、  (用法)为细末,一次服9克,每日服3次,用热盐汤点服;水煎服,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功效)温中消滞,行气散满。  (主治)食生冷果菜,停积中焦。证见脘腹胀满冷痛。  (按语)①本方证以脘腹胀满冷痛,苔白腻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



      十一、三黄枳术丸  (方源《兰室秘藏》  (组成)黄芩60克,黄连30克,大黄30克,神曲30克祛寒湿中药,橘皮30克,白术30克,枳实15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10克,每日服3次;或上药1/10量水煎服,水煎2次作二次饮,每日服2剂。  (功效)消食化积,清热燥湿。  (主治)伤食肉积,蕴湿生热。证见泄泻腹痛或便秘,苔黄腻祛寒湿中药,脉沉实。  (按语)①本方证以泄泻腹痛,苔黄腻,脉实为辨证要点。②本方药物乃三黄泻心汤合枳术汤,枳壳20克,白术6克加神曲、橘皮。③本方可用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



      十二、橘半枳术丸(方源)《医学入门》(组成)橘皮、枳实、半夏各30克,白术60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10克,一日服3次,或以上药1/5量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功效)健脾消食,燥湿和胃。(主治)脾虚停食。证见饮食不消,湿滞脘闷。  (按语)①本方证以饮食不消,脘闷,苔腻为辨证要点。②本方用治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



      十三、香砂枳术丸  (方源)《景岳全书》  (组成)砂仁、木香各15克,枳实30克,白术60克。  (用法)制小丸祛寒湿中药,一次服10克,一日服3次;或以上药各1/5量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可服2剂。  (功效)健脾消痞,理气开胃。  (主治)脾虚食少,或宿食不消,胸脘痞闷。  (按语)①本方证以食少,胸脘痞闷疼痛,若腻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消化不良,胃神经官功能症,急性肠胃炎。



      十四、三黄枳术丸  (方源)《兰室秘藏》  (组成)黄芩60克,黄连、大黄、神曲、橘皮、白术各30克,枳实15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10克,一日服3次;或以上药1/10量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消食化积,清热燥湿。  (主治)伤食肉积,蕴湿生热。证见泄泻腹痛或便秘,苔黄腻,脉沉实。  (按语)①本方证以泄泻腹痛,苔黄腻,脉实为辨证要点。②本方药物乃三黄泻心汤合枳术汤(枳壳20克,白术6克,加神曲、橘皮)。③本方可用治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



      十五、曲蘖丸  (方源)《张氏医通》  (组成)神曲、麦蘖各30克,黄连15克,生姜30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10克,一日服3次,或以上药各1/5量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消食和胃,化滞除胀。  (主治)酒积成癖。证见腹胁满痛,便后积沫。  (按语)①本方证以腹胁满痛,便后积沫,苔腻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消化不良,急慢性胃肠炎。



      十六、谷神丸  (方源)《世医得效方》  (组成)人参、缩砂仁、香附、三棱、莪术、青皮、陈皮、神曲、麦芽、枳壳各3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10克,一日服3次;或以水煎2次作2次服,一口服2剂。  (功效)行气破积,消食和中。  (主治)中虚食积,气机郁滞。证见胸脘痞满,胁腹胀痛,不思饮食,嗳腐吞酸,大便溏薄,神疲乏力,苔白腻,脉细滑。  (按语)①本方证以胸脘痞满,纳差,神疲乏力,苔白腻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消化不良,急慢性肠胃炎。



      十七、大和中饮  (方源)《景岳全书》  (组成)枳实5克,陈皮、山楂、麦芽各6克,厚朴、泽泻各5克,砂仁2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行气消积,导滞。  (主治)饮食留滞积聚。证见嗳腐吞酸,脘腹痞满,苔腻,脉弦滑。  (按语)①本方证以嗳腐吞酸,脘腹痞满,苔腻为辩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消化不良,急慢性胃肠炎。



      十八、三棱丸  (方源《婴童百问》  (组成)三棱、木香、神曲、陈皮、半夏各30克,丁香、官桂各15克,生姜30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5克,一日服3次,或以上药各1/10量,木煎二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主治)小儿停积。证见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嗳气厌食者。  (按语)①本方证以脘腹胀满,嗳气厌食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小儿消化不良,急性胃炎,急性肠炎。



      十九、六和汤  (方源)《医方考》  (组成)藿香12克,法半夏12克,杏仁12克祛寒湿中药,人参12克,白术12克,扁豆12克,赤茯苓12克,砂仁5克,厚朴5克,木瓜9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功效)健脾化湿,升清降浊。  (主治)夏月饮食失调,湿伤脾胃。证见霍乱吐泻,胸膈痞满,苔白滑。  (按语)①本方证以突作呕吐下利,胸膈痞满,苔白滑,脉濡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



      二十、三仁汤  (方源)《温病条辨》  (组成)杏仁15克,正滑石18克,白通草6克,白蔻仁6克,竹叶6克,厚朴6克,生苡仁12克,半夏15克。  (用法)水煎服,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功效)清利湿热,宜畅气机。  (主治)湿温初起。证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苔白,不口渴,脉弦细而濡。  (按语)①本方证以胸闷,不饥身重,小便短少,脉弦细而濡为辨证要点。②本方用治肠伤寒,急性胃肠炎、肾盂肾炎,波伏热。



      二十一、黄芩滑石汤  (方源)《温病条辨》  (组成)黄芩9克,滑石9克,茯苓皮9克,大腹皮6克,白蔻仁3克,通草3克,猪苓9克。  (用法)水煎服,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功效)清热利湿。  (主治)湿温。证见发热身痛,汗出热解,继而复热,渴不多饮,或不渴,舌苔淡黄而滑,脉缓。  (按语)①本方证以发热身痛,汗出热解继而复热,渴不多饮,或不渴,苔黄滑,脉缓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急性肾盂肾炎,肠伤寒,急性胃肠炎。



      二十二、藿朴夏苓汤  (方源)《感证辑要》  (组成)藿香12克,真川朴6克,姜半夏9克,赤茯苓18克,光杏仁18克,生薏仁24克,白蔻仁4克,猪苓9克,淡香豉18克,泽泻9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1日服2剂。  (功效)清利湿热,芳香宣化。  (主治)湿温病。证见恶寒,神倦嗜睡,头目胀痛,昏重如裹,身痛不能屈伸,身重不能转侧,肢节肌肉痛烦,腿足疫痛,胸膈痞满,渴不引饮,或口不渴,午后潮热祛寒湿中药,小便短涩黄赤,大便溏而不爽,甚或水泻,舌苔白腻,或白滑而厚,脉濡缓。  (按语)①本方证以肢体倦怠,头目胀痛,昏重如裹,胸闷,小便短涩,口腻,苔白滑,脉濡缓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肠伤寒,急性胃肠炎。



    二 慢性胃炎  一、麦门冬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麦门冬30克,制半夏、甘草各4克;人参、粳米各6克,大枣12枚。  (用法)上药以水1升,煮取500毫升,分3次温服。  (功效)益胃养阴,降逆下气。  (主治)肺痿,肺胃津伤,虚火上炎。证见咳唾涎沫,气逆而喘,咽干口燥,舌干红少苔,脉虚数。亦治胃阴不足,胃失和降,气逆呕吐,口渴咽干祛寒湿中药,舌红少苔,脉细。现常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矽肺、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等属阴虚者。



      二、荣胃散  (方源)《千家妙方》上册引宋善安方  (组成)西洋参、金钗石斛、白木耳、香磨菇、灵芝各60克。  (加减)有瘀血者,加田三七60克;阳虚者,西洋参改为红参60克;贫血明显者,加用胎盘1具。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装入胶囊。每次3-4粒,开水送服,1日3次。  (功效)益气养阴,养胃散瘀。  (主治)气阴两虚,兼挟瘀血之萎缩性胃炎。



      三、半夏泻心汤加减  (方源)内科辨病专方治疗学251-352  (组成)法半夏12克祛寒湿中药,白术12克,赤芍12克,干姜5克,党参15克,蒲公英15克,黄连6克,砂仁6克,鸡内金10克,枳实10克,甘草6克。  (用法)用煎内服,每日1剂。  (功效)健脾和胃,开结除痞。  (主治)慢性胃炎。



      四、养阴安胃汤  (方源)《湖北中医杂志》1994;(1):23  (组成)石斛、乌梅肉、当归各12克,白芍、北沙参、山楂、黄精、淡苁蓉各15克,麦芽、谷芽各30克,鸡内金、甘草各9克。  (用法)上药每日1剂,煎取500毫升,分3次口服。1个月为1疗程,连服3个疗程可停药1周。  (功效)滋阴养胃。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证见胃脘隐痛,脘腹胀满,食后为甚,嗳气,食少纳呆或厌食,形体消瘦,神倦乏力,便秘或便溏,口干或口苦,舌红少苔,脉象细弦或细数。



      五、半夏泻心汤加味  (方源)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7;(2):96  (组成)姜半夏、炒白术,香附各12克,黄芩9~10克,黄连6-9克,党参12-15克,黄芪15克,丹参15-20克,炒芍药12-15克,三七(粉冲)6~9克,干姜6~9克,炙甘草9克,大枣3枚。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20天为一疗程,服药期间停用其它治胃炎药物。  (加减)疼痛甚加玄胡9~12克;泛酸明显者加海螵蛸12克;阴虚明显者去黄芩、干姜,加石斛、玉竹各12克;纳差甚者加炮鸡内金12克;病理检查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加半枝莲30克。  (功效)补中扶正,调和寒热。  (主治)慢性胃炎。



      六、补中益气汤  (方源)浙江中医杂志1997;(11):514  (组成)炙黄芪15克,党参、炒白术各10克,陈皮3克,炙升麻、炙甘草、当归、炒柴胡各6克。  (用法)伴泛酸乾呕加左金丸6克,嗳气者加制半夏10克,大便者加茯苓10克,怀山药15克;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苏打片6片;胃痛甚者加生白芍15克。  (功效)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5天为一疗程,一般服用1-2个疗程。  (主治)胆汁返流性胃炎。证见胃脘隐隐作艰,有烧灼样疼痛祛寒湿中药,但食后上腹部坠胀不适,嗳气,疲倦乏力,形瘦,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胃镜查为胆汁返流性胃炎。



      七、柴胡疏肝散加昧  (方源)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7;(5):242  (组成)柴胡10克,芍药15克,枳壳15克,川芎10克,香附15克,炙甘草10克,陈皮10克,三七参3克(研细末冲服)。(加减)疼痛剧烈者加金铃子散;气滞加枳实10克,厚朴15克;伴有呕吐者加竹茹15克,半夏10克;脾虚食滞者加鸡内金20克,焦三仙各15克;反酸者加乌贼骨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一剂,7剂为一疗程。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治)慢性胃炎。镜检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证见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胃脘胀疼,口苦反酸,纳差,每逢生气后诸证加重,苔白厚,脉沉弦。



      八、大黄附子汤加味  (方源)山西中医1998;(3):3  (组成)大黄9克,制附子6克,细辛2克,代赭石30克(先煎)祛寒湿中药,旋复花10克(包),砂仁6克(后下),香附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  (功效)惮寒邪散,浊气降,腑气通,中焦安。  (主治)胆汁返流性胃炎。证见面色晦滞,神疲抑郁,畏寒肢冷,泛恶嘈杂,呕吐酸苦,食少纳呆,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九、丹芍汤  (方源)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6;(4):234  (组成)丹皮、白芍等。  (加减)疼痛甚者,加元胡、台乌、川楝子等;腹痛嗳气甚者,加佛手、腹皮、枳壳等;口苦纳呆者,加川朴、绵陈、麦芽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每剂煎2次,约300毫升,分2次温服,连服1个月,服中药期间停用有关西药,禁烟酒,禁用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功效)滋补肝肾,清热祛湿。  (主治)老年慢性胃炎。



      十、丹参饮加味  (方源)北京中医1997;(6):30~31  (组成)丹参、三七、檀香、砂仁、党参、沙参、白花蛇草、甘草。  (用法)合剂;口服,每次服25毫升,每日服2-3次,1个月一疗程。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肝郁者加柴胡、青皮;湿阻者加藿香、佩兰、蔻仁;胃热者加黄连;寒重者加干姜、荜拔、良姜;阴虚者加石斛、麦冬;气虚重者加黄芪;食滞者加焦三仙、炒谷芽;胃痛重者加元胡;嗳气重者加沉香;便溏者加苍术;便秘者加火麻仁。  (功效)健脾和胃,活血化瘀。  (主治)慢性胃炎。证见胃脘刺痛,灼热不适,嘈杂、嗳气,食欲不振,口干欲饮,手足心热,倦怠乏力。大便干燥,舌暗红少苔,有裂纹祛寒湿中药,有瘀点,脉细数。



