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小镇怎么调中文: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21-2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4:06:54
第1课  窗户和阳台
学习目标
知道家中存在着窗户、阳台等安全隐患的处所,增强家庭安全意识。
懂得在窗户、阳台等地方活动的基本安全常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背景知识
1、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今天,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条件日益改善,越来越多的人住进了楼房。为了采光、通风等需要,窗户和阳台也越造越大,越造越美。窗户从原先的普通窗发展到了落地窗,阳台也从普通的阳台发展到了露台。特别是阳台,人们利用它空气清新、阳光充足等自然优势,从晾晒台、杂物间变成了观景台、健身房、茶室、琴房、画室、书房、生态花园等功能多样的新一代阳台,成为人们接触阳光、呼吸新鲜空气、享受生活的一方特殊的小天地,也成为城市和乡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家庭事故的多发区。
随着人们对窗户和阳台的开发利用,人们在窗台和阳台活动时间越来越长,因此,窗户和阳台也成了“家庭事故的多发区”。有些家庭爱在窗台和阳台上种花,但由于缺乏防止花盆等物品坠落的防范措施,造成花盆等物品坠落而砸伤行人的事故;有些儿童在窗户边或阳台上看风景、做游戏,不小心翻落下去,造成摔伤、摔死等事故……据悉,高楼坠落已经成为造成学生意外伤害的重要原因。
教学建议
本课是根据《地方课程(通用内容)标准》安全教育中“家居生活安全”第一条要求编写的,教学内容分为四大板块:感受窗户和阳台的美丽,认识窗户边和阳台上的安全隐患,反思自己的危险行为,寻找生活中的安全隐患。
1、收集资料。
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资源,教科书是教育教学活动中主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由于人们对在窗户边和阳台上活动安全意识的淡薄,生活中人或物从窗台、阳台上坠落而造成的事故较多。教学前,可以让学生通过看报纸、看电视、问家人等多种途径收集有关的事故材料,使学生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增强安全意识。教学中,结合教材“窗户和阳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享受,同时也带来了危险”这一内容,让学生交流课前所收集到的材料。这样,不仅能丰富课程的资源,还能使学生在交流中充分认识到在窗户边和阳台上活动的危险性。
2、反思行为,拓展延伸。
古人修身养性有“吾日三省吾身”之说,如果把这种反思精神用到安全教育中,鼓励学生自查纠偏,对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将大有益处。在教学“在窗户边、阳台上,我有没有做过下面这些危险事”时,除了让学生对照教材中所例举的四种常见的危险行为进行自我检查外,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窗户边和阳台上还有哪些危险的事”这一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窗户边、阳台上有没有做过其它的危险事。而且,还可以结合家居安全预防坠落这一主题作进一步拓展探究,如在家登高取物时的安全,走家庭楼梯时的安全等,从而更好地加强防摔、防坠的意识。
3、联系生活,安全检查。
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要服务于生活,安全教育应和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可以开展一次窗户和阳台安全大检查的实践活动,查一查窗台和阳台上的玻璃是否稳固、花盆有没有防坠落的措施、阳台上的栏杆高度是否达到有关规定(按照《住宅设计规范》,多层栏杆净高不应低于1.05米,高层不应低于1.10米)等,并可以填写检查表:
检查时间
检查人员
检查地方
检查内容
检查结果
检查后建议
也可以针对不少家庭安装防盗窗的情况,开展一次大讨论,围绕装防盗窗的利弊、怎样安装才是真正的安全等话题,让学生展开辩论。
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实用价值,切实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课程资源
1、窗边削铅笔,笔落人也落。
2003年9月6日上午10时15分左右,杭州市某汽配市场东区客商云集。突然,一个小女孩从三楼坠落,躺在地上一动不动。一位市场保安立即赶来,抱起摔伤的小女孩,和小女孩的父母一起把她送到了邵逸夫医院。据说是小女孩站到椅子上,趴在窗边削铅笔,铅笔从手中滑落,她伸手去抓铅笔时不小心坠落。经检查,小女孩的颅骨和左股骨发生骨折,幸好没有生命危险。
2、灌木挡了下,捡回一条命。
2004年2月6日,家住杭州三塘北村一个6岁小女孩从六楼阳台跌落,幸亏落地时被一丛灌木挡了一下,捡回一条命。
第2课  乘车不忘安全
学习目标
知道乘坐交通工具时应注意的基本安全常识,提高交通安全意识。
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养成安全乘坐交通工具的好习惯。
背景知识
1、儿童安全的一大“杀手”。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的大量普及,车祸已经成为儿童安全的一大“杀手”。据统计,全球每年有500万14岁以下儿童死于溺水、意外窒息、交通事故和中毒等,其中交通事故的死亡率最为突出。在美国,交通事故是导致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2001年有1579名儿童死于车祸。据我国公安部交管局提供的数字表明,2002年中国各类事故中,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78.5%,2003年上半年为76.3%,其中每10名交通事故死亡者中约有1名是儿童。交通意外已经成为儿童意外伤亡的一大“杀手”。
2、乘车人必须遵守的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1988年3月9日国务院发布)第六十五条,乘车人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1)乘坐公共汽车、电车和长途汽车须在站台或指定地点依次候车,待车停稳后,先下后上;
(2)不准在车行道上招呼出租汽车;
(3)不准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乘坐公共汽车、电车、出租汽车和长途汽车;
(4)机动车行驶中,不准将身体任何部分伸出车外,不准跳车;
(5)乘坐货运机动车时,不准站立,不准坐在车厢栏板上。
教学建议
本课是根据《地方课程(通用内容)标准》安全教育中“公共场所安全”第一条和“交通安全”第三、四条要求编写的,教学内容分为四大板块:认识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了解安全乘车的基本常识,辨析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讨论乘坐交通工具出行时遇到的难题。
1、激发兴趣猜一猜。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时可以用猜一猜交通工具的形式来导入。如:“小小一间房,有灯也有墙,马路当中跑,行人退两旁”(汽车);“远看像道墙,近看一排房,走时快如飞,脚下轰轰响”(火车);“远看像座楼,近看水中游,无脚行千里,无水不自由”(轮船)。也可以事先录制好各种交通工具的声音,让学生听声音来分辨交通工具。借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开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2、创设情景演一演。
情境能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促进学生积极探究。课中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让学生分组进行表演:自由协商分配角色(司机、乘客等),就地取材寻找道具(桌子、凳子等),表演平时外出乘车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把乘车手伸到窗外、乘超载车等危险的行为穿插在表演的过程中。在学生汇报表演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辨别哪些乘车行为是安全的,哪些乘车行为是不安全的,让学生从中辨别了解安全的乘车行为,增强安全乘车的意识,掌握安全乘车的常识。
3、拍手儿歌编一编。
《拍手歌》是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我们可以借助这一形式,引导学生创编《安全乘车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外出乘车讲安全;你拍二,我拍二,×××××××;你拍三,我拍三,×××××××;你拍四,我拍四,×××××××;你拍五,我拍五,×××××××;你拍六,我拍六,×××××××;你拍七,我拍七,×××××××;你拍八,我拍八,×××××××;你拍九,我拍九,×××××××;你拍十,我拍十,交通法规记心间。让学生在创编儿歌的活动中,加强安全乘车的常识。
4、结合经历说一说。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外出不仅是乘坐汽车这一交通工具,不少学生还坐过轮船、火车、飞机等。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说一说乘坐轮船、火车、飞机的安全常识,使学生对外出乘坐交通工具有个全面地了解,以适应现代社会交通工具的发展,提高学生生活自理和安全防护的能力。
课程资源
1、春游中的不幸。
1994年4月5日,浙江省缙云县某小学四年级学生到离学校10余里的一水库春游。到达目的地后,校长和3名教师察看了游玩地点,与一个体船主商定,由其用两条连在一起的水泥船将师生摆渡到水库对岸。其中3个班的学生在无人指挥的情况下争先登船,船倾斜进水沉没,造成43名学生溺水身亡。
2、都是超载惹的祸!
1999年5月5日上午,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芙蓉乡芙蓉初中租用该县一个体司机驾驶的19座客车,分三批运送师生去该县芳村镇中参加中考体育测试。第三批共载59人,因严重超载而造成制动失灵,车辆翻入水库,造成32人死亡(其中学生29人)、17人受伤(其中学生14人)的特大交通事故。
第3课  在人多的地方
学习目标
知道菜场、商店、广场等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中的安全隐患,加强自我安全防范意识。
懂得在菜场、商店、广场等公共场所中的基本安全常识,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背景知识
1、公共场所知多少。
公共场所是指人群聚集,供公众使用,具有一定围护结构的场所。它属于人工环境,是人们劳动、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包括商业服务、文化娱乐、体育运动以及公共交通工具等。根据1987年4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公共场所分为7大类28种:1类:宾馆、饭店、旅店、招待所、车马店、咖啡馆、酒吧、茶座;2类:公共浴池、理发店、美容店;3类:影剧院、录像厅、游艺厅、舞厅、音乐厅;4类:体育馆、游泳馆、公园;5类:展览馆、博物馆、美术观、图书馆;6类:商场、书店;7类:候诊室、候车室、公共交通工具。其共同特点是人员聚集多,从事各种工作的都有,流动性大,并且与全社会男女老幼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2、公共场所安全防范四要诀。
在人多的公共场所里,时刻要有安全防范的意识,掌握四要诀:一看,即看到人流拥挤的地方,千万不要为凑热闹而扎堆。因为人多的地方往往行动不便,如果意外发生,容易引发人群混乱,场面极难控制,所以要避而远之。二问,即在热闹的公众场所辨不清方向或找不到出口时,千万不要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窜,应该及时询问别人。三留心,在公共场所的墙上、顶棚上、门上、转弯处都设有“太平门”、“紧急出口”、“安全通道”、“火警电话”和逃生方向箭头等标志,走进商场、宾馆、酒楼、歌舞厅等公共场所后,要留心它们的位置,以便在发生意外时及时疏散和灭火。四冷静,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千万不要过于惊慌,不要盲目从众,要根据室内应急指示灯、工作人员给出的疏散信息及自己对周围环境的了解选定最佳疏散线路,迅速离开险境。
教学建议
本课是根据《地方课程(通用内容)标准》安全教育中“公共场所安全”第一、二条的要求编写的,教学内容分为四大板块:了解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认识人群、人流对自身安全的隐患,辨析在公共场所的安全行为,讨论在遇险逃生的方法。
1、调查身边的公共场所。
为了让教学贴近学生生活,感受公共场所人多的特点,可以做一个小调查,调查身边人多的公共场所,测一测五分钟(时间也可以让学生自定)内的人流量,并选用表示人多的词语来描述(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摩肩接踵、人头攒动、络绎不绝、人满为患等),找一找公共场所中的安全设施,查一查公共场所中的安全隐患,给公共场所的领导写一份加强安全防范的建议书。
2、收集公共场所事故资料。
事实胜于雄辩。公共场所有时由于管理上的松懈、设备的落后,和人们思想上的麻痹,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公共场所又因其人群过于集中、人流量大等特点,不仅会造成财产上的巨大损失,还会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很大的危害。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影剧院等公共场所发生的安全事故,课堂中让学生进行交流,能加深学生对公共场所危险性的认识,增强学生在公共场所的安全防范意识。
3、模拟险情自救演习。
在公共场所中,学生仅有安全的意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一旦遇到危险逃生自救的基本常识。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中“在生活中万一遇到下面的危险事,该怎么办”这一内容,引导学生联系平时在影视、书本里看到或听到的逃生自救方法,开展模拟演习。比如迅速撤离法,即一旦听到火灾警报或意识到自己可能被烟火包围,就立即设法逃离脱险,绝不可延误逃生良机;毛巾保护法,即逃生时把毛巾等浸湿,叠起来捂住口鼻,以免窒息;通道疏散法,即选用最便捷、安全的通道和疏散设施,低势行进或匍匐穿过险区;绳索滑行法,即利用结实的绳子或将窗帘等撕成条,拧成绳,用水沾湿,将其拴在牢固的地方,顺绳索沿墙缓慢滑到地面或下到未着火的楼层而脱离险境等。演习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这样做的原因,使学生在演讲中掌握最基本的逃生自救常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课程资源
1、3分钟胜利大逃生。
1973年1月28日,天津市第二工人文化宫在演出过程中,因大幕裹住1000瓦的电灯而发生火灾。场内2000余名观众,根据消防安全标志所提示的“紧急出口”,在工作人员组织下有秩序撤离,仅用三分钟观众全部撤离,无一人伤亡。
2、大幕起火伤亡惨。
1994年12月8日,新疆克拉玛依市教委组织中小学生在友谊馆举行汇报演出时,由于该馆负责人违规操作、玩忽职守,舞台上方7号光柱灯烤燃附近纱幕,引起大幕起火。有关人员未及时组织疏散,所有安全门紧锁,1分钟后电线短路,灯光熄灭,馆内各种可燃材料燃烧后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共烧死中小学生288人,干部、教师及工作人员37人,受伤住院130人。
第4课 野外安全知多少
学习目标
让学生懂得去野外郊游也要注意安全,了解山林、江河、草地都存在安全隐患,让学生懂得如何避免事故的发生。
背景知识
学生很喜欢郊游,因为野外的风光景色与都市完全不同,对学生来说,野外有许多新奇的东西。但是,就在学生愉快地郊游时,危险的事情也随时可能发生。
每年,全国有不少学生因私自去河里游泳、在郊游过程中不注意安全而导致意外伤亡。因此,要让学生在野外活动时,有一定的安全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比较常见的野外事故有以下一些:
1、学生私自去江河、山塘游泳,因为没能得到必要的保护和及时的救助而死亡。
2、学生在高压线密集的地方放风筝,风筝绕到电线上而引起触电。
3、学生在森林里野炊,乱扔火种,而引起森林火灾。
4、学生在山林里看到小动物、小昆虫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会不顾一切地去追,去抓,结果受到动物伤害,比如被蜜蜂蜇了,被蜈蚣咬了等等,有时还会迷路。
5、草地里,学生有可能陷入沼泽地。
6、在爬山过程中,学生会因为踩落石块而砸伤随后的同学。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我们不要求掌握很多的自救方法,只要求学生有一定安全防范意识,以避免这类事故的发生。
教学建议
1、谈话导课。
小朋友们,你喜欢郊游吗?
