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糕play:常用中草药图谱11--1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09:58:40
 
  • 黄鹌菜-------咽喉炎\乳腺炎

     

  • 【黄鹌菜的功效介绍】:
    黄鹌菜 (《救荒本草》)
    【异名】苦菜药、三枝香(《广西药植名录》),黄花菜、山芥菜、土芥菜、野芥菜、野芥兰、芥菜仔,臭头苦苴(福建晋江《中草药手册》)。
       
    【来源】为菊科植物黄鹌菜的全草或根。
       
    【植物形态】黄鹌菜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20~80厘米。
       须根肥嫩,白色。
       茎自基部抽出一至数枝,直立。
       基部叶丛生,倒披针形,提琴状羽裂,顶端裂片大,先端钝,边缘有不整齐的波状齿裂;茎生叶互生,稀少,通常1~2枚,少有3~5枚,叶片狭长,羽状深裂。
       头状花序小而多,排成聚伞状圆锥花丛;总苞片2层,外层苞片5枚,三角状或卵形,内层苞片约8枚,披针形;花冠黄色,边缘为舌状花,中心为管状花,瘦果棕红鱼,具棱11~13条,冠毛白色:花期4~5月。
        生于路边荒野。
       分布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湖北、广东、四川、云南等地。
       
    【采集】春、秋采收。
       
    【性味】福建晋江《中草药手册》:甘微苦,凉,无毒。
       
    【功用主治-黄鹌菜的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治感冒,咽痛,乳腺炎,结膜炎,疮疖,尿路感染,白带,风湿关节炎。
        ①《广西药植名录》:消肿,止痛。
       治感冒。
        ②福建晋江《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通结气,利咽喉。
        ③《常见混淆中草药的识别》:抗菌消炎。
       治疮疖,乳腺炎,扁桃体炎,尿路感染,白带,结膜炎,风湿性关节炎。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品1~2两)。
       外用:捣敷或捣汁含漱。
       
    【选方】①治咽喉炎症:鲜黄鹤菜,洗净,捣汁,加醋适量含漱(治疗期间忌吃油腻食物)。
        ②治乳腺炎:鲜黄鹤菜一至二两。
       水煎酌加酒服,渣捣烂加热外敷患处。
        ③治肝硬化腹水:鲜黄鹤菜根四至六钱。
       水煎服。
        ④治胼胝:鲜黄鹤菜一至二两。
       水酒各半煎服,渣外敷。
        ⑤治狂犬咬伤:鲜黄鹤菜一至二两。
       绞汁泡开水服,渣外敷。
       (选方出福建晋江《中草药手册》)
  •  

  •  

  •  

  • 牡蛎-------主男子遗精,除风热

     

  • 【牡蛎的功效介绍】:

    【中药名称】牡蛎(《本经》)
    【异名】蛎蛤(《本经》),古贲(杨孚《异物志》),左顾牡蛎(《补缺肘后方》),牡蛤(《别录》),蛎房、蠔莆(《本草图经》),蠔壳(《浙江中药手册》),海蛎子壳、海蛎子皮(《山东中药》),左壳(《中药志》)。
       
    【来源】为牡蛎科动物近江牡蛎、长牡蛎或大连湾牡蛎等的贝壳。
       
    【动物形态】①近江牡蛎贝壳2片,坚厚,呈圆形、卵圆形或三角形。
       左壳附着,较大而厚。
       右壳(即上壳)略扁平,较左壳(即下壳)小,表面环生极薄而平直的黄褐色或紫褐色鳞片;1~2年的个体,鳞片平、薄、脆,有时呈游离状;2至数年的个体,鳞片平坦,有时在后缘起伏成弱小的水波状;生长多年的个体,鳞片层层相迭,坚厚如石。
       壳面有灰、青、紫、棕等色彩,内面白色,边缘为灰紫色。
       韧带紫黑色,闭壳肌痕甚大,淡黄色,大多为卵圆形或肾脏形,位于中部背侧。
       足退化,无足丝。
        生活于江河流人海处。
       杂食性,以细小的浮游生物为食。
       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广东、福建、山东沿海,并有养殖。
        ②长牡蛎贝壳大型,坚厚,呈长条形,背腹几乎平行,一般壳长比壳高大3倍。
       左壳附着。
       右壳较平如盖,鳞片环生,呈波纹状,排列稀疏,层次甚少.壳面淡紫色、灰白色或黄褐色。
       壳内面瓷白色。
       闭壳肌痕马蹄形,棕黄色,位于壳的后部背侧。
       左壳凹下,鳞片较右壳粗大。
       肉质部软,鳃成直条状,不弯至背后角。
        我国沿海都分布。
       为河口及内湾养殖的良种。
        ③大连湾牡蛎贝壳大型,中等厚,前后延长,壳顶至后部渐扩张近似三角形。
       左壳附着。
       右壳壳表鳞片起伏成水波状,不如近江牡蛎平伏,放射肋不明显。
       壳面淡黄色;壳内面白色。
       闭壳肌痕白色或紫色,位于背后方。
       肉质部延长形,鳃自前方延伸至后方中央,弯曲度小。
        分布北方沿海。
        各种牡蛎的肉(牡蛎肉)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全年可采集。
       取得后,去肉、取壳,洗净、晒干。
       
    【药材】为不规则的卵圆形、三角形或长圆形贝壳,大小不等,通常长10~30厘米,宽5~10厘米,厚1~3厘米;外表灰色、浅灰棕色或灰蓝色,呈层状,并有弯曲的粗糙层纹。
       壳内面多为乳白色,平滑而有光泽,基部有横纹,无光泽,边缘有波状层纹。
       左壳较右壳厚而大,不平坦,壳外面常有海螺、苔藓等附着,表面并常有洞,洞内有小贝壳;右壳薄而小,较平坦。
       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白色,层状。
       气无,味微咸。
       以个大、整齐、里面光洁者为佳。
        主产江苏、福建、广东、浙江、河北、辽宁及山东等沿海一带。
       
    【化学成分】含80~95%的碳酸钙、磷酸钙及硫酸钙,并含镁、铝、硅及氧化铁等。
       另谓大连湾牡蛎的贝壳,含碳酸钙90%以上,有机质约1.72%;尚含少量镁、铁、硅酸盐、硫酸盐、磷酸盐和氯化物。
       煅烧后碳酸盐分解,产生氧化钙等,有机质则被破坏。
       
    【炮制】生牡蛎:洗净、晒干,碾碎用。
       煅牡蛎:将洗净的牡蛎,置无烟炉火上煅至灰白色,取出放凉,碾碎。
       
    【性味】咸湿,凉。
        ①《本经》:味咸,平。
        ②《别录》:微寒,无毒。
        ③《本草正》:味微咸微涩,气平。
       
    【归经】入肝、肾经。
        ①《汤液本草》:入足少阴经。
        ②《本草经疏》:入足少阴、厥阴、少阳经。
       
    【功用主治-牡蛎的功效】敛阴,潜阳,止汗,涩精,化痰,软坚。
       治惊痫,眩晕,自汗,盗汗,遗精,淋浊,崩漏,带下,瘰疬,瘿瘤。
        用于惊悸失眠,眩晕耳鸣,瘰疠痰核,瘕痞块,自汗盗汗,遗精崩带,胃痛泛酸。
       煅牡蛎收敛固涩。
       用于自汗盗汗,遗精崩带,胃痛吞酸。
        (1) 益阴潜阳:生用治阴虚阳亢之潮热盗汗、头痛眩晕、烦躁失眠等症。
        (2)软坚散结:生用治瘰疬、肿块。
        (3)固涩:煅用治多汗、遗精、带下、崩漏、泄泻等,常与龙骨配伍。
        (4)也可用于胃酸过多,常配乌贼骨。
        ①《本经》: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
       久服强骨节。
        ②《别录》:除留热在关节荣卫,虚热去来不定,烦满;止汗,心痛气结,止渴,除老血。
       涩大小肠,止大小便,疗泄精,喉痹,咳嗽,心胁下痞热。
        ③《药性论》:主治女子崩中。
       止盗汗,除风热,止痛。
       治温疟。
       又和杜仲服止盗汗。
       病人虚而多热,加用地黄、小草。
        ④《本草拾遗》:捣为粉,粉身,主大人小儿盗汗,和麻黄根、蛇床子、干姜为粉,去阴汗。
        ⑤《海药本草》:主男子遗精,虚劳乏损,补肾正气,止盗汗,去烦热,治伤寒热痰,能补养安神,治孩子惊痫。
        ⑥《珍珠囊》:软痞积。
       又治带下,温疟,疮肿,为软坚收涩之剂。
        ⑦《纲目》:化痰软坚,清热除湿,止心脾气痛,痢下,赤白浊,消疝瘕积块,瘿疾结核。
        ⑧《医学衷中参西录》:止呃逆。
        ⑨《现代实用中药》:为制酸剂,有和胃镇痛作用,治胃酸过多,身体虚弱,盗汗及心悸动惕、肉瞤等。
       对于怀孕妇及小儿钙质缺乏与肺结核等有效。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3~1两;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干撒、调敷或作扑粉。
       
