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新闻联播:地震能帮助日本经济振兴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00:15:06
日本大地震刚刚过去十天,人们已经在讨论灾后重建问题,并按照“多难兴邦”的古训,谈论大地震对日本的“破窗效应”。比如财新网的总编辑王烁先生就得出结论,灾难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时常还是积极的”。…[详细]
不少人认为,日本二战后和阪神大地震后经济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灾后重建的需求拉动,人们并由此推断,“3·11”大规模重建有可能使日本经济走出多年的低迷,出现“V型”复苏。那么,难道天灾真的是对一个国家的祝福?
日首相:做好东日本毁灭打算
2011-03-21 第 1599 期
今日话题 “破窗理论”错在何处
“破窗理论”在灾后重建中经常出现
所有将灾难视为一个增长机会的看法,其实都是来自“破窗理论”。这一理论最早出现在法国19世纪著名经济学家巴斯夏的书里,他假设一个人砸碎了理发店玻璃窗,这一行为虽然对社会造成了破坏,但是理发师的不幸却是社会的福音,它将为玻璃生产商制造出商机,生产商拿到钱后又去购买其他生产商的产品。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他给社会造成的损害只是一次性的,可是给社会带来的机会却是连锁性的。结论是:打碎一块玻璃,提供了无数金钱和就业机会,得大于失。
在灾后重建中,这一理论被经常引述,比如有人认为08年南方雪灾有利于拉动内需,“9·11事件”也有助于美国的经济重新复苏,尤其是08年汶川地震,虽然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但是也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城市需要重建,居民的生活用品需要重新购买,重建和生产这些物品又将带动上游产业。…[详细]
“补窗”占用的资源本来可以改善生活品质
但巴斯夏在提出破窗理论之后又清晰的驳斥了这种理论,理由很简单,那些因为打碎玻璃而使用的资源,不是和打碎玻璃一起产生的,如果不用资源来实现制造和安装玻璃这个“看得见的”增长,这些资源本来可以用来实现别的目前暂时“看不见的”增长。此外,安装玻璃显然是有成本的,我们打碎一平方米的玻璃看起来为一个装修工创造了一个下午的就业,但如果我们打碎的是一亿平方公里的玻璃,我们就发现如果要修补它的话,整个社会都没有人能干别的事情了。…[详细]
提高GDP不等于经济增长,更不等于物质进步
打碎玻璃的行为看起来能够带动经济的增长,如果玻璃没有打碎,这个玻璃工人在家休息,肯定不如它修玻璃更能创造GDP,玻璃厂多生产一块玻璃,肯定比少生产一块玻璃更能创造GDP,这也是“破窗理论”受欢迎的真正原因,因为它确实增进了GDP增长。不过GDP的增长其实并不等于经济水平的增长,日本大地震之后的重建,甚至救灾行为本身,都能带来很大的GDP增长,但对于灾民来说,这个GDP增长对他们没有实际益处,他们只不过经历了一场痛苦,然后回到(甚至还没有回到)过去的生活质量,而他们用于灾后重建的这些钱,本来可以用于其他的消费,虽然带来的GDP没有灾后重建多,但是他们的生活质量却可以实际提高。…[详细]
日本“补窗”成本高昂
日本政府已经不堪重负
日本政府是发达国家中最穷的,日本政府目前的债务总额已经达到973万亿日元,超过国家GDP的2倍以上。2011年日本国债到期兑现款为22万亿日元,老年人的年金约为21万亿日元,两笔相加,就是43万亿日元。而2011年度国家预算中,财政收入部分满打满算只有41万亿日元,收入还没有支出大。
而之前内阁通过的2011财政年度的国家预算案中,2011年的日本国家预算为92.4万元,由于收入只有41万亿日元,51万亿日元的缺口只有靠继续发行国债来补,也就是向国民和向海外投资机构借钱过日子。
