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手幽灵b860怎么样:禅的写实与写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08:05:30

色彩的基调称为色调。色彩的产生,是由于物体表面对光线具有不同程度的吸收与反射,反射的光线对人的视觉和大脑发生作用的结果。色彩能够强烈地刺激人的视觉,带来无法比拟的冲击力,绝大多数人无法抗拒色彩的诱惑力。

但是,单纯的色彩除了给人以生理反应和心理影响外,并不能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只有当某种色彩与具体的形象、物体和环境联系在一起时,即将事物的某些品质注入到色彩之中时,它才能让人有所联想和感觉。优异的色彩构设有助于增强作品的视觉感染力,是彩色摄影作品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色调也称为色彩的主调,是指构成画面的总的色彩倾向。画面的色调不仅指单一色的效果,还指色与色的关系中所体现的总体特征。色彩的基调,从色相上分,有红色调、黄色调、蓝色调等;从明度上分,有亮色调(高调)、暗色调(低调)、中间调;从色性上分,有暖色调、冷色调、中性色调等。

对于摄影作品而言,色调表现主要目的有以下三方面:一、为表现作品主题思想、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二、营造摄影画面的视觉美,增加作品的感染力;三、使画面的色彩布局更合理,满足人眼对色觉平衡的需求。在创作一幅彩色摄影作品时,必须根据主题思想的需要确定色彩的主调,即选择和利用面积最大或最强烈的色块,让它居于画面的主要地位,借以表达某种情绪、意境和环境气氛,使情景统一,并利用色彩的强烈感染力,给人以总体印象。

 

 

上述是摄影色调的共性。对于人文摄影来说,色调与构图一样都是一种手段,目的是强化表现对象其外在的人文视觉特征与内在的人文精神。它不是仅仅只为孤立地表现一件单幅作品的色调美,而是要体现一种深刻的文化内涵,要有一种统一的内在精神贯穿整组作品,即有一种"主基调",体现其"独特征状之美"。

人文摄影中的色调,我以为是客观对象与作者主观愿望相结合与升华的结果-它不同于纪实摄影要求色彩忠实于对象原型,它也不同于艺术摄影完全可以脱离现实天马行空,它要求在了解、尊重拍摄对象人文特征的基础上,通过主观认识,适度地强化、夸张、调整、发挥这种特征,以使其人文精神通过色调的视觉感染力得到极大的凸显。

我的佛门人文摄影确定的色调主基调是"温馨、恬淡、深厚、神秘",这也是我拍摄前与拍摄中认识感悟的总结,即是基于佛教的视觉特征,加上自己主观上的理解,并针对每一幅作品不同的主题追求,确定一种色彩基调。这种色调或许不是现实生活中所固有的,在现实中不一定找得到,但确确实实源于现实对象的一种内在的人文精神。所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就是对现实世界自然色彩的一种提炼与升华。

这幅作品(图一)的主题是追求表现心目中清雅而超越现实的梵国意境,但现实中的寺庙、树木、人物色彩纷乱花哨无法达到作者原来的设想,怎么办呢?拍摄时我以加用滤光镜的方法先将大的、杂乱的颜色滤去一部分,再在后期调整局部色调,形成统一的蓝调,以强化清雅梵国这一主题。

 

 

 

图一

 

有些作品的色调与主题不相符,需要调整,而有些现实生活的色彩与作品主题刚好相符,则幸甚。这幅作品(图二)很凑巧的是在低色温下拍摄,反转片冲洗出来后就直接呈现了我心目中追求的辉煌暗暖的色调效果,我只需调整一下饱和度就可以了。

 

 

 

图二

 

 

 

 

图三

 

佛门的静坐是僧侣们清静悟道的庄严时刻,极具神秘感,这幅作品(图三)的色调就是追求这种感觉。在大殿黑暗的背景中,僧侣们的服饰被光照得辉煌亮堂,整幅画面呈暖红色调十分和谐统一。但是,统一的色调若缺乏适度的色彩对比,就会显得单调,而青色的缕缕轻烟在逆光中恰到好处地得到了强化,并且面积较少没有对主基调造成冲突,于是整幅作品的色调在和谐统一中又有了微妙的冷暖变化。

 

 

 

图四

 

这幅作品(图四)的色调是在冷雨秋叶基础上作了暖调调整,画面呈现辉煌灿烂的色彩效果。进行这样的色彩安排的目的是希望在营造视觉美感的同时,给观者一种哲理上的思考-自然界万物最灿烂之日,为何就是委地之时?

人文题材摄影中,有的色调是需要作者根据自己对拍摄题材的理解加以强化或创造的。在这幅作品(图五)中,我希望表现的是秋天早晨僧侣在温熙的晨光中轻松洒扫的温馨情景。场面虽有诗意,但现场色彩效果却一般,我按照自己对主题的理解拍摄时加用了一块渐变浅暖滤光镜,达到了所要追求的意境。

 

 

 

图五

 

 

 

 

图六

 

《金刚经》有偈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教认为大千世界一切瞬息万变,任何辉煌华贵都如梦幻泡影,转瞬即逝。这幅作品(图六)的色调就是为了表现这样一种哲理意境。

 

 

 

图七

 

佛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无比的光辉灿烂,它象征着宇宙世界最高的智慧与最圆满的功行。毋庸讳言,这幅作品(图七)的色调在现实中是找不到的,它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一种主观升华与创造。

 

 

 

图八

 