      十一、柴胡厚朴汤  (方源)《外台秘要》  (组成)柴胡、炙厚朴各10克,茯苓、橘皮、紫苏各8克,生姜12克,槟榔5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疏肝理气,除满。  (主治)慢性胃炎。证见心腹胀满,不思饮食,嗳气,呕吐等。  (按语)①本主证以上腹胀满,嗳气,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  十二、半夏泻心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法夏12克,黄芩9克,干姜9克,人参9克,炙甘草9克,黄连3克,大枣4枚。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主治)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证见胁肋疼痛,寒热往来,脉弦。  (按语)①本方证以胸胁疼痛,寒热往来,脉弦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胁间神经痛,肋骨软骨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胃炎。



      十三、化肝煎  (方源)《景岳全书》(组成)青皮、陈皮、芍药、丹皮、栀子、泽泻、贝母各10克。(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功效)泄热和胃。  (主治)胃脘痛。证见胃脘热痛,喜冷饮,口干而苦,吞酸,烦燥易怒,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按语)①本方证以胃脘热痛,烦燥易怒,苔黄,脉数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



      十四、清肝和胃汤  (方源)《浙江中医杂志》  (组成)柴胡9克,黄芩9克,郁金9克,枳壳9克,川楝子9克,玄胡索9克,佛手9克,绿萼梅9克,蒲公英15克,青皮9克祛寒湿中药,陈皮9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疏肝和胃,行气止痛。  (主治)胃痛(慢性萎缩性胃窦炎)。证见胃脘胀痛,痞满,嗳气,嘈杂;痛随嗳气、矢气减轻,常因情志失调,饮食失节而痛加剧;口苦、苔黄,脉弦。  (按语)本方治证以胃胀痛,遇情志失调加重,嗳气则舒,口苦,苔黄,脉弦为辨证要点。



      十五、舒肝和胃汤  (方源)《黑龙江中医药》  (组成)柴胡10克,陈皮6克,白芍15克,枳壳10克,香附10克,白芨10克,玄参10克,蒲公英10克,砂仁10克(后下),炙草6克。(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功效)舒肝和胃,行气止痛。  (主治)胃脘痛(胃炎、溃疡病)。证见上腹部胀满痞闷,嗳气吞酸,纳呆,恶心呕埕,食欲减退,食后饱胀,苔薄白,脉弦。  (按语)本方证以胃脘疼痛伴腹胀,嗳气,舌红祛寒湿中药,苔白干,脉弦为辨证要点。



      十六、栀子大黄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栀子8克,大黄3克,枳实15克,淡豆豉25克。  (用法)水煎2次作二次温服,每日服2剂。  (功效)清热除烦,兼缓下。  (主治)酒黄疸。证见心中懊侬或热痛,胸腹痞满或便秘,苔黄或兼腻,脉数。  (按语)①本方证以心中懊脑憹,时欲吐胸腹痞满,小便不利,脉数为辨证要点。②本方中栀子与大黄剂量均小,但二者配伍上有加强清热,泄下寻热下行从小便而出的作用。再合豆豉,使本方具有较好的清热除烦作用。③本方可用慢性胆囊炎或慢性肝炎、慢性胃炎。



      十七、栀子干姜汤(方源)《伤寒论》(组成)栀子10克,干姜6克。(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功效)清上温中,除烦。(主治)伤寒心烦,身热不去,微烦。  (按语)①本方证以心中烦热,而口淡涎泛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慢性胃炎。



      十八、栀子乌梅汤(方源)《类证活人书》(组成)栀子、黄芩、甘草各5克,柴胡10克,乌梅肉15克。(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功效)清热除烦,和解少阳。  (主治)心烦。证见伤寒后,余邪未清,虚烦不眠,心中懊侬,胸脘痞满,按之软而不硬,嘈杂似饥,但不欲食,舌红,苔微黄。  (按语)①本方证以心烦不眠,嘈杂不欲食,苔微黄为辨证要点。②本方由小柴胡汤变化而来。有清胆热和解少阳作用。但本方重用乌梅以"下气,除热烦满"(《神家本草经》)和"调中"(《本草拾遗》)。③本方可用治慢性胆囊炎、胃炎。



      十九、理中丸  (方源)《伤寒论》  (组成)人参30克,白术30克,干姜30克,炙甘草30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10克,每日服3次。亦可以上药各1/3量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功效)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腹痛,泄泻,呕吐。证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绵绵,喜温喜按,腹满食少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肢痹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以及小儿慢惊风,病后喜呕涎沫等。  (按语)①本方证以腹痛喜温喜按,四肢不温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原用法为少量多次服;鸡蛋黄大小一丸,日服3~4次,夜服2次,即一日夜可服5~6次。腹至腹中觉热为度,"可增至三、四丸",每次服量可增大的。但虽如此,药效还是不及汤剂,即现代所谓的"理中汤"。原《伤寒杂病论》已有"人参汤"药物同此方,各药均为三两(今每剂各药用10克)治胸痹因寒者。③霍乱,指吐、泻并作之证(与西医学的霍乱杆菌引起的霍乱不同)。本方所指霍乱,是吐泻并作之属虚寒证者。④本方可用治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汤、胃扩张,以及小儿消化不良,冠心病之属于虚寒证型者。



      二十、桂枝人参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干姜、人参、白术各9克,炙甘草12克,桂枝12克(后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温里解表,益气消痞。  (主治)脾胃虚寒兼外感风寒证。证见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干呕或兼见恶风发热者。  (按语)①本方证以下利已久,心下痞硬,干呕为辨证要点。②本方药物乃理中丸加桂枝。③本方可用治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胃肠炎。



      二十一、三补枳术丸  (方源)《古今医鉴》  (组成)白术30克,橘皮30克,黄柏30克,枳实30克祛寒湿中药,浙贝母24克,山楂15克,茯苓15克,香附15克,黄芩15克,神曲15克,黄连15克,麦芽9克,甘草9克,桔梗6克,连翘6克,砂仁3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10克,每日服3次;亦可以上药各1/3量,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功效)理气和中,清热化痰。  (主治)脾胃失调,消化不良,湿热痰盛,咳喘。证见气逆胸满,咳嗽气喘,痰稠,纳呆,舌质红,苔黄腻,脉数实。  (按语)①本方证以胸满,咳嗽痰稠,纳差,舌苔黄腻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慢性胃肠炎。



      二十二、香砂平胃丸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苍术10克,厚朴8克,陈皮8克,香附8克,砂仁4克,甘草4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5克,每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亦可水煎服,煎二次作2次服,每日服2次。  (功效)理气宽中,燥湿健脾。  (主治)湿阻脾胃。证见脘腹胀满,食少呕恶,苔腻,脉缓。  (按语)①本方证以脘腹胀满,食少呕恶,苔腻,脉缓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慢性肠炎。



      二十三、四磨汤  (方源)《济生方》  (组成)人参10克,槟榔15克,沉香5克,乌药10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顺气扶中,宽中降逆。  (主治)正气素虚,肝气横逆,上犯肺胃而致的气逆喘息,胸膈不舒,烦闷不食。  (按语)①本方证以喘息,胸膈不舒,脉弦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又名四磨饮。原用法为药水磨取浓汁,和七分盏,煎沸温服。③本方可用治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 祝大家都成为铁杆中医 Posted: 2009-09-06 19:03 | 2 楼 许先生 开坛元老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86
    发帖: 18271
    威望: 85 点
    金钱: 689 元
    贡献值: 8603 点
    性别:男
    年龄:58
    在线时间:5800(小时)
    注册时间:2007-06-08
    最后登录:2011-03-22
    小 中 大

     

    三 消化道溃疡

      一、小建中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桂枝(去皮),生姜各9克,甘草6克,大枣(擘)12个,芍药18克,饴糖30克(后烊冲)。  (用法)上药以水700毫升,煎至400毫升,去渣,人饴烊化,分3次温服。  (功效)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虚劳,腹痛。证见腹痛喜温喜按,按则痛减,舌淡苔白,脉细弦而缓;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萎黄;或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中虚吐血衄血,遗精等。现常用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低热、贫血等病。  (按语)①证见痛处喜按,得食痛减,饮食喜温畏凉,舌苔白,脉缓。②本方可用治消化道溃疡,功能性低热,贫血。



      二、复健散  (方源)《山西中医》1998;(3):3  (组成)东洋参30克,生黄芪30克,党参30克,五灵脂30克,丹参30克,郁金30克,川楝子30克,甘草30克,鸡内金120克祛寒湿中药,陈皮60克,神曲6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极细末,每次服1.5克,每日服3次。  (功效)补益脾气,消食。  (主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证见胃脘规律痛,伴泛酸、纳呆,苔薄白,脉弦细。  (按语)①本方以胃脘规律性痛,泛酸纳呆,苔白、脉细。②本方可用治消化性溃疡。



      三、附子理中丸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炮附子30克,人参30克,白术30克,干姜30克,炙甘草30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10克,每日服3次;亦可用上药各1/3量,水煎服,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功效)温阳祛寒,益气健脾。  (主治)腹痛。证见腹痛,面色觥白,手足不温,心下逆满,呕哕不止,呕吐泄利,霍乱转筋,饮食不进,及一切沉寒痼冷。  (按语)①本方证以腹痛喜温面色觥白,手足不温,呕哕不止为辨证要点。②本方药物乃理中丸加附子。③本方用治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扩张等。



      四、桂附理中丸  (方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肉桂15克,附子15克,党参30克,白术30克,干姜30克,甘草30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10克,每日服3次;亦可以用上药各1/3量水煎服。水煎2次(肉桂炯服)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温中散寒,益气健脾。  (主治)腹痛。证见腹痛,吐泻,不思饮食,手足冷。  (按语)①本方证以腹痛喜温按,吐泻,手足冷,脉沉迟为辨证要点。②本方药物乃附子理中丸加肉桂。③本方可用治慢性胃肠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扩张等。



      五、理中化痰丸  (方源)《明医杂著》  (组成)干姜30克,人参30克,白术30克,炙甘草30克,法夏30克,茯苓40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10克,每日服3次;亦可以用上药各1/3量水煎服,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功效)益气健脾,温化痰涎。  (主治)脾胃虚寒,痰涎内停之咳嗽呕吐。证见咳唾痰涎,呕吐清水,食少,或饮食难化;大便不实。  (按语)①本方证以咳唾痰涎,呕吐清水,大便不实为辨证要点。②本方药物乃理中丸加法夏、茯苓。③本方可用治慢性胃肠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幽门梗阻等。



      六、枳实理中丸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枳实15克,白术30克,人参30克,甘草30克,茯苓30克,干姜30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10克。每日服3次。或用上药各1/3量水煎服。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主治)腹痛。证见脘腹痞满作痛,手不可近。  (按语)①本方证以脘腹痞满作痛,手不得近,咳唾痰涎胸闷为辨证要点。②本方药物乃理中丸加枳实、茯苓。③本方可用治慢性胃肠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胃扩张,胃下垂等。



      七、香砂理中丸  (方源)《通欲伤寒论》  (组成)广木香3克,东洋参5克,干姜3克,砂仁3克,白术6克,炙甘草2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温中健脾,行气止痛。  (主治)中寒腹痛。证见腹痛喜温喜按,肢冷,便溏,或吐利脘满,苔白腻,脉沉弱。  (按语)①本方证以腹痛喜温喜按,肢冷,便溏,脉沉弱为辨证要点。②本方药物乃理中丸加广木香、砂仁。③本方可治慢性胃肠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以及冠心病之属虚寒气滞者。



      八、理中丸  (方源)《伤寒论》  (组成)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各30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10克,一日服3次。亦可以上药各1/3量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腹痛,泄泻,呕吐。证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绵绵,喜温喜按,腹满食少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痹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以及小儿慢惊凤,病后喜呕涎沫等。  (按语)①本方证以腹痛喜温喜按,四肢不温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原用法为少量多次服:鸡蛋黄大小一九,日3、4服,夜2服,即一日夜可服6次。服至腹中觉热为度,"可增至三、四丸",每次服量也可增大。但虽如此,药效还是不及汤剂,即现代所谓的"理中汤"。原《伤寒杂病论》已有"人参汤"药物同此方,各药均为三两(今每剂各药用10克)治胸痹因虚寒者。③霍乱祛寒湿中药,指吐、泻并作之证(与西医学的霍乱杆菌引起的霍乱不同)。本方证所指霍乱,是吐泻并作之属虚寒证者。④本方可用治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扩张,以及小儿消化不良、冠心病之属于虚寒证型者。



