蟒蛇吞食巨鳄后:潘汉年在我们心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8 22:24:26
潘汉年在我们心中
今年1月,是潘汉年诞辰100周年。他的名字彰显着浩然正气、铁骨本色,写下了年华光辉、青史流芳,是宜兴的青山绿水哺育了他,那故土乡亲的情脉梦萦心牵。
潘汉年出生于宜兴城西荆南山麓的陆平村,家庭是一个破落的书香门第,曾祖父潘理卿是清嘉庆年间举人,其父潘莘华(又名莘臣),是清光绪后期秀才,以私塾为业,并务农桑,耕渎传家。汉年排行第三,童年时随父就读,秉性机灵,天资聪颖,深受长辈喜爱。
辛亥革命后,新学兴起,他到宜兴县立第三高等小学就读,一年后,考入和桥彭城中学。1920年暑假,因患腿疾,辍学在家,协助其父创办了陆平高等小学。他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出刊黑板报,开辟“小研究”专栏,并组织学生举行图书演讲会,还千方百计为图书室充实少年读物,给学生们灌输新知识。
1921年,他到武进延陵公学之初,对文学外语兴趣特浓,喜爱编演反映民间疾苦的戏剧,形象毕真,真实动人,歌颂新思想,宣传新文化。次年,他到宜城励进社小学任教,由于受到“五四”运动民主科学气氛的熏陶,于是团结进步青年,反对教育局长重用土豪劣绅、把持教育界大权,被关押入狱,经其父请上海的律师给予辩护才获释放,恢复自由。随后,他被迫离开县城到和桥养初小学任教,努力用新思想浇灌学生的幼小心灵。
1924年,潘汉年为了寻求革命真理,毅然离别家乡奔赴上海,考入唐文治创办的国学专修学校深造。这时,新文学运动蓬勃兴起,他担任中华分局《小朋友》杂志编辑,加入郭沫若、成仿吾组织的“创造社”,在出版部主编《A11》和《幻洲》期刊,并在《丝语》杂志上发表小说《苦哇鸟的故事》、《青鸟馆》等,开拓了新文化阵地。
1925年,上海掀起了“五卅”反帝风暴,经过这战斗的洗礼,年仅19岁的潘汉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年冬天,他返回故里,筹办农民夜校,联络劳苦民众,传播革命火种。
1927年2月,北伐战争开始,他离开上海到当时的革命中心武汉,担任《国民军日报》总编辑,兼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为国共合作开展宣传教育。由于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大革命失败,我党被迫转入地下活动。是年10月,潘汉年从武汉返回上海,继续主编《幻洲》和《畸形》半月刊。他怀着满腔怒火连续发表了《血淋淋的头》、《革命必要成功与鸦片烟老爷》等多篇杂文,犹似投枪匕首,深刻揭露国民党反动派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滔天罪行。
1928年冬,潘汉年到中共中央宣传部,负责文化、出版和文艺界的统战工作。次年,他担任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与鲁迅、夏衍等联名发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随后,相继组织成立了“戏剧、社会科学”等左翼联盟文化团体,并遵照党中央指示,又主持成立了“左翼文化总同盟”,他担任文总党组书记,主办机关刊物《文化斗争》。期间,他发表了《普罗文学运动与自我批评》的文章,提出了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展文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主张,“为了巩固我们的阵线,为了要整齐我们的步伐,为了要克服旧意识的抬头,为了要纠正不正确的倾向,自我批评的工作急不可缓”。这对扭转当时党内在文艺工作方面的左倾宗派倾向和促进上海文艺界的团结起了很大的作用,不仅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的反革命文化围剿,而且扩大了党对进步文化界人士的影响,促进了革命文化运动的发展。
1931年,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危害,上海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潘汉年调任中共中央特科二科长,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他像一只不知疲倦的雄鹰,日以继夜地注视着敌特的动向,凭着自己的智机灵活和多谋善断,运用统一战线的法宝,团结一批社会名流,帮助营救被捕的同志,提供了敌人的信息,捐助了活动经费等等。特别是顾顺章在武汉被捕而叛变,供出了党内机密,事态万分危急,他在周恩来的指挥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粉碎了敌人的阴谋破坏活动,为保卫驻沪的党中央机关和领导同志的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3年前,潘汉年离开上海前往苏州工作,先后担任苏州中央局宣传部长,赣南省委宣传部长、中华苏维埃大学校务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教育人民委员会委员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等职。曾两次受党中央委派为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国工农红军代表,与国民党内的地方实力派谈判,草签了《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达成了就地停战、消除封锁等5项协议,为建立反蒋抗日统一战线,为我红军长征顺利突破封锁线,减少伤亡和损失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4年10月,潘汉年参加长征,被编入了中央直属团,担任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兼地方工作部长。在红军第二次攻占遵义后,党中央委派他和陈云到上海恢复党的地下工作。由于敌人严密封锁,途中异常艰险,他时而佯装哑巴,夜宿农家;他时而化装成港商,编入被红军拘捕的鸦片商贩中,有意领导商贩们逃脱,商贩们一路护行,避开了敌人的盘查追踪,安全抵达上海。8月下旬,他乘“东方号”苏联货轮经海参威到达莫斯科,列席了少共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随后,参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为畅通与国际共产之间的关系费尽了心力。