    【宜忌】①《本草经集注》:贝母为之使;得甘草、牛膝、远志、蛇床良。
       恶麻黄、茱萸、辛夷。
        ②《本草经疏》:凡病虚而多热者宜用,虚而有寒者忌之,肾虚无火,精寒自出者非宜。
       
    【选方】①治眩晕:牡蛎六钱,龙骨六钱,菊花三钱,枸杞子四钱,何首乌四钱。
       水煎服。
       (《山东中草药手册》) ②治百合病,渴不瘥者:栝蒌根、牡蛎(熬),等分。
       为细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金匮要略》栝蒌牡蛎散) ③治一切渴:大牡蛎不计多少,黄泥裹煅通赤,放冷为末,用活鲫鱼煎汤调下一钱匕,小儿服半钱匕。
       (《经验方》) ④治小便数多:牡蛎五两(烧灰),童便三升。
       煎至二升,分三服。
       (《乾坤生意》) ⑤治小便淋閟,服血药不效者:牡蛎、黄柏(炒),等分。
       为末,每服一钱,小茴香汤下取效。
       (傅滋《医学集成》) ⑥治崩中漏下赤白不止,气虚竭:牡蛎、鳖甲各三两。
       上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
       (《千金方》) ⑦治诸虚不足及新病暴虚,津液不固,体常自汗,夜卧即甚,久而不止,羸瘠枯瘦,心忪惊惕,短气烦倦:麻黄根(洗)、黄芪、牡蛎(米泔浸,烧赤)各一两。
       共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小麦百余粒,同煎至八分,去滓热服,日二,不拘时候。
       (《局方》) ⑧治卧即盗汗,风虚头痛:牡蛎、白术、防风各三两。
       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二。
       (《千金方》牡蛎散) ⑨治盗汗及阴汗:牡蛎研细粉,有汗处扑之。
       (《经验方》) ⑩治温病下后,大便溏甚,周十二时三、四行,脉仍数者:生牡蛎二两。
       研细,水八杯,煎服三杯,分温三服。
       (《温病条辨》一甲煎) ⑾治一切瘰疬:㈠牡蛎(煅)四两,玄参三两。
       捣罗为末,以面糊丸如桐子大,早晚食后、临卧各服三十丸,酒下。
       (《经验方》)㈡牡蛎粉五钱,和鸡胆汁为膏贴之。
       (《脉因证治》) ⑿治胃酸过多:牡蛎、海螵蛸各五钱,浙贝母四钱。
       共研细粉,每服三钱,每日三次。
       (《山东中草药手册》) ⒀治大病瘥后,小劳便鼻衄:左牡蛎十分,石膏五分。
       捣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四次。
       亦可蜜丸如梧子大服之。
       (《补缺肘后方》) ⒁治金疮出血:牡蛎粉敷之。
       (《肘后方》) ⒂心脾气痛,有痰。
       用牡蛎煅成粉,酒送服二钱。
        ⒃疟疾寒热。
       用牡蛎粉、杜仲,等分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温水送下。
        ⒄气虚盗汗。
       用牡蛎粉、杜仲,等分为末。
       每服一匙,酒送下。
        ⒅产后盗汗。
       用牡蛎粉、麦麸(炒黄)等分。
       每服一钱,猪肉汤调下。
        ⒆消渴饮水。
       用黄泥封固牡蛎,煅赤,研为末。
       每服一钱,活鲫鱼煎汤调下。
        ⒇百合变渴(由伤寒转成百合病,如寒无寒,如热无热,欲卧不卧,欲行不行,欲食不食,口苦,小便赤我,一般服药则有吐泻,变成渴疾,久治不愈)。
       用牡蛎(熬)二两、栝楼根二两,共研为末。
       每服一匙,米汤调下。
       一天服三次。
        (21)病后常流鼻血。
       用牡蛎十分、石膏五分,共研为末。
       每服一匙,酒关下。
       亦可加蜜作丸子吃,一天三次。
        (22)小便淋闭(服治血药无效者)。
       用牡蛎粉、黄蘖(炒),等分为末。
       每服一钱,小茄香汤送下。
        (23)小便数多。
       用牡蛎五两,加小便三升,煎成二程式,分三次服。
       极效。
        (24)梦遗便溏。
       用牡蛎粉。
       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米汤送下。
       一天服二次。
        (25)阴囊水肿用牡蛎煅粉二两、干姜(炮)一两,共研为末,冷水调糊敷上。
       不久,囊热如火。
       药干即换,至小便通畅末,冷水调糊敷上。
       不久,囊热如火。
       药干即换,至小便通畅为愈。
       又方:改冷水调糊为葱汁,白面同调。
       不儿不用干姜。
        (26)月经不止。
       用牡蛎煅过研细。
       加米醋揉成团,再煅再研,加米醋调艾叶末熬膏,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四、五十丸,醋汤送下。
        (27)刀伤出血。
       用牡蛎粉敷涂。
        (28)痈肿初起。
       用牡蛎粉末调水涂搽。
       药干即换。
        (29)瘰疬。
       用牡蛎煅过,研为末。
       取四两,加玄参末三两,和面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酒送下。
       一天服三次,服尽除根。
       又方:瘰头疬不知已破未破,用牡蛎四两,甘草一两为末。
       每服一钱,饭后服,茶汤调下。
       其效极验。
       
    【临床应用】治疗肺结核盗汗取牡蛎5钱,加水500毫升,煎至20.0毫升为1天量,早晚分服(可加糖调味),连服数天;汗止后再服2~3天,以巩固疗效。
       如服数剂后疗效不明显,可根据辨证施治原则,随症加减。
       共治10例,一般服药2~3剂后盗汗消失;3例初期疗效不显,其中两例经加龙骨、酸枣仁服数剂后亦收到较好效果。
       治程中未见不良副作用。
       
    【贮藏】置干燥处。
        相关人群
      1. 病虚而多热者宜用。
      2. 虚而有寒者忌之。
      食物相克
      牡蛎恶麻黄、吴茱萸、辛夷。
      制作指导
      1. 收敛固涩宜煅用,余均生用。
      2. 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头晕胀痛,目眩耳鸣,烦热面赤,或渐觉肢体不利者,可与代赭石、生龟甲、白芍、怀牛膝等配伍,以平肝滋阴。
      3. 阴虚火旺者,可与玄参、麦冬、黄连等同用。
      4. 肝肾阴亏,肝火灼津为痰,痰火凝聚而成瘰疬瘿瘤者,可与玄参、贝母相合。
      5. 自汗、盗汗者,可与黄芪、麻黄根、浮小麦配伍。
      食疗作用
      牡蛎味咸、涩,性微寒;归肝、心、肾经;质重镇降,可散可收;
      具有平肝潜阳,镇惊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的功效;
      主治眩晕耳鸣,手足振颤,心悸失眠,烦躁不安,惊痫癫狂,瘰疬瘿瘤,乳房结块,自汗盗汗,遗精尿频,崩漏带下,吞酸胃痛,湿疹疮疡。
      其他相关
      《纲目》云:“蛤蚌之属,皆有胎生、卵生,独此化生,纯雌无雄,故得牡名。曰蛎曰?,言其粗大也。”此乃古人臆断耳。

    特性

      雌雄同体,存在两种生殖功能,会因时间不同改变自己的性别。
  •  

  •  

  • 远志--------主梦邪\祛痰开窍

     

  • 【远志的功效介绍】:

    【中文名】远志(《本经》))
    【类 别】根类
    【异名】葽绕、蕀蒬(《尔雅》),棘菀(《本经》),苦远志(《滇南本草》)。
       
    【来源】为远志科植物细叶远志的根。
       
    【植物形态】细叶远志,又名:山茶叶、光棍茶、小鸡棵、线茶、山胡麻、米儿茶、燕子草、草远志、十二月花。
        多年生草本,高25~40厘米。
       根圆柱形。
       茎丛生,径约1毫米,上部绿色。
       叶互生,线形或狭线形,长0.8~4厘米,宽0.5~1毫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全缘,中脉明显,无毛或稍被柔毛;无柄或近无柄。
       总状花序偏侧状,长5~12厘米;花淡蓝色;萼5片,3片较小,线状披针形,两侧2片花瓣状,长圆状倒卵形;稍弯斜;花瓣2,基部合生,两侧瓣为歪倒卵形,中央花瓣较大,呈龙骨状,顶端着生流苏状的附属物;雄蕊8,花丝基部愈合呈鞘状;雌蕊1,子房倒卵形,扁平,2室,花柱弯曲,柱头2裂。
       蒴果扁平,圆状倒心形,长、宽4~5毫米,绿色,光滑,边缘狭翅状,基部有宿存的花萼,种子卵形,微扁,棕黑色,密被白色绒毛。
       花期5~7月。
       果期6~8月。
        生向阳山坡或路旁。
       分布东北、华北、西北及山东、安徽、江西、江苏等地。
        本植物的苗(小草)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春季出苗前或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后挖取根部,除去残基及泥土,阴干或晒干。
       趁新鲜时,选择较粗的根用木棒搂松或用手搓揉。
       抽去木心,即为远志筒;较细的根用棒捶裂,除去木心,称远志肉;最细小的根不去木心,名远志棍。
       
    【药材】①远志筒呈筒状,中空,拘挛不直,长3~12厘米,直径0.3~1厘米。
       表面灰色,或灰黄色。
       全体有密而深陷的横皱纹,有些有细纵纹及细小的疙瘩状根痕。
       质脆易断,断面黄白色、较平坦,微有青草气,味苦微辛,有刺喉感。
        ②远志肉多已破碎。
       肉薄,横皱纹较少。
        ③远志棍又名:远志梗、远志骨。
       细小,中间有较硬的淡黄色木心。
        主产山西、陕西、河北、河南。
       此外山东、内蒙古、安徽、湖北、吉林、辽宁等地亦产。
        此外,尚有一种宽叶远志的根,也作远志使用,习称土远志,《滇南本草》称之为甜远志,参见甜远志条。
       
    【化学成分】根含皂甙,水解后可分得两种皂甙元结晶,远志皂甙元A和远志皂甙元B。
       近又从本植物和同属美远志的根中分离出一种皂甙细叶远志素,即2β,27-二羟基-23-羧基齐墩果酸的3-β-葡萄糖甙。
       另含远志醇、N-乙酰氨基葡萄糖、生物碱细叶远志定碱、脂肪油、树脂等。
       
    【药理作用】①法痰作用远志含植物皂甙,能刺激胃粘膜,引起轻度恶心,因而反射地增加支气管的分泌而有祛痰作用。
       提取物给狗口服,可促进气管分泌,作用强度为:美远志>桔梗>远志,如用酚红排泄法则为:美远志>远志>桔梗。
       但麻醉犬口服远志煎剂1克/公斤,并不能增加气管粘液的分泌,可能因动物处于麻醉状态所致。
        ②对子宫作用我国西北之远志煎剂对离体豚鼠、家兔、猫、犬之未孕及已孕子宫均有兴奋作用,静脉注射6.6%煎剂3~6毫升(体重16.5公斤)对孕狗在位子宫也有明显的兴奋作用。
        ③溶血作用远志和桔梗相似,含有皂甙,亦有溶解红细胞的作用,溶血作用强度为:远志>美远志>桔梗,远志肉(皮部)比远志木的溶血作用强
    【炮制】远志:拣去杂质,切段,筛去灰屑。
       炙远志:先取甘草煎汤,去甘草,加入拣去木心的远志,文火煮至甘草水吸尽,取出,晒干。
       (每远志100斤用甘草6斤4两)蜜远志:以炼蜂蜜加入适量开水和匀,拌入炙远志,稍闷,微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
       (每100斤炙远志,用炼蜂蜜20斤)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远志,先须去心,若不去心,服之令人闷。
       去心了,用熟甘草汤浸一宿,漉出,曝干用之。
        ②《得配本草》:(远志)米泔水浸,槌碎,去心用。
       
    【性味】苦辛,温。
        ①《本经》:味苦,温。
        ②《别录》:无毒。
        ③《本草经疏》:苦微辛,温。
        ④《医学衷中参西录》:味酸微辛,性平。
       
    【归经】入心、肾经。
        ①王好古:肾经气分。
        ②《滇南本草》:入心、肝、脾三经。
       
    【功用主治-远志的功效】安神益智,祛痰,解郁。
       治惊悸,健忘,梦遗,失眠,咳嗽多痰,痈疽疮肿。
        (1)祛痰开窍:用于痰阻心窍之神昏痰盛及精神失常,可配菖蒲、郁金。
        (2)交通心肾:用于心肾不交之失眠,常配茯苓、酸枣仁。
        ①《本经》: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
        ②《本草经集注》:杀天雄、附子毒。
        ③《别录》:定心气,止惊悸,益精,去心下膈气、皮肤中热、面目黄。
        ④《药性论》:治心神健春,坚壮阳道。
       主梦邪。
        ⑤《日华子本草》:主膈气惊魇,长肌肉,助筋骨,妇人血噤失音,小儿客忤。
        ⑥王好古:治肾积奔豚。
        ⑦《纲目》:治一切痈疽。
        ⑧《滇南本草》:养心血,镇惊,宁心,散痰涎。
       疗五痫角弓反张,惊搐,口吐痰涎,手足战摇,不省人事,缩小便,治赤白浊,膏淋,滑精不禁。
        ⑨《本草再新》:行气散郁,并善豁痰。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浸酒或入丸、散。
       
    【宜忌】心肾有火,阴虚阳亢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得茯苓、冬葵子、龙骨良。
       畏真珠、藜芦、蜚蠊、齐蛤。
        ②《药性论》:畏蛴螬。
       
    【选方】①心气不足,五脏不足,甚者忧愁悲伤不乐,忽忽喜忘,朝瘥暮剧,暮瘥朝发,发则狂眩:菖蒲、远志(去心)、茯苓各二分,人参三两。
       上四味,捣下筛,服方寸匕,后食,日三,蜜和丸如梧桐子,服六、七丸,日五,亦得。
       (《古今录验》定志小丸) ②治神经衰弱,健忘心悸,多梦失眠:远志(研粉),每服一钱,每日二次,米汤冲服。
       (《陕西中草药》) ③治久心痛:远志(去心)、菖蒲(细切)各一两。
       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圣济总录》远志汤) ④治痈疽、发背、疖毒,恶候浸大,不问虚实寒热:远志(汤洗去泥,捶去心)为末,酒一盏,调末三钱,迟顷,澄清饮之,以滓敷病处。
       (《三因方》远志酒) ⑤治喉痹作痛:远志肉为末,吹之,涎出为度。
       (《仁斋直指方》) ⑥治脑风头痛不可忍:远志(去心),捣罗为细散,每用半字,先含水满口,即搐药入鼻中,仍揉痛处。
       (《圣济总录》远志散) ⑦治气郁成鼓账,诸药不效者:远志肉四两(麸拌炒)。
       每日取五钱,加生姜三片煎服。
       (《本草汇言》) ⑧治小便赤浊:远志半斤(甘草水煮,去心),茯神(去木),益智仁各二两。
       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临卧枣汤送下。
       (《朱氏集验医方》远志丸) ⑨治吹乳:远志酒煎服,滓敷患处。
       (《袖珍方》) ⑩善忘症。
       取远志为末,冲服。
        ⑾胸痹心痛(逆气膈中,饮食不下)。
       用远志、桂心、干姜、细辛、蜀椒(炒)各三两,附子二分(炮),一起捣细,加蜜和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丸,米汁送下。
       一天服三次。
       如不见效,可稍增加药量。
       忌食猪肉、冷水、生葱菜。
       此方名小草丸。
        ⑿喉痹作痛。
       用远志肉为末,吹扑痛处,以涎出为度。
        ⒀脑风头痛。
       把远志末吸入鼻中。
        ⒁吹乳肿痛。
       用远志焙干研细,酒冲服二钱。
       药渣敷患处。
        ⒂各种痈疽。
       用远志放入淘米水中浸洗过,捶去心,研细。
       每服三钱,以温酒一杯调澄。
       清汁饮下,药渣敷患处。
        ⒃小便赤浊。
       用远志(甘草水煮过)半斤,茯神、益智仁各二两,共研为末,加酒、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空心服,枣汤送下。
       
