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李箱英文gip:[原创]课堂的灵性,滋润学生的人性 ——《让世界充满爱》一课的教学与思考 -- 征帆不折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20:15:58
课堂的灵性,滋润学生的人性 ——《让世界充满爱》一课的教学与思考2009-02-20 10:55:13.0 课堂的灵性,滋润学生的人性                                                                                                        ——《让世界充满爱》一课的教学与思考            南方的午后特别闷热,在四面如蒸笼的教室里,我在滔滔不绝地讲解着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的一课《让世界充满爱》,但是学生却昏昏欲睡。我的尴尬与无奈写在了脸上。           花费了莫大的心思预设教学思路与弄出课件,我本来希望这些小家伙会在我充满激情的课堂中受到爱的教育,但是,学生似乎并不“感冒”。无论如何,教学目标还得完成,这样天气,我也几乎没有什么心力再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了。         “世界并不是缺少美,对于我们的眼睛而言,是缺少发现。”无奈之中,我唯有借用名言欲引导学生发掘生活与世界的美。“那都是骗人的!当我用心展现我的美时,收获的却全是丑恶!”不知道哪个冒失鬼几乎用吼的语气打断了我的话。“你——的——美?”“呵!呵呵!哈哈哈……”学生不约而同地用质问的语气拖长声音,随后爆发一阵很夸张的笑声。          这不是存心扰乱我的课堂吗?我回过头想看看究竟是哪个调皮蛋。“不就是我的美吗?有什么好笑的!”说这话的是班里的小胖子张锋,这小家伙平时喜欢思考,能言善辩,也喜欢追究问题;但是,此时,他涨红了脸,不知怎样辩解了。          我示意学生听听张锋的解释。        “那次,我与爸爸在街上看见一位叔叔趴在地上乞讨,我给了他十块钱。这不是我——的——美吗?”他昂起头,很得意。“这不是挺美的吗?为什么成了‘全是丑恶’啦?”他的同桌迫不及待地说,认为他话不对头。“可是,我爸说我做了坏事,说什么我助长了那个人的懒惰。”张锋继续说,“他说一眼就洞穿了那个人是假装残疾。开始我不信。但我后来躲在暗角里看见他真的站起来了!这不是丑恶吗?”        “就是。我们看见他们可怜就给了钱,可是,却常常受他们欺骗。”“我爸爸说,有些独吞了我们捐给山区小朋友读书的那些钱,太可恶了!”“有些山区的人还将人家捐的钱拿去赌博,真坏。”“我们学校每年都捐钱给他们,是不是亏了?”……学生们议论纷纷,这大热天难得他们富有激情,还自主地讨论呢。但是,他们的讨论中充满了火药味。        不过,学生的讨论引发我的思考。如果不正确引导学生意识的话,他们会对这个世界的美好充满质疑,也许逐渐不会相信生活的美好。作为小学生品德的教育者,我们应首先引导学生身同感受地关爱或帮助所看到、所感受的弱小者,而不是怀疑其真与假。同时,务必呵护学生关于生活与社会的美好情感,而不是让他们过早地懂得世间的市侩与险恶——虽然我们必不可少这种教育。        难道我还要一厢情愿地漠视课堂的生成,固执地把学生赶进我所预设教学设计的圈子吗?一节课堂教学的生命,岂能漠视、忽视课堂的灵性呢?也许,漠视课堂的生成,我就能按部就班地、完整地完成整个教学程序,但是,这种课堂教学是缺乏生命力的。也许,学生思维的触角就会在这种课堂教学的漠视、忽视中慢慢消弭,并且学生在本节课《让世界充满爱》理当张扬、延伸的人性就没有得到扶持,他们甚至可能从此逐渐不相信世间的美好……          我决定另辟蹊径,把持课堂闪烁的灵性。       “那我们做了这些事,是不是觉得吃了大亏?”我问张锋,目视了全班的学生,把问题拋给了学生。“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第斯多惠先生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的话,令我懂得“不悱不发”的意义。        “老师,我不好说”。 