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珂先生的山海经校注:路边常见的我们不知道的草药(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8 19:21:16
  

  俗名: 盐酸仔草、酸味草、黄花酢酱草、三叶草

  酢酱草嫩茎叶每百克含水分84 克,蛋白质3.1 克,脂肪0.5克,碳水化合物5 克,钙27 毫克,磷125 毫克,铁5.6 毫克,胡萝卜素5.24毫克,维生素B10.25 毫克,维生素B20.31 毫克,维生素C127 毫克。

  酢酱草性味酸寒,具有清热利湿、凉血散瘀、消肿解毒的功效。治泄泻、痢疾、黄疽、淋病、痔疾、脱肛等。《医林纂要》载“补肝泻肝,除湿热,去瘀血,敛阴”。

  炒酢酱草

  1.主料:酢酱草嫩茎叶500 克。

  2.调料:精盐、味精、葱花、猪油。

  1.将酢酱草嫩茎叶去杂洗净,入沸水锅焯一下,捞入清水中洗去苦味,挤干水切段。

  2.油锅烧热,依次下葱花、酢酱草煸炒,加入精盐炒至入味,点入味精,出锅即成。

  按:此菜由酢酱草与滋阴润燥、补中益气的猪肉相配而成,可为人体提供丰富的营养成分,具有补肺泻肝、消肿解毒的功效。对治疗传染性肝炎有一定疗效。还适用于体倦、乏力、痢疾、脱肛,便秘等病症。

  酢酱草粥

  1.主料:酢酱草嫩茎叶100 克,粳米150 克。

  2.调料:精盐、味精、葱花、生油。

  1.将酢酱草去杂洗净,入沸水锅焯一下,捞出洗去苦酸味,挤干水切碎。粳米去杂洗净。

  2.油锅烧热,下葱花煸香,投入酢酱草煸炒,加入精盐炒至入味,点入味精出锅。

  3.铝锅内加水适量,放入粳米煮至将成粥,倒入炒好的酢酱草,煮沸搅匀即可出锅。

  按:此粥由酢酱草与健脾胃的粳米组成。具有补肺泻肝、消肿解毒、清热利湿的功效。民间用于治疗喘咳。还适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痢疾、黄疸、痔疾、脱肛等病症。

  

  天名精

  全草入药,止血、利尿、清热解毒、破血、生肌。瘦果中药称“北鹤虱”,可驱除绦虫、蛔虫。全草水浸液可做农药,杀青菜虫、地老虎、守瓜虫等。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草有小毒,对人皮肤能引起过敏性皮炎、疮疹;动物试验有中枢麻痹作用。

  

  【别名】水马桑、水豆瓣、肉矮陀陀

  【性味归经】甘、淡,凉。

  ①《陆川本草》:"甘,寒。"

  ②《南宁市药物志》:"淡,凉,无毒。"

  ③《四川中药志》:"味涩,性凉。"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用于肺热咳嗽,痢疾,黄疸型肝炎,尿路感染;外用治痈疖肿毒。

  ①《草木便方》:"利湿,清热,消痈肿,解热毒,一切火毒。治汤火伤,淋病,痢疾,痔肿。"

  ②《贵阳民间药草》:"治咳嗽,水服病。"

  ③《四川中药志》:"清热,解毒,通便,消肿。治牙龈肿痛,痈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至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备注】(1)云南思茅以本品作调经活血药,治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取得一定疗效,如配茜草、益母草可治疗月经不调、痛经。

  【附方】

  ①治水撒病:水苋菜一两,石菖蒲五钱。煎水服。(《贵阳民间药草》)

  ②治火淋:水苋菜,醪糟煎服。(《四川中药志》)

  ③治乳痈:水苋菜、侧耳根、鲜薄荷。捣绒外敷。(《四川中药志》)

  ④治咳嗽:肉矮陀陀五钱煎水服。(《贵州草药》)

  ⑤治水毒疮(手脚发热):肉矮陀陀煎水洗。(《贵州草药》)

  ⑥治月经不调,痛经:水豆瓣、茜草、益母草,煎汤服。(《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鸭拓草

  

  

  【性味与归经】甘、寒。

  【功效】清热解毒,利尿。

  【临床应用】1. 用于外感发热,或热性病发热不退,或咽喉肿痛,以及痈肿疮疡等症。

  本品性味甘寒,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凡外感发热,或热性病发热不退,可单味应用;也可配合解表药或清热药同用。对于咽喉红肿疼痛,可配伍蒲公英、乌蔹梅或土牛膝、大青叶等同用。用治痈肿疮疡,可配地丁草、蒲公英、野菊花等药同用。

