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灯 微盘:希特勒执政时的经济成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03:18:54
1931年,德国已经有了500多万失业者,相当于全国成年人口的四分之一。他们的生活几乎全无着落,雇人的单位少得可怜。无论是保守党、社民党,还是共~产~党,都只知道在议会和刊物上互相批评,“主义”提了一大堆,但什么解决现实问题的具体方案都拿不出来。
  
  纳粹党则反其道而行之:基本上不和别人争辩理论的它,此时几乎被建成了一个大公司,党员们无不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德意志人民生产自救的活动中去:有搞市场情报的,有搞推销的,有搞组织的,有搞运输的,有搞培训的,有搞财会的,对穷人们有求必应,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照顾、体贴他们,简直和宗~教组织或红十字会一样。不管什么人,只要一加入他们的行列,便能保证天天吃饱肚皮,从此不再失业。工人们不领工资-反正此时马克的价值同废纸一样-而是领大锅饭和一些实物补贴,比如衣服、工具之类,还负责介绍福利住宅。
  
  对劳苦大众来说,这是多么大的一个刺激啊!负责发放大锅饭的纳粹党员一边往穷人们的碗里倒土豆、面包和副食,一边淳淳善诱地对他们说:“您瞅,咱们这国家披山带河,沃野千里,要物资有物资,要科技有科技,年年得诺贝尔奖,物理、化学、医学,照单全收过。可说起这经济,咱就能搞成现在这样子呢?还不是因为当权的都被帝国主义收买了,什么正经事都不干,整天就知道贪~污腐~败,祸国殃民?您再瞅,街上的那些警察,就知道在咱老百姓面前神气活现的,其实个个不都是卖~国贼的小走狗吗?这些混帐王八蛋全都是德国人民的公敌!啥时候咱们希特勒主席上台了,啥时候咱们这苦日子才能有盼头哇!”
     
  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在成千上万工农群众对他们的再生父母-纳粹党感激不尽的泪水中,1932年德国总理大选的胜负就已经很清楚了。
  
  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此时,德国政~府的赤字仍然高得吓人,失业人数超过600万,莱茵河西岸地区虽然已被盟军在1930年6月归还,但却百废待兴;而且法国还占领着萨尔州,并企图用培植当地分裂势力和亲法分子的做法,通过全民公决,把这个州正式吞并掉。只要德国的经济形势不好转,法国人的这个阴谋就随时可能得逞。而且,纳粹党的执政还有些先天不足,因为它并不拥有议会中的绝对多数席位,这些都困扰着魏玛共和国的新任总理希特勒。
  
  在执政的第一年里,希特勒政~府在内政和外交方面做得相当成功。反对党被不违反民~主的程序和手段取缔了,莱茵河西岸重工业区的工厂相继恢复了正常运转,德国摆脱了战败国的地位,收回了大量主权。除了被取缔的那些政党的忠实追随者外,大部分德国人民对反对党和工会的消失都并不反对,甚至很赞成。魏玛共和国的14年统治对于他们来说完全是一场丧权辱国的灾难,人民生活水准比一战前的帝国时期大大下降,所以他们对这个民~主政体及其政党并无好感;旧工会连起码的就业率和工人最低生活保障都争取不到,更遑论其它。1933年,希特勒除了把少数反对党成员打入监狱以外,让更多的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在他的亲手设计和主持下,人类历史上不仅空前,而且很有可能绝后的伟大经济奇迹开始了。
  
  自1928年起,各种高速公路的修建计划就已经纷纷出台了,但总是因为政~府财政困难而作罢。希特勒对这个计划非常感兴趣,但也有很多反对意见,因为德国人当时穷得叮当响,连能否保住饭碗都有问题,根本没钱买汽车。但希特勒还是决定拉紧裤腰带来加以支持,因为按照他的逻辑,必须先有路,然后才能有汽车,不然汽车就是造出来也没地方开。何况高速公路可以创造大批就业机会,而高失业率又使得当时德国人的工资低廉,降低了建筑成本。所以他力排众议,跑遍全国各地,喊了许多口号,四处为工程剪彩、奠基。有的时候,口号比钱还管用,德国人民真的不计报酬,不讲待遇地跟着他们的领~袖,以军事化的纪律,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Fuehrer(领~袖):这个词一直被错误地翻译成“元首”。这是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后,集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为一身的希特勒给自己取的新称呼,目的就是贴近群众,不要像“主席”或“总统”那样,显得太贵族化。在上任后的前四年里,他一直把主要精力放在内政建设方面。谁也不能否认,他的政~府在经济方面表现得实在出色:1933、1934、1935,仅仅三年,希特勒就把德国-这个之前全世界赤字和失业率最高的、实际上已经破产的国家改造成了世界名列前茅的经济强国,而且这完全不是靠外国投资和援助取得的。
  