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说说理由。
2、提出问题,引起思考。
在郊游中,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哪些行为会引起不好的结果呢?
让学生自由交流,讨论。
3、师生总结。
课程资源
案例:5月21日,泾阳县永乐镇杜家村两名少年在泾惠渠游泳时,不慎被湍急的渠水冲走。就在村里组织人进行搜救时,两村民又不幸被水冲走,4人全部遇难。
5月21日傍晚7时30分左右,杜家村两名十三四岁的初中学生周某和王某结伴到村北的泾惠渠玩耍,刚下到渠里,就被湍急的水流冲走。附近村民立即沿渠岸追赶,但因水流太快,一会儿就不见了两名孩子的踪影。
5月22日下午村民和失踪孩子的亲戚们沿着泾河寻找,有两位村民救人心切,下到河中搜寻,不幸又被河水吞没。事发后,县、镇两级政府主要领导迅速赶到现场,组织民警、消防、武警官兵60多人展开营救工作。昨日上午,搜救人员将周姓学生的尸体打捞上岸,此地距他落水处已有8千米。紧接着,在距此1千米外又发现了王某的尸体。到下午3点半,两名救人村民的尸体也被打捞上岸。
第5课  安全使用煤气
学习目标
知道煤气泄露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了解导致煤气泄漏的几种原因,初步掌握发现煤气泄漏后的简单处理方法。
背景知识
煤气是无色透明的气体,能猛烈燃烧。用煤气做燃料,温度高,火力猛,污染少。煤气还是多种化工原料,用于合成橡胶、化肥等工业品。所以目前煤气在家庭和工厂都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如果使用不慎,导致煤气中毒,其后果不堪设想。
1、导致煤气泄漏的几种情况
(1)、在煲汤、烧水的时候,因为水过满而溢出器具,把火浇灭,从而导致煤气直接从煤气灶的孔洞里泄漏;
(2)、煤气桶的总阀门没有关好;
(3)、煤气桶与煤气灶之间连接的皮管老化,破裂了,煤气从皮管破裂处冒出来;
(4)、皮管与煤气桶没有连接好,煤气直接从煤气桶里冒出来。
2、发现煤气泄漏后的紧急处理方法:
(1)、首先应绝对禁止一切能引起火花的行为,比如打开或关闭电灯、抽油烟机、电话等家用电器!因为火花会引起煤气的燃烧。
(2)、立刻关闭煤气的总阀门,停止煤气的继续泄漏。
(3)、迅速打开门窗,让新鲜的空气进来,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室内煤气的浓度。
(4)、赶快远离现场,到外面打电话给煤气公司或者通知爸爸妈妈。
教学建议
1、老师介绍一个由于煤气中毒引起重大伤亡事故的案例(也可以是发生在身边的案例),引起学生的重视。
2、出示灯片,提出问题:咦,妈妈突然闻到了很浓的煤气味,这煤气味是从哪儿来的呢?煤气又怎么会泄漏出来呢?
先让学生展开讨论,然后总结。
3、创设情境,展开讨论:今天爸爸妈妈都不在家,你得自己做饭。去厨房的时候发现煤气泄漏了,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发表意见,教师以“煤气公司的叔叔教我们两招”来介绍方法。
课程资源
案例:2003年10月2日,位于湘粤边界的韶关乐昌市坪石镇的一家名为“稻花香大饭店”的出租房内发生煤气中毒事件,六名来自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的民工中毒身亡。
当天上午九时许,该饭店的服务员到前一晚住着六名湖南人的房间打扫时,看见一人躺在卫生间的门口,其余五人躺在床上,误以为这六人是喝醉了酒,便没有留意,又将房门关上。一小时后,当服务员返回房中,发现这六人已经死亡。
据韶关、乐山警方分析,这六名民工是在当晚洗澡后未将煤气罐关上而造成煤气中毒死亡的。
第6课 小物品  大麻烦
学习目标
让学生了解在生活中诸如剪刀、榔头、玻璃杯等一些小物品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使用不慎的话也会有危险。通过教学,让学生懂得要正确使用小物品,初步掌握发生意外后的简单处理方法。
背景知识
孩子总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当父母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们也会有强烈的欲望要试一试,所以他们总去尝试一些自己还不能胜任的工作,比如用榔头修凳子,提热水瓶等,甚至有时还会因为好奇而用尖锐的铁制品去捅插座,模仿父亲刮胡子等,这些对孩子来说都是极其危险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因为这些小物品而引起人身伤害事故也不在少数,有的甚至危及生命。
教学建议
1、出示实物,说说作用。
出示剪刀、热水瓶、榔头、筷子、玻璃杯等,让学生说说它们的作用。
2、出示投影,直观感受。
如果使用不当,这些小物品也会给我们带来大麻烦。那么,会有哪些麻烦呢?
事例1:用钢笔捅插座是很危险的,会触电。
事例2:热水瓶打翻了,把孩子烫伤了。
事例3:一个男孩子模仿爸爸刮胡子,把脸割破了。
事例4:一个孩子端着饭,嘴里咬着一双筷子在奔跑,如果跌倒或撞到别的地方,筷子会插入喉咙。
事例5:一个孩子踩到了一块有钉子的木板,钉子扎进了脚里。
事例6:一个孩子用榔头敲打凳子,结果打在了手上,手被打出了於血。
(本活动通过一个个事例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让学生懂得有些物品不能随便碰,有些在使用时要小心谨慎)
3、展开讨论,学习方法:
如果真的发生了意外,我们又该怎样处理呢?
方法(1):如果烫伤了,可以用大量的冷水冲洗烫伤部位,然后每天冲洗一次,并保持干燥;如果伤势较重,应该躺下或坐下,不要让烫伤的部位活动,防止皮肤撕脱,还要及时送医院急救。
方法(2):如果钉子扎脚了,不要把刺物自行拔出,因为医生可依此判断伤口的深度及方向,刺物也可堵住伤口,减少失血;送伤者到医院后,应注射破伤风疫苗。
方法(3):如果是擦伤,可以先用干净的手帕轻轻拂拭掉伤口上的泥土,然后在伤口处涂抹红药水来消毒,再找到消毒纱布包扎受伤部位。
方法(4):如果受伤非常严重,就要及时拨打120电话,送医院急救。
除了这些,也可以让学生说说别的方法。(本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简单的伤口处理方法)
课程资源
一火锅店发生惨剧,三岁女童被烫伤
2004年3月8日,关先生一家人在一家火锅店吃饭,一场惨剧突然发生,关先生3岁多的小女儿小雨在跑动中与端着火锅汤料的服务员撞在一起,顷刻间汤料从小雨头上泼下。
3月10日上午,记者在省人民医院烧伤科看到小雨正在接受治疗,其头面部及双上肢15%面积二度烫伤。据其母亲讲,3月8日晚他们一家人来到位于五泉什字附近的一家“小肥羊火锅店”吃饭,晚上8时许,他们正准备离开,突然听到小雨的惨叫声,看到孩子被烫伤,他们急忙与火锅店的有关人员将小雨送到医院救治。该火锅店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事发后火锅店已派专人陪护,全力配合小雨的治疗。
第7课 吃的安全
学习目标
懂得日常生活中有关饮食方面要注意的问题,培养饮食安全意识。
掌握基本的急救方法。
背景知识
1、日常生活中怎样注意饮食安全
典型的由食物和饮水引起并传播的疾病有甲肝、伤寒热和霍乱等。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卫生,否则就会传染疾病,危害健康,“病从口入”这句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要注意:
(1)养成吃东西以前洗手的习惯。人的双手每天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东西,会沾染病菌、病毒和寄生虫卵。吃东西以前应认真用肥皂洗净双手,减少“病从口入”的可能性。
(2)生吃瓜果要洗净。瓜果蔬菜在生长过程中不仅会沾染病菌、病毒、寄生虫卵,还有残留农药、杀虫剂等,如果食用前不清洗干净,不仅可能染上疾病,还可能造成农药中毒。
(3)不随便吃野菜、野果。野菜、野果的种类很多,其中有的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毒素,缺乏经验的人很难辨别清楚,只有不随便吃野菜、野果,才能避免中毒,确保安全。
(4)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食物腐烂变质,味道会变酸、变苦;散发出异味儿,这是细菌大量繁殖引起的,吃了这些食物会造成食物中毒。
(5)不随意购买、食用街头小摊贩出售的劣质食品、饮料。这些劣质食品、饮料往往卫生质量不合格,食用、饮用会危害健康。
(6)不喝生水。水是否干净,仅凭肉眼很难分清,清澈透明的水也可能含有病菌、病毒,喝开水最安全。
2、怎样预防异物进入气管?
气管是人呼吸的通道,如果误将异物吸入气管,就有可能引发咳嗽、呼吸困难、窒息,甚至危及生命。怎样预防异物进人气管呢?
(1)气管异物一般是从口腔误食进入的,所以不要将钮扣、玻璃珠、图钉等物含在嘴里。这样既不卫生,又容易发生危险。
(2)吃东西时不要同时做别的事情,更不要相互追逐、打闹,以免将口中的食物误吸入气管内。
(3)一旦有异物进人气管,应立即送往医院诊治。
[教学建议]
1、提供部分实物,如合格与不合格的牛奶、饮料、糕点等,指导学生分辨哪些是安全食品,哪些不是?
