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桃会请了八仙么:长征从这里出发-不能遗忘的中央红色苏区—宁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20:42:13

 

 

    宁化,在中国的版图上并不显眼,是福建闽西北崇山峻岭一个小县城,虽然鲜为人知,但只要一提起毛泽东的《如梦令·元旦》的光辉的词章:“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人们就会恍然大悟,原来宁化是中国红色历史上响当当的地方啊 。正是毛泽东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让红色宁化这个偏远县城被大家所认识。因为在红军长征时期革命斗争中,这里曾是构建当年红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苏区的21个县之一,享有富庶的“中央苏区乌克兰”美誉,也是红军长征的四个起点县之一。

     红色情结--无法忘却的记忆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宁化是中央苏区和闽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21个中央苏区县之一。当时作为中央苏区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闽赣省委和省苏所在地的宁化县,为了实现党中央的决策和红军的战略目标,全县广大军民不论在红军大规模战略转移的准备阶段,还是在长征的整个过程中,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牺牲。
     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叶剑英、张闻天都曾在宁化进行过革命实践活动。毛泽东曾先后三次入宁,朱德曾在县衙门口召开群众大会。1930年1月16日,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四军前委和第二纵队从古田出发,再次到达宁化安远,向广昌行军途中,在马背上吟就了《如梦令·元旦》的光辉词章。在中央红军长征前的几年里,为中华苏维埃政府提供了“千担纸,万担粮”等有力的后勤保障,被誉为中央苏区的“乌克兰”。淮土、禾口还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授予扩红模范区。
     “这里是红军长征的起点县……”,历经70年风雨沧桑,长征精神在这里依然历久弥新,老区的人们都没有忘却那段光荣的红色历史,他们正把散落在红土中的珠子捡拾起来,并串珠成链,让世人重温激情燃烧的长征岁月。
     一进宁化县城,庄严耸立在城关中环路上占地8000平方米的纪念广场中央高达21米的红军长征纪念主题雕像并映入人们的眼帘。
     革命纪念馆让人久久不能忘怀。馆内陈列着的梭标长矛、土枪土炮、号角大刀等革命文物和众多革命烈士英勇业迹的介绍,则无不令人肃然起敬。馆内还珍藏着的一本国宝级全国唯一完整的《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当时红军部队之间的联络调度,就是按此谱进行,这是当时红军用军号吹出的“密电码”。
     座落在在北山革命纪念园的纪念碑和 “毛泽东《如梦令·元旦》”的铜像,令人肃然起敬。红军长征已过去了70年,但对 宁化的儿女们来说,仍然像昨天的一幕时刻难忘。他们怀念那段红色岁月,怀念那支红军队伍,怀念毛泽东,人们常常三五成群,结伴而行到革命纪念碑凭吊当年参加战斗的红军。
     宁化成为红色旅游的焦点,并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当地许多反映红军长征时期革命斗争的遗址和纪念地,正在成为人们参观游览的热点,为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5月31日,“2005中国红色之旅”大型主题宣传活动在宁化县革命纪念园举行关机仪式; 6月21日央视在线、中新网等50多家的全国网络媒体记者对宁化采访,宣传推荐红色宁化。10月13日,中国曲艺家协会组织由刘兰芳、姜昆等20多位艺术家组成的演出阵容到宁化进行“送欢笑———走进宁化苏区”慰问演出。来自中央、省、市等各级党史研究部门的专家、学者专程到宁化考察调研,对宁化苏区对中国革命所做的贡献充分肯定。如今这座小城到处洋溢着红色的芳香、红色的氛围、红色的情结。
     岁月流逝,红军的故事和红军精神依然在宁化老区被传诵和闪烁着光芒。因为宁化人都被一股浓郁的红色情结所包围着,他们无法忘却在心灵中的红色记忆!


