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裳的裳组词:新形势下着力提高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能力及培养途径研究dd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8 23:33:01

我们这个社会已经进入了媒体化时代,所有的信息,正面的、负面的,几乎都是通过媒体传播的。现在领导干部跟媒体的接触越来越多,当然,由此引发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我们经常能看到,某地的某位领导,因为在媒体面前应对不利,搞得本人和所在单位都非常被动,经常有人因此丢掉了官职,甚至有人在媒体面前惹火烧身,被判刑入狱。所以,如何应对媒体,在当前已经成为领导干部的一门必修课,大家必须引起重视。

我们现在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媒体环境,就是媒体对政府监督的力度越来越大了,喉舌已经不那么好用了。所以一些地方领导经常讲一句话,叫防火、防盗、防记者。言下之意就是比较怕记者,说明记者已经不那么听话了,媒体已经不那么听话了。

其实,比记者更可怕的还有一个来源,就是互联网。网络传播的速度太快了,而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谁想发表什么意见,很容易就能把帖子挂上去,有具有很强的隐匿性,你轻易找不到是谁。这是以前没有过的环境,所以,很多领导更怕网站。

当然,对于媒体,绝不是怕的问题,更不是防的问题。作为领导干部,应该善于跟媒体沟通,应该通过媒体,更好地引导社会舆论,而不是管制舆论,最终的目的是要实现媒体和政府的双赢。要想达到这样理想的效果,领导干部必须具备一定的应对媒体能力。

一、媒体的含义及现状

(一)新闻媒体

1、新闻媒体的概念

就是传递信息的媒介,是社会的良知或喉舌,没有一个健康的媒体,就没有一个健康的社会。

新闻媒体作为现代工业文明产物,具有现代社会大众传媒社会属性,在引导舆论、传播信息、反映社情民意、宣传形象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发挥着重要作用。

2、媒体的分类

按时下对新闻媒体的划分,新闻媒体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可分为:报纸、广播  、电视   网络及手机。

3、外国媒体介绍

外国媒体主要有:美国媒体、西欧媒体、日本媒体、俄国和东欧媒体、亚非拉媒体。

(二)记者(中国记者、外国记者):

1、记者的概念

就是媒体从事信息采集和新闻报道工作的人。雅称:无冕之王。记者属于职业的一种。我国出现记者一词是在清朝末年(1899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记者按国籍可分为中国记者和外国记者;按媒体类别可分为新华记者、报社记者、电视台记者、广播电台记者、网络记者等。记者采集和收集媒体信息的方式主要是采访,通过与被获取信息的对象面对面交流而获得。

国务院新闻办负责人赵启正认为:

记者既不是你的上级、也不是你的下级;

不是你的领导,也不是你的同事;

不是你的朋友,也不是你的敌人;

记者永远是你的挑战者。

2、记者的任务和要求

记者的基本任务:采写新闻(天职或首要任务);向领导机关和编辑部反映情况(内参);了解群众的要求和社会的反映(社情民意、民生问题和社会舆情)。

对我国记者的基本要求:一是敏锐地发现事实;二是忠实地报道事实;三是当好党和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

3、外国记者的特点:

△ 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报道有争议的事件和负面的才是好新闻;

△ 时间观念很强,最重视新闻的“新”;

△ 媒体之间竞争激烈,喜欢独立的进行采访,客观的实施报道;

△ 注重分析,很少受现有资料和已有报道的影响。

△ 更多从事评论性报道,关注事件的后续发展;

△ 态度我行我素,有时甚至是大胆、激进的;

△ 基本能够客观、平等地对待本国和第三国事态;

△ 保持采访的公正性,一般不接受被采访者的馈赠。

(三)当前媒体发展的新态势

近年来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在读者阅读需求的潜在推动和一些公共事件的直接推动下,我国的媒体结构和传播形态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传统媒体的影响力继续强势。

当前,传统媒体日益重视做足做深重要新闻,一是通过深度报道来吸引读者,二是通过新锐评论来引导舆论,很多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传统媒体都通过这两大武器做到了早说话、多说话、说足话,从而大大提高了自身的影响力。在此背景下,传统媒体记者弘扬职业精神成为主流,越来越多的记者正以“报道真相”、做社会航船“瞭望者”为职守,与试图压制新闻舆论监督的强权和收买媒体的金钱相抗争,坚持理性客观公正全面的报道,并以此确保了自身舆论引导主阵地的地位。

2、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蓬勃发展。

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人,上网普及率达到25.5%,互联网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众媒体。互联网扮演的角色也从附属型的舆论阵地,转向舆论的主阵地,网络舆论已经成为影响社会主流舆论,推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互联网与5亿手机用户一起,催生了众多的信息生产者、传播者和接受者,形成了一个公开、透明、即时、海量的信息环境和强大的网络舆论场。舆论的聚合化、实时化、跨地域的发展趋势,使大规模、全国性的舆论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并成为公共事件。可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政治生态环境。