      九、归脾汤  (方源)《正体类要》卷下。  (组成)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炒)、龙眼肉、远志、酸枣仁(炒)、人参各3克,木香1.5克,甘草(炙)0.9克。  (用法)上药加生姜、大枣水煎服,每日1剂,1日2次。现另有丸剂,每次6-9克,温开水送服,1日2-3次;制成膏滋剂,名养血归脾膏,每次1-2食匙,开水冲服,1日2-3次。  (功效)益气补血祛寒湿中药,健脾养心。  (主治)心脾两虚、心悸。证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脾不统血,便血,皮下紫癜,妇人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或带下等。现常用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冠心病、心律失常、消化性溃疡、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甲状腺机能亢进、癫痫、神经衰弱、脑外伤后综合征、功能性子宫出血、更年期综合证、视力疲劳、脱发等属于心脾两虚或脾不统血者。  (按语)①本方证以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食少体倦,面黄苔白,脉缓。②本方可用治心脏疾病,消化性溃疡,贫血等。



      十、复方河车散  (方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上册引曹成铿方。  (组成)紫河车(焙干)250克,黄芪50克,茯苓各30克,鸡内金20克,砂仁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拌匀,早晚饭前各用温开水送服10克。  (功效)益气,养胃健脾,理气祛瘀,解痉止痛。  (主治)虚寒型消化性溃疡。证见腹痛,喜温喜按,纳差,舌质淡红,苔白等。



      十一、良附丸  (方源)《良方集腑》  (组成)高良姜30克,香附30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5克,一日服3次。或以上药各1/3量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可服2剂。  (功效)行气祛寒,止痛。  (主治)寒邪犯胃。证见胃脘疼痛暴作,温熨脘部则痛减,畏寒喜暖,口不渴,喜热饮热食,小便色清,舌质淡,苔白,脉弦紧。  (按语)①本方证以胃脘疼痛暴作,温熨则痛减,畏寒喜暖,口不渴,喜热饮热食,舌苔白,脉紧。②本方用治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十二、胃溃疡汤  (方源)《福建中医药》  (组成)吴茱萸5克,党参15克,黄芪15克,木香10克,乌药10克,丹参15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连服3周为一疗程。  (功效)温中散寒,止痛。  (主治)寒邪犯胃。证见上腹疼痛,压痛,腹胀,反酸嗳气,舌质淡红,苔白,脉沉迟。  (按语)①本方证以上腹疼痛,压痛,腹胀,反酸,嗳气,舌苔白。②本方用治胃溃疡。



      十三、保和丸  (方源)《丹溪心法》  (组成)神曲20克,山楂60克,茯苓30克,半夏30克,陈皮10克,连翘10克,莱菔子10克。  (用法)作小丸,一次服10克,一日服3次;或以上药各1/3剂量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消食和胃,化积散痞。  (主治)食滞胃脘。证见胃脘胀痛,嗳腐吞酸,气如败卵,恶心或吐宿食,吐后痛缓,恶食,苔厚腻,脉弦滑。  (按语)①本方证以食滞胃胀痛,嗳腐吞酸,气如败卵,恶心呕吐,吐后痛缓,苔腻,脉滑。②本方用以治疗胃溃疡。



      十四、温胃饮  (方源)《景岳全书》  (组成)人参6-18克,白术15克,扁豆10克,陈皮5克,干姜6克,炙甘草3克,当归6克。  (用法)水煎服祛寒湿中药,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功效)温胃补脾。  (主治)中寒呕吐恶阻。证见呕吐吞酸,泄泻,不思饮食,及妇人脏寒呕恶,胎气不安。  (按语)①本方证以呕吐吞酸,不思饮食,脉迟弱为辨证要点。②本方药物乃理中丸加扁豆、陈皮、当归而成。③本方可用治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妊娠反应等病。



      十五、扶阳助胃肠  (方源)《卫生宝鉴》  (组成)干姜5克,人参4克,草豆蔻4克,炙甘草4克,官桂4克,白芍4克,陈皮6克,白术6克,吴茱萸6克,益智仁6克,黑附子6克,生姜5克,枣2枚。  (用法)水煎服,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功效)温中祛寒。  (主治)寒气客于肠胃胃脘痛。证见胃脘痛,得热则已。  (按语)①本方证以胃脘痛,得热则舒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结肠炎。



      十六、温中补脾汤  (方源)《医宗金鉴》  (组成)人参4克,黄芪4克,白术4克,干姜4克,陈皮4克,法夏4克祛寒湿中药,附子4克,茯苓4克,砂仁4克,肉桂4克,白芍药4克,炙甘草4克,煨姜8克。  (用法)水煎服,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功效)温中补脾,固本回阳。  (主治)慢脾风。证见吐泻日久,闭目遥头祛寒湿中药,面唇青黯,额汗昏睡,四肢厥冷,手足蠕动,舌短声哑,频呕清水。  (按语)①本方证以吐泻日久,面唇青黯,额汗昏睡,四肢厥冷为辨证要点。②本方证慢脾凤,属于慢惊风的范围。③本方可用治慢性结肠炎,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小儿消化不良。



      十七、沉香温胃丸  (方源)《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附子、巴戟、炮姜、茴香各30克,沉香、炙甘草、当归、吴茱萸、人参、白术、白芍药、白茯苓、良姜、木香各15克,丁香9克,官桂21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10克,一日服3次,空腹热米汤送下;亦可以上药各1/7量,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温里散寒,健脾调中。  (主治)中焦气弱,脾胃受寒腹痛、泄泻、呕吐。证见心腹疼痛,大便滑泄,腹中雷鸣、霍乱止泻,手足厥冷,便利无度,形气沉困自汗。  (按语)①本方证以腹痛,吐泻,手足厥冷,自汗,脉沉弱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十八、沉香桂附丸  (方源)《卫生宝鉴》  (组成)沉香、附子、川乌、干姜、良姜、茴香、肉桂、吴茱萸各30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10克,一日服3次,空腹热米汤或温酒送下;或以上药各1/10量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温阳祛寒,暖脾调中。  (主治)脾胃虚寒积冷腹痛。证见脘腹疼痛,胁肋作胀,腹中雷鸣,便利无度,手足厥冷;七疝痛引小腹不可忍、腰屈不能伸、热物熨之稍缓。  (按语)①本方证以脘腹疼痛,胁肋作胀,腹中雷鸣,手足厥冷,脉沉迟为辨证要点。②方中八味药,其性均为温燥祛寒湿中药,不可滥用,不可过剂。③本方可用治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



      十九、溃疡汤  (方源)《山西中医》1998;(3):2-3  (组成)生地黄30克,党参30克,川楝子30克,仙鹤草30克祛寒湿中药,丹参15克,郁金15克,五灵脂15克,陈皮15克,神曲15克,川椒10克,甘草10克。  (用法)上药加水约1000毫升,文火煎煮30分钟为第一煎,再加水1000毫升,煎煮50分钟为第二煎,两煎合并,分3次于饭后30分钟至1小时内温服,每日1剂。  (功效)健脾益,行气活血,生肌止痛。  (主治)消化性溃疡。



      二十、良附丸(方源)《良方集腋》(组成)高良姜、香附各30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5克,一日服3次。或以上药各1/3量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行气疏肝,祛寒止痛。  (主治)肝气郁滞,寒邪犯胃腹痛。证见胃脘痛,或连胸胁胀痛,胸闷不舒,呕吐,脉弦。  (按语)①本方证以胃脘痛,胸闷不舒,脉弦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慢性胃肠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二十一、高良姜汤  (方源)《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高良姜12克,厚朴6克,当归6克,桂心5克,生姜10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温中散寒,止痛。  (主治)心腹痛。证见心腹绞痛如刺,两胁胀满,烦闷不可忍。  (按语)①本方证以心腹绞痛如刺,烦闷不可忍,脉弦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胃炎,冠心病等。



      二十二、蒲草木香汤  (方源)《湖南中医杂志》1997;(3):44  (组成)蒲公英20克,炙甘草20克,青木香12克,白术15克,法夏6克,川椒6克,茯苓15克,党参15克,吴茱萸5克,陈皮5克,大枣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煎2次,分早、晚空腹服,30天为一疗程。加减;大便潜血阳性或柏油样大便者去川椒、吴茱萸,加灶心土、黑附子、阿胶;腹胀甚者加茉菔子;贫血者加鸡血藤。临床症状消失,钡餐或镜检溃汤愈合后,用黄芪建中汤善后巩固。  (功效)建中健脾,理气止痛。  (主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按语)①本方证以胃下部隐痛,间或灼热,纳差,泛酸,喜温喜按祛寒湿中药,食前、夜间加重,面黄神疲,苔白润,脉沉缓。②本方可用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二十三、十四味建中汤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当归5克,白芍5克,白术5克,炙甘草5克,人参5克,麦冬5克,川芎5克,肉桂子5克,附子5克,肉苁蓉5克,半夏10克,黄芪10克,茯苓10克,熟地10克,生姜10克,枣3枚。  (用法)水煎服,煎二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功效)益气补血,温肾健脾。  (主治)荣卫不足,脾肾久虚,积劳虚损。证见形体羸瘦,短气嗜卧,寒热头痛,咳嗽喘促,呕吐痰沫,手足多冷,面折白脱色,小腹拘急,百节尽疼,夜卧多汗,梦寐惊悸,小便频数,大便滑利。  (按语)①本方证参形全羸瘦,气促,手足多冷,大便滑利,脉沉迟弱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结肠炎,肝硬变。



      二十四、良姜散(方源)《全生指迷方》(组成)高良姜10克,桂心、当归各6克,厚朴4克。(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功效)温中散寒,止痛。  (主治)诸心腹痛。证见腹痛,得寒痛甚,得热即止。  (按语)①本方证以心腹痛,得热即止,得寒甚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胃炎,慢性结肠为。 祝大家都成为铁杆中医 Posted: 2009-09-06 19:04 | 3 楼 许先生 开坛元老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86
    发帖: 18271
    威望: 85 点
    金钱: 689 元
    贡献值: 8603 点
    性别:男
    年龄:58
    在线时间:5800(小时)
    注册时间:2007-06-08
    最后登录:2011-03-22
    小 中 大

     

    四 胃下垂  一、升胃汤  (方源)《新中医》  (组成)柴胡9克,陈皮9克,黄芪24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枳实12克,炒葛根12克,淮山药30克,白芍12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煎二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功效)补气健脾,和胃行气。  (主治)胃下垂。证见胃脘胀痛,体倦乏力,头晕目眩,气短懒言,食欲减退,食后腹胀,恶心暖气,便秘或腹泻,小便不利,舌质淡胖嫩祛寒湿中药,苔薄白,脉弦数。  (按语)①本方证以胃脘胀痛,体倦头晕,腹胀暖气,舌胖、苔白、脉弦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胃下垂。



      二、扶肝益胃汤  (方源)《中医杂志》  (组成)柴胡15克,香附15克,生黄芪24克,肉桂6克(冲服),山萸肉12克,肉苁蓉10克,党参10克,升麻9克,炒葛根9克,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煎二次作2次服,每日1剂。  (功效)补气升阳,疏肝益肾。  (主治)胃下垂。证见头晕目眩,言语低怯,气短乏力,自汗食少,食人则胀,脘腹重坠,便意频频,舌质淡红,苔白,脉虚弱。  (按语)①本方证以头晕言语低怯,气短自汗,食胀,腹重坠,便意频,舌淡苔白,脉虚弱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胃下垂。



      三、补中益气汤加苍术  (方源)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8;(3):177  (组成)炙黄芪20克,炙甘草8克,党参9克,当归10克,陈皮8克,炙升麻6克,柴胡5克,白术9克,生姜10克,大枣5枚,苍术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次煎取350毫升,每次1剂。  (功效)补中益,升阳举陷。  (主治)胃下垂,脱肛。证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脘腹饱胀,食后坠胀加重,平卧时减轻,嗳气频作,甚则呕吐酸腐食物,大便干结难行。立位时胃脘凹陷,而小腹前凸,如怀孕状。舌苔白薄祛寒湿中药,脉濡弱无力。



      四、补中益气汤 (方源)《脾胃论》  (组成)黄芪15克,党参6克,白术6克,陈皮5克,炙甘草6克,当归3克,升麻4克,柴胡4克。  (用法)水煎服,煎二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功效)补中益气。  (主治)脾胃气虚。证见发热,自汗出,渴喜温次,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光白,大便稀溏,脉洪而虚,舌质淡祛寒湿中药,苔薄白。  (按语)①本方证以肢体倦怠,饮食少思,少气懒言,渴喜热饮为辨证要点。②本方用治脱肛。③本方可用治肾下垂,胃下垂,胃粘膜脱垂,重症肌无力祛寒湿中药,乳糜尿,功能性发热或原因不明的发热等;妇科之子宫脱垂,功能性子宫出血,妊娠及产后尿潴留,膀胱阴dao壁膨出等;眼科之眼睑下垂,麻痹性斜视等。