2、观察书中情景图,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吃要注意的问题,如吃烫的、有刺的事物要小心;不喝生水;饮料不能多喝;即使好吃也不能吃得过饱;药片不能当糖吃等。
3、根据书中提供的反面事例,拓展生活中耳闻目睹的具体事例,让学生分辨对错,并掌握基本的急救方法,如立即告诉父母、找医生等。
4、活动指导
活动一  情境模拟“逛商场”,通过学生的自由选购,了解学生原有的安全饮食
认知结构,引出吃东西要注意安全,并引导学生学会分辨过期的、不合格的食品。
活动二  观察和讨论可以在四人小组进行,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让学生全面认识饮食要注意的问题。通过教师的进一步引导,让学生生成新层次的安全饮食认知结构。
活动三  可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主要是进一步巩固饮食安全意识,引导学生懂得一些基本的急救方法。
第8课  江南神童骆宾王
学习目标
1、知道骆宾王的生平与主要文学成就,激发热爱家乡的自豪感。
2、领悟“自古英雄出少年”的道理,珍惜光阴,增强自信心。
背景知识
1、骆宾王生平简介。
骆宾王(约626—684),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唐代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号称“初唐四杰”。高宗永徽(650~655)年间,他在道王李元庆府中做属员。麟德元年(664),唐高宗李治到泰山封禅,齐州各界推举骆宾王写了一篇“请陪封禅表”,后被擢为奉礼郎,不久因故而被罚从军西域。后入蜀居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平定蛮族叛乱,文檄多出其手,提拔为侍御史。但好景不长,因被诬而下狱。次年,遇赦出狱后,曾北游幽燕,再度投身戎幕,出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光宅元年(684),武则天废中宗李显为庐陵王,准备改唐为周。九月,徐敬业据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骆宾王积极响应,被任为艺文令,写下了著名的《讨武上瞾檄文》。当武则天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时,连连赞叹,认为这样的人才不被重用真是宰相的过错。两个月后,徐敬业兵败,从此骆宾王下落不明。
2、历史上的中国“神童”。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神童”:秦朝甘罗12岁立大功,被秦王拜为上卿。南朝文学家刘孝绰6岁能文,阴铿4岁诵诗赋,一日千言。初唐四杰中,卢照邻幼年即“阅礼而闻诗”;王勃5岁就写出构思严密的文章,常常语惊四座,8岁写《汉书注指瑕》;杨炯9岁中神童举,后授校书郎。王维年少时写的“每逢佳节备思亲”传诵至今。李白5岁时能背诵《六甲》(道家典籍),10岁时已读完诸子百家之书。杜甫7岁时便咏出有名的《凤凰》诗。白居易五六岁就能写诗、九岁能辨韵律。韩愈4岁出语惊人,6岁能读《诗经》、《孟子》、《国语》、《史记》等。李贺五六岁开始写诗,7岁时写的乐府诗在京城竞相传抄。
教学建议
本课是根据《地方课程(通用内容)标准》文史与人物中“浙江历史上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第一、三、五、六条的要求编写的,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板块:欣赏《咏鹅》这首诗,初步感受少年骆宾王的才华;了解《咏鹅》这首诗的传说,深入感悟少年骆宾王的聪明才智;收集少年奇才的故事,加深对“自古英雄出少年”的认识。
1、画诗境。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是一首学生非常熟悉和喜爱的小诗,很多学生都会背诵这首诗。教学时,可以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手中的笔画一画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所反映的画面的色彩美、白鹅的形态美,使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诗歌的美,感受到骆宾王的聪明才智,初步认识“自古英雄出少年”的道理。
2、赏诗歌。
作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在诗歌创作上有很高的造诣。课前,让学生找一找骆宾王的诗;课中,让学生读一读自己最喜欢的诗歌,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理由。通过诗歌交流,使学生在欣赏骆宾王诗歌的过程中,了解骆宾王的文学成就,进一步认识骆宾王。
3、讲故事。
在中外历史上,像骆宾王这样从小聪颖的少年奇才还有很多。课前,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中华少年奇才》、《世界少年奇才》等书籍;课中,让学生讲一个自己最佩服的少年故事。在学生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深入领悟“自古英雄出少年”的道理,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少年奇才除了天资聪颖以外,还和他们从小爱学习、爱思考、爱钻研有关,从而激发学生向少年奇才们学习,珍惜少年这一美好的时光。
课程资源
1、骆宾王续诗。
传说唐代诗人宋之问被贬越州(今浙江绍兴),途经杭州灵隐寺。月光中,他看到巍峨壮观的古刹,刚吟两句“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就接不下去了。正苦苦思索之际,忽然一个长老替他续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宋之问顿时思绪豁朗,急忙回房写下《灵隐寺》一诗。第二天天刚亮,宋之问拿着这首诗去请教长老,却怎么也找不到,经打听才知道那位长老是大诗人骆宾王。
2、骆宾王诗选。
骆宾王擅长于七言歌行体,《帝京篇》在当时被称为绝唱。他还有不少五律佳作和绝句小诗,如《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时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在军登城楼》:“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第9课  少年周恩来
学习目标
知道周恩来少年时期的故事,增强对伟人周恩来总理的爱戴之情。
进一步明确读书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从小树立远大志向。
背景知识
1、周恩来的生平。
周恩来原藉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1917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1919年回国入南开大学,“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在国共合作期间任广东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1927年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赶走了驻守上海的北洋军阀部队。1927年8月1日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一起在江西南昌领导武装起义。1933年和朱德一起领导和指挥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6年12月,张学良和杨虎成发动武力拘禁蒋介石的“西安事变”后,任中共全权代表去西安同蒋介石谈判,促使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一直任政府总理,担负起处理党和国家日常工作的繁重任务。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协助毛泽东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战,领导了中国代表团的停战谈判。1972年为实现中美关系缓和、中日关系正常化和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做出了卓越贡献。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
2、周恩来格言选。
周恩来一生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关心群众,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他说过的许多话已经成为激励后人的格言。如:(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一帆风顺是不能磨练人的。(3)人民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4)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4)不尊重科学,就会瞎指挥。(5)要得到人家尊重,首先要尊重人家。(6)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7)今天的现实是不够美满的,但是美满的现实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去创造。(8)多看人家的长处,多看自己的短处。这样不仅能使自己进步,也能帮助别人进步。
教学建议
本课是根据《地方课程(通用内容)标准》文史与人物中“浙江历史上著名英雄人物和革命家”第一、二、三、四、五条的要求编写的,教学内容分为四大板块:初步感知周恩来总理的形象,感受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进一步阅读周恩来从小立志的故事,讨论自己读书的目的。
1、说总理事迹。
生活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学生,对周恩来总理生平与事迹了解并不多,教学首先就要增强学生对周恩来总理的认识。课前,可以让学生向父母了解周恩来总理的事迹,也可以鼓励学生上网、到图书馆去收集周恩来总理的生平及丰功伟绩。课中,让学生说一说“我心目中的周恩来”,在学生的资料收集、相互交流中激发热爱周恩来总理的思想感情。
2、聊读书目的。
教学只有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为此,教学一开始可以从引导学生聊“为什么而读书”这一话题入手,让学生如实说说自己读书的目的,把学生的思想基础作为教学的起点。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少年周恩来读书的故事,明白周恩来从小“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谈感想,启发学生从小立下远大志向,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
3、讲立志故事。
很多伟人和名人之所以长大能有非凡的成就,和他们小时候就有远大志向是分不开的。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从小立志、长大成材的故事,课中举行故事会,使学生在找故事、讲故事、听故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用伟人与名人从小立志的故事来教育学生。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收集立志名言,如:“志当存高远”(诸葛亮);“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夫成大事者,必先立其志”(曹操);“志不强者智不达”(墨翟)等,以激励学生从小立志。
课程资源
1、改诗歌,表志向。
一天,周恩来看见何殿甲老人在书房里含泪吟咏杜甫《春望》一诗“国破山河在……”周恩来将《春望》改写出为:“国破山河在,村残草木深。感时无落泪,誓叫寇惊心!烽火连岁月,捷书抵万金。白头休志短,患除贺更新。”老人看罢,连连称奇:“想不到你小小孩子竟有这般心胸,孺子可教也!”
2、练好身体报效中华。
周恩来刚到东关模范学校时,身体很不适应。他想,如果没有好的身体,振兴中华岂不是一句空话?于是,他每天早上从家跑到学校,下午放学再从学校跑回家。冬天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像刀刮一样,但他始终坚持着,甚至还用冷水擦身。有一次,他们班输了一个球,有的同学垂头丧气,周恩来说:“没关系,咱踢球不是为了赢几个球啊!最主要的是练好身体报效中华啊!只要能煅练好身体,输几个球算得了什么!”