3、新闻报道界限日趋淡化。

近年来,新闻传媒领域日趋融合,新闻交流不断加强,新闻资源日趋共享。国内新闻报道条块分割的传统格局也日益被打破,新闻媒体的属地意识明显弱化,交叉采访、异地报道现象日益增多。同时,不同类型媒体的界限日益淡化,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各类媒体,相互转发稿件的现象十分普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融共生的大新闻、宽传播格局。地方对于一些新闻资源和新闻事件,根本无法封堵。堵得住地方媒体,堵不住中央媒体;堵得住国内媒体,堵不住境外媒体;堵得住传统媒体,堵不住新兴媒体。权威部门如果不及时主动地向媒体发布新闻,很可能会使事态急剧恶化,甚至造成无法收拾的局面。

4、信息传播效率日趋提高。

当前,信息网络高度发达,信息传播极为迅速。特别是网络传播,无国界、不受时间限制、不受空间约束,具有很强的隐匿性、广泛性、开放性、交互性、实时性等特点,很难跟踪、很难约束、很难管理。网络新闻的采编、传播,具有时间短、成本低的特点,人人都可采编,随时随地都能传播,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现代人对公共话语权的需求。“自媒体”时代信息发布不再是传统媒体的专利,任何地方发生的事件,都可能被无处不在的网民及时发现捕捉,然后通过博客、播客等发布事件的资讯,影响公众,突发公共事件更是如此。随着3G手机的上市,这样的情形会越来越普遍。

新形势下各类媒体的发展和融合,已构建出一个全新的舆论环境。媒体力量的成长,舆论环境的变化,无疑对领导干部推进科学发展、应对突发事件、沟通社情民意、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领导干部面对媒体的三个前提问题 

“领导干部愿意面对媒体吗?领导干部需要面对媒体吗?领导干部必须面对媒体吗?”只有先回答了这三个问题,才会遭遇“领导干部如何面对媒体”这一中心问题。 

坦率地讲,绝大多数领导干部一般都不愿意面对媒体。当然,如果是宣传、嘉奖、庆典、奠基等正面活动,那自然是乐在其中了。但是,在许多情况下,记者和媒体的采访、报道却并不仅仅是歌功颂德,为了尽到作为“无冕之王”的记者和媒体的义务,许多报道往往会揭露问题、痛击时弊——这就是许多人认为的“负面”宣传,这种宣传自然不为领导干部所喜欢和接受,因此,面对媒体也自然就会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此外,领导干部还会因为牢记“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的圭臬而不愿意面对媒体,因为说错话是要负责任的,尽管因为以前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会将这种说错话的责任追究到行政处分或刑事诉讼的高度,但是却会影响领导的仕途和形象等,因此三缄其口无疑是上策。由此,该说的话不说,该告诉媒体和公众的不告诉,该披露的信息也不发布,尽量不与媒体接触,而不说话却不会承担任何责任,这实际上是体制和法制方面的问题造成的结果。 

但是,不愿意、不喜欢不等于不需要,甚至在有些情况下,领导干部还必须(或者说不得不)面对媒体。

现在,有四种情况会把领导干部推到媒体面前,第一种是发生突发事件时,这时政府必须通过媒体向公众及时、准确、全面地发布有关信息,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而我国的“突发事件应对法”也强制性地要求有关政府机关履行这一义务;第二种是媒体的压力,在媒体持续关注某一事件或问题时,在一定时间政府就必须出面通过媒体向全社会公开有关信息,在揭露陕西“假老虎”事件中,来自非传统媒体——网络的压力,可以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三种是公众的压力,公众可以通过信访,也可以通过媒体,反映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必要时,政府也可以借助媒体回应公众的诉求。 

以上三种主要是过去传统的政府公开信息的诱因,虽然会推动政府走到媒体面前面对公众,但是,由于没有明确建立信息发布方面的责任制度,一旦出现信息发布方面的责任事故,如隐瞒、谎报、拖延、不答复等,没有办法进行处罚,难以真正实现信息公开和公众与舆论的监督作用。 

现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正式实施使得法律强制成为推动领导干部面对媒体的第四种推动力,这应当是最重要、最有力的推动力量。 

三、领导干部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存在较大差距

当前有很多领导干部,知道要发展,明白需赶超,也深知自己肩膀上的担子有多重,有的为了工作还牺牲了休息时间甚至身体健康,但就是不和媒体打交道,或者不会和媒体打交道。其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宣传思想观念与舆论环境变化存在差距。

尽管新形势下媒体结构和传播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很多领导干部在管理媒体和引导舆论上依然墨守成规,满足于用老眼光看待新形势,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有的领导对媒体和新闻舆论,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不加区分地把所有媒体都当作党报党刊来看待,要求一律“正面报道”,或把媒体当作“敌人”,“防火防盗防记者”;有的领导在对“正面报道为主”的理解上,把“正面为主”等同于不允许有批评监督报道,把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对立起来,认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是只要正面宣传,总担心舆论监督会影响正面宣传效果;有的地方面对负面舆论,引导不力,工作被动,甚至漠视负面新闻的消极影响。尤须重视的是,有的领导干部认为与媒体打交道是宣传部门的事,与党政的中心工作关系不大,只要抓好经济建设工作就可以,部署工作不考虑宣传的位置,推动工作不重视宣传的作用,工作动态不向新闻单位发布。这些观念的滞后,极大地阻碍了党政工作的发展和推进,导致了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党政工作的了解不多、理解不够,甚至产生误解、抱怨和责难。

