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钢笔鹤字怎么写:望子成龙,虎妈猫爸管用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3:45:40
   前有华人虎妈蔡美儿,后有上海猫爸常智韬,究竟哪种中国式家教更好?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总是比自家的好?假如家有中等生你怎么办?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你对自己的孩子真正了解吗?  一、您是“虎妈”还是“猫爸”?   

 ■“虎妈”——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原名蔡美儿。近日她出版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书,介绍了她如何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她骂女儿是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虎妈的教育方法引起美国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

“虎妈”的严厉育女法,你认同吗?

    华裔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蔡美儿近日所著新书《虎妈的战歌》,介绍了她如何采用严厉的方法教育两个女儿。该书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争议。有人认为她疯了,她将“中国妈妈”异化成了独断专行的标志。但是她也不乏支持者,一些人认为,如果家长的目标是让孩子成为做事效率高的成功人士,那么中国的母亲们无疑比多数美国妈妈更胜一筹。

 

    那么,“虎妈”高标准严要求的教育方式,你认同吗?

 

 

“虎妈”教育观不值得追捧   莫沫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当某家孩子成为美国某著名大学的一员,他家的教育方式就很快被人们模仿,甚至是照搬。其实,孔老夫子早就教导过我们,教育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他人成功的路,我们是不是一定要跟着走,要看自己的情况而定。作为家长,如果你生搬硬套别人家庭的教育方法,能够成功的一定是少数。然而,出于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中国的“虎妈”也并不少见。

 

    有些中国妈妈的形象在孩子们眼中是不佳的,甚至是“恐怖”的。在作文中,孩子们调侃道:妈妈是“如来佛”,做任何事都逃不出她的“五指山”;妈妈是“会计师”,计算好了我的每一分钟;妈妈是“变色龙”,我考了满分她睡着了都会笑醒,考差了就会大发雷霆;妈妈是“母老虎”,我每次出去玩总被她准确地堵回来;妈妈是“河东狮吼”,看一会儿电视她就会发作……妈妈们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为什么在孩子眼里却变成凶猛的“母老虎”?有教育专家认为,“中国式妈妈”实际上是“中国式教育”的反映,其本质就是对孩子不尊重、管制过严、期望过高、急功近利等等。

 

    其实,在今日的中国,“虎妈”式的教育方法正被越来越多的妈妈所摈弃。是培养人还是才,是追求表面的“成功”还是孩子的终身幸福?这成为很多妈妈思考的问题。于是,她们对孩子采取更宽松、更人性化的教育,就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要培养“人中人”而不是“人上人”。

 

    所以,现在横空冒出一位“虎妈”,向美国人大谈特谈中国式教育的成就,岂不是很滑稽?一位美国的法学教授采取如此“野蛮”的方式教育子女,其本质不过就是披着高级知识分子光鲜外衣的封建家长制。难道,我们今天还要重走老路?

 

    我们承认,在各种国际中学生学科竞赛中,中国人屡获好成绩,但是今天的好成绩并不代表明天的好成就。不管“虎妈”的女儿多么有出息,“虎妈”的教育方式都不值得我们去追捧。

 

 

做“虎妈妈”还是“羊妈妈”  杨闲

 

 

    由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所撰写的《虎妈的战歌》一书,最近在美国引起轰动。书中,“虎妈”对两个女儿定下了“十不”规定,包括不准看电视、不准玩电脑游戏、不准不考A、不准不苦练钢琴和小提琴等等。在如此严厉的教育下,她的女儿在学业、音乐上都很有成绩。

 

    对“虎妈”的做法争议很大,有人赞同,有人强烈反对。这其中,有一个话题引起了我的兴趣:到底是做“虎妈妈”,还是要做“羊妈妈”?

 

    我仔细考虑了一下,发现这是无法选择的。做“虎妈妈”还是做“羊妈妈”,除了观念之外,更多的时候与性格有关。如果一个人脾气急,缺少耐性,一点小事就会冲着孩子咆哮,她即使想做一个“羊妈妈”也做不到,因为性格是很难改变的。一个争强好胜的妈妈,不管自己成不成功,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所以高标准、高难度地要求自己的孩子,而一旦孩子达不到要求,她便会“虎”性毕露。

 

    毫无疑问,性格受遗传、家教的影响。比如,小时候蔡美儿有一次考试得了二等奖,家长会上,她爸爸非常愤怒,说,这种丢脸的活动不会再参加了。蔡美儿当了妈妈后,也用同样的套路教导自己的孩子。据一项研究发现,你最不喜欢父母的哪种性格,等到长大后,恰恰你也会有这种性格。

 

    “羊妈妈”的性格则比较温和淡定,很少发脾气。我婆婆就是一位“羊妈妈”,她从来说话都是和风细雨的,对孩子的要求也不太高。我老公兄妹俩钢琴也达到了演奏级的水平,但他们小时候每天只需要练琴半小时。

 

    “虎妈妈”容易让孩子成功,而且是那种别人都看得见的成功,但过程是艰辛的,家庭气氛是紧张的。孩子可能将来有成就,但也可能性格焦虑、暴躁。

 

    “羊妈妈”的孩子有个轻松的童年、少年时期,而且活泼开朗,但可能没有众人羡慕的成就。

 

    到底是做“虎妈妈”,还是要做“羊妈妈”呢?实际上我们心知肚明。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就会成为一个怎样的妈妈。所以,别人的育儿经,我们看看而已,受点启发就够了,千万不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网友之言

 

 

    六六:刚注意了一下《虎妈的战歌》中蔡美儿的言论,想起来她大女儿是学钢琴的。我猜她一定不知道朱丽亚音乐学院所有的窗都是封死的,原因是那里的自杀率太高。学音乐的目的是什么?是领会音乐的美妙还是为了出人头地?我相信牛顿、贝多芬、莎士比亚这些人取得成就的原因,肯定不是为了满足母亲的需要。

 

    越妈:我觉得在如今风行的“赏识教育”指导下,父母都严厉不起来。个人认为赏识教育也不能过分,从儿子小学开始,我就对其进行赏识教育,但还是有不少困惑,对他稍微严厉一点,孩子就觉得我是在打击他。

 

    花颜俏语:我觉得家长该严厉的时候就得严厉,别怕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比如孩子考试作弊,就该严厉地批评。现在社会竞争那么激烈,如果连妈妈的狠话都无法承受,到社会上还怎么混?三岁看老,小时候一定要严教育。

 

    大灰狼:该批评时就得批评,但要让孩子有申诉权。

 

    棋子:如果孩子是弹簧,越打击,抗压能力就越强,但如果孩子是豆腐呢?

 

    糖果匣子:我觉得应该是赏识和批评相结合,客观中肯,一般孩子都是能够接受的。

 

    果果妈:如果以有钱、有地位、有名望来定义“成功”的话,“虎妈妈”当然是很成功的。其实关键在于,我们希望给孩子什么?又希望孩子拥有什么样的幸福?

 

    梦鱼儿:“虎妈妈”只是简单地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给两个女儿,她基本上把孩子的兴趣给扼杀了。

 

    苗苗:真要解决好母与子的关系、学与不学的关系、管与不管的关系,我们做家长的真得要好好研究孩子的心理,找出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让孩子乐意接受自己的教育观点,孩子才能听得进去,那样才会有效果!

 

    白马: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宽容孩子。

 

    小山:我从小就是在母亲强悍的管教下长大的。小学的时候,母亲让我练字,有时候要练到晚上十一二点。本来我是有点兴趣的,但在母亲的强压下,渐渐完全失去兴趣,即使人在,心早跑了。所以,母亲逼我练了3年字,也没有练出什么成效。对于我喜欢的东西,母亲都坚决反对。有一段时间,我喜欢上了足球,甚至被体校选中,但母亲以危险为由,坚决不让我去。我的儿童、少年时代里渗透了母亲的意志,没有一点自我,这也使得我的青春期非常叛逆。直到今天,我有孩子了,仍对母亲的意见有着本能的抵触。

 

    雪儿:孩子是人,不是工具,也不是机器。在教育孩子时,父母不能太强势,父母太强势,容易导致孩子的懦弱或者逆反。

 ■猫爸——上海教出“哈佛女儿”的常智韬先生。女儿常帅在与美国最优秀学生的竞争中获胜,2010年被哈佛大学录取。更让莘莘学子羡慕嫉恨的是,这个经常因跳舞出访或者演出而逃课的女孩,在上海七宝中学的学业成绩名列前茅,年年都获得奖学金。上海“猫爸”PK“虎妈” 民主教育女儿考上哈佛

  一个7岁女孩,因为一首钢琴曲弹不好就被强迫从晚饭后一直练到夜里,中间不许喝水或上厕所。这种苛刻教育方法被美国华裔教授蔡美儿写进名为《虎妈战歌》的书中,并被登上最新一期《时代》周刊封面,引爆世界对东西方教育模式大讨论。

  很快,上海出现了“猫爸”常智韬现身说法对自己女儿从小民主管教,跳舞、学习不操心,孩子照样考进哈佛。

  “虎妈”“猫爸”孰优孰劣?参加两会的不少代表委员认为,不论哪种方式,都要注重能力培养,最终让孩子实现自我。

  中国家长问得最多的3个问题:

  作业做完了吗?

