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发现的恐怖生物:认知、信仰与权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06:26:12

邹:上次谈了中国文化,你怎么理解西方文化?

艾: 无从说起。

 

英美文化应该是起源于欧洲大陆文化的。欧洲文化作为一个哲学史的背景,第一个就是古典的西方思想,现代的研究者把它定为本体论,就是说它追问什么是存在的,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宇宙是由什么构成的。亚里士多德有一本很重要的书,叫《物学之后》,我们现在翻译成《形而上学》。为什么叫“物学之后”呢?是因为后人在整理亚里士多德的手稿的时候,这本书在物理学的下面,所以把它叫作《物学之后》。这本书追问的是存在的概念,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有的人说世界是由火构成的,有说世界是由水构成的,还有说世界是由观念构成的。这就是古代本体论的基本问题。

到了近代,人们追问知识是由什么构成的,对知识的一种认识的判定叫做认识论。这就是“认识论转向”,从此,西方哲学开始追问知识的可能性。这个转向是从笛卡尔开始的,他第一次思考认识的基本道理,认识论的一个根据是什么呢。比如说,我进到了你的院子里面,院子里有一排一排的树。古代哲学的一个看法是:我进没进你的院子,里面都有一排一排的树,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看到和没看到它们没有太多关系,我看到它们可能是个不小的事实,即使我看不到它们,也是存在着一排一排的树。笛卡尔之后推出一个概念:我在你的院子里看到了一排树,这只是给我提供了一个视知觉,但是到底存不存在这样一排树呢?它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因为我们只知道在你院子里有一排一排树的视知觉。

近代哲学有一个反射的概念。比如说,现在有一片叶子,我们有描述这个叶子的方式,你描述这个叶子的方式跟我为什么会是一样的呢?我们作为一个理性存在物或者高级思维者,我们都会这么看待这个事物,我们头脑中有一个固定的结构。康德把它分为四个类,十二个范畴。它是判定世界的一个根据,它就像一个大网一样,这十二个范畴就像这个网中的节,只要我们生下来,我们就会有。然后我们用这个网去捕捉物质体本身的东西,经过我们的过滤,就形成了我们对叶子的一个真实的判断。

以前是不管这个的,我们就是向物质体看齐,后来康德说,是我们给了它一个概念,就不再是我们再向它看齐了,而是它作为一个对象向我们看齐,在它向我们看齐的时候,所有的知识的确定性就出现了。休谟是欧洲英国哲学的经验派,他说事物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所存在的是一个由因到果的联想。比如说这个石头,一摸,是有点热的,我们马上想是太阳光照射在这个上面,太阳光照是这个石头热的一个原因。我可能说得太复杂了?

没事,你说吧。

 

这么说吧,你相不相信上帝?

呵呵。

 

这个很具体。你怎么理解上帝?

这也不具体,我们怎么表述“上帝”这个词呢?你说的是宗教意义的上帝,还是宇宙之秩序的上帝?

 

这两个都可以谈一下。

作为宗教意义的上帝,我不清楚基督教和天主教还有犹太教之间的关系,他们都有不同层次的主啊什么的。通常我们称上帝是有别于或是高于人的能力之上的,所涉及的范围有别于众生的存在。这是这些宗教所表述的内容,不是我的认为,是常识性的概念。上帝在另外一个层面上是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的关系。未知世界是造成已知世界的秩序的可知性或者这种秩序本身,这是一种超出了理解范围的和超出了日常经验的存在,尽管没有事实直接指向它自己的确凿性。但是,所有的事实都让我感觉到缺少可证性。

 

你认为上帝是一个实体的概念吗?

上帝不是一个实体,上帝甚至不能被称为是一个。上帝是造成我们的脑,我们的智力这样理解世界,造成人与人之外界关系的一种压力,类似于一种压力的东西,就是说,我们只有在我们现在的状态下形成了某种秩序,这个秩序当然是在我们能理解的范围之内或者是我们看得见的一个可能,它包括万物呈现的方式,也包括我们感知的方式。

 

你理解的上帝不是宗教意义的上帝?

什么是宗教?

 

宗教首先是一种信仰。

是先有信仰再有宗教,还是先有宗教再有信仰?