  2. 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或湿入下注膀胱、小便淋沥涩痛等症。

  本品有良好的利尿作用,凡风水浮肿、小便不利,可配伍浮萍、芫荽等药同用;湿热下注膀胱、小便涩痛,可配伍凤尾草、扁蓄、蒲公英等同用。此外,还可应用于蛇毒咬伤,一方面煎汤内服,一方面用鲜草适量,洗净,捣烂外敷。

  【处方用名】鸭拓草(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二两,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1. 鸭拓草一药,长于清热,又能利尿。经临床实践体会,煎服本品后,能使 高热渐退,尿量增加,但停药后又见体温升高现象。故如单用本品,似嫌解毒作用不强,在临床使用时宜与其它清热解毒药配伍。

  2. 鸭拓草与淡竹叶都能清热利尿,功效相似,但鸭拓草的作用较强。

  鸭跖草 别名:碧竹子、兰花草、竹叶菜、鸡冠菜、鸭抓菜、淡竹叶。长于各地。生于路边,水沟边及荒野阴湿处,易于采集。味平淡。嫩茎叶肉质多汁,可作蔬菜,5~6月间采集炒食或作汤,或拌面蒸食。可治各种感染发烧的病(单味水煎服),和各种出血,痢疾,毒蛇咬伤等。草本,茎斜向上,基部伏于地面,有时节上生根。叶片披针形,有绿色脉。花呈深蓝色。花苞小,有总梗。

  关节肿痛、痈疽肿毒、疮疖脓疡:鲜鸭拓草,捣烂加烧酒少许,敷患处,日一换。(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1. 鸭拓草一药,长于清热,又能利尿。经临床实践体会,煎服本品后,能使高热渐退,尿量增加,但停药后又见体温升高现象。故如单用本品,似嫌解毒作用不强,在临床使用时宜与其它清热解毒药配伍。

  2. 鸭拓草与淡竹叶都能清热利尿,功效相似,但鸭拓草的作用较强。

  还可应用于蛇毒咬伤,一方面煎汤内服,一方面用鲜草适量,洗净,捣烂外敷。

  紫苏

  

  紫苏为唇形科植物紫苏 的嫩叶,又称白苏。一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凉拌或作汤。

  紫苏嫩叶每百克含水分85.7 克,蛋白质3.8 克,脂肪1.3 克,碳水化合物6.4 克,磷44 毫克,铁2.3 毫克,胡萝卜素9.09 克,维生素B10.02 毫克,维生素B20.35 毫克,尼克酸1.3 毫克,维生素C47 毫克,还有挥发油等物质具有特异芳香。

  紫苏叶性味辛温,具有发表、散寒、理气、和营的功效。治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咳嗽、气喘、胸腹胀满等。《本草纲目》载“行气宽中,清痰利肺,和血,温中,止痛,定喘,安胎”。

  注意:温病及气弱表虚者忌食。

  紫苏子

  紫苏子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种子。种子出油率高达45 %左右,油中亚麻酸占62.73 %,亚油酸占15.43 %,油酸占12.01 %。种子中蛋白质含量高达25 %,还含有谷维素、维生素E 、B1 、甾醇、磷脂等。

  紫苏子性味辛温,具有下气消痰、润肺、宽肠的功效。治咳逆、痰喘、气滞、便秘。气虚、阴虚久咳、脾虚便搪者忌食。

  【别名】赤苏、红苏、红紫苏、皱紫苏

  【来源】唇形科紫苏属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的带枝嫩叶。9月上旬花序将长出时,割下全株,倒挂通风处阴干备用。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经。

  【功能主治】发汗解表,理气宽中,解鱼蟹毒。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咳嗽,胸腹胀满,鱼蟹中毒。

  【用法用量】 5~10克

  食用功效

  由于紫苏含有大量草酸,草酸在体内遇上钙和锌便生成草酸钙和草酸锌,在人体沉积过多进入人体会损害神经、消化系统和造血功能

  附:紫苏梗

  本种为回回苏的干燥茎,商品呈方柱形,角钝圆,长短不一,直径5~ 15毫米。表面紫棕色或暗紫色,四边均有直沟和直纹,节部稍膨大,有对生的枝和叶痕。体轻,质硬。以茎粗壮,紫棕色者为佳。辛,温。归肺、脾经。理气宽中,止痛安胎。

  附:紫苏子

  本品为回回苏的干燥成熟果实。商品为小球形或卵形颗粒,直径1~3毫米,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有隆起的暗紫色网纹和圆形小凸点。果皮薄,硬而脆,易压碎。种子黄白色,种皮膜质,子叶2,油性,用手搓之有紫苏香气。以粒大饱满,色黑者为佳。辛,温。归肺经。降气消痰,平喘,润肠。

  紫苏煎黄瓜:湘菜菜系里的一道菜名。此菜有着黄瓜之脆软,紫苏之香甜,加上湘菜独有的香辣,作为名菜,果然名不虚传。希望各位有机会去湘菜馆品尝这道菜的独特魅力!

