蟒蛇 鳄鱼搏斗:章新胜:展望21世纪的开放大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23:44:20
——在2003世界开放大学校长会议上的讲话
章新胜
受周济部长委托,我代表中国教育部向来自世界各国知名开放大学的校长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也借此机会,向广播电视大学和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的同志们,向支持发展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社会各界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自古以来,中国的先哲们就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理想,正是对这一理想的追求,创造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灿烂与辉煌。中国人发明的纸张和印刷术,不仅使人类文明迈进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更使人类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飞跃。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第一次使教育摆脱了口传心授的局限,使远程教育迈开了第一步。今天,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是继纸张和印刷术发明之后的第三次对教育有根本性影响的技术革命。
之所以说信息技术革命对教育有着根本的影响,是因为人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的方式。对教育而言,这不仅仅是技术和手段的变革,也促进了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乃至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体制的变革。更为重要的是,教育信息化还向我们展示了这样的前景:在更大范围内让人们平等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缩短国家之间、地域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差距,缩小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公平,使知识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和更公平的分配,加快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这将使中国古代教育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崇高理想真正走向现实。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确定了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方针,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措施。1993年启动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建设;1999年,中国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自那时起,中国教育的信息化取得了重大进展。截至2002年,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已经成为中国第二大互联网络,覆盖了主要的城市和高等学校;建立的远程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具备了播出8套电视、8套语音、20套以上IP数据广播的能力,并通过与中国教育科研网的高速连接,形成了中国唯一的天网、地网结合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此外,近70%的高校建立了校园网;70%的高校设有信息技术相关专业,信息化类专业的在校生近130万人;示范性软件学院,以国际通行模式培养高水平、多类型、实用性软件人才;实施“校校通”工程,以多种形式把中小学同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连结起来。中国国务院在不久前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这是自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第一次,目的是把农村教育摆上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确定一系列大力加强农村教育的政策措施。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把优质教育资源延伸到中国的山区、高原、海岛和西部边远贫困地区。这个工程的目标,就是要在所有农村小学的教学点设立教学光盘播放点,所有农村小学设立卫星教学收视点,所有农村初中基本具备计算机多媒体教室。这些设施还将成为乡村多媒体教育、培训中心,也就是国际上通常说的社区多媒体教学中心,为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现代技术平台,从而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推动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统筹,促进农科教三结合。这是一项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和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战略举措,具有长期而重要的意义。
开放大学是中国教育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亲自倡导并批准创办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现在的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已经形成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龙头,包括44所省级广播电视大学的覆盖全国的世界最大的远程教育体系之一。截至2003年秋,仅中央电大的注册学生就累计达到150万人。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为数以百万计的人提供了接受教育、提高自我素质的机会,也为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今天,国际上很多人认为中国是世界上的生产制造中心,而越来越多的国家之所以愿意到中国来设立工厂,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国人力资源的优势。我们正在努力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而这一转变要靠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中国有13亿人口,要完成这样的转变,仅靠传统学校是不够的。感谢广播电视大学,感谢新建的网络教育机构,他们所做的工作,为数以千万计的人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接受教育的机会。最近几年来,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广播电视大学已经在传输手段上实现了从卫星电视单向传输向基于计算机网络和卫星电视网络有机结合的数字化、多媒体、双向交互传输的转变,形成了基于卫星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与教学管理网络的“三网合一”的显著特色。同时,中国教育部还批准试办了67所大学的网络教育学院,成为现代开放大学的一支崛起的新军。