  • 葱-----主伤寒头痛

     

  • 【葱须的功效介绍】:
    葱须 (《食疗本草》)
    【异名】葱根(《别录》)。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葱的须根。
       植物形态详葱白条。
       
    【性味】《食疗本草》:平。
       
    【功用主治-葱须的功效】治风寒头痛,喉疮,冻伤。
        ①《别录》:主伤寒头痛。
        ②孟诜:通气。
        ③《日华子本草》:杀一切鱼肉毒。
        ④《纲目》:疗饱食房劳,便血肠澼成痔。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3钱;或研末。
       外用:研末作吹药。
       
    【选方】①解烦热,补虚劳,治伤寒头痛、寒热及冷痢肠痛,解肌发汗:葱根、豆豉,浸酒煮饮。
       (《孟诜方》) ②治喉中疮肿:葱须(阴干为末)一钱,蒲州胆矾一钱。
       研匀,一字,入竹管中吹病处。
       (《医准》) ③治冻伤:葱须、茄根各四两,煎水洗泡患处。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 【葱实的功效介绍】:
    葱实 (《本经》)
    【异名】葱子(《日华子本草》)。
       
    【来源】为百合种植物葱的种子。
       植物形态详葱白条。
       
    【采集】夏、秋收集成熟果实,晒干,搓取种子,簸去杂质。
       
    【药材】干燥种子类三角状卵形,一面微凹入,一面隆起,隆起面有1~2条棱线。
       长2.5~3毫米,宽1.5~2毫米。
       表面黑色,光滑,下端有两个小突起,一为种脐,一为珠孔。
       内有白色种仁,富油性。
       气特臭,味如葱,以饱满、色黑、无杂质者为佳。
        全国各地皆产。
       山东产量最大。
       
    【性味】辛,温。
        ①《本经》:辛,温。
        ②《品汇精要》:味辛,性温,无毒。
       
    【功用主治-葱实的功效】温肾,明目。
       治阳痿,目眩。
        ①《本经》:主明目,补中不足。
        ②《本草经集注》:解藜芦毒。
        ③《中药志》:治肾虚阳痿,目眩。
       
    【选方】①治眼暗,补不足:㈠葱实大半升,为末,每度取一匙头,水二升,煮取一升半,滤取滓,茸米煮粥食。
       ㈡捣葱实和蜜丸如梧子大。
       食后,饮汁服一、二十丸,日二、三服。
       (《食医心镜》) ②治疔:蜂蜜一两,葱心七个,同熬,滴水成珠,摊绢帛上贴。
       (《本草原始》)
  • 【葱汁的功效介绍】:
    葱汁 (《别录》)
    【异名】葱苒(陶弘景),葱涕(《千金·食治》),空亭液(《石药尔雅》),葱涎(《百一选方》),葱油(《现代实用中药》)。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葱的叶或全株捣取之汁。
       植物形态详葱白条。
       
    【性味】辛,温。
        ①《别录》:平温。
        ②《纲目》:辛,温,无毒。
       
    【功用主治-葱汁的功效】散瘀,解毒.驱虫。
       治头痛,衄血,尿血,虫积,痈肿,跌打损伤。
        ①《别录》:主溺血,解藜芦毒。
        ②《千金·食治》:解桂毒。
        ③《纲目》:散瘀血,止衄止痛。
       治头痛耳聋,消痔漏,解众药毒。
        ④《现代实用中药》:外用于化脓病疮面,促生肉芽。
       
    【用法与用量】内服:单饮、和酒饮或泛丸。
       外用:涂患处。
       
    【选方】①治鼻衄血:葱白一握,捣裂汁,投酒少许,抄三两滴入鼻内。
       (《胜金方》) ②治小儿蛔虫性不全肠梗阻:大葱汁、香油各五钱至一两(成人加倍)。
       先服葱汁,约二小时后再服等量香油。
       顿服或缓缓服下均可。
       若服后半天未排虫,可连续再服,直至症减虫出为止。
       其服用量可酌情增减,稍多服亦无害。
       (《中医杂志》(4):30,1966) ③治乳痈:葱白捣敷之,井水绞汁一升顿服。
       (《千金方》) ④治火焰丹毒,从头起者:生葱汁涂之。
       (《纲目》) ⑤治外痔:葱青内刮取涎,入蜜调匀,先以本鳖子煎汤熏洗,然后敷药,其冷如冰。
       (《百一选方》) ⑥治打扑损伤:葱新折者,便入煻灰火煨,承热剥皮,擘开,其间有涕,便将罨损处,仍多煨取,继续易热者。
       (刘禹锡《传信方》) ⑦治金疮出血不止:葱,炙令热,按取汁,敷疮上。
       (《梅师集验方》) ⑧治钩吻毒,困欲死,面青口噤,逆冷身痹:啖葱涕。
       (《千金方》) 【葱白的功效介绍】:
    葱白 (《别录》)
    【异名】葱茎白(《纲目》),葱白头(《药品化义》)。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葱的鳞茎。
       
    【植物形态】葱(《诗经》),又名:和事草(《清异录》),芤、菜伯、鹿胎(《纲目》),火葱(《草木便方》),四季葱。
        多年生草本,高可达50厘米。
       通常簇生,全体具辛臭,折断后有辛味之粘液。
       须根丛生,白色。
       鳞茎圆柱形,先端稍肥大,鳞叶成层,白色,上具白色纵纹。
       叶基生,圆柱形,中空,长约45厘米,径1.5~2厘米,先端尖,绿色,具纵纹;叶鞘浅绿色。
       花茎自叶丛抽出,通常单一,中央部膨大,中空,绿色,亦有纵纹;伞形花序圆球状:总苞膜质,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花被6,披针形,白色,外轮3枚较短小,内轮3枚较长大,花被片中央有一条纵脉;雄蕊6,花丝伸出,花药黄色,丁字着生;子房3室。
       蒴果三棱形。
       种子黑色,三角状半圆形。
       花期7~9月。
       果期8~10月。
        我国各地均有栽植。
        本植物的须根(葱须)、叶(葱叶)、花(葱花)、种子(葱实)、全株捣取之汁(葱汁)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采挖后切去须根及叶,剥除外膜。
       
    【化学成分】鳞茎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蒜素;又含二烯丙基硫醚。
       叶鞘和鳞片细胞中有草酸钙结晶体。
        又含维生素C_97毫克%(湿重计)、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痕量的维生素A、脂肪油和粘液质。
       脂肪油中含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油酸和亚油酸。
       粘液汁中主要成分为多糖类,其中有20%纤维素、3%半纤维素、41%原果胶及24%水溶性果胶。
       
    【药理作用】葱白挥发性成分等对白喉杆菌、结核杆菌、痢疾杆菌、葡萄球菌及链球菌有抑菌作用,此乃作用于细菌的酶系统所致。
       水浸剂(1:1)在试管内对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性味】辛,温。
        ①《素问》:辛。
        ②《别录》:平。
        ③张元素:味辛而甘,平。
        ④《本草蒙筌》:味辛,气温。
       
    【归经】入肺、胃经。
        ①张元素:入手太阴、足阳明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胃、肝三经。
       
    【功用主治-葱白的功效】发表,通阳,解毒。
       治伤寒寒热头痛,阴寒腹痛,虫积内阻,二便不通,痢疾,痈肿。
        ①《本经》:主伤寒寒热,出汗中风,面目肿。
        ②《别录》:治伤寒骨肉痛,喉痹不通,安胎。
        ③孟诜:通关节,止衄血,利大小便。
        ④《日华子本草》:治天行时疾,头痛热狂,通大小肠,霍乱转筋及责豚气,脚气,心腹痛,目眩及止心迷闷。
        ⑤《用药心法》:通阳气,发散风邪。
        ⑥李杲:治阳明下痢下血。
        ⑦《日用本草》:能达表和里,安胎止血。
        ⑧《本草蒙筌》:蛇伤、蚯蚓伤,和盐罯即解。
        ⑨《纲目》:除风湿,身痛麻痹,虫积心痛,止大人阳脱,阴毒腹痛,小儿盘肠内钓,妇人妊娠溺血,通奶汁,散乳痈,利耳鸣,涂猘犬毒。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煮酒。
       外用:捣敷、炒熨、煎水洗或塞耳、鼻窍中。
       