  紫苏子性味辛温,具有下气消痰、润肺、宽肠的功效。治咳逆、痰喘、气滞、便秘。气虚、阴虚久咳、脾虚便搪者忌食。

  凉拌紫苏叶

  1.主料:紫苏嫩叶300 克。

  2.调料:精油、味精、酱油、麻油。

  将紫苏叶洗净,入沸水锅内炉透,捞出洗净,挤干水分。切段放盘内,加入精盐、味精、酱油、麻油,拌匀即成。按:紫苏叶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特别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C、B2。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 有助于强增人体免疫功能,增强人体抗病防病能力。紫苏叶具有发表、散寒、理气的功效。此菜适用于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咳嗽、气喘、胸腹胀满等病症。健康人食用能强身健体、泽肤、润肤、明目而健美。气表虚弱者忌食。

  紫苏粥

  一、原料:

  1.主料:粳米100 克,紫苏叶15 克。

  2.调料:红糖。

  二、制法:

  以粳米煮稀粥,粥成入紫苏叶稍煮,加入红糖搅匀即成。按,紫苏叶具有开宣肺气、发表散寒、行气宽中的功效,与健脾胃的粳米相配成粥。适用于感冒风寒、咳嗽、胸闷不舒等病症。紫苏粥是很好的健胃解暑食品。

  紫苏饮

  一、原料:

  1.主料:紫苏鲜叶3—5 片。

  2.调料:白糖。

  二、制法:

  将紫苏叶洗净沥水,放入杯内用开水冲泡,放入白糖成清凉饮料。

  按:此饮具有健胃解暑的功效。健康人在炎热天气饮用,可增强食欲,助消化,防暑降温,还可预防感冒,胸腹胀满等病症。

  鱼腥草

  

  【别名】岑草,紫背鱼腥草,紫蕺,臭猪巢,折耳根,猪鼻拱,九节莲,重药,狗贴耳,肺形草,鱼鳞真珠草,猪姆耳,秋打尾,狗子耳,臭草,野花麦,臭菜,热草,臭质草,臭腥草,臭牡丹,臭灵丹,辣子草,奶头草,草摄,红桔朝,臭蕺,节节根.

  【性味归经】

  辛,微寒。归肺经。

  【功效】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鱼腥草辛、微寒,归肺经;

  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水消肿、通淋的功效;

  主治扁桃体炎、肺脓疡、尿路感染、肺热喘咳、疟疾、水肿、痈肿疮毒、热淋、湿疹、脱肛等病症

  凉拌鱼腥草

  调料:盐、酱油、醋、白糖、鸡精、红油、干辣椒 、花椒面

  1、将鱼腥草的老根、须掐去,留下嫩白根及叶片,用清水多洗几遍,洗净去泥沙,用冷水浸泡10分钟,捞出控干水分待用;也可以用开水焯一下。

  2、将干辣椒切成段,放到温油中炸至酥脆,发出香味,连同油一块倒入碗中待用;

  3、将鱼腥草放到盆里,放入盐、酱油、白糖、醋、鸡精、红油、花椒面、炸好的辣椒油拌匀,即可食用,口昧可根据自己的喜好与地域的不同着相应调整。

  提示:食用时鱼腥草只能吃白根和叶,食用时必须用冷水泡,消除异味。

  鱼腥草性寒不宜多食。

  鱼腥草炒鸡蛋

  1.主料:鲜鱼腥草150克,鸡蛋4只。

  2.调料:精盐、味精、葱花、素油。

  1.将鱼腥草去杂洗净切小段,鸡蛋磕入碗内搅匀。

  2.锅内油烧热,投入葱花煸香,放人鱼腥草煸炒几下,倒入鸡蛋一起煸炒至成块,加入适量水和盐,炒至鸡蛋熟而入味,点入味精推匀即成。

  按:此菜是由鱼腥草与润肺利咽、清热解毒、滋阴润燥的鸡蛋相配而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滋阴润肺的功效。可作为肺炎、肺脓疡、痈肿、虚劳出血、目赤、热痢等病症患者辅助营养食疗菜肴使用。

  油菜子

  

  【异名】香油(《本经逢原》),菜子油(《摄生众妙方》)。

  【来源】为油菜子的脂肪油。

  植物形态详芸薹条。

  【功用主治-油菜子油的功效】治肠梗阻,汤火灼伤,湿疹。

  《本经逢原》:治痈疽及痔漏中生虫,以香油涂之。

  【选方】①治风疮不愈:陈菜子油同穿山甲末,熬成膏涂之。

  (《摄生众妙方》) ②治汤火伤灼:菜子油调蚯蚓屎搽之。

  (《简便单方》) ③治无名肿毒,风疹,皮肤瘙痒,湿疹:生菜子油,外搽,一日数次。

  治疗时期,忌用水洗患处。

  【临床应用】治疗肠梗阻按年龄大小用菜子油1~5两(10两制),1次或2次服下,不能口服者由胃管注入。

  同时配合必要的辅助疗法,如补液、输血,纠正酸中毒,抗休克,应用抗菌素等。

  一般服后3~4小时肠鸣增加,有的暂时腹痛加重,但随后即痛减胀消;约8小时左右解大便,症状消失。

  治疗35例,痊愈26例,无效9例。

  本药对蛔虫性及食物性肠梗阻效果较好,对扭转套叠性肠梗阻效果不佳。

  泽漆

  

