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冷冻治疗方法:揭秘:毛泽东从《三国演义》中读出了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01:17:12

毛泽东在批示文件

毛泽东在批示文件

毛泽东热爱读书

《三国演义》历来脍炙人口,数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毛泽东也很爱读这部古典小说,并发表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引人入胜,发人深思。

毛泽东从少年时代起就爱读《三国演义》这部书。1936年他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说:“当时,我爱看的是中国古代的传奇小说,特别是其中关于造反的故事。我读过《左传》、《水浒》、《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1938年5月3日,毛泽东在对抗大三期二大队学员的讲话中,说他在井冈山时,有一天想到土豪家里去看看有没有《三国演义》之类的书,反映出毛泽东对读《三国演义》一类书的兴趣,在戎马倥偬的战争环境里也丝毫不减。

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外出专列上携带的大批古书中,《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是必备的。他甚至读过《三国演义》的连环画。他还关注《三国演义》的研究论著。在他身边工作过的逄先知同志曾对我说过:“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不止一次地看过《三国志》。”据余湛邦回忆:1958年9月,毛主席乘专列巡视大江南北。“一天,毛主席正在车上阅读《三国志》,张治中和罗瑞卿进来,在谈话间,毛主席说:‘吕蒙是行伍出身,没有文化,很感不便,后来孙权劝他读书,他接受了劝告,勤读苦读,以后当了东吴的统帅。现在我们的高级军官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行伍出身,参加革命后才学文化,他们不可不读《三国志》的《吕蒙传》。”1959年4月2-3日,《北京晚报》连载吴组缃的《关于〈三国演义〉》(三),毛泽东读后,在一旁批示:“请秘书代为查找该文的第(一)、(二)两节,想看看。”

《三国演义》中有许多战例,其虚实分合,攻守进退,以小打大,以少胜多,应战应和,应擒应纵,胜负得失,都有可鉴之处。毛泽东从中学到不少军事知识、战争知识。对此,他从不讳言。在井冈山时期,他没有读到《孙子兵法》,但读了《三国演义》。事实上,他在讲话和文章中,常常引用《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事例。一位老同志曾对我说起:“十年内战时期,‘左’倾教条主义者曾经攻击毛泽东的军事路线,取得反围剿战争的胜利,不过是‘把古代的《三国演义》无条件地当作现代战术,把古时的《孙子兵法》无条件地当作现代战略。’”

古田会议后,为了阐述宣传鼓动重于指派命令的道理,毛泽东给大家讲了《三国演义》中老将黄忠大败夏侯渊的故事:“黄忠本来年老体衰,很难取胜夏侯渊。可是诸葛亮使用了‘激将法’,把黄忠的勇气鼓动起来了。于是黄忠表示:如不斩夏侯渊于马下,提头来见。结果,黄忠果然杀了夏侯渊。”

1935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讲到“双方强弱不同,弱者也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道理时,举了中国古代六个有名的战例,其中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等三次战役,都是《三国演义》中用浓墨重彩着力渲染过的。

毛泽东最推崇的三国人物是诸葛亮和曹操。认为他们在军事战略上都是一流的。他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同工作人员谈话时说:“(《三国演义》这套)小人书不简单哪,言简意赅。就那么几句话,多少大事多少人物就交代出来了。道理一目了然。孙刘联合一把火烧了曹操,烧出一个三国鼎立,刘备犯了错误,被火烧连营死在白帝城。诸葛亮临危不乱,安居平五路,稳定了蜀国局势。‘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符合辩证法。‘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汉朝的张良和三国的诸葛亮都比较出色。”

1957年11月在访问莫斯科期间,一天晚上,毛泽东请胡乔木、郭沫若及十来名工作人员一道吃饭时,也有议论。他说:“我们论三国,替古代担忧吧?”随即与郭沫若纵谈三国历史,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讲了诸多战例。你一段,我一段,夹叙夹议,谈到热烈之处,毛泽东忽然转向翻译李越然问:“你说,曹操和诸葛亮这两个人谁更厉害?”李越然回答不出。毛泽东接着说:“诸葛亮用兵固然足智多谋,可曹操这个人也不简单,唱戏总是把他扮成个大白脸,其实冤枉,这个人很了不起。”又说:“古时候打仗没有火箭和原子弹,刀枪剑戟打起来死人也不见得少。汉桓帝时有多少人口?”郭沫若随口应道:“晋书地理志作五千六百万。”毛泽东说:“现在还统计不全,到处有不入户人口,那时就能统计全?估计算是五千六百万。到了三国混战还剩多少人口?”郭沫若回答:“史书载,黄河流域‘户口骤减,十不存一’。三国合计,人口大约六七百万。”“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毛泽东引王粲《七哀诗》后说:“曹操回原籍,‘旧土人民,死丧殆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了多少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了多少人?比比么,三国又死多少人?原子弹和关云长的大刀究竟哪个死人多?”毛泽东深深叹息,继续说:“现在有人害怕战争,这一点不奇怪。打仗这东西实在把人害苦了。战争还要带来饥荒、瘟疫、抢掠……为什么要打仗哟!应该防止它,打不起来再好不过;可是光顾怕,也不行。你越怕,它就越要落在你头上。我们要着重反对它,但不要怕它。这就是辩证法。”最后,毛泽东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些书,至少读它三遍。

毛泽东特别注意《三国演义》中关于战争的描写。他在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时说:“古代生产力水平很低,养兵过多,打起仗来,对经济的破坏确实很大。有时确实像蝗虫一样,飞到哪里就把哪里吃光。三国董卓把长安到洛阳一带的人都杀光了,把洛阳完全毁灭了。打仗时没有吃的东西了,就吃俘虏。”他认为:一方面要看到战争的残酷性,对人口、对经济的破坏性;另一方面要看到防止和反对战争的最好办法,但是不要怕它。

毛泽东从不单纯地评论古典小说,也不从政治角度评古典小说,而是以小说喻政治。取其一点,不及其余,把艺术实例从它们所处的作品结构中脱离出来,把小说读活、用活,读出新效果、新真理来。他提出读《三国演义》,不但要看战争,还要看组织,举的例子是刘备集团取西川、入成都后,同当地文官武将一起建立蜀国的事。他与薄一波谈话说:“看这本书,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你们北方人——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组织了一个班子南下,到了四川,同‘地方干部’,一起建立了一个很好的根据地。”他用这个故事说明外来干部一定要同当地干部搞好团结,才能做出一番事业。毛泽东在书信、讲话和文章中,还时常引用《三国演义》中的历史故事借古喻今,说明一定的道理。1936年,毛泽东为促成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在给当时任国民党陕西省主席的邵力子写信时,引用“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形容国共两党的关系。1937年,毛泽东在写作《实践论》时,又引用《三国演义》上所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形象地说明“人在脑子中运用概念以作判断和推理的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