  在这三年内,德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无疑远远超过了100%-当然这也得益于大量旧工厂重新开工,世界经济复苏等客观因素,而德国国民的失业率从30%以上降到零-除了蹲监狱的那些犹太人和反对派以外。更加惊人的是,希特勒实际上兑现了他竞选时的诺言,为德国人民实现了共同富裕-决不是让少数人率先富起来,而是让广大工薪阶层和管理阶层一起富起来。工资上涨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管理阶层不久就找不到什么东西,是他们买得起,而工人们买不起的了。
  
  想象一下,你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德国工人,三年前还在下岗,为了每小时工资只够买一块面包的临时工岗位,你和你的左邻右舍争得头破血流。而三年之后,你却坐着豪华游艇去非洲或美洲享受阳光假日去了。工薪阶级有权并有钱出国度假,这之前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未有过-英国没有,美国没有,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工人直到现在还没有(甚至想都不敢想),而在1935年的纳粹德国就有。
  
  随着长达1000公里的高速公路-它至今还叫做“希特勒路”-建成,各种造车厂、修车店、加油站如雨后春笋般相继破土而出,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1938年建立的“大众汽车”公司。不仅如此,希特勒还在比较飞机和飞艇之间的优劣,以决定他下一个支持建立的交通公司到底是应该叫做“大众飞机”,还是“大众飞艇”呢。当然,希特勒热衷经济建设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即将到来的大战积累实力。他曾经说过:“人民需要度假,因为这样可以使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持坚定的精神状态。”
     
  国力的迅猛增强,大大提升了德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归属理念。1935年1月13日,萨尔州举行了未来归属问题的全民公决,结果以90.8%的高票率,决定回归德国。同年,柏林获得了1936年奥运会的举办权。带着秦始皇“帝万世”的豪情壮志,希特勒信心十足地宣称:“在以后至少一千年中,德国将不会再爆发什么革命了!”
  
  正如尼采所说,上帝死了,因为他希特勒已经诞生。
  
  和大部分独~裁者一样,希特勒对艺术特别地关心。他是一位天才的艺术家和建筑工程师,谁要想否定这一点,倒还不如去致力于否定毛主席的诗词和书法才能,后者显然会容易些。似乎直到当了总理以后,他才突然发现了自己在建筑方面的才能。“如果哪天下台了,我就去当工程师!”除了交通方面的建筑以外,他还亲身参加设计了许多的社会、体育、文艺场馆和水利设施-决不限于题个词,剪个彩,听听报告,拍个桌子之类的,而是真正的研究图纸,分析数据,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直至二战结束为止,大部分他参预设计的建筑都未能完工,其中包括:直布罗陀大坝,目的是排干整个地中海,化碧波千里为万顷良田(另外,这样英美的潜水艇也就进不来了);不列颠大桥,现在这个计划已经由海底隧道多所取代;以全盛时期的巴比伦和雅典为范本,重建整个柏林城,把它造成日耳曼尼亚(他按拉丁语给德意志起的新名字)的新首都,它将比罗马、巴黎、莫斯科和伦敦更辉煌,更壮观……即便是当时已经完工的建筑,在二战后也大都被盟军用炸药彻底铲除,只有几个文艺场馆,因为躲在不起眼的角落里,而得以幸存。
     