  别名 五朵云、猫儿眼草、奶浆草。

  性味 性微寒,味苦;有毒。

  功能主治 利尿消肿,化痰散结,杀虫止痒。用于腹水、水肿、肺结核、颈淋巴结核、痰多喘咳、癣疮。

  释名:漆茎、猫儿眼睛草、绿叶绿花草、五凤草。

  气味:(茎、叶)苦、微寒、无毒。

  主治:1、咳嗽上气、脉沉。用泽漆三斤,加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去渣,汁中再加半夏半升,紫参、白前、生姜各五两,甘草黄芩、人参、桂心各三两,最后煎成药汁五升。每服五合,一天服三次。

  2、心下伏瘕(大如杯,不能进食)。用泽漆四两,大黄、葶苈各三两,捣烂筛细,加蜜成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丸,一天服三次。

  3、水所蛊病(按:此病的病象是腹满,湍息、浮肿)。用泽漆晒干,研为末,加枣肉和成丸子,如弹子大。每服二丸,白开水送下。一天服二次。如腹中觉暖、小便通畅,即为服药见效。

  4、脚气赤肿,走路疼痛。用泽漆鹭鸶藤、蜂窠,等分为末。每取一两,加水五碗煎成三碗,熏洗痛处。

  5、牙痛。用泽漆研为末,开水泡汁漱口。

  6、瘰疬。用泽漆一、二捆,加水二桶,熬成一桶。去渣,再熬成膏一碗,收存瓶中。用时先以椒、葱、槐枝把患处洗净,然后用膏涂搽,几次之后好可见效。

  7、癣疮。用泽漆晒干,研为末,调油涂搽。

  附方:泽漆是利水的名药,功效很象大戟,但泽漆的茎叶煮熟之后便没有毒,因此更宜推广利用。

  【别名】五朵云、猫眼草、五凤草、灯台草、倒毒伞、烂肠草、绿叶绿花草、五点草

  【性味归经】辛、苦,微寒;有毒。归肺、小肠、大肠经。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株有毒,乳汁对口腔粘膜有刺激作用,如入眼内有失明危险。内服过量引起腹痛、腹泻、呕吐、严重者脱水。

  【功能主治】利水消肿,化痰散结,杀虫。用于水肿,肝硬化腹水,细菌性痢疾;外用治淋巴结结核,结核性瘘管,神经性皮炎。并可灭蛆、孑孓。

  【用法用量】 1~3钱;外用适量,熬膏外涂。

  【备注】(1)用于大腹水肿、面目四肢浮肿,单用有效,也可与白术、茯苓等药配合同用。治疗瘰历结核,熬膏内服,如已溃破,行成瘘管,可用鲜草煎膏浸纱布塞入创口。用于肺热咳嗽,咯痰黄稠及痰饮喘咳等症,具有清热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可单用或配合鱼腥草、矮地茶、黄芩等同用。此外,本品又能杀虫,用于癣疮,可用本品捣汁涂患处。

  玉米须

  


  

  【异名】玉麦须(《滇南本草》),玉蜀黍蕊(《现代实用中药》),棒子毛(《河北药材》)。

  【药理作用】①利尿作用 :玉米须对人或家兔均有利尿作用,可增加氯化物排出量,但作用较弱。其水浸膏甲醇不溶部分经过透析者(甲)利尿作用最强,无论口服、皮下或静脉注射均有显著效果。利尿作用主要是肾外性的,对肾脏的作用很弱。

  ②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麻醉犬静脉注射煎剂有显著降压作用,但对慢性颈动脉皮桥狗,每日服药,连续3周,并无降压作用。甲在低浓度时对末梢血管有扩张作用。

  ③降低血糖作用 :玉米须的发酵制剂对家兔有非常显著的降低血糖作用。

  ④利胆、止血作用 :玉米须制剂能促进胆汁排泄,降低其粘度,减少其胆色素含量,因而可作为利胆药用于无并发症的慢性胆囊炎、胆汁排出障碍的胆管炎患者。它还能加速血液凝固过程,增加血中凝血酶元含量,提高血小板数,故可作为止血药兼利尿药应用于膀胱及尿路结石。