今天,中国的开放大学面临着新的使命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政府制定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将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超过15%,进入了国际上通常所说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2003年,高校在校生超过了1000万人。今后十几年,中国的高等教育仍将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到2020年,将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5%以上。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人口大国,要实现这样一个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必须走多种形式发展的路子,其中,开放大学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和优势。正是基于这个认识,教育部高度重视,周济部长多次强调要充分利用当代信息技术,把开放大学建设工作纳入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之中,扎扎实实地抓好。
有人曾经总结过,开放大学的成功必须具备四个基本要素,即:政府的支持,较大的规模产生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对质量的不断追求和有效的评估标准、评估体系和质量监管体系,以及办学自主权。正是开放大学的这些特点,使开放大学能够较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以开放、灵活的方式为全民教育、终身学习服务。中国教育部将大力支持开放大学的发展,支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成为综合利用优质教育资源的大的开放平台,支持建立一个充分发挥各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的开放大学体系,并努力促进传统大学与开放大学的合作,使开放大学能够充分利用传统大学积累的丰厚教育资源。中国有条件也有可能建成世界最大优质教育资源平台之一,让更多的人受到更好的教育。
在面临难得发展机遇的同时,开放大学的发展还将会不断面临新的挑战,还有许多前进中的困难和矛盾,还存在着一些争论,这都需要我们认真、冷静、科学地对待,加以思考,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在不断应对矛盾和挑战之中获得更快、更大、更高的发展。这些矛盾和挑战,有的是各国开放大学所共有的,有的则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特殊的挑战,也有的是基于中国自身国情的问题,希望各国同行在此深入切磋。
这次会议主题的一个关键词是“创新”,我想在这里谈几点思考。
第一,开放大学如何解决整体性、统一性与开放性、多样化的矛盾。
科技革命和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职业变迁成为社会常态,特别是在中国这样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工作和生活方式正在日益发生从未有过的迅速变化,这一切都决定了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和新需求层出不穷地呈现。开放大学与传统大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正是她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多样化。开放大学可以将网络延伸到传统学校延伸不到的地方,可以提供多种形式的课程,包括正规和非正规课程、学术和职业课程,开放大学也可以以灵活的方式和时间提供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服务,从而实现anyone、anytime、anywhere and personalized education(无论对何人,在何时何地,都能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在发展中国家,这种开放性更意味着能够为更多需要高等教育的人提供服务,能够为农村的青年提供更平等的教育机会,能够使人们更好地适应从传统到现代的剧烈的社会变迁。
但是,这种新的办学模式带来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保持学校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一方面是开放大学的巨大的办学规模和由此导致的低成本和高效益,另一方面是开放大学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多样化。要把这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每所开放大学就都应当具有独特的定位和比较优势,确定好重点建设的学科和专业,确定好重点服务的人群层次,即“有所为、有所不为”。要集中优势兵力,不但适应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因其开放性,通过天网和地网,还有可能覆盖更大的范围,使求学者有更多的选择。每所开放大学都应找准定位,发展独具优势的学科和专业,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总之,把开放大学凝聚在一起的,不是传统的校园,不是篱笆和围墙,而是大学统一的品牌,是整体性的发展规划,是贯穿于所有课程的一致的教学思想和学术精神。通过所有这些,最终形成有生命力的学校文化,这是维系开放大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内在推动力。第二,开放大学如何既面向世界又植根本土。
可以这样说,不是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信息化,而是日新月异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特别是交通、通信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等其他技术的进步带来了经济全球化,而经济全球化又反作用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地球村”里,日益增多的文化、科技交流需要更多的教育交流。邓小平先生早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如何面向世界是今天中国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作出回答的重要问题。在这方面,开放大学有着独有的优势,因为它们本身就是开放的。我们愿意积极推动开放大学的国际交流,鼓励中国的开放大学与国外的高等学校建立伙伴关系,发展基于课程、学术研究、教师培训和招生等方面的合作。我们也支持中国的开放大学积极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引入优秀师资。
