蝇蛆胿产品:如何看待教学效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00:03:01
如何看待教学效益 《基础教育课程》2006年05期 ● 本刊记者  李广晨

谈论教育教学时,“教学效益”成为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之一。可是,大家对它的理解却有很大差异。新课程追求什么样的教学效益?怎么样提高教学效益?我们希望通过争鸣讨论达成共识,找到提高新课程教学效益的基本思路。

这样教学效益低吗?

【案例1】 课堂练习少了,教学效益就低了吗?

    一位教研员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他和一位老教师去一所初中学校检查教学,听了一节初中物理课,课堂上讲的是“浮力定律”。教师设计了许多物理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并且仔细记录实验数据,然后由同学们归纳出“浮力定律”。导入问题、实验研究、寻找规律、归纳结论前后共用了25分钟,课堂上学生做习题的时间自然少了。恰好,检查工作的这位老教师当年是位小有名气的物理教师,“浮力定律”曾经是他很拿手的一节课。课后,他很气愤,严厉批评这位上课的物理教师。他指责说:“把公式 f =ρgv 给出来,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公式中各项的物理意义,这是最重要的。还有学生解题时,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是各个物理量使用的单位统一问题,一定要反复强调。让学生真正地掌握和运用“浮力定律”,必须有大量时间做练习题。像你这样教学,效益太低了。”

    内蒙古赤峰的刘晓华说:“以知识为本的教学效益观,依然拥有市场。”课堂效益指什么?是在单位教学时间里,用最小的投入使学生得到最大的收获。有效益的课堂教学首先是有效的。评价这节物理课是否有效益,我们首先应该看学生在这节课里是否有收获,收获有多大?认为课堂习题量很少,该做的练习没有做,是从他的课堂教学效益观念出发,认为这样的课堂应该多做练习,加深学生对浮力定律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这位老教师说的不无道理,这是应试教育的典型的教学效益观念,在这种教学效益观念下的高效益教学,教育出来的学生具有良好的考试能力。虽然这种教学效益观念屡屡受到批判,目前依然具有广阔市场。

    湖北黄冈的王桂华说: 必须抛弃“知识为本效益观”,树立“三维目标效益观”。“课堂教学效率”关注的是什么?如果只关注学生做题的多少、做题的对错,我想我们就不需要课程改革了,因为我们原来的教育在这方面已经做得很出色了,何须再改?如果只关注学生做题的多少、做题的对错,那么,“三维目标”该如何落实?现代课堂教学不仅仅关注结果,应该是过程与结果并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和能力,从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探寻科学的奥秘。哪怕学生的实验是失败的,哪怕学生通过失败的实验一下子归纳不出“浮力定律”,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挫折等)、操作能力、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等等一些隐性的东西,教师是无法用语言讲解的,是直接告诉一个浮力公式让学生做练习无法实现的。我们必须抛弃“知识为本效益观”,树立“三维目标效益观”。

    湖南浏阳的陈文认为:知识为本效益观,使“教”与“学”本末倒置。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本位等传统观念时时体现在教学行动中。“教”与“学”本末倒置,教师主宰课堂,学生亦步亦趋,全没有了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课堂教学中,要求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在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要求我们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并提供充分的条件,促使学生尝试、探索、观察、实践,让他们动口、动手、动脑,成为自主的学习者;要求我们把“教法”与“学法”统一起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同时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引导学生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用以分析、研究和处理各种问题;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精心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同时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通过各种“活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案例2】 为了帮助一个学生,占用了课堂10分钟,这样做“值不值”?是不是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益?

    一位教师在谈到他对课堂教学效益的困惑时说:“新课程课堂教学强调‘关注全体学生’、‘关注课堂教学效益’。在课堂上,当提问一个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时,他真的不懂。一次次地启发、引导,使他经历了从不会到会的过程,但在课堂上却用了将近10分钟的时间。为了帮助一个“学困生”,占用了课堂10分钟,这样做值得吗?是不是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益?”

    快乐耕夫(网名)说:不要说十分钟,就是一节课也值。教师的十分钟给孩子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关爱。也许教师的这一做法学生会记住一辈子,感动一辈子,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对孩子来说,教师的耐心就是莫大的关爱。教师把自己的教学目标定在成绩好一些的学生身上实现,好学生当然高兴,可是“学困生”是什么想法?他们或许就盼望着教师亲自给他一次指导!不应该让这样的要求成为“学困生”的奢求!