  【性味】甘,平。

  ①《滇南本草》:"性微温,味甘。"

  ②《现代实用中药》:"甘,平。"

  ③《四川中药志》:"性平,味甘淡,无毒。"

  【功用主治】利尿,泄热,平肝,利胆。治肾炎水肿,脚气,黄疸肝炎,高血压,胆囊炎,胆结石,糖尿病,吐血衄血,鼻渊,乳痈。

  ①《滇南本草》:"宽肠下气。治妇人乳结,乳汁不通,红肿疼痛,怕冷发热,头痛体困。"

  ②《岭南采药录》:"和猪肉煎汤治糖尿病。又治小便淋沥砂石,苦痛不可忍,煎汤频服。"

  ③《现代实用中药》:"为利尿药,对肾脏病、浮肿性疾患、糖尿病等有效。又为胆囊炎、胆石、肝炎性黄疸等的有效药。"

  ④《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能降低血压,利尿消肿。治鼻血、红崩。"

  ⑤《河北药材》:"治水肿性脚气。"

  ⑥《浙江民间草药》:"开胃,平肝,祛风。"

  ⑦《四川中药志》:"清血热,利小便。治黄疸,风热,出疹,吐血及红崩。"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2两;或烧存性研末。外用:烧烟吸入。

  【选方】①治水肿:玉蜀黍须二两。煎水服,忌食盐。(《贵阳市秘方验方》)

  ②治肾脏炎,初期肾结石:玉蜀黍须,分量不拘,煎浓汤,频服。(《贵阳市秘方验方》)

  ③治肝炎黄疸:玉米须、金钱草、满天星、郁金、茵陈,煎服。

  ④治劳伤吐血:玉米须。小蓟,炖五花肉服。

  ⑤治吐血及红崩:玉米须,熬水炖肉服。

  ⑥治风疹块(俗称风丹)和热毒:玉米须烧灰,兑醪糟服。(③方以下出《四川中药志》)

  ⑦治糖尿病:玉蜀黍须一两。煎服。(《浙江民间草药》)

  ⑧治原发性高血压病:玉米须、西瓜皮、香蕉。煎服。(《四川中药志》)

  ⑨治脑漏:玉蜀黍须晒干,装旱烟筒上吸之。(《浙江民间草药》)

  【临床应用】①治疗慢性肾炎 :取干燥玉米须50克,加温水600毫升,用文火煎煮20~30分钟,约得300~400毫升药液,过滤后内服,每日1次或分次服完。治疗慢性血管球性肾炎9例,经10个多月观察,其中3例获得痊愈,2例进步,其余4例疗效不明显。玉米须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利尿,肾功能改善,浮肿消退或减轻,尿蛋白消失或减低等方面。部分病例连续服用6个月未见毒性副作用。

  ②治疗肾病综合征 :每次用干玉米须60克,洗净煎服。每日早晚两次。同时服氯化钾1克,每日3次。临床治疗12例,其中10例伴有严重的周身性水肿,或有胸水及腹水,2例水肿较轻;治疗3个月后,9例水肿完全消退,2例大部消退。最快1例于服药后15天水肿全消。一般于服药3天即开始有利尿现象,同时尿蛋白、非蛋白氮,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少数病例血浆蛋白有所升高,部分病例的酚红试验及血压转为正常。

  ③治疗急性溶血性贫血并发血红蛋白尿 :曾治疗2例食用野生植物"招鸟棒"中毒引起的本病,即以玉米须1~2两煎剂内服,2例分别于服用4小时及6小时后,尿量增加,肉眼已看不到酱油样的血尿;以后黄疸减退或消失。治疗过程中均曾同时静脉滴注5%葡萄糖盐水、维生素丙及输血。据观察,玉米须不但能利尿,可能具有抗溶血、抗过敏及解毒等作用。

  1、肝硬化:玉米须,东瓜子,赤小豆,煎汤。(此方我是在似食疗书上看的剂量没有记住)

  2、高血压、头昏脑涨:玉米须50g,菊花10g,煎汤。此为1日剂量,分早、晚两次口服。

  3、眩晕:玉米须50g,煎汤代茶,每日1剂,分早、中、晚三次饮用。

  4、齿龈出血:玉米须50g,置保温瓶中,以沸水适量冲泡,盖闷10多分钟,1日内作数次饮完,每日1剂,7天为1个疗程。

  5、咳嗽:玉米须30g,陈皮9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口服。

  6、咯血:玉米须50g,冰糖50g,煎汤。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口服,5天为1个疗程。

  7、鼻衄、吐血:玉米须、香蕉皮各30g,山栀子9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口服,5天为1个疗程。

  8、特发性水肿:即找不到病因的水肿。玉米须50g,大枣5枚,以开水冲泡代茶饮,每日1剂,可连饮服1个月。

  9、黄疸(黄疸性肝炎):玉米须30g,茵陈蒿20g,煎汤。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口服,7天为1个疗程。