  怎么这么晚才回家?

  和谁出去了,男的女的?

  中国孩子在学习上的辛苦已是不争的事实。全国人大代表王洪军这样描述孩子们繁重的学习生活:周六和周日早晨8点半前在马路上走的孩子,80%以上是去上各类辅导班的;工作日晚上8点半以后还在路上走的孩子,80%以上是下了辅导班回家的。

  一项统计显示,中国现有16岁以下儿童3.8亿人,全国中小学生中参加过相关学业辅导的比例已经超过了63%,而中国家庭开支中三分之一用于教育。

  不少代表委员指出应试教育是导致孩子幸福指数低的“罪魁祸首”。

  国内一家知名网站就“孩子幸福指数”发起一项网络调查。在参与调查的31584位网友中,44.3%的网友认为“学习任务太重,考试压力太大”是中国孩子不幸福的主要原因,有23.8%的网友选择“父母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位居第二。“"中国式"的严肃课堂教育”列第三,有22.6%的网友投票。

  教育专家指出,孩子缺乏更多教育方式上的选择,不仅少了幸福感,也难以激发一个民族的活力和创造力,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程度就会受到影响。

  全国人大代表王玉芝说,目前我国小学、初中和高中在硬件上没有什么区别,高中在图书借阅和网络条件上占优,但在软件上却越来越差,如课外活动逐渐减少、课业负担越来越重等,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应试压力也逐步增加,导致有利于创造力培养的环境逐步减少,所以越是年级高,学校的环境越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全国政协委员刘红宇说:“我觉得孩子还是不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要全面发展。我在孩子学习之余就和孩子一起登山,这是一项对孩子各方面都有好处的运动。”她认为,给孩子自主权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孩子的自信心、被信任感、被欣赏感增强,就有利于发现自己的长处,有利于创造性的激发。

  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做过一个调查发现,中国家长问得最多的3个问题是:作业做完了吗?怎么这么晚才回家?和谁出去了,男的女的?这些看似关心孩子的问题,恰恰体现出对孩子精神层面关怀的缺失。

  “猫爸”常智韬就曾坦言:不管虎妈妈猫妈妈,尊重孩子,和孩子共同成长,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为了让孩子能成功,很多家长容易过分强调“手段”而忽视目的。中国母亲的概念中,“重点学校”是个非常有分量的词。优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分到一杯羹,于是,给孩子择校就成了一门“技术活”。

  所幸人们开始反思目前的主流教育方式。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的一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忽悠,不值得进行大肆的宣传和推广”就体现出这种理性反思。据新华社

  虎妈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原名蔡美儿。近日她出版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书,介绍了她如何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她骂女儿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虎妈的教育方法引起美国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

  猫爸教出“哈佛女儿”的常智韬先生。女儿常帅在与美国最优秀学生的竞争中获胜,2010年被哈佛大学录取。当地报纸称常帅“跳舞跳进哈佛”,因为这个女孩坚持跳了12年舞。更让莘莘学子“羡慕嫉恨”的是,这个经常因跳舞出访或者演出而逃课的女孩,在上海七宝中学的学业成绩名列前茅,年年都获得奖学金。

“虎妈”的十大家规,你赞成吗? 

“虎妈”十大家规

  1不准夜不归宿

  2不准参加学校的小组娱乐活动

  3不准参加校园演出

  4不准抱怨没有参加校园演出

  5不准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

  6不准擅自选择课外活动

  7不准有科目低于A

  8除了体育与话剧外,其他科目不准拿不到第一

  9不准练习钢琴及小提琴以外的乐器

  10不准不练习钢琴及小提琴

  “虎妈”档案

  蔡美儿,美国华裔,自小随父母到美国,先后在哈佛大学获得文学学士(1984年)和法学博士(1987年),2002年出版《燃烧的世界——自由经济和民主的输出如何繁衍种族仇恨和全球不安》,2007年出版《帝国时代:超级强国如何成为世界主宰及失败的原因》,目前是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

  她生于1962年,属虎。蔡美儿在文章中解释道,“虎”被认为是力量和权力的象征,可以激起敬畏和尊重。作为“虎妈”,她认为自己应在女儿们的日常活动中掌握绝对的权力,并要求她们任何时候都要遵循严格的标准。

    其实很多亚裔父母,甚至有些美国本土父母,也会采用相对严格的方法督促孩子学习或者练琴。现在已经功成名就的郎朗,当年就是在父亲的鞭策之下,走向世界舞台的。蔡美儿之所以引起如此强烈的争议,除了她“杀气腾腾”的家庭教育方式外,还在于她一再提到自己“第二代美国移民”的身份,这直接引起了中西方教育模式的正面碰撞。

 

    可惜的是,美国媒体只节选了他们认为最“令人震惊”的内容,塑造了一个手持鞭子、凶神恶煞的中国式“虎妈”形象,但在读完蔡美儿的全部章节之后,读者可以发现蔡美儿的做法其实是经过权衡的,她的女儿也并非读者以为的“受虐儿”。就像索菲亚所说,“没有人能真正地了解全部的事实真相。例如,人人都会以为我对中国的养育方式逆来顺受,可我并不是这样。我伴随它前行,只是出于我自己的选择”。

 

 

夫妻之间的家庭教育分工

 

 

    ——作为第二代美国移民,蔡美儿与丈夫杰德(美籍犹太人,同为耶鲁大学法学教授)的童年和青少年生活截然不同,这也使得他们在家庭教育理念上存在不小的分歧,但是,这是可以协调和互补的。

 

    我的父母和杰德的父母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

 

    杰德的父母把儿子看做有头脑的人类的一员,将去不去上小提琴课的选择权交给了他(结果儿子就轻轻松松地放弃了,而现在却为此感到后悔)。我的父母没给我任何的选择,也从未就任何事情来询问我的看法。每年的整个夏季,杰德的父母都让他和兄弟姐妹们到一个被称为水晶湖的田园诗般的地方,去尽情地寻欢作乐;杰德说,那是他一生中最开心的时光,我们也要尽可能地带索菲娅和露露去水晶湖度假。而我,总是带着电脑前往那里,因此我似乎讨厌夏天。 (比我小7岁、与我性情相投的妹妹美文也是一样。这位计算机编程的高手,一边阅读语法书,一边用图表来进行句法分析,并以此来消磨时间。 )

 

    杰德的父母有着良好的艺术品位,并爱好艺术品的收藏,而我的父母不是搞艺术的。杰德的父母为他支付一定的教育经费,但不是全部;而我的父母为我们工作前的一切付费作准备,他们渴望在老年的时候全然得到子女的尊敬和热爱。杰德的父母却从来没有这样的奢望。

 

    杰德的父母通常会离开孩子出门去度假,他们和朋友到过一些危险的地方。在危地马拉,他们差点儿被人绑架;在津巴布韦,他们参加狩猎远征;在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他们听到了天籁般的加麦兰音乐。

 

    我的父母从不会丢下4个孩子去度假,这意味着我们这一大家子出门旅行时,不得不在相当便宜的汽车旅馆过夜。此外,在发展中国家长大成人。如果有人付费,我的父母也不会去危地马拉、津巴布韦或婆罗浮屠;而会带我们去欧洲,那儿是有政府管理的、适合旅游的地方。

 

    尽管我和杰德没有对养育孩子的问题进行明确、透彻的讨论,但我们基本上认为,要在我们家采用中国式的培养模式。这样做有几个原因:

 

    首先,像许多母亲一样,我承担了大部分的抚养工作,因此,我的养育方式应该被优先考虑。虽然杰德和我在耶鲁法学院有着同样忙碌的工作,可是在家里,我还是那个盯着女孩们做家庭作业、学说普通话、练习钢琴和小提琴的人。