    红蚂蚁(网名):有价值。也许不同的教师对待这个问题确实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这种现象在我们教学生活中很常见,所以这个话题很有意义!但是我本人觉得,如果十分钟可以让这位学生“知其然”的话,值!如果十分钟可以让一颗已经受伤的心重拾感动的话,值!

    突然的自我(网名):同样是达到这一目的,我们是否可以换个方式呢?在简单引导,该学生还没明白的情况下,先让他坐下,给他的时间,也给老师及其他学生点儿时间,大家都再想一想。把问题拿到课下去解决,很多情况下,可能并不是学生不明白,只是当时遇到了障碍。可能还没下课,他自己就明白了。即使他自己没明白,课后让其他同学或者老师去帮助他一下,问题也就解决了。试想,如果老师引导了10分、20分后,学生还不明白,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所以,我还是提倡换个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湖北务实(网名):关注“学困生”也是教学效益的体现。1.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不同步,就像上面的案例中一个问题10分钟还解决不了,我看就要反思问题的本身:问题是否适合?问题是否要每一位学生都弄明白?2.如果是要全体同学掌握的问题,我想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应该都能达到的,即使有极少数达不到,就要思考:该生的基础是否太差?该生的智力是否有缺陷?3.对待一些个别问题还是个别辅导好。用10分钟解决一个学生的疑问,其他同学浪费了多少个10分钟?尊重了一个,却忽视了大多数。其他同学的宝贵时间里有没有获得有效的学习呢?4.学困生应当引起重视,多一些关心,办法有许多:可以个别辅导,可以降低问题难度,可以同伴互助,还可以给第二次机会……

【案例3】注重“教学进度”就是注重教学效益吗?

    这是一节探究“声音是怎么产生的”科学课,一般说来,学生往往只注意到肉眼可观察的宏观现象,例如,敲锣、打鼓,既能够听到声音,又可以观察到振动产生声音的现象。课前,教师布置下这个探究题目,并且要求学生把他们研究的结论,和支持这个结论的证据带到课堂上来。于是锣、鼓、木鱼、二胡、小提琴等都带到了课堂。教师领导大家观察、探究,没费什么周折就得出“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这个科学结论。教师把这个科学结论写到黑板上,准备进入教学的下一个环节。这时,一个学生犹犹豫豫地站起来,表示不同意“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这个结论。他带来的是“电子生日贺卡”,打开贺卡,电源接通,小红灯闪光,贺卡唱“祝你生日快乐”。听到声音,却感受不到振动,因此,这位同学认为“声音不都是由于振动而产生的”。面对这个突如其来情况,同学们感到茫然。这时,教师也觉得突然,是他的教学预设始料不及的。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想了想说:“这是特殊问题,我们以后再说。为了教学进度,我们接着研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注重“教学进度”就是注重教学效益吗?

    湖北刘莉、刘全祥认为:“课堂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的追求。”生成性课堂教学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合作、对话、碰撞的过程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导向,进而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丰富勃发的特点。学科教学以知识为核心,而生态的教学观是开放的、整体的。开放,意味着知识的再生性、诠释的多层性以及意义的多样性;整体,意味着知识与知识间、知识与知识背景间、认识者与认识对象间存在着广泛的关联。

     从这个观点出发,“电子贺卡现象”是这节课生成性课堂教学的“亮点”、“生长点”,教学必须由此展开。首先,这位同学的问题不是个别问题,它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观察方法的问题; 其次,他是由学生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更容易引起同学们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热情。最糟糕的处理方法,就是把这个问题搁置起来,去完成所谓教学计划,教学进度。

    浙江海盐县王陈华认为应该有效利用“错误”资源: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然会不断地产生许多学习信息,学生即时发生的错误是每位教师必然遇到且须直面的学情信息。对于学生即时发生的错误,教师必须准确辨别、及时筛选,选用相关策略,努力挖掘“错误”的潜在资源,使得“纠错”增值;对于能估计到的学生的错误,教师要利用错误来设计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关于利用“错误”资源:1.巧用错误,突破难点; 2.巧用错误,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3.巧用错误,培养创造性思维。

余文森教授与读者对话教学效益

2006年2月22日17时,福建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余文森教授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指导的课堂教学网上和网友们畅谈“怎样提高教学效益?”,本刊组织部分读者参与了讨论,以下是部分研讨内容。

透明的蓝(网名): 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和尽快见效相矛盾的时候,老师大多会选择用讲授法,这种选择的利弊各是什么?有二者能兼顾的教学策略吗?