 

信仰是人在追求事实时,在追问自我过程中无法解的时候必须要依托的一个东西。所以,这是人的形而上的本能。

我对上帝的理解显然是在这个本能之内的,当我看到这个世界的秩序,它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时,我所取得的一个捷径吧。就是,我这样走了,但我不否认其它的路有很多条,那很多条路,即使我知道它们在那儿,我也没必要去走它,因为我这样已经满足了我的主要的需求。

 

我是学哲学的,是如果人的信仰是一种追问,那么这些追问在不确定或没有答案的时候,会去找到依托体,我们可以把它确定为上帝,但是这个上帝对哲学来讲不是存在的和不存在的问题,如果存在,他是一种可能,如果不存在,他是另外的一个可能。

你在美国生活12年,你觉得美国文化和欧洲文化一样吗?美国人理解基督教和欧洲人理解基督教一样吗?

这我就不了解了。他们之间可能有差异,相对东方来说,他们是在一个体系下的。我无法说得更细。

 

美国人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发展,跟信仰有关系。美国人赚到钱跟中国人赚到钱不一样,中国人赚到钱买房子买地,美国人有宗教信仰,他们今生的信仰就是上帝的原罪情节的赎罪,他们赚到钱又回馈到社会。你看比尔·盖茨是吧?

比尔·盖茨有点极端。他通过一个小的动作获得了巨大财富,这个财富本身就不具有含义了,只有被利用,才有含义。我很难用西方的方式理解世界的原因,是因为这些认知通常是建立在已有的事实上的。这个已有的事实和可知范围,是很可疑的一个范围,它的有限性使这个事情不可信。它要跟我们已有的理性结构相融,否则人不会去问也不会去追究。

 

你觉得这种上帝能不能给人带来一种道德?

道德的主要力量来自于我们称之为上帝的未知体。当你承认一个不确定的东西,承认某种暗示的时候,你认为世界的秩序大于你所理解的范围,这是道德的雏形。

 

今天的中国人有道德吗?

道德是在一个不完全的范畴之内。一方面,今天处在道德沦丧时期。道德沦丧不是一个贬义词,可称之为“没有道德”。中国人对道德的概念是不清晰或是混乱甚至矛盾的,问题是来自于此。我们可以称这个地区这段时间内的人为没有道德,他们关于日常思考之外非实用的思考几乎是不存在的,没有物质指向能够证明类似的讨论。可以说,他们的行为没有受到除了物质条件约束之外的另外一种可能性的约定,我称之为没有道德。

 

原因是什么呢?你认为西方人呢?

笼统地说西方的话,他们有一种类似于道德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源于对他人的一种信任。有了这种信任,才有了责任和义务的问题。由于个人或者社会是受惠于一种未知的力量,生命本身受惠于的这种类似于感恩戴德的意识,产生了类似于对存在本身的一种信任。

 

这跟上帝有关吗?

我说的这个秩序就是上帝,包括对这个秩序的一种信任。有可能这是一个假象,但是这个假象能够成为假象,解决问题。流离失所、无人照顾是很惨的,那么作为宠儿受到了恩惠是好的。这又是人们的狭隘的理解。

 

今天中国是不是一种信仰的缺失呢?如果什么都不信,那不成无赖了吗?

它是一个特征,无赖没什么问题。缺少责任,不承担责任,由于不承担责任,行为的变化更不可预知。社会变化也不可预知。

 

恩格斯说过:邪恶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社会要不断地争斗,人们的欲望要不断地膨胀,社会发展才快。

我们怎么称它为社会发展?如果用唯物论的角度,是从低级到高级,从必然走向自由。我们是不是在走向自由世界?看到人们今天面临的困境,在貌似走向自由世界的时候,注定会遭遇到必然世界的约束。你穿鞋是个束缚,脱掉鞋好象是解放,那再让你光着脚走在沙地和水里呢?任何哲学不管多伟大,试图靠思考的力量穿透无限黑暗的夜晚,这从绝对意义上说是不可能的,不会有一种智慧能把我们带到我们能称之为家园的地方。当然,我们不能像市侩一样把已经获得的结论作为人的行为的全部依据。到底人是什么,人有可能知道吗,这是问题,有没有必要知道也是个问题。

 

比如说中国人,你觉得他们最缺少的是什么呢?

通常说的就是钱啊,呵呵。作为人,中国人普遍缺少的是觉悟,觉悟的意思就是说,能够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觉悟的建立是否需要一个普遍的实体?