 

    其次,完全撇开我教育孩子的观点,杰德依然倾向于严格的培养方法。他经常批评那些在家里从来不对孩子说“No”的父母(其实更糟糕的是,说完“No”但从不执行)。而杰德善于对女孩们说“No”,但不擅长为她们提供一个积极的方案。他从不会强迫孩子做什么事情,就像不会强迫孩子练习钢琴和小提琴一样。他没有绝对的自信,来为孩子们作出正确的选择。而我,正好弥补了他的缺憾。

 

 

“中国式强制”的前因后果

 

 

    ——这是蔡美儿书中最受美国读者非议的一章,很多读者因此攻击她“虐儿”,而中国读者可能对此并不陌生,郎朗当年跟随父亲在北京学琴时,所接受的魔鬼式训练比这有过之而无不及。

 

    那时,露露大约7岁,依然在学练钢琴和小提琴这两种乐器。她正在练习一支被称为“小白驴”的钢琴曲。对于年幼的弹奏者来说,它也有着不可思议的难度,因为它要求两只手精神分裂般地保持不同的节奏。

 

    露露无法做到。

 

    我们不间断地练习了一个星期,一遍又一遍刻苦地分别训练她的左手和右手,可是当我们试图把两只手的动作合到一起时,一只手常常会被另一只手同化。一时间,所有的努力都化为泡影。

 

    在露露要去上钢琴课的前一天,她终于忍无可忍地暴发了:“我不练了! ”她决意放弃,站起来便摔门而去。

 

    “回到钢琴前来,露露! ”我命令道。

 

    “你不能逼我。 ”

 

    “我当然能。 ”    ……

 

    我卷起袖子回到露露身边,用尽了我能想到的每一种“武器”和“诡计”。我们没有吃晚饭,一直练到晚上。我没有让露露从琴凳上站起来,没有喝水,甚至没有去卫生间,我们的琴房俨然成为一片没有硝烟的战场。我喊得嗓子嘶哑,口干舌燥,露露的琴技不但没有提高,甚至只是在倒退。终于,我快要挺不住了,信念的堡垒不再坚不可摧……

 

    然而,就在那个摇摇欲坠的时刻,奇迹发生了,露露的双手开始“紧急集合”,左手和右手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出色地完成着各自不同的任务。

 

    哈哈,事情原本就应该这样!

 

    露露在同一时间意识到了这一点。我在一旁屏住呼吸,她怀着忐忑的心情又试了一次。然后,她越弹越自信、越弹越快,并保持着她刚刚找到的节奏。一会儿,她开心地笑了:“妈妈,你看,这一点儿也不难! ”她坐在钢琴前,一遍又一遍地、兴致勃勃地弹奏着那首可爱无比的“小白驴”。

 

    那天夜里睡觉的时候,她钻到我的被窝里。我们俩挤在一起相互依偎着、打闹着。最后的胜利让白天的不快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一回,就连杰德也心悦诚服,对我大加赞扬。

 

    西方父母竭力去尊重孩子的个性,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真正的激情,支持他们自我的选择,给他们提供积极的肯定和成长的环境。而中国父母确信,保护孩子的最佳方式,就是帮助他们为未来作好准备,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能力,用实用的技术、工作的好习惯和内在的、没人能够带走的自信来武装他们。

 

 

被妈妈退货的生日卡

 

 

    ——蔡美儿提到中西方父母对子女的期待:西方父母认为养育孩子是他们的责任,他们不应该期待任何回报;而蔡美儿则认为,父母期待感情上的尊重和回报,是理所当然、理直气壮的。

 

    那是在很久以前,两个女孩还很年幼,大概也就是姐姐7岁、妹妹4岁的时候。那一天,是我的生日。餐桌上,我正在把一些已不新鲜的意式薄饼浸泡在餐馆服务员送上的一小碟橄榄油里。在杰德的催促下,露露把她的那份“惊喜”递给了我,那是一张生日贺卡。更准确地说,那只是被草草对折的一张纸。正面画着一个大大的笑脸,打开后,里面是另一张笑脸,上面用蜡笔歪歪扭扭地写着:“生日快乐,妈咪!爱你的露露。 ”我猜想,制作这样的生日卡,恐怕露露只需20秒钟就能搞定。

 

    我也知道,杰德会说“哇塞,太棒了,谢谢你,宝贝儿”,然后,再照着露露的额头来个匆忙而生硬的吻。但我把卡片还给了露露。 “我不想要这个,”我说,“我想要好一点儿的,就是说,你在制作它的时候,得把自己的想法和努力融入其中。我有一个特别的盒子,我会用它来存放你和索菲娅送给我的所有贺卡。而这一张,根本就没资格被放进去。 ”

 

    “你说什么? ”露露疑惑地问道。那一刻,我看见杰德的额头上渗出豆大的汗珠。

 

    我抓住卡片,将它翻过来放在桌上。从我的提包里抽出一支笔,然后在纸上快速潦草地写下“生日快乐,祝露露乐翻天”几个字,再画上一个大大的不开心的脸。

 

    “露露,如果我在你的生日时送给你这个,你会喜欢吗?我从来就没有像这样做过,而我送你的魔法师和巨型滑梯,可是花掉了我好几百美元;我为你预订了硕大的企鹅冰激凌蛋糕;我用自己月工资一半的‘巨资’,来购买那些无聊的不干胶图片和形状各异的橡皮擦,而参加聚会的孩子们玩过之后就满地乱扔。我如此用心良苦,就是为了给你一个美好的生日!那么,今天是我的生日,我想我应该得到比这个更好的生日礼物。因此,这个我拒收。 ”

 

    “能不能给我一点点时间? ”索菲娅轻声地问道,“我得再……”

 

    “索菲娅,递过来让我看一看吧。 ”我说。

 

    索菲娅惊恐地睁大了眼睛,她慢吞吞地拿出了她制作的生日卡。这张用红色卡纸制作的卡片比露露的要大一些,表面上似乎更加热情洋溢,但同样显得空洞。她在卡片上画了一些花儿,在旁边写着:“我爱你!祝世界上最好的‘No.1妈妈’生日快乐! ”

 

    “还不错,索菲娅,”我口气平淡地说,“但也不够好。我在你这个年纪,已经会写诗来祝贺妈妈生日快乐了。还会起个大早,打扫房间,为妈妈做好早餐。我总是努力让自己的祝贺富有创意,比如送给妈妈一些优惠券,上面写着‘免费洗车一次’。 ”

 

    “我也想做得好一些,可你总让我练习弹琴,我哪有空闲的时间呀! ”索菲娅生气地抗议说。

 

    “你应该早一点儿起床。 ”我回答说。

 

    那天晚上睡觉之前,我收到了两张漂亮的、翻然改进的生日贺卡,我很喜欢,并珍藏至今。  “猫爸”的轻松教育,对你孩子管用吗?
 

  一个7岁女孩,因为一首钢琴曲弹不好就被强迫从晚饭后一直练到夜里,中间不许喝水或上厕所。这种苛刻教育方法被美国华裔教授蔡美儿写进名为《虎妈战歌》的书中,并被登上最新一期《时代》周刊封面,引爆世界对东西方教育模式大讨论。

  很快,上海出现了“猫爸”常智韬现身说法对自己女儿从小民主管教,跳舞、学习不操心,孩子照样考进哈佛。

  “虎妈”“猫爸”孰优孰劣?参加两会的不少代表委员认为,不论哪种方式,都要注重能力培养,最终让孩子实现自我。

  中国家长问得最多的3个问题:

  作业做完了吗?

  怎么这么晚才回家?

  和谁出去了,男的女的?