  10、胆囊炎:玉米须30g,茵陈蒿20g、蒲公英10g,煎汤。此为1日剂量,分早、晚两次口服,5天为1个疗程。

  11、糖尿病口渴、多饮、多尿:玉米须50g,新鲜蕹菜150g,以清水适量煎汤去渣取汁。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内服。

  12、肾炎水肿尿少:玉米须50g,黄精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13、膀胱炎、小便黄赤:玉米须50g,车前子(各包)9g,甘草6g,煎汤。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口服,5天为1个疗程。

  14、尿少、尿频、尿急、尿道灼热疼痛:玉米须、玉米芯各50g,水煎去渣代茶饮。每日1剂,分早、中、晚三次饮用。

  15、尿血:玉米须50g,白茅根18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5天为1个疗程。

  16、产后腹痛:玉米须50g,水浸20分钟,后水煎取汁。此为1日剂量,分早、晚两次口服。服时可每次加入红糖20g。治妇女产后小腹挛痛,服后痛止,且乳汁增多。(摘自中国中医药报2006-9-15)

  豇豆

  

  【性味】甘,平。①《滇南本草》:"味平。" ②《纲目》:"甘咸,平,无毒。"③《本草从新》:"甘涩,平。"

  【归经】入脾、肾经。①《得配本草》:"入足太阴经气分。"②《本草求真》:"入肾,兼入胃。"

  【功用主治】健脾补肾。治脾胃虚弱,泻痢,吐逆,消渴,遗精,白带,白浊,小便频数。

  ①《滇南本草》:"治脾土虚弱,开胃健脾。"

  ②《纲目》:"理中益气,补肾健胃,和五脏,调营卫,生精髓。止消渴,吐逆,泄痢,小便数,解鼠莽毒。"

  ③《本草从新》:"散血消肿,清热解毒。"

  ④《医林纂要》:"补心泻肾,渗水,利小便,降浊升清。"

  ⑤《四川中药志》:"滋阴补肾,健脾胃,消食。治食积腹胀,白带,白浊及肾虚遗精。"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或煮食。

  【宜忌】《得配本草》:"气滞便结者禁用。"

  【选方】①治食积腹胀,嗳气:生豇豆适量,细嚼咽下,或捣绒泡冷开水服。(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

  ②治白带,白浊:豇豆、藤藤菜。炖鸡肉服。(《四川中药志》)

  ③治蛇咬伤:豇豆、山慈姑、樱桃叶、黄豆叶。捣绒外敷。(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

  马兰

  

  马兰

  菊科。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30-50厘米。茎生叶披针形,倒卵状长圆形,长3-7厘米,宽1-2.5厘米,边缘中部以上具2-4对浅齿,上部叶小,全缘。头状花序呈疏伞房状,总苞半球形,直径6-9毫米,总苞片2-4层。边花舌状,紫色;内花管状,黄色。

  嫩茎叶作蔬菜;全草亦入药。

  【别名】鱼鳅串、泥鳅串、鸡儿肠、田边菊、路边菊、蓑衣草、脾草

  【性味归经】辛、苦,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瘀止血,消积。用于感冒发烧咳嗽,急性咽炎,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肝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小儿疳积,肠炎,痢疾,吐血,崩漏,月经不调;外用治疮疖肿痛,乳腺炎,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备注】

  (1)对于血热妄行的出血症,可配合仙鹤草铁苋菜、菊叶三七、侧柏叶等止血药同用;用治咽喉肿痛,可配合板蓝根、筋骨草等清热解毒药物同用。用治湿热黄疸,可配合茵陈、山栀、大黄、平地木等药同用;治疗湿热下注膀胱,小便淋沥刺痛,可配合凤尾草、扁蓄、瞿麦、海金沙、车前草等药同用。此外,还可用于毒蛇咬伤,可将新鲜全草,洗净,捣烂外敷患处,或配合野菊花、半枝莲等同用。

  【各家论述】

  1.《纲目》:马兰治血与泽兰同功。近人用治痔漏云有效,春、夏取生,秋、冬取干者,不用盐、醋,白水煮食,并饮其汁。或以酒煮,焙研糊丸,米饮服之,仍用煎水,入盐少许,日日熏洗之。

  2.《本草正义》:马兰,最解热毒,能专入血分,止血凉血,尤其特长。凡温热之邪,深入营分,及痈疡血热,腐溃等证,允为专药。内服外敷,其用甚广,亦清热解毒之要品也。若谓其破宿血而生新血,则言之过甚矣。