张锋搔搔后脑勺,满脸的疑惑,“我都不知道看到可怜的人还该不该帮助的,他们真不该骗我们嘛。”        “老师,我有话说。”来自广西贫困山区的刘帆好像憋了一肚子的气,她还没容我允许就站起来噼里啪啦地说,“刚才有同学说,有人拿所捐的钱不供小孩读书,我不同意!至少与我亲眼看到的不是这样!我亲眼看见家乡的人是用大家捐的钱供家里的小孩读书的。从未亲眼看到有人拿这些钱赌博。你们不生活在那里,绝对不知道我们的困难。有个别家庭几兄弟合穿一条裤子,老大去上学了,老二就得在家里呆。我们读书时,他们有些人还得插秧、放牛呢。你说他们不应受到帮助吗?……”她掉下了眼泪;其他同学默不做声了。作为外来子弟学生,刘帆可能比别的孩子更能感受别人帮助的分量。也许,她更能理解山区小孩子读书的心酸与艰辛吧?她的这番话,难道不是给生活在城市的小孩子生了一堂真实的、爱的教育课吗?         刘帆的同桌小怡将小手举起又放下,欲言又止,我叫她起来说。她来自富裕家庭,说话有点腼腆,她说:“刘帆同学的话,让我想起了丛飞叔叔与上节课学到的白衣天使南丁格尔。老师,您上次播放的《感动中国》,我知道丛飞叔叔帮助别人时,却遭到别人的误解,但是,他没有放弃帮助别人,也没有在帮助别人时问对与错。我觉得看到可怜的人就要帮助他们。”……        “其实,爱人是一种幸福,被爱是一种幸运。”我动情地对学生说,“当我们在别人可怜时,伸出爱之手,也许,我们就是在播撒爱意。学会关爱他人,是我们生活的第一课,你们说呢?”         学生陷入了沉默。        “难道有人愿意做乞丐吗?”我望了望学生,他们的摇头让我看到了他们的答案。于是,我接着说,“其实,如果一个人利用别人的同情而骗取钱财,当他捡起钱币之时,将失去什么?”       “做人的自尊。”       “失去我们的信任。”        “生活的快乐。”       “独立的习惯。”……          学生的回答各式各样,但是,不论如何,他们对事件归因的主角已经更迭。看来,我已经引导学生相信“世界充满爱”,并且不改“让世界充满爱”的意识,这不就是我期望达成的教学与教育目标么?歧路同归的结果却是惊人地相似!        学生的回答燃起了课堂的热情。顺着学生的回答,我播放了课件《怀念微尘》与《告别丛飞》,告诉他们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但是,要让世界充满爱就要每个人首先去播种爱。学生在爱的情境洒下了晶莹的泪珠……         这个小小的教学片断至少让我知道《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精要——        首先,多维度地解读品生课程,整合生活与社会;侧重学生情感与生活的体验,活用身边的事教育学生,将学生的视角引向身边的生活。就本课而言,如果我漠视品生课程生成的灵性,漠视学生的人性教育;或者,如果我不拓展学生的回答,不加以生活中的事例而教学,纵然可能会完整地完成教学程序,但对学生的思与行的影响是狭隘的。品生课堂教学,不能只是充实学生的学识,更应致力提升学生的人性。         第二,辨析性地看待学生个人的观点,不隐匿教师的引导作用之时,让学生带着思想的触角走出课堂,评价、走进社会。高年级学生个体独立意识日渐生成,所以,他们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是,囿于知识肤浅却难免失之偏颇。所以,少不了师者的引导;当然,万不能以教师的见解替代学生的“见解”——纵然稚嫩而偏颇。        第三,注意言语的诙谐,避免枯燥的说教。高年级学生随之身心发展,倘若敢于表述个人的见解,师者理当鼓励、引导。就笔者本节课的教学而言,他们对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并不能透析,但是,我发现学生却总也不喜欢师者的越俎代庖式的说教。这个时候,师者如果能恰当引导,学生的德育目标也就水到渠成了。        课堂的灵性,不可缺失预设的教学目标作为支撑。难能可贵,师者能灵活地把持《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灵性而进行教学,则是一种真实与民主的体现,我认为,对学生的人性教育便会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