2.运用网络能力与技术发展水平存在差距。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和普及,互联网的功能不断扩展,产品更加丰富,影响更加深远,正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学习、交流娱乐、休闲购物等方面多元的物质载体和精神产品。与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态势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不少领导干部主动用网的意识淡薄,有的领导因为年龄和技能的原因不上网或几乎不上网,有的县市区党委中心组从未开展过网络知识、舆论引导等内容的学习活动,各级党校也基本上未设置专门的网络知识培训课程;一些领导干部上网的目的不明确、责任不清楚,不是把上网当作“察民声、知民情、解民怨”的有效手段,而是当作了一种消遣娱乐的替代工具,热衷于上网聊天、炒股、打牌、玩游戏;一些干部网络舆论引导的观念陈旧,依然抱着“媒体完全可控”的传统观念,沿袭堵、闭、封等对付传统媒体的手段来管理互联网,导致不少地方和部门对网络舆论引导和危机事件处置普遍不到位;“互联网弊大于利”的观念还广泛存在,一些干部认为网络使问题扩大化,或认为网上信息缺乏权威性和专业性,因而加以否定和排斥;愿意并能够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的领导干部则几乎是凤毛麟角。加强掌握和驾驭互联网的能力,已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面对的一个全新课题和重大考验。

3.网络问政行为与政治生态变化存在差距。

网络问政,就是政府部门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从而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网络问政”作为一种新型议政、问政方式,创新了民主形式,使各种社会力量“汇聚”到网络上,形成民间舆论的强大磁场,成为中国特色政治文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与网友在线交流,到各省官员通过各种形式在网上与百姓沟通,越来越多的官员开始通过网络问政于民。与这一趋势相比,目前很多地方干部、政府部门还存在较大差距。虽然不少地方开设了应答群众建议和投诉的网站、电子信箱等,但真正让人们满意的并不多,群众反映的问题有的泥牛入海,有的答非所问,有的差强人意;有的领导干部开通了博客,但更新极少,撰写博文、与网民互动等甚至由秘书代劳,结果沦为政治的作秀;有的官员能够上网了解民意,但对网民表达的意见,仅停留在看的层面、知的层面,真正听进去、做起来的却极少;有的部门对一些较有影响的论坛,扶持极少,而管制较多,害怕出现不同意见,听不得反对声音。究其实,是有的地方仍停留在“网络问政”是分外之事、多余之举、额外负担的错误认识上,意识不浓,力度不够;不少领导干部对网络民意的内涵理解不足,对互联网的传播规律认识不够,还没有树立“网络问政也是政治”的基本观念。

4.应对突发事件与时代发展要求存在差距。

近年来,突发事件在我国频频发生,石首事件、瓮安事件、三鹿奶粉等负面典型事件揭示,努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是各级领导干部面临的重大公共治理课题,也是实现保稳定的重要条件。随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正式实施和《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的出台,领导干部提高应对媒体和公共舆论的能力日益成为时代的要求。与此不相适应的是,目前许多基层官员还不会应对公共舆论时代的严峻考验。有些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对媒体舆论认识不深刻,思想不重视,措施不得力,一旦出事,轻则造成恶劣影响,重则演变为社会群体性事件;有的地方政府在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上缺席、失语、妄语、诳语,甚至想要遏制网上的“众声喧哗”,既无助于缓和事态、化解矛盾,也不符合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精神;一些地方党政干部处理网上群体性事件,存在被动应付、敷衍塞责的消极思想,体现出“三个进不去”:基层党组织进不去,思想政治工作进不去,公安、武警等国家强制力进不去,极易让网上群体事件“走”到网下,从而导致一些群体性恶性事件发生。网络时代传播手段的日益变化决定信息公开、透明成为必然,政府和领导干部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如何应对媒体,如何使信息传播更加准确正变得十分重要。

四、提升领导干部媒体应对能力的必要性。

1.党中央的要求。

近年来,中共中央胡锦涛总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主管全国宣传思想工作的李长春都在不同场合强调,领导干部要具备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特别是李长春在今年年初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明确提出领导干部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切实做到善待媒体、善管媒体和善用媒体,充分发挥媒体凝聚力量、推动工作的积极作用。

2.时代的需要。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的大量流通是大势所趋。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对政府的信息公开提出了明确要求。2005 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意见》。2007 年11 月1 日,《突发事件应对法》施行。2008 年5 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相关法规的陆续出台,使得同媒体打交道已经成为了广大领导干部无法绕开的一道坎,领导干部干部必须具备基本的媒介沟通素质。

