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念冰:我们今天如何读《弟子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2:01:30
    很早就听说钱文忠在“百家讲坛”讲《弟子规》,当时有些诧异,《弟子规》有什么好讲的?不过是300多年前,一个李姓秀才编的顺口溜,因其浅显顺口,在清后期流传极广,属儿童启蒙读物。看了《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书稿,才发现钱文忠还是费了一番心思,在其中穿插了大量历史故事,《弟子规》倒成了他串讲这些历史故事的一个纲领。一直听闻《弟子规》在民间很有市场,不仅读儒的人会读,一些信佛的人也把它视为经典,甚至还有企业把它当作培训教材。
    我想,《弟子规》之所以大受欢迎,还是因为它的简明易行。顾名思义,《弟子规》讲的就是为人子弟的规矩。它以《论语》中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纲领,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有点类似我们现在的《学生守则》,就是把孔子的一些观念,落实为人的具体行为。既然是规矩,不免生硬,无论理解与否,都得照着执行。这既是《弟子规》的优势,也是它的缺陷。
    我们知道,一种观念转化成人的行为,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表现。如同两个人,即便对爱情的理解差不多,但表现出来的行为却可能千差万别一样,孝、悌、仁、爱这些观念,在不同的人身上,也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如果硬要规定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效果可能适得其反。那些并不信奉孝悌仁爱观念的人,可能因表面行为合乎了规范,反而更易得到人们的认同。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弟子规》并不被视为儒家经典。
    很多人反对《弟子规》,是因它的核心观念是“孝”,便认为它表达的是一种封建伦理,这个我不赞同。中国文化之所以把“孝”当作一切文化的根基,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中西文化对于生命源头的认知不同。中国文化因没有宗教基础,家庭自然被看作个人生命与价值的源头,也因为如此,中国文化是以血缘亲情为根基的,一切认知皆以此为原点。这是中国文化的历史决定的,很难再有别的途径。而在西方宗教国家,自然认为个人生命的源头来自上帝,所以孩子成年后与家庭,可被看作一种契约关系。如果抛弃了孝与亲情,中国人对个人生命和文化的认知也就失去了基础,这是儒家会把家庭看作安身立命的处所的重要原因。在孔孟的原始儒家那里,孝的重心在于个人,要求的是人的真情与本性的自然流露。至于由孝演变出父权或君权论,则是汉代“孝治天下”之后的事了。
    可以说,《弟子规》传达的那些孝悌仁爱观并没错,它的问题在于把一些观念,变成了生硬的规矩。举个简单例子,比如“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一句如果当作规矩,你不这么做,就可能被视为不孝。但孔子在《论语》中并不是这么看的。宰我曾有疑问,认为三年之丧太久,认为有一年就够了。孔子问道:“你守丧一年吃稻米,穿锦衣,心安吗?”宰我答:“安呀!”孔子说:“你既心安,就可如此做。人们守丧三年,是因食之不甘,闻乐不乐,按日常起居总觉心不安,因此才不这样做。现在你若觉心安,就可照常生活。”按孔子的理解,虽有对宰我的不快,但他并没强制宰我非得按照某种规范来做,他只是将孝道归结为心安二字。真正的君子,只要做到了心安,即便在各种场合有不同的行为,在孔子看来也是正常的。
    再比如《弟子规》的最后一句“圣与贤,可驯致”,一般解释就是圣与贤通过“驯化”是可达到的。这也与《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完全不符。孔子强调的多是弟子“当仁,不让于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怕的就是学生的被驯化、唯唯诺诺。但孔子这些思想,在《弟子规》中却极少得到体现,而更多地被转化成了“话说多,不如少”“对尊长,勿见能”之类的断章取义的观点。《弟子规》全文1080字,用的最多的一个字是“勿”,有43处之多。这种教训、诫条式的口吻,是违背孔子的教育理念,孔子要的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仅重视学习的乐趣,而且期望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而不是一上来就告知学生当做什么、不当做什么。
    《弟子规》的问题还有一些,很难用一篇短文说清。在我看来,《弟子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误读,丢失了儒家中很多珍贵的情怀和常识。《弟子规》倒是能教出老实听话的孩子,但却很难培养一个孩子健全的人格。孔子很早就指出过这种学问的分野,他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里“为己”的意思,不是指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说为了自己的人格,也就是学问的目的是指向自我的。完善自我,成就一种理想的人格,是学问的最终目的。“为人”的意思,则将学问的目的指向了外在或他人的认可,为了迎合社会规范而进行的学问。这里的“为人”之学,指的就是《弟子规》这类学问。
    钱文忠虽然用历史故事,避开了《弟子规》训诫式的教育方法,但因为在解读中缺少这类对儒家思想的澄清,不能不说是他解读《弟子规》的一个遗憾。把《弟子规》当作历史文献读一读,或许没什么坏处,但肯定不能当作儒家经典来信奉,那只会造成对儒家思想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