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白衣:开题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18:29:02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
民办学校办学特色研究立项课题
开 题 报 告
课题名称
初中创新型人才个性品质养成的实践研究
项目批准号
0246J
项目负责人
陈国强
所在单位
上海市民办进华中学
开题时间
2010-12-19
开题报告
一、         研究缘起
1、基于本校“培养学生创新型个性品质”办学历程的理性思考
我们将如何在总结过去的基础上形成未来创新型人才个性品质的有效德育模式,并以此引领学校的德育特色建设,这是我们在新一轮学校中期发展过程中需要思考并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本研究的最根本的原因所在。
进华中学从未停止过对培养学生创新型个性品质的思考与实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大致从建校至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在办学之初,进华中学将生本意识、主体意识、品牌意识、创新意识作为学校的座佑铭,把宽厚扎实的知识基础、宽松主动的学习氛围、奋力攀登的拼搏精神作为学生薄发的原动力,在这一办学思想所蕴含的教育创新的动力使进华中学在办学约五年的时间内,办学成果在上海范围内产生一定的震动,如1997年进华中学将有数学特长,学有余力的学生组成数学兴趣小组,进行数学教学改革,2001年夏天,数学兴趣小组有20名学生考上了全国与上海理科班,占全上海招生名额的十分之一。又如学校坚持中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思想道德建设,并在少先队上海市工作委员会的指导下,于1999年成立“上海市少先队员素质训练基地”,培养少先队干部,这也为进华中学培养学生干部,践行素质教育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进华,一切转变都可能发生”,2002年发表于《上海教育》的一篇文章也折射出一所新兴民办学校的创业激情与获得的社会评价。
第二阶段,大致从本世纪初到2005年(建校十周年)。“创新”成为这一时期学校工作既模糊又明确的方向,而陶艺教育是这一时期创新教育探索最鲜明的旗帜,进华中学承担了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的子课题《陶艺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研究任务,领导全国100多所中小学开展陶艺教育研究,研究的过程成为进华中学建设陶艺校本课程,形成陶艺教育特色的过程,陶艺教育成为进华中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加强学生品质修养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进华中学进行了跨学科的教学设计,尝试“语文+陶艺”、“英语+茶艺”等,这些实践给进华的教师带来教育创新的诸多新思路。2010年第12A期《上海教育》介绍了美国著名的托马斯.杰弗逊理科高中,这是一所以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闻名全美乃至全世界的学校,该校将“跨学科的课程设计”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体措施,与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事实上,这一做法也成为不少学校认同和实践。这一期间,学校投资兴建了校常熟素质教育基地,基地及其周边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工厂企业、农田农户、长江涂滩构筑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课堂”,“看到了一个令我们激动不已的奇异世界,我们过着兴奋而略带些紧张的每一天,过着无法忘记的每一天,过着增智长见的每一天”,学生对于基地的描述证实了我们创建基地的意义,而基地校本课程的开发也逐渐将基地的实践活动形成体系,并向课程方向发展,基地的功能得以充分和进一步发掘。这一时期,学校响应共青团中央号召,与贵州贫困山区开展“手拉手”活动,一些与众不同的做法与想法帮助结对的罗汉中学从一个落后山区学校一跃而成为当地的优秀学校,建设“手拉手”校本课程思想日益成熟。2005、2006年进华中学连续两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民办学校”,并成为中国创造学会的“创新教育基地”。
第三阶段,从2006年至2010年。“教育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要对民族的未来负责”成为学校明确的办学理念,成为学校求进步求发展的先导;为创新型国家培养“优秀+特长”的创新型人才成为学校育人目标,学校认为“优秀+特长”的内涵应包括:人格健全、视野开拓、功底厚实、思辨严谨、全面发展、特长明显、具有敢为人先的精神。这一时期,进华中学多次召开关于竞赛的研讨会,因为随着学科竞赛在中考、高考中含金量的逐渐降低,随着“奥数”受到越来越强烈的专家质疑与抵制,要不要抛弃传统的“竞赛特色”成为学校发展中有待求证的行为,而最终进华坚持了自己的独立性,认为“竞赛教育”对于具有“某方面才能”的学生是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及创新精神的重要学习机会,竞赛教育是进华中学学校教育“个性特长”的一部分。“校本课程”成为近两年进华中学学校课程建设的关键词,从本学期开始,每天下午2:30以后,预备、初一年级学生有机会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参加各种门类的拓展课,全校几乎所有的中青年教师申报了符合各自特长的拓展型课程,涉猎内容十分广泛,显示教师潜在的课程开发能力,大家一致认为这是培养“优秀+特长”学生的必由之路,与时同时,我们也遭遇了课程不成熟、走班制的纪律问题等诸多困惑,下面的路怎么走,还在摸索之中,但改革创新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必须通过进一步发展才能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
