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拍论坛 丝袜:濯缨沧浪揖高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2:53:18

[主题] 濯缨沧浪揖高风

[主讲] 苏州大学中文系曹林娣教授

[时间] 2009年3月7日

[正文内容] [文档下载]

  始建于北宋的沧浪亭,与煊煊煌煌、斯文独盛的文庙毗邻而居,是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积淀着千年文化。沧浪亭主题和布局的变迁,凸现出苏州的人文风范,沧浪亭堪称苏州的一座文化地标。
  一、沧浪濯缨人
  沧浪亭的不朽盛名来自苏舜钦英名的昭昭永垂及与之关联的一桩冤案。 
  苏舜钦(1008~1048)是沧浪亭的创建者。苏舜钦,字子美,是北宋中期杰出的爱国者和文学家,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南)人,后移居开封(今属河南)。祖父苏易简是宋太宗时状元,父苏耆以能诗善书著名。
  舜钦自己27岁中进士,倡导“古文诗歌”,是宋代“开拓一代诗风者。
  苏舜钦还兼擅书法,“又喜行草书,皆可爱,故其虽短章醉墨,落笔争为人所传”。他的书迹存于宋拓《凤墅续帖》中。
  苏舜钦才识尤为过人,“抱经世之学,怀忠君之心……然其议论侃侃慷慨切直,皆有关于社稷生民之故,能言人之所不敢言,不可以区区人文才士目之矣。”苏舜钦立志救民膏肓,做一番“功勋入丹青,名迹万世香”的“丈夫事”欧阳修称他有宰辅之才。
  范仲淹荐其才,在汴京任集贤校理、监进奏院;成为庆历新政之中坚。
  朝中守旧势力的代表王拱辰、刘元瑜、鱼周询等,早就“与杜少师(按:衍)、范南阳(按:仲淹)有语言之隙”。 
  庆历四年(1044),苏舜钦与右班殿直刘巽在进奏院祠仓王神,并召当时知名人士十余人,以出售废纸的公钱及大伙凑的“份金”宴会,并召两名歌妓唱歌佐酒。
  王时为御史中丞,刘元瑜是打手,借故苏氏把进奏院里早已作废的文件卖给造纸工场,用这钱充作祀神赛会之需,刘指其所犯的罪是“监主自盗”,盗公物出售;售得之钱买酒肉祀神,与祭者共食,被认为贪污,于是落职。

  当时,“宦者操文符捕人送狱,皆一时名士,都下为之纷骇,左右无敢救解者。 
  苏舜钦被废放后,为避谗畏祸,不得已远离政治中心,携妻子且来吴中。苏州物产丰富,风清俗美,给子美以莫大安慰:
  更使他感到欣慰的是,吴地人民的善良和正直,不势利,不以罪人相遇。 
  且吴中“又多高僧隐君子,佛庙胜绝。”
  于是,“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37岁的苏舜钦自号“沧浪翁”。
  庆历八年(1048),文彦博居相位,冤案得以昭雪,授湖州长史,但未能到任。同年十二月于皋桥宅中赉志以没,此时苏舜钦才四十一岁。 
  二、沧浪千载挹高踪
  元延祐年间僧宗敬在其遗址建妙隐庵。
  明时,沧浪亭为大云庵。沧浪亭的崇阜广水的风貌依旧。
  有庵以来二百年,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释文瑛钦重子美,“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明归有光《沧浪亭记》)并“亟求”著名散文家归有光作《沧浪亭记》,而且,强调说:“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明确了“高山景行”的目的。
  从文瑛开始,沧浪亭的主题已经从沧浪濯缨变为对濯缨人的高山仰止了。沧浪濯缨主题从建筑布局到文化内涵彻底转变为高山景行是在清初。
  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江苏巡抚王新命于园西部建苏子美祠。三十五年(1696)宋荦抚吴,重修沧浪亭,实际上是改建了沧浪亭,从而变更了苏舜钦濯缨濯足隐逸尘外的主题。
他主持重修沧浪亭,复构亭于土阜之颠,并筑观鱼处、自胜轩、步碕廊等数处,其名多取自舜钦诗文中。他主持重修沧浪亭,复构亭于土阜之颠,并筑观鱼处、自胜轩、步碕廊等数处,其名多取自舜钦诗文中。
  乾隆三十八年(1773),于园西建中州三贤祠。
 道光八年(1828),巡抚陶澍于园南部增建“五百名贤祠”年间,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毁于兵火。同治十二年(1873)布政使应宝时、巡抚张树声重建告竣,先后重建苏子美祠、中州三贤祠。门额直接变为“五百名贤祠”。 
  亭仍建假山巅,其余轩榭亭馆多仍旧名,增筑看山楼和形制恢宏的明道堂,诸堂构以廊贯通,这一格局基本保持至今。
  可见,自宋荦改建沧浪亭之后,从景仰苏子美逐渐扩大范围到五百名贤,沧浪亭的门额改为“五百名贤祠”,成为在任官吏的公众性的休闲园林,要求地方官员以先贤为楷模,注意自我修养,务必清正廉洁,相当于在任官吏的教育基地。
  直到1955年春节沧浪亭正式对公民开放游览时,门额才重新易为“沧浪亭”。这样,我们可以理解陈从周先生这样的话了:“园在性质上与他园有别,即长时期以来,略似公共性园林,官绅燕宴,文人雅集,胥皆于此,宜乎其设计处理,别具一格。” 
  三 未成曲调先有情
  沧浪亭历经兴废更迭,今园林的面积仅约16亩,远非宋时规模。但沧浪亭山丘沧古,古木虬劲,饱经沧桑,建筑物朴实厚重,无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奇巧。园山、碑石和花窗为园之三胜。
  复廊北面临水,驳岸山石嶙峋,参差错落,传说是五百罗汉像。“从钓鱼台至藕花水榭一带,古台芳榭,高树长廊,未入园而隔水迎人,游者已为之神驰遐想了”。园内的山林隐现于前, 临水的亭榭复廊悉收入目,仿佛是山的余脉延伸到水边,体现出该园苍蔚朦胧、古朴清旷的独特风格。

