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吼砍脸就碎:读《有一种心态叫放下》有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04:03:54

读书引领生活    指导人生实践

 

------读《有一种心态叫放下》

 

  

      中心校组织读书活动,读《有一种心态叫放下》。(不禁使人想起了已离我们而去的老校长王亚民当初要组织的“师德大讨论”)。匆匆翻阅,愕然发现书中观点竟与己有颇多不合之处。心中不免思忖:领导既安排学习,必是持赞同态度,令我等为其摇旗呐喊。今己之观点与其截然不同,当如何处之?后想起毛泽东主席在1957年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这一方针鼓舞了我,况且读书之心得体会本就因人而异,怎能千篇一律?只有在专制制度下才会有“一言堂”的现象。故决定按己真实之想法撰写本文,以便大家更加全面的探讨此书。

 

    首先,作者论点充满主观唯心主义色彩。

   

    本来,作者自己鉴于人生经历得出的感悟,作为个人观点,本无可厚非。但既然著书立说,传之于大众,则其中一些观点当值得商榷。

    作者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快乐,而放下就能快乐!”

    我们知道,快乐是人精神上的一种愉悦,是一种心灵上的满足,它会使一个人变得开心。快乐又是因人而异的,一件事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随着自己知识、阅历、认知水平的变化,看法也会不同。正如一百元钱能给儿童带来快乐,却不一定给成年人思想上带来变化一样。现驳斥作者观点如下:

    1、是所有的人都能选择放下吗?

    若果真如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词将从何而来?周恩来、焦裕禄、孔繁森这样的好干部到哪里去找?他们要是都放下了,恐怕老百姓就都不快乐了。

    江姐、刘胡兰……这些革命先烈要是放下了,还能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吗?

    奥运健儿为国争光,平时的训练也艰苦异常,既流汗,也流泪,甚至流血。他们能放下吗?

    调整各班的课桌椅高度挺枯燥乏味的,我能为了自己的快乐说放下就放下吗?

    2、放下就真的能快乐吗?

    抗日战争时期,一些人放下了自己作为中国人的信念,当了汉奸。他们快乐了吗?日本人让他们快乐吗?

    看守所里的犯人,连自由都失去了,什么都得放下,但他们快乐吗?

    3、不放下就真的不快乐吗?

    这里还要说说周总理,他心中装着人民疾苦放不下,然而他就没有快乐吗?有,很多人都记得总理那爽朗的笑,这笑容,出现在草原帐篷里,总理跟牧民促膝谈心的时候;这笑容,出现在工地上,总理和工人们一起飞锨扬镐的时候;这笑容,出现在剧院后台,总理与艺术家们开玩笑的时候;新中国科技取得重大进步成果时,他笑了;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时,他笑了。这是一种有容乃大的快乐,又怎是一般人能够体会到的?

 

    其次,作者引用的论据牵强附会,似有闭门造车之感。

 

    1、第8页:有一个富翁背着许多金银财宝去寻找快乐,可是,走过千山万水也未找到,于是他沮丧的坐在山道旁。这时,一位农夫背着一大捆柴草从山上下来。富翁说:“我是个令人羡慕的富翁,为何没有快乐呢?”农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舒心地擦着汗水说:“快乐也很简单,放下就是快乐呀!”富翁恍然大悟:是啊,自己背着沉重的珠宝,既怕人偷又怕人抢,还怕被人谋财害命,整天提心吊胆,快乐从何而来?于是,富翁放下财宝,并用它接济当地的穷人。从此,富翁不再担惊害怕,忧心忡忡,反而因为帮助了穷人,得到了穷人的感激和爱戴而快乐起来。

    我认为,这完全是两件不同的事。农夫背着沉甸甸的柴草时,很累,放下时,轻松了,能够感到快乐。但之后农夫还会背起柴草继续走,一直到家为止,柴草呢,一直还是农夫的财产。而例子中的富翁却把金银财宝接济穷人,财宝就也就不再属于富翁了。这和农夫放下担子歇一歇完全是两回事,怎么能放在一起说呢?我还没见过有钱就不快乐的人呢,这只是作者自己的说法罢了。况且富翁有几个背着财宝徒步上路的?不是奔驰,就是宝马,最次也得奥迪呀,至于把自己累成那样吗?再说现在都用银行卡了,谁还带现金呀?例子中的“富翁”还配叫“富翁”吗?把富翁写成不如农夫快乐,我看完全是作者的主观臆断,是阿Q似的“精神胜利法”而已。而且这也与我国现行的法律相抵触,我国的法律是鼓励人们去取得合理的劳动收入的,这难道都是让人们自寻烦恼吗?据我所知,全世界只有比尔盖茨在退休之后把自己580亿美元(4,524亿港元)财产全数捐给名下慈善基金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Bill & Miranda Gates Foundation),一分一毫也不留给自己子女,不知是否是看了此书之后做出的决定。我倒真希望作者不要光让穷人们学习此书,得到“我比富翁快乐”的感受;也应该携此书游说天下富翁,看看是否能达到书中的效果。