余文森: 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很难立竿见影,但学生一旦真正掌握了学习方法就有强大的发展后劲;讲授法可以让学生花较少的时间接受尽可能多的知识,但容易导致知识与能力相脱节,缺乏发展后劲。教学中,讲授法是必要的,而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则是根本。教方法与见效率有对立的一面,也有其统一的一面。因为学习方法特别是思维方法是离不开知识的学习的,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要努力把蕴含在知识中的智慧价值和方法价值充分展示出来,并引导学生在开展充分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实现知识掌握与能力发展的内在统一。

梅香(网名):我对教学模式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究竟要不要教学模式?怎样的模式对于提高教学效益才算是好的教学模式?

余文森:教学模式指的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或典型形式,它是一个实践概念。教学模式的实践价值在于它的简约性和可模仿性。简约性是指教学模式舍去了复杂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具体的、次要的、非本质的东西,而抽象出主要的或本质的东西,或者说教学模式是用简约的方式反映教学过程。可模仿性是指人们可以按照教学模式所提供的基本框架进行实践操作。正因为它简约,所以便于把握;正因为它可模仿,所以便于操作,有再生的实践价值。

我们明确教学模式的客观存在和实践价值,并不是要将教学模式绝对化,而是同时强调它的相对性。(1)教学模式的相对性表现为并非所有的教学模式都是合理的;(2)教学模式的相对性也表现为那些合理的、积极的教学模式也并非绝对真理性,它只能从某个侧面、某个层次、某种程序上揭示或反映教学规律,因而也就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3)教学模式的相对性更表现在它只是一个教学过程的基本框架,并不等于教学过程的全部。我们之所以反对模式化教学,就是因为模式化教学缺乏对教学模式背后哲学主题和教学理念的理解,不顾具体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囿于某种操作步骤,进行机械的、生硬的、缺乏灵性的教学。

只有合适的教学方法,没有最好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学有效性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模式是一种措施。采取哪种模式是要服从和服务于教学有效性的。

吕仲锴、lvcha(网名):目前大家公认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什么特征吗?

余文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会不会学。

凌凰(网名): 请问教授:热闹的课就一定是堂好课吗?

余文森:热闹是教学的“外貌”,而非教学的本质,所以自然也不是评价教学好坏的标准。相对于传统的“闷”课,我们要求新课程的课堂要“活”起来。“活”,表面上是课程的内容活、形式活、情境活,实质上是师生双方的知识活、经验活、智力活、能力活、情感活、精神活、生命活。“活”意味着师生双方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个性的彰显和主体的弘扬,意味着师生双方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显然,让课堂活起来绝不是简单的热闹。

邱少平(网名):有效性教学的评估标准有哪些?如果课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究自主学习,练习时间就会少。有效性教学与课堂练习、课外练习二者之间的尺度,该如何平衡?

余文森: 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不能靠训练,要靠理解。知识要转化为解题技能是要通过操练的,练习的目的是技能和知识的巩固提高。但是,练习要建立在探究基础上,没有学生独立思考的练习只是机械的操作。

Zzyzcjh(网名):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合作探究,能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对思路讲得也还清楚,但是考试的成绩却不见得好。学校,尤其是家长认为知识的强化“落实”不到位。一节课只有40分钟时间,合作探究的时间多了,独立思考的时间也就相对的少了。该怎样做才能使教学效益高?

余文森:考试本身不能体现学生实际能力。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积极表达,不能脱离学科内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表现在不同层次上的,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绝不能靠训练,要靠思维过程,要靠个性化的思维,但知识转换为解题技能是要靠操练的,这种操练能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和学业成绩,但这种技能也是一把双刃剑,也能压抑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1.练习数量要适度,否则适得其反;2.练习时间应注意;3.不同时间段可以分配不同的练习任务。

林清(小语)(网名):有时为了考试不得不走回老路,不用操练性训练来提高教学有效性还有其它更人文、更有效的做法吗?

