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型止回阀dn65价格:贲友林:痛并快乐着—一次批改作业的经历与思考-教学心得 -小学数学-凤凰教育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3 16:55:25

痛并快乐着

——一次批改作业的经历与思考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贲友林

家庭作业中,我布置了这样一题:

小明用长0.9米、宽0.7米的长方形纸剪两条直角边分别是0.2米、0.3米的直角三角形小旗,他最多能剪多少面?

我批改作业的惯例是:先抽出班级中四、五位成绩优秀的学生的作业,核对一下解题过程与答案。通常核对之后,作业的正确答案也就有了,这免去了我逐题解答的麻烦(其实,教师下水解题很有必要,只是,面对多次教过的内容,练习题已快烂熟于心,因而常常也就“抄袭”学生的答案了),而且,连续改了四、五位学生的正确作业,整个作业的答案也就基本记住了。接下来批改其余学生的作业时,速度也就快多了。批改作业,是每位数学老师每天必须要做的“作业”。我的想法是,批改作业,要尽可能少用一些时间,再把节省出的时间用于备课,以准备充分的课堂获取高质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而让学生的作业表现出较高的质量。如此形成良性循环,让我每天从一般老师眼中的“烦恼”作业堆中解放了出来,并在课堂与作业中寻找到轻松、快乐与成就感。

我先批改班上一位很优秀的学生——小歆的作业,小歆是这样做的:

0.9÷0.3=3

0.7÷0.2=3……0.1

3×3×2=18(面)

我毫不犹豫给她的解答打上“√”。改过几本作业之后,小山的作业映入眼帘。小山——一位比较调皮、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的学生。改他做的这一题作业时,我发现与小歆等同学的答案不同,没作深思,随手用“○”圈出答案,写上:“列式”。(注:他的作业上当时只有图和答句)。

要补充说明的是,我批改作业的符号,对的打“√”,错的不打“×”,而是划“○”。个人想法是:划“×”,视觉刺激太大,改划“○”,感觉温柔一些,而且容易圈划出错误所在。其实,这仅是个人的批改习惯而已。

 

 

 

 

作业继续批改着,当改到小辉的作业时,我发现小辉的答案也是“20”,先是在题号处划了一个“○”,但转念一想:这道题,小辉怎么会做出“20”这个答案的呢?小辉,在班上是一位成绩相当优秀的学生。难道这个答案的出现也有道理吗?细细查看小辉画的示意图以及所列的算式:答案20完全正确!由于这道题目条件中数据的特殊,在剪小旗时,可以横竖交错着,尽可能用“足”原来长方形的纸,因而答案是20而不是18。我给小辉的解答打上“√”,并给予“三颗星”的奖励。接着,我重新回头对已经批改过的作业作了更正。

 

 

 

 

在更正小山作业批改时,我先是把先前所写的“列式”二字划去,接着,我又补上“列式”二字。我知道:传统认识中,数学问题都是需要列式计算解答,也就是说,答案是“算”出来的,没有算式,可能就会扣上“缺少解题过程”的帽子,可能会引起答案来历不明的怀疑。尽管我们知道,有些问题,无法列式解答,如一些运用枚举方法解决的问题,解答的过程没有算式。但是,在考试的试卷上,如果没有算式,会被扣分吗?为了不“冤枉地丢分”,我不得不违心地让学生补写算式。面对学生的精彩,有时,我真的很无奈!后来,小山补写算式后,我给他的作业添上“三颗星”。

我不得不反省自己内心的想法:我并没有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尽管我们平时在口头上一再宣称“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事实上,每位学生在我们内心的“位置”是不同的。批改作业,我先抽出的那几位就是我心中的好学生。小山,在我的心中就是一位成绩中上等的学生,批改他的作业,我可以不去多加思考;小辉,在我心中就是一位优秀的学生,批改他的作业,我不敢不思考。

我想:我错了,我有两点错。一、这道题,我和大多数学生一样,一开始做错了。这样的错误,我可以很快改正。二、我内心的想法有不对之处。我没有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这一点,我不知道能否改变。不过,我会提醒自己,警示自己。

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认为:通常,每个人都有两套理论,一套是自己信奉的,另一套是自己在行动中真正使用的,即“行动理论”。由于教师的职业特点,教师的行为往往与其所信奉的理论不一致。由于“行动理论”是在教师成长中、在具体做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师本人可能不知道,也可能说不出来,是隐蔽的、缄默的知识。教师自己以及外部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对教师行动的观察和记录,对其进行分析,使其显性化。只有显性化之后,教师的行动理论才会成为分析的对象,教师的反思才有可能。

由此,我想:我们是否只有在自己出错之后才反思自己“错”在哪里,才会对自己的教育言行、尤其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教育惯习多一份批判与建设的意识呢?

后来在作业批改的过程中,我又发现,学生小羚也是这样做的:

 

 

 

 

 

小羚,在班上也是一位成绩中上等的学生。我在为小羚高兴的同时,心中又生成了一丝忧虑:如果班上没有一位学生做出“20”的答案,那我会发现这道题的正确解答应当是20吗?

回味批改作业的过程,我在不断地反思着自己。也许,不思考,我还混混沌沌。但在思考中,我愈发感觉自己不断在出错。思考,带给我痛苦!思考,又让我更清醒地认识着自己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这样的思考,是一种自觉,也是一种担当。套用一句经典的台词:“快乐总是短暂的,换来的便是那无尽的痛苦。” 快乐是因为我不断认识着自己;痛是因为我无情地解剖着自己;而这样的痛,又是一种解脱、超越,与快乐并行。我还继续思考下去吗?

我出错了,那如何评讲这道题目呢?一番思考之后,有了第二天数学课的这样一段开场白:“昨天家庭作业中的一道题目,我和全班大多数同学一样,错了。”

教室里鸦雀无声。

“解这道题,我和大多数同学的想法一样。0.9÷0.3=3;0.7÷0.2=3……0.1;3×3×2=18。但是,这道题,我们班有三位同学的答案不是18,而是20。开始,我以为他们是错的,后来,看了他们画的图,我发现我的想法错了。”

这段话,看似平常,却是我精心构思的。尤其是其中“看了他们画的图”这一句话,是我苦心经营的一句话。平时,我们在指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时,总是强调能画图的先画图,然而,为什么要画图,其作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没有“感觉”。画图,学生觉得是很麻烦的过程。这里,我联系自己出错后借助示意图纠错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图”的作用。为什么要画图,这样的处理效果是教师苦口婆心式的说教所难企及的。

可以想象,这样的课堂片断,对学生来说,其效果用“震撼”二字来形容,一丝也不夸张。

而我,心中感到高兴的是,我把我出的错转化成新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从教师的差错中获得新的启迪。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说:“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不加以利用是不可原谅的。”我觉得,教师对自己的错误不加以利用,也是不可原谅的。错误自然成,妙手应用之。错误,也是资源!

其实,错误与成长相伴而行。面对错误,不必假装遗忘,不必耿耿于怀。掩饰、悔恨、内疚、自责,只能让错误压抑在心底,毫无作为地折磨自己。错误,是“阳光”的。正视“错误”,认识“错误”、应用“错误”,我们也就获得了成长。成长的过程,痛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