同时我深信,这种国际化的合作,决不意味着各国开放大学的趋同。我想,这基于两个理由。一是,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和不断深化,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前进,在这种情况下,保持文化多元化对人类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世界各国的开放大学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同时又保持各自的民族特色和个性特点,不仅有利于弘扬本民族的文化,也有利于开放大学自身发展。二是,服务于各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根植于城市和社区,根植于乡村和中小城镇,是开放大学的根本使命。在中国,今天的开放大学,必须满足在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过程中人们快速增长和不断变化的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这是开放大学取之不尽的活力之源,也是发展的动力之源。
第三,开放大学如何更好地利用先进技术,同时又因地制宜地发挥适用的传统技术的效益。
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每一次变革都极大地推动了开放大学的发展。有了完善的邮政系统,就有了函授大学;有了广播电视,就有了广播电视大学;有了因特网,就有了网络大学。技术革新是推动开放大学发展的无所不在的力量。正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使现代远程教育成为整个教育领域中应用先进技术的先锋。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成为新科技革命的主导力量,更使开放大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宽带网络、卫星技术、无线通信、实时互联、虚拟现实技术和课件设计技术等的发展,使网络成为与现实世界并行的虚拟空间,这意味着开放大学改变了过去的平面性、单向性和非实时性,在相当程度上可以保留传统大学的优势,又比传统大学有更多的灵活性。当然,传统大学也处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大变革之中,校园网络和网络学院的发展也预示着传统大学正在具备开放大学的一些特点。
今天,在全世界,互联网和无线通信技术已经得到相当程度的普及。中国是世界上互联网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有较发达的卫星技术和世界规模第一的无线通信市场,这为中国开放大学的新飞跃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但是我们也要承认,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存在着与发达国家的数字鸿沟,存在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我们认为,首先,在不断地利用先进技术提升开放大学的同时,也要看到,那些传统技术手段对推动教育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其次,要促进先进技术和传统技术的融合。技术掌握的先进程度一定要和当地的硬基础设施和软基础设施特别是师资条件相吻合。比如,我们的农村教育信息化就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技术手段,在一些地区,卫星电视仍然比互联网实用,这不但意味着更低的成本,而且更宜于向当地农民传播先进文化和农业技术。
第四,开放大学如何解决分散管理与不断提高质量的关系。
开放大学具有分散的特点,她既不是单校园的,也不是多校园的,而是由若干重要的教学和科研节点连结起来的一个网络。大家都知道,知识管理和网络化的扁平管理是当代管理学科的两个研究前沿和热点。幸运的是,开放大学在这两个问题上都有直接的经验。我认为,那些知名的开放大学的管理经验,甚至可以给那些正处在网络化过程中的企业和其他机构提供很多有益的借鉴。
但是,这仍然是开放大学面临的一个基本挑战,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如果我们仍然采用那些传统的管理办法来管理开放大学,仍然用传统的评估体系和标准来评估开放大学,就会可能增加开放大学面临的挑战和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我认为,既要面对分散和网络化的现实,又要保证统一的管理和质量,必须研究、解决好三个问题:首先是要建立与开放大学的办学模式和特点相适应的教育法规和标准,形成针对开放大学的政府监管机制,使开放大学能够在良好的法制环境下坚持自己的发展特色;其次是要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估体系,使这一评估体系既能够与普通高等学校相衔接,又能够充分考虑开放大学的特点。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开放大学自身要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现代学校治理结构,形成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结合的教学与科研相长的机制,完善学校学术管理制度,充分发挥集聚效应和规模优势,并建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激励机制。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深信,今天的聚会是促进中国与世界开放大学的合作与发展的良好开端。共同迎接21世纪开放大学的机遇和挑战,更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合作”也是这次会议的另一个主题。开放大学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更多的合作伙伴关系,来面对共同的挑战。要建立双赢的、互补共生的伙伴关系,从中国的情况来看,首先要知己知彼。了解是最重要的,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基于各国不同的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及相关体制,相互借鉴。如果不能这样,就会变成简单的移植,照搬照抄,结果只能是“南橙北枳”。其次,开放大学有着共同的理念,面临着共同的机遇和挑战,对未来前景的展望也是共同的,这是开展合作的一个优势和基础。只要百折不挠,勇于探索,所建立的伙伴关系就一定会促进开放大学事业的更好发展。
我真心祝愿与会的各开放大学的校长们能够结下友谊,相互了解,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密切合作,以共同的努力,把开放大学的美好前景一步步变成现实。
(原载《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第23期)
1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 【页面纠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