余文森: 无效低效是相对高效率而言。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懂得少到懂得多,从不喜欢到喜欢这门课程,这都表示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这就表示有效。无效低效也可以说,就是没有发展。所以高效就是学生有所发展,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从新课程基本理念来规定“发展”。从层次角度来说,发展也分为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我们所谓的课堂教学就是要把现有发展区转变为最近发展区。从机制角度来说,分为预设性发展和生成性发展。从发展主体的角度来说,不仅学生要发展,老师也要发展。

玉锴(网名):作为课程专家,您认为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最棘手的问题又是什么?

余文森: 1.当前要对课堂教学的无效低效行为进行梳理;2.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3.从长远角度说,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根本的支撑);4.从机制来说,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构建,评价问题也是最紧要的问题。

走着痛着(网名):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来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课堂教学的评价机制怎么样来结合?

余文森: 第一,要建立一种立足和体现课堂有效性的评价机制;第二,评价本身也应该是有效的,课堂有效评价是课堂有效教学的组成部分。

北京光明小学刘永胜校长谈课堂教学效益

● 本刊记者 张  斌

教师应该具有“教学效益”意识

对于课堂教学效益,刘校长有着自己的理解。他把教学活动分为教学投入和教学产出两部分。

“教学投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教师投入教学“工作量”的理解,其中包括备课、实验设计、器材准备、课堂教学等等。另一种是“服务质量”的理解,满足于使学生达到教育教学目标,教师所提供的教育教学服务的质量。

“教学产出”体现在学生的发展上。如果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点,而没有把知识点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之成为学生生命中的一部分的话,哪怕学生都牢固地掌握了所谓的知识点,知识仍然是外在于学生的,这样的教学不会有什么效益。

当记者问及如何“计算”教学效益时,刘校长笑起来,他说:“我们不可能对教学效益进行数学上的计算。教学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事业,任何数学公式也解决不了教学上的问题。我提出教学效益的概念,实际上就是要求我本人、我们的教师在头脑里具有卓越教育质量的意识,切实对学生的发展负起责任来。”在刘校长眼里,教学就是服务,就是对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服务。一个教师如果真心实意地对学生的发展服务,就不能不“算计”在备课时是否认真研究了学生?讲授的内容是否适合每一个学生?每次评价会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所布置的作业是否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甚至,在举办公开课时,是否把学生当成了作秀的对象?总之,提高教学效益,要求教师在每一个教学细节,都能从深层次上关心学生的发展。

传统的课堂教学之所以效益不高,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师效益意识不强,没有把促进学生的发展落到实处。比如,一些教师照本宣科,进行“内容覆盖”,讲完拉倒,不管学生学习结果如何,也不管学生的实际感受如何。应试教育更极端,只对考试成绩负责,至于学生长远的发展,很少考虑。这实际上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这样的教学往往不是发展学生,而是损害学生,如为了追求考试分数而不惜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还谈什么教学效益呢!所以,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必须算计“投入”与“产出”的问题,这是教师要全心全意地为学生发展负责任的表现。

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教学效益不可忽视的因素

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启动之前,刘永胜校长就以教学评价改革为切入点,进行了“我能行教育”的探索,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思考,对课堂教学活动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认为,课堂学习活动不能仅仅定位在传授知识、训练能力上,还应把它理解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而后者往往更重要。因为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一节课的效益如何,主要看学生的实际感受如何,学生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不仅会有助于获得知识,还有助于他们学会交往,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个性。只有从情感体验、生命价值的角度审视课堂教学活动,才符合新课程理念,才是有效益的。

为了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光明小学在刘校长的领导下,从学校管理、教学评价、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基地建设、开放办学等方面,有目的、有规划地展开了一系列深层次的改革,给学生打造成长的舞台,让他们自信、快乐地成长。在课堂教学行为上,刘校长也要求体现精细化的“服务”,他将服务的内容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让教材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利用教材这个载体把学生在学习中探索的欲望燃烧起来,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从而使学生得到发展。教材仅仅是学生学习的范例,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服务的。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允许教师在不违背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灵活使用教材。第二,让教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亦步亦趋地去“兑现”教案事先设计的内容,而是要根据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案,以适应学生的学习活动。第三,让教室这块舞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课堂作为舞台不是用来展示教师的魅力,而是要给学生创设表现的机会。教师要克服对课堂的绝对控制与占有欲望,全力为学生的展示搭设平台,把课堂学习活动的主要时间、空间充分留给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我们强调教师和学生是学习的伙伴,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师生互动的和谐氛围,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努力和学生有一定思维强度的对话、辩论。

