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族bloodline漫画停更:如何看待日本地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3 20:33:27
如何看待日本地震 作者: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赵信 字号最大 较大 默认 较小 最小 背景                    收藏 电邮 打印 评论[16条]  

日本大地震在中国的网络上引发了各种各样的反应:惊愕、悲伤、同情、惋惜,但在一些角落里,也出现了一些幸灾乐祸的声音,令人不快,也令人难堪。

中国的评论界也纷纷对这场灾难做出反应,有人呼唤以人类大爱援救日本,有人主张学习日本应对大型自然灾害的能力,有人呼吁对中国的防震救灾工作、尤其是政府的职责进行更多反思,有人则对那发出仇恨言论的少数人予以痛斥,要求检讨中国的教育,乃至“修复人性”。

类似的争论在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之后也曾出现过,十年过去了,可以看到那些公然嘲笑别国平民遭遇、盼望别国遭殃的人,无论在网络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已经成为极少数。中国救援队已抵达日本,中国公民开始向日本提供捐助,互联网上也充满了中国人对邻邦居民的祈福。中国社会已经有了更多的宽容与温情,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那少数不礼貌、不人道的言论,也许没有过度解读的必要。

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任何社会都会存在一定比例的激进分子、极端民族主义者或种族主义者,在任何体制和教育制度之下,都难以将其根除。尤其是在中日这两个有着深重历史积怨、且很多现实冲突因双方的责任而未解决的国家之间,自然灾害很容易为一些人提供发泄族群仇恨的窗口。而且在此类人中,还有许多是不谙世事、社会心理尚未健全的年轻人。舆论界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精力进行思想与道德教育,何况这不是一个教育所能解决的问题。

在此情况下应该做的是严格区分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一个人在他的头脑或私宅里即使诅咒全人类,也不应受到惩罚。只有在公共场合发表令他人不快乃至激发社会怨恨的言论,才应受法律或道德的规范。这些言论,只需由监管机构或网络运营者及时删除即可。有正常判断能力的人都可以看出这些仇恨论调的谬误,而那些过度执迷于他人低级错误的评论者,也许在不自觉间成为这种错误的一部分。

还有一些论者将这一现象归因于所谓的“仇恨教育”。中国的近现代史教科书中是否存在事实错误,或过度偏重某一方面的事实而淡化另一方面的事实,是一个应予讨论的问题,但是一个独立的问题。关键点在于,学校教育与这些言论之间没有紧密的因果关系:中国年轻一代被普遍视为对正统政治教育嗤之以鼻的一群人,为什么在一些人发出极度民族主义的仇恨言论的时候,教育又被归因为重要源头了呢?

把少数人的言论上升到“人性”或“仇恨教育”的“高度”,对其加以严厉批判,不仅在逻辑和事实上站不住脚,而且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刺激被批评者的逆反心理,乃至激怒一些原本的中立者。中国的上一代人应该多了解年轻一代的真实心理状况,对年轻人的判断力保持信心,而不应以自身教育及社会经历来揣度年轻人的心思,对一代人做出武断的结论。

还有一些评论者盛赞日本政府的救灾努力,以及日本国民临危不乱、维持正常社会秩序的公民风范。一些具体的方面,比如日本更坚固的房屋尤其是校舍、政府对灾害信息的公开、良好的公民防震教育、客观报道事实而不煽情的媒体等等,的确有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但如果把这些上升到“民族优越性”或高“国民素质”的“高度”,在笔者看来也会产生一种适得其反的效果。不同国家与民族有文化、伦理或社会心理的不同,但这种不同不应被渲染为一种“民族性”或“素质”的高下之分。

1979年,美国学者傅高义(Ezra Vogel)写了《日本第一》一书。当时正是美国人对日渐崛起的日本感到好奇与担心的时刻。傅高义详细描述了他在日本期间的所见所闻,巨细靡遗:日本如何构建高效的政府管理体系,如何以产业政策打造世界一流的企业集团,采取何种预防措施应对频发的自然灾害,如何应对贫乏的能源和自然资源,乃至如何教育子女,如何降低犯罪率等等。他没有讨论民族优越性或素质的问题,也没有以日本的标准评判美国的社会文化与风俗。这本书在美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长年保持畅销,产生危机意识的美国人在当时奋起直追,后来得以维持在产业与科技上的世界领先地位,与此书不无关系。

在观察日本乃至本次日本大地震的时候,我们观察和评价的其实是我们自己,希望借日本的教训来改变本国面貌,并从中找到支持自身观点的论据。但如此惨烈的自然灾害不应成为衡量制度优劣与国民“素质”高低的试验场,也不应成为国内意识形态论争的弹药库。在如此巨大的灾难面前,“体制”与“素质”的差别变得苍白无力,无足轻重。也许我们更应关注日本那些具体而微的做法和措施,比如建筑物的修建标准到底有多么严格、公民和社会团体如何向政府问责、儿童平时受到什么样的安全教育等等,而不是在一些简单的观察后,马上便做出一些宏大但似是而非、只是迎合我们自身政治倾向的结论。

像2008年的四川地震一样,日本地震可能是我们此生目睹的最大自然灾难之一。这不仅是日本的灾难,也是整个东亚的灾难,遇难者中不仅有日本人,也有中国人,受损的不仅是日本经济,也可能有中国企业。一方面,中国人可以给予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支持。另一方面,如果说日本本次震灾经历能给予我们什么教训,我们最好把这些教训具体化、细微化,从中树立起一些积极的东西,而不要给国内的争论增添新的火药,加剧社会上已经存在的对立情绪。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