  以浩淼的千古沧浪水自西向东绕园而出, 早年和南园、盘门的水相连,夏日莲花盛开,鱼戏莲叶之间,清晨夕暮,烟水弥漫,极富山岛水乡诗意,顿起烟霞之想。“沧浪”水,当年曾是苏舜钦的心灵与官场之间的一道精神屏障,个人的荣辱得失在“沧浪”水中淡化、消融。沧浪水替代了苏州其它园林的高墙,起到了“隔尘”、“隔凡”的作用。以水围山,外柔内刚,又是苏州文化的形象写照。
  步入了抱厦三间的碑记厅。在这里,游客进入了沧浪亭历史的氛围:壁间刻有多种石刻,江南园林中都充溢着书香墨气,文气氤氲,历史都刻写在墙壁和石碑上。园内碑刻计150余块,有苏舜钦、林则徐、张问陶、孙星衍等墨迹石刻,宋荦《重修沧浪亭记》,清朝宋荦、梁章钜和张树声《重修沧浪亭记》,光绪《沧浪亭图》,五百名贤祠内石刻125方。原有欧阳修沧浪亭诗、归有光《沧浪亭记》、明杨继盛书联等石刻。清朝沧浪僧济航《沧浪亭图》等石刻。从中抚摸到沧浪亭旧时情况与沿革的清楚脉络。
  四、一径抱幽山
  迎面黄石抱土的假山东西隆然横卧,沧浪园山是以土多石少筑起的陆山,四周山脚垒石以护坡,沿坡砌蹬道,山体高下升降,天然委曲,石露土坡,具真山野林之趣。东段用黄石垒砌,上有桥梁,下有溪谷,人行桥上,悠然如临水。山径幽曲,箬竹丛生,藤萝蔓挂,古木参天,是宋代遗物。西段杂用湖石补缀。
  西南石壁陡峭,下凿水池,临池有俞樾篆书“流玉”两字镌于大石,人近池边,如临深渊。
  假山之巅,石亭翼然。
  