在教学反思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的操作技术,教师不可能借助于某些“模式”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学效益只是一种理想追求,它要求教师具有一种时时、处处为学生的发展而着想的意识和行动。因此,教师只有在持续的反思中,才能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转变自己的行为。刘永胜校长非常注重教师的教学反思,认为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根本途径。为了让教师更有效地进行教学反思,他认真研究,构建了一个系统的反思方案,并把反思的内容归结为五个方面。

第一,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效。改进教学行为,使教师的教学行为更有针对性,提高效益。

第二,反思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有效。如合作学习,是不是学生聚到一起就是合作学习了?小组讨论的问题设置能不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第三,反思对学生的评价是否有效。评价是否具有引领性、指向性。怎样的评价会更有效?

第四,反思现代教学技术运用是否有效。现代教育技术也往往运用得太滥,人、财、物投入太大,教学效益不高。教师不要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之,实际上,粉笔和板书同样有效益,不要轻易放弃。

第五,反思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达成的状态是否有效。如教师是否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是否建立了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否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与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是否关注了学生的情绪及情感的需要;是否有效地落实了“双基”等。

有效益的课堂教学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除了引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之外,刘校长还注重对教师进行“外在”的评价。他着眼于教学效益,制定了《光明小学课堂教学自控、他控评价表》,从教师状态、学生状态以及学生达成状态三个方面,突出学生的学习,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在光明小学,即便是外在的课堂评价,也少有硬性、强迫式的命令,他们采用组内互动式评价、组际间点评式评价、请人听课式评价等多种方式,引导教师互相学习、相互支持、共享经验,以达到提高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在外在的教学评价活动中,他引导教师要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第一,处理好“学生活动”与“教师活动”的关系。课堂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即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行为、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维过程,以及其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等学习行为。同时也要关注教师是如何促进学生的参与学习,即:如何组织讨论,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兴趣。

第二,处理好“双基”与“创新”的关系。无论什么时候学生都要学好必要的文化知识,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这是人发展的基础之一。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创新精神,这里“双基”是创新的基础,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指的是在双基的形成过程中,要重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建构知识,在参与体验及合作互动中形成能力,只有这样的“双基”才能成为学生创新与发展的基础。

第三,处理好课堂学习活动中“刻苦学习”与“成功体验”的关系。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任何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形成不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是不可能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减轻学生被动学习的心理负担。因此,在新课程的课堂学习活动中,要处理好“刻苦学习”与“成功体验”的关系。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来自老师、家长、同班的积极评价,从而体验刻苦学习后成功的愉悦,进而增强继续勤奋进取的自信;强调学生的差异性,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允许不同的个体按照自己的方式与速度发展;用发展的积极的眼光看学生,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原有基础上取得的每一点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 用积极的态度鼓励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暂时的挫折,对学生学习中的错误给予等待和宽容,帮助他们以良好的心态对待学习,使刻苦学习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进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第四,处理好课堂学习活动“静”与“动”的关系。新课程改革打破了课堂教学活动“越安静越好”的评价标准。提倡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课堂学习活动需要常规,但常规要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而不能成为束缚学生的戒律。同时,允许学生“超越常规”,并不是不要课堂纪律,更不是不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做到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它的前提是有一定的良好习惯作保证。因此,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要处理好“静”与“动”的关系,做到动而不乱,活而不散,收得起,放得开,动静自如,形成“活而有序”的常规,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有效进行信息的传递,思维的碰撞,情感交流的场所。

构建高效课堂

——我校的实践与探索

曹红旗 (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

高中课程改革需要实验与探索的内容很多,但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要落实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促进学生自主健康的发展,就必须调整教与学的关系,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构建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构建自主高效的课堂。

一、反思课堂低效问题

随着我校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查找影响课堂教学效益提高的原因。我们发现,学校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突出共性问题有:

1.平铺直叙多,创设情境少。教学导入无悬念,无疑惑,简单直接,不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也很少关注新课所需要的知识衔接与铺垫,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2.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教师的讲解几乎占满一堂课,教师以“讲”得好为最大满足,不关注学生的感受如何,不关注学生学得如何,依靠课后的强化训练和重复操练来加以巩固,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结果仍然是教师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落实。