前面我们已经说到,“补窗”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玻璃打破得太多,总会出现补不了的情况,而3.11地震据瑞士信贷估算,经济损失可能高达14至15万亿日元,这对于“贫困”的日本政府来说,就是一个很难补得起的“窗”。…[详细]
发钞“补窗”面临极大风险和损失
没有钱又必须“补窗”,就只能进一步发行国债,例如一些人就主张,日本政府应该在灾后重建中发行货币税,也就是大量印刷新货币。而据最近的消息称,日本政府也已经表现出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决心。
震后,日本政府已经采取了紧急应对措施。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流动性注入和资产购买计划。日本央行连日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也就是向市场投入新的货币。截至3月17日,总规模已达51.8万亿日元。所谓财政赤字货币化,即政府发行国债,由央行直接购买,相当于央行直接向政府注资,而这一举动将让政府进一步债台高筑。
而必须考虑的风险是,政府的债台高筑可能会让日本民众对其偿还能力失去信心,其结果就是不再愿意购买国债。另外,目前日本年轻人由于担心政府破产,等自己老了以后领不到养老金,已经有35%左右不愿再缴纳养老金,而政府如果失去这35%的养老金收入,那么现在发放养老金就更加吃紧。…[详细]
为重建扩大赤字,可能进一步加剧萧条
财政赤字的实质就是国进民退
财政赤字也就是政府支出超过收入的数字,其实它的另一个含义就是,政府在财政收入之外,额外多用掉的钱。货币的实质是购买力,虽然政府使用的这些钱可能是借来的也可能是直接印刷的,但是可以用货币去购买的资源始终是有限的,当政府多用钱的时候,它就可以使用比以前更多的资源,而老百姓即使手上的钱没有减少,可供使用的资源也减少了。
如果政府的钱是对内发行国债得来,这可以理解为了获取较高回报,老百姓把自己的一部分购买力暂时转让给国家;而如果是财政赤字货币化,则等于政府不经老百姓同意直接“借来”购买力,等到政府偿还国债的时候才意味着对这些借来的购买力的偿还。
资源是有限的,国家多用,民间就少用
因此,财政赤字也好,所谓经济刺激政策也好,政府的任何大笔用钱计划,其实都仍然是民间在为其埋单,因为即使政府的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可是它用钱买走的东西却是民间本来可以买到的。政府越活跃,其实就越是挤占民间的经济空间。
日本是在这个方面有深刻教训的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所谓“失去的十年”中,日本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国家投资兴建了无数大型项目,从1992年财政年度开始,日本政府四年总共支出54.6万亿日元,结果却越刺激,越萎靡,凡是国家扶持的产业,普遍产能过剩,国家不扶持的产业,则一片萧条。例如,政府修建大桥看起来解决了就业,但实际上,当企业需要水泥和建筑工人的时候,却发现水泥和工人都在修建大桥的工地上,那么企业不得不开花更高的价格购买水泥,用更高的工资吸引工人,同时,在投资一定的情况下,由于成本升高,它只能减小自己的生产规模。…[详细]
“刺激政策”其实都是破窗理论
今天在日本,经常可以看到九十年代“刺激政策”的遗产:宏伟高大的大桥却少有车辆通过,超前设计的公路和高架桥从现在的使用上来看仍然规划得太过超前。这也是日本九十年代下大手笔提振经济,然而GDP增长反而变成负数的根本原因:它和破窗理论意义,实现了“看得见”的增长,却让应有的“看不见的”增长失去了可能。
从“破窗理论”来看灾后重建的事实,是人们将本来可以用于改善生活的资源,拿来投入到不该投入(当然也是不得不投入)的地方,尽管这确实能够带来增长GDP的成绩,但却不会有人想要这种GDP。
灾后重建,是一个巨大的损失而非经济刺激的机会。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灾后重建大概有可能提高GDP,但要指望多难来“兴邦”,就像烧自己的房子来致富一样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