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荒记 我爱西红柿:寻找诗人张永夫墓::吴中探幽之六 我楚狂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3:38:00

寻找诗人张永夫墓

——吴中探幽之六

我楚狂人

诗人张永夫墓在苏州灵岩山脚下。近年来灵岩山脚下搞旅游搞得热火朝天,周边环境变化很大,但是一直没有听到有关张永夫墓的消息,所以一直不大放心。日前,专程去探访张永夫墓的现状。从灵岩山正面山道下来,出继庐亭下山,越过山脚的一条老公路,路对面就是下坡的石级。下石级数步是一个居民区的休闲小花园,过小花园就是灵岩山下院。左手折过灵岩山下院门前,与下院隔一条山水泄洪道,有一片不大的草坪,张永夫墓就在这片草坪中间。

张永夫墓的现状差强人意,目前也就是普通人家在公墓里的坟茔的规模:大约占地七八个平米,石砌的坟堆,水泥浇的地坪,周边同朴素的花岗石石栏围了一周,正面留了一个开口。坟前竖了一块不大的墓碑,中间大字书“诗人张永夫之墓”上款是“公元一九五七年十二月”落款是“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重建”。墓地石栏外,左侧竖了一块石碑,上书“诗人张永夫之墓”,古拙的隶书,上款“雍正三年二月立”,无下款。右侧有一小碑,横式,上书“吴县文物保护单位”“诗人张永夫之墓”两行字。坟茔上落满杂树枯叶,显见平日无人照看。坟前原有的小石柱式的规制特别的“再来人墓”石碑已经看不见踪迹,想来早已丢失。张永夫故居啖蔗轩遗址本来就与墓地隔着山水泄洪道,现在那地方在灵岩山下院的范围内。有人告诉我说张永夫墓已经升格为省级文物,看来不确切。作为县级文物,大概处境也只能这样了。

张永夫是清康熙年间的布衣诗人,墓地保护开发的商业价值似乎不高。但是,如果结合他的独特经历,把墓地整理得洁净些,把“再来人墓”碑重新竖起来,在墓侧竖起一块简单的说明碑牌,未必不能成为灵岩山脚下的人文亮点。花不了多少钱的。

忽然想到同在附近的韩世忠墓,也是一派荒芜。难道因为苏州好东西多了,就能这样糟蹋吗?













附文一:布衣诗人张永夫

我楚狂人

日前读钱行先生发表于《姑苏晚报》的文章《钱处士和张诗人》,说到清代灵岩诗人张永夫,可惜语焉不详。笔者不揣冒昧,将自己所知酬诸同好。张永夫,名锡祚,墓在灵岩山脚下,题曰“诗人张永夫之墓”,墓旁原有其旧宅遗址,自名为“啖蔗轩”。墓前另有一短碣,题曰“再来人之墓”,此人一生极富传奇色彩,简单说起来就是不知从何来,不知到何去。

张永夫为康熙时人,二十岁前事迹无记载,竟是一片空白,连他的好友、老师、同门也从未言及其出身,二十岁后拜在当时的诗学大家横山先生叶燮门下。叶横山门下名士如云,其中有著名诗人沈德潜,60多岁中进士,与皇帝多有倡和,皇帝称之为“江南老名士”。其他有吴中名医诗人薛雪,曾与大名鼎鼎的吴中名医叶天士旗鼓对垒,还有名士奇人李果等。张永夫等人均有很重的遗民情结,在沈德潜出仕后均与之断交。因此,张墓也不冠以“清”字,其用意与太仓“诗人吴伟业之墓”是一样的。张一生足不出吴门,自甘清贫,手自稼穑,中年丧妻无子息,享年仅四十一岁,后事为友人所营谋。张留有诗作《锄茅集》,意为“锄尽天下之茅” ,见其胸中不平。现苏州市博物馆藏有康熙年原刻本,世不多见。