  亭之四周,老树参天,风摇碧舞,加之山石缝隙箬竹轻摆,人行其间,感觉进入瑶林仙境。亭面北有俞樾老人用汉隶题的“沧浪亭”。亭柱上有:“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对联,是清代文学家梁章鉅集苏舜钦和欧阳修诗而成:欧、苏两位文学巨擘的不朽友谊永远镌刻在石柱上,成为后人景仰和神往的胜迹。沧浪亭曾是苏舜钦当年会友设文酒之所,也是诗人吟哦酌酒之地;登亭四望,原先是一片菜畦稻田,顿消尘俗之气。
  五、高山仰止
  环绕亭山的是游廊,随地形高低布置,配以楼堂轩榭,呈揖拱之势。
  园北外一湾清流蜿蜒历绕,园中在假山与池水之间,因势随形而筑向内凹曲的复廊,复廊是两条并行的双廊,北临水溪,南傍假山,曲折上下,迤逦高下,把山林池沼、亭堂轩馆等联成一体,既是理想的观赏路线,又是连接各主要风景点的纽带和导游线。
  复廊西端、山麓之北的四面厅,临流靠山,作为复廊衔接的转折和收头,“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杜甫《怀锦水居止》),也符合苏子美“高轩面曲水”的佳境,因名之为“面水轩”。
沿复廊东行至尽头,为一座三面临水的方亭,建于水边石台上,水亭位于北部水面最空阔处,介乎于山崖水际之间,两侧景观对比强烈,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称观鱼处,原名“濠上观”,俗称“钓鱼台”。取庄惠濠梁观鱼问答,和庄子濮水钓鱼、对尊位持竿不顾之典。
  观鱼处的位置,原为自胜轩,即自我超越。取自苏舜钦《沧浪亭记》,苏舜钦针对古代哲人君子自戕以死道的做法说:
    区区一座临水小亭承载着如此厚重的文人审美情感,从庄子、郑崇、苏舜钦到宋荦,跨越了数千年的时空。
  复廊东南的“闲吟亭”位于假山东侧,在亭中西望,悠然见到苍古的假山,与山巅的沧浪石亭直面相对;北看,复廊蜿蜒,树荫登墙,漏窗外水光一片;南侧梅树成林。


  假山东南角的“闻妙香室”,是个僻静的小书房,取意杜甫“心清闻妙香”的诗意,在宁静的山野,阵阵妙香袭人,消除了心中俗念,极其适合怡情养性、求知探理。
  原有“见心书屋”匾额,取元翁森《四时读书乐?冬》 “数点梅花天地心”,可见到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是冬日读书时最快人心意之处。
  循廊西行,是一座面阔五间的修长的画廊式结构的建筑“清香馆”,馆北的庭院里有桂花树,秋天满园飘香,因取唐李商隐“殷勤莫使清香透,牢合金鱼锁桂丛”的诗意名馆。馆内陈设的榕树根广式家具有百年以上的历史,造型天然奇妙。
  步碕亭位于曲廊之巅,曲廊高下逶迤,弯曲有致。一潭清水,位于山崖之下,坳谷深渊。北面假山壁上有“流玉”两字篆书摩崖,对水作了抒情写意式的描写。一挂清泉从山石上潺潺而下,“清泉石上流”,仿佛奏起了一曲无声的乐章。
  沧浪亭的复廊、爬山廊、围廊壁上嵌有各式漏窗108种式样,无一雷同。这些各具文化意义的图案,恰似形象的历史,显示出沧浪亭历史变迁带来的儒道释文化融通合一的痕迹。
  六、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全园最大的主体建筑“明道堂”,庄严宏敞,为文人讲学之所,在假山古木掩映下,显示出庄严静穆的气氛。堂名取自苏舜钦《沧浪亭记》:“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对官场激烈的党争、无耻的构陷十分鄙夷。
  明道堂前方型大天井,两侧设长廊。东廊边为花圃,很有田园色彩,砖额“东菑”,取唐王维“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诗意。堂西廊口的砖额是“西爽”,也是取意唐王维诗,“若见西山爽,应知黄绮心”,“西爽”源出《世说新语?简傲》篇,指人性格疏傲,不善奉迎。“黄绮”是指秦末汉初的隐士“商山四皓”,都是品格高洁的人。