第10课  王羲之和王献之
学习目标
知道王羲之和王献之的生平及他们的主要艺术成就,激发崇敬之情。
理解勤学苦练是成才必经之路的道理,激励自己勤奋学习,立志成才。
背景知识
1、“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字逸少,原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东晋杰出的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王羲之小时候跟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十分刻苦,后来改学张芝、钟繇,博采众长,“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一变汉、魏以来的质朴书风,创造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他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草书浓纤折衷,千变万化,纯出自然。由于他在书法艺术上的卓越成就,被后人尊称为“书圣”。传世书迹有《兰亭序帖》、《丧乱帖》、《奉橘帖》、《姨母帖》、《初月帖》、《行穰帖》等。
2、“小圣”王献之。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东晋著名的书法家。官至尚书令,人称“王大令”。王献之幼年跟从父亲学习书法,非常用功,后向张芝学习书法,不断拓展书路。他在继承父亲王羲之和张芝书艺的基础上,不拘泥于成法,大胆扭转当时古拙的书风,另创新法,书风流美,世有“破体”之称。其书虽出自王羲之,但更觉俊逸丰腴,飘然若仙,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世有“小圣”之称,又与其父并称为“二王”。传世书迹有《中秋帖》、《鸭头丸帖》、《洛神赋十三行》、《廿九日帖》、《十二月帖》等。
教学建议
本课是根据《地方课程(通用内容)标准》文史与人物中“浙江历史上著名书画艺术家”第一、二、三条的要求编写的,教学内容分为四大板块:欣赏王羲之和王献之书法作品,了解王羲之勤奋学习的事迹,感受王献之勤奋学习的故事,夸夸身边勤奋学习的同学。
1、读故事。
课前让学生收集王羲之和王献之的生平与书法作品。课中,可以从学生介绍“二王”的生平、欣赏他们的书法作品入手,激发学生的敬佩之情。在调动学生情感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生疑:王羲之和王献之为什么能成为杰出的书法家?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中提供的故事,也可以让学生补充他们学习书法的故事,使学生明白他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大的成就和他们小时候勤奋学习是分不开的,从而激发学生从小勤奋学习的感情。
中外历史上流传着许多令人感动的勤学故事,课前引导学生收集古今中外的勤学故事和勤学名言,特别是收集浙江省的勤学故事,课中让学生再说一说自己收集到的故事和名言,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思想感情。
2、搞采访。
在学生身边就有许多勤奋好学的人,有朝夕相处的父母,诲人不倦的老师,形影不离的伙伴……为此,可以开展一个“寻找身边勤奋学习的人”的活动,让学生去采访身边的榜样,做一个采访记录:
采访时间
采访对象
采访地点
采访内容
采访记录
采访后感想
采访活动后,让学生夸一夸生活中勤奋学习的人和事,使学生从中进一步认识到才能来自于勤奋,收获来自于耕耘。由于采访的人都是学生身边的人,学生会感到特别的亲切、感动,也最能够教育自己,从而激励学生像身边的榜样那样,从小热爱学习,勤奋学习。
3、学名言。
名人名言对学生成长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收集有关勤学的名人名言,如:“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爱因斯坦);“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名人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课程资源
1、王羲之吃墨。
传说有一天,王羲之为了写好一个字,从晚上一直练到第二天天明。这时,王夫人走进来劝他休息,先是大吃一惊,接着“格格”地笑起来。原来,王羲之在练字时,感到肚子饿了,就抓起馒头不知不觉伸到了砚池里沾着“豆酱”吃,满嘴都是乌黑的墨汁。
2、一定要争气。
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他出生在鄞县一个偏僻的山村里,17岁才进中学。他文化基础差,学习很吃力,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才45分。第二个学期,每天天不亮,他就悄悄起床在校园路灯下读外语;夜里,同学都睡了,他又到路灯下去学习。经
过半年努力,他的功课终于赶上来了,数学还考了100分。
第11课 张乐平和三毛的故事
学习目标
知道张乐平的生平,感受他的主要艺术成就。
了解张乐平创作的“三毛”漫画故事中所反映的新旧社会时代变迁的原因,增强对弱者的同情和对现在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背景知识
1、漫画大师张乐平。
张乐平出生于1910年,原名张升,浙江海盐人。父亲是位乡村教师,母亲擅长刺绣、剪纸,是他最早的美术启蒙者。1923年,少年张乐平创作了平生第一张漫画《一豕负五千元》,讽刺军阀曹锟贿选,在当地名噪一时。30年代初期,经常在《时代漫画》等刊物上发表漫画作品。1935年,张乐平笔下的三毛漫画形象在上海诞生,立即引起广大读者的注意。1946年,《三毛从军记》在上海《申报》发表,第二年《三毛流浪记》在《大公报》连载,引起轰动。1949年,在宋庆龄支持下,张乐平创办了“三毛乐园”,收容流浪儿童。1950年,张乐平担任上海美术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张乐平还在《小朋友》、《儿童时代》等刊物上长期为儿童作画,多次荣获“全国先进儿童工作者”称号。除了漫画,他的年画、插图、速写、素描、水彩画、剪纸、国画都达到了很高水准。张乐平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社会的历史变迁,表达了人民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感情,人们称他为“人民画家”。
2、“三毛”与《三毛流浪记》。
“三毛”的形象最早诞生于1935年,1938年暂别读者,抗战胜利后又在上海复活。1947年初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张乐平走在回家的路上,在一个弄堂口发现有三个流浪儿身上披着破麻袋,冻得簌簌发抖,正围着一个刚熄火不久的烤红薯用的炉子烤火取暖。张乐平在他们跟前站了很久,心里十分难过,但在当时他自己实在没有能力帮助他们,只能黯然离去。第二天早晨经过那个弄堂口,发现三个流浪儿已经冻死了两个,另一个也已经快不行了,一辆收尸车正要把尸体运走。此情此景使一向喜爱孩子的张乐平心灵上产生了极大震颤,他深切同情着流浪儿的悲惨命运。他想到,为何不用自己手中的画笔画出他们的生活,向这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提出严厉的控诉呢?于是,一部传世之作《三毛流浪记》就这样诞生了。
教学建议
本课是根据《地方课程(通用内容)标准》文史与人物中“浙江历史上著名书画艺术家”第一、三、四条的要求编写的,教学内容分为四大板块:感知张乐平的形象,了解张乐平的生平;理解《三毛流浪记》的创作过程,感受1949年前穷人的苦难生活;了解1949年后张乐平的有关“三毛”的漫画作品,感受解放后人民的幸福生活;比较自己和“三毛”的童年生活,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1、走近张乐平。
了解创作背景有利于加深对作品内涵的认识。课前,可以引导学生收集张乐平的生平事迹,了解张乐平生活的时代背景,增强感性认识,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张乐平漫画创作的意义作好准备。
2、说漫画故事。
《三毛流浪记》是张乐平的漫画代表作,其形式往往是通过四幅连环画反映一个生活的故事。课前,引导学生收集、阅读漫画《三毛流浪记》。课中,让学生根据漫画内容讲故事,使学生在看漫画、讲故事中了解漫画中所反映的新旧社会时代变迁的原因。
3、比童年生活。
比较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带来自己生活中的照片,和漫画《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比一比童年生活,使学生深入体会旧社会穷孩子悲惨的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同情心,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并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学习。
课程资源
1、和流浪儿交朋友。
1949年前,上海陈家木桥是流浪儿的一个集中地,张乐平常到那里,坐在流浪儿中间,想和他们搭上话。谁知根本没人理他,有的还对他翻白眼,原来流浪儿们都穿着破衣烂衫,而他却穿了一套西装,流浪儿认为穿西装的都是有钱人,有钱人都欺负他们。第二天,张乐平换上旧衣裳,买了几副大饼油条,又来到昨天那个地方。有几个流浪儿围了上来,眼睛直直地盯着他手里的大饼,他就分给他们吃,很自然地大家坐到了一起,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讲起自己苦难的童年和家史。慢慢地,他和流浪儿们接近了,成了他们的朋友,从他们那里听到看到许多事情。后来,这些都被作为素材画到《三毛流浪记》中去了。
2、“三毛之父”的由来。
1935年,自从一个只留三根头发的光头小孩三毛在上海《小晨报》上诞生后,四十年代长篇连环漫画《三毛从军记》和《三毛流浪记》在《申报》和《大公报》上刊载,五、六十年代《三毛翻身记》、《三毛日记》、《三毛今昔》、《三毛迎解放》等作品发表,七、八十年代《三毛学雷锋》、《三毛爱科学》、《三毛旅游记》等作品的又连续发表,“三毛”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典型,张乐平也被誉为“三毛之父”。
第12课  一个都不能少
学习目标
简单了解孩子们受教育的现实情况,激发学生爱学习的思想感情。
懂得受教育是未成年人的权利,自觉受教育是未成年人的义务。
背景知识
1、21世纪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科教实力是一个国家实力的象征,因此,我们国家非常重视教育。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但目前我们国家的教育现状还有待改善。绝大部分孩子很幸运,能进入学校读书,但仍有一部分地区和家庭因为生活贫困、观念落后等多种原因导致孩子辍学。比如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就值得引起重视。依照《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条例。
第五条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第十一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因疾病或者特殊情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免予入学的,由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出申请,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招用应该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就业。
第十五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创造条件,使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除因疾病或者特殊情况,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的以外,适龄儿童、少年不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人民政府对他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批评教育,并采取有效措施责令送子女或者被监护人入学。对招用适龄儿童、少年就业的组织或者个人,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批评教育,责令停止招用;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罚款、责令停止营业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教学建议
1、开学了,小亮为什么没来上学?小亮的爸爸有权这样做吗?看图展开讨论,使学生明白小亮的爸爸不让小亮读书,让他在家帮忙是不对的。
小亮的爸爸没有权这样做,因为小亮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是受《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的。
2、请学生辨别是非,说说下面这些做法对不对?
(1)一位母亲以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为理由,要求孩子不去读书,直接学做生意。这位母亲的做法是不对的,不管孩子的成绩如何,父母都没有权力剥夺孩子上学的权利。依照《未成年人保护法》,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父母应该多关心孩子,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树立信心。
(2)一位父亲重男轻女,要求女儿放弃学业照顾弟弟。这位父亲的做法是不对的。依照《未成年人保护法》,任何人不得歧视女性,不管是男孩、女孩,只要到了上学的年龄,都有权利上学。
(3)母亲送腿残疾的女儿上学,老师和同学都非常关心她。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得歧视残疾的未成年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三章第十八条:国家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残疾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因此,送残疾儿童上学,让他在学校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学习,健康成长,是残疾儿童应有的权利。
(4)成立民工子弟学校,让民工子弟也走进课堂。
现在,在一些城市里,流动人口多,民工子女就学问题较为突出。各级政府为了使这些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建造了许多民工子弟学校,解决了民工子女就学难的问题。
2、  活动延伸。
目前,还有许多孩子因为贫困等原因而失学。为使这些孩子重返校园,社会各界作了哪些努力呢?
举行献爱心捐款活动、投资建造希望小学、实施春蕾计划。
交流:你还知道哪些?
课程资源
1、“春蕾计划”简介。
“春蕾计划”是1989年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发起并组织实施的一项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女童重返校园的社会公益事业。截止到目前,“春蕾计划”已经遍布全国各地,已募集5亿多元,共救助135万余人次失学女童重返校园。
2、“零门槛”助民工子女入学
绍兴县现已开放所有公办学校,让民工子女都能接受义务教育,同时不再收取高额的借读费及赞助费,还建立了专门民工子女学校,实行“一费制”,让外来民工子女入学不再有任何“门槛”。绍兴县也成为了浙江省第一个义务教育段所有学校向民工子女开放的县。
第13课  校园里的“红灯”
学习目标
了解一些法律中与我们学生关系密切的内容,能简单用有关法律知识说说为什么有些行为是违法的。
激发和增强知法守法观念,从小培养知法守法意识。
背景知识
1、姓名权。
我国《民法通则》第99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姓名权就是自然人依法享有的决定、变更和使用自己姓名并排除他人干涉或非法使用的权利。取他人的绰号是侵犯姓名权、人格尊严的一种行为。
2、隐私和隐私权。
隐私的概念是1893年美国哈佛大学的两名研究者提出来的,当时的英文里面提到隐私权的概念就是一句话:“就是让我独处的一种权利,让我独善其身的一种权利,不受别人打扰的一种权利”,这种概念提出以后被法律界接受了。一般来说,隐私就是那些与他人和社会公共利益无关的,纯属个人的私人事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个人的婚恋情况,家庭情况;二是个人的身体健康,疾病情况;三是个人的财产、通讯、日记、电话等内容。隐私权实际上就是保有使自己的个人隐私不受侵犯的权利。
3、破坏花草树木、随便打人、敲诈、偷窃等行为,若情节严重,将受法律的制裁;若情节较轻,则应受到道德规范的谴责。
教学建议
1、从十字路口车子闯红灯引入,组织学生讨论可能会引起怎样的后果。并导入在校园里、同学之间也有“闯红灯”的事。
2、看书中的情景图听故事,说一说故事中的小朋友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故事一主要是引导学生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名,我们要尊重他人的姓名和人格,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姓名和人格。故事二是引导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是受法律保护的。我们要尊重他人的隐私,保护自己的隐私权。
3、组织学生讨论在校园里、同学之间还有哪些也是“闯红灯”的行为。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破坏花草树木、随便打人、敲诈、偷窃等行为是违规、违法的。
4、听录音故事《从‘三好学生’变成‘囚犯’》,强化意识——我们从小要知法守法。
5、开展评选“遵守校纪班规我最行”的活动,落实本课的行为要求。
课程资源
1、《民法通则》。
2、录音故事《从‘三好学生’变成‘囚犯’》。
第14课  文明小观众
学习目标
认识到在公共场所观看演出、电影、比赛等时讲文明的重要性。
自觉遵守文明观众守则,养成文明观看的习惯。
背景知识
1、文明是一种美德。