古寺月色不但视觉美,而且禅味深长,历代文人与画家多歌咏表现之。人们大多赞美其清雅的禅境,但这种清雅感,摄影是无法直接表现出来的,因反转片直拍月色后,大多呈现一种混沌的灰暖色。经过多次尝试,我最后采用拍摄时加用法国高坚滤光镜并后期对色调加以调整,画面(图八)终于较接近心目中追求的那种清雅的意境。

 

 

 

图九

 

初阳将大殿染成鲜红色,整座佛寺在晨光中云蒸霞蔚,美不胜收,疑似天宫,仿佛朝圣,令人心目中充溢着不可思议的神奇。拍摄时(图九)务必将此光影感觉保持并强化,因为这是大自然造化的神奇魅力所在。

多年的佛门摄影使我体悟到:寺院的灰蓝色调不仅能表现其清雅的人文外部特征,而且能使观者联想到佛教清心明性的精神追求(图十)。清晨、雨雾、雪天、月夜最能体现这种感觉。

 

 

 

图十

 

 

 

 

图十一

 

佛教寺院是修养身心、清心明性的所在,营造清雅的色调是我创作这幅作品的追求。清晨,在僧侣们过完早堂的路上我拍下了这幅作品(图十一),后期制作时在早晨灰调的基础上加强了这种雅洁浅蓝的感觉。

 

 

 

图十二

 

色彩具有联想和象征的功能。但如前所述,"单纯的色彩除了给人以生理反应和心理影响外,并不能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只有当某种色彩与具体的形象、物体和环境联系在一起时,即将事物的某些品质注入到色彩之中时,它才能让人有所联想和感觉。"金黄与大红色是人们对佛教色彩的印象定位,但若拍出清晰的寺院,则色彩为图像所掩盖,色彩的联想功能也就消失了。故在拍摄这幅作品时(图十二),我尝试将寺院殿宇虚化但尚隐约可辨,让色彩发挥其联想与象征功能,给观者带来禅意梵境的想象之美。

 

 

 

图十三

 

这幅作品(图十三)拍摄于五台山的清晨。一缕晨光初照山岗,山谷中弥漫着大自然的雾与烧香的烟。香烟是佛门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缭绕的烟雾中蕴含了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禅意。我利用反转片的色敏感度,通过对青蓝色的夸张,强化了这种青烟缭绕的空灵梵境。

 

 

 

图十四

 

雨雾天气很适宜拍摄佛门(图十四)。云烟迷蒙,细雨沥沥,色调恬淡清雅,极符合佛教倡导的生活方式与情操。

这幅作品(图十五)的灵感来自于苏轼的《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作品追求一种色彩上的联想效果:皎洁月夜的清雅蓝调将人们的思绪带入传说中的广寒宫,产生无穷无尽的关于人类与宇宙的美好联想;而僧人宿舍窗口透出的温柔的隐隐灯光,使人联想到此刻僧侣们或许在打坐悟禅神游太虚,或研读佛典清心明性。我想,色调假如能带给人们符合主题思想的美好联想,这应是为色之道的至高境界吧!

 

 

 

图十五

 

 

 

 

图十六

 

这幅作品(图十六)的拍摄主题是"清"、"雅"。因为学佛的目的是清心明性,去除杂念,彻悟佛道。玲珑的雕花窗、雅致的腊梅花、环境的清雅宜人,作品的色调与主题要求是相符合的。

 

 

 

图十七

 

冬日,寺院里腊梅竞相怒放,满目嫩黄,暗香浮动。清晨或黄昏,僧侣们着金黄"海青"穿行其中,相映成辉,饶有趣味。这幅作品(图十七)色调是利用视觉色彩学的对比手法之一-同类邻近色对比法而营造的。

 

 

 

图十八

 

秋风吹来,金黄色的树叶飘飞洒落,法师们张臂欢呼。拍摄(图十八)制作时我增加了色调中的金黄成分与饱和度,加强了色彩的视觉感染力。我想,大自然的造化能使平日心如止水、经年静修的法师感动,难道还不能使观众受感染吗?

 

 

 

图十九

 

这幅作品(图十九)的色调是反转片拍摄后直接产生的,我略作调整就保留下来了,因为它恰好适合我的主题。作品表现的是晨光初照藏经楼,法师双手合掌虔诚礼拜的场面。神奇与清新是这幅作品追求的主题思想。因反转片的色敏感度原因,暗部产生的蓝紫色与受光部分的暖色调,刚好契合了我心目中的色调立意。

这幅作品(图二十)的色调是色彩上冷暖对比的例子:即当一幅作品设置为一种暖色调时,画面上应有一种偏冷的色调对比陪衬,这既符合视觉色彩学上统一中有变化的规律,又符合人眼视网膜色平衡的需求。但对比色面积及强度应适合,处于次要陪衬地位为宜。

 

 

 

图二十

 

 

 

 

图二十一

 

这幅作品(图二十一)的红调子追求色彩象征的效果-象征僧侣们至真虔诚的求佛之心,心目中所追求理想的伟大与至善尽美境界。但是,通常色彩象征意义的效果能否达到,则要看作者色调设置的技巧及色调与内容主题的契合程度了。

小结:

色调部分至此可做一个总结了。我以为对于人文摄影而言:

一、色调是一种手段,是为表现作品的人文主题服务的。不同的主题决定了应用不同的、与之相适应的色调。

二、色调是一种客观与主观结合的升华体,若拍摄对象本身固有的色调恰能表现作品的人文内涵,则予以保持、改善与强调;若与之不符,则可基于作者对表现对象人文精神的理解,改变或创造一种色调,以表达作者主观上的理解。

三、色调要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若能使观者产生画面以外的、又符合作品人文主题思想的感悟与联想,实乃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