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月 迅雷下载:一个真实的陈炯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8:58:15

    陈炯明于1920年代与孙中山因政见分岐而决裂。孙中山主张“中央集权”,要以武力“北伐”来统一中国;陈炯明主张“联省自治”,要建立与欧美民主国家相仿的联邦政制,以“南北妥协”的和平手段来谋求中国永久的统一。

 

    国民党编写的历史,诽谤陈炯明背叛革命,炮轰广州观音山总统府,欲置孙中山于死地。共产党也指斥他为反动的军阀。因此陈炯明生平的历史和他服膺终身的政治主张,今代中国人(包括政治领导者)知道的已不多。

 

    根据当年香港中英文报纸和英美两国外交官的报道,当时下令炮轰广州的,其实是孙中山,时间是(1922年)6月17日,所谓“炮轰观音山总统府”是孙中山早得粤军警告,本人已离府,粤军要求守军投降不遂,而开土炮“三响吓之”。当年中英文报纸都没有粤军炮轰总统府的新闻,反倒有孙中山以海军大炮乱轰广州的大标题,炸死无辜平民过百人。中国历史几千年来都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几十年来教科书只提陈炯明炮轰观音山总统府,但无人提孙中山炮轰广州市。

 

    六一六(1922年6月16日)事件,表面上似乎是一个单纯的“兵变”。不知道真相的人,以为是孙中山和陈炯明个人间的争权。在事件发生的前夕,北京总统徐世昌退位,旧国会恢复,南方护法目的已达,北方知识分子蔡元培等二百余人通电请求南方“非常”大总统孙中山停止北伐,实践与徐世昌同时下野的前言。粤军驻广州部队通电响应,请求孙中山离粤北上,以谋求和平统一中国。

 

    事件发生之时,陈炯明本人不知其事。孙中山炮轰广州市后,陈炯明禁止部下妄动,让孙中山安全离粤,实救孙一命。日后国民党捏改史实,以这事件为陈炯明对党领袖个人的“叛逆”,加上“叛党叛国”的帽子,而把这事件的前因后果,完全掩盖起来。从此中国的人民,不幸的只知道“陈炯明背叛孙中山”,而不知道陈炯明曾倡导“联省自治”,建设广东为模范省的一回事。也不知道孙中山再回粤组织暴力政府,重图北伐,破坏了南北妥协、和平统一中国的大好机会。

 

    陈炯明的一生反响出中国在20世纪初期追求现代化的重要阶段。他于1878年1月13日(清光绪三年丁丑十二月十一日)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白町乡。父亲叫“暄”,号“曦庭”,母亲杨氏。22岁时与黄云(娥)女士结婚,夫妻感情融洽,共生五女三男。

 

    1924—1925年间,孙中山接纳了苏俄金钱上与军事上的全力援助,进而“苏化”了国民党,实行“****”,自此以后,中国便走上了“苏俄式”的革命路线,这正与西方民主式的建国步骤相背驰。当时,陈炯明的粤军,也称为联治军,在作战能力上是没法与受苏俄训练、苏俄装备与苏俄督率的国民党国民革命军相比的。1925年,粤军在东江两战役中被击败了。

 

    粤军失败后,陈炯明退居香港,仍继续努力以政治办法来寻求中国之统一。1925年双十节日,其前身为前清洪门秘密会社的“美洲致公堂”,正式改组为“中国致公党”,举陈炯明为总理,云南的唐继尧为副总理。1926年初,党总部由旧金山移至香港,同时推进党务,伸展于东南亚各地,登记侨胞入党达十余万人。致公党主张建立联邦制政府为统一中国之原则,反对国民党“****”的教条,而赞成多党制的民主政体。

 

     从一个海外华侨最大的秘密会社,改变为有明确民主方针的公开政党,确是世界历史上民主运动之一创举。这也可算是陈炯明晚年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总言之,陈炯明不是一个空口谈革命的前清秀才,也不是像国民党所诬指为“叛党叛国”的南方军阀。他是法政学堂的毕业生,当过清末的省议员,当过革命时期的敢死队长,当过民初时期的都督,当过二十年代的省长,对于行政与立法两权的运用与制衡,中央与地方政府两者权限的划分,不但有理论上和政治学识的基础,而且有实际上运用的经验。他对民间的艰苦,地方自治的必要,更有深切的认识。

 

    陈炯明于1933年病逝于香港。后人有说他“潦倒地死于香港”。这“潦倒”二字是中国封建传统通俗的说法。吴稚晖在挽陈炯明联中说:死后“身无长物”是“英雄有价”。陈炯明去世时是致公党的总理,继续为建设共和而努力,是一个“斗士”,是“暂时失败的英雄”,不是“潦倒”的政治人物。

 

    陈炯明倡导“联省自治”,百折不挠,不是为一时权宜之计,而是为谋求建国的永久根基。1922年与孙中山决裂后,他很沉痛地对爱国学者(也是辛亥革命元勋)章炳麟说:

 

    然为国努力,无论在位在野,务达此制(指自治省联邦制)而后已。

 

陈炯明:是非功罪,让历史说话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陈炯明亲拟了一副挽联:“惟英雄能活人杀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与故交曾一战再战,公仇私谊,全凭一寸赤心知。”后代对自己的评价状况,他心中似乎早已经有预感,摆出一副完全让历史来说话的架势。

 

    的确,长期以来,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一提起陈炯明这个名字,可能会马上联想到“军阀”两个字,是革命的叛徒。这样一个负面的角色,言语间竟然还充满了自信,实在令人有点纳闷。而1997年,陈炯明的儿子陈定炎与高宗鲁推出《一宗现代史大翻案 —— 陈炯明与孙中山、蒋介石的恩怨真相》,不仅要为父亲翻案,对孙中山先生也有颇多微词。这两种大相径庭的结论让许多人感到困惑。孰是孰非?陈炯明又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这真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历史往往是复杂而一言难尽的,尤其是陈炯明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事实上,翻开历史,可以说陈炯明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是一个风云人物。这个前清的秀才,做过清朝的省议员,组织过革命暗杀团,策划过独立,参与过讨袁运动,先后担任过广东省的都督和省长、粤军总司令,还一度是孙中山唯一依靠的军事武装力量。而且,这个“军阀”偏偏对治理国家还有一套比较清晰的看法,推崇“联省自治”。但他坚持反对孙中山北伐,两人的矛盾激化后终于爆发,他的部队炮轰孙中山所在的粤秀楼,成为国民革命的“叛徒”,与孙中山分道扬镳。而另一方面,陈炯明曾经热情接待过苏联代表、对列宁表示景仰,还出资支持过共产党的机关报,后来却又走到了反对共产党的行列。他的一系列举动,交织着矛盾与不确定的因素,这些都注定了他是个充满争议的人物。

 

    陈炯明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阅历丰富,经历了人生悲喜的各种滋味。撇开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他又是个非常值得肯定甚至赞赏的人物。出任清朝省议员和广东省省长期间,他的确为社会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贡献。他在生活方面也非常严谨,自己颇以不二色而自豪,毫无我们通常理解的军阀习气,而且“一生不治私产、不贪污、不受贿,晚年贫病交迫”,最终因穷困死于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