中华古国历史悠久,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隆礼”,孔子认为这是一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文明”是与粗俗、野蛮相对,“礼仪”、“礼让”是表明人们彼此之间尊重、谦和与体谅的关系,“文明”和“礼仪”、“礼让”密切相关。我国之所以被称为“文明古国”,一是证明了中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二是说明了我国是一个“隆礼重法”的国家,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基本道德规范,把“明礼”列入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从狭义上讲,“明礼”就是讲究“礼仪”和“礼让”,包括重礼节和讲礼貌两方面。从广义上讲,“明礼”就是讲“文明”,它不是一般地讲“礼仪”、“礼让”,而是更注重公共文明和公共道德,是每个公民必须自觉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
2、文明观众守则。
(1)       自觉遵守影剧院、体育场(馆)规定,凭票按时有序入场,对号入座。
(2)       衣着整洁,举止文明。室内观看演出、比赛时不戴帽,不把衣物垫在座位上。
(3)       观看演出和比赛时要有礼貌,尊重演员、运动员和裁判员,不无故提前退场。
(4)       自觉维护公共秩序,不喧闹起哄,不辱骂演员、运动员和裁判员,不向演出、比赛场地投掷物品,不要妨碍他人。
(5)       保持清洁卫生,不在场内吸烟,不随地吐痰和乱扔废弃物。
(6)爱护公共设施,不蹬踩座椅,不在建筑物或桌椅上涂写刻画。
教学建议
本课是根据《地方课程(通用内容)标准》公民道德教育中“文明言行、礼貌待人”第三条的要求编写的,教学内容分为四大板块:感受电影、球赛等体育文娱活动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快乐,认识文明观众的基本要求,辨析观看体育文娱活动时的不文明行为,告别自己做观众时的不文明行为。
1、发挥榜样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历史长河中,很多伟人、名人都能自觉做文明观众,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课前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课上展开讲文明观众故事,使学生在收集资料、演讲故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受到教育。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任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开展文明教学,坚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师职业规范准则,努力以文明语言教育学生,以文明仪态引导学生,以文明行为影响学生。
2、开展实践活动。
道德教育重在实践。任何一种行为规范要转化为个人的行为习惯都必须以对行为规范的充分认识为基础,并通过实践体验其价值。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只有积极引导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各项文明行为的实践活动,才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本课教学最好能结合学校组织的文娱、体育等比赛活动,开展“我是文明小观众”、“与告别不文明言行”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实践中规范自己的言行,养成文明的习惯。
3、角色表演体验。
角色表演是低年级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活动。讲文明不仅表现在当观众上,还应该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可以创设多种情景,如在商场里,应该怎样做一名文明小顾客;在公共汽车上,应该怎样做一名文明小乘客;在公园里,应该怎样做一名文明小游客……让学生自选角色进行表演,在角色表演中体验做文明顾客、文明乘客、文明游客等的快乐,从而让文明之花处处盛开。
课程资源
1、周总理看演出。
1962年,中央民族歌舞团到东北巡回演出。在演出将要开始的时候,演前半场节目的演员都穿好了演出服,正静等着铃声一响就出场,突然,后台的旁门开了,周恩来总理和夫人邓颖超微笑着走进来看望演员。开演前1分钟,朱德海州长来请周总理下去看演出,总理说:“你们下去看吧,我先不下去。我现在下去,就会影响观众看戏。他们该不看演出,净看我了。”有人给总理和邓大姐搬来椅子,总理说:“好,我就坐在这儿看了。”周总理就坐在后台的侧幕旁看完了演出。
2、“杭州的演出使我难忘”。
2000年9月2日晚,以日本现代尺八大师宫田耕八朗先生为团长的访华团一行25人,在浙江音乐厅与浙江歌舞剧院民族乐团的演奏家们一起,为杭州人民献上了一台别具一格的“中日尺八、笛箫、琴筝音乐会”。当晚音乐会不仅满座,而且观众的素质很高,热情而有礼貌,没有出现中途退场、喧哗等不文明现象。演出结束,宫田耕八朗先生激动地说:“这场演出是我近十年来最好的一次……观众的素质很高,在杭州的演出使我难忘。”
第15课  说话要算话
学习目标
认识到说话要算话的重要性,理解诚实守信的意义。
养成说话算话、尊重他人的好习惯。
背景知识
1、说话算话是为人处事的美德。
《辞源》中说:“诚,真诚,真实;信,诚实,不欺”。“诚”就是诚实、真诚,不虚伪,指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指好的思想行为);“信”就是言而有信、守信用,能够履行跟人约定的事情而取得别人的信任;“诚信”就是忠诚老实,信守诺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周易》中说“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强调:“人无信不立”、“民无信不立”。孟子也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也是一种基本的法律原则,我国1987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通则》,以及1995年2月1日起施行的《广告法》、1995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担保法》、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合同法》等重要民事法规,都明确规定了“诚实信用”原则。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20字基本道德要求,再次明确地把“诚实守信”规定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说话算话是诚信的具体体现,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之一。
2、有关说话算话的词语。
在我们日常语言中,有许多关于说话算话的成语、俗语、格言,如“一诺千金”、“一言为定”、“一言九鼎”、“说一不二”、“口不二价”、“言出必行”、“言行一致”、“言而有信”、“君无戏言”、“掷地有声”、 “人无信而不立”、“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人无信,言必轻”、“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等,这些都是反映古人重诺言、重信用胜于一切的名言,千古流传,至今依然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座右铭。
教学建议
本课是根据《地方课程(通用内容)标准》公民道德教育中“诚信教育”第一、二条的要求编写的,教学内容分为四大板块:知道说话不算话就得不到别人的信任,懂得说话算话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掌握生活中难以实现诺言时的解决方法,收集说话算话的名言或故事强化认识。
1、讲故事,明道理。
诚信是为人之本、创业之基,古今中外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如曾子杀猪守信、商鞅立木取信、季布一诺千金、范式千里赴约、查道摘枣留钱、雷义获金付县曹、种世衡取信羌人……课上开展讲“我最感动的一个诚信故事”、说“我最喜欢的一句诚信名言”等活动,让学生在讲故事、听故事中潜移默化受到教育。
2、做示范,树榜样。
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它是一种既具体形象又富有感染力的教育资源。要教育学生说话算话,教师必须首先做到说话算话。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过的话一定要做到,使学生亲其师、信其言、效其行,从思想上引导和帮助学生做一个说话算话的人。
3、谈感受,重实践。
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说话算话的意义,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自己或他人说话算话的具体事例,谈一谈自己说话算话后受到别人尊敬的情感体验,或他人对自己说话算话后内心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品尝到说话算话的快乐,从而加深对说话算话的认识。同时,还可以举行“说话算话——从我做起”签名等活动,激励学生做信守诺言的积极实践者。
课程资源
1、曾子杀猪守信。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一天,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已,她就许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肉。曾子的妻子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连忙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把猪杀了。
2、宋濂冒雪访师。
宋濂是浙江金华人,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他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有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学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出发那天,下起了大雪。母亲劝他说:“你只穿一件旧棉袄,是挡不住深山的严寒,就不要去了。”宋濂说:“我已经和老师约好了。如果不去就是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他挑起行李,冒着大雪出发了。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连连称赞他:“你这样守信好学,将来必定有出息!”
3、范式如期赴约。
东汉时,范式与张劭同为太学生,他们学习期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毕业离校那天,诉别时,范式答应两年后的今天前去拜访张劭。春去秋来,冬过春至,他们相约重逢的日子终于到来了。在约会的前一天,张劭提醒母亲准备酒菜,款待范式。他的母亲甚表怀疑说:“范式会按时来吗?时隔两年,又在千里之外,别时说说而已”。但张劭坚信不疑,第二天一早,就到村头迎接好友的到来,不多时,就等到了范式。
第16课  人类的好朋友
学习目标
了解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知道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
关爱小动物,热爱自然,懂得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背景知识
1、世界动物日。
“世界动物日”源自13世纪早期意大利修道士圣·弗朗西斯的倡议。他当年长期生活在阿西西岛上的森林中,与动物建立了“兄弟姐妹”般的关系,为人类与动物建立正常文明的关系做出了光辉的榜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代表和人类深刻认识自然和宇宙的先驱者之一。圣·弗朗西斯一生的工作被证实由10月4日开始,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10月4日定为“世界动物日”。
2、动物福利法。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把动物当作私人财产或商品,可以随意虐待、捕杀,以致很多动物不断地走向灭绝和天性扭曲。1822年,马丁提出的禁止虐待动物的议案——“马丁法令”获得通过,这是首次以法律条文形式规定动物的利益,保护动物免受虐待,是动物保护史上的一座里程碑。1911年,英国颁布了动物保护法,并陆续出台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动物园动物保护法、实验动物保护法等很多专项法律。1980年以来,欧盟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先后在动物福利方面立法,WTO规则中也写入了动物福利条款。我国已经出台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动物检疫法》等单行法,现在正在构建一部专门的、完整的动物保护总括性法律。
教学建议
本课是根据《地方课程(通用内容)标准》公民道德教育中“关爱生命”第一条的要求编写的,教学内容分为四大板块:感受动物和人类共处的和谐,认识动物给人类带来的好处,了解动物的生存受到的威胁,引导学生保护身边的动物。
1、在吟诵歌唱中激发情感。
动物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的好朋友,生活中有许多和动物有关的诗歌、儿歌、歌曲,课前可以引导学生找一找这类诗歌、儿歌、歌曲。课中,让学生背一背动物诗歌,如崔道融《鸡》、罗隐《蜂》、欧阳修《画眉鸟》等;让学生读一读动物儿歌,如《小鸭子》、《小老鼠上灯台》、《老鸡说小鸡》等;让学生唱一唱动物歌曲,如《动物说话》、《小猴子》、《数鸭子》等,让学生在吟诵歌唱中激发起爱护动物的情感。
2、在讲述故事中增强情感。
在人类与动物长期相处的过程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爱护动物的感人故事。课前可以引导学生收集故事,课中让学生宣讲故事,使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教育,增强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3、在饲养活动中升华情感。
生活中,很多学生养过小动物,小动物可爱的外形、有趣的生活习性给学生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有的可能还与小动物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更让学生难以忘怀,学生不仅把小动物当宠物,还把它们当作自己的亲密朋友。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让学生叙说自己与小动物之间的故事,引导学生饲养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记观察日记,让学生在饲养小动物的活动中升华关爱动物的情感。
4、在制作活动中巩固情感。
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收集自己最喜爱动物的有关文字、图片等资料,也可以是濒临灭绝的动物或已经灭绝的动物,给它制作一张“动物身份证”,如:
动物身份证
(图片)
动物名称
生活环境
外形特点
生活习性
保护动物宣传标语
通过此项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等特点,进一步巩固爱护动物的情感。
课程资源
1、“护鸟使者”潘宏耕。
1968年,潘宏耕住在杭州三台山,经常看见有人拿着猎枪打鸟,心里非常着急。他一空下来就阅读书刊,收集有关鸟的资料。1986年,他把收集到的资料制成展板,自费在杭州、宁波、金华等地展出。30多年来,他一直肩负起爱鸟护鸟的重任,成了浙江省有名的“护鸟使者”。
2、硫酸泼熊和白酒醉熊。
2002年1月29日和2月23日,清华大学98级机电系学生刘海洋先后两次在北京动物园熊山,向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熊、棕熊身上和嘴里倾倒掺有火碱、硫酸的溶液,致使5只熊受到严重伤害。
2003年10月,一名山东聊城的游客在猛兽投食平台,看到大棕熊可爱的样子,竟将250克全兴大曲倒进大棕熊口中,导致大棕熊当场醉倒。
第17课 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
学习目标
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带来的不良后果,并养成别人的东西不随便拿,不随便要的良好行为习惯。
背景知识
1、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目前,绝大多数青少年正健康成长,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仍有一些青少年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给社会、学校、家庭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和危害。那么,青少年为何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呢?其原因很多,其中有一点是孩子法制意识淡薄,从小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偷白鲞咬奶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  什么是“给我综合症”?
“给我综合症”是一种不断地、坚持不懈地要求越来越多的东西为特征的行为模式。孩子一旦有了这种行为倾向。在正常途径下他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就有可能采取一些不正当的行为来获取,从而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教学建议
1、可以围绕“别人的东西未经主人同意,能随便拿吗?”这一问题请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明确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这一道理。
2、请孩子们辨别是非,明确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
第一组:A教室里,一个女孩看见同桌的笔很漂亮,就自言自语:“等丽丽回来,我借来用一用。”
B课堂上,一位同学看见同桌的笔很漂亮,心想:她的笔真漂亮,趁她不在时我拿来用用。
第二组:A校园的花坛边,一位男生弯腰捡起了钱,笑着说:“我捡到的就归我了!”