  \希特勒的艺术口味是相当保守的,或者说,是相当古典的。当时,抽象派艺术已经风靡整个欧洲,而希特勒对此极其反感,他为此还专门发明了一个词:“黑鬼化”的艺术,矛头直指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后者的艺术和政~治思想都与纳粹背道而驰。希特勒看到当时的艺术有严重的抽象化、暴力化、色情化的倾向,所以呼吁艺术界以希腊、罗马为准则,进行第二次古典文艺复兴。对于那些还顽固不化,坚持“黑鬼化”下去的艺术家,希特勒说:“他们的作品是Mist(德语,即英语中的????,中文我想就不用翻译了吧),应该被扔到Mist应该去的地方去。”历史证明,政~治家对艺术过分关心,往往既是艺术的不幸,也是政~治家的不幸。但以我个人的看法,希特勒当年对现代艺术的批评意见并没有错。二战后,世界艺术与东西方的古典艺术完全背道而驰,即便不说是“黑鬼化”,至少也也严重“非洲化”了(当然,你要是觉得黑人快板、南美裸舞,以及画展里满眼丰满的乳房和臀部比起达芬奇、莫扎特来是进步的话,那我也无话可说),这样的发展轨迹也就证明了他在这方面的远见卓识。
     
  \在希特勒执政期间,德国电影界迎来了它不仅空前,而且很可能也绝后的辉煌时期。德国历史上最出色的几位导演都在这个时代完成了自己的代表作,他们发明的许多拍摄技法好莱坞至今仍在沿用,尤其是为纳粹党拍摄的几部记录片堪称经典,开创了大场面电影的先河。希特勒本人最重要的艺术成就,也当数他为纳粹党设计的旗帜和制服。象征社~会~主~义的红色,象征民族主义的白色,还有那醒目的钩形图案,在党旗上如此和谐地凝聚在一起,让人一见便终身不忘。灰黑色的头盔、大衣、长筒靴和粗皮带组合起来,给人一种惊心动魄的威压感,让敌人一见便胆战心惊。没有艺术造诣的人,就像中国的汽车外形设计师,是绝对不会产生这样独特的创意的。
     
  \1936年夏天的柏林奥运会,成为希特勒和纳粹党宣传的盛大舞台。那是一届高科技的奥运会,场面前所未有的壮观。这次演出的高潮其实在揭幕式上就出现了:成百上千的外国运动员-其中包括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苏联人、波兰人……这些德国未来死敌的运动员们,集体向观众席上的希特勒和纳粹官员们行举臂礼。它也同样是希特勒的独创,在当时的欧洲被看作极其时髦的礼仪。纳粹德国在本届奥运会上制作的纪录片,也成为奥运会历史上最著名、最成功的杰作之一。
     
  \尽管德国运动员在田径场上输给杰西·欧文斯让希特勒很不愉快,他拒绝和这个美国黑人握手的事件甚至引发了官方抗议,但这在当时只不过是一个小插曲而已。第11届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已经令德国人民对本民族和希特勒政~府的信心空前高涨,同一个声音在全德国各地响起:“Heil,Hitler!”(赞美你,希特勒!)如果他在此时突然意外去世的话,必将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流芳千古。
     