3.自身工作的需要。

前面已经讲到,我们不少领导干部在面对媒体时,表现出诸多不适应。概括地说,这种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不适应信息化时代媒体大发展带来的变化;二是不适应媒体与政府关系的新变化;三是不适应新媒体时代带来的“全民传播”的新变化;四是不适应媒体的市场化发展。现在,许多政府官员对媒体“爱恨交加”。说“爱他”,因为工作离不开它;说“恨它”,因为媒体越来越不“听话”,经常让官员“出丑”、“难堪”。政府官员中流传着一种说法:“防火、防盗、防记者(小报)”,正是这种“防”的心理,凸显了官媒之间的对立关系。究其原因,一方面,媒体的责任意识缺失,不负责任的新闻传播愈演愈烈,表现在小报小刊的“去喉舌化”、地方干部被“妖魔化”、媒体情绪的“民粹化”、对改革成果的“虚无化”;另一方面,很多领导干部不太了解新的传播环境,抱着旧思维不放,用躲(回避记者)、吵(吵报道不实)、告(告媒体侵权)、怨(怨宣传部门管理不力)的手段对付媒体,造成官媒关系紧张。

五、领导干部应对和运用媒体的主要形式

到底领导干部应该如何应对媒体呢?诚如李长春所言,领导干部要做到善待、善用、善管媒体。

(一)、善待媒体。

美国著名记者雷斯顿在《新闻界的火炮》一书中写到:“聪明的政府官员不能操纵记者,聪明的记者事实上也不能真的“打败”政府。从两个方面来说,如果他们互相合作,而不是把对方当做“敌人”的话,他们都将会得到更多的收获。”

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善待媒体,是和媒体沟通交流的另外一种方法。

1、理解新闻。

善待媒体的前提是正确地理解新闻的功能,遵循新闻工作的规律。特别是理解新闻和宣传的联系和区别。

有些领导干部认为,凡新闻报道都是宣传,新闻报道和宣传是一回事。其实不然,现阶段的新闻除了作为影响舆论的主渠道,新闻也兼顾市场、产业,新闻传播的方式也进一步多元化。事实上,新闻与宣传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新闻与宣传的联系在于:二者都是传播;做得好的宣传,完全可以隐蔽在新闻里;以新闻面目出现的宣传,可能是最有效地宣传。

新闻与宣传的区别在于:宣传重符号;新闻重信息;宣传重观点,新闻重事实;从本质上说,新闻对事实的选择标准是新闻价值,而宣传的选择标准则是宣传价值。因此,管理宣传和管理新闻是两码事。

如果我们仍然用过去的老办法来管现在的新闻,那么必然是刻舟求剑,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我们必须要深刻理解新闻所担负的新的功能,理解新闻与宣传的区别,在新闻工作中按新闻规律办事。

2、尊重记者。

善待媒体必须落实到尊重记者之上。其实,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社会大众,对记者这个群体都存在一定的误解:觉得记者是“无冕之王”,把持话语权,惹不起躲得起;有的人一叶障目,因为个别例子就把全体记者当做吃拿卡要的全体。他们对记者采取不欢迎、不接待、不提供信息的“三不”政策,造成和传媒的关系紧张。有些领导干部,缺乏对当前的社会媒介生态,特别是新媒体的特点的基本认知,习惯惯性思维,对媒体的舆论监督要么不屑一顾,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要么十分反感监督,对待媒体态度蛮横、粗暴。2009年10月27日,在广州市黄埔大道交通整治工作会上,记者询问道路施工方,封闭道路是否事先告知市民?广州市新光快速路有限公司某部长梁某突然回答:“我是不是拉屎也要告诉你啊?臭不臭也要告诉你?”记者追问这个男子是什么单位的,男子没有回答,转身离去。由于对媒体的监督出言不逊,态度傲慢,此公日前已经被解职,并到相关报社登门道歉。而现在坊间流传甚广的少数领导干部面对媒体时的对话“你是什么单位的?”“你是不是共产党员?”等“雷人”讲话,也透露出了一些领导与媒体对话时的傲慢与不屑,成为网民口诛笔伐的对象。

事实上,记者从事的一种艰辛的职业。有位记者自我调侃道“你看见我的时候,我在之上;你没看见我的时候,我在路上。”现在的记者既要当好喉舌,又要承担舆论监督;既要面对挑剔的受众,又要考虑广告收入。面对多种责任,生理和心里都有很大的压力。

领导干部应该明确,记者不是敌人,也不是部下,而是合作伙伴,尊重记者的报道权就是尊重公众的知情权。用海南省宣传部长的话说,记者是领导干部的同路人。

3、宽容舆论。

就是要支持舆论监督,容许媒体对我们工作的不足、缺漏进行批评。

当媒体与我们的看法一致时,善待媒体并不难。当媒体发布一些与我们的想法、看法不尽相同的新闻信息时,当媒体承担舆论监督职能对我们工作失误进行曝光时,特别是批评性报道与事实不尽相同时,我们能否尊重媒体的报道权?是否还能肯定他们的成绩,谅解他们的过失?这考验着我们领导干部的雅量。

领导干部要以理解的心态来面对那些对我们的工作进行舆论监督的记者,只要新闻报道的主体事实没有大的问题,领导干部要以宽厚的心态来面对那些报道有失误的媒体。因为工作中的差错是难免的。