    2、第9页:有一个人觉得每天不堪生活重负,没有丝毫的快乐可言。于是,他去请教一位德高望重的哲人。哲人把一只竹篓放在他的肩上说:“你背着他上路吧,每走一步都要从路边捡一块石头放在里边,看看是什么感受。”那个人虽然大惑不解,但还是按照哲人说的去办了。可刚走了几百步,他就感到背负太重受不了了,因为竹篓里已经装满了沉重的石头。“知道你每天为什么不快乐吗?是因为你背负的东西太沉重了,他已经把你的快乐压抑殆尽了。”哲人从竹篓里一块一块的取着石头说,这块是功名,这块是利禄,这块是小肚鸡肠,这块是斤斤计较……当大半篓石头被扔掉后,那人背起竹篓走起路来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

    我认为,这人扔掉的只是石头,什么功名利禄、小肚鸡肠,纯属胡说八道,这在心理学上叫暗示,警察审犯人时叫诱供。如果是我扔石头时我会这样说,这块是助人为乐,这块是认真工作,这块是心胸广阔,这块是坚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当大半篓石头被扔掉后,那人背起竹篓走起路来同样会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只是不知这时哲人会作何解释。

    3、第22页: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天晚上在禅院里散步,突见墙角那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并未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而归,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严厉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老禅师宽容了他的弟子。以为他知道,宽容是无声的教育,宽容别人,也就是宽容自己。

    例子到此结束,然而我认为,如果老禅师不结合后期的继续教育,只是一味的“宽容”,将来一定会变为“纵容”。

    一个死刑犯,行刑前要求再吃妈妈一口奶,结果他一口咬掉了妈妈的乳头,责怪其不管自己,害了自己。如果这位妈妈用老禅师的话回答孩子:“我当初宽容了你,因为宽容是无声的教育,宽容你,也就是宽容我自己。”不知这个孩子作何感想,也不知作者如何解释。

    4、第35页:和谐是沉静,是淡薄,是宽容,是中庸,是诚挚,是礼让,是信任,是祥和……等等

    我以为,若只是盲目的强调和谐、中庸,那共产党六十多年前的斗争就是完全错误的,则中国现在还在国民党的统治之下呢。难道作者很希望过那种“水深火热”的生活吗?其实,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只看到那些不和谐的表面现象,比如群众上访等,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造成上访的原因,思考到底是谁在制造不和谐因素。只有清除了这些“本”,才能消除那些“标”。

    5、第78页:作者认为得饶人处且饶人就是放下。说的是卡耐基年轻的时候很好胜,在一次宴会上,大家有说有笑,每个人讲了一个笑话活跃气氛,全场人都很愉快。最后轮到卡耐基旁边的一位先生讲了。他讲了一个幽默故事,在结尾还引用了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说:此地无银三百两。为了证明这句话,那位先生还特意提到这是《圣经》上说的。

    卡耐基知道这句话不是《圣经》里说的,而是在莎士比亚的书中提到的,于是他纠正那位先生道:“这句话是出自莎士比亚的书。”

    那位先生听后觉得自己面子上挂不住,于是双方发生了争论。

    卡耐基的老友维克多·里诺是研究莎士比亚的专家,正好此时也在场,卡耐基于是向他求证。维克多却盯着他说:“是你搞错了,莎士比亚的著作上没有这句话,这位先生是正确的,《圣经》上确实有这句话。”随即在桌子底下踢了卡耐基一脚。

    在回家的路上,卡耐基向他抱怨:“你明知那句话本来就是出自莎士比亚的作品,却还帮着他说话,真不够意思,还让我向他道歉,真是黑白不分了。”

    维克多却笑了:“莎士比亚的书上有这句话。可是,那个人也许是一位有名的学者,为什么我们要去证明他错,让他下不了台呢?记住:永远不要和别人正面冲突。”

    我认为,照这样的说法,人类将停止前进的脚步。1583年,布鲁诺到英国,批判经院哲学和神学,反对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说,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1585年去德国,宣传进步的宇宙观,反对宗教哲学,进一步引起了罗马宗教裁判所的恐惧和仇恨。1592年,布鲁诺在威尼斯被捕入狱,在被囚禁的八年中,布鲁诺始终坚持自己的学说,最后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布鲁诺当初要是看到这本《有一种心态叫放下》,恐怕就不会被烧死,而宗教裁判所也就不会去烧他了。但是,科学也就不会发展到今天了。

    还有,《有一种心态叫放下》能不能多让公检法部门学学呢?对待犯罪分子时“得饶人处且饶人”,那社会还不乱套了。

    另外,我总觉得作者这本书的宣传对象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可能面向普通百姓的多一些,对当权者却不加理睬。否则密云教委开除席秀明时,看了作者这本书就应该“得饶人处且饶人”了。

    6、第277页:有一个渔夫和一个富翁在河边晒太阳。富翁问渔夫:“你为什么不去租条船,搞海运呢?”