    【宜忌】表虚多汗者忌服。
        ①《千金·食治》:食生葱即啖蜜,变作下利。
        ②《食疗本草》:上冲人,五脏闭绝。
       虚人患气者,多食发气。
        ③《履巉岩本草》:久食令人多忘,尤发痼疾。
       狐臭人不可食。
        ④《纲目》:服地黄、常山人,忌食葱。
        ⑤《本草经硫》:病人表虚易汗者勿食,病已得汗勿再进。
       
    【选方】①治伤寒初觉头痛,肉热,脉洪起一,二日:葱白一虎口,豉一升。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取汗。
       (《补缺肘后方》葱豉汤) ②治时疾头痛发热者:连根葱白二十根。
       和米煮粥,入醋少许,热食取汗即解。
       (《济生秘览》) ③治妊娠七月,伤寒壮热,赤斑变为黑斑,溺血:葱一把,水三升,煮令热服之,取扦,食葱令尽。
       (《伤寒类要》) ④治脱阳,或因大吐大泻之后,四肢逆冷,元气不接,不省人事,或伤寒新瘥,误与妇人交,小腹紧痛,外肾搐缩,面黑气喘,冷汗自出.须臾不救:葱白敷茎炒令热,熨脐下,后以葱白连须三七根,细锉,砂盆内研细,用酒五升,煮至二升。
       分作三服,灌之。
       (《华佗危病方》) ⑤治胃痛,胃酸过多,消化不良:大葱头四个,赤糖四两。
       将葱头捣烂,混入赤糖,放在盘里用锅蒸熟。
       每日三次,每次三钱。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⑥治虫积卒心急痛,牙关紧闭欲绝:老葱白五茎。
       去皮须捣膏,以匙送入喉中,灌以麻油四两,虫积皆化为黄水而下。
       (《瑞竹堂经验方》) ⑦治霍乱烦躁,卧不安稳:葱白二十茎,大枣二十枚。
       水三升,煮取二升顿服之。
       (《补缺肘后方》) ⑧治小儿初生不小便:人乳四合,葱白一寸。
       上二味相和煎,分为四服。
       (《外台秘要方》) ⑨治小便难,小肠胀:葱白三斤。
       细锉,炒令热,以帕子裹,分作二处,更以熨脐下。
       (《本事方》) ⑩治小儿虚闭:葱白三根。
       煎汤,调生蜜、阿胶末服。
       仍以葱头染蜜,插入肛门。
       (《全幼心鉴》) ⑾治少阴病下利: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论》白通汤) ⑿治赤白痢:葱一握。
       细切,和米煮粥,空心食之,(《食医心镜》) ⒀治腹皮麻痹不仁者:多煮葱白食之。
       (《世医得效方》) ⒁治痈疖肿硬、无头、不变色者:米粉四两,葱白一两(细切)。
       上同炒黑色,杵为细末。
       每用,看多少,醋调摊纸上,贴病处,一伏时换一次,以消为度。
       (《外科精义》乌金散) ⒂治痈疮肿痛:葱全株适量,捣烂,醋调炒热,敷患处。
       (江西《草药手册》) ⒃治疔疮恶肿:刺破,(以)老葱、生蜜杵贴二时,疗出以醋汤洗之。
       (《圣济总录》) ⒄治阴囊肿痛:㈠葱白、乳香捣涂。
       ㈡煨葱入盐,杵如泥,涂之。
       (《纲目》) ⒅治小儿秃疮:冷泔洗净,以羊角葱捣泥,入蜜和涂之。
       (《纲目》) ⒆治痔正发疼痛:葱和须,浓煎汤,置盆中坐浸之。
       (孟诜《必效方》) ⒇治磕打损伤,头脑破骨及手足骨折或指头破裂,血流不止:葱白捣烂,焙热封裹损处。
       (《日用本草》)
    【临床应用】①治疗感冒取葱白、生姜各半两,食盐1钱,捣成糊状,用纱布包裹,涂擦五心(前胸、后背、脚心、手心、胭窝、肘窝)一遍后让患者安卧。
       部分病例半小时后出汗退热,自觉症状减轻,次日可完全恢复。
       治疗107例,均在1~2日内见效、一般用1次,少数病例用2次。
        ②治疗蛔虫性急腹痛鲜葱白1两捣烂取汁,用麻油1两调和,空腹1次服下(小儿酌减),每日2次。
       一般服1~7次后缓解。
       服药后大便可能转为稀便,但不致腹泻。
       除个别外,多数未见有蛔虫驱出。
       或用青葱(连根须)2~3两,捣烂取汁顿服,10分钟后,再服菜油或麻油1两。
       约半小时即可止痛,4~6小时后,排出粘液粪便,有时夹有蛔虫。
        ③治疗蛲虫病取食用大葱及大蒜,去叶、皮、根须,洗净。
       葱白每两加水100毫升,大蒜每两加水200毫升,分别用微火煮烂,纱布过滤,装瓶备用。
       在傍晚或临睡前,任选-种煎液灌肠。
       剂量:4~5岁10毫升,7岁15毫升。
       治疗后以棉拭漂浮法检查虫卵。
       结果:葱白煎液治疗116例,阴转86例,阴转率为74.1%;大蒜煎液治疗38例,阴转29例,阴转率为76.3%。
       均以男孩的阴转率较高;在年龄方面,葱液的阴转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减,蒜液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
        ④治疗乳腺炎以葱白、半夏栓(简称葱半栓)结合姜汁水罐治疗早期急性乳腺炎130例,有效率达96.9%。
       葱半栓是采用新鲜葱白与生半夏捣烂如泥,捏成鼻孔一样大小的栓子,塞入患乳对侧的鼻孔中,经20分钟左右除去,每日1~2次。
       姜汁水罐是采取生姜(或干姜)的浓煎液,盛入小玻璃瓶内,抽出空气,利用负压,在炎性肿块及其周围拔罐。
       可用废弃的青霉素瓶,磨去瓶底,不去瓶塞,以5~10个吸着在患乳上。
       配合葱半栓同时进行。
       如乳腺局部炎性浸润明显,腋窝淋巴结肿大,且全身有畏寒、发热症状者,宜同时内服清热解毒剂;如脓肿已形成,则必须切开排脓,本法无效。
        ⑤治疗小儿消化不良取生葱1根,生姜5钱,同捣碎,加入茴香粉3钱,混匀后炒热(以皮肤能忍受为度),用纱布包好敷于脐部。
       每日1~2次,直到治愈为止。
       对吐泻严重的病例,须按常规禁食及补液
    【名家论述】①陶弘景:葱亦有寒热,白冷青热,伤寒汤不得令有青也。
        ②张元素:葱茎白专主发散,以通上下阳气,故《活人书》治伤寒头痛如破,用连须葱白汤主之;张仲景治少防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厥逆脉微者,白通汤主之,内用葱白。
       若面色赤者,四逆汤加葱白。
       腹中痛者,去葱白。
       成无己解之云,肾恶燥,即食辛以润之,葱白辛温,以通阳气也。
        ③《纲目》:葱,所治之症,多属太阴、阳明,皆取其发散通气之功。
       通气故能解毒及理血病。
       气者,血之帅也,气通则血活矣。
       金疮磕损,折伤血出。
       疼痛不止者,王璆《百一方》用葱白、砂糖等分研封之,云痛立止,更无痕瘢也。
       葱叶亦可用。
       又葱管吹盐入玉茎内,治小便不通及转脬危急者。
       余常用,治数人得验。
        ④《本草经疏》:葱,辛能发散,能解肌,能通上下阳气。
       故外来怫郁诸证,悉皆主之。
       伤寒寒热,邪气并也;中风面目肿,风热郁也;伤寒骨肉痛,邪始中也。
       喉痹不通,君相二火上乘于肺也,辛凉发散,得汗则火自散而喉痹通也。
       肝开窍于目,散肝中邪热,故云归目。
       除肝邪气,邪气散则正气通,血自和调而有安胎安中利五脏之功矣。
       其曰益目睛,杀百药毒者,则是辛润利窍而兼解散通气之力也。
        ⑤《医林纂要》:葱,陶氏谓白冷青热,此却不然。
       但全用则行通身,根与白行肌肤,青与尖专行达肌表,上头目。
       又生用则外行,泡汤则表散,熟之则守中。
        ⑥张寿颐:鲜葱白,轻用二、三枚,重至五枚,以柔细者为佳,吾吴谓之绵葱。
       其粗壮者则曰胡葱,气浊力薄,不如柔细之佳。
       去青用白,取其轻清;或连须用,欲其兼通百脉;若单用青葱茎,则以疏通肝络之郁窒,与葱白专主发散不同。
  • 【葱叶的功效介绍】:
    葱叶 (《食疗本草》)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葱的叶,植物形态详葱白条。
       