  可惜历史不能假设。1937年,希特勒在视察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时,突然对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们说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你们看着吧,德国经济很快就能达到足以支撑战争的规模了!”
    现代德国文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诉诸理性。但在上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整个德意志民族都卷入了纳粹的战争,导致了德国和人类文明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   “以追求强国为起点,以落得虚弱兼分裂的国家而终结”,再一次地证明了这样一个真理:一个大国如果任由民族主义情绪泛滥,一味地激发民族仇恨心理,却又缺乏民主和保护自由抗争的机制,这一定会导致本国甚至是全世界的浩劫。从19世纪起,德意志经济社会发展明显落后于英、法等国,这刺激出德国人对国家强大的期盼和“落后就要挨打”的焦虑,由此逐渐形成了德意志必须强大的民族共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按照《凡尔赛和约》的规定,战败的德国被解除了军备,民族屈辱、经济萧条、社会混乱交互作用,让骄傲的德意志民族更加渴望实现“强国梦”。而希特勒的纳粹党,敏感地把握住了这种国民心态,适时提出了“修改《凡尔赛和约》、收回失去的领土,把相信国家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人联想起来,团结整个德意志民族”的宗旨,并允诺要尽快改变战后军工企业停产造成的大量工人失业以及恶性通货膨胀的局面。这在当时的不少德国人看来,简直就是使德国摆脱困境的良方。1928年后的几次选举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德国人把纳粹党视为解决德国社会主要问题、实现德意志民族强盛的希望。纳粹党在1932年的选举中大胜,希特勒由此获得了组阁大权。   取得执政地位后的希特勒和纳粹党,用国家(民族)社会主义将国家再魔法化,第三帝国吞噬了市民社会,实现了国家与社会的合一,在“决断论”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全权主义的国家。这在当时的德国几乎没有遭遇什么反对。在上上下下充斥着民族主义狂热的时候,通过建立一个强大的现代国家以迅速实现德国的复兴,很轻易地就成为了德国人最大的共识。有了这样的共识,纳粹宣传的所谓“德国民族共同体”的概念一下子就俘获了民众的心,为了国家经济发展、一圆“强国梦”,以牺牲思想自由和个人政治意识为代价也是可以接受的。正因为如此,纳粹的消灭异己思想、反犹太人和反共的罪行,也就容易在复兴民族主义的旗下被德国人容忍。   改善国内经济状况   希特勒把新官上任“三把火”中的第一把火,烧向了失业现象。上台后的第三天,他就在广播电台发表《告德意志国民书》,声称政府要“拯救德意志的农民,维持给养和生存基础!拯救德意志的工人,向失业展开一场大规模的全面进攻!”在纳粹当局的努力下,到1938年,德国失业率降到了1.3%,而同期美国失业率为1.89%,英国为8.1%,这样对比一下,纳粹党宣传自己“创造了消灭失业的经济奇迹”,还真不全是在自吹自擂。 希特勒上任后的第二把火,烧向了德国几乎陷于停顿的经济状态,宣称要尽快让德国经济发动机高速并持续地运转起来。从1932年到1937年,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102%,国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这些实在的数据表明:纳粹当局的确在不长的时间里,创造了德国经济复兴的奇迹。 希特勒对内烧的第三把火,是重建社会保障体系、落实社会福利政策。希特勒上台后大力推选社会保险制度,增加和提高国民的社会福利,在通过“劳动美化活动”来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的同时,还扩大了职工的有薪休假制度。纳粹的属下工会劳动阵线,在疗养胜地鲁根岛等地,修建了一批疗养院和旅馆。仅1937年一年内,全德就约有一千万工人享受到了这项福利。   重拾扩张走上不归路   如果说希特勒上任后对内烧的“三把火”,让除了犹太人之外的大多数普通德国人得到了实惠,因而在政治上支持拥戴纳粹当局的话,希特勒对外也烧的“三把火”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大国。这让德国人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都大大增强,更加坚定地支持希特勒和纳粹党。   希特勒对外烧的第一把火是秘密重整军备。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使德国的空军力量超过英国,陆军力量也超过法国。   对外希特勒烧的第二把火,是收复失地和和平扩张。根据1919年6月28日签订的《凡尔赛和约》,战败的德国一共丧失了拥有732.5万人口的73485平方公里的国土,莱茵河地区则被《凡尔赛和约》和《洛迦诺公约》明确规定为“非军事地带”。希特勒上台后,经过一番折冲,不仅收回了萨尔地区、派兵占领了莱茵非军事区,而且在1938年3月让奥地利“回归”德国后,又把有350万人口的捷克苏台德地区纳入了德国版图。   希特勒对外烧的第三把火,则是通过举办1936年柏林奥运会,以最隆重的仪式,在德国人面前向全世界宣告了德国的重新崛起。希特勒亲自担任柏林奥委会大会总裁。他下令用16吨铜铸了一座奥林匹克巨钟,建筑了一座高达七十米的希特勒钟塔,建了一座能容纳十万人的运动场,建了一个可容纳两万名观众的游泳池,并修建了比美国洛杉矶奥运会更豪华的奥运村,1936年8月1日,在德国柏林举行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希特勒宣布开幕。会场上飘扬着纳粹旗帜,德国运动员通过主席台时,行纳粹礼,高呼“万岁——希特勒!”德国第一次通过电视播放了奥运会比赛盛况。在这次奥运会上,德国获金牌33枚、银牌26枚、铜牌30枚,拿了世界第一。通过举办奥运会,希特勒为自己塑造了一个和平英武的政治家形象。   希特勒上任后的内外“三把火”,烧得如此漂亮,表明德国在希特勒独裁之下的确曾经取得了一些卓越成就。德国人当然有理由为身边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就而自豪。特别是希特勒个人生活方式又如此地简朴,是个素食者,不喝酒、不抽烟更不闹绯闻,让不少德国人感动得简直要用高尚纯洁来形容元首了。至少到1939年,在大多数德国人眼里,希特勒已经是仁慈有为的统治者,甚至可以说是德国的大救星了。   但已被迷惑了的德国人忘了,希特勒虽然不喜欢在个人生活上挥霍纳税人的钱财,但他从来不怕多流纳税人的血。在《我的奋斗》一书,希特勒早就透露过他的长远扩张计划,引导德国走向战争是他必然的选择。而后的事态发展证明,那是一条德国的通往毁灭之路。     

