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箍筋简易计算方法:不能亲临日本地震现场的人:庆幸灾难 反思生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6 23:58:19
不能亲临日本地震现场的人:庆幸灾难 反思生活

2011年03月16日 07:38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李华芳

字号:T|T
1人参与1条评论打印转发

作者:李华芳

日本发生该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地震,伴着海啸,据悉死亡人数已超千人。天灾当前,人们的同情心被大大激发,每个人都想着自己应该做一些什么,来表达自己与受难者同在。就近的志愿者、专业的救援人员、媒体和非营利组织都有各自可为之处,那么不能亲临现场的,可以做些什么呢?

即便你不在现场,即便没有亲戚朋友在灾难现场,即便你只是在千里之外围观,也一样会自然而然生出同情之心,这是人性使然。但人之所以为人,不仅因为情感冲动,更由于人有理性。但正是理性迫使我们更客观去审视围绕灾难前后发生的一切。

1 破窗理论

一种谬见是灾难某种程度上是好事情,因为灾后重建将会创造工作机会,并可能提振经济。已经有不少经济媒体开始估算日本地震对经济的“正面影响”。这种看法其实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导致的。

让我先从被经济学家借用的“破窗理论”开始说起。心理学家最早使用这个理论,主要用来说明如果一个地区有人家的窗户被打破了而未及时修补,那么犯罪分子可能进一步打破更多窗户,入室偷窃或抢劫,会提高这个地方的犯罪率。理由是,如果破窗没得到修补,意味着看防的人不多,或者说人们不愿意在看防上加以投入,那么犯罪分子的犯罪成本就降低,风险也相应低了,于是犯罪率就可能上升。不过经济学家用“破窗理论”来解释某种被极度简化的凯恩斯主义手段,也就是打破了窗,总是要补的,这样生产玻璃的,买卖的,修补的,因为破窗之后的一系列事情而有了工作,从而推动了经济增长。

破窗理论也被用来解释天灾,像日本地震,都可以应用所谓的破窗理论。不过,按照巴斯夏关于“看得见和看不见的”说法,破窗理论忽视了重要的一点,就是如果窗没有被打破,那么那些资源可以用于其他地方,尤其是按照奥地利学派的一贯看法,应该用在创新的地方,那么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收益,而不是用于修补破窗,或者是灾后重建。巴斯夏认为这是蹩脚的经济学家看不见之处,而好的经济学家能够看见这种“看不见的成本”。

但巴斯夏也可能是错的。首先,地震主要是天灾,其发生并非人的主观意愿。天灾与有人打破窗户之间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天灾是无可避免,其后在救援重建方面的资源投入是“不得不的选择”。就算你看得见其他的创新机会,也只是灾后救援和重建依旧的机会成本而已。而灾后救援和重建之所以必须,是更好的经济学在支撑背后的逻辑。在创新和满足基本需求之间,后者是更加根本的。而且如果灾后不及时救援和其后重建,同样有“看不见的成本”,那就是潜在的社会失序和动乱的成本。

也就是说,巴斯夏说的如果不破窗,可以将资源用于创新在天灾前不成立。因为一来天灾无法设置一个“如果”的前提,而破窗之类的“人祸”,有如果,就可以根据条件相应预防或避免,但天灾不行。其次,在天灾发生后,同样存在不赈灾的“看不见的成本”,赈灾是必然的选择。

2 重建家园

另外,之前有人根据“破窗理论”嘲笑凯恩斯关于宏观调控的看法。说是凯恩斯的想法不过是在萧条时期,雇佣一堆人把钱埋到地里,再雇佣一群人把钱挖出来,流动性有了,刺激经济的钱有了,还顺带创造了就业机会。但实际上,巴斯夏的理论并没有考虑长短期权衡的问题。在凯恩斯看来,萧条是一个现实问题,短期政策也要考虑“看得见与看不见的”,无非有些人比较看重短期,有些人则看重长期而已。重视短期的人就会提出针对性的方案,灾后的救援和重建也是如此。因为对于长期而言,可能不一定要重建,如果同一地区有天灾频发的历史,那或许意味着该地区并不适合人类生存,应该搬迁到其他地方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