      五、升阳健脾汤  (方源)《福建中医药》  (组成)制附子10克,白术10克,焦艾叶12克。  (用法)水煎服,煎二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功效)温阳暖脾,补虚升阳。  (主治)胃脘痛(胃下垂)。证见胃脘痛,腹胀,纳差,消瘦,疲乏无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弱。按语;①本方证以胃脘痛而腹胀,纳差,舌质淡,苔白,脉弦细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酌合成方保元汤(肉桂末5克、黄芪20克、人参10克、炙草10克、生姜五片)。③本方认为附子的药理作用,除具有镇痛、强心、升压作用外,尚对中枢神经系统及末梢神经有兴奋后作用,兴奋各脏器,加强胃肠蠕动。因此,对胃位置下降,张力及蠕动功能减弱的胃下垂有较满意的疗效。



      六、大柴胡汤  (方源)《浙江中医杂志》:1997;(10)441  (组成)柴胡10克,枳实10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苍术10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白芍15克,大黄6克,芦根30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15天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3天。一般治疗3个疗程。加减:巩固疗效,上方加砂仁。  (功效)疏肝理气,化湿和胃。  (主治)胃下垂。证见胃脘胀满,灼热疼痛,牵及右胁,嗳气则舒,情志刺激加重,食欲久佳,食后小腹胀坠明显,口干口苦,大便常秘结,面容消瘦。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细数。  (按语)①本方证以胃用疼痛,食欲欠佳祛寒湿中药,口干口苦,大便秘结,面容消瘦。舌红、苔腻、脉弦细为辨证要点。②本方用以治疗胃下垂。



      七、参芪补气汤  (方源)《当代妙方》  (组成)党参15克,黄芪15克,云苓25克,山药15克,当归15克,山楂15克,柴胡12克,郁金12克,白术12克,枳壳12克,鸡内金12克,升麻9克,陈皮9克,甘草9克,大枣10枚。  (用法)水煎服,煎二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功效)补中益气,提升。  (主治)胃下垂。



      八、黄芪补气汤  (方源)《良方大全》  (组成)黄芪30克,党参10克,半夏10克祛寒湿中药,炙甘草10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防风10克,白芍10克,陈皮6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柴胡10克,黄连2克,大枣3枚,生姜5片。  (用法)水煎服,煎二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功效)补中益气,提升。  (主治)胃下垂。



      九、调肝益胃汤  (方源)《北京中医》1998;(1):25-26  (组成)柴胡10克,白芍15克,青皮12克,陈皮12克,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山药15克,枳实10克,山萸肉12克,煨葛根12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早晚饭后半小时服为主。加减:有肝气郁滞及血瘀者加香附12克;气滞甚者加苏梗9克,减党参10克;脾肾阳虚者加肉桂6克,炮附子12克;有湿热内阻者加藿香9克,有腹痛怕凉伴大便稀者加草肉蔻各12克;脾胃虚寒者加砂仁6克;若寒热不明显而疼痛者可加元胡10克;合并胃溃疡者加乌贼骨15克,牡蛎30克祛寒湿中药,白芨12克;恶心者加姜半夏10克,恶心而怕凉,泛吐清、酸水者加吴萸6克;腰痛者加杜仲10克,独活12克等。  (功效)升阳益气,温补肾阳,养血疏肝,健脾散寒。  (主治)胃下垂。证见上腹部疼痛发胀,嗳气泛酸,体倦乏力,不欲进食,腹胀满疼痛,情志不遂,心烦胸闷,大便时干时稀,腰痛不适怕冷。舌质红苔薄白微腻,脉弦细。



      十、补气养胃汤  (方源)陈文第。补气养胃汤治疗胃下垂的观察。江西中医药,1990;(3):29  (组成)黄芪20克,炙黄精15克,制首乌15克,当归9克,党参15克,焦白术15克,佛手9克,红木香9克,甘草9克,炙升麻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42治为1疗程。  (功效)补气养胃,健脾温阳。  (主治)胃下垂。



      十一、复元升提汤  (方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于仙德等》1996;10(专利):228  (组成)生黄芪15克,煨葛根30克,党参15克,覆盆子15克,金樱子15克,山药15克,茯苓15克,莲子10克,升麻6克,鸡内金12克,芡实24克。  (用法)水煎取汁分次温服。每日1剂。加减:兼阴虚症状者加山萸肉15克,知母12克;兼血瘀症状者加蒲黄10克,五灵脂12克;兼血虚症状者加当归、肉苁蓉各15克;兼阳虚者加附子9克,肉桂6克;兼气滞者加玄胡12克,川楝子15克。  (功效)益肾健脾,益气升阳。  (主治)胃下垂,子宫脱重,脱肛,久泻等。



      十二、芪术升胃汤  (方源)《河南中医·马风书等》1991;(4):28  (组成)太子参10-30克,黄芪10-30克,砂仁10克,白术10克,陈皮10~15克,升麻6-9克,柴胡10克,枳壳15克,大黄9克(后下),制马钱子3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纳差,口淡无味加藿香、焦三仙;口苦泛酸加黄连、吴茱萸;大便溏加云苓、生苡仁;大便干结加石斛,郁李仁。  (功效)升清阳,通胃浊。  (主治)胃下垂。证见胃脘痛疼、坠胀伴见纳差,呃逆、消瘦、身困懒,口淡无味或口苦泛酸,大便溏或干结,舌淡胖连有齿痕,苔薄白或薄黄,脉虚软或细弦。 祝大家都成为铁杆中医 Posted: 2009-09-06 19:05 | 4 楼 许先生 开坛元老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86
    发帖: 18271
    威望: 85 点
    金钱: 689 元
    贡献值: 8603 点
    性别:男
    年龄:58
    在线时间:5800(小时)
    注册时间:2007-06-08
    最后登录:2011-03-22
    小 中 大

     

    五 胃粘膜脱垂症  一、胃溃疡汤  (方源)《福建新医药》  (组成)吴茱萸5克,党参15克,黄芪15克,木香10克,乌药10克,丹参15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连服3周为一疗程。  (功效)温中益气,散寒止痛。  (主治)胃脘痛(溃疡病、胃粘膜脱垂等)。证见胃脘胀痛,吐清水,腹中有冷感,喜热饮,嗳气频作,喜按喜温,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缓无力。  (按语)本方iiE~2胃脘痛,喜温喜按,吐清水,脉弦为辨证要点。



      二、固膜汤  (方源)《湖南中医杂志》1997;(5):31  (组成)党参15克,白术15克,姜半夏12克,厚朴10克,枳壳10克,沉香6克,丹参15克,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5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2煎,水煎取汁300毫升,分3~6次空腹月艮用。  (加减)脾阳虚者加干姜、桂枝;胃阴虚者加麦冬、白芍;腹胃湿热重者加黄连、苍术、藿香;呕吐甚者加砂仁、白蔻仁、藿香;肝郁者加香附、佛手;便秘者加桃仁、大黄。  (功效)健脾温中,和胃止呕,通降腑气,活血通络。  (主治)胃粘膜脱垂。证见胃脘痞满,时有恶心呕吐,食后尤甚,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时有完谷不化,面色萎黄,形休消瘦,四肢不温,胃脘按痛,舌质淡,苦白腻,脉弦无力。  (按语)①本方证以胃脘痞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对有完谷不化,面黄体瘦,四肢不温,胃按痛,舌淡,苔腻祛寒湿中药,脉弦为辨证要点。②本方用以治疗胃粘膜下垂。



      三、升陷降逆汤  (方源)《中医杂志·周念兴》1994;(2):86  (组成)黄芪18克,党参18克,枳实10克,白术10克,乌梅10克,柴胡10克,佛手12克,升麻8克,炙甘草6克。  (用法)上方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1月为1疗程。  (加减)呕逆严重者加半夏、藿香;腹痛明显者加木香、元胡;食欲呆滞者加谷芽、麦芽;幽门梗阻者重用黄芪、枳实、乌梅;合并出血者加荷叶炭、仙鹤草。  (功效)益气升陷祛寒湿中药,健脾和胃,升降并调。  (主治)胃粘膜脱垂。证见胃痛、嗳气、泛恶、呕吐、痞满、纳呆、乏力,便溏等胃气上逆之症和脾气不足之象。



      四、香砂保和丸加减  (方源)《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蒲辅周》1999;(9):1  (组成)法半夏30克,茯苓30克,陈皮30克,炒枳实15克,炙甘草15克,鸡内金(炮),30克,草蔻仁15克,香橼皮15克,制香附15克。山楂15克,炒麦芽3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次饭后服2克,白开水送下。  (功效)化湿消滞,调和肠胃。  (主治)胃粘膜脱垂症。证见胃脘痛食纳欠佳,无嗳气及吐酸,大便偏燥,2-3天1次。手心常出汗,睡眠不宁。脉弦缓有力,舌淡苔秽腻。



      五、清肝和胃降逆方  (方源)《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夏度衡》1999;(9):1  (组成)姜黄连9克,吴茱萸2.4克,炒白芍12克,炙甘草3克,香橼皮9克,陈皮6克,焦白术9克,茯苓12克,瓦楞子30克,(先煎),石决明18克(先煎),乌白片18片(分3次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清肝柔肝,和胃降逆。  (主治)胃粘膜脱垂症。证见脘腹隐隐作痛,食后更剧,泛酸,口苦腹胀,大便秘结,脉弦细,苔黄腻。  (按语)本案用芍药甘草汤合左金丸加味治疗。芍药、甘草和中缓急;黄连、吴茉萸清热降逆止呕。两方合用起到清肝柔肝,和胃降逆的作用。根据临床观察,胃粘膜脱垂的主要表现是气虚,中气不足者应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本案有肝郁化火的症状,故先清肝、柔肝、疏肝,后用香砂六君子汤调理以补其气,使病得痊愈。



      六、升提活血汤  (方源)马山等验方《中医杂志》1986;(9):49  (组成)黄芪30克,丹参30克,党参10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蒲公英10克,枳实10克,肉桂10克,蒲黄10克,三棱10克,莪术15克,丹皮10克,细辛5克,红花12克,川芎15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2次,合汁分2次温服,每日服1剂。  (功效)温中化瘀,补气升提。  (主治)胃粘膜脱垂症。



    六 胃潴留  大承气汤加味  (方源)《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0):626-627  (组成)大黄10克,芒硝12克,枳实12克,厚朴12克,黄连12克,槟榔12克,牵牛子12克,莪术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周为一疗程。  (功效)荡涤积滞,消痞除满,消炎泻下。  (主治)糖尿病性胃潴留。



    七 胃癌  一、胃癌饮  (方源)《河北中医杂志》  (组成)白花蛇舌草30克,半枝莲30克,乌骨藤15克,石见穿12克,藤梨根10克,白蚤休10克,枳实10克,法半夏10克,薏苡仁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煎2-3次服。  (功效)解毒化痰,软坚散瘀。  (主治)胃癌。证见胃脘痛固定不移,或有肿块按之坚硬,呕吐痰食,精神疲乏,大便干涩,或见黑便,舌质暗晦,苔白,脉弦涩。  (按语)①本方证以胃痛固定不移,或有肿块按之坚硬,呕吐痰食,神疲,便干或黑,舌暗晦,苔白,脉涩为辨证要点。②本方用治胃癌。



      二、三棱莪术活血汤  (方源)《福建中医药》  (组成)三棱9克,莪术9克祛寒湿中药,代赭石15克,旋覆花9克,海藻15克,赤芍药9克,昆布15克,鳖甲15克,夏枯草60克,白茅根30克,白花蛇舌草60克。  (用法)水煎服。上药加水2500毫升熬至1000毫升,去渣祛寒湿中药,加蜂蜜60克调和,分2日或3日10次服完。  (功效)少血化瘀,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主治)胃癌。证见胃脘胀痛,串及肋,呃逆不舒,嗳气陈腐,或有呕吐反胃,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  (按语)①本方证以胃脘胀痛及两胁,呃逆不舒,嗳气呕吐,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细为辨证要点。②本方用以治疗胃癌。