十五年,三阶段,初步描绘了进华中学围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坚持着教育创新的发展之路,在很多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做法,但这些做法多源于一时的“灵感突发”或者经验启示,我们需要进一步梳理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模式化的路线图,为继续发展夯实基础,这正是本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
2、基于培养国家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理性认识
培养创新型人才关系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成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早在上世纪末,就有专家呼吁“必须明确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基本途径是教育。只有把创新教育作为教改核心,才会对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给予高度重视,才会深刻意识到,没有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就是教育的一种失职、一种错误。”[1]“教育要为我们的学生、家庭、民族和世界准备未来。教育要对未来负责。”[2]进华中学初中学生基本是来自全市各区的“资优生”,因此,学校在为民族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更肩负着义不容辞的使命。本研究选定的德育视角,因为“如果我们使学生变得聪明而未使他们具备道德性的话,那么我们就在为社会创造危害”,今天,突破德育的弱化成为教育的一个难题,我们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通过知识与“德性”的相融性研究,让今天的进华学子成为未来胸怀宽广、理想远大,能起大作用,承担大责任的国家创新型人才。[3]更具体地说,我们选择了从个性与品质切入研究,因为我们了解到,“创新是心智的最佳活动,一个人想要在创新活动中取得成功,除了需要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之外,还须具备优秀的个性品质。良好的个性品质,可以激发、催化人的创新能力”[4],深层次了解初中学生的个性品质及其影响要素,以及进华初中学生个性品质的特殊性,对指导学校德育工作、教学工作,培养创新型人才,形成学校的育人特色具有深远的意义。
3、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困惑与迷茫的理性思考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振聋发聩的“钱学森之问”引发的是全社会的教育反思之痛。“钱学森之问”的核心是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钱老在《过去的中学——人生最关键阶段的教育和学习》一文中,回忆了1923-1929年在北师大附中读书的情景,他说:“我们那时候没有像今天的学生这样受罪。我们放了学就在学校里玩,天不黑不回家,不怕考试,不突击考试。”他又谈到就读的加州理工学院,“创新的学风弥漫在整个校园。在这里,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活。”今天学校教育中德育的弱化主要是德育在为分数让路,是“唯升学论”,片面追求“升学率”将获取机械的知识作为教育的目的,这是教育的悲情所在,但是我们同时发现,在国际上一些著名的中学,如英国伊顿公学、美国雷登中学、托马斯.杰弗逊理科高中等等,其升学率与学生的能力均为良性相长,说明“德性”和“知识”均为促进学生成人成才的不可忽缺的两个方面,那么,这两个方面又将如何在进华中学的校园里获得互利共赢的平台,让学校重新回归如同上世纪20年代的北师大附中,让创新的风气弥漫校园,这是我们的困惑,也是寄望本课题能够解决的问题。
4、基于目前研究现状的理性分析
目前,国内外关于创新人才心理品质的研究多从思维结构和人格特征两个方面入手。1945年,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沃拉斯(J.Wallas)发表《思考的艺术》一书,揭开了创造性思维研究的序幕。此后,德国心理学家韦索(Werthermer)、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斯滕伯格等从不同的角度对创造性思维及其模型进行了广泛的研究。1950年,吉尔福特提出了创造性人格的概念后,创造性人格特征的研究热潮日益高涨。研究者多以科学家、作家、艺术家等创新人才为研究对象,总结归纳创新人才的基本特质。我国关于创新人才的研究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钱学森、查子秀、张庆林、张敬华等都对此作了相关论述,为本研究奠定了基础。综观国内外已有研究,多停留在对优秀创新人才特质的描述上,对于如何在学校中创设相应的情景培养学生的相关特质则比较欠缺。本研究将以对创新型人才个性品质内涵的界定为出发点,对各种创新人才的个性品质进行教育意义上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教育原则、课程内容和方法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特质,并试图通过对优秀特色德育模式的形成、发展历程的总结,探索特色德育模式推广的制约因素及有效突破的途径。
综上所述,我们即将开展的研究是源自教育困惑的“真问题”,也将是探索教育规律、解决问题的旅程,我们希望走完这段路,呈现给关心进华、呵护进华、怀疑进华的人们一个与众不同、富有实效的进华德育之路。
二、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研究目标
从“初中”、“进华”等角度界定本研究中创新型人才应具有的个性品质的要素内涵,梳理出校本化的创新个性品质培养目标,总结办学十五年历程中培养创新型人才个性品质的有效方式与经验,探索学校创新型人才个性品质养成的校本课程体系、有效德育模式和评价机制。
2.研究内容
本研究拟在创新型人才个性品质理论研究与学校德育模式建构的实践研究为基础展开研究。在理论层面,重点探讨创新人才个性品质的基本特征,分析不同个性形成的复杂性以及教育培养的可能性,研究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基本原则以及德育设计模式。在实践层面,通过分析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历程、总结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中的优秀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与障碍,重点探讨创新型人才个性品质培养的策略与方法。本研究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如下:
(1)初中创新人才的个性品质研究
对于创新人才应该具备的个性品质,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依据分析不同个性品质的特征、形成条件及培养方式的论述尚不多见。不同的个性品质需要不同的培养策略和方法,据此的实践操作及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的区别对待,从而保障创新人才在初中阶段奠定坚实的创新基础。
(2)初中创新人才个性品质养成的校本课程研究
创新个性品质的教育核心同样在于课程,学校将根据进华学生创新型人才个性品质培养的特殊要求构建校本化的课程体系,强调课程的高选择性,主要是跨学科的拓展型课程和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的课程研究,鉴于人文教育在培养学生个性品质方面的独特作用,将人文课程与科学课程整合形成新的课程将是本研究的一大重点,学校亦将聘请优质教师、大学教师组成导师团队指导学生开展课程研究。构建符合进华学生的创新个性品质养成的校本课程是夯实学生创新基础的重要途径。
(3)初中创新型人才个性品质养成的德育模式研究
中西方存在的多种德育模式都是从某一方面对道德教育实践进行的理论探究,在具有研究价值的同时又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因此,本研究旨在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个性品质为目标下,从学生的内在个性需求出发,探讨与塑造出适合创新型人才个性品质发展的新型德育模式。
(4)初中创新型人才个性品质养成的评价机制研究
评价是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积极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基本素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与创新素质的发展。本研究中采用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以全面立体式的呈现出评价对象的真实面貌。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关于校本化的初中创新型人才个性品质的内涵和培养目标界定。
(2)关于培养初中创新型人才个性品质的实践策略。
三、         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时代特征对于人才培养既是一种导引,也是一种规定。传统应试教育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转型期多元价值导向的人才需求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在序言中指出:“21世纪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普遍注重学生学业成绩,德育实效不尽如人意的背景下,探索创新人才的个性品质及其培养,探讨德育在个性品质养成及创新人才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时代急需的创新人才,也需要建立规范的培养模式。上海市民办进华中学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从学生的个性与发展的角度,解读并总结进华人才培养经验,以活动为载体,注重行为习惯的养成与个性素质的拓展,积极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成了有进华特色的课程体系与教育教学方式,对于积极响应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号召,改变德育低效状况具有积极意义。
四、核心概念界定
(1)创新型人才
所谓创新,是指产生新观点、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或制造出新的产品。而创新型人才是指能够打破常规,在原有知识、技巧等基础上,经过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及相应的实践活动,而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造的高素质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像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然而,对于中学生而言,它不仅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思维的“超前性”,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还应该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情绪,只有这种具有健全人格的创新型人才,才能保证创新活动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2)创造性个性品质
对于创新型人才的个性品质这一概念的界定,目前普遍认为:创新型人才的个性品质主要指具有创新活动倾向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即与个体创造性活动有关的个体倾向性(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等)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的总和。在本研究中,关于“创新型人才个性品质”的界定仍沿用此观点,同时本研究尤为关注个体间个性品质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密切结合初中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根据我校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的现状与特点,对创新型人才个性品质培养的基本元素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准确的定位。