4、服务媒体。

善待媒体的具体行动,就是服务媒体。主管媒体的宣传部门,管理就是服务,要做新闻单位的后勤,宣传部应该成为媒体记者之家。各级党委、政府,都应该参与服务、主动服务。要尽一切可能为媒体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的环境和条件。只有服务赢得了媒体的心,媒体才能觉得被“善待”,我们才能赢得舆论。

(二)善用媒体。

1、议程设置:

用议程计划来主动引导记者。所谓议程设置,就是对政府决策、施政等方面的工作,通过策划,使其形成大量的有效信息,并主动向媒体提供,来巧妙地地影响和引导新闻媒体与国内外舆论。为媒体设置议程,是政府主动引导舆论的重要手段。这一理论的提出者美国传播学者科恩认为:“在多数的时间里,报界在告诉人们怎么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什么时,却是惊人的成功。”也就是说,媒体报道什么,不报到什么,着重报道什么,简单报道什么,直接影响受众。故此,媒体自己可以对报道取向进行“把关”。比如宜昌市的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通过媒体的大量集中报道,在党员中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发生在荆州的“18人梯”壮举,通过全国媒体的反复报道,在全社会形成了弘扬社会正气的热潮,为浮躁的社会送来一股清风。

一个成功的议程设置应该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即政府要说明的、媒体感兴趣的、公众关心的,要努力实现三者的完美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将政府的政策和工作成为民众乐于关注的焦点,使政府决策的权威性与媒体报道的影响力有机结合,在公众中形成广泛的相关议题,实现合力效应。

做好议程设置工作,领导干部要转变思想观念,变政府的宣传报道为政府服务新闻和新闻营销。同时,要换位思考,站在媒体记者的角度想问题,遵循新闻规律,这样的议程设置才能真正为媒体接受。

2、新闻发布:

把信息主动“喂”给记者。近年来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应运而生。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手段,也是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服务性政府的重要举措。它也是政府议程设置的重要手段,其最大的效果就是:政府声音在前,引导记者舆论,改变了政府被舆论牵着鼻子走的状况,真正使记者围着政府转。做好新闻发布,要求政府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如果不能公开全部的信息,那就尽可能、尽早公开那些能够发布的信息。领导干部的新闻发布要注意三点:一是自己是代表政府立场,说明政府行为、维护政府声誉。自己不是个人,不适宜发表个人意见;不是演员,不过于作个人魅力展示;不是上级,不对媒体居高临下;不是学者,不追求百家争鸣。二是不要替别人回答问题,只讲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三是按既定口径表态。领导干部在新闻发布时,应做到:精心准备;以平等、谦逊、积极地心态发言;要表现出自信、真诚和自然;准备好回答尖锐性、刺激性问题。周久耕就是因为发言的态度、内容不当而被曝光“天价烟”和表,最终锒铛入狱。

3、新闻预案:

把周密的解释留给记者。公共政策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因此政策出台是最敏感的,也是媒体热衷寻找的新闻来源。我们各位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如果有涉及公共利益的政策出台时,需要周密做好相关预案。

4、突发事件:

把通告在第一时间与记者分享。突发事件可以分为自然灾害、生产事故、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四种。近年来,一些官员也因为没有及时公布信息或向媒体撒谎而被撤职,比较典型的有原卫生部长高强、石家庄市相关负责人因突发事件应对不力辞职。

对于媒体而言,突发事件历来是媒体关注的重点,是记者竞相追逐的大餐。媒体往往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但未必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真相,也未必能在第一时间做出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报道。

这就要求新闻主管部门应该在第一时间到场,同有关部门一起收集信息,组织新闻发布会,及时向媒体提供相关资料,接受记者采访,彻底改变事后政府回避、不提供新闻素材,记者采编后围追堵截的被动做法,主动引导舆论。具体而言,面对突发危机事件,领导干部可以分阶段采取不同的策略。危机初期,要临危不惧、处变不惊,切忌封锁消息、隐瞒事实;要把握好先机,引导媒体客观公正地进行报道,并及时披露相关信息,先声夺人,特别要注意通过主流媒体发布权威消息。危机中期,向媒体展示采取的具体措施和取得的成果,展示处置危机的具体行动,尽早赢得公众的谅解和信任。危机后期,要利用媒体重建声誉,重塑形象。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大地震。党和政府在这样的重大突发危机面前心态沉着、行动积极,以各方联动、协调配合的高效率,信息多渠道、及时发布的透明度,领导人深入灾区的亲民作风赢得了来自国内外的一致赞叹,亲民、忧民、为民的服务型政府形象深入人心,网上出现“什锦八宝饭”。

新华社湖北分社总编唐卫彬认为,网络时代,面对突发事件,政府有“六不可能”,即不发布不可能;等情况清楚了发布可能;避重就轻不可能;只讲成绩,不谈问题不可能;隐瞒一时可能,永远隐瞒不可能;媒介不介入不可能。

她建议,面对危机事件,领导干部要做到“五个第一”,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第一时间向上汇报,争取主动;第一时间调动相关部门处置事件;第一时间会同宣传部门,发布信息;第一时间关注网络动态,引导舆论。