      三、二参半夏汤  (方源)阎海等验方《胃病诊治大全》  (组成)人参6克,党参30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半夏10克,良姜10克,荜拨10克,瓦楞子10克,陈皮6克,甘草6克,生黄芪20克,草蔻仁9克。  (用法)水煎服,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功效)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主治)胃癌。证见胃脘喜按喜温,喜渴热饮,面色苍白,肢凉,便溏,脉沉细。  (按语)①本方证以胃脘喜按喜温,纳食不多,暧按痛减,面色苍白,肢凉,便溏。舌淡胖,脉细等为辨证要点。②本方用以治疗脾胃虚寒,止痛,抗癌。



      四、白蛇六味丸  (方源)《浙江中医杂志》  (组成)白英12克,蛇莓12克,龙葵15克,丹参30克,当归20克,郁金15克。  (用法)水煎服,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另外加用蟾蜍皮注射液,一般用药20~40毫升,溶于5%葡萄溏溶液500毫升内,并加维生素C3000毫克,静脉滴注,连用7天,休息3天为1小周期,共用6小周期为一疗程,停药2个月后重复治疗。  (功效)清热解毒祛寒湿中药,活血祛瘀。  (主治)晚期胃癌。证见面色萎黄,胃脘隐痛,喜按恶凉,呕吐,头晕目眩祛寒湿中药,心悸气短,脘胀纳少,舌质暗晦,苔少,脉沉细且无力。  (按语)①本方证以胃脘隐痛,喜按恶凉,呕吐,头晕,心悸气短,舌质暗晦,苔少,脉沉细无力为辨证要点。②本方用以治疗晚期胃癌。



      五、扶正健脾汤  (方源)《中医杂志》1994;(3):160  (组成)党参、莲肉、芡实、熟地、太子参、白花蛇舌草、白毛藤各15克,白术、茯苓、淮山药、枸杞、女贞子各12克,甘草4克,生黄芪30克,绞股蓝18克。 (加减)口干,选加麦冬、沙参、玉竹、酌减淮山药、生黄芪;食欲减退,选加酸麦芽、鸡内金、山楂;失眠,选加酸枣仁、五味子、夜交藤;腹胀,选加木香、莱菔子;腹泻,选加川朴、秦皮、川连、罂粟壳,酌减白花蛇舌草、太子参;腹痛,选加元胡、乌药、罂粟壳。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同时配合西药化疗。  (功效)补益扶正,解毒抑瘤。  (主治)胃癌。



      六、和气养荣汤  (方源)《中医杂志》1986;(12):40  (组成)广郁金、醋元胡、炒白术、炒当归、绵黄芪、蓬莪术、谷芽、麦芽各10克,云茯苓、炒白芍、炒党参各12克,绿梅花6克,生甘草3克。 (加减)如胃癌未能切除,脘腹隐痛,不思饮食,面晦肢倦,舌有紫斑,脉象细涩者,加三棱、苡仁、鸡内金等。  (用法)上药每日1剂,分早中晚3次煎服,亦可制成溶液,加适量防腐剂封装贮存,取用更为方便。每个疗程30剂,停药5天,再开始下个疗程。一般完成3-5个疗程后,停药观察一段时间,以后再适量服之。  (功效)和气养荣,扶正抗癌。  (主治)胃癌。胃院隐痛,肿块,便血,呕血,消瘦乏力,面色不荣。



      七、小攻坚丸  (方源)《良方大全》  (组成)马钱子30克,活蜗牛15克,蜈蚣45克,乳香3克,带子蜂房6克,全蝎10克。  (用法)按上述比例配制,先将马钱子用开水泡24小时后,换清水连续浸7-10天,再去皮晒干,用麻油炒黄研粉,将蜈蚣、全蝎、蜂房炒微黄,研粉,将蜗牛捣烂,晒干研粉,乳香研粉,诸药混匀后,用米糊泛丸,每克等于6粒。每次服10粒,每日2次。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祛瘀。  (主治)胃癌。



      八、健脾补胃汤  (方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下册引余桂清方。  (组成)党参、枸杞子、女贞子各15克,白术、菟丝子、补骨脂各9克。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1日2次。  (功效)健脾补肾,扶正抗癌。  (主治)胃癌。  (按语)本方宜与化疗一起服用,能调整机休免疫功能和升高白细胞,对化疗可起支持及辅助作用。



      九、旱枝莲解毒汤  (方源)《良方大全》  (组成)半枝莲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茜草根30克,夏枯草30克,生淮山15克,生鸡内金10克,党参10克,茯苓10克,白茅根30克,旋覆花10克(另包煎),去半夏6克,白术10克,山萸肉10克,台乌药10克,木香10克,陈皮6克,麦芽15克,谷芽15克,香附10克,红枣5枚。  (用法)将上药用2500在水浸20分钟后,先用大火煮沸,再以小火煎3小时,煎成2斤水,去渣后加蜂蜜120克。每日1剂,分3-5次服完。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祛瘀,行气消食。  (主治)胃癌。



      十、和胃化结汤  (方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下册引潘明继方。  (组成)党参、黄芪、芡实、白莲肉各15克,白术、茯苓、熟地、黄精各12克,甘草3克,大枣6克,沙参、红枣各10克、杞子9克,田三七(研冲)1.5克,白毛藤、白花蛇草各30克。  (加减)脾胃虚寒者,加砂仁、蔻仁、附子、重用三七,酌减白毛藤、沙参、白花蛇舌草用量;气血两虚、白细胞下降者,加鸡血藤、女贞子、当归,重用黄芪。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1日2次。  (功效)益气和胃,养血消瘀。  (主治)胃癌。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鲜花:+3(薛东庆) 很有参考价值。
  • 祝大家都成为铁杆中医 Posted: 2009-09-06 19:05 | 5 楼 许先生 开坛元老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86
    发帖: 18271
    威望: 85 点
    金钱: 689 元
    贡献值: 8603 点
    性别:男
    年龄:58
    在线时间:5800(小时)
    注册时间:2007-06-08
    最后登录:2011-03-22
    小 中 大

     

    八 十二指肠壅积症  一、小活络丹(丸、片)  (方源)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中化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五册(片剂)收载。  (组成)制川乌、制草乌、地龙、乳香(制)、没药、胆南星。  (用法)由上药制成蜜丸,糊丸和片剂,口服。蜜丸;一次1丸,每日2-3次。糊丸;一次1.5克,每日2次。片剂;一次4片,每日2次。均用黄酒或温开水送服。  (功效)祛风除湿,活络通痹。行气止痛。  (主治)慢性结肠炎,十二指肠壅积症。证见胃脘胀闷不适,时泛酸呕吐。饭后呕吐,吐后痛减,喜暖拒按,呃送嗳气,大便时溏不爽或带血,形体消瘦,舌淡有齿痕,舌尖略暗红。苔薄腻。脉沉细稍弦。



      二、半夏泻心汤  (方源)王少龙等验方《山东中医杂志》1995;(7):307  (组成)半夏10克,党参10克,炙甘草10克,延胡索10克,黄芩5-10克,干姜5-10克,黄连5-10克,炒麦芽30克。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功效)消痞,扶正,调和寒热。  (主治)十二指肠壅积症。



      三、温降承气汤  (方源)哀今奇等验方《中医杂志》1990;(11):34  (组成)熟附子9克,姜半夏9克,红花9克,生大黄9克(后下),芒硝9克(冲),补骨脂12克,旋覆花12克(包煎),陈皮12克,桃仁12克,枳实12克,厚朴12克,代赭石30克(先煎)。  (用法)水煎分2次空腹温服,每日1剂。1个月为1疗程。  (功效)温脾助阳,散结止痛。  (主治)十二指肠壅积症。证见胃脘胀痛,疼痛嗳气、食少呕吐、胃中觉凉、得温则舒腹胀便秘,畏寒肢冷。舌质暗淡或舌体伴嫩祛寒湿中药,边有齿痕,脉沉细。



    九 上消化道出血一、云南白药  (方源)云南曲焕章方,《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八册有收载。  (组成)三七、重楼、麝香等多种中草药。  (用法)口服,散剂每次服用0.5克,每日3次;冰水调服。同时每日甲氰味胍1.0克分2次静脉滴注。  (主治)术后胃出血,上消化道出血。证见上腹部疼痛,反酸嗳气,呕吐咖啡色物,拉柏油样大便,伴头昏眼花,纳呆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按语)①三方证以上腹部疼痛,呕吐咖啡色物,拉柏油样大便,头昏,纳呆,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创伤出血,呕血咯血,妇女崩漏及红肿毒疮等。



    二、四黄汤  (方源)《中医杂志》  (组成)大黄15克,黄连9克,生地黄30克,生黄芪15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益气摄血。  (主治)上消化道出血。证见呕血,便血,神疲,纳呆,食欲不振,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细。  (按语)本方证治以呕血,便血,神疲,舌淡红,苔腻,脉弦细为辨证要点。



      三、紫地止血汤  (方源)广州中医学院·黄耀橥医疗验方《广州中医学院学报》。  (组成)地榆30克,紫珠草30克,益母草30克,旱莲草30克,仙鹤草20克,艾叶10克,阿胶10克(熔服),白芨10克,田七片10克。  (用法)水煎服,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功效)凉血止血。  (主治)呕血,吐血,便血(上消化道出血)。证见呕血,血色鲜红,量较多,来势急;或柏油样大便,脉细。  (按语)①本方证以呕吐鲜红色血,量多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上消化道大出血,应激性溃疡病。



      四、止血合剂  (方源)《上海中医药杂志》  (组成)白芍12克祛寒湿中药,炙草9克,炙乌贼骨12克,白芨12克,槐花15克,地榆15克祛寒湿中药,蒲黄15克,仙鹤草15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清热,收敛止血。  (主治)便血,呕血(溃疡病出血)。证见胃脘胀痛,纳差,神疲乏力,呕血,便血如柏油状,舌质淡,脉细弱。  (按语)本方证以呕血、便血,胃脘胀痛,舌质淡,苔白,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五、黄土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甘草10克,干地黄10克,白术10克,附子10克,阿胶10克,黄芩10克,灶心黄土30克。  (用法)水煎服,先将灶心黄土水煎取汤,再煎余药,分2次服,每日1剂。  (主治)上消化道出血。证见便血紫黯,甚则黑色,腹部隐痛,喜热饮,神疲懒言,便溏,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  (按语)①本方证以便血紫黯,甚则黑色,便溏。腹痛,喜热饮,神疲。面色无华,舌淡,脉细。为辨证要点。②本方用以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症。



      六、紫地合剂  (方源)《广州中医学院学报》  (组成)紫珠草、地榆等分。  (用法)水煎,制成60%浓度的合剂,装瓶经灭菌备用。口服法:每次50毫升,每日3-4次,适用于便血及吐血(上消化道出血)者。冰冻洗胃法:将合剂放置冰箱冰至摄氏3-4度,每次经胃管注入500毫升祛寒湿中药,3分钟后抽出,如此反得2~3次;然后再注入200毫升,保留胃内,视病情每天1-3次;然后再注入200毫升,保留胃内,视病情每天1-3次,观察24小时后,未再出血者,则拔出胃管,改为口服。  (主治)上消化道出血。证见便血,神疲乏力,纳差,舌质淡红。



      七、溃疡止血方(粉)  (方源)《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谢昌仁》  (组成)方:黄芪15克,太子参12克,白术6克,炙甘草5克,当归6克,白芍10克,阿胶珠10克祛寒湿中药,地榆炭10克,侧柏炭10克,乌贼骨12克,煅龙牡各15克。粉:乌贼骨3份,白芨2份,参三七粉1份。  (用法)溃疡止血方以水约1000毫升,煎煮滤液350-400毫升,每日1剂,每煎2次,早晚频服。溃疡止血粉以上比例混合,共研极细末,每次5~10克祛寒湿中药,每日2-3次,温水服下。  (功效)溃疡止血方:健脾益气,养血止血,和营定痛。溃疡止血粉:收敛止血,活血化瘀,制酸止痛,生肌护膜。  (主治)上消化出血。证见胃脘疼痛纳谷减少、不香,面色少华,神倦乏力,四肢欠温,大便色黑如柏黑样,日解1次,苔薄白,脉濡。  (按语)胃脘胀病明显,舌苔厚腻者不宜使用本法。



      七、三七二白散(方源)《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刘敏安》(组成)三七20克,白芨50克,云南白药50克。  (用法)上药混合均匀,置铁锅内炒至酥脆,冷却后研细末备用。  (功效)化瘀止血。  (主治)外伤性胃底出血。证见外力击中腹部后,脘部呈陈发性刺痛,大便呈柏油状,舌暗连尖有瘀点,脉涩滞。