  中国孩子在学习上的辛苦已是不争的事实。全国人大代表王洪军这样描述孩子们繁重的学习生活:周六和周日早晨8点半前在马路上走的孩子,80%以上是去上各类辅导班的;工作日晚上8点半以后还在路上走的孩子,80%以上是下了辅导班回家的。

  一项统计显示,中国现有16岁以下儿童3.8亿人,全国中小学生中参加过相关学业辅导的比例已经超过了63%,而中国家庭开支中三分之一用于教育。

  不少代表委员指出应试教育是导致孩子幸福指数低的“罪魁祸首”。

  国内一家知名网站就“孩子幸福指数”发起一项网络调查。在参与调查的31584位网友中,44.3%的网友认为“学习任务太重,考试压力太大”是中国孩子不幸福的主要原因,有23.8%的网友选择“父母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位居第二。“"中国式"的严肃课堂教育”列第三,有22.6%的网友投票。

  教育专家指出,孩子缺乏更多教育方式上的选择,不仅少了幸福感,也难以激发一个民族的活力和创造力,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程度就会受到影响。

  全国人大代表王玉芝说,目前我国小学、初中和高中在硬件上没有什么区别,高中在图书借阅和网络条件上占优,但在软件上却越来越差,如课外活动逐渐减少、课业负担越来越重等,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应试压力也逐步增加,导致有利于创造力培养的环境逐步减少,所以越是年级高,学校的环境越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全国政协委员刘红宇说:“我觉得孩子还是不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要全面发展。我在孩子学习之余就和孩子一起登山,这是一项对孩子各方面都有好处的运动。”她认为,给孩子自主权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孩子的自信心、被信任感、被欣赏感增强,就有利于发现自己的长处,有利于创造性的激发。

  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做过一个调查发现,中国家长问得最多的3个问题是:作业做完了吗?怎么这么晚才回家?和谁出去了,男的女的?这些看似关心孩子的问题,恰恰体现出对孩子精神层面关怀的缺失。

  “猫爸”常智韬就曾坦言:不管虎妈妈猫妈妈,尊重孩子,和孩子共同成长,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为了让孩子能成功,很多家长容易过分强调“手段”而忽视目的。中国母亲的概念中,“重点学校”是个非常有分量的词。优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分到一杯羹,于是,给孩子择校就成了一门“技术活”。

  所幸人们开始反思目前的主流教育方式。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的一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忽悠,不值得进行大肆的宣传和推广”就体现出这种理性反思。据新华社

  虎妈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原名蔡美儿。近日她出版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书,介绍了她如何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她骂女儿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虎妈的教育方法引起美国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

  猫爸教出“哈佛女儿”的常智韬先生。女儿常帅在与美国最优秀学生的竞争中获胜,2010年被哈佛大学录取。当地报纸称常帅“跳舞跳进哈佛”,因为这个女孩坚持跳了12年舞。更让莘莘学子“羡慕嫉恨”的是,这个经常因跳舞出访或者演出而逃课的女孩,在上海七宝中学的学业成绩名列前茅,年年都获得奖学金。 二、“虎妈”和“猫爸”谁更管用?   “虎妈”其实是个好妈妈
  蔡美儿是一个非常用心的妈妈,她愿意在孩子身上花很多有质量的时间。她让孩子学会坚持和努力,这对孩子成长非常重要。对于移民家庭来说,孩子出生在父辈通过努力为其创造的优越家庭环境中,更需要从小体验艰难,这对国内的“富二代”教育也有借鉴意义 “猫”“虎”各有粉丝

 

 

    “我感觉这(‘虎妈’的做法)是一种挑衅,”家住新泽西州、在纽约从事儿童心理咨询工作的亚历山德拉·曼德尔对新华社记者说。身为5个孩子的母亲,她对“虎妈”骂孩子是废物、要求孩子每科成绩得A、不准看电视、不准玩电脑游戏、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教育方式感到惊愕。“我从来不会羞辱孩子,我也绝不会让孩子为我或为家族的荣誉去奋斗。孩子应该自己选择人生,为自己负责,”曼德尔说。

 

    在看完《时代》周刊关于“虎妈”的介绍后,做母亲的甘女士不禁向新华社记者感慨:“看来 ‘虎妈’教育没有最严,只有更严,我对自己的孩子还是太宽松了。”在甘女士的美国同事眼中,甘女士已经符合“虎妈”的标准了。她规定儿子虎子每天不能看电视,一周只有周六周日可以玩电脑游戏,每次不超过一小时,每天弹钢琴30分钟,周末还要去学跆拳道和中文。

 

 

第三种选择更理想

 

 

    事实上,“虎妈”的过分严苛及“猫妈”的自由放任都是比较极端的个例。纽约大学文化发展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奈奥比·韦教授在一年多的中美育儿模式研究中发现,“虎妈”并不绝对地代表中国式育儿方式,而美国育儿模式也并非完全是纵容懒惰、毫无自律。

 

    她说:“育儿模式并不是非此即彼,不是中式就是美式,不是‘虎妈’就是‘猫妈’。育儿模式也并非‘厚此’就要‘薄彼’,并非注重创造力就要牺牲学业。”

 

    “最理想的其实是第三种模式:即取中西教育所长,补两者之所短,比如对孩子在社会、情感关系方面进行培养,教孩子如何去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掌握社会生活的技能,”韦教授说。她强调,成功的育儿模式没有绝对的衡量标准,因为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所以育儿模式也不可能完全复制。

 

 

“虎妈”也有可取处

 

 

    美国佩斯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佩斯大学孔子学院院长牛卫华告诉记者,“虎妈”的教育模式虽有极端和夸张的一面,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一些可以借鉴的地方。“蔡美儿是一个非常用心的妈妈,她愿意在孩子身上花很多有质量的时间。她让孩子学会坚持和努力,这对孩子成长非常重要。而且,她为孩子树立了远大目标,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实现目标,最大限度发挥孩子的潜能,”牛卫华说.

 

    美国教育改革明星人物、华盛顿市前教育总监米歇尔·李也认为,东西方教育观的不同导致教育方式的差别,而西方的不少教育观念“已到了该改一改的时候了”。李说,东方教育观是把教育纳入经济政策,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以帮助他们在竞争中获得成功,同时也给国家带来经济繁荣。而西方的教育观是把教育纳入社会政策,因此会对小孩过分宽容及过多鼓励。但在经济面临困境时,社会政策能获得的资源往往减少,这将让美国的教育体系面临更多压力。

 

    牛卫华认为,“虎妈”的教育模式与其说是中国教育模式,不如说是移民家庭的教育模式更为恰当。对于移民家庭来说,孩子出生在父辈通过努力为其创造的优越家庭环境中,更需要从小体验艰难,这对国内的“富二代”教育也有借鉴意义。 做虎妈还是猫爸关键看孩子
  有些孩子是需要扶持的类型,那么学风严谨、要求严格的学校更适合;有些孩子属于“自律型”,那么环境氛围比较宽松的学校文化更合适;有些孩子属于“潜力股”,班主任在管理时不妨适当加压,创造机会给予其更高的平台,用压力激发其动力…… 李爱铭

 

 

    最近,关于家长的话题此起彼伏。那厢,美国的“虎妈”横空出世,以强悍的管教方式助两女成功,引起西方对中国式教育的热议;这厢,上海的“猫爸”以身说法,自己女儿从小民主管教,跳舞、学习不操心,孩子照样考进哈佛。

 

    家长们纷纷站队、学“虎妈”或“猫爸”成功育儿模式时,网友们开始痛批,自己从小有个宿敌,叫“别人家的孩子”——自家爸妈从小拿来跟自己比的这个“别人家的孩子”,从来不玩游戏,不聊QQ,不喜欢逛街,天天就知道学习,回回年级第一。自己的童年,就在每天的对比中,日益“自惭形秽”……

 

    “虎妈”“猫爸”与 “别人家的孩子”,之所以引起如此关注,说到底,都是因其具备了一个共同点:树起了一根“成功育儿”的新标杆。多少年来,无论是“哈佛女孩”,还是13岁的少年大学生,抑或4岁时背诵《三字经》的小神童,话题一出,总能引来热烈的关注和讨论。其背后“成功”的育儿经,也总被很多家长视为至宝而大力追捧。

 

    其实这样做本无可厚非。孩子成长需要成人的教育和引导。“虎妈”的孩子,不仅学业成功,而且登上最高音乐殿堂;“猫爸”的女儿不仅舞跳得好,而且成绩优异被国外名校录取。孩子有出息,父母管教有方。于是,“虎妈”的女儿、“猫爸”的女儿,成了众多追捧者的“别人家的孩子”。要培养这么优秀的孩子,应按“虎妈”学虎样,还是照“猫爸”学猫样?家庭教育的策略是强硬还是宽松?小到选择课外特长学习的种类是画画还是乐器,大到择校升学是寄宿还是走读,该严格管束帮助孩子长大,还是该尊重孩子,自主成长……此类分歧是当下家长在管教孩子时,都要遇到的两难境地。因此,“虎妈”和“猫爸”“横空出世”后被不少家长当成效仿的榜样。

 