  瑶华境界与明道堂隔天井南北相对,宋时为“梅亭”,小轩三间。清时在此筑有戏台,戏台后有门通“古大云庵”,内茅屋五楹,小桥清池,桃柳成荫。园由庵僧照料,仍为官府酬酢之地,有时设坛祈雨。左右有观剧长厢。
  七、日里看山 清清楚楚
  从瑶华境界西首小门进西南角,一座二层小楼,楼上额“看山”,楼下叠石为洞,石室名“印心石屋”,石屋前院假山摩崖“圆灵证盟”,小楼三面植竹。构成禅宗一区。
  印心石屋为一石洞,有道光帝题“印心石屋”四字额,洞中设石凳、石几,一丈见方,取意“方丈室”。印心,取佛家著作《景德传灯录》“衣以表信,法乃印心”之意。
  石屋外的院子有假山,假山石壁上林则徐草书“圆灵证盟”四字。圆灵,指天上之月。证盟,佛教徒对佛理之印证,“指月”是禅宗著名的公案。
  石屋之上的看山楼,造型别致,飞檐翘角,曲线优美,砖砌的坐槛上嵌有梅花形的花墙洞。看山也是取“日里看山”、“看山是山”的禅宗公案。
  看山楼东西南三面均植竹,强化着这一宗教氛围: “青青翠竹,皆为法身”。
  八、千百年名世同堂
  走进东月洞门有“周规”和“折矩”砖额,取自《礼记?玉藻》“周还中规,折还中矩”之意,谓这些名皆往返有规,进退有矩。
  五百名贤祠面南而立面宽五间,当中三间为堂。东、西边间为侧室。
  祠内壁上嵌有清人顾湘舟所辑及后人续增先贤凡594方平雕石刻像,形成一处蔚为大观的肖像画廊,可享受视觉盛宴。堪称“千百年名世同堂”、“廿四史先贤合传”。体现了吴文化海纳百川的胸襟。


  名贤中固然多名相、良臣,仕宦显达者;但引人注目的是,名贤中还有许多才高八斗的艺术家一辈子不走仕途,他们都没有高位显贵,却因学问道德为世所重,这就是苏州人固有的价值观,显示了吴地既重科第又讲道德学问的评价风尚,品学兼优乃吴人美德!
  名贤祠南一片竹林,竹为三教共赏之物,儒家视竹为君子,正好用以烘托五百名贤的高风亮节。
  五百名贤祠西南侧的“仰止亭”,取《诗经?车辖》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意,歌颂的就是祠内的五百多名贤。
  沿曲廊南,廊间嵌有生公石上论诗图及题辞、沧浪五老图咏并序、七友图并记、沧浪小坐图并记石刻等,反映了苏州士大夫们晚年在沧浪亭的生活片断。
掩映在名贤祠南翠竹中的翠玲珑呈曲尺形之三折,取意苏舜钦“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的诗意。
  引游人驻足欣赏的是曲室外廊上的四孔造型逼真的植物漏窗,分别是桃、石榴、海棠花和荷花,有的书上说代表“四季花果”,并不确切:碧桃和海棠都是4月开花;石榴6-7月开花,9-10月结果;荷花6-7月开花,缺少了冬天的花果。四孔漏窗的文化涵蕴十分丰富。
  九、藕花锄月好留香
  从碑记厅朝西往北行,见到汉瓶形门洞,还套着一孔瓶(平)生(伸)三戟(级)漏窗,反映了官宦者理想。
  折西,为沿河而设的藕花水榭,“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超凡脱俗的高尚情操,成为文人的共识。


  前庭园中铺着莲藕图案。藕花水榭西侧,有一秀美的贝叶门,古印度时,常以针在贝叶上刺书佛教经文,因此,贝叶象征着佛经经文。贝叶门框着一孔拟日纹花窗,象征佛教如日般辉煌。
  水榭西为“锄月轩”,宋刘翰《种梅》诗:“惆怅后庭风味薄,自锄明月种梅花。”“锄月”,源出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诗“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句意,言隐归田园后早出晚归的劳动情景和恬静安宁的心境。
  锄月轩前庭院有一方铺地地毯,由盘长、鱼、双钱组成,盘长是佛教八宝之一,象征“回环贯彻,一起通明”;鱼与余谐音,象征富贵;双钱象征着前途无量。表达了主人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沧浪亭就象一首宋诗,儒、道、释三教并存,哲理和诗情兼融。沧浪亭因苏舜钦而没有销灭榛莽之中,苏舜钦的人格精神始终是沧浪亭的园魂。
  沧浪亭既“宜静观、宜雅观、宜作画、宜题诗”(陈从周《中国园林》),又可挹先贤高风,涤胸洗襟,诗性人文和理性人文兼备,恰好体现出吴文化的一种内在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