     红色记忆--刻骨铭心的悲壮

     宁化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之一。
     红旗猎猎,战马啸啸。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开始长征,部分红军从宁化境内出发。当年,全县214个村就有204个村定为革命基点村,全县13万人口,参加红军的青壮年13700多人,每10人中就有1人参加红军,是中央苏区扩红重点县。
     “湘江战役”是雕刻在宁化人刻骨铭心的悲壮。湘江,是国民党军队设置的第四道封锁线,中央红军为突破这道封锁线进行的湘江战役,打得十分惨烈,付出了沉重代价。在长征途中的“湘江战役”,担负后卫任务的红五军团第34师和红三军团第18团,大部分将士为闽籍,其中一个团为纯宁化籍子弟。红三十四师担任长征红军的总后卫队,走在大队伍的最后,不断与追赶堵截的敌军进行战斗,任务十分艰巨。他们在冲破敌军包围,以急行军速度赶到湘江边后,所有渡口全被敌军占领。经过一路血战,师长陈树湘又率余部300多人奋力突围,沿桂湘分界的都庞岭山麓转战湘南。 这支部队共计6000多精兵,为掩护中央首脑机关和中央主力红军连夜过江,突破敌人40万大军包围圈,在无险可据的江岸开阔地带以血肉之躯筑成“人墙”,拼死与敌人搏斗,绝大部分人都壮烈牺牲。1934年12月中旬,陈树湘率部突围时,不幸腹部中弹被捕,他乘敌不备,用手从腹部伤口处绞断自己的肠子,英勇牺牲,时年29岁。现在,湘南道县人民还广为传诵着大部分由宁化人组成的由英雄师长陈树湘率领的英雄部队红三十四师血染湘江的故事。他们撰写的长诗《陈树湘将军之歌》,为许多媒体竞相转载。在关系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湘江战役中,为了掩护主力红军,宁化籍红军将士所在的红五军团34师与几十倍于我的国民党军浴血奋战,全部壮烈牺牲。宁化籍红军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和悲壮的一页。
     在长征突围中,从宁化境内出发长征的中央红军各部队达14000人,约占当时中央红军总兵力的16%。在红军长征途中,每前进10公里,宁化籍的红军战士就约有3个人倒下…… 长征途中,6000多名宁化红军壮烈牺牲,列入《共和国英名录》的烈士达3300多人。解放时健在的宁化籍老红军仅为28人,在共和国的史册上,宁化有张新华、张雍耿、孔俊彪三人被授以少将军衔,是三明地区唯一的将军县。
     红军长征后,宁化人民惨遭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摧残和疯狂镇压,被烧光灭绝的村庄达111个,6517名革命烈士惨遭杀害,被抓壮丁,逃亡和饿死的群众达3万余人,致使人口骤然下降,土地大量荒芜。宁化儿女前赴后继,英勇奋战,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 
     在宁化,当年红军留下的印记很多很多,有红军井、红军桥、红军工厂、红军医院……
     往事如昨 。 艳阳下,站在“毛泽东《如梦令·元旦》”的铜像前,仿佛又听到了战马的嘶叫声,看到了宁化人民当年送别红军的情景。这段悲壮的历史如雕刻般留在了宁化人的记忆中,永不磨灭。从此,坚忍不拔、英勇顽强、艰苦创业的红色精神便在宁化生根发芽,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宁化人。 