    但关键问题在于,这几个榜样,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孩子本身有千差万别,教育模式不可能千篇一律。对缺乏主见、习惯顺从的孩子,如果“虎妈”上场,事事做主、管头管脚,有可能按设定好的模式,一路顺风成长成才;如果对这类孩子按“猫爸”的散养政策,便可能放任自流、无力自主而迷失方向。对于自主性强、活泼多变的孩子来说,“虎妈”的管教方式则很可能压抑其个性,浪费潜能或者出现逆反;按“猫爸”的办法行事,把选择权放手给孩子,孩子有可能会自信向上、自立自强。

 

    因此,问题争议的焦点,不再是虎妈与猫爸的教育方式孰优孰劣,而是哪种办法与某一个具体孩子、孩子成长的哪一方面、哪一阶段更“匹配”。小到每一位家长、大到一所学校,皆是如此。有些孩子是需要扶持的类型,那么学风严谨、要求严格的学校更适合;有些孩子属于“自律型”,那么环境氛围比较宽松的学校文化更合适;有些孩子属于“潜力股”,班主任在管理时不妨适当加压,创造机会给予其更高的平台,用压力激发其动力……

 

    而且,衡量孩子成功的标准,也绝非“成绩全A”和“演奏到最高音乐殿堂”这一类。郎朗是成功的钢琴师,丁俊晖则是成功的球手,电脑时代的高级技工也可以炙手可热……成功标准要多元化,避免以人之长比己之短、避免总以学习成绩和能否考进名牌大学做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才能多发现自家孩子的长处。孩子的成长总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管教孩子过程中,用心去打造出适合自家孩子的方法,那才最有效。  三、假如家有中等生,你怎么看? 一个班级里,除了前十名和后十名,剩下的都是中等生,在全国2亿多中小学生中,就有高达1.3亿的“中等生”。从现实来看,大多数孩子注定了都只能是“中等生”,怎么用积极的态度去看待这个群体,就是个很严肃的课题——    调查:更多优质人才出自中等生
  过去20多年,那些身为“高考状元”的优等生,工作后大都成绩平平,很少有人成为某一领域中杰出的人才;反而是那些昔日的“中等生”,很多却成了精英人才。第一,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下,“优等生”们太循规蹈矩,太符合规范了,可能丧失了很多创造力,而“中等生”相对比较轻松,在应付各种规矩的同时,还能较多地保存着自己的创造力……

    让孩子成为“第一名”、“优等生”,这几乎是所有中国家庭的期待,但相关调查却显示,过去20多年间的“高考状元”们,踏上工作岗位之后大都成绩平平;而那些众所公认的精英人士,小时候往往只是家长和老师们眼中的“中等生”甚至“差生”。面对这样的落差,结合自己的育儿理念,北京林业大学教授、社会学博士方刚提出“养儿就做中等生”和“宠爱教育”的教育理念。 “一直以来,市场上流行的家庭教育理念提倡的都是‘优等生’教育,这不仅约束了孩子们的创新能力,也让大多数家长倍感压力,似乎没把孩子培养成‘优等生’,这个家长就不合格一样。给孩子做‘中等生’的自由,不仅解放了孩子,也是家长们的自我解放。 ”

 

 

更多优质人才出自“中等生”

 

 

    记:《我的儿子是“中等生”》这样的书名,令大多数家长感到意外,因为一直以来都是“优等生”的父母在介绍自己家庭教育的经验。

 

    方:我写完这书的时候正值2010年高考过后,来自媒体的调查和总结显示,过去20多年,那些身为“高考状元”的优等生,工作后大都成绩平平,很少有人成为某一领域中杰出的人才;反而是那些昔日的“中等生”,很多却成了精英人才。我认为其中有两个很重要的因素,第一,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下,“优等生”们太循规蹈矩,太符合规范了,可能丧失了很多创造力,而“中等生”相对比较轻松,在应付各种规矩的同时,还能较多地保存着自己的创造力。第二,有些“优等生”之所以学习成绩好,并非出于个人的理想信念,而是在父母老师的压力之下不得不努力学习,这样的学生可能暂时成绩很好,但到了大学阶段,没人督促他学习了,他可能就找不到奋斗目标了,我就看到很多原本成绩出众的大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一来,他们踏上工作岗位之后就很难继续出类拔萃。

 

    从现实来看,大多数孩子注定了都只能是“中等生”,那么怎么用积极的态度去看待这个群体,就是个很严肃的课题。但一直以来,我们社会流行的都是“优等生”的教育模式,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一种等级偏见,因为我们通常是以学习成绩来做这样的划分。但是,学习成绩中等,这个孩子就一定是“中等”的吗?孩子的思考能力、创造力、人格整体素质,又该如何划分等级呢?当我们哀叹中国没有产生世界级的顶尖人才的时候,是否反思过,将学生按等级划分的教育体制,在这过程中有起了什么作用?

 

    我写完这本书,联系出版社的时候,有个编辑就跟我说:你这书名一听就不行,没人买,你应该把书名换成“如何使孩子从中等生变成优等生”。但我不想这样做,我的儿子,以我们的眼光,应该算是优等偏下、中等偏上的。但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牛孩”太多了,一比,他就是绝对的中等生了。我就告诉我儿子说:规规矩矩、老实听话、成绩永远100分的“优等生”,你确实不是。你就是一个淘气活泼、经常惹祸、不听训教的中等生。但是,你保持了孩子的天性,你的思想是自由的,你的心灵是开放的,我们从你身上看到了潜在的优秀品质。这是为人父母和为人师者都应该正视和珍惜的东西。

 

 

“宠爱教育”要建立在理解基础上

 

 

    记:前段时间,来自美国蔡美儿强势的“虎妈”教育方式受到很大的争议,你怎么看待这种把孩子推向成功的教育模式?

 

    方:我个人觉得,这样的家庭教育未必就是真正的“成功”教育,要看我们如何理解“成功”二字。是学习成绩好吗?是有很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吗?如果父母这样定位培养目标,他们的小孩确实可能出类拔萃,但同时也会感到不胜负荷。我们不止一次看到这样的例子,有的优等生因为没考进理想的大学,或者只是某一次考试失利,从此一蹶不振,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甚至有轻生的念头。这样的孩子,能算“成功”吗?我觉得好的“成功”,是一个人自由、快乐、有理想有梦想,积极进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有很好的人格素质。如果家长这样定位培养目标,就算小孩不是优等生,他未来的人生也不会太差。毕竟我们培养的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装知识的容器。

 

    记:你所提倡的“宠爱教育”跟蔡美儿的强势教育截然不同,它的核心是什么?

 

    方:我举个例子,跟很多小朋友一样,我儿子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很不适应。因为在家庭中,他随时随地都被关注着,被浓厚的爱包围着。但到幼儿园后,一个老师面对十几个孩子,分身乏术,不可能总是盯着一个孩子。有一天,幼儿园老师告诉我们,他中午吃饭的时候突然站起来满屋子跑,让他坐下后,便一口不吃了,只是哭。一般的家长,可能会把孩子训一顿,但凭着对他的了解,我们懂得他这么做实际上是想吸引老师的注意,多给他一些关注,而当他的目的没有达到,反而被要求立即坐下好好吃饭的时候,他自然会感到强烈的失落。但是,这又必须是他学会接受与适应的,因为社会毕竟不是家庭,我们必须让孩子懂得这之间的差别。所以我们向幼儿园园长请教,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这种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同时也向老师解释孩子这么做不是调皮捣蛋,只是想获得更多关注。那以后的几天里,老师们显然给了他格外多的关注,我们再接他放学的时候,他已经不哭了,甚至有几次说喜欢去幼儿园。

 

    经常有朋友说我们太宠小孩了,遇到这种事情,训一顿就完了呗,但我们不想这么做,“宠爱教育”绝不等同于溺爱,让孩子快乐也不是纵容他整天无所事事,而是尊重孩子的快乐天性,尊重孩子的欲求,平等对待和理解他们,给他们充分的爱和心理上的支持。

 

 

中国家长都在“纠结”中前行

 

 

    记:但是家长们会说,在现在的教育体制和升学压力下,不督促孩子学习是不行的。

 