B校园的厕所旁,一个女孩手拿钱很着急地说:“呀!谁丢的?得赶快交给老师。”
通过辨别,孩子们不仅懂得了别人的东西未经主人同意不能随便拿,还明白了拾到东西要交公,要主动还给别人的道理。
3、讨论。
“一个人小时候行为习惯的好坏会影响他的将来吗?”学生根据这一问题各抒己见。讨论完毕,一起看一组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明理。
教师可以提问:他为什么会被警察带走?看了这组画,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总结:不良的行为习惯可能导致一个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所以我们从小要有法律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一个受人欢迎的好孩子。
课程资源
1、  给老师的话。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孩子不免犯下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关键是引导。对于乱拿别人东西的孩子,切不可看成是品德败坏的人,这是孩子的不良习惯。对这样的孩子,教师要与家长及时联系,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真正把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落到实处。
2、怎样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1)提高正确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来自于对行为的正确认识。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
(2)对自己提出明确的要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事无巨细,都要对自己提出明确、具体而又严格的要求,并且认真实行,时间长了,自然就成了习惯。
(3)培养自己顽强的意志力。形成好的行为习惯要靠持之以恒的精神。意志力薄弱,控制能力差的人很难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建立督导机制。良好行为的形成除了靠自身努还要靠同学、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与指
导,内因外因共同起作用,才能更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形成。
第18课  告别小依赖
学习目标
通过活动使孩子们知道凡事都由父母操心不是件好事,必须告别依赖,学会独立自主,自己的事自己做。
背景知识
1、  依赖心理的主要表现。
依赖别人,意味着放弃对自我的主宰,这样往往不能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依赖别人的人容易失去自我,遇到问题时,自己不积极动脑筋,往往人云亦云,易产生从众心理。依赖心理主要表现如下:
(1)没有主见,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能力不足,甘愿置身于从属地位。总认为个人难以独立,时常祈求他人的帮助,处事优柔寡断,遇事希望父母或师长为自己作出决定。
(2)依赖性强的学生喜欢和独立性强的同学交朋友,希望在他们那里找到依靠,找到寄托。学习上,喜欢让老师给予细心指导,时时提出要求,否则,他们就会茫然,不知所措。在家里,一切都听从父母安排,甚至连穿什么衣服都没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一旦失去了可以依赖的人,他们常常会不知所措。
2、  依赖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
依赖的产生同父母过分照顾或过分专制有关。对子女过度保护的家长,喜欢越俎代庖,大小事情都为子女代劳,他们给予子女的都是现成的东西,孩子头脑中没有问题,没有矛盾,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时时处处依靠父母。对子女过度专制的家长一味否定孩子的思想,时间一长,孩子容易形成“父母对,自己错”的思维模式,走上社会也觉得“别人对,自己错”。这两种教育方式都剥夺了子女独立思考、独立行动、增长能力和经验的机会,妨碍了子女独立个性的发展。
3、  克服依赖心理的措施。
(1)要充分认识到依赖心理的危害,纠正平时养成的不良习惯,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多向独立性强的同学学习,不要什么事情都指望别人,遇到问题要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加强自主性和创造性。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形成独立的人格、培养独立的思维能力。
(2)要在生活中树立行动的勇气,恢复自信心。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自己做,自己没做过的事要锻炼做。正确评价自己。
(3)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学校中主动要求担任一些班级工作,以增强主人翁的意识。能够独立地拿主意,想办法,增强自己独立的信心。在家里,自己该干的事要自己去干,如穿衣、洗碗、打扫卫生等,不要什么都推给爸爸妈妈,甘于做“小皇帝”。在学校,除了学习好外,要多参加集体活动,学会帮助他人。
教学建议
1、小品表演。
让小朋友先观察课本中的组图,然后小组合作演一演,还可以加进一些对话,然后谈谈看了小品后的感想。
2、“小依赖”的烦恼。
列举一些离开家人帮助,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例子。
3、告别“小依赖”。
把自己该做的事列成一张表,自己给自己或请父母为自己打分。
4、  活动可采用讲故事、小品表演、讨论交流、分组比赛等形式。
课程资源
1、 故事:《少年大学生为何被退学》。
不久前,报纸上刊登了这么一件事。有一位年纪与你们差不多的孩子,他的父母望子成龙,除了读书,什么事也不让孩子干。孩子的生活真可谓“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后来,他不负父母的厚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
到了大学,他住进了集体宿舍。平时在家里,他不要说帮父母做家务了,就连自己的事也要父母代劳,比如穿衣、系鞋带、整理书包、整理床铺等这些力所能及的事他都不会干。在宿舍里,人家的被子都叠得整整齐齐,而他却团作一堆;脏衣服乱扔在床上,臭袜子东一双、西一双;吃完饭,连碗也不洗,随意一丢;该他值日了,却连扫地也扫不象样,因为以前都是他爸爸妈妈代劳的。同伴们都不喜欢他,不愿跟他交朋友。
在远离父母的新环境里,他的生活不能自理,处处碰壁,而且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最后,他被学校退学。
2、小品 :《溜冰鞋》。
一个星期天的早上,小军的父母都加班去了。“叮铃铃”,闹钟响了,时针正指向八点。小军睁开惺忪的眼睛,揉了揉,赖在床上还不想起来。“小军!小军!”门外忽然传来了同学小明的喊声,“该起床了,你这个大懒虫,去不去溜冰了?”“对呀,今天溜冰场开放!”小军拍了一下脑袋,一骨碌翻下床。在小明的催促下,他胡乱地扒了几口饭,把碗筷往锅里一扔,赶紧去找溜冰鞋。他在自己的房间里找了好久,也没找到溜冰鞋。一旁的小明问:“你到底放在哪里了?”小军搔着头皮想了好久:“嗯……嗯……上次我玩好回家随手一扔,也不知道我妈妈放哪儿了。”小军又把父母的卧室翻了个底朝天,仍然没找到,只好垂头丧气地取消了与小明一起溜冰的计划。
第19课  本领哪里来?
学习目标
在活动中,使孩子们明白通过学习可学会很多本领,体验掌握本领的重要性。初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背景知识
1、学习动机。
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它并不是某中单一的结构,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整个系统所引起的。其心理因素包括:学习的需要,对学习的必要性的认识及信念,学习的兴趣、爱好和习惯等。从事学习活动,除要有学习的需要外,还要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学习目标。由于学习目标指引着学习的方向,可把它称为学习的诱因。学习目标同学生的需要一起,成为学习动机的重要构成因素。
2、学习兴趣。
个体力求探究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又可成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因素,它使学习活动变得积极、主动,从而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该兴趣可分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两种。两者在实践中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
兴趣是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研究表明:兴趣可由需要引起,兴趣又会以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制约着动机的的强弱。儿童在自己喜爱的活动中,能施展他们的聪明智慧,显示其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潜力。
3、知识的魅力和求知欲。
在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多读些自己特别喜爱的书籍,多做些知识的储备工作,无疑是大有用处的。
要善于用生动的事实激起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向往,要善于用富有魅力的语言揭示科学的奥秘,促使学生跃跃欲试。要善于用有趣的问题向学生“发难”,使他们形成悬念,朝思暮想,念念不忘。
学生的求知欲越强,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也越高,越持久。因此,教师要借助于求知欲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兴趣和求知欲都是创造性学习和克服学习困难所必需的。
教学建议
1、故事角。从教材的故事讲起,让学生体验学习知识、本领的重要性。
2、信息发布:“世界真奇妙”。出示一些自然现象,激起孩子学习知识的热情。
3、浏览书库:“打开知识的宝库”。
4、“金钥匙”行动。请孩子们讨论到哪里去学知识。如图书馆、课堂上、上网等。
课程资源
名人小时候
李四光小时候坐在村头看了一块巨大的石头陷入了遐想。
我国南北朝杰出数学家祖冲之小时候在磨房中,认真研究磨盘的圆周与直径的关系。
牛顿小时候对风车的转动格外感兴趣,他常常在想“风车为什么会转动,是怎么转动的?”
第20课  好习惯的养成
学习目标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认识到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促进自己的学习,并找到有待改善的地方,自觉纠正。
背景知识
习惯的力量在于惯性。惯性,从物理学上讲是一种自动化,可以省力。从心理学上讲,是系列动作的连锁反应。许多学生已认识到良好习惯可以促进自己的学习,也认识到不良习惯的危害,问题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需要刻意的努力,而不良的习惯则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
不良学习习惯可表现在许多方面,如听课、做作业等;导致不良习惯形成的原因也是复杂多样,可能是家庭教育不当,也可能是受学习环境影响,还可能是学生个人的原因,如学习兴趣、态度等存在问题,学习困难的学生常伴有许多不良学习习惯,而优秀的学生之所以优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建议
1、  看图讲述小故事。
(1)“小乐的一天”,认识不良学习习惯对学习的负面影响。
(2)全班分享,续编故事的结果:这样下去小乐的学习会怎样呢?
(3)择几种典型的“后续”,统计有多少人这样编,从而加深学生对不良学习习惯负面
影响的体验(续编的故事结果往往是学生自己行为的投射,教师可借此了解学生。)
2、“我的一天”。让学生自己讲述一天的学习生活是怎样安排的?