  3.《日华子本草》:根、叶,破宿血,养新血,止鼻衄、吐血,合金疮,断血痢,解酒疸及诸菌毒;生捣敷蛇咬。

  4.《纲目》:根、叶,主诸疟及腹中急痛,痔疮。

  5.《本经逢原》:治妇人淋浊,痔漏。

  6.《医林纂要》:补肾命,除寒湿,暖子宫,杀虫。治小儿疳积。

  7.《质问本草》:捣汁涂黄水疮及无名肿毒。用叶同冬蜜捣匀,敷阳症无名肿毒,未溃者能散。

  8.《福建民间草药》:活瘀止血,消痈,解毒。

  9.《四川中药志》:消食积饱胀及胸结气胀,除湿热,利小便,退热,止咳嗽,解毒,治蛇伤。

  10.《云南中草药》:根:祛风散寒,止咳平喘。治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痹痛,小儿疝气。

  11.《广西药植名录》:清热解表。治外感风热。

  马兰(田边菊、鸡儿肠、鱼鳅串)

  [药物] 为植物菊科马兰Kalimeris indica(L.)SchulZ-BiP.的全草或根。产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夏秋季收,晒干,生用,亦用鲜品。

  [药化] 含黄酮甙、挥发油等。

  [药理] (1)体外实验有抗癌活性。(2)水浸液在肿瘤组织培养淤内对白血病细胞有抗肿瘤作用。(3)水浸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药性] 辛、苦、凉。归肝、肾、胃、大肠经。

  [药效] 败毒抗癌、凉血散淤、清热利湿、消肿止痛。

  [药用] (1)败毒抗癌,用于癌瘤积毒:肋腺癌 马兰、野胡葱头适量 捣烂外敷。能使癌肿消退。白血病 观兰、生地、马鞭草、白花蛇舌草、葵树子、白花丹各30克,夏枯草15克 水煎2次,早、晚分服。宜于急性白血病有出血现象者。

  (2)凉血散淤,用于淤热出血:淤热吐衄 马兰60克,小蓟根30克,百草霜9克 水煎服。并用鲜马壮捣烂塞鼻中。

  (3)清热利湿,用于湿热炎症:湿热肠炎 马兰30克,马齿苋、车前草各15克 水煎服。热淋尿涩 鲜马兰30克,黑豆、小麦各9克 酒、水各半煎,食前温服。能散热利尿。

  (4)消肿止痛,用于疮痈肿痛:疔疮炎肿 马兰鲜叶适量和冬蜜捣匀涂贴,日换2次。痈疮疖肿 马兰嫩叶适量 加食盐少许,捣烂敷患处。亦治蜂螫蛇咬。

  [药量] 煎剂:36~60克(捣汁用)。外用:适量。

  毛豆

  

  毛豆是大豆作物中专门鲜食嫩荚的蔬菜用大豆。毛豆就是新鲜连荚的黄豆。

  毛豆是一年生的农作物,茎粗硬而有细毛,它的荚作扁平形,荚上也有细毛,所以人称为毛豆,新鲜时,豆荚嫩绿色,青翠可爱。

  毛豆营养分析:

  1. 毛豆中的脂肪含量明显高于其它种类的蔬菜,但其中多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如人体必需的亚油酸和亚麻酸,它们可以改善脂肪代谢,有助于降低人体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

  2. 毛豆中的卵磷脂是大脑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之一,有助于改善大脑的记忆力和智力水平;

  3. 毛豆中还含有丰富的食物纤维,不仅能改善便秘,还有利于血压和胆固醇的降低;

  4. 毛豆中的钾含量很高,夏天常吃,可以帮助弥补因出汗过多而导致的钾流失,从而缓解由于钾的流失而引起的疲乏无力和食欲下降;

  5. 毛豆中的铁易于吸收,可以作为儿童补充铁的食物之一。 此外,毛豆中含有微量功能性成分黄酮类化合物,特别是大豆异黄酮,被称为天然植物雌激素,在人体内具有雌激素作用,可以改善妇女更年期的不适,防治骨质疏松;

  6. 毛豆中含有能清除血管壁上脂肪的化合物,从而起到降血脂和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作用;

  7. 毛豆具养颜润肤、有效改善食欲不振与全身倦怠的功效。毛豆营养丰富均衡,含有有益的活性成分,经常食用,对女性保持苗条身材作用显著;对肥胖、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疾病有预防和辅助治疗的作用。

  

  毛豆适合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幼儿、尿毒症患者忌食,对黄豆有过敏体质者不宜多食。

  毛豆食疗作用:

  毛豆味甘、性平,入脾、大肠经;

  具有健脾宽中,润燥消水、清热解毒、益气的功效;

  主治疳积泻痢、腹胀羸瘦、妊娠中毒、疮痈肿毒、外伤出血等。

  毛豆做法指导:

  毛豆的吃法,除了直接加盐煮着吃,还可以将剥好的豆与腊肉、辣椒、豆腐干等一同炒食,或加五香调料等制成干豆,可根据个人喜爱选择不同的食用方法。但应注意的是,一定要煮熟或炒熟后再吃。