    方:我完全可以理解这些家长们的心态,人都是社会动物,整个社会环境也不允许家长们做到多么 “超脱”。我们也送儿子去上美术班、英语班、奥数班,美术和英语他自己非常喜欢,假期的时候都主动要求去上,但奥数他就不太喜欢。后来我跟着去上了几节课,发现所谓的奥数班就是老师带着一群学生做试卷,然后分析答案,我觉得这样的奥数班对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毫无用处,于是就同意他不上了。      我们见识过的最“疯狂”的家长,从孩子一年级时就在外面上课外班,周末两天排得满满的。孩子用于课外班的精力,远远大于小学里的正规教育。一位妈妈甚至辞职,专门陪孩子上各种课外班,她会把课上讲的所有奥数题都做一遍,再辅导孩子,家长们甚至成立了一个小的聚会,每周在一起切磋那些课外班上的难题、怪题。自己的孩子没有面临小升初问题的家长,可能会不理解这样的父母,或责怪他们给孩子压力过大,但是,当我们开始面对“小升初”时,我们深刻地理解了他们。不如此,又能怎么办呢?有错的不是父母,而是我们的教育。

 

    我也认识特立独行的父母,认定中国的教育出了问题,不想让这样的教育毁了孩子,小学毕业就不让孩子上学了,自己在家自学。但是,大多数家长,包括我们自己,都没有这样的勇气。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在现行的体制当中,尽可能让孩子快乐一些,而只要满足于“中等生”和“中等学校”,这样的快乐其实是不难获得的。很多中国家长是既想督促孩子取得好成绩,又很明白这样做给孩子带来的压力,他们就是在这样“纠结”的过程中前行的。

 

 

培养孩子的“兼性”气质

 

 

    记: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关于“如何教育男孩/女孩”的观点,以一个性别专家的角度,你怎么看待不同的培养模式?

 

    方:在我还不知道孩子性别的时候,我买了一些布娃娃放在家里,我妈妈就告诉我说,如果生下来是个男孩,那这些布娃娃就得收起来了,因为男孩子不好玩布娃娃,否则以后会变成娘娘腔。但我儿子出生之后,这些布娃娃还是成了他玩具的一部分,他上一刻可以很温柔地玩布娃娃,下一刻就拿着小手枪疯玩了,我觉得这些都是不矛盾的。

 

    上了幼儿园之后,很多朋友都说我儿子太淘气了,幸好是男孩,否则可不得了。但在我们看来,小孩的淘气,其实是他很快乐很自信的表现,他勇敢地去探索外部世界,还没有考虑到成年人行为规范对自己的制约。我觉得这是基于对小孩本性的理解,而不是说如果是男孩就可以淘气,如果是女孩就必须乖巧一点。我们对孩子的忠告是,不要因为你的调皮,引起别人的反感,或者说让他在适当的时候学会看看别人的脸色。其实这也是做家长的纠结所在,一方面希望孩子保持自由快乐的本性,另一方面又希望他慢慢学习各种社会规范,“懂事点儿”。

 

    我个人完全反对将男孩女孩区别对待、区别培养的观点,以社会性别的角度来看,只要是优秀的品质,男孩女孩都应该具有。如果我们过分强调男孩的阳刚气质、男孩不能流泪,或者是女孩的阴柔气质、女孩长大就要嫁个好男人这些观点,只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我也强调家庭教育需要父母的共同参与,这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可以体验到一种家庭内部平等和谐的氛围,同时吸收父母双方的优点。因为从人格培养来说,不需要分男女,融合各种优点的“兼性”气质是最理想的。     谁娶到她,将是最幸运的人
   我们都是平平凡凡的人,却人人都想出类拔萃,望子成龙。近年来台湾所培养出来的所谓高才生,大部份是不懂人情世故、思想有偏差的书呆子。世俗观点大都是不正确的。请看一位家有中等生的家长,女孩虽然学习一般,但她的母亲不但自信,而且智慧。她觉得女儿够伟大的,将来谁娶到她,将是最幸运的人……  真是一篇令人值得深省的文章,我们都是平平凡凡的人,却人人都想出类拔萃,望子成龙。近年来台湾所培养出来的所谓高才生,大部份是不懂人情世故、思想有偏差的书呆子。世俗观点大都是不正确的。我觉得这小女孩很不平凡,相当伟大,将来谁娶到她,将是最幸运的人。

 女儿的同学都管她叫 “二十三号”。她的班总共有五十个,而每每考试,女儿都排名二十三。久而久之,便有了这个雅号,她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中等生。我们觉得这外号刺耳,女儿却欣然接受。

 老公发愁地说,一碰到公司活动,或者老同学聚会,别人都对自家的“小超人” 赞不绝口,他却只能扮深沉。人家的孩子,不仅成绩出类拔萃,而且特长多多。唯有我们家的 “二十三号女生”,没有一样值得炫耀的地方。因此,他一看到娱乐节目那些才艺非凡的孩子,就羡慕得两眼放光。

 后来,看到一则九岁孩子上大学的报导,他很受伤地问女儿:孩子,你怎么就不是个神童呢?女儿说,因为你不是神父啊。老公无言以对,我不禁笑出声来。

 中秋节,亲友相聚,坐满了一个宽大的包厢。众人的话题,也渐渐转向各家的小儿女。趁着酒兴,要孩子们说说将来要做什么。钢琴家,明星,政界要人,孩子们毫不怯场,连那个四岁半的女孩,也会说将来要做央视的主持人,赢得一阵赞叹。

 十二岁的女儿,正为身边的小弟弟小妹妹剔蟹剥虾,盛汤揩嘴,忙得不亦乐乎。人们忽然想起,只剩她没说了。在众人的催促下,她认真地回答:“长大了,我的第一志愿是,当幼儿园老师,领着孩子们唱歌跳舞,做游戏。”
 众人礼貌地表示赞许,紧接着追问她的第二志愿。她大大方方地说:“我想做妈妈,穿着印叮当猫的围裙,在厨房做晚餐,然后,给我的孩子讲故事,领着他在阳台上看星星。” 亲友愕然,面面相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老公的神情,极为尴尬。

 回家后,他叹着气说,你还真打算让女儿将来当个幼儿园老师?咱们难道真的眼睁睁地看着她当中等生?其实,我们也动过很多脑筋。为提高她的学习成绩,请家教,报辅导班,买各种各样的资料。

 孩子也蛮懂事,漫画书不看了,剪纸班退出了,周末的懒觉放弃了。像一只疲惫的小鸟,她从一个班赶到另一个班,卷子,练习册,一沓沓地做。

 可到底是个孩子,身体先扛不住了,得了重感冒。输着液体,在病床上,她还坚持写作业,最后引发了肺炎。病好后,孩子的脸小了一圈。可期末考试的成绩,仍然是让我们哭笑不得的二十三名。

  后来,我们也曾试过增加营养、物质激励等等,几次三番地折腾下来,女儿的小脸越来越苍白。而且 ,一说要考试,她就开始厌食,失眠,冒虚汗,再接着,考出了令我们瞠目结舌的三十三名。

 我和老公,悄无声息地放弃了轰轰烈烈的揠苗助长活动。恢复了她正常的作息时间,还给她画漫画的权利,允许她继续订《儿童幽默》之类的书报,家中安稳了很久。我们对女儿,是心疼的,可面对她的成绩,又有说不出的困惑。

 周末,一群同事结伴郊游。大家各自做了最拿手的菜,带着老公和孩子去野餐。一路上笑语盈盈,这家孩子唱歌,那家孩子表演小品。女儿没什么看家本领,只是开心地不停鼓掌。她不时跑到后面,照看着那些食物。把倾斜的饭盒摆好,松了的瓶盖拧紧,流出的菜汁擦净。忙忙碌碌,像个细心的小管家。

 野餐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两个小男孩,一个奥数尖子,一个英语高手,同时夹住盘子的一块糯米饼,谁也不肯放手,更不愿平分。丰盛的美食,源源不断地摆上来,他们看都不看。大人们又笑又叹,连劝带哄,可怎么都不管用。最后,还是女儿,用掷硬币的方法,轻松地打破了这个僵局。

 回来的路上,堵车,一些孩子焦躁起来。女儿的笑话一个接一个,全车人都被逗乐了。她手底下也没闲着,用装食品的彩色纸盒,剪出许多小动物,引得这群孩子赞叹不已。至下车,每个人都拿到了自己的生肖剪纸。听到孩子们连连道谢,老公禁不住露出了自豪的微笑。

  期中考试后,我接到了女儿班主任的电话。首先得知,女儿的成绩,仍是中等。不过,他说,有一件奇怪的事想告诉我,他从教三十年了,第一次遇见这种事。

  语文试卷上有一道附加题:你最欣赏班里的哪位同学,请说出理由。 除女儿之外,全班同学,竟然都写上了女儿的名字。理由很多:热心助人,守信用,不爱生气,好相处等等,写得最多的是,乐观幽默。班主任还说,很多同学建议,由她来担任班长。他感叹道:你这个女儿,虽说成绩一般,可是为人,实在很优秀啊。

  我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正在织围巾的女儿,歪着头想了想,认真地告诉我说,老师曾讲过一句格言: 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她轻轻地说:“ 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我猛地一震,默默地打量着她。她安静地织着绒线,淡粉的线,在竹针上缠缠绕绕,彷佛一寸一寸的光阴,在她手,吐出星星点点的花蕾。我心,竟是蓦地一暖。

  那一刻,我忽然被这个不想成为英雄的女孩打动了。这世间,有多少人,年少时渴望成为英雄,最终却成了烟火红尘的平凡人。

 如果健康,如果快乐,如果,没有违背自己的心意,我们的孩子,又何妨做一个善良的普通人。

  长大成人后,她一定会成为:贤淑的妻子,温柔的母亲,甚至,热心的同事,和善的邻居。在那些漫长的岁月,她都能安然地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作为父母,还想为孩子祈求怎样更好的未来呢?