我不认为一定要设计一个假想敌,尽管那样可能比较容易一些。我觉得觉悟,如果你把它说到最小,就是你在或你在不在的问题,是在什么程度上可能的问题。

 

为什么西方人普遍地比中国人更遵守事物的规则或者秩序呢?

西方人建立这套规则的时候,可能从其中被称之为有效性的东西中获得了竞技的乐趣。就是拿着鸡毛当令箭吧。人觉得掌握了某种秘诀的时候,都是拿着鸡毛当令箭。

 

这不好吗?

没什么不好啊,你如果拿不到令箭,能拿的就是鸡毛,也能解决问题。

 

你进过寺庙,去过教堂吗?

到一个城市第一件事就是去教堂。

 

一种崇高,一种超自然的力量的存在?

我去过不同类型的教堂,在那些教堂中,从存在形态上唯一能感受到的就是人的卑微,我不能感到上帝的存在。上帝存在的形式不应是人理解的形式,我看不到上帝的崇高性。如果上帝存在的话,不会是以崇高性来显现的。

 

那应该是以什么方式存在?

是未知的,不在人的价值体系之内。

 

你觉得上帝不是全知全善的吗?

上帝可能是全有全无的,但不是全知全善的,知和善是人的境界。

 

那你怎么知道上帝不是人的境界?

如果上帝是人的境界的话,那就不能解决我对上帝的想象。如果不能满足我对上帝的想象,这个上帝就是不必的,而只是精神理念的一个替身。

 

那么你在寺庙感觉到的和在教堂感觉到的一样吗?

如果我在教堂里看到的是人的卑微的话,在东方寺庙里,尤其在今天的寺庙的活动当中,我感觉到的还不是卑微,而是一种蒙昧和自贱,或者说,是东方人不求上进境况下自我放弃的快感。

 

东方人也求上进啊!

我能看到的基本上是由于放弃而获得的快感。

 

我想问一下,你在欧洲的古典和现代的教堂里感受是一样的吗?

基本是一样的,人在吓唬自己而编造的不太完整的故事。

 

之间一点变化都没有吗?

有变化,像一个老人换着不同的外装,万变不离其宗。

 

在你的感受里面,西方文化的根据是什么?

呵呵,我想想,那些古老的神话,那些力大无比的神。可能是欲望和境遇之间的关系吧,人的欲望和境遇都来自人的行为模式和规则的界定,所谓的自由进步都是在谈人的处境问题。

 

你怎么看待理性问题?西方人的理性概念是什么?

我还真不知道西方人的理性是什么。理性是一种超乎个人经验的综合判断在某一个具体事物上的表现。它不一定是建立在个人的感知系统上的,可以超越感知系统甚至可以超越个人的利害关系,这是它主要特征。

 

在西方,理性概念是什么呢?康德说,启蒙就是人类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不成之状。他是指当时的欧洲。

和我刚才说的相仿。

 

你天生就是做哲学家的料,刚才把你说的话在我脑子里过了一遍,你的思想是正统的西方哲学思想。康德认为的启蒙是说比如有没有一本书直接就可以让我们获得知识,有一个医生可以让我们获得健康,人类不是缺少理性,启蒙就是让我们有勇气自主地运用自己的理性,自主地运用自己的理性而不接受权威的时候,这就是启蒙。

你谈到了一个品质,这个品质是指人有可能用已有的经验走向不具备经验的范畴,承担责任和勇敢的体验,承担判断所带来的结果。

 

有时间和你系统地聊一下西方哲学。

我记忆不好,记不住,我只能凭直觉来着。

 

你的直觉非常地准确,哲学你能一下子把握,一下就触摸到西方哲学的根,你天生就能感觉出来。你本身有思辨,具备了一个开悟的对象了,不过要被当头棒喝一下。西方人理解启蒙的状态就像中国人顿悟的状态。

不是量变,不是1+1=2,而是1+1=不知道。

 

看你的作品,跟你交谈,你的博客,我认为艾未未是一个启蒙的代言。康德说过,一场革命可以迅速地推翻一个政权,但是解决不了人的思想的启蒙;如果解决不了人的启蒙,只能是新的腐败代替旧的腐败。首先,你不相信权威,你在做的时候都是以自己的理性去进行判断,同样,你也能承担起由你的判断带来的决定和面临的结果。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启蒙的状态。