3. 预设问题多,激发思维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虽然关注了师生互动,但往往以预设的教学问题把学生纳入自己事先搭好的教学框架。要不就是师生共同探究的问题过于简单,要么是事实性的问题,学生阅读课本就可以找到答案;要么是用“是”或者“不是”来回答,几乎没有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这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密度和深度,达不到应有的效度。

4. 低效互动多,当堂落实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形式,师生互动多,但忽视活动的效益,不关注教学目标的落实,更不能将教学目标“落实”到底。教学环节中普遍缺乏反馈和纠正的落实与检查,满足于“我布置了”“我要求了”。

5. 重复作业多,分层布置少。由于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了解和研究得不够深入全面,作业设计不科学,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巩固练习和整齐划一的作业多,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和分层分类选择的作业少。

二、研究有效教学策略

为了有效地开展高中课堂教学,我们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习课程改革和教学理论为基础,以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依据,在多年高中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借鉴我校义务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提出了高中课堂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要求:突出两个中心,构建六项有效教学策略。

两个中心是:在师生关系上,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扮演支持者、辅助者、合作者的角色;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以学习为中心,强调学的核心地位,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教服务于学。

六项有效教学策略是:

1. 先学后讲。这是关于教学顺序的总要求。新授课一般要经过学生自主或合作性的学习、探究,当学生经过集体合作探究仍然不能解决某些问题、理解某些内容时,教师再进行精讲点拨。

2. 三讲三不讲。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重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充分利用有效时间完成教学。

3. 及时矫正反馈。学生的提高需要自己的内省和反思,更需要教师的纠正和反馈,教师应该通过检测,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将正确的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纠正学习行为。

4. 三布置三不布置。不布置重复性的作业,不布置惩罚性的作业,不布置超过学生合理学习限度的作业;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作业,布置引导学生探究的作业,布置迁移拓展、提高能力的作业。

5.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思维能力的培养,总是从问题开始。合理的问题情境,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有明显的意义。可以以课文内容、生活中的问题以及课堂中生成的问题等来创设情境。

6. 删除无效教学环节。无效教学环节冲淡了课堂教学的落实,整堂课教师在环节转换和串联语上花费的教学时间太多,甚至常常出现一些脱离了本堂课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多余的教学环节,这样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益。

两个中心明确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而六项有效教学策略保障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的落实。

三、规范教学行为,探索课堂

改革,提高教学效益

课堂改革的总体目标确立后,各科教师迸发了从未有过的热情,他们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在课堂教学中研究,教师的创造才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为激励广大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自主创新,我们以教师名字来命名课堂教学方法,不少教师根据本学科教学特点,发挥教师个人的优势特长,探索形成了富有个性特色的课堂教学方法。

在总结教师实践探索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分学科组成了研究小组,按照两个中心和六项有效教学策略的要求,对各学科教学的一般规律进行研究、总结和提升,探索形成了靠拢本学科教学规律的各学科课堂教学规范,为教师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目标和指向。

例如:语文课堂教学规范

1.要选用与课文相关、相似、对比或者延伸性的文章三篇以上。

2.如有背诵要求,在背诵完成之前,教师一般不做过多分析。一般文章,学生不读两遍不要分析。

3.每堂课,诗歌、散文学生朗读不少于五遍,其它文章不少于三遍;重要的是全班都朗读,而不是一人读大家听。

4.教师讲课一般不超过15分钟。

5.有具体教学目标的,一定要当堂检测; 且最好当堂反馈结果。

再如,生物课堂教学规范

1.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将要达到的教学要求通过一定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学习理解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

2.每节课尽量使用挂图模型或标本等直观教具,尽量利用实物教学。

3.教师事先将学生自学的内容,以导学提纲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并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答案,教师指导纠正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4.设计一定量的检测题进行当堂检测,并在课堂上将检测结果进行反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纠正。

5.课堂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要根据学生表现随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并进行课后反思总结。

6.引导学生不用看书就能说出所学内容所涵盖的知识和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对内容的重点、难点、联系点了如指掌,要让学生自己进行课堂小结。

7.习题讲评课,注重学生的答题情况并进行归类讲评,并在方法、技巧、规律和规范上对学生进行指导,还应有必要的拓展训练。

8.实验课不仅要引导学生弄清该实验如何操作,而且要启发学生为什么这样做,更好的做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