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党中央立即致电潘汉年,表明主张谈判而不主张打内战的方针。当时,宋美龄急忙通过宋庆龄找到了潘汉年,一见面就哀求道:“潘先生,请你赶快打个电报,叫他们无论如何不要杀蒋先生。”潘汉年郑重表示,据我所知,张、杨并没有杀蒋的意思。宋子文在座插话:“只要不杀蒋先生,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在此期间,他按照毛泽东两次电报指示精神,在周恩来、叶剑英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几次艰难谈判,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1937年抗战开始,潘汉年时任八路军驻上海办事处主任,为组织抗日救亡运动做了大量工作。上海沦陷,他在安排许多知名进步人士安全离沪后,于12月25日乘船离沪去香港。次年,他回到延安出席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扩大)会后,参与中央社会部领导工作。1939年5月,潘汉年又经重庆、香港返回上海,领导港沪之间对敌斗争和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他和廖承志一起任八路军、新四军驻香港的代表,并负责南方各省的工作。他选派一批骨干打入敌伪军政警内部,形成了一支地下尖兵;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无畏精神,向汪伪头目进行策反,获取重要战略情报。他还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和特殊手段,开辟了一条从上海到淮南、苏北解放区的秘密交通线。皖南事变后,他把突围出来的新四军干部安全转移到苏北解放区;又冒着生命危险亲自护送江苏省委机关与领导干部撤离上海到淮南解放区。此时,潘汉年任华中局情报部长。1943年秋,种种迹象表明日军有“扫荡”淮南根据地的可能,潘汉年通过汪伪特工李士群试探情况,却被李骗到南京与汪精卫见面。事后又因种种原因未向党中央汇报,以致酿成1955年的冤案。
1946年初,潘汉年回到上海,又去香港,继续领导党的隐蔽战线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1948年,党中央发出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号召后,他冲破港英当局和国民党特务的破坏和阻挠,不辞辛劳艰险,组织护送在港的民主人士赴解放区参加新政协的筹备工作,先后有20多批350余人,没有一项失误,为人民政协的顺利召开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潘汉年积极开展对国民党营垒的策反工作,使国民党资源委员会和上海海关的主要负责人宣布起义。他还直接策动国民党在港的两家航空公司员工驾着12架飞机起义。1949年4月,潘汉年离开香港回到北平,受到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的亲切接见。这时,上海解放指日可待,党中央决定潘汉年去上海工作。随后,潘汉年南下丹阳,参加了有关解放上海的重要会议。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潘汉年随军进驻上海,至1955年春,历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副书记、第三书记,上海市副市长兼市政府党组书记、主持日常工作。同时,还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和上海市委社会部部长、中共中央华东局统战部副部长、中共上海市委情报委员会书记、上海市委统战部长、上海市人民政府财经委员会主任,并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和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等职。在这6年的时间里,他怀着对党和人民的一片丹心,积极协助陈毅市长,领导上海人民,在战胜美蒋封缺,恢复和发展生产,改造旧上海,镇压反革命,开展对民族资产阶级统一战线工作,进行“三反”、“五反”等重大任务中,坚持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广泛团结群众,稳妥地解决了许多错中复杂、难度较大的问题,为把上海这个“冒险家的乐园”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新城市而呕心沥血,勋劳卓著,功不可没。一天,他的爱妻、战友董慧含笑道,我俩结婚快15年了,未能养儿育女留个后代。谁知潘汉年为把青春献给党的事业,早就做了绝育手术,可谓无私为民,心灵之善,不言而喻。不久,潘汉年却因所谓“内奸”问题,突遭逮捕,经过长达8年的审验,被判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终身。随后,俘释期间,又因“文革”在“四人帮”操纵下,于1972年,潘汉年被永远开除出党,改判无期徒刑(未办改判手续)。他妻子董慧也受牵连而收监关押,夫妻俩被一起送到湖南省公安厅洣江茶场劳改。1977年4月14日,潘汉年含冤病逝,终年71岁。他在遗诗中写道:“堪叹莫须有,一脉贤古今,沉冤二十载,何日见清明?”
1982年8月23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为潘汉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的通知”,使潘汉年27年的沉冤终于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他不愧是一个坚实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久经考验的优秀共产党员。1983年4月15日,潘汉年夫妇的骨灰覆盖着党旗,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后,送往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安放。
为了纪念潘汉年同志,我市曾举办“潘汉年一生”图片展览,编辑出版宜兴文资料《潘汉年》专辑,潘汉年故居修缮一新对外开放,以其名字命名的“潘汉年希望小学”书声朗朗、生机昂扬。在我乡亲们心中吟唱着电视剧《潘汉年》主题歌:若问你是何许人,多姿多彩多风尘;出入虎穴千百遍,多少英雄尽无名。人说你和泰山一般重,人说你比鸿毛还要轻;苍天大地要做证,人间处处重真情……
(作者系市政协之友联谊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