自然界中,从鸡下蛋,蛋成鸡,随时随刻都在发生变化。同是阳光照耀,同样的水分,植物有不同的表现,一个结出了瓜,一个结出了果。这一切可能都印证了类似启蒙者谈到的奇迹是可能发生的,甚至奇迹发生在我们不知道的时刻。

我们说的现实是什么呢?所谓的现实就是我们可见、可知、可用理性表述的部分。关键是这个现实的确定性,是它到底有多确凿。我们听到声音,这是列车,我们会想到跟列车有关的信息,列车是去呼和浩特。这个现实和我们所谓的精神想象的那种东西,它是怎么发生的?以什么方式发生的?它的发生的某种必然性或某种不可能性是什么?是不是说我们的经验,知识限定了我们的范围?人和人有很大的不同了,在同一个屋檐下,你就是跳不出去。这个屋顶不管有着3米还是6米高,它有一个框架在那里,它仍然是区别室内和室外的一个框架。

我们的理性可能是由于宇宙的不可理解性而变成无限大的。如果宇宙是可理解的,我们的理性会变得很幼稚很浅。但是呢,又由于宇宙的可理解部分,理性好象变得很强硬,因为总是会算计的人成了这个事。但是这些乐趣也好荣耀也好,它的范围实在很小。我们说这个人写了小说,提供了文学的某种经验,这个模式在之前不曾出现,所有的小说家都是在一个层面上的。

这部电影有这么个故事,让我们感觉到叙述可以是这样的,它让我们能感悟到人的某种尊严,这个范畴仍然小。当我们说它是诗意的时候,它的结构是开放的,没有描写得太丑陋或者太通俗。人是有悟性的一种动物,对人自己来说是这样,动物没办法交流。一个人每天可以想入非非,异想天开啊,但是还是由于这样会浪费,又落入了一个好来坞式的圆满结局。

 

当人们欣赏一个作品的时候,人们期待的是皆大欢喜的结局,没有崇高感,因为人们不敢面临一种悲剧或者心里挣扎。我想问一下,你内心当中有没有莫名的孤独感?比如你在78年做星星展览的时候是一个愤青状态,那时文革刚刚结束,思想刚刚开始起步,你开始做当代艺术了。然后你到了美国,在那种生活状态、文化环境里,你内心有没有一种孤独感?

孤独被诗意化了。我小时候就意识到作为一个个体的存在,是独立于万物的,尽管有情感和血缘纠葛,这个人是你父亲,那个屋子你要回去,那是你的家。别人的屋子,你顶多在那儿混顿饭吃,你不能待在那儿,你随时准备离开,那不是你的。你知道你是一个独立体,你的快乐实际上是别人不知道的,你的恐惧你的七扭八歪跟别人没什么关系。坐在你身边的人,父母也好妻子兄弟也好,都无从知道,这对他人并不重要,完全不重要。你实实在在地知道你是作为一个独立体存在的。那么之后呢?

实际上你和世界发生了很多关系,有悲冥的,有柔情的,无论如胶似漆还是生离死别,你会发现这一切仍然都不重要,都仅仅是你个人的状态,它取决于你感受的值。我们的能力有多大?一件小事一个人就过不去了,一件大事却对一个人没什么影响。这是你感受的值,你的感受有多大是你的能力问题。是你化解这种感受的可能。如果只是你个人,只是在特定的时间从生到死,那么快乐悲苦都没什么关系。一个酸黄瓜还是一个苦黄瓜的问题,因为你基本上是个黄瓜,这个问题已经定了。

人在对苦难的感受和对幸福的感受上,是很低级的,无论文学还是什么,但是你又不能抽掉它,它已经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重要部分了。你不能把水分或者血液拿走,你拿掉一口气他就都不是那个人了。局限性就是这么大。然后还要谈谁更高级,谁的动作更优美,谁的判断更有远见,谁有本事笑到最后。如果生命不是极大地体现了自然的本意,它就变成了权宜之计。如果可以称之为体现本意,它符合了一个更大的规律的时候,我们称它为善;拧着这个规律的时候,我们称之为恶。我这个理解不知道对不对。

 

你又摸到了一个问题:一切善都是理性的标准。亚里士多德说事物符合理性就是善。面临一种莫名的孤独的时候,你是怎么面临,怎么排解的?