    【化学成分】叶含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及多种低果聚糖,又含少量淀粉、半纤维素、α-纤维素和木质素。
       
    【药理作用】100%的葱煎剂,试管内(环杯法试验)对志贺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25%葱的滤液,在试管内接触时间大于60分钟者,能杀灭阴道滴虫。
       
    【性味】《千金·食治》:温,辛。
       
    【功用主治-葱叶的功效】祛风发汗,解毒消肿。
       治感冒风寒,头痛鼻塞,身热无汗;中风,面目浮肿;疮痈肿痛;跌打创伤。
        ①《千金·食治》:青叶归目。
       除肝中邪气,安中补五脏,益目精('精',《政和本草》引作'睛'),杀百药毒。
        ②《食疗本草》:主伤寒壮热,出汗中风,面目浮肿,骨节头疼。
        ③《日华子本草》:茎叶用盐研罨蛇虫伤并金疮。
       水入皲肿,煨研罯敷。
        ④《本草图经》:煨葱治打扑损。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
       外用:捣敷、热罨或煎水洗。
       
    【选方】①治疮中有风水肿痛:葱叶、干姜、黄柏。
       相和煎作汤,浸洗之。
       (《食疗本草》) ②治水病两足肿者:锉葱叶及茎,煮令烂渍之,日三五作。
       (《独行方》) ③治代指:萎黄葱叶,煮沸渍之。
       (《千金方》)
  •  

  •  

  • 萹蓄 ------主浸淫,疥瘙疽痔

     

  • 【萹蓄的功效介绍】:
    萹蓄 (《本经》)
    【异名】竹(《诗经》),萹竹(《本经》),萹茿(《说文》),畜辩、萹蔓(《吴普本草》),扁蓄(《局方》),地萹蓄、编竹(《履巉岩本草》),扁畜(《救荒本草》),粉节草、道生草(《纲目》),扁竹(《本草崇原》),扁竹蓼、乌蓼(《中国药植志》),大蓄片(《南京民间药草》),野铁扫把、路柳、疳积药(《贵州民间方药集》),斑鸠台(《安徽药材》),蚂蚁草、猪圈草、桌面草、路边草、七星草、铁片草、竹节草(《江苏植药志》),扁猪牙(《东北药植志》),残竹草(《滇南本草》整理本),妹子草、大铁马鞭、地蓼、牛鞭草(《中药志》),牛筋草(《陕西中药志》)。
       
    【来源】为蓼科植物萹蓄的全草。
       
    【植物形态】萹蓄一年生草本,高15~50厘米。
       茎匍匐或斜上,基部分枝甚多,具明显的节及纵沟纹;幼枝上微有棱角。
       叶互生;叶柄短,约2~3毫米,亦有近于无柄者;叶片披针形至椭圆形,长5~16毫米,宽1.5~5毫米,先端钝或尖,基部楔形,全缘,绿色,两面无毛;托鞘膜质,抱茎,下部绿色,上部透明无色,具明显脉纹,其上之多数平行脉常伸出成丝状裂片。
       花6~10朵簇生于叶腋;花梗短;苞片及小苞片均为白色透明膜质;花被绿色,5深裂,具白色边缘,结果后,边缘变为粉红色;雄蕊通常8枚,花丝短;子房长方形,花柱短,柱头3枚。
       瘦果包围于宿存花被内,仅顶端小部分外露,卵形,具3棱,长2~3毫米,黑褐色,具细纹及小点。
       花期6~8月。
       果期9~10月。
        生长于田野路旁、荒地及河边等处。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采集】芒种至小暑间,茎叶生长茂盛时采收。
       割取地上部分,晒干。
       
    【药材】干燥全草,茎呈圆柱形稍扁,多弯曲,直径约1.5~3毫米,表面棕红色或灰绿色,光滑无毛,具纵直纹理,节膨大,残存红棕色或白色薄膜状透明的托鞘,节间长短不一;近基部的茎,质坚硬,位于顶端者较柔软,折断面黄白色,中心具广大的髓邮,有时成空洞状。
       叶片绿褐色或灰绿色,通常脱落。
       花生于叶腋,红色,但多数已萎落不存;花被黄绿色,顶端边缘粉红色,内藏瘦果1枚,三角状卵形。
       气微弱,味清凉。
       以色绿、叶多、质嫩、无杂质者为佳。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以河南、四川、浙江、山东、吉林、河北等地产量较大。
       
    【化学成分】全草含萹蓄甙、槲皮甙、d-儿茶精、没食子酸、咖啡酸、草酸、硅酸、绿原酸、p-香豆酸、粘质、葡萄糖、果糖及蔗糖。
        硅酸的分布:叶1.6%,茎0.6%,根0.4%(如用作硅酸盐药物,可在其整个生长期采集,如用作黄酮药物,则宜于刚开花时采集)。
       
    【药理作用】①利尿作用实验证明,萹蓄有利尿作用,煎剂20克/公斤给予盐水负荷的大白鼠后,尿量、钠、钾排出均增加,特别是钾的排出较多,其灰分亦有同样效果,因此认为其利尿作用主要是由于钾盐所致,也有人认为是由于其中所含黄酮甙所致。
        ②降压作用萹蓄的水及醇提取物静脉注射,对猫、兔、狗有降压作用。
        ③对子宫及止血作用萹蓄水及醇提取物能加速血液凝固,使子宫张力增高,可用作流产及分娩后子宫出血的止血剂。
        ④抗菌作用 1:10的萹蓄浸出液,试管内对某些真菌有抑制作用,对细菌的抑制作用较弱。
        ⑤其他作用能增强呼吸运动的幅度及肺换气量,有轻度收敛作用,可作创伤用药。
       萹蓄甙对大鼠,犬有利胆作用。
       给犬静脉注射半数有效量(2.57~4.26毫克/公斤),可使胆盐的排出增加
    【毒性】萹蓄作为牧草是有毒的,可使马、羊产生皮炎及胃肠紊乱,鸽对此植物的毒性作用最敏感。
       猫、兔口服浸剂(10~20%)或煎剂(1:40)的最小致死量为20毫升/公斤,静脉注射水提取物(1:50)则为2毫升/公斤。
       
    【炮制】去净杂质及根,洗净,润软,切段晒干。
       
    【性味】苦,寒。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无毒。
        ③《滇南本草》:性寒,味苦。
        ④《本草正》:味苦涩。
       
    【归经】入膀胱经。
        ①《本草汇言》:入足太阳膀胱经。
        ②《要药分剂》:入胃、膀胱二经。
        ③《本草再新》:入脾、肾二经。
       
    【功用主治-萹蓄的功效】利尿,清热,杀虫。
       治热淋,癃闭,黄疸,阴蚀,白带,蛔虫,疳积,痔肿,湿疮。
        ①《本经》:主浸淫,疥瘙疽痔,杀三虫。
        ②《别录》:疗女子阴蚀。
        ③陶弘景:煮汁与小儿饮,疗蛔虫有验。
        ④《药性论》:主丹石毒发冲目肿痛,又敷热肿效。
        ⑤《滇南本草》:利小便。
       治五淋白浊,热淋,瘀精涩闭关窍,并治妇人气郁,胃中湿热,或白带之症。
        ⑥《纲目》:治霍乱,黄疸,利小便。
        ⑦《贵州民间方药集》:治小儿疳积,消臌胀。
        ⑧《江西中药》:治肛门作痒由于湿热者。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3钱;或捣汁。
       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宜忌】《得配本草》:多服泄精气。
       