    渔夫问:“然后呢?”

    “然后就可以做生意赚很多钱呀!”

    “再然后呢?”

    “你就可以买条船,建立自己的商队。”

    “接着呢?”

    “接着你就发财了,和我一样成了富翁。”

    “成为富翁又如何呢?”

    “成了富翁以后就可以悠闲地在河边晒太阳。”

    “我现在不正在悠闲地晒太阳吗?”渔夫最后反问道。

    这个例子看起来很有哲理,其实,只是把两个看似相同的表面现象放在一起做比较,而他们的本质是不同的。富翁是悠闲的,眼里看的是风景,愉悦的是身心。他不用担心我下一顿吃什么,因为他已经在财富积累的过程中,把后面的生活安排好了;渔夫则不同,如果今天打不上鱼来,一家老小可能吃饭都成问题。这二者怎能相提并论呢?

 

    最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作者自己就是一个放不下的人,却出书叫别人放下,岂非太可笑了?

    我们来看此书的背面封皮:定价35.00元。如果作者为了让读者分享他的理念,让大家共同快乐,何以要先挣了读者的钱,再和大家一起快乐呢?这种快乐是不一样的。作者是收了钱快乐,读者是花了钱快乐。

    总之,作者写此书,从论点到论据,基本属于放屁,难以服人。快乐没有标准,完全是自己的心理感受,放下不一定快乐,不放下也不一定不快乐。究竟什么是快乐?这本就是见仁见智的事,还需要人们自己把握。

 

 

 

    读书引领生活,指导人生实践,关键是指导实践。下面我就结合实际应用一下《有一种心态叫放下》的理论。

    解放战争后期,解放军已经掌握了战场上的主动。我和一些社会名流组织起来,拿着《有一种心态叫放下》去劝说共产党高层停止内战,与国民党和谈。毛主席一针见血的指出:抗战胜利之初,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我军处于绝对劣势,那时你们怎么没人去劝劝国民党停止进攻呀?我看你们这完全是两个标准。

    是的,人们往往习惯于用两个标准对待人。

    成者王侯败者寇。对于成功者,人们的评价是有开拓创新的精神等;其实尚未成功者又何尝没有这种精神,但却往往被评价为妄想、不切合实际等。

    再比如,两个普通老百姓发生矛盾时,人们还可能互相劝劝。要是两个身份地位有差距的人闹了矛盾,人们往往会劝那个地位低的人:他做的不对,会直接指出;他做的对,会劝他得饶人处且饶人。而对地位高的人的往往会说:甭跟××一般见识。这个标准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我有切身经历:我举报郭中福利用学生食堂敛财,人们都劝我要放下,却没见谁劝过老郭把多收的钱退给学生的。这就是用两个标准对待人。

    已经离我们而去的老校长,曾经把三年以后的评职称工作都安排好了。明年和后年还没到就已经能确定哪些人会有突出的表现,这只能说明这些人是在今年就把明后年的“工作”做好了。我就不明白,这些人在做这些“工作”时有没有人劝过老校长要放下呢?老校长楼房温居、儿子结婚、孙子满月,三次酒席办下来,房也买了,车也买了,关键是还不欠账。收礼的时候有没有人劝过他要放下呢?

    再有,书中告诉我们,百分之百的公平是不存在的。我也赞同这句话,但关键是端这碗水的人,他的内心是想做到尽量公平呢?还是故意制造不公平。比如这次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实施绩效工资,有一些学校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但同样能涨,而那些没涨上的当然觉得不公平。但副县长说了:有的学校挂靠初中了,借初中的光了。这又不对了,领导以前不是最爱按岗位定工资吗?山区教师到城里交流,岗位变了就不能享受山区补助。而这次涨工资居然不按岗位了,这不是奇怪吗?如果说可以借光的话,那交流的老师是否也可以借原单位的光,把以前扣的钱补发回来呢?而且所谓的“挂靠”一说根本不存在,据我从人事局网站上了解到的情况,这几所学校都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完全没有隶属关系(待续)。可见,现在的领导说谎话都不屑于走走形式圆谎了。不过话又说回来,没涨上的学校虽然觉得不公平,但此事跟他们其实一点关系都没有:人家所谓挂靠的学校分享的是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钱,这些人都没着急呢,你们着的什么急呀?没事时就好好学学这本书,把心态放下,领导怎么说就怎么办吧。

    其实,这恐怕也是作者的另一个目的之所在吧。

 

    封建社会,统治者愚弄老百姓,以便让老百姓自觉的接受统治。现如今,作者写这样的书,似有文人为政客服务之嫌。

 

 

 

    (以上均为个人观点,不代表其他人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