通常是靠理性。我崇尚理性的。只有依靠理性的才能度过苦难,超越障碍。就是说我打不过你,但是我可以蔑视你。这超越了能量,超越了限定条件,超越世俗价值判断的置换。通常说,你不要这样,这样太不值了。比如说荣誉,当你超越了这一切的时候,你获得的仅仅是一种傲慢。那这种傲慢为什么会使你感到幸福呢?因为这个傲慢居然能够存在,它体现出有一种非物质的荣誉和力量吸引,让你看见了一个不存在的物质,这是我们通常说的精神价值吧。

既然你认为这个值不值啊不是问题了,这种价值评价无论是褒是贬对你就都是一样的。你不认同普遍的存在的状态的话,褒贬显然是没有含义的。只能是说你所通过的道路是不拥挤的,你不是在堵车的时候通过它,你选择了一条没有那么多红绿灯的路,也就是如此。但这条路你怎么也得通过,它就是有再多的红绿灯再拥挤,你都得通过。

所以,我觉得人的这种对孤独的感受是人承担责任的一些条件,只有这个时候,你才会去承担责任。就是说,你要是觉得没有很多人可以分享责任的话,那就承担责任。所谓的当仁不让,我不承担没人承担。只有这时候的孤独才是有含义的,因为你作为单体的时候,你能称之为孤独的时候,它是有一个形态的,你这个智体必须是有别于其它才能孤独。这不是一个感受的问题,它是一种存在,是具体的。

 

《道德经》说,如果我们什么也不想得到,也没有什么可失去的。

知道如此何必当初,这个我是不同意的。因为智慧,或者说,你是一个智慧的人,这个事情如何圆满,肯定都不是人的终极目标。这是一种算计,这个算计本身和它的衡量标准是一个系统,如果你用了它,就丧失了基本的东西。做人的基本的原则应该是处在一种未知的和不可知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中,人生才是有含义的,否则即使你有某种类型的完美,也是缺少含义的你没有确定地存在过,你没有行为过,没有形成过你的运动方式,形成你自己的感受方式,你想用一个结果来套这个东西,你想成为一个八月十五的月饼,找了个模子来扣出了这个。

因对果是有意义的,果对因是没有意义的,生命是单向的,它是从发生到死亡,不是从死亡到发生。用局限性的经验来感受,是这样的,它是单向的,从生到死从小到大,单细胞到复杂体这么一个过程,它训练了我的思考、经验性和行动特征。不要看结果,结果总是令人失望的。

 

你没有信仰吗?

我没有信仰,在不同阶段相信不同东西。昨天晚上的半碗八宝饭让我很相信我舌头的味蕾对甜食的依赖。

 

康德的墓碑上有两句话:“我只信仰两个东西,我只要一想到它我就兴奋。这两个东西就是一个是头顶的天空,一个是心中的道德律。”[原文为:“有两样东西不断地使我们的心灵充满新的景仰和敬畏,如果我们对它们的思索愈是经常和持久: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编者注]这是一个终极的信仰。

听到这个,我想到有个叫阿昌的,他养了个乌龟。有一天,这个乌龟不在了。那么,这个乌龟到哪去了?或者说,阿昌认为它到哪去了?或者说我听到这个事情的时候会怎么想他们之间的关系?这个世界是混乱的,我们希望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但是这些关系都是由一些具体的事情将我们引向歧途,你脑子会走过很多混乱的场面,但最后还是一样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是一样的?说老实话我们存在不存在都是一样的,然后才是由于自己的存在培养了自己的快感,有挣扎,会维护自己的一个位置,会画一个圈子称之为国家,挂一块红布称之为国旗,一群人一起宣誓称之为党,然后说怎么让社会形成某种秩序,看谁跑得更快,然后大家做一个令人羡慕的奖牌,然后称之为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然后我们又谈普遍的公民的价值观,人们既害怕灾难,又等待下次台风的出现和悲情的发生,这些事不发生都又感觉很难过。既希望快乐来临,又希望灾难出现在敌人的身上。

这他妈的太乱了,我操!乱得一塌糊涂。没有一件事情是能理清楚的,哪件事情你顺着想都想不清楚。一个女孩在睡觉的时候,她的母亲能割掉她的双耳,把它们冲进马桶,然后女孩申辩说不能判她母亲,因为她母亲是无意识的。然后法院说不能判她母亲,因为这样对她女儿的生长不利。有什么比割去她双耳更不利的?然后社会上大家就承认确实是这样确实是这样。报纸因此多卖了几份拷贝。邪恶是普遍存在,善是几乎没有的,善是一个静止存在的原生态,剩下的全是邪恶。

 

你心中有邪恶感吗?