  蓖麻

  

  药用介绍 全株可入药,有祛湿通络、消肿、拔毒之效。种子含蓖麻毒素,未经加热处理,不得内服。

  气味:(子)甘、辛、平、有小毒。

  主治:

  1、半身不遂,失音不语。取蓖麻子油一升、酒一斗,在铜锅中煮熟,细细服下。

  2、口目歪斜。用蓖麻子仁捣成膏,左边斜则贴右,右边斜则贴左。有效。

  3、风气头痛。用乳香、狎麻仁等分,捣成饼,贴太阳穴。又方:蓖麻仁半两、枣肉十五枚,捣涂纸上,卷成筒子插入鼻中,有清鼻滋流下即愈。

  4、鼻塞不通。用蓖麻子仁二十粒、在枣(去皮)一枚、捣匀,棉裹塞鼻中。一天换药一次。三十天以后,鼻通,嗅觉恢复。

  5、急性喉痹,牙关咬紧。用蓖麻仁研烂,纸卷作筒,烧出烟,熏吸喉部,此方名“圣烟筒”。

  6、咽中疮肿。用蓖麻子仁一枚、朴硝一一,同研细,新汲水送服,连进二、三服,很见效。

  7、水气胀满。用蓖麻子仁研细,加水得三合,清晨一顿服尽,中午有青黄水排出。身体强壮的人,蓖麻子可服五粒。

  8、脚气病。用蓖麻子七烂,去壳,研烂,同苏合香调匀贴足心,痛即止。

  9、小便不通用蓖麻仁三烂,研细,包成纸捻,插入尿道,即通。

  10、子宫脱出。有蓖麻子仁、枯矾、等分为末,铺纸上,把子宫托入;同时以蓖麻子仁十四枚,研成膏涂顶心。

  11、催生下胎(不拘生胎死胎)。用蓖麻子二个、巴豆二个、麝香一分,共研匀,贴脐上并足心。

  12、一切毒肿。用蓖麻子仁捣烂,敷患处。

  13、疠风(鼻塌下,手指弯曲,指节疼痛,渐至断落)。用蓖麻子一两,去皮,黄连一两,锉如豆大,同泡在水一升中,几日后,取蓖麻子一枚劈破,以泡药的水送服。以后蓖麻子有得每次可增到四、五枚。肚子稍泻,并不碍事,泡药的不用完后,可添加新水。两月肥后,试吃大蒜猪肉。用如不发病,即服药已经收效。如仍发病必继续服药。

  14、瘰疬结核。用蓖麻子炒,去皮,每睡时服二、三枚,有效。但一生不可再吃炒豆。

  15、肺风面疮(起白屑或微有赤疮)。用蓖麻子仁五十粒,白果、枣各三个、瓦松三钱、皂角一个,共捣烂,做成团子,用以洗面。

  16、脸上雀斑用蓖麻子仁、蜜陀僧、硫磺和呈钱,共研为末。以羊脑髓和匀,每夜敷斑上。

  17、突然耳聋。用蓖麻子一百个,去壳与大枣十五枚,一起捣烂,稍加人乳,做成锭子。用时取一枚裹棉花中塞耳内。一天换药一次。以二十日病愈。

  18、汤火伤。用蓖麻子仁蛤粉,等分为末,汤伤以油调搽,火灼以水调搽。

  附方:蓖麻叶:有毒,能治脚气风肿,止鼻血,亦治痰喘咳嗽

  【别名】红蓖麻

  【来源】本品为大戟科植物蓖麻 Ricinus communis L.的种子(见“蓖麻子”)、根及叶入药。夏秋采根及叶,分别晒干或鲜用。

  【性味归经】

  叶:甘、辛,平。有小毒。

  根:淡、微辛,平。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株有毒,种子毒性大。儿童吃3—4粒,成人吃20粒即可中毒死亡。一般轻度中毒者半天后表现衰弱无力,重者有恶心、腹痛、吐泻、体温升高、呼吸加快、四肢抽搐、痉挛、昏迷死亡。牛、马、猪等误食蓖麻子,能引起食欲减少、呕吐、下痢、疝痛、痉挛,严重时死亡。家畜误食蓖麻子致死量:马36—50g,牛350—450g,牛犊20g,绵羊30g,山羊105——140g,猪60g,仔猪15——20g,兔1.5g,鹅1g,鸡18g。

  【功能主治】

  叶:消肿拔毒,止痒。治疮疡肿毒,鲜品捣烂外敷;治湿疹瘙痒,煎水外洗;并可灭蛆、杀孑孓。

  根:祛风活血,止痛镇静。用于风湿关节痛,破伤风,癫痫,精神分裂症。

  【用法用量】根1~2两,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