    【选方】①治热淋涩痛:扁竹煎汤频饮。
       (《生生编》) ②治大人小儿心经邪热,一切蕴毒,咽干口燥,大渴引饮,心忪面热,烦躁不宁,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又治小便赤涩,或癃闭不通,及热淋,血淋:车前子、瞿麦、扁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
       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灯芯煎至七分,去滓。
       温服,食后临卧,小儿量力少少与之。
       (《局方》八正散) ③治热黄:萹竹取汁顿服一升,多年者再服之。
       (《药性论》) ④治蛔虫心痛,面青,口中沫出:萹蓄十斤。
       细锉,以水一石,煎去滓成煎如饴。
       空心服,虫自下,皆尽止。
       (《药性论》) ⑤治小儿蛲虫攻下部痒:萹竹叶一握。
       切,以水一升,煎取五合,去滓,空腹饮之,虫即下,用其汁煮粥亦佳。
       (《食医心镜》) ⑥治肛门湿痒或痔疮初起:萹蓄二、三两。
       煎汤,趁热先熏后洗。
       (《浙江民间草药》)
    【临床应用】①治疗细菌性痢疾取干萹蓄制成糖浆剂,每毫升含生药1克、每次50毫升,日眼2~3次。
       治疗108例,治愈104例,进步4例。
       平均退热时间为1天,腹痛消失为4天,腹泻停止、大便恢复正常为5天,服药期间无不良反应。
       或用新鲜萹蓄全株4~6两(干的2~4两),制成煎剂一次顿服,早、晚饭后各服1次。
       治疗25例,全部治愈。
        ②治疗腮腺炎取鲜萹蓄1两洗净后切细捣烂,加入适量生石灰水,再调入蛋清,涂敷患处。
       据20余例观察,一般敷药4小时后即可使体温下降,最长12小时。
       多数患者1~3天可获痊愈。
       
    【名家论述】张寿颐:萹蓄,《本经》、《别录》皆以却除湿热为治。
       浸淫疥疮,疽痔,阴蚀,三虫,皆湿热为病也。
       后人以其泄化湿热,故并治溲涩淋浊。
       濒湖以治黄疸、霍乱,皆即清热利湿之功用。
       然亦惟湿阻热结为宜,而气虚之病,皆非其治。
       若湿热疮疡,浸淫痛痒,红肿四溢,脓水淋漓等证,尤其专职。
       

  •    
  • 紫茉莉-------肺劳吐血

     

  • 紫茉莉根的功效介绍】:
  • 紫茉莉根 (《纲目拾遗》)
    【异名】入地老鼠、花粉头(《岭南采药录》),水粉头(《修订增补天宝本草》),粉子头、胭脂花头(《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紫茉莉科植物紫茉莉的块根。
       
    【植物形态】紫茉莉(《草花谱》),又名:胭脂花(《草花谱》),粉团花(《盛京通志》),野茉莉、粉豆花(《植物名实图考》),丁香、粉孩儿、未时花、胭脂水粉、水粉子花、长春花。
        一年生草本,高可达1米。
       块根纺锤形,肉质,表面棕黑色,内面白色。
       茎直立,分枝多,有膨大的节。
       叶对生,卵状,长4~10厘米,宽约3厘米,先端锐尖,基部截形或心脏形,全缘,羽状网脉;叶柄长。
       花1至数朵生于枝梢,总苞5裂,萼状;花萼呈花冠状,萼管细长,长4~5厘米,上部扩大成喇叭形,5裂,色白或紫红;花瓣缺;雄蕊5~6,花丝细长,与花被等长或稍长;雌蕊1,子房上位,1室,花柱线状,柱头头状。
       果实狭卵形,长约8毫米,黑色。
       种子直立,内藏丰富的白色粉质胚乳。
       花期7~9月。
        全国大部地区有栽培。
        本植物的叶(紫茉莉叶)、种子内的胚乳(紫茉莉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秋、冬挖取块根,洗净泥沙,晒干。
       
    【化学成分】根含氨基酸、有机酸及大量淀粉。
       花含多种甜菜黄素等黄色素。

       
    【药理作用】根含树脂,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性。
       花在晚上吐出浓郁的香气,可麻醉及驱除蚊虫。
        同属植物多花紫茉莉之水提取物,在初步动物筛选试验中有抗肿瘤作用。
       
    【性味】甘苦,平。
        ①《纲目拾遗》:味微甘。
        ②《天宝本草》:苦,甘。
        ③《南宁市药物志》:甘,平。
        ④《四川中药志》:性微寒,味甘,无毒。
       
    【功用主治-紫茉莉根的功效】利尿,泻热,活血散瘀。
       治淋浊,带下,肺劳吐血,痈疽发背,急性关节炎。
        ①《纲目拾遗》:去风,活血。
       治乳痈,白浊。
        ②《昆明药植调查报告》:利小便,消水肿。
        ③《贵州民间方药集》:治妇女红崩、白带,疔癀,损伤及接骨。
        ④《南宁市药物志》:解热,缓下,破瘀,调经。
       治肺劳咳血。
        ⑤《四川中药志》:治劳伤体瘦,头昏目眩,五淋及女子崩带。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0.5~1两)。
       外用:捣敷。
       
    【选方】①治淋浊、白带:白花紫茉莉根一至二两(去皮,洗净,切片),茯苓三至五钱。
       水煎,饭前服,日服二次。
       (《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白带:白胭脂花根一两,白木槿五钱,白芍五钱。
       炖肉吃。
       (《贵阳民间药草》) ③治红崩:红胭脂花根二两,红鸡冠花根一两,头晕药一两,兔耳风五钱。
       炖猪脚吃。
       (《贵阳民间药草》) ④治急性关节炎:鲜紫茉莉根三两。
       水煎服,体热加豆腐,体寒加猪脚。
       (福建晋江《中草药手册》) ⑤治痈疽背疮:紫茉莉鲜根一株。
       去皮洗净,加红糖少许,共捣烂,敷患处,日换二次。
       (《福建民间草药》)
  • 紫茉莉叶的功效介绍】:
    紫茉莉叶 (《峨嵋药植》)
    【来源】为紫茉莉科植物紫茉莉的叶片,植物形态详紫茉莉根条。
       
    【采集】秋季采。
       
    【药理作用】紫茉莉叶或全草的水提取物(用乙醇沉淀后)1克生药/毫升至0.005毫升可使离体兔心的心振幅很快增大,心率加速,但很快即完全恢复。
       0.01毫升/公斤予猫注射,可引起血压迅速上升75%,随即恢复。
       在水浴中当浓度为0.013毫升(药液)/毫升(营养液)时,对豚鼠离体回肠无影响,0.002毫升/毫升对兔十二指肠的收缩幅度及张力均表现抑制。
       水提取物中物无生物碱反应,纸层分析认为存在儿茶酚胺,此成分可能为产生上述药理作用的有效物质。
       植物中曾分离出生物碱-葫芦巴碱,叶浸剂有利尿作用,可用于水肿,此植物有致泻作用(主要由于树脂成分所致),儿童吃其果实,可引起吐泻。
       
    【性味】《南宁市药物志》:甘,平。
       
    【功用主治-紫茉莉叶的功效】治痈疖,疥癣,创伤。
        ①《峨嵋药植》:茎叶煮内服,治虚弱症。
        ②《广州植物志》:叶汁治创伤;煎汤治疮毒。
        ③《南宁市药物志》:捣敷创伤,痈疮。
       
    【选方】治疥疮:紫茉莉鲜叶一握,洗净捣烂,绞汁抹患处。
       (《福建民间草药》)
  • 紫茉莉子的功效介绍】:
    紫茉莉子 (《纲目拾遗》)
    【异名】土山柰(《纲目拾遗》)。
       
    【来源】为紫茉莉科植物紫茉莉种子内的胚乳。
       植物形态详紫茉莉根条。
       
    【化学成分】种子含大量淀粉。
       又含粗脂肪4.3%,脂肪酸(为饱和脂肪酸)24.4%,油酸46.9%,亚油酸13.6%,亚麻酸15.1%。
       并含槲皮素和山柰酚葡糖甙。
       
    【药理作用】参见紫茉莉叶条。
       
    【功用主治-紫茉莉子的功效】《纲目拾遗》:取其粉可去面上癍痣粉刺。
       
    【选方】治葡萄疮(皮肤起黄水泡、溃破流黄水):紫茉莉果实内粉末,调冷水涂抹。
  •  

  •  

  •  

  • 虎杖----主暴瘕,风湿筋骨痛

     