当然太多了。

 

举个例子说一下吧!

呵呵,如果你现在拉了裤子,谁替你去洗?

 

哈哈哈!你这不是在推卸责任吗?

人从善就像走在钢丝绳上一样,没有技巧不行,一不留神就掉下来了。所以说,不要行善,走在地上会更好一点。大概就是这样。有谁能一直走在钢丝绳上?

 

我在你身上感受到一种偏执的东西。

没有偏执就没有我。

 

我在和你的交谈当中、在你的作品和你的博客中发现你对社会有种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比那些掌握权力的人还要强。佛家讲“不执不通,无色不空”,人不偏执到一定程度不能通道,人没有物欲,物欲没达到一定的程度不会达到空灵的境界。我觉得你做到了这点。你对社会批判的偏执性和深刻性也代表了对社会的一种期望。一个知识分子应该具备良知。

说老实话,我不知道我是谁。我是一个能称之我的一个躯壳。人不就一口气吗?既然是口气,也有气上不来的时候,也有气不打一处来的时候,歪风斜气附体吧。

 

人为什么不能诗意地栖居?

这句话总像是骂人的。

 

就是寻求一种精神家园的绝对的安静。

那样很危险。人打有意识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太诗意了。但是在什么程度上我们称之为自我意识?有自我意识的那一秒钟应该是善出现的时候,你只能惊喜和感激,这个事实本身远远大于一切,宇宙是可知的不可知的都不重要,就像一束光照在脸上,是这样的确定。很多事情我们说不清楚,我不觉得能够说得清楚,智力在这儿没有用。但我们能闻到香气和感觉到一阵小风迎面吹来,看到树梢在动,能说“怎么会这样?”顶多是这几句话。

 

你有彼岸情结吗?

彼岸情结是不是讲一个不可到达但是需要到达的境界?我没有。我连要动身的这种动机都没有。我觉得我更相信我说的此时此地,直接说到底就是现在。

 

我觉得你的权力欲望很强。

我对权力如果有任何欲望的话,是因为我觉得它是歧视生命的某种主动性,我希望通过行为来证实人是活的。这个行为,你掌控它的时候,就是权力,任何权力都是意志的体现。我觉得权力基本上都是恶的,即使以善为名的权力都是恶的,除非这个权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争取生存本身的尊严,争取我们称之为人权的时候,因为我们在捍卫人权的时候不是在捍卫个人的权利,而是在捍卫物质的本身具有的特征,它符合更大的秩序。只有把人权的理性到这个时候,它才有意义,否则只是小恩小惠。我需要的终极权力你知道是什么吗?

 

是什么?

是放弃的权力。任何的权力拥有者,不管他是主教还是主席,如果他不可能放弃权力,那真是浪费。从本质上来说,放弃是对权力的最大考验。一个政党、一个领袖不肯放弃权利,说明权力的合法性是有问题的,逻辑是有问题的。任何一个权力没有放弃的可能的时候,这个权力是邪恶的,它违背了宇宙间的最大的秩序,企图把某种意志强加于万物之上。

 

比如说你吧,你现在就有权力,在当代艺术中,你是非常有权力的人。

人会把你描绘成他所希望的那样,但这并不是我的愿望。很多人在夜晚想到鬼,很少有人会真的看到鬼,就算看到,也不需要夜晚。它满足了社会的某种需求,这个需求跟智慧的关系很小,是某种秩序形成的。我的生命是存在于另外的一个秩序上,这个秩序远远大于这些,所以我不在乎成功不成功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足以满足我对世界的想象,它存在于另一些人的障碍之中,那是他们的障碍。

 

《道德经》有个观点:如果把权力给一个人,首先要看他爱不爱自己的生命。如果连自己都不爱的话,怎么去爱别人?

人是从自爱中开始找到和世界的关系的。自我意识和自爱是一个关系的开始。如果这张牌不是这么出,你出了,并获得了快感,这个快感是莫名其妙的。

 

你有敬畏的东西吗?

生命是产生敬畏之心的载体,把所有的想象和诅咒放在这儿,它都承担了。

 

今天到这儿吧。

 

2007月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