3、“学做小医生”。每个学生找一找影响学习的不良习惯,学做“小医生”,对这些不良习惯进行会诊。
(1)教师可事先准备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进行“会诊”。
(2)让学生找出一个影响自己学习的不良习惯,制定改进措施。
(3)请爸爸、妈妈、老师或同学一起对你的学习习惯进行会诊,并请他们提出修改意见,配合监督。
课程资源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在孩子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已被许多教育家、心理学家所认识和重视。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意义。
(1)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是学习方法经常化的行为表现,标志着学习方法的最终形成。通过调查发现,学生的成绩与他们的学习习惯是成正比的。凡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也是学习习惯好的学生。尽管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可以从多方面入手,但从培养学习习惯入手,往往是最见效的,尤其小学阶段是培养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
(2)提高修养,完善人格。虽然看起来是学习方面的习惯,但它却也是修养和人格的重要体现,影响人的一生。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不良的学习习惯不仅会影响现在及将来的学习状况,而且会影响学生的生活、人际关系、性格等各个方面。因此,为了使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有修养、人格健全的人,从小就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终身受益无穷。
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儿童单有学习的愿望是不够的,还要有正确而熟练的学习习惯。初入学的儿童,还不能完全掌握学习习惯。例如,要带齐学习用品,并把它放在一定的地方;发言要先举手,动作要轻些,不要弄出响声等等。这就有待于教师在这方面做好准备工作。学习习惯的培养,不能完全采取讲解的方法,还要采取讲解和实际相结合的办法。教师不但要作口头的指示,而且要结合学习活动使儿童实地联系,然后,再进一步要求做得更好,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坚持下去。
2、怎样科学支配时间。
时间是最公平的,每个人一昼夜都是24小时,一年都是365天(或366天)。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制作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并按照计划严格执行,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如果我们对一天的事情心中无数,碰到什么干什么,就会浪费许多时间。另外,我们还可以把一天中要做的事情按轻重缓急排列,先把重要的、急的事做好,再依次做其他的事。这样也可以使我们有条不紊地把事情做好,提高办事效率。
做事情要有良好的习惯。用后的书和笔,玩后的球和棋,摘下的红领巾,脱下的衣服、鞋袜,都应放在固定的地方,免得要用时到处寻找,耽误时间。
选择最佳时间做各种不同的事。由于人体生活节律的作用,人们一天之内体力、情绪和思维的状况不尽一致,导致有时学习效率高,有时学习效率低。一般而言,早晨起床后记忆最好,这时最适宜朗读背诵生字、外语单词等;饭后一小时内,由于体内血液集中于消化器官,头脑活动会相对迟缓,最好不安排读书。
交叉阅读各类不同的书籍,有利于提高阅读效率。阅读同一类的书时间过长,会引起大脑皮层机能的抑制,出现脑子发胀,昏昏欲睡的现象。如果长时间学习中交叉阅读两三类书,可减轻疲劳。学习时间长了,到户外走一走,活动活动,也是恢复精力的好办法。
充分利用小块时间,可以积少成多。抓住活动的间歇时间,比如几分钟、半小时读一段书,背诵几个单词,都会收到“滴水成河”的效果。
3、学生学习习惯检查表。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表中的每一个问题,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想想看,认为符合自己的实际,就在题号后面的括号里打上“√”号,不符合的就打“×”号。
*1.上课时,必要的学习用品都带齐了。                (   )
2.经常迟到。                           (  )
*3.总是在前一天备齐学习用品。                   (  )
*4.课堂上能积极提问或回答问题。                  (  )
5.上课时,在笔记本上乱写乱画。                  (  )
*6.能爱护教科书和参考书。                     (  )
*7.考试答卷写得很认真。                      (  )
*8.总是在规定的时间和地方学习。                  (  )
9.学习时有小朋友来找我就跟他去玩。                (  )
*10.在书桌前坐下就开始学习。                    (  )
*11.出声地读课文。                         (  )
*12.放学回家后马上写作业。                     (  )
*13.学校学过的功课回家后认真复习。                (  )
*14.发回的试卷每次都给家长看。                  (  )
15.预习明天的课程。                       (  )
*16.每天按规定好的时间学习。                   (  )
*17.对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有查字典或参考书的习惯。          (  )
*18.对自己学得不太好或不喜欢的功课也能努力学。          (  )
19.因贪玩占用了学习时间。                    (  )
20.有一边学习,一边看电视或听收音机的习惯。           (  )
21.玩和学习的时间划分得很清楚。                 (  )
22.起床和睡觉的时间每天都不同。                 (  )
23.一边学习,一边吃东西。                    (  )
24.有时会讲“我做了可怕的梦”这样的话。             (  )
*25.喜欢开玩笑引人发笑。                      (  )
26.受到批评后总是闷闷不乐。                   (  )
27.说过“学习无用”一类的话。                  (  )
28.学到的知识经验经常忘记。                   (  )
29.考试分数不好,总放在心上。                  (  )
*30.班主任在与不在教室时,表现一样。               (  )
*31.愿意和老师一起玩。                       (  )
32.在背后说老师的坏话。                     (  )
*33.受到哪位老师表扬,感到学习有乐趣,就喜欢听他的的课。     (  )
34.受到哪位老师批评,讨厌读书,就不愿听他的课。         (  )
*35.喜欢参加运动会、汇报演出会、文化娱乐活动等文体活动。     (  )
36.常常受到老师的警告。                     (  )
*37.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                      (  )
*38.每周制定自己的生活计划。                   (  )
*39.每学期开始,能明确提出新的努力目标。             (  )
*40.能合理安排寒暑假生活,并认真执行计划。            (  )
*41.对自己擅长的功课能更加努力去学。               (  )
*42.在学习上能与同学互教互学。                  (  )
*43.在学习上表现出竞争意识。                   (  )
44.在背地里讲同学的坏话。                    (  )
*45.能充分利用图书馆或阅览室的书。                (  )
46.不愿在家里学习,常到同学家去学习。              (  )
*47.除了做功课以外,还喜欢做其他事情。              (  )
48.时常感到睡眠不足。                      (  )
49.允许别的孩子随便动用自己的学习用具。             (  )
*50.欢迎家长积极参与学校举行的各种参观、教学及文娱活动。     (  )
在教师的指导下给自己评分。请同学们看一下检查表里这50个题,有的题号前有*标记,有些题则没有。先看题前有*标记的题,凡题前有*标记的题打“√”号的,就在括号旁边写2分,打“×”的给0分,开始评分。评完后再让同学看题前没有标记的题,恰好相反,打“√”号的给0分,打“×”的给2分,懂了吗?好,开始评分。最后把所有的分加起来,得出总分。指导同学按总分评出等级。86~100分为优,说明学习习惯非常好。71~85分为良,说明学习习惯比较好。46~70分为中,说明学习习惯一般,需要改进。31~45分为较差,说明学习习惯需要努力改进。0~30分为很差,说明学习习惯需要大力改进。
第21课  让朋友喜欢我
学习目标
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并知道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背景知识
从个体的发展来看,只有不断走出自我中心,获得他人和集体意识,才能完成社会化,成长为一个能积极适应未来生活的人。综观我们所面临的世界,也越来越需要人们彼此之间精诚合作、齐心协力来完成共同面对的自然和社会方面的问题。因此,教会儿童与人相处,也是教育所承担的使命之一。对我国的独生子女来说,学习交往、学会交往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们在共同生活中,需要公正、分享、善良、互助、利他、诚信、谢恩等等优秀的个性特质,这些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同伴间的交往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但种种因素会阻碍儿童同伴间的交往,如儿童不良的情绪、情感和有缺陷的个性特征等,这些因素往往不能被同伴接纳,从而不能正确处理同伴间的竞争、合作关系,有的儿童缺乏合作精神,不愿与他人合作,争强好胜,处处显示自己,遭到同伴的反对,影响了人际关系;有的儿童则是自卑,缺乏竞争意识,受到同伴的忽视而影响人际交往;有的儿童是缺乏交际知识和技能,不会运用交往策略,或不能恰当使用交往策略,影响了与同伴的交往。低年级学生难以适应学校生活,不合群的现象仍存在,不会与人相处的现象困扰着儿童。
人际关系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的因素。认知是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本次辅导活动是从认知的层面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原有的交际行为,明确哪些行为受人欢迎,怎样才能让朋友喜欢自己。
教学建议
1、在学校,我们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生活,那么怎么样的小朋友让人喜欢呢?
(1)  出示脸部图:生活中拥有哪张脸的小朋友受人欢迎,为什么?
(2)  讨论:微笑为什么受人欢迎?
2、怎样才能受欢迎?
(1)图片出示:让学生比较,在同一个场景中,两个不同的小朋友的表现,哪个小朋友的行为让人喜欢?为什么?
(2)生活中,还有哪些小朋友的行为习惯也是讨人喜欢的?你愿意跟他们交朋友吗?
3、评一评,班中哪些小朋友最讨人喜欢了。
课程资源
1、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影响。
学生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人际关系的好坏对其心理健康有重要作用,他们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直接体现了其心理健康水平。因此,与人际关系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青少年都渴望友谊,但如何建立友谊,怎样处理好与同学、家长和教师的关系问题,经常给他们带来苦恼。人际关系中的种种不协调现象,往往会使他们产生偏激行为,并影响他们学习,人际关系的障碍还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教给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能力,使他们学会交往、合作,懂得尊重、理解、信任和宽容别人,增强人际协调能力,减少人际冲突,促进人际和谐。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人际关系包括三种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认知成分即个体对人际关系的了解,这是人际交往的理性条件;情感成分是关系交往双方情感满意的程度和亲疏关系,这是人际关系的基础;行为成分是交往双方实际交往的外在表现和结果。在对学生进行人际关系方面的教育时,应从这三个方面入手。例如,在认知方面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人际关系。在交往行为方面,要教给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使他们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客观评价他人,真诚关心他人,与同伴、教师和家长进行积极地沟通,使学生在青少年阶段获得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际交往技能。
2、小故事《你能人他人着想吗》。
鸡和狐狸、猪、狼是好朋友。
一个寒冷的冬天,鸡说:“今天好冷呀,我们开个烧烤聚会吧!”
“太好了!”大家一致赞同。贪吃的猪更是高兴得直哼鼻子。
“谁去买烧烤的材料呢?”鸡问道。狐狸说不想去,猪和狼也说不想去。
没办法,鸡只好自己去买了。
鸡买完东西回来时,大家都在看电视。鸡又问大家:“谁来帮我准备一下?”
狐狸说不愿意,猪和狼也说不愿意。没办法,鸡好自己洗,自己切,自己烧……
鸡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说:“在我准备做饭的时候,请大家整理好桌子。”
狐狸摆摆尾巴,只把自己周围扫干净了。猪咕噜了一句:“真麻烦!”依然悠闲地看电视。而狼在鸡吩咐之前就整理好了桌子,接上煤气炉,一边取出餐具,一边摆筷子。他说:“我想早点吃上烧烤。”
鸡搬来了烧烤锅。大家非常高兴。
“我要开始吃了!”猪率先大吃大嚼起来。
“你不要光吃肉,吃点蔬菜!”狐狸叮嘱道。
大家围坐在桌前,吃得很开心。
“啊——我吃饱了,我要睡觉了。”猪再也吃不下去,四脚朝天躺在暖炉旁边。
“我也累了,谁去洗碗筷?”鸡问。
“我吃饭前已经帮忙过了,现在应该猪或狐狸去洗。”
猪一边剥橘子,一边说:“麻烦死了,明天洗不行吗?”
“真是的,好吧,明天洗。但那可是猪的工作!”
夜深了,鸡、狐狸、猪和狼都进入了沉沉的梦乡。
他们之中,你最讨厌谁?
不喜欢鸡的人:
每个人都要考虑为别着想,为别人做点什么。但过于照顾别人,可能宠坏周围的人,如鸡这样好心,他的朋友又都不领情,就纵容了他朋友的懒惰和狡猾。所以,你不喜欢的是过分热心的人。
不喜欢狐狸的人:
狐狸只考虑自己,又要装得很体面的样子。狐狸想做到八面玲珑,最终还是不受欢迎。所以,你不喜欢的是假惺惺的伪君子。
不喜欢狼的人:
狼好像无可指责,实际上也是很狡猾的。狼太有心机,令人可恨。你不喜欢的是太有心机、只为自己着想的人。
不喜欢猪的人:
猪按照自己的喜好行动,没有掩饰。但他懒惰且不知体贴别人,令人生厌。你不喜欢的是不关心不体贴别人的人。
想一想,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你常常更像哪个角色?
3、小测试:我容易被人接受吗?
