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狱魔帝等级:城域网的中小学校园网应用与对策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08:55:13

基于城域网的中小学校园网应用与对策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讨论稿)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中小学校园网是满足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重要的基础设施;教育城域网使各校园网高速互联,实现覆盖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全面共享。加快基于城域网的校园网建设,将有力地促进我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程度和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拥有校园网的中小学已达5000余所,为校园网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省各地中小学也正在依托湖北教育信息网,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大力推进教育城域网与校园网建设;以E21网站为中心,努力建设教育信息资源,使之成为“网上湖北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然而,在“校校通”工程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不同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一些贫困地区校园网建设才刚刚起步;即使许多已经初步建成校园网的学校,也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的趋向,特别是普遍存在着资源匮乏、应用不力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足的弊端,造成了校园网利用率不高,效益低下的现状,影响了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此外,在如何依托教育城域网实现资源共享,如何构建全新的网络教育模式等重大问题上,也缺乏深入的探讨和系统研究。校园网虽然在国内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但是,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校园网的全面应用才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校园网建设的重点应该是“建网、建应用、建资源库、建队伍、建机制”,并且必须把应用摆到突出的位置。据媒体对全国200家中小学校进行的抽样问卷调查表明,当前影响校园网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是教学资源库匮乏。在被调查用户中,62%的中小学教师表示在运用信息技术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教学资源不丰富,64%认为在校园网软件应用方面需要完善教学资源库。此外,学科辅助教学、课件开发平台和教学管理软件也是信息化教育产品需求的重点。建校园网只是搭起了一个很好的教育网络平台,而取得应用实效才是其真正的目的所在。这就是说,校园网的建设,应用是关键。除了必须服务于学校管理(包括教育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等)之外,最重要的还必须服务于教学,校园网应用的核心在于围绕整个教学过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全面的网络教学服务。

因此,依托城域网构建教育软件平台和教育资源库,实现校园网的全方位应用,将是“校校通工程”成败的关键。网络化仅是信息化的形式,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方便快捷的获取方式和全方位的应用才是信息化的内容和实质。必须改变校园网建设“重硬轻软”的局面,确立“应用为本”的思想。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提出,硬件加软件的模式还远不能发挥出校园网的优势,校园网应该建构在全新的教育模式之上,而不应依附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校园网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应用,不仅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而且将会促进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转变。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促进基于城域网的校园网应用,将是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本项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探讨如何在教育城域网平台下,实现中小学校园网应用的途径、模式和方法。课题将通过调查研究、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围绕以“应用”为核心的“校校通工程”和“网上湖北基础教育”建设的问题,总结全省中小学校园网应用的经验和应用效果,发现校园网应用的不同层面和模式,揭示基于教育城域网的平台建设和资源建设的途径,为省级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咨询和政策建议,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课题将在系统地总结适合于教育省情和学校校情的校园网应用模式基础上,为我省校园网向“第三代” 跨越提供方法和实证支撑。课题研究的阶段性预期目标,是配合召开全省基于城域网的校园网应用会议作好调查研究和前期准备工作。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以湖北省中小学校园网应用现状、效果及需求为主题,对全省各地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建设的现状进行抽样调查和问题诊断,并且总结各地在网络教学应用和管理应用中已经出现的变化和取得的效果,发现和推广“校园网应用”的先进经验;

2、以“应用”为中心,研制中小学校园网评估标准,供有关部门对校园网进行评估和验收,推动全省中小学校园网应用;

3、从理论和方法上研究教育城域网建设和校园网建设的关系,研究湖北教育信息网(e21)和各地节点如何更有效地组织、提供和整合适合于中小学应用的教育资源,提出软件平台建设、资源库建设和资源共享的对策建议;

4、组织部分中小学校开展实验,探讨数字校园、网络多媒体教学网络行政和教学管理、网上办公、网络招生等多种应用模式;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探索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网络教学新模式和网络新课程,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本课题将重点研究基于城域网的校园网应用的不同模式、方法和应用效果,以及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资源建设和资源共享的方法。重点内容包括:

1、以校园网应用的不同层面划分:

(1)面向全省中小学应用的湖北教育信息网(e21)资源建设与平台开发;

(2)面向本地中小学校园网应用的教育城域网(市级节点)资源建设与资源共享;

上述两层面,均需考虑到面向中小学校园网的教学应用和管理应用(政务、办公、招生等)。

2、以校园网应用的不同类型划分:

(1)教育城域网学校节点(校园网)资源建设、应用模式及其应用效果;

(2)公众网学校节点(校园网)资源建设、应用模式及其应用效果;

(3)校园网(或电子教室)资源建设、应用模式及其应用效果;

(4)传统媒体(闭路电视、视音频资源或其他电教设施)的数字化网络化改造及其应用效果;

(5)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网络视频服务、学校网站、师生交互平台等方面的建设及其应用效果。

3、以校园网应用的不同内容划分:

(1)面向常规课堂教学的校园网教学应用模式,主要包括:

——校园网环境下的学科课堂教学及其应用效果;

——校园网环境下的教师备课方式及其应用效果;

——校园网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及其应用效果;

——校园网环境下的网络课件开发及其应用效果;

——校园网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素材库建设及其应用效果

(2)面向学校管理的校园网应用模式,主要包括:

——校园网环境下的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效果;

——校园网环境下的学校办公系统及其应用效果;

(3)面向教育教学改革的校园网应用模式,主要包括:

——构建交互式、主动探究学习的网络新课程实验;

——网络主题探究(WTI)和网上研究性学习实验;

——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开发与实验;

——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整合实验;

——基于网络的综合实践活动(社区教育与社会实践等);

——基于网络的考试评价改革实验;

——基于网络的教师“校本培训”活动;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

1、本课题将采用理论研究、调查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进行。

2、研究步骤为:以荆门市为主要研究样本,并在全省各地选取部分已经或正在建设教育城域网的市县为辅助研究样本,采取实地考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问题诊断和发现典型经验。组织有关教育教学专家和信息技术专家共同开展理论研究和方法研究。有计划地组织部分不同特色的学校(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进行各种校园网应用模式的实验研究。采取上下结合的方式,组织湖北教育信息网(e21网站)和各地教育城域网,协作开展资源建设和资源共享方面的研究。选择已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部分学校,进行网络主题探究活动的实验。在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由总课题组整合为最终成果。

3、研究工作的总体安排及进度

研究进度计划分四个阶段,即方案设计与预调研阶段、调查研究阶段、实验研究阶段和成果整合阶段,具体安排如下:

(1)方案设计与预调研阶段(2003年3月~2002年4月)。主要步骤包括:组建课题组;召开“头脑风暴”研讨会,设计研究方案;到样本市进行预调研,初步确定研究框架,进行课题组分工。

(2)调查研究阶段(2003年4月~6月)。主要内容包括,分别组成调查小组,到各地进行抽样调查和实地考察,发现问题和典型研究,提供不同应用模式的构想。

(3)实验研究阶段(2003年7月~2003年10月)。在总课题组指导下,各实验学校根据不同的特点,分别进行实验,并验证效果,总结不同模式的应用范围和效果。教育城域网研究人员进行资源建设和资源共享的研究和探讨,并以研究来推进行动。

(4)成果整合阶段(2003年10月~12月)。在理论探讨的支持下,根据调查和实验结果,整合课题成果。

五、课题成果形式

预期研究成果:

1 研究总报告:《基于城域网的中小学校园网应用与实验》

2 系列专题研究报告;

3 各校实验报告和各地交流材料。

研究成果不仅将为全省基于城域网的校园网应用提供经验和丰富的资料,而且可直接为省市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我省各地中小学提供一批校园网的有效应用模式和方法。成果通过鉴定后,将组织推广,以促进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顺利推进。

六、课题组及其组建

课题将组织湖北省教科所、湖北省教研室有关教育教学研究人员,湖北省信息化发展中心和湖北省电教馆等有关网络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以及有关高等院校信息技术教育专家等各方面的人员,共同组建省级总课题组。总课题组将集中一批涉及中小学校园网建设和应用领域的各部门专家协作攻关,并且由省教育厅基础教育主管部门协调和牵头。

组织有关市(州)教育管理部门、网络管理人员,组建市(州)课题组,具体指导学校研究工作。

在全省范围内,组织有关中小学校组建学校子课题组,进行实验研究和行动研究。

七、可供选择的子课题

各市(州)有关部门(普教科、电教馆、网络中心、教科所、教研室等),以及各地有条件的中小学,可从本方案第三部分列出的研究内容中,选择并确定本地或本校的研究子课题,具体课题名称根据情况自行拟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