      八、侧柏汤  (方源)蒲辅周医疗验方《中华名知名方新传》  (组成)侧柏叶10克,泡干姜6克,艾叶6克,童便60毫升。  (用法)将前3味煎取浓汁,对童便频频服之。  (功效)温通胃阳,消瘀止血。  (主治)胃溃疡性大出血。证见旧有胃疡病,并有胃出血史。在受寒饮酒后,突然发生吐轿不止,精神萎靡,脉沉细涩,舌质淡无苔。



    十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一、黄芩导赤汤 (方源)姚清爱医疗验方《湖南中医杂志》1996;(1):16  (组成)黄芩15克,白芍15克,生地15克,败酱草15克祛寒湿中药,冬瓜仁15克,土茯苓15克,木通10克祛寒湿中药,竹叶6克,甘草5克,苡米30克,银花60克。  (用法)水煎服,昼服2剂,晚服1剂。每日3剂。另以银花100克煎汤代茶饮。加减:腹胀甚者加木香、枳壳;便血多者加地榆、槐花、丹皮。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凉血养阴。  (主治)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证见腹痛拒按、腹胀、便血呕吐,寒战高热,口苦而渴,肛门灼热尿黄赤,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按语)本方治疗应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佐以凉血养阴。故必素体壮实,湿热之证。若为虚寒则不宜用此方。



      二、桃红解毒承气汤  (方源)随建屏等医疗验方《中医杂志》1984;(9):47  (组成)大黄12克,川厚朴5-10克,枳实5-10克,桃仁5-10克,红花5-10克,木香5~10克,槟榔5-10克,赤芍10克,银花15-20克,连翘15~30克。随证加减。  (用法)水煎取汁300毫升,分2-3次温服,每日1剂。  (功效)清热解毒,化瘀痛络。  (主治)急性坏死性肠炎。  (按语)"毒"、"瘀"是本病的主要病机,立法处方应立足于此,方中大黄、厚朴、枳实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与二花、连翘同用,清泄肠中之热毒;桃仁、红花、木香、赤芍、槟榔活血行气,祛瘀凉血。诸药同用,使毒能解热能清,瘀能行,则诸恙悉除。 祝大家都成为铁杆中医 Posted: 2009-09-06 19:06 | 6 楼 许先生 开坛元老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86
    发帖: 18271
    威望: 85 点
    金钱: 689 元
    贡献值: 8603 点
    性别:男
    年龄:58
    在线时间:5800(小时)
    注册时间:2007-06-08
    最后登录:2011-03-22
    小 中 大

     

    十一 局限性肠炎  一、大已寒丸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荜拨20克,肉桂20克,炮姜30克,高良姜30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5克,一日服3次;或上药各取1/10量,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功效)温中散寒。  (主治)脏腑虚弱,久寒积冷,心腹痛泄泻。证见心腹痛,胁肋胀满,泄泻肠鸣,自利自汗,米谷不化,手足厥冷,神昏脉短。  (按语)①本方证以心腹痛,自利自汗,脉短为辨证要点。②方中药物均为温热之品,自利汗出,本已伤阴,慎勿过剂。③本方可用治慢性结肠炎、慢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



      二、桂香丸  (方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附子30克,肉豆蔻30克,白茯苓30克,桂心15克,炮姜15克祛寒湿中药,木香15克,丁香2克。  (用法)制小丸祛寒湿中药,一次服5克,每日服3次;或用上药各1/3量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功效)温中助阳,涩肠止泻。  (主治)虚寒泄泻。证见冷滑注下不禁。  (按语)①本方证以泄泻,久不止,脉沉迟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慢性结肠炎、慢性胃炎、慢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



      三、逐寒荡惊汤  (方源)《福幼编》  (组成)胡椒、炮姜、肉桂各3克,丁香10粒,灶心土90克。  (用法)以灶心土煎汤,澄清,代水煎诸药,顿服。一日服2齐Ij。  (功效)温中逐寒。  (主治)小儿体虚久病,或痘疹疮后,或误服凉药,泄泻呕吐,转为慢惊凤。  (按语)①本方证以久病泄泻大便色青,呕吐。倦怠懒言、闭目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四、导肠液  (方源)罗勒等医疗验方《四川中医》1995;(5):27  (组成)黄连10克,黄芩30克,白头翁30克,苦参30克,白芨20克,延胡索20克祛寒湿中药,血竭20克。  (用法)诸药煎熬浓缩100毫升,纱布过滤,存放于输液器内,输液器连接导尿管。药液温度控制在35℃-40℃。导尿管涂上石蜡油缓慢顺势置人肛门8-12em,利用输液管调整滴速,每分钟30滴,导滴完毕嘱病人取头低臀高膝胸位20分钟,每日1次,15天内1疗程。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活血祛瘀。  (主治)慢性结肠炎。  (按语)慢性结肠炎一般病程较长,故有肠络瘀滞,宜配合行气活血散瘀之药。方中黄连、黄芩、苦参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现代医学证实,黄连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均有较强抗菌作用;黄芩、苦参镇静、解毒、抑制肠道蠕动,降低血管通透性。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其煎剂能抑制阿米巴原虫的生长,对大肠杆菌有显著抗菌作用;红藤清利肠道湿热,延胡索行气止痛,均有改善组织微循环,促进代谢及损伤组织修复;白芨质粘而涩,清不虑其泻,涩不虑其滞,生肌敛疮止血,消肿抑菌,修补缺损血管;血竭行气活血,止血止痛,敛疮生肌,改善组织循环。



      五、厚朴温中汤  (方源)《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厚朴12克,陈皮12克祛寒湿中药,炙甘草6克,草豆蔻6仁克,茯苓6克,木香6克,干姜1克,生姜9克。  (用法)水煎服,煎二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功效)温中行气,燥湿除满。  (主治)脾胃寒湿。证见脘腹胀满,或客寒犯胃,时作疼痛,或不思饮食,泛吐清水,大便溏泻,苔白滑,脉沉细。  (按语)①本方证以脘腹胀痛,泛吐清水,便溏,苔白滑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慢性肝炎。



      六、十四味建中肠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当归、白芍、白术、炙甘草、人参、麦冬、川芎、肉桂、附子、肉苁蓉各5克,法半夏、黄芪、茯苓、熟地黄、生姜10各克,大枣3枚。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益气补血,温肾健脾。  (主治)荣卫不足,脾肾久虚,积劳虚损。证见形休羸瘦,短气嗜卧,寒热头痛,咳嗽喘促,呕吐痰沫,手足多冷,面白脱色,小腹拘急,百节尽疼,夜卧多汗,梦寐惊悸,小便频数,大便滑利。  (按语)①本方证以形体羸瘦祛寒湿中药,气促,手足多冷,大便滑利,脉沉迟弱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结肠炎,肝硬变。



      七、吴茱萸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吴茱萸9克,人参9克,生姜20克,大枣4枚。  (用法)水煎服;煎2次作2次稍冷服,每日服2剂。  (功效)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肝胃虚寒呕吐。证见食谷欲呕,或呕而胸满;厥阴头痛,吐涎沫,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按语)①本方证以呕吐涎沫,舌淡,苔白滑为辨证要点。②本方服后,如见心胸不舒、胸骺灼热或症状反剧而半小时后消失者,可再服用。如半小时后仍如此者,停止服用。③本方可用治急性胃肠炎,神经性头痛,妊娠呕吐,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高血压,美尼尔氏综合征。



      八、桃花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赤石脂25克,干姜3克,粳米30克,(另赤石脂末25克分二次冲服)。  (用法)水煎2次各取汁加赤石脂末12克温服,一日服2齐Ij。  (功效)温中散寒,止痢。  (主治)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腹痛,小便不利。  (按语)①本方以下利水样大便中见脓血,脉细弱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慢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结肠炎等。



    十二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一、治湿热腹痛方  1.葛根芩连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葛根30克,炙甘草9克祛寒湿中药,黄芩12克,黄连12克。  (用法)水煎服,煎2次作2次服,每日可服2剂。  (功效)清热利湿。  (主治)湿热腹痛,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证见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脓血,赤白粘冻,肛门灼热,小便黄短,发热,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火炭母猪红汤  (方源)《中年保健知识》  (组成)鲜火炭母60克,猪红150克。  (用法)清水适量煲汤,食盐调味,饮汤食猪红。  (功效)清热化湿。  (主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证见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脓血,赤白粘冻,肛门灼热,小便黄短,发热,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二、紫艾白芨汤  (方源)五衍等验方《北京中医杂志》1999;(5):26  (组成)紫草30克,艾叶10克,木香10克,黄柏15克,白芨15克,黄连15克,当归15克。  (用法)上药每日1剂,水煎200毫升,药温保持39'C-42'C。采用开放试输液法,将针头换成导尿管,直肠滴人。病人左侧卧位,双膝稍屈曲,臀部垫高30度,插入时,液体石蜡油滑润导管后,插入肛门15-20厘米,胶布固定,滴人前排空尿,便,每晚睡前1次,20天为1个疗程。  (功效)清热解毒,散瘀消肿,行气止痛,活血通络。  (主治)溃疡性慢性结肠炎。  (按语)直肠滴人法,可使药直达病灶。有利于药物作用的发挥,不受剂型限制及胃酸、酶类影响,生物利用度大,保留时间长,便于吸收,具有直肠输液作用。



      三、治寒湿腹痛方  1.胃苓汤  (组成)苍术9克,厚朴9克,陈皮6克,甘草5克,生姜三片,大枣五枚,桂枝9克,白术9克,泽泻9克,茯苓12克,猪苓9克。  (用法)水煎服,煎2次作2次服,每日可服2剂。  (功效)温化寒湿,行气导滞。  (主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寒湿型腹痛)。证见腹痛,里急后重,下痢白多赤少或纯白粘浆,口淡,脘闷,头身困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2.姜茶乌梅饮  (方源)《百病食疗》  (组成)生姜丝10克,乌梅肉30克,绿茶5克。  (用法)沸水冲加盖泡半小时,再加少量红糖,趁热顿服,每日3次。  (功效)温化寒湿,导滞。  (主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寒湿型腹痛)。证见腹痛,里急后重,下痢白多赤少或纯白粘冻,口淡,脘闷,头身困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四、启脾丸  (方源)《古今医鉴》  (组成)党参30克,白术30克,山楂15克,陈皮、泽泻15克,炙甘草15克,茯苓30克,山药30克,莲肉30克。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10克,一日服3次;或以上药各1/5量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健脾祛湿,和胃消食。  (主治)中虚湿阻食滞。证见形体虚羸,不思饮食,嗳腐酸臭,大便溏薄,苔腻或垢浊,脉濡弱。  (按语)①本方证以形体虚羸,嗳腐酸臭,便溏,苔腻,脉濡弱为辨证要点。②本方药物由异功散去生姜、大枣,加山楂、泽泻、山药、莲肉而成。③本方用治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消化不良,慢性肝炎



      五、溃结灌肠汤  (方源)五玉明医疗经验方《四川中医》1996;(10):21  (组成)鸦胆子10克,防风10克,黄柏10克,蒲公英10克,地榆炭10克,紫花地丁20克,白敛20克,白芨40克。  (用法)灌肠法。上药浓煎成50-80毫升,保留睡前灌肠。每日1剂。连用14天为1个疗程。  (功效)清热解毒,敛疮生肌。  (主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按语)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主要发生在结肠粘膜层的炎性病变,以溃疡、糜烂为主。本病多见于中青年人,主要表现为血性粘液便祛寒湿中药,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在辨证上初发期多为湿热证。肠镜检查肠粘膜充血、水肿,粘膜呈颗粒状或溃疡,附脓性分泌物。方中鸦胆子、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化,湿,凉血解毒;白芨止血,大量白芨浓煎汁借其高度粘性,在肠内形成一定厚度的胶化膜,与白蔹一起敛疮生肌,加速溃疡表面愈合,缩短病程;同时鸦胆子腐蚀赘疣,和白蔹敛疮生肌,相辅相成,防止出现增生性息肉。本方法经肠道给药,药物直接接触疮面,肠接触面积大,吸收量多,作用强,副作用少,是肠道疾病最好的给药途径。易为患者接受,使用简便。



      六、痛泻要方加味  (方源)《丹溪心法》  (组成)炒白术18克,炒白芍12克,陈皮9克,防风6克。  (用法)作散,丸均可,一次服10克,每日服3次;或水煎服;用上方水煎2次作2次服,每天2剂。  (功效)泻肝健脾。  (主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肝气犯脾型)。证见腹泻多因情绪紧张或激动后发生,腹痛即泻,泻后痛减,伴有胸胁胀痛,脘闷纳呆,舌质淡,苔白,脉弦细。 祝大家都成为铁杆中医 Posted: 2009-09-06 19:06 | 7 楼 许先生 开坛元老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86
    发帖: 18271
    威望: 85 点
    金钱: 689 元
    贡献值: 8603 点
    性别:男
    年龄:58
    在线时间:5800(小时)
    注册时间:2007-06-08
    最后登录:2011-03-22
    小 中 大