态度
内容
接  受
拒  绝
活泼有趣
幽默感;知识丰富或技能好;易参与或易卷入活动
攻击性;爱争吵;孤僻或精明;认知的支能差。
值得信赖
可靠;诚实;忠诚。
不诚实;背叛。
喜欢合作
合作;乐于助人;有助同伴达到目标;接受同伴做法。
爱吵架;冲动;抵抗或挑剔;主观、武断。
双方感觉
受支持;善良;喜欢对方。
侮辱人或贬低人;不喜欢对方。
彼此相似
共同的价值观和兴趣;尊重同伴的风俗习惯;性别、种族及年龄相同或相近。
价值观和兴趣不同;高傲;不遵守同伴的风俗习惯
同学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之一,是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发展同学关系,首先需要同学之间相互认识,相互了解。为此,同学之间必须进行经常性的相互交流活动。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之下,不少学生往往忽视了与同学交往,同学之间很少走动和交流。同学之间互相不了解,就很容易导致误解和隔阀的产生。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学生上还需要具备一些必要的人际交往常识,只有合理恰当的人际交往才可以维护和促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做到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第22课  我从哪里来
学习目标
初步认识爸爸妈妈的结合才有了我,知道每一个生命来之不易。
背景知识
和爸爸妈妈一起外出的时候你是不是经常听到别人说你长得非常像他们呢?在照镜子或者与父母的合影上你是不是也发现自己和父母很多地方十分相像呢?我们之所以和父母如此相像,那是因为我们遗传了他们的基因,我们是父母历尽辛苦共同生育的。爸爸、妈妈由于相爱而结婚,结婚后,他们觉得应该把自己的生命以一种新的方式延续下去,便决定要一个小宝宝,让这个宝宝融合自己和对方的特点,成为彼此爱的结晶。于是爸爸和妈妈把身体中最宝贵的一部分东西贡献出来,把它们合在一起进入了妈妈肚子里一个叫子宫的地方。那里十分温暖,这个合在一起的东西就像种子一样,在妈妈的肚子里发芽、生长,这在医学上被称为怀孕。在妈妈肚子里的小生命就是出生之前的宝宝,被称为胎儿。宝宝要在妈妈肚子里呆上整整十个月。在这期间,宝宝要长出以后用来看东西的眼睛、听声音的耳朵、活动自如的四肢,还有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的大脑等。在妈妈怀孕四个月以后,宝宝就在妈妈肚子里开始踢腿、挥拳锻炼身体了,妈妈虽然很累,但还是很高兴。爸爸这时也是十分繁忙,他们忙着为妈妈做饭,为妈妈和宝宝增加营养,还经常带着妈妈和宝宝一起去散步。在公共汽车上无论男女老幼都主动为妈妈让座,生怕挤坏了宝宝;妈妈周围的邻居、朋友向妈妈介绍养育宝宝的经验,还送来许多宝宝一出生就要用的衣服、物品,让宝宝还未出生就感受到了爱与关怀。终于漫长的十个月就要过去了,妈妈那一阵阵剧烈地腹痛向大家发出信号:妈妈要分娩——宝宝要出生了。宝宝出生的过程是妈妈最危险的时候,最困难的时候,最痛苦的时候,也是爸爸最焦急的时候。在经历了痛苦、焦急、等待之后,随着一声啼哭,宝宝来到了人世,妈妈含着泪水望着宝宝笑,爸爸逢人就欣喜地传达这个好消息。我们每个人都是经历了这一过程才来到了人世上的。
教学建议
1、这一内容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初步认识爸爸妈妈的结合,才能产生新的生命。由于学生年龄小,缺乏相应的认识能力,因此,在活动过程要充分利用挂图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直观、形象、具体的演示帮助学生认知新生命的诞生过程。
2、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资源,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活动时,要充分利用儿童读物、百科全书等描述生命诞生的书籍,从中进一步了解新生命诞生过程。
3、与爸爸妈妈、老师的交流,也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建议学生与爸爸妈妈交流,特别是了解妈妈在“分娩”过程中的痛苦与艰难,从而热爱爸爸妈妈,珍惜生命。
课程资源
1、真实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的名字叫做蒋险生。险生的妈妈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经医生诊断后被告知不能生育,但是她太想要一个自己的孩子了,因此没有听从医生的劝告怀孕了。在怀孕的前几个月,周围的人们以及医院的医生都劝她别要这个孩子了,这个孩子的出生也许会导致母亲的死亡。但她打定主意一定要这个孩子。时间一天天过去,分娩的日子到了,当她被推进产房时亲人们充满恐惧地在外面等候着。过了一阵,一名医生匆匆从产房中走出说道:“产妇现在的情况非常危险,因为她有先天性心脏病,现在心脏已经不能承受负荷,当务之急是马上准备剖腹手术,孩子和大人也许只能保住一个,请你签字。”父亲流着眼泪,颤抖着签下了名字。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一个新的生命来到了这个世界,但是另一个生命还在苦苦挣扎。经过医护人员的全力抢救,母亲得救了,当父亲抱着儿子让母亲看时,说道:“这个孩子就叫险生吧,等他长大后要让他知识他的出生是多么的不易,他的母亲是多么的伟大!”
2、体验。
某小学里做了这样一个活动,让每个同学带枚生鸡蛋来上学,要在不影响正常上课、出操、课间活动的情况下把鸡蛋随时带在身上,并设法不碰坏它。一天下来,看谁的鸡蛋没有损坏。最后他们班统计结果只有57%的同学的鸡蛋保存完好。他们体验到对一个生鸡蛋负责都这样不容易,何况人了。你与你班上的同学不妨也体验一下。
第23课 运动与比赛
学习目标
了解有哪一些运动项目,低年级小朋友适合于哪一些运动项目。
了解体育活动对人类的好处,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背景知识
要使人体保持健康,除应注意饮食卫生和营养合理外,还应该加强体育锻炼和身体保护。
体育锻炼是促使少年儿童能够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少年儿童往往长得高、长得结实、身体强壮,而且不容易伤风感冒,能减少疾病。因此体育锻炼有很多好处。
人体细胞的增殖需要大量的血液提供营养,体育锻炼能加快全身血液循环,从而促进人体细胞的分裂和增殖,使骨骼、肌肉等组织的增长加快。同年龄、同性别的少年儿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不多参加的身高约长4~8厘米。
但体育活动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适合儿童参加,如拳击、举重、保龄球等项目容易引起损伤,而足球、篮球等人体对抗性较强的比赛,儿童也不宜参加。儿童适应的运动项目有跳绳、跑步、乒乓球、羽毛球、爬山等。
教学建议
1、运动与比赛是儿童相对熟悉的活动,可以通过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运动与比赛项目,自己崇拜的体育明星等方式,来整理我们知道的运动与比赛项目有哪些。
2、哪些运动与比赛儿童不宜参加,运动与比赛要注意些什么?可以通过举例、学生之间讨论等方式来展开,使学生认识到应该加强体育锻炼,但同时要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注意身体保护。
3、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体育锻炼要从小开始,并持之以恒的意识,并提醒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要保持有足够的休息与睡眠时间,使疲劳得以解除,使体力得以充分恢复。
课程资源
1、1998年,某县举行中小学学生运动会,标抢比赛场地上,一名学生擅自闯入,结果被标抢击中头部而死亡。
2、科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把一只老鼠关在狭小的笼子里,只给它吃东西,而不能活动,另一只老鼠不仅给它吃东西,还经常让它活动。结果,后一只老鼠的寿命是前一只的3倍。
3、体育锻炼应注意事项:
(1)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爱好及健康状况选择适当的锻炼项目。
(2)做到循序渐进。锻炼项目由少到多,时间由短到长,活动量由小到大。
(3)做好运动前的准备活动和运动后的整理活动。
(4)持之以恒才能收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效果。
(5)注意安全。
第24课  擦伤、割破后怎么办
学习目标
尝试学习一些简单的外伤急救处理,获得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卫生知识和技能。
背景知识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每个人的皮肤质量约是体重的16%。皮肤对人体有保护功能,它犹如一道墙壁,使外面的东西不容易进入体内。因此,皮肤像一件衣服,能够将人体从头到脚遮蔽起来,防止病菌和灰尘的侵入。
但人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碰到擦伤、割破等伤害皮肤的事,处理不当,会使病菌和灰尘侵入人体,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对擦伤、割破的部位要先消毒,待洗干净后再放上药粉进行包扎。
如果擦伤、割破口不大、又没有消毒水和卫生的包扎沙布,请不要用水冲洗或用没有消毒过的布包扎。血液中有血小板会帮助我们止住血液外流。血小板对皮肤伤口的抢救工作很有效,它一从血管理流出,立即“粉身碎骨”,破裂后,放出的血小板因子和血浆凝血、致活酶原,在钙离子的帮助下,相互作用形成凝血致活酶;血液里的凝血酶原在钙离子以及凝血致活酶的作用下,转变成少量凝血酶;血浆中的纤维蛋白质在凝血酶和血小板因子的作用下,变成网状固体的纤维蛋白。纤维蛋白是人体内的“水泥”,会很快地凝固。凝成一根根又细又长的纤维,这些纤维交错、重叠,堵住伤口,使血液不再外流。
教学建议
1、擦伤、割破事件在我们身上时有发生,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当时的心情与处理办法。
2、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了这一知识以后,为了避免这些伤害,我们平时在学校、家庭或野外活动时,应注意些什么,如果碰到这些事情又如何处置。
3、擦伤、割破的处理办法要通过现场演示,在学生逐一模仿的基础上,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急救处理技能。
课程资源
1、聘请校医作指导。
2、去医院参观,直观了解擦伤、割破的处理办法。
第25课 我爱人民解放军
学习目标
初步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成长历程和丰功伟绩,知道解放军由哪几部分组成。
热爱人民解放军。
背景知识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统率,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军队。它的任务是保卫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平。
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创始人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在他们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奋战,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每年的八月一日为建军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分陆军、海军、空军三个军种,每个军种又包括若干兵种。陆军是担负陆地作战任务的军种,主要有步兵、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铁道兵、通信兵、防化兵等。海军是以舰艇部队为主体,在海洋上作战的军种,海军通常由水面舰艇、潜艇、海军航空兵、海军岸防兵、海军陆战队等兵种组成,具有水面、水中、空中作战的能力。空军是担负国土防空、支援陆、海军作战的军种,空军包括航空兵、高射火炮兵、地空导弹兵、雷达兵、通信兵等兵种,具有空中突击能力,远程作战能力和高速作战能力。
武装警察担负着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维护社会治安、保卫党政领导机关、重要目标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任务。武装警察部队由内卫武警、边防武警、特种武警、消防武警组成,武装警察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原则和宗旨进行建设,执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命令条例。
教学建议
1、学生有关人民解放军的知识主要是通过电影、电视、书籍等途径获得,因此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介绍自己熟悉的解放军的故事,初步感知解放军的丰功伟绩。
2、由于有关解放军的知识较多,有关解放军的成长过程、丰功伟绩、各个兵种等,可制作成录像并作相应的说明,教学效果较好。
3、建议学生先查阅资料,把了解到的有关解放军的知识介绍给大家。
课程资源
1、组织学生观看革命战争片。
2、参观历史博物馆。
3、参观部队。
第26课 心目中的英雄
学习目标
了解英雄事迹,学习英雄精神,培养勇于面对困难的品质。
背景知识
1、特级英雄黄继光。
黄继光(1930-1952年)祖居四川中江县石马村,1951年初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1952年10月,抗美援朝战场上最严酷的上甘岭战役打响了。20日,在营部当通讯员的黄继光跟随首长上了上甘岭右翼岛地,部队的冲锋被敌人的一个集团火力点打断,组织了几次爆破都没有成功,在这种情况下,黄继光掏出口袋里的决心书向首长请战。首长看这们22岁的新战士,他的目光是那样坚定,不禁点点头。
黄继光带着两名战士,边跑边甩手雷,敌人的火力点垮了几个。只有三四十米了,子弹却打中了两位战友,黄继光的左臂也被打穿。他忍着剧痛,艰难地向最后一个火力点爬去,十米、九米、八米……他猛然一跃,右手高举手雷,就在这一瞬间,又一梭子子弹射中他的胸膛,他拼命把手雷投向火力点,“轰”的一声,机枪哑了,他昏了过去。
隐隐的,他被机枪声吵醒,一条条火舌又在眼前跳动,他看见,冲锋的战士一个一个倒下。怎么办?他已经没有一件武器。慢慢地,他受了七处枪伤的身体蠕动起来,一寸一寸……贴上暗堡了,他突然挺起身子,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射击孔,壮烈牺牲。
战友们踏着黄继光用生命开辟的道路冲上山顶,歼灭敌人1200多人。
黄继光壮烈牺牲后,志愿军为他追记特等功一次,援予他“特级英雄”称号。
2、其他英雄事绩可以查阅书籍或网上查询。
教学建议
1、由于学生对许多英雄的事迹了解甚少,活动过程中可以采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其中一位英雄的事迹,然后请同学们自己介绍他心目中的英雄。
2、  在和平年代,这种浴血奋战的场面较少,但勇敢、不怕困难、勇于面对困难的精
神在现实生活中仍是必需的。通过了解英雄事迹,有利于增强学生不怕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
3、  组织学生讨论,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谈谈如何战胜各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