     红色精神--激励奋斗的支柱

    红色苏区的历史为宁化注入了亘古以来未曾有过的另一种含义,焕发出灿烂的光芒与夺目的风采。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但红军精神象雄浑的翠江水依然奔流不息,一代代得到传承。
   红军长征的历史不仅记录着老区的过去,更是激励老区发展的新动力。在宁化,这座鲜为人知的“红色小城”正在改变着老区百姓的生活。这里是闽江、赣江、汀江“三江”源头,是重点粮区、烟区、林区和矿区。宁化山川秀美、风光绮丽,国家地质公园天鹅洞群,全国最深岩溶湖蛟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牙梳山等自然风景独特而雅致,令众多游客留连忘返。
     自然资源是会枯竭的,但是能给人以激励的红色资源却以浓烈的人文色彩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因此,宁化人不仅以红军长征的特殊历史地位为荣,大力发扬红军精神,打造红色旅游品牌,而且大力挖掘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全力以赴在建设客家文化旅游圣地上下功夫,宁化是世界客家人的“客家祖地”,从1995年至今宁化县已连续举办十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吸引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余万客家人前来寻根谒祖,旅游观光。石壁成为客家寻根谒祖的旅游热点。   
   一段光照千秋的红色历史,使宁化享有“中央苏区”的美誉,“红色苏区”和“红军长征起点县”的亮出,表达了宁化干部群众对历史的珍爱和发展的信心。红色精神化作激励人民奋力拼搏的支柱。 如今的宁化大地政通人和,百业兴旺,欣欣向荣,处处涌动着加快发展的滚滚热潮,处处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无限生机,昔日“路隘林深苔滑”的山路如今都已变成通衢大道。党员干部与群众手拉手,面对面,心贴心,虚心向群众求计问苦,耐心向群众解释疑惑,千方百计为群众解决难题。党群、干群亲如鱼水的“长征故事”,再次在这片红土地上演绎。 
  
     红色呼唤--企盼腾飞的翅膀 

   目睹这块红色土地旧貌换新颜,令人振奋不已。然而,进村入户、访贫问苦,却也发现许多鲜为人知的苦情。当年宁化人民让优秀的儿女参加红军,把最好的粮食送给红军,付出了巨大惨烈的牺牲。然而目前宁化仍然是全省19个经济欠发达县之一。县城西部水土流失严重,特别是老区的财政状况更加捉襟见肘。至今还有不少革命基点村没有摆脱贫困,特别是在西部的淮土乡曾经是当年中央苏区的“扩红模范区”,中央红军主力部队长征起点地之一,虽然踏上了红军的足迹,但因地理上的客观原因,这里水土严重流失,植被生长困难,山上尽是沙石,少见树木。艰难环境使老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约束。
     闽赣两省的原中央苏区县在经济上同属落后地区,大体处在同一个发展层次,但是,近年来由于中央给予的扶持政策不同,双方每年所获得国家财政的扶持金额凸显差距之大。如江西省获得中央无偿扶持资金的瑞金县每年5000万元左右,于都县每年七八千万元。而宁化,每年只能获得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二三百万元,省里拨给水土流失治理费二三十万元。 如此悬殊的差距,相对使同是革命老区的宁化发展缓慢,加之“三无”(即无国道、无铁路、无高速公路)状态仍然是制约宁化发展的“瓶颈”。基础设施的薄弱是绞在宁化人的心里解不开的结。“改变不了‘三无’状况,宁化永远没法发展!”
     怎样改变这个状况?宁化人民渴盼在走上幸福小康路上,能插上腾飞的翅膀。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老区人民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扶持。除了弘扬红军长征精神,艰苦奋斗,继续努力改变欠发达面貌外。还需要中央省各部门的支持和帮助,更需要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的倾斜和照顾,加大省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降低老区项目的准入门槛,要进一步加强老区农村公路、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老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老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一言以蔽之,当年同属中央苏区的人民在中国革命史册写下了同样光辉的篇章。苏区的人民在同一块红土地上耕种希望,也期待同样的收获。 目前,迫切需要的是进一步认真落实已有的政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和可能,适时制定一些有利于加快老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殊政策。如在政策的制定上,对老区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做到一视同仁。 ……。同一个心愿积淀在了几辈人心中,老区人民千年的呼唤,百年的企盼,压得人心坎痛。
     宁化老区的人民理智地认识到自己在经济、技术乃至思想观念上的暂时落后,他们企盼中央给予宁化享受国家中部地区待遇,渴望抓住这宝贵的机会,加大投入,增强这块红土地的“造血功能”,让宁化早日摆脱贫困,步入小康。
   因为他们相信,只要插上腾飞的翅膀,他们一定能抓住后发优势,立志“十年磨一剑”,完全有可能发展如积薪,后来者居上, 缩小与沿海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迅速发展起来!到时候一提宁化老区就象提当年的特区一样,骄傲和自豪!
     宁化人民在努力着,也在企盼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