     

    十三 结肠癌和直肠癌

      一、散结定痛汤  (方源)《傅青主妇科》  (组成)当归30克,川芎15克,丹皮6克,益母草9克,黑芥穗6克,乳香3克,山楂9克,桃仁6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活血祛瘀,散结定痛。  (主治)妇人产后瘀血内阻。证见产后少腹疼痛,甚者结成一块,按之疼甚。  (按语)①本方证以少腹疼痛,拒按,舌质黯红,脉弦涩为辨证要点。②本方用治痛经,闭经。③本方可用治慢性盆腔炎祛寒湿中药,结肠癌,直肠癌。



      二、干姜温中汤  (方源)《良方大全》  (组成)赤练蛇粉30克,没食子12克,禹余粮30克,附子6克,干姜6克,诃子肉10克,肉豆蔻6克,紫河车粉25克,炙五倍子45克,制乳香15克,没药15克。  (用法)共研细末,每次服3克,每日2-3次。  (功效)温中散寒,活血祛瘀,消积。  (主治)直肠癌。



      三、肠癌方  (方源)陈培丰医疗验方《陕西中医》1995;(1):12  (组成)白头翁30克,马齿苋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山慈姑15克,黄柏10克,象贝母1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广木香10克,炒枳壳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3个月为1个疗程。配合中药灌肠(槐花、鸦胆子各15克,败酱草30克,土茯苓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花蕊石60克,血竭10克,皂角刺10克),每日1次。  (加减)便下脓血者加贯众炭、侧柏炭、生地榆等;腹痛大便秘结者加元胡、瓜蒌仁、火麻仁等;便溏者加诃子、赤石脂、石榴皮等;腹部触及肿块者加鳖甲、龟板、穿山甲;淋巴转移者加夏枯草、海藻、昆布等;气血衰败者加党参、黄芪、黄精等。  (功效)清解湿热,化痰散结。  (主治)晚期直肠癌。  (按语)此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湿热蕴结,下注大肠,滞留积聚,凝结成积。治疗宜以清解湿热,化痰散结为原则。方中选用白头翁、马齿苋、蛇舌草、黄柏、山慈姑、象贝母能清解湿热,化痰散结,当归、赤芍、广木香、炒枳壳可行气活血通滞。经药理研究证实白头翁、苦参、黄柏、蛇舌草、山慈姑、鸦胆子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癌或抑癌作用。另外,采用内服与灌肠相结合的方法,使药物与癌灶直接接触,充分发挥药物的抗癌作用,从而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四、清肠消肿汤  (方源)《中医杂志》  (组成)八月扎15克,木香9克,红藤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菝葜30克,苦参15克,野葡萄藤30克,薏苡仁30克,丹参15克,地鳖虫9克,乌梅肉9克,瓜蒌仁30克,白毛藤30克,凤尾草15克,贯仲炭30克,半枝莲30克,壁虎4.5克(研粉分3次吞服)。  (用法)水煎服,煎2次作2次服,每日1剂。并将本方煎至约200毫升,保留灌肠。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化瘀祛寒湿中药,抗癌。  (主治)大肠癌(结肠癌)。证见形体消瘦,腹痛,以下腹部为甚,大便带血,且便细条或有凹陷,舌质暗红,脉弦。



      五、消积通经丸  (方源)《寿世保元》  (组成)香附100克,艾叶20克,当归20克,生地黄2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赤芍10克,红花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干漆2克(冲服)。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10克,一日服3次,临卧淡盐汤送下;亦可以上药各1/10量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散瘀破积,通经止痛。  (主治)妇人血瘕作痛,脐下胀痛,或月经不行,发热体倦。  (按语)①本方证以妇人血瘕作痛,痛处固定,体倦,脉细涩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经闭,痛经。③本方可有用治子宫肌瘤,子宫颈癌,结肠癌,直肠癌。



      六、血症丸  (方源)《沈氏尊生书》  (组成)五灵脂15克,大黄15克,甘草梢15克,桃仁泥15克,生地黄21克,牛膝12克,官桂6克,玄胡索18克,当归身18克,三棱9克,莪术9克,赤芍药9克,川芎9克,琥珀3克,乳香3克,没药3克。  (用法)酒煮米糊制小丸,一次服5克,每日服3次。  (功效)活血祛瘀,消瘕。  (主治)血瘕心腹胁间苦痛,渐至羸瘦。  (按语)①本方证以心腹肋刺痛,日久不愈,消瘦,脉弦涩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肝硬化,脾肿大,妇女慢性盆腔炎,宫外孕,子宫肌瘤,子宫颈癌,结肠癌,直肠癌,淋巴肉瘤。



      七、消下破血汤  (方源)《医宗金鉴》  (组成)大黄、赤芍、当归、栀子、生地黄各5克,柴胡、川芎、五灵脂、木通、枳实、红花、牛膝、泽兰、苏木、黄芩、桃仁各3克。  (用法)水煎2次,加老酒童便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下膈被伤,瘀血内阻,疼痛不止。  (按语)①本方证以脘腹刺痛,脉弦涩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手术后肠粘连,子宫颈癌,结肠癌,直肠癌。



      八、槐花散  (方源)《普济本事方》  (组成)槐花10克,侧柏叶10克,荆芥穗10克,枳壳5克。  (用法)为细末,一次服6克,一日服3次,米饮调下;亦可以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清肠止血,疏风行气。  (主治)肠风脏毒。证见血色鲜红,或粪中带血,痔疮出血。  (按语)①本方证以下血突作,血色鲜红为辨证要点。②本方用治痔疮出血,肛裂出血。③本方可用治大肠下部机械性损伤出血,直肠癌合并出血。④本方可用作直肠癌治疗基础方。



      九、化症回生丹  (方源)《温病条辨》  (组成)人参180克,安南桂60克,两头尖60克,麝香60克,虻虫60克,三棱60克,蒲黄炭30克,藏红花60克,苏木90克,桃仁90克,苏子霜60克,五灵脂60克,降真香60克,干膝60克,吴茱萸60克,延胡索60克,水蛭60克,阿魏60克,川芎60克祛寒湿中药,乳香60克,良姜60克,艾炭60克,熟地120克,白芍120克,杏仁90克,小茴香90克,益母膏240克,大黄240克,鳖甲胶480克,米醋750毫升。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5克,一日服3次,温开水和,空心服。  (功效)祛瘀血,化症积。  (主治)症积。证见瘕结不散不痛;瘕发痛甚;血痹;妇女干血痨证之属实者;妇女经前作痛,古谓之痛经者;妇女将欲行经而寒热者;妇女将欲行经,误食生冷腹痛者;妇女经闭;妇女经来紫黑甚至成块者;疟母左胁痛而寒热者;腰痛之因跌仆死血者;产后瘀血少腹痛拒按者;跌仆昏晕欲绝者;金棒疮之有瘀滞者。  (按语)①本方证以腹痛拒按,舌暗红,脉弦涩为辨证要点。②本方用治男女瘕积痹证、痛经,各种损伤。③本方可用胃癌,肝癌,结肠癌,直肠癌,淋巴肉瘤,子宫肌瘤,子宫颈癌。④本方可用治风湿性关节炎,类同怕关节炎,慢性盆腔炎,慢性件炎。



      十、二黄散结汤  (方源)孙桂枝等医疗验方《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5):289  (组成)黄芪30克,黄精15克,枸杞子15克,鸡血藤15克,槐花15克,败酱草15克,马齿苋15克,仙鹤草15克,白英15克。  (用法)患者手术后恢得1个月经上,进行化疗配合中药治疗,每日1剂,分2次服。一般5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门诊中药巩固治疗,凡能存活的患者,建议中药治疗3年以上。加减脾肾两虚型加党参15克,白术、菟丝子、女贞子各10克,脾胃不和型加党参15克,白术、陈皮、茯苓、半夏各10克;心脾两虚型加党参、枣仁各15克,茯苓、当归各10克;大便秘结加冬瓜仁、火麻仁各10克祛寒湿中药,番泻叶6克;大便溏加蕉薏仁15克,诃子肉、儿茶各10克;大便粘液或粘液血便加地榆、石榴皮各10克,槐花、马齿克各15克;腹痛而胀者加元胡、香附、乌药、川楝子各10克;门诊治疗期间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各30克,藤梨根15克。  (化疗方案)丝裂霉素(M)4m克/次,1周1次祛寒湿中药,莫菲氏管注入;5-氟脲嘧啶(F)500m克/次,l周2次,静脉滴注;长春新碱(V)1m克/次,l周1次,莫菲氏管注入;环磷酰胺(E)400mS/次,1周2次,静脉滴注;阿糖胞苷(C)50mg/次,1周2次,静脉滴注。92例患者共用上药组成的MFV方案181个疗程,MF方案46个疗程,MFE方案9个疗程,MFC方案7个疗程。以上各方案每5周为1个疗程,休息3个月进行第2个疗程,第2个疗程结束后休息半年进行第3个疗程,一般2年后不再进行化疗,只给中药巩固治疗。  (功效)健脾益肾。  (主治)大肠(结肠、直肠)癌。  (按语)与临床方案相同的实验研究提示健脾益肾中药①可提高荷瘤(如S、U等)小鼠对化疗药物的耐受量,与不同中药组比较p<0.05;②具有保护骨髓功能的作用,与单用化疗组比较P<0.001;③具有保护免疫器官的作用,可减轻胸腺在化疗后或肿瘤所造成的萎缩程度;④具有协同化疗药物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说明中西医药结合是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的关键。补气药党参、白术等可提高细胞免疫功能,益肾药枸杞子、女贞子等可延长抗体存在时间,黄芪、党参、茯苓、破故纸、菟丝子等对提高吞噬细胞吞噬率有一定作用。



    十四 肠梗阻  一、温中散寒方  (方源)路志正医疗验方《中化名医名方新传》收载。(组成)党参20克,白术9克,茯苓12克,橘红6克,麦草12克,川附片6克(先煎),神曲9克,草蔻仁4.5克,广木香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温中散寒。  (主治)中阳式微,阴寒内盛,气机失调,升降失常。证见腹胀难忍,下午尤甚,两胁满痛,大便秘结,腹中雷鸣,纳呆神疲,周身乏力,舌淡红,脉微弱而弦。  (按语)中医应临证治病,不宜囿西医病名,一听"硬阻",便用攻遂、涤荡、泄降之品。而应遵循中医理论体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为假象所惑。因人、因地、因时而异,灵活变通,才能补偏救弊,释缚脱艰,而效如桴鼓。粘连性肠梗阻,多发生在手术之后。西医以再次手术为解除粘连手段;中医对此多以瘀血阻滞、气机不利等辨析。其治恒以活血化瘀,理气通络,缓急消胀或通腑导滞为主。但证之临床,上法并非人人皆宜,须根据患者的手后体质强弱、生活习惯等诸因素辨证而施。本病经医院诊为:粘连性肠梗阻,且以腹胀、便秘为主诉,按一般疗法,当以理气消胀、通里攻下为治。但仔细分析,感到患者腹胀以下午为甚,上午较轻,并非阳明"腹满不减,减不足言"之腑实证;两胁胀痛,但不是绕脐痛,而与仲景:"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跌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肤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之证相一致,加之患者纳呆神疲、周身乏力、脉微弱等属脾阳或微,阴寒内盛无疑,且在多次手术之后,其正气虚衰可知,虽大便秘结,并非实秘而是冷秘,其治不宜攻下而犯虚虚之戒,当以温补中阳、散寒行气为宜,俾中阳复,阴寒除,升降复常,气机调畅,其腹满、便秘等梗阻之症自除。



      二、康宁丸  (方源)谢中奇医疗验方《浙江中医杂志》收载。  (组成)紫河车100克,水蛭100克,大黄100克,木香100克,三棱200克,莪术200克祛寒湿中药,地鳖虫20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口服。每日2-3次,每次5-6克,3个月为1疗程。  (功效)补气活血,消症逐瘀,理气通腑。  (主治)肠粘连性肠梗阻。  (按语)本病因手术机械性刺激或腹腔炎性病变而致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阻滞,血气不畅。属祖国医学中的"积聚"范畴。由于本病病程较长,日久正气方虚,气血衰少,正虚邪实。用户治疗宜攻补兼施,益气补血、活血化瘀并用,兼通腑气。方中紫河车乃血肉有情之品,补精血益元气;水蛭、地鳖虫、三棱、莪术活血破瘀消症瘕;木香行气止痛;大黄逐瘀通腑。全方共奏行气补气活血、消症逐瘀,理气通腑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活血化瘀药物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防止结缔组织纤维化及软化已形成的结缔组织作用。因此,以活血化瘀药为主治疗肠粘连,效果是肯定的。