德国人为什么把希特勒当成大救星?

    在世界现代历史上,德国人为人类文明贡献了众多的杰出人士,诸如马克思、爱因斯坦等大家巨匠,德意志又是一个具有崇尚理性传统和特征的民族,现代德国文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诉诸理性。但在上世纪30—40年代,在德国人身上表现出的除了狂热还是狂热,整个德意志民族都卷入了纳粹的战争,导致了德国和人类文明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德国人为什么会那么疯狂地拥戴纳粹党,把希特勒这个大魔头当成了大救星,任由其将整个国家带向毁灭之路?他们的理性到哪里去了?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以往谈及这个问题,多半都会强调希特勒的作用,说是希特勒这个大魔头善于蛊惑人心,对德国人施行了集体催眠和“洗脑”,使他们不由自主地支持纳粹或者情愿被纳粹所控制,因而德国大多数民众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都卷入了纳粹歇斯底里地反犹、反共活动,并任由希特勒引导德国走向了战争。这种解释有一定道理。的确,如果希特勒没有反犹、反共和侵略扩张的思想,对犹太人的种族清洗就不可能实施,二次大战也就不会发生。但纳粹集中营的屠杀这类大规模的侵犯人权行为,是早已超出了现代文明底线的种族灭绝和政治清洗,就很难说完全是领袖意志的结果,因为如果没有德国民众对纳粹政权的狂热支持或者因畏惧而放弃抗争,这样的行动是不能付诸实行的;而“通往毁灭之路”也早就无法继续走下去了。几十年来所有的客观研究都证明,无论从参加的人数还是从阶层分布来看,纳粹运动都是十分广泛的群众运动。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希特勒纳粹政府与民众的关系是相当融洽的,当时的大多数德国人是真心和自觉地拥戴这个政府的。而第三帝国之所以能够有这样广泛坚实的群众基础,概括地说,主要有如下两方面的因素。 

    第一,当时德国上下弥漫的民族主义情绪,让德国民众把实现“强国梦”的希望寄托在了希特勒纳粹政府身上。

    19世纪起,德意志经济社会发展明显落后于英、法等国,这刺激出德国人对国家强大的期盼和“落后就要挨打” 的焦虑,由此逐渐形成了德意志必须强大的民族共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按照《凡尔塞和约》的规定,战败的德国被解除了军备,民族屈辱、经济萧条、政治动荡、社会混乱交互作用,让骄傲的德意志民族更加渴望实现“强国梦”。而希特勒的纳粹党,敏感地把握住了这种国民心态,适时提出了“修改《凡尔塞和约》、收回失去的领土,把相信国家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人联合起来,团结整个德意志民族”的宗旨,并允诺要尽快改变战后700万退伍、复员军人和军工企业停产造成的大量工人失业以及恶性通货膨胀的局面。这在当时的不少德国人看来,简直就是使德国摆脱困境的良方。1928年后的几次选举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德国人,把纳粹党视为解决德国社会主要问题、实现德意志民族强盛的希望。1928年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只获得了2.6%的选票和12个议席,这还主要是来自农村地区的选票。而在1930年国会选举中,纳粹党的议席就猛增至108席。纳粹党在1932年的选举中更是大胜,得票率达37.4%,成为拥有230席的国会中第一大党,希特勒由此获得了组阁大权。 