四、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总是比自家的好? 有一种奇特的生物,叫“别人家的孩子”,这种生物不玩游戏,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学习,回回年级第一。这种生物可以九门功课同步学,妈妈再也不用担心他的学习了……  聪明的家长,让孩子自己跟自己比
  聪明的家长表扬孩子时,从不将其与另一个孩子作比较,而是和孩子的过去比。对于幼儿来说,他的自我意识最初是通过成人的评价获得的。而对于年长的孩子来说,家长能够发现自己孩子的独特之处,会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对你充满感激……   有一种奇特的生物叫——别人家的孩子!
  茫茫宇宙中,有一种神奇的生物
  这种生物不玩游戏,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学习,回回年级第一。
  这种生物可以九门功课同步学,妈妈再也不用担心他的学习了……
  这种生物叫做别人家的孩子……
  这种生物考清华,望北大,
  能考硕士、博士、圣斗士,还能升级黄金、白金和水晶级,
  他不看星座,不看漫画,看到电脑就想骂娘……
  这种生物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甚至会刀枪剑戟斧钥钩叉,
  而我们只会吃喝拉撒;
  他是团员、党员、公务员,将来还可能知道地球为什么这么圆。
  这种生物长得好看,写字好看,成绩单也好看,就连他的手指甲都是双眼皮的……
  这种生物每天只花10块钱都觉得奢侈浪费和犯罪,
  这就是感动中国2011

  十大人物之——别人家的孩子!

  “有一种奇特的生物叫——别人家的孩子!”这个热帖在微博、论坛、新闻里处处可见,“别人家的孩子”猛然间红遍大江南北。跟着这些热帖的,却是生活在“别人家的孩子”阴影中的孩子们——
  “优秀的孩子们啊。请不要让我妈认识你们!!”
  “我生活中最近也有这种生物!人家月薪XXXX元,人家工作XXXX好,出国旅游还是公费!!我妈天天叨叨以上几句!”
  “可惜我爸妈已经认识了!我已经活在这些不明生物的阴影下10多年了!!!”
  “这种生物之外还有一种生物……他会在被他娘拽着耳朵骂成绩差的时候说‘后楼的谁谁比我还差’,而这个谁谁就是我,而这话是我娘叨叨过好多次的。”
  “真想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免得我爹娘一看我就很闹心地要说,别人家的…如何了,别人家的…又如何了”
  “我特别不理解,别的还说得过去,‘别人家孩子长得好看,进了垄断国企’这两事儿还能拿来数落自己家孩子?孩子不数落你就不错了!”
  ……
  “别人家的孩子”在父母的口中总是那么完美,即便他不是那么完美,他也总是拥有、而且总是恰好拥有你所没有的优点;最关键的是,他总是在你备受爸爸妈妈批评的时候适时地出现,种种“闪光点”让你在讨厌他的同时也顺带鄙视自己。
  “说别人家的孩子,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知耻而后勇,但真实的效果往往是别人家的孩子让自己的孩子知不足,而不敢前进了”——“别人家的孩子”折射出了家长如何正确评价孩子的问题。作为一名教师,我总是在工作中遇到这样的家长,他们对孩子的评价要么缺斤少两,要么一两却能称出一斤——处处高估孩子,盲目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其实,和普通的秤不同,父母心中的秤时刻都应该调校,最重要的是不要时刻问“我的孩子真的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吗?” 尊重差异,让孩子自己跟自己比
  由于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等众多原因,每个孩子的发展速率、认知能力、生活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都不相同,因此孩子即时的、外显的行为没有优劣之分。最好的教育是,每个孩子在学校中无论开朗还是内向,无论动手能力强还是语言能力强,都有机会进行选择,以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式来活动。
  但是,现在的中小学也许不能做到尊重孩子的差异和个性,因此家长请不要给孩子雪上加霜了,当自己最亲近的人也觉得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己好的时候,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可能会受到永久的伤害。
  聪明的家长表扬孩子时,从不将其与另一个孩子作比较,而是和孩子的过去比。对于幼儿来说,他的自我意识最初是通过成人的评价获得的。而对于年长的孩子来说,家长能够发现自己孩子的独特之处,会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对你充满感激。

赞美孩子不是越多越好

  表扬不是越多越好,孩子需要适度的肯定,一方面是语言适度:对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孩子用不同的语气来表扬。比如对低幼和害羞的孩子,语言可以夸张些,以增强激励性;对中小学生来说则可以用平和些的语气,随和的情感反馈更令孩子感激成人的赞扬;对好表现自己的孩子既要具体肯定,又不要过于夸张,这样既尊重了孩子,又可帮助他调节情绪。另一方面是语态适度:特别是低幼年龄的孩子,在口头表扬的同时,可配合使用举举大拇指、摸摸头、拍拍肩、鼓鼓掌、抱一抱等身体语言,强化夸奖的效果;而对大年龄和性格腼腆的孩子,可以配合使用亲切的眼神,适当的手势。表扬不是目的,目的在于让孩子感受到成人对他们的爱和欣赏,使孩子受到鼓舞不断进步,并且悦纳自己。
  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对于年幼的孩子,都应该蹲下来观察孩子,发现他独特的能力和特点,给予适宜的表扬和肯定,而且对于年幼的孩子,家长和老师的赞美应该让他自己看到自己的进步。

孩子需要真实的表扬

  真实的表扬意味着表扬孩子要具有指向性——针对一件具体的事情,避免空泛、虚伪。事实上,结合孩子完成任务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和运用的智慧来夸奖效果最好,如“你真努力!”“你很会想办法!”这能让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和错误,遇到困难愿意自己尝试各种方法,把心思放在如何解决问题上,而不用担心会受到批评。智慧的家长会实事求是地根据孩子的行为作出真实的评价,比如:“你这次确实比上次做得更好了”等。
  而对于低幼年龄的孩子,要避免使用“鼓励弱项的言语”,譬如“平常不爱说话的冬冬今天也告诉大家自己最喜欢的人是谁”;“最爱说话的敏敏今天也能做个安静的小听众了”,看似表扬,其实会让孩子感到很恼火。
  对于孩子来说,终身受益的是和谐的亲子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所以,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与孩子以诚相待,经常和孩子进行感情交流,这会孩子感受到“老师/爸爸妈妈是值得信赖的:老师/爸爸妈妈体谅我;老师/爸爸妈妈明白我的难为情;老师/爸爸妈妈发现了我的进步;老师/爸爸妈妈是爱我的……”

  家长越了解孩子,孩子就会学得越好

  多学一点,总是没错的。英语、舞蹈、画画、钢琴、珠心算……趁着孩子年龄小,多上几个兴趣班,多学习一些知识,多掌握一门技术,将来总不会吃亏的。
  近几十年来,脑科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都揭示了同一个事实,急功近利的做法反而会得不偿失……
  面对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虎妈”、“猫爸”之类,教育专家看得清楚——不论是“虎妈”还是“猫爸”,他们教育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不论是快乐教育还是严格教育,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也许有借鉴意义,但并不值得全面仿效。甚至有专家提出:当你有了一个让人赞不绝口的孩子时,或者当你津津乐道自己的教育成果时,别忘记了,也许是上天给了你一个满足了你对优秀定义的孩子。