    虎杖的功效介绍】:
    虎杖 (《别录》)
    【异名】蒤(《尔雅》),大虫杖(《药性论》),苦杖(《本草拾遗》),酸杖、斑杖(《日华子本草》),酸桶笋(《救荒本草》),斑庄根(《滇南本草》),鸟不踏(《医林纂要》),酸杆、斑根(《植物名实图考,),酸榴根、土地檎((分类草药性,),酸通、雄黄连(《天宝本萆)),蛇总管(《岭南采药录》),大活血、血藤、紫金龙(《南京民间草药》),酸汤秆、黄地榆、号筒草(《贵州民间方药集》),斑龙紫、野黄连(《中医药实验研究》),活血丹(《江苏植药志》),红贯脚(《陆川本草》),阴阳莲(《南宁市药物志》),活血龙、猴竹根、金锁王(《浙江民间草药》),大叶蛇总管(《广东中草药》),九龙根(苏医《中草药手册》),山茄子、斑草、搬倒甑(《陕西中草药》)。
       
    【来源】为蓼科植物虎杖的根茎。
       
    【植物形态】虎杖多年生灌木状草本,高达1米以上。
       根茎横卧地下,木质,黄褐色,节明显。
       茎直立,圆柱形,表面无毛,散生着多数红色或带紫色斑点,中空。
       单叶互生,阔卵形至近圆形,长7~12厘米,宽5~9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圆形或楔形;叶柄长1~2.5厘米;托鞘膜质,褐色,早落。
       花单性,雌雄异株,圆锥花序腋生;花梗较长,上部有翅;花小而密,白色,花被5片,外轮3片,背面有翅,结果时增大;雄花有雄蕊8枚;雌花子房上部有花柱3枚。
       瘦果卵形,具3棱,红褐色,光亮,包在翅状的花被中。
       花期7~9月。
       果期9~10月。
        多生于山谷、溪旁或岸边。
       分布我国中部及南部。
        本植物的叶(虎杖叶)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春、秋均可采挖,切断,晒干。
       
    【药材】根的形状不一,多数呈圆锥形弯曲,或块状,长1~7厘米,直径0.6~1.5厘米,外表棕褐色,有明显的纵皱纹、紫色斑块及散在的须根疤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棕红色,纤维性,本质部占根的大部分,呈菊花状放射形纹理。
       根茎圆柱形,节明显,通常着生卷曲的须根,折断面中央有空隙,根茎顶部有残存的茎基。
       气微弱,味微苦。
       以根条粗壮、内心不枯朽者为佳。
        产于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山东、河南、陕西、湖北、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化学成分】根和根茎含游离葸醌及蒽醌甙。
       主要为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以及蒽甙A、蒽甙B。
       根中还含3,4',5-三羟基芪-3-β-D-葡萄糖甙。
       另含鞣质和几种多糖。
        茎含鞣质3.3%、异槲皮甙、大黄素等。
       细枝含鞣质13.4%。
       
    【药理作用】①抗菌作用体外实验,虎杖煎液(25%)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甲型或乙型链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琼脂平板挖孔法)。
       高浓度(根)对钩端螺旋体也有杀灭作用。
        ②抗病毒作用用人胚肾原代单层上皮细胞组织培养,虎杖水煎液(10%)对流感亚洲甲型京科68-1株病毒、孤儿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均有抑制作用。
       同法测定,2%煎液对腺病毒3型,脊髓灰白质炎Ⅱ型,肠道病毒柯萨奇A、B组,爱可组,乙型脑炎京卫研1号,单纯疱疹一株等七种有代表性的病毒株,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有效滴度分别为1:1600,1:400,1:400,1:2560,1:10240,>1:3200,1:51200 ③其他作用兔静脉注射从虎杖中提得的草酸,可引起低血糖休克。
       
    【炮制】《雷公炮炙论》:采得(虎杖根)后,细锉,却用上虎仗叶裹一夜,出,晒干用。
       
    【性味】苦,平。
        ①《别录》:微温。
        ②《药性论》:味甘,平,无毒。
        ③《本草衍义》:微苦。
        ④《滇南本草》:苦微涩,微寒。
        ⑤《医林纂要》:甘苦辛,温。
       
    【功用主治-虎杖的功效】祛风,利湿,破瘀,通经。
       治风湿筋骨疼痛,湿热黄疸,淋浊带下,妇女经闭,产后恶露不下,癥瘕积聚,痔漏下血。
       跌扑损伤,烫伤,恶疮癣疾。
        ①《别录》:主通利月水,破留血癥结。
        ②陶弘景:主暴瘕,酒渍服之。
        ③《药性论》:治大热烦躁,止渴,利小便,压一切热毒。
        ④《本草拾遗》:主风在骨节间及血瘀。
       煮汁作酒服之。
        ⑤《日华子本草》:治产后恶血不下,心腹胀满。
       排脓,主疮疖痈毒,妇人血晕,扑损瘀血,破风毒结气。
        ⑥《滇南本草》:攻诸肿毒,止咽喉疼痛,利小便,走经络。
       治五淋白浊,痔漏,疮痈,妇人赤白带下。
        ⑦《医林纂要》:坚肾,强阳益精,壮筋骨,增气力。
       敷跌伤折损处,可续筋接骨。
        ⑧《岭南采药录》:治蛇伤,脓疱疮,止损伤痛。
        ⑨《贵州民间方药集》:收敛止血,治痔瘘,去风湿,发表散寒,散瘀血,外用治火伤。
        ⑩《中医药实验研究》:治实火牙痛,湿疮烂腿,脚趾歧湿烂。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3~1两;浸酒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烧灰撒,熬膏涂或煎水浸渍。
       
    【宜忌】《药性论》:有孕人勿服。
       
    【选方】①治毒攻手足肿,疼痛欲断:虎杖根,锉,煮,适寒温以渍足。
       (《补缺肘后方》) ②治筋骨痰火,手足麻木,战摇,痿软:斑庄根一两,川牛膝五钱,川茄皮五钱,防风五钱,桂枝五钱,木瓜三钱。
       烧酒三斤泡服。
       (《滇南本草》) ③治胆囊结石:虎杖一两,煎服;如兼黄疸可配合连钱草等煎服。
       (《上海常用中草药》) ④治五淋:苦杖不计多少,为末.每服二钱,用饭饮下,不拘时候。
       (《姚僧坦集验方》) ⑤治月经闭不通,结瘕,腹大如瓮,短气欲死:虎杖根百斤(去头去土,曝干,切),土瓜根、牛膝各取汁二斗。
       上三味细切,以水一斛,浸虎杖根一宿,明日煎取二斗,内土瓜、牛膝汁,搅令调匀,煎令如饧。
       每以酒服一合,日再夜一。
       宿血当下,若病去,止服。
       (《千金方》) ⑥治妇人月水不利,腹胁妨闷,背膊烦疼:虎杖三两,凌霄花一两,没药一两。
       上药,捣细罗为散。
       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下一钱。
       (《圣惠方》) ⑦治产后瘀血血痛,及坠扑昏闷:虎杖根,研末,酒服。
       (《纲目》) ⑧治腹内积聚,虚胀雷鸣,四肢沉重,月经不通,亦治丈夫病:高地虎杖根细切二斛,以水二石五斗,煮取一大斗半,去滓,澄滤令净,取好淳酒五升和煎,令如饧。
       每服一合,消息为度,不知,则加之。
       (《千金方》虎杖煎) ⑨治肠痔下血:虎杖根,洗去皴皮,锉焙,捣筛,蜜丸如赤豆,陈米饮下。
       (《本草图经》) ⑩治红白痢:酸汤秆三钱,何首乌三钱,红茶花三钱,天青地白二钱。
       煎水兑红糖吃。
       (《贵阳民间药草》) ⑾治诸恶疮:虎杖根,烧灰贴。
       (《本草图经》) ⑿治痈肿疼痛:酸汤秆、土大黄为末。
       调浓茶外敷。
       (《贵阳民间药草》)
    【临床应用】①治疗烧伤虎杖外用能促使创面迅速愈合,且具有抗绿脓杆菌的作用。
       据34例烧伤面积在18~40%之间患者的治疗观察,一般用药6~7天即可治愈,深Ⅱ度及Ⅲ度烧伤治疗时间略