    取得执政地位后的希特勒和纳粹党,用国家(民族)社会主义将国家再魔法化,以便从拟人化的国家那里去寻求正当性,第三帝国吞噬了市民社会,代之以国家、运动与政治的三分法,实现了国家与社会的合一,在“决断论”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全权主义的国家。这在当时的德国几乎没有遭遇什么反对,反而是一片欢呼声。在上上下下充斥着民族主义狂热的时候,通过建立一个强大的现代国家以迅速实现德国的复兴,很轻易地就成为了德国人最大的共识。有了这样的共识,纳粹宣传的所谓“德国民族共同体”的概念一下子就俘获了整个德国民族的心,“德国不强大就完蛋”似乎成了绝对真理,为了国家经济发展、一圆“强国梦”,以牺牲思想自由和个人政治意识为代价也是可以接受的。正因为如此,纳粹的消灭异己思想、反犹和反共的罪行,也就容易在复兴民族主义的旗帜下被德国人容忍,整个德国也就心甘情愿地被纳粹党的宣传魔笛引上了通往战争的毁灭之路。 

第二,希特勒上台后,德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德国国际环境的改善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让纳粹党获得了“政绩合法性”,得到了更多民众的支持和拥戴。

    1933年1月30日,德国总统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纳粹党从在野党一跃而成了德国的执政党。当时的德国经济凋敝、民生困苦、社会动荡。6600万人口中,几乎一半挣扎在饥饿和贫困线上,失业人数更高达600万。在国际上,德国不仅在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中受创最深,而且还饱受英、法等战胜国的挤压,是一个地位低下的战败国,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正常国家。可以说,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是在内外交困的危机中开始执掌大权的。 

    希特勒把新官上任三把火中的第一把火,烧向了消灭失业现象。上台后的第三天,他就在广播电台发表《告德意志国民书》,声称政府要“拯救德意志的农民,维持给养和生存基础!拯救德意志的工人,向失业展开一场大规模的全面进攻!”希特勒这样倒不是单纯的政治做秀,而是切实在多方设法解决失业问题。因为在纳粹当局的努力下,到1938年,德国失业率降到了1.3%,而同期美国失业率为1.89%,英国为8.1%,比利时为8.7%,荷兰为9.9%。这样比一下,纳粹党宣传自己“创造了消灭失业的经济奇迹”,还真不是在自吹自擂。 

    希特勒上任后的第二把火,烧向了改变德国几乎陷于停顿的经济状态,宣称要尽快让德国经济发动机高速并持续地运转起来。平心而论,这也不完全是在吹政治牛皮。从1932年到1937年,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102%,国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这些实在的数据表明:纳粹当局的确在不长的时间里,创造了德国经济复兴的奇迹。 

    希特勒对内烧的第3把火,是重建社会保障体系、落实社会福利政策。早在1930年希特勒就说过,“用警察、机关枪和橡皮棒,不能持久地单独维持统治”。因此,他上台后大力推行社会保险制度,增加和提高国民的社会福利,在通过“劳动美化活动”来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的同时,还扩大了职工的有薪休假制度。纳粹的属下工会劳动阵线,在疗养胜地鲁根岛等地,修建了一批疗养院和旅馆,建造“力量来自欢乐”旅游船,组织普通工人参加“力量来自欢乐”的休假旅游活动。仅1937年1年内,全德就约有1000万工人享受到了这项福利。用当时纳粹广为宣传的话说,就是 “过去只有资产阶级才能享受到的休假旅游,现在纳粹德国的工人也可以享有”。到1938年夏天,希特勒甚至允诺,要实现“每个德意志职工拥有一辆小汽车”。  

    如果说希特勒上任后对内烧的三把火,让除了犹太人之外的大多数普通德国人得到了实惠,因而在政治上支持拥戴纳粹当局的话,希特勒对外也烧的三把火,则使德国以不流血的外交征服,走出了战败的阴影,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大国。这让德国人普遍感到脸上有光,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都大大增强,更加坚定地支持希特勒和纳粹党。 