所谓“虎妈”之类,并不具备指导和推广意义

  郑方贤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如果我们想把孩子培养成科学家,就从小开始照着科学家的方式据悉培养;如果我们想把孩子培养成音乐家,就从小开始按照音乐家的模式来培养……如果这样能够成功,那么教育该是一件多么简单的事!可惜的是,教育并不这么简单。1000个孩子就有1000种教育的方法。

  不论是“虎妈”还是“猫爸”,还是更早前的“哈佛女孩”、“耶鲁男孩”,这些都是个案。他们的成功,是建立在许多不成功个案的基础上的。我们看到的,是成功的案例,但我们看不到按照同样方式培养的并不成功的孩子,至少是世俗的眼光中并不成功的孩子。如果按照同样的方式教育孩子就会成功,那就把教育简单化了,甚至功利化了。因此,所谓“虎妈”之类的教子方法,并不具备指导和推广意义。教育是最个体化的内容,只有根据孩子特点实施的教育,才是最合适的教育。

  有人认为,“虎妈”管教孩子的方式虽然算不上“快乐教育”、“兴趣教育”,但是,从培养人才、参与竞争的角度说,她的方式是很实用、很有效的。也有人说“猫爸”的方式培养出的女儿一定更有创新能力,一定有更好的发展前途。但是即便假定他们的教育方法都是很好而且有效的,家长必须考虑的是,我给孩子的教育或者说我给孩子提供的资源,是否以孩子的自主选择为基础。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在孩子自主选择的基础上,给孩子更多的专业训练和培养。总是有家长苦恼于孩子的自主选择是否可以坚持,是否只是一时兴起,其实任何时候家长都应该让孩子自主选择、自主放弃。只让孩子选择坚持,那就不是真正的选择,从来没有人说过,更没有研究表明,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必须学才艺、学知识。而且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说,家长需要做的是等待孩子成长,而且家长所说的孩子学习不好,今后不能适应社会竞争等等,也都是成年人强加给孩子的。

  家长需要做的准备是等待孩子成长,等待孩子自主做出决定,用专业的眼光来帮助孩子进行选择,进行判断,并且提供给他专业的帮助。而不是逼孩子成才或者是规划孩子成才。   当孩子还刚刚学会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时,所有的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让孩子生活得幸福、快乐。但是当孩子逐渐长大,面临学习的竞争,原先的幸福快乐论调立刻就被我们抛诸脑后,我们一下子就会变得急躁和功利起来,恨不能用最快捷的方式把知识技能一股脑儿灌输给孩子。看看我们有时在面对孩子应该学习什么和应该怎样学习的问题上,是如何与我们当初的美好愿望背道而驰的吧!

超前训练仿佛跳跃发展,缺乏后劲

  *多学一点,总是没错的。英语、舞蹈、画画、钢琴、珠心算……趁着孩子年龄小,多上几个兴趣班,多学习一些知识,多掌握一门技术,将来总不会吃亏的。

  *学就要学得精,对孩子的要求要不断提高。把家教请回家,一对一地进行针对性指导,力求让孩子在一个方面达到完美,虽然现在辛苦点,但这样的付出一定会有回报的。

  *外面教的东西都不实在,还不如自己来教。每天布置孩子读读、写写、算算也不难,虽然孩子现在不乐意,但等到他入学后学习轻松了,就能体会做家长的苦心了。

  事实真的如此吗?这样简单的做法真的有效,真的对孩子未来的学习有帮助吗?近几十年来,脑科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都揭示了同一个事实,那就是儿童的早期经验与未来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即时的,而是潜在的、长远的。正因为如此,幼儿教育被称之为着眼于未来的奠基工程,急功近利的做法反而会得不偿失。

  违背儿童发展规律的训练,其实是牺牲了孩子个性多方面发展的机会。而所谓的超前训练,就是在第一阶段还没有打好基础的时候就急于跳跃发展,这种发展是缺乏后劲的。强制孩子学习,会使孩子一直处于紧张、焦虑和压抑状态。久而久之,将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健康,孩子会习惯于被动地学习,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家庭教育,必须考虑幼儿的学习特性

  其实,所有的儿童都天生具有学习倾向,这种自然的学习倾向,决定了家庭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幼儿学习的特性,否则就无法真正理解孩子的学习需求。作为儿童遗传资质的一部分,他们来到这个世界时,不仅已经为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而且还非常渴望学习,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爸爸妈妈们一定要十分珍惜和保持孩子的这种自然、天性的活力。

  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会通过他天然的求知欲和自身的努力,认识很多事物并逐渐累积学习经验。但是仅仅通过自身努力而没有成人的帮助,他们的学习仍是不完整的。对孩子来说,他们必须与能给他们提供帮助的成人之间建立起积极的联系,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在家庭中,这种联系就是指“亲子关系”。因此,家长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家长越是了解孩子,越是理解孩子的学习方式,越是懂得如何为孩子的学习提供支持,孩子就会学得越好。

  幼儿自控能力差或影响成年后健康
  一项最新的研究显示,婴幼儿在蹒跚学步时,如果自我控制评估得分较低,成年后遭遇问题的可能性更大,这些问题既包括疾病等生理问题,也包括酗酒、吸毒、财务困难,以及违法犯罪等生活上的困境……   管他“虎妈”和“猫爸”,学谁都白搭
  如果我们想把孩子培养成科学家,就从小开始照着科学家的方式据悉培养;如果我们想把孩子培养成音乐家,就从小开始按照音乐家的模式来培养……如果这样能够成功,那么教育该是一件多么简单的事!不论是“虎妈”还是“猫爸”,还是更早前的“哈佛女孩”、“耶鲁男孩”,这些都是个案,教育并不这么简单。1000个孩子就有1000种教育的方法……   面对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虎妈”、“猫爸”之类,教育专家看得清楚——不论是“虎妈”还是“猫爸”,他们教育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不论是快乐教育还是严格教育,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也许有借鉴意义,但并不值得全面仿效。甚至有专家提出:当你有了一个让人赞不绝口的孩子时,或者当你津津乐道自己的教育成果时,别忘记了,也许是上天给了你一个满足了你对优秀定义的孩子。

所谓“虎妈”之类,并不具备指导和推广意义

  郑方贤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如果我们想把孩子培养成科学家,就从小开始照着科学家的方式据悉培养;如果我们想把孩子培养成音乐家,就从小开始按照音乐家的模式来培养……如果这样能够成功,那么教育该是一件多么简单的事!可惜的是,教育并不这么简单。1000个孩子就有1000种教育的方法。

  不论是“虎妈”还是“猫爸”,还是更早前的“哈佛女孩”、“耶鲁男孩”,这些都是个案。他们的成功,是建立在许多不成功个案的基础上的。我们看到的,是成功的案例,但我们看不到按照同样方式培养的并不成功的孩子,至少是世俗的眼光中并不成功的孩子。如果按照同样的方式教育孩子就会成功,那就把教育简单化了,甚至功利化了。因此,所谓“虎妈”之类的教子方法,并不具备指导和推广意义。教育是最个体化的内容,只有根据孩子特点实施的教育,才是最合适的教育。

  有人认为,“虎妈”管教孩子的方式虽然算不上“快乐教育”、“兴趣教育”,但是,从培养人才、参与竞争的角度说,她的方式是很实用、很有效的。也有人说“猫爸”的方式培养出的女儿一定更有创新能力,一定有更好的发展前途。但是即便假定他们的教育方法都是很好而且有效的,家长必须考虑的是,我给孩子的教育或者说我给孩子提供的资源,是否以孩子的自主选择为基础。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在孩子自主选择的基础上,给孩子更多的专业训练和培养。总是有家长苦恼于孩子的自主选择是否可以坚持,是否只是一时兴起,其实任何时候家长都应该让孩子自主选择、自主放弃。只让孩子选择坚持,那就不是真正的选择,从来没有人说过,更没有研究表明,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必须学才艺、学知识。而且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说,家长需要做的是等待孩子成长,而且家长所说的孩子学习不好,今后不能适应社会竞争等等,也都是成年人强加给孩子的。

  家长需要做的准备是等待孩子成长,等待孩子自主做出决定,用专业的眼光来帮助孩子进行选择,进行判断,并且提供给他专业的帮助。而不是逼孩子成才或者是规划孩子成才。编后语

  中国历来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玉不琢不成器。但自家的孩子自己最了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家长是儿女的第一个老师,和孩子一起慢慢成长,你具备资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