至于“再来人墓”,则有一个传说。据说张永夫去世后二十年,有一少年来访张的老友灵岩诗人黄野鸿(著有诗话《野鸿诗的》),自称是张的“后身”,秘室谈及二人私交秘事,言之凿凿,以为是“再来人”,故再立一碣为“再来人墓”,此碣日前已不见了,笔者与老友周秦先生二十年前拜谒张墓时尚亲见短碣及啖蔗轩遗址。

张的诗风酸苦,近晚唐风格,是一位有特色有建树的诗人。笔者以为,张墓应该作为文保单位修护,一来以慰地下诗魂,二来也可增添一处极富人文色彩的景点,为灵岩名山、木渎名镇添一些文化光彩,何乐而不为!

附文二:横山门下多奇人

我楚狂人

上次我们说到叶横山门中颇多奇事,于此相映成趣的是叶横山门下颇多奇人。叶横山的弟子个性鲜明,才气横溢,人生经历绚烂多彩,行事之奇,叫人匪夷所思。

叶燮门下名声最响亮的是沈德潜,《清史稿》有传。沈德潜字归愚,是著名的诗学家,他主编的《古诗源》、《唐诗别裁》影响深远。特别是《唐诗别裁》,开创了“别裁”的风气,此后才有了《宋诗别裁》、《元诗别裁》、《明诗别裁》、《国朝诗(清诗)别裁》,合称为“五别裁”,实滥觞于沈德潜。沈德潜的第一“奇”在于令人无法想象的“大器晚成”。热衷功名的沈德潜从22岁参加乡试起,他总共参加科举考试十七次,直至乾隆四年(1739年)才中进士,时年已经六十七岁,也就是别人早已退休的年龄他却刚刚登上仕途。风流皇帝乾隆称他为“江南老名士”,备加荣宠,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77岁才辞官归里。在朝期间,他的诗受到乾隆帝的赏识,常出入禁苑,与乾隆唱和并论及历代诗的源流升降。沈德潜的第二“奇”是寿命长,活了95岁无疾而终。退休后依然与皇帝酬唱不断,乾隆每有得意之作,必用邮筒驰送江南沈德潜,而沈也必有和诗。乾隆多次下江南,几乎每次都要他来陪伴,都要唱和几首诗。沈德潜退休后八十多岁,还封礼部尚书衔,甚至到了九十岁还晋阶为太子太傅、太子太师。沈德潜的第三“奇”是死后风云突变。沈德潜死后卷入已故举人徐述夔的“文字狱”中。徐某与沈是老朋友,徐氏写有《一柱楼诗集》,集中有“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的“反动诗句”,被人告发,乾隆震怒。案子查到了沈德潜头上,沈曾为徐氏做了“传记”。乾隆以为这是“故人”背叛,老羞成怒,大骂沈“昧良负恩”,“卑污无耻”,把原先封给沈德潜的所有荣誉全部“追回”,命人把沈德潜的坟墓铲平了。真正“伴君如伴虎”,盖棺未必论定。

叶燮的弟子薛雪,字生白,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名医。薛雪性情狂傲,行事古怪,叫人难测。薛雪的事迹大多可以从他的朋友袁枚的笔记中找到。袁枚的《随园诗话》中记载了薛雪匪夷所思的高超医术,简直到了生死肉骨的地步。薛雪行医,贫寒百姓他可以施医施药;王公贵族,若是惹了他不高兴,即使医酬千金也不愿出手。整个是一个狂生。薛雪第一“奇”是医术独树一帜,与当时大名鼎鼎的叶天士旗鼓对垒。据说还弄出什么扫叶山房与踏雪山庄针锋相对,也是吴门医派的一大趣事。薛雪的第二“奇”是行事不讲情理,全凭好恶。他的老师叶燮,他的朋友袁枚都曾出仕,没见他说什么怪话。但是他的师兄沈德潜一出仕他就与之绝交,满心的瞧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