    希特勒对外烧的第一把火是秘密重整军备。1935年,德国实行陆军普遍征兵制,并正式成立空军,接着又大造军舰和潜艇。在看清国际联盟的底牌(即没有决心以强有力的实际行动来制止德国破坏凡尔赛和约的行为)后,希特勒更是肆无忌惮地大搞扩军备战。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使德国的空军力量超过英国,陆军力量也超过法国。到1939年入侵波兰时,德国已经成为欧洲军力最强大的国家。 

    对外希特勒烧的第二把火,是收复失地和和平扩张。根据1919年6月28日签订的凡尔赛和约,战败的德国一共丧失了拥有7325000人口的73485平方公里的国土,莱茵河地区则被“凡尔赛和约”和“洛迦诺公约”明确规定为“非军事地带”,由国际联盟驻军管理。希特勒上台后,经过一番折冲,不仅收回了萨尔地区、派兵占领了莱茵兰,而且在1938年3月让奥地利“回归”德国后,又把有350万人口的捷克苏台德地区纳入了德国版图。 

    希特勒对外烧的第三把火,则是通过举办1936年柏林奥运会,以最隆重的仪式,在德国人面前向全世界宣告了德国的重新崛起。希特勒亲自担任柏林奥委会大会总裁。他下令用16吨铜铸了一座奥林匹克巨钟,建造了一座高达70米的希特勒钟塔,建了一座能容纳10万人的运动场,建了一个可容纳2万名观众的游泳池,并修建了比美国洛杉矶奥运会更豪华的奥运村,以此来展现德国的“繁荣与昌盛”。为了开好1936年柏林奥运会,希特勒不但允许一些德国犹太人优秀运动员代表德国参加竞赛,甚至还任命犹太人沃尔夫冈?菲尔斯特纳尔负责管理奥林匹克村。1936年8月1日,在德国柏林举行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希特勒宣布开幕。会场上飘扬着纳粹旗帜,德国运动员通过主席台时,行纳粹礼,高呼“万岁——希特勒!”德国第一次通过电视播放了奥运会比赛盛况。当时,希特勒完全有理由称这是历史上最盛大的一次奥运会。在这次奥运会上,德国获金牌33枚、银牌26枚、铜牌30枚,拿了世界第一。体育政治和体育民族主义的狂热,被希特勒发挥得淋漓尽致。通过举办奥运会,希特勒为自己塑造了一个和平英武的政治家形象,不仅绝大多数德国人为他着迷,甚至不少外国人也都被他所蒙蔽。 

    希特勒上任后的内外三把火,烧得如此漂亮,表明德国在希特勒独裁之下的确曾经取得了一些卓越成就。德国人当然有理由为身边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就而自豪。特别是希特勒个人生活方式又如此地简朴,是个素食者,不喝酒、不抽烟更不闹绯闻,从没有为自己的享乐乱花过纳税人的钱,让不少德国人感动得简直要用高尚纯洁来形容元首了。看来,独裁统治可不是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面目可憎的。至少到1939年,在大多数德国人眼里,希特勒已经是仁慈有为的统治者,甚至可以说是德国的大救星了。而对大救星,民众能够做的当然就只剩下狂热的拥戴、绝对的服从和无条件的支持了。希特勒一切对内的专横与暴政、对外的侵略与战争,就这样都被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希特勒不想止步,德国就没有人和力量能够迫使他止步了。 

    但已被迷惑了的德国人忘了,希特勒虽然不喜欢在个人生活上挥霍纳税人的钱财,但他从来不怕多流纳税人的血。在《我的奋斗》一书,希特勒早就透露过他的长远扩张计划,引导德国走向战争是他必然的选择。而后的事态发展证明,那是一条德国的通往毁灭之路。德国人对希特勒拥戴所造成的后果,即“以追求强国家为起点,以落得一虚弱兼分裂的国家而终结”,则再一次地证明了这样两个真理:一个期盼大救星的民族最终得到的往往总是灾难乃至毁灭。而一个大国如果任由民族主义情绪泛滥,一味地激发民族仇恨心理,却又缺乏民主和保护自由抗争的机制,就一定会导致本国甚至是全世界的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