(三)善管媒体

1、提高运用和管理新媒体的能力。

首先,要善于发挥政府网站的作用,政府网站是建立政府与民间互动,实现公民诉求表达和政治参与的有效平台。但一些领导干部对于政府网站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清,使得绝大部分政府网站没有完全实现其功能。领导干部应该将运用政府网站建立政府与民间互动协商机制,实现从被动适应新媒体到主动应对新媒体环境的转变。也就是要经常“触网”,掌握一些网络语言和技巧,现在的一些“县长博客”和网络新闻发言人就是很好的尝试。

其次,要提高与新媒体合作的能力。新媒体表达的信息和舆论形成的过程与传统媒体不同,它反映的是原生态的民众声音,虽然有些声音比较尖锐,也存在网络伪民意,但它已经成为公民参政议政的一个公共领域。作为领导干部,唯有勇于直面、积极应对、有效引导,才能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和化解网上舆情危机。

2、把换位思考传递给记者。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媒体的构成是相对复杂的。有中央和省部属的驻地机构,也有自身管辖的媒体。面对这样的格局,单靠行政命令是无济于事的。地方政府必须通过横向的联系方式,借助地区新闻单位联席会议、通气会等形式,定期向媒体通报中心工作,交流感情,加强共识,促使媒体换位思考,理解地方和部门开展工作的难处和实际情况,以此打破行政隶属的界限,用横向互动、协调的手段,形成媒体的合力。

3、把不同的声音展示给记者。

如果舆论监督是直接上报纸和电视,那么公正的做法是应该给双方当事人平等的说话机会。应当鼓励记者倾听不同的声音,应该推广一种“批评稿与当事人见面”的做法,要求批评性报道在刊发之前也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当然,稿子是否刊发,并不以当事人的意见来取舍,只是以此达到兼听则明的目的,杜绝不实报道和虚假新闻。

4、加强对新闻自身发展规律的研究。

国家制度不一样,新闻管理的方法不一样,但是新闻发展的一些规律是具有普遍性的。考察新闻事业最为发达的美国,其报业的发展大致大致经历了诞生、政党报纸、廉价报纸、黄色新闻时期、客观报道时期和解释性报道时期等六个阶段。仔细分析一下,我国报业的发展似乎也存在很多相似之处。显然,新闻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六、领导干部如何提高应对媒体的能力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媒体也因此走上高速发展的轨道。现代媒体无论是在传播的手段和效率方面,还是在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方面,都正在发生着重要的变化。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媒体已经越来越成为影响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要社会力量。在今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新闻舆论的重要作用,善于通过宣传推动实际工作,热情支持新闻媒体采访报道,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在新形势下,我们的领导干部如何应对媒体,如何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紧迫和重要的时代课题。下面,我们从五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

1、要正确认识媒体,全面、准确地认识媒体的社会作用

正确认识媒体是从容应对媒体的基本前提。在媒体传播渠道日益多样化,传媒技术日益发达的情况之下,如果不了解现代媒体的特点和作用,任何一个单位集体和社会个人都无法从容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局面,领导干部尤其如此。

媒体是一切社会信息借以公开流通、传播的手段和载体。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包括报刊、杂志、广播和电视等。1969年以来,互联网技术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时至今日,网络媒体已走入千家万户,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被称为“第四媒体” 。目前,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已经共同构成了现代媒体的主流,其影响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

有学者对媒体的定义和角色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综合,提出: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宣传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工具,是社会信息传播的主渠道,是公众民意的舆论反映,是知识、文化、价值观的大学校,是政府进行公共管理的重要资源和工具,是社会监督的哨兵,是老百姓娱乐的场所,是文化产业的支柱,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桥梁。并将媒体的角色定位为“信息的传播者”、“社会的预警者”、“公共管理的主体”、“政府的监督者”、“市场的竞争者”,认为媒体是“公众参政议政的平台”、“社会利益博弈的舞台”。该学者从新闻学和政府公共关系学的角度对新形势下的现代媒体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值得我们广大领导干部学习和思考。

网络媒体进入主流以来,现代社会媒体越来越呈现出以下特征:传播管道多元化,传播内容数字化、传播主体广泛化、受众结构复杂化、媒体经营市场化。传播管道的多元化,意味着各种各样的媒体无时不刻地围绕在人们的身边,人们的社会生活日益透明化。传播内容的数字化,意味着不同意识形态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都将非常便捷地海量传播。传播主体的广泛化,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由的信息传播者。受众结构的复杂化,意味着各种信息,包括各种不良信息,都能很直接地影响到各层次的受众。在这些不同层次的受众中,文化素质低者有之,思想免疫力低者有之,心理缺陷者有之,特别是还有广大的涉世不深、单纯幼稚的青少年儿童,媒体传播内容一旦出现问题,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媒体经营的市场化,意味着媒体竞争会日益激烈,在利益的驱动之下,不良事件会层出不穷。所有这些,都给政府对媒体的管理和应对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我们既要认识到现代媒体在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也要充分估计到现代媒体对社会带来的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这些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如果得不到正确的疏导、及时的监控和合适的转化,势必对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产生大的破坏作用。