(3)德育模式
就目前而言,有关德育模式概念的界定并未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因此,在本课题研究中,德育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经长期德育实践而定型的德育活动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其中包含着理论指导、活动的结构与程序、实施原则、操作要领等诸因素统一结合构成的德育活动形式。然而,中西方存在的多种德育模式都是从某一方面对道德教育实践进行的理论探究,在具有研究价值的同时又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因此,本研究旨在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个性品质为目标下,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探讨与研究出适合创新型人才个性品质发展的新型德育模式。
(4)评价机制
本研究中采用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所谓量化评价,就是力图把复杂的教育现象、课程现象简化为数量,根据量化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而质性评价,它力图通过自然地调查,全面充分地阐释对象的各种特质,以彰显其意义,促进理解。两种评价方式各有其独到之处。因此,在本课题中采用两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式,以全面立体式的呈现出评价对象的真实面貌。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教师)为提高对创新型人才个性品质培养的理性认识,加深对其相应的实践活动及所依赖背景的理解,进行“行动—反思”的研究方法,以提高研究的实效性。此外,本课题中还采用访谈、观察等研究方法,以收集大量有效的信息与资料,同时运用比较分析与逻辑分析的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与归类。
六、实施步骤、预期成果和保障条件
1.实施步骤(2020年7月立项)
2010.08-2010.09 研究准备阶段,主要是文献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2010.10-2010.11  进一步整理、研究资料,开题。
2010.12-2011.01  设计调查问卷、收集相关案例完成校本化创新人才个性品质的内涵及培养目标界定
2011.02-2011.03  总结办学十五年历程中培养创新型人才个性品质的有效方式与经验
2011.04-2011.06  初步完成相关研究内容的研究报告或论文。
2011.07-2011.08  形成最终的研究报告
2011.09         结题、答辩
2.预期成果
(1)中期成果:学术论文、调研报告
学术论文:对校本化创新型人才个性品质培养的问题反思及经验梳理。
调研报告:校本化创新型人才个性品质的内涵要素及培养目标研究
完成时间:2011.03
(2)最终成果:
研究报告:初中创新型人才个性品质养成的实践研究
学术论文:在国内专业期刊公开发表相关学术论文
完成时间:2011.08
3.保障条件
多年来课题组一直关注学校德育及其研究进展,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方面积累了大量研究资料。课题组依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研团队,能够站在较高的角度对各种理论及实践模式进行比较和筛选。课题组成员长期从事德育研究,有多篇相关论文公开发表。民办进华中学自创办以来一直致力于有进华特色的人才培养,在德育方面卓有特色。课题组力量比较雄厚,结构层次广泛,理论实践相结合,整个团队充满了朝气与活力,相信通过合作,必定能够实现本课题的顺利结题。
项目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七.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研究内容
实施时间
主要
成果形式
负责人
其他成员
初中创新型人才的个性品质研究
2010.12-2011.01
调查报告
王旭华
王晶晶
张雁
初中创新型人才个性品质养成的校本课程研究
校本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经验梳理
2011.02-2011.03
经验总结
肖洁
高波
朱芳芳
教研组长
跨学科拓展型课程建设
2011.02-2011.06
论文
研究型课题实施
2011.02-2011.06
论文
初中创新型人才个性品质养成的德育模式研究
校本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经验梳理
2011.02-2011.03
经验总结
潘婷婷
陈玥
忻莲
王晓蓉
年级组长
校本化德育模式研究
2011.02-2011.06
论文
初中创新型人才个性品质养成的评价机制研究
量化评价机制研究
2011.02-2011.04
论文
李岚雄
高正泉
李莉
质性评价机制研究
2011.05-2011.06
论文
初中创新型人才个性品质的实践研究
2011.08
研究报告
陈国强
潘婷婷
王旭华
八、经费预算
序号
经 费 开 支 科 目
经    费    预    算
金 额 ( 元 )
1
资料费
资料购买、租借、复印等
5000
2
调研咨询费
调研、统计等
10000
3
小型会议费
开题会、中期总结会、结题汇报会、研讨会等
20000
4
其他
公务费、培训费等
15000
5
预算经费合计
50000
专家评议要点
(请根据专家评议内容填写,侧重于对开题报告要点进行可行性评估,并提出建议。)
评议专家组签名
年   月    日
重要变更
(侧重说明对照课题申请书、专家评议意见所作的研究计划调整)
课题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1] 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2] 韦钰.基础教育的使命:培养创新型人才[J].青年教师,2009,(7).
[3] 参见刘承功.培养创新型人才更要以德育为先[J].上海教育,2010,(07B).
[4] 周佩青.儿童创新个性品质培养的基本策略[J].科技资讯,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