      三、大承气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大黄10克(后下),厚朴20克,枳实15克,芒硝10克(熔化)。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以便行为度。  (功效)泻热通便。  (主治)阳明腑实证。证见不恶寒,反恶热,潮热谵语,矢气频频,大便不通,手足澈然汗出,腹满按之硬,或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舌苔焦黄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按语)①本方证以发热,胸胁脘腹满急胀病,大便秘结,脉沉实为辨证要点。②原方四药均用重剂量,大黄却为厚朴一半而已,可作参考。③本方可用治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溃疡病合并急性穿孔而采用非手术治疗、蛔虫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住阑尾炎以及某些热性病过程中出现的高热、神昏谵语、痉厥、发狂等。



      四、三一承气汤  (方源)《宣明论方》  (组成)大黄6克祛寒湿中药,芒硝6克(溶化),厚朴6克,枳实6克,甘草12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以便行为度。  (功效)泻热通便。  (主治)热邪与积滞互结。证见谵妄,咽干烦渴,腹满按之硬痛,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热甚喘闷,惊悸癫狂,目赤,目痛,口舌生疮,喉痹,痈疡,发斑,以及小儿急惊风,死胎不下等等,见小便赤涩,大便秘结者。  (按语)①本方证以大便秘结,腹满按之硬痛,小便赤涩,脉沉实为辨证要点。②本方药物乃大承气汤加甘草而成,具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各方药味,故名三一承气汤,原书谓:通治三个承气汤主治证候。③本方药力,比大承气汤缓和。④本方可用治单纯性肠梗阻。



      五、三化汤  (方源)《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组成)厚朴5克,大黄5克,枳实5克,羌活5克。  (用法)水煎服,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以便行为度。  (功效)祛风通便。  (主治)外感风邪,内有积滞。证见寒热头痛,大便秘结腹痛痞满,小便短小,苔黄祛寒湿中药,脉滑实者。  (按语)①本方证以恶风寒,发热,大便秘结,腹痛痞满,脉滑为辨证要点。②本方药物乃小承气汤和加羌活而成。因此具有祛风和通便两方面的作用。由于羌活辛温上行发散,大黄等下行偏寒通导,互相制药,因此泻下力不及小承气汤,泄热力不大。③本方可用治单纯性肠梗阻。



      六、通降汤  (方源)赵健医疗验方《河北中医》收载。  (组成)大黄20-25克(后下)莱菔子40~50克,枳实30克,川厚朴30克,黄芪30克,桃仁15克,槟榔15克,木香15克,党参20克,丹参20克,赤芍12克,丹皮10克。 (用法)上药浓煎取汁250毫升,分2次内服,每日1剂。连续1~2剂即可。  (功效)开结通降。  (主治)粘连性肠梗阻。  (按语)肠梗阻为"肠结"、"关格"。中医认为肠为传化之府,其功能以通降下行为顺,由于气滞、血瘀、热结、寒滞、湿阻、食积中结而造成通降失调均可发生肠结,气血不通,滞塞上逆则呕,痞满不运则胀,肠道不利则闭。大黄为将军之官,泻肠胃积滞力专而宏,重则取其迅猛之力,否则将延误病机,危及生命。加黄芪、生地益气养阴,其意为扶助正气,增加肠腑推动能力,加活血化瘀之桃仁、赤芍,选择性作用于肠道,通气活血、取通则不痛之目的。大黄后下,效果更佳。



      七、驱虫方  (方源)徐昆化医疗验方《中华名医名方新传》选载。  (组成)使君子15克,大黄10克(后下),乌梅10克,厚朴10克,枳实25克,槟榔片7.5克,元明粉5克(冲服)。  (用法)水煎服。上药煎取汁100毫升,2次分服。  (功效)驱虫导滞,通腑泻下。  (主治)蛔虫性肠梗阻。证见营养欠佳,面色青白,腹部膨隆,腹壁紧张,痛苦病容,腹痛拒按,可见肠型,肠鸣音亢进,大便2日未解,时泛呕,不思饮食。舌紫黯,苔薄黄腻,脉弦。  (按语)蛔虫栖于肠道,结聚成团,阻塞腑气故引起腹痛胀硬,大便不通。方中使君子、槟榔片、乌梅驱虫,大黄、枳实、厚朴、元明粉峻泻导滞,荡涤通便。使结聚之蛔虫得以排出,药后便通虫下而病除。 祝大家都成为铁杆中医 Posted: 2009-09-06 19:07 | 8 楼 许先生 开坛元老
    级别: 总版主


    精华: 86
    发帖: 18271
    威望: 85 点
    金钱: 689 元
    贡献值: 8603 点
    性别:男
    年龄:58
    在线时间:5800(小时)
    注册时间:2007-06-08
    最后登录:2011-03-22
    小 中 大

     

    十五 胃肠神经官能症
      一、槟砂止痛汤  (方源)《吉林中医药》  (组成)槟榔10克,砂仁5克(后下),白芍10克,香附15克,枳壳15克,佛手15克,麦芽15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行气止痛,消食。  (主治)小儿腹痛(肠神经官能症)。证见腹痛,呈发作性,痛时难忍,脐周为剧,遇冷则重,遇热则缓,大便干硬,苔白,脉弦缓。  (按语)本方证以腹痛,呈发作性,遇热则缓,遇冷则重,脉弦为辨证要点。



      二、元胡平痛汤  (方源)辛喆辛医疗验方《四川中医》收载。  (组成)元胡30克,川楝子30克,茵陈30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焦三仙12克,大黄5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10枚。  (用法)上药浓煎取汁250毫升祛寒湿中药,分3次内服。连续服药2周。  (功效)疏肝和胃平痛。  (主治)胃神经官能症。  (按语)①本方以肝气犯胃型。发作时表现为胃脘部终日隐隐刺痛,恼怒后症状加重,伴恶心腹胀,食欲差。②本方中元胡归肝经行气活络止痛:川楝子行气止痛,茵陈疏肝利胆,三药同用肝胆并治;白术、茯苓归脾经,健脾利湿;焦三仙、大黄归胃经健胃消食导滞,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诸药。



      三、升麻补胃汤  (方源)《兰室秘藏》  (组成)甘草、升麻、柴胡、草豆蔻、黄芪各5克,半夏9克,当归身、干姜各6克,红花3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益气升阳,温中止泻。  (主治)因内伤而服牵牛、大黄等药以致泄泻过多,腹中大痛。  (按语)①本方证以泄泻过多,腹中大痛,舌淡苔少脉弱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慢性胃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



      四、调胃方  (方源)《广州中医药大学·谢世立验方》  (组成)北芪15克,太子参15克,丹参15克,枳壳12克,春砂仁6克(后下),乌贼骨15克,茜草根9克,蒲公英12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益气和胃,制酸止痛。  (主治)胃痛。证见胃脘疼痛,饥则发作,得食痛减,嘈杂吞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  (按语)①本方证以胃脘疼痛,得食痛减,吞酸,脉弦缓为辨证要点。②本方用治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



      五、五香姜醋鱼散  (方源)《河南中医》  (组成)藿香12克,砂仁12克(后下),草果仁12克,橘皮10克,五味子10克。  (用法)上药研细末。取鲜鲤鱼一条,放油锅内煎、炸数分钟,加入碎生姜5克,药末3克,翻动后加入米醋一小杯,放入菜盘内病人嗅之,使病人口流唾液,然后令病人作菜食用。  (功效)行气化湿,芳香和中。  (主治)厌食。证见厌食,或食欲不振,呃逆,嗳气,神疲乏力,眩晕,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缓。  (按语)①本方证以厌食,嗳气,倦怠,脉细缓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胃神经官能症。



      六、旋覆代赭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旋复花9克,党参6克,代赭石30克(先煎),法半夏12克祛寒湿中药,生姜15克祛寒湿中药,炙甘草9克,大枣4枚。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主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胃气上逆所致之心下痞硬,噫气不除,吐涎沫,反胃呕吐,舌苔白滑,脉弦而虚。  (按语)①本方证以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苔白滑,脉弦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溃疡病,神经性反胃。



      七、新制橘皮竹茹汤  (方源)《温病条辨》  (组成)橘皮10克,竹茹10克,生姜汁15毫升(冲服),柿蒂10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降逆止呃,清热除烦。  (主治)胃热呃逆。证见呃逆声重有力,口渴,喜冷饮,心烦热,舌红苔黄,脉数。  (按语)①本方证以呃逆,心烦热,脉数为辨证要点。②本方可用治急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



      八、柿蒂汤  (方源)《济生方》  (组成)丁香2.5克,柿蒂6克,生姜6克。  (用法)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温中降逆。  (主治)呃逆不止,胸满不舒,口淡,泛清涎,喜热饮,舌淡苔白,脉缓无力。  (按语)①本方证以呃逆,泛清涎,脉缓为辨证要点。②本方用治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幽门狭窄。



      九、柿钱散  (方源)《洁古家珍》  (组成)丁香3克,柿蒂8克,人参3克。  (用法)为散,一次服3克,一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亦可水煎2次作2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补虚降逆。  (主治)脾胃虚寒。证见病久呃逆,体瘦乏力,口淡不饮,食少声低,舌质淡,苔白,脉缓弱。  (按语)①本方证以呃逆,食少声低,脉弱为辨证要点。②本方药物乃丁香柿蒂汤去生姜。③本方用治慢性胃炎,胃神经宫能症。



      十、加味空带汤  (方源)白术30克,山药30克,党参10克,枳壳10克,酸枣仁10克,远志10克,白芍15克,车前子9克,甘草3克,芥穗3克,柴胡3克,砂仁3克,苍术6克,陈皮6克,琥珀6克。  (用法)水煎服,煎2次分2次服,每日服1剂。好转后每周1-2剂。  (功效)补益脾胃,疏肝理气,宁心安神。  (主治)肠神经官能症。本病是由于精神因素或肠道疾病干扰高级神经的正常活动引起小肠或结肠运动和分泌失调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以腹痛不适、腹胀、肠鸣、腹泻和便秘为主,同时伴有精神涣散、失眠、焦虑、神经过敏、头痛等神经官能症表现,经临床辨证属脾胃虚弱,肝气不舒,心神不宁之证。本方虽系妇科治带之良方,其补益脾胃较优,兼疏肝理气,加宁心安神之品,恰与肠神经官能症之病机相吻合,且优于内科益脾疏肝之方,临床运用,乃辨证论治之体现。



    十六 胃食管反流病  一、银翘清膈汤  (方源)游佳斌医疗经验方《浙江中医杂志》收载。  (组成)银花30克,连翘20克,黄芩8克,桔梗10克,元胡10克,枳壳9克,乌药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前服,加水500毫升,煎取300毫升,分3次内服,每日1剂。连续服药3~7天。加减:若伴胸痛甚加瓜蒌12克;若大便干结加大黄12克;若小便热涩者加土茯苓12克;若咳嗽者加贝母10克。  (功效)清热泻火,理气活血。  (主治)反流性食道炎。  (按语)①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损伤后出现胸痛、大便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等症,是为肺胃热甚,脉络损伤之证。而此类病人,多素体胃郁热。故治疗当以清热泻火,理气活血为法。②本方中银花、连翘、黄芩清热,桔梗、枳壳、乌药理气和血,元胡理气活血和络止血。诸药配伍,共奏神奇功效。



      二、和胃降逆汤  (方源)土新建医疗验方《湖南中医杂志,1995;(1):29》收载。  (组成)党参20克,法夏10克,黄芩10克,青木瓜10克,柿蒂10克,茯苓15克,黄连3克,甘草5克,大枣5枚。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1个月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胃镜复查。加减:热偏重,加蒲公英、胆草;寒偏重,加干姜、广木香、吴茱萸、丁香;脘腹胀满甚者,加大腹皮;恶心甚者,加陈皮、竹茹;糜烂性病变加栀子;溃疡加黄芪、白及、三七粉、阿胶珠;胃粘膜脱重加砂仁,淮山药。  (功效)健脾和胃,泻热降逆。  (主治)胃食管反流病。  (按语)①胃食管反流病属于中医胃脘痛,痞证范畴,多为邪犯脾胃,寒热错杂,升降失常所致。②本方健脾和胃,泻热降逆,诸药合用,恰中病机,故用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