正确和全面地认识现代媒体及其作用,有助于我们正确地引导和管理媒体,有助于我们处理政府与媒体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通过媒体推动实际工作,有助于广大领导干部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2、要努力提高领导干部自身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

如前所述,媒体首先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宣传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工具,那么,广大领导干部无论是管理媒体,运用媒体还是应对媒体,都必须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要懂全局,讲政治,要熟悉政策,把握原则,要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领导干部在面对媒体时,必须要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和新闻宣传纪律。在和媒体打交道的过程中,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都必须以政策为原则,绝不能信口开河,不能随便发表议论,以维护党和政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政治理论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领导干部在媒体眼中的形象,也直接影响着领导干部对媒体的影响力。领导干部掌握了扎实的政治理论,说话才有底气,讲话才有分量,媒体和公众才能信服,实际工作才能推动。

3、要注意培养和提高领导干部自身的新闻意识和媒介素养

随着政治文明的发展,公众越来越多地要求领导干部的行为公开化、透明化。接受媒体的采访和监督,既是领导干部满足公众知情权、监督权的重要渠道,又是领导干部展现个人良好形象的重要途径。要恰当地应对媒体,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具有较强的新闻意识和媒介素养。

所谓新闻意识,是指人们对新闻报道和新闻相关工作的一种敏感度。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我们认知和解读各种传媒信息的基本能力,包括对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各种媒体信息的快速反应力,良好的思考力和判断力。

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和从事宣传舆论工作的领导干部,需要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度和良好的媒介素养。对于突发事件,要能审时度势,对事件性质能够迅速做出深刻的分析和准确的判断。2007年7月8日,“纸做的包子”事件在北京电视台“透明度”栏目播出后,全国哗然。面对这种恶性新闻事件,时任北京市长的王岐山同志表现出很强的新闻意识和媒介素养,他迅速做出批示:“如属实,要严办;如属虚假,要公开澄清事实。”结果,有关部门很快查实,“纸做的包子”纯属假新闻。

提高新闻意识和媒介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各级领导干部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要不断提高对新闻宣传工作的认识,不断学习掌握新闻媒介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全面地了解新闻媒体的运作方式和工作程序,积极与媒体沟通,主动进行新闻发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4、要掌握必要的媒体应对原则和技巧

我们有些领导干部,由于缺乏必要的应对技巧和经验,在面对媒体时不知所措,处理失当,结果导致媒体的报道方式和报道内容于公、于己都十分不利,造成十分被动的工作局面。因此,领导干部很有必要掌握一些应对媒体的基本技巧和原则:

第一, 要遵循真实、坦诚的原则。

人民的知情权是应该受到充分尊重的,领导干部面对媒体的采访,一定要坦诚相待,以事实为依据,客观真实地传递信息,这也是树立领导干部良好媒体形象的公信基础。领导干部如果对记者问及的情况不甚了解,或者没有把握,就宁可少说或者不说,绝不可以说假话,不可以胡编乱造。面对问题的实质,在把握政策的前提下,一定要坦诚对待,不回避,不隐瞒。一个官员如果不能真诚地面对问题的实质和关键,纵使他巧舌如簧,也是不受媒体欢迎的。对媒体的任何隐瞒和欺骗,一旦被媒体识破,经媒体放大,都将产生极其恶劣的后果。

在坦诚面对媒体这方面,温家宝总理堪称典范。今年5月份四川大地震后不久,温家宝总理邀请了一些外国记者前往灾区采访,他在现场向记者们介绍:“过去,这是一处非常美丽的山谷,是熊猫生活的地方。现在,背后的映秀中学成了一堆废墟,教室严重倾斜,一层压着一层。”英国《泰晤士报》就此发表评论说:这样的开放程度在中国是闻所未闻的,中国总理的坦诚程度让世人吃惊。尊重事实,坦诚面对媒体,是温家宝总理获得海内外媒体一致好评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要遵循前后一致的原则。

领导干部面对媒体发表言论,必须前后一致。发表对特定事件的看法时,首先要对该事件有完整的了解,经过成熟的思考,做出准确的定性,然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无论是对所陈述的特定事件的内容,还是对事件所发表的看法,所持的态度,都要前后一致,切不可自相矛盾,否则将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同时也会严重损害领导干部个人的媒体形象。

第三,要遵循主动的原则。

领导干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最好事先有所准备,要占据与媒体交往的主动权,绝不能被媒体牵着鼻子走。接受采访之前,最好能提前了解来访媒体和记者的基本情况,掌握来访记者对新闻事件的关注点和兴奋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对于新闻事件的敏感问题和个别记者可能提到的尖锐问题,也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想好应对的办法。

另外,在新闻事件的信息发布方面,也必须遵循主动的原则。诚如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所说:“社会在进步,隐瞒消息已不可能,你不用正确的信息占领传播空间,就会有不正确的信息占领。”只有及时主动地发布正确的信息,才能有利于事态的处理和问题的解决。今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国政府就及时、主动地发布了相关信息,使得灾区人民迅速得到了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救援和帮助,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及时有效地消除了各种谣言和恐慌。我国政府的这种主动、开放的做法赢得了全世界媒体的高度肯定。

第四、 要把握分寸,遵循“度”的原则。

凡事都要讲究“度”,“度”即分寸。领导干部应对媒体,把握“度”十分重要。一要掌握说话的“度”,一分事实说一分话。对于突发的事件,如果还没有弄清楚事件的性质和真相,就只能描述性地介绍事件现场的客观情况,绝不可以随意评价或妄加猜测。二是把握职责的“度”,对于自己分管职责以外或者业务范围之外的事件,要实事求是地说明情况,不宜轻易发表看法。三是掌握时间和内容的“度”,对于某些敏感事件,什么时候可以说,什么时候不可以说;什么内容可以讲,什么内容不可以讲,都应该根据事件的性质和大局的需要仔细把捏,掌握合适的“度”。四是把握与媒体距离上的“度”。 作为领导干部,和新闻媒体相处要保持恰当的距离,不能走得太近,也不能过于疏远。五是把握自身形象上的“度”。作为领导干部,形象的设计一定要得体,穿着打扮既要符合自己的工作性质和身份地位,又要符合所出席的特定的场合,还要符合采访的内容和主题。

5、要全面提升领导干部自身的综合素质

事实上,全面提升领导干部自身综合素质是提高他们应对媒体能力最基根本、最有效的办法。一个具备良好的个人综合素质的领导干部,必然会具有较强的媒体应对能力。

广义上说,个人的综合素质是指包括个人身体和心理在内的诸如品德、性格、智力、能力、体能等方面的基本素质。这些基本素质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能力和水平。这里主要谈几项关键的素质。作为领导干部,在与媒体打交道时,尤其需要注意提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第一, 要努力提升人文素养

深厚的人文素养往往能够展现领导干部良好的媒体形象和出色的个人魅力。我们举一个例子进行说明。温家宝总理在访问欧洲前,一名英国《泰晤士报》记者问他:“您在晚上睡觉之前最喜欢读什么书?掩卷之后,有哪些问题使您难以入睡?”总理说:“你实际上是在问我,经常读什么书?思考什么问题?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我引用下面的六段诗章,来回答你的问题。我引用的第一例是左宗棠23岁时在新房门口贴的一副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第二例是屈原《离骚》中的诗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第三例是郑板桥的《竹》:‘衙斋卧听箫箫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第四例是宋朝张载的座右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第五例是艾青1938年写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第六例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实践理论批判》里说的话,后来作为他的座右铭,死后刻在墓碑上:‘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后来,《泰晤士报》对此进行了专版报道,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温总理这六段文字的即兴引用,既巧妙地回答了英国记者关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又充分地展现出渊博的人文知识和深厚的人文素养,让西方媒体深切感受到一个大国总理政治家的风度。这种魅力与人文底蕴的获得,与总理对中外历史文化的长期研习是分不开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个道理同样也适合我们对人文历史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平常要加强中外文史知识学习,并养成长期阅读、记诵的习惯。长此以往,日积月累,方能达到顺手拈来,脱口而出的境界。

第二,要切实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政治家,都是语言表达的天才。会议讲话、即兴发言、回答记者提问,这些已经成为领导干部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也是媒体了解和认识领导干部的最直接的方式。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每一位领导干部面对媒体所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我们的领导干部不一定都要成为演说家,但是都必须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面对媒体和公众讲话的时候,首先要求主题突出,表达清晰,能够有条理、分层次地把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表达出来,同时要注意语速和音量,使人们能听清楚听明白,这是对领导干部语言表达能力最基本的要求。其次要学会使用生动鲜活、精炼准确的语言,争取讲得生动,有说服力,让大家喜欢听,记得住,有收获,这是更高一点的要求。

除了一定的先天因素之外,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多是一个人理论修养、专业知识、社会阅历等综合素质长期积累的集中反映和灵活运用,可以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和实践锻炼而获得。所以,一个人只要长期坚持学习,不断努力,加强实践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一定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第三,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新闻媒体所关注和报道的事件,往往要么是社会上的大事、要事,要么是生活中的坏事、怪事,要么是政治上的敏感事,有正面的内容,更有负面的东西。再者,新闻媒体之于政府和领导干部,其期望之高和监督之严也是显而易见的。所有这些情况,都给我们的领导干部面对媒体时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所以,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领导干部,首先,心胸要宽广。只有具备宽广的心胸,才能包容一切。我们常说要尊重记者,善待媒体。而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记者都是友好的,也并不是所有的媒体都是客观公正的。这就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具有广阔的胸怀来包容和化解。其次,心态要阳光。只有具有阳光的心态,才能勇于担当,坦诚相对。我们常说要正确对待媒体的批评和监督,如果没有阳光的心态,则往往容易走向狭隘和对立,将媒体正当的批评和监督当成刁难和障碍。再次,心志要高远。只有心志高远,才能淡泊名利,只有淡泊名利才能从容淡定,宠辱不惊。这样,我们的领导干部才能够直面压力,笑看风云变幻,不管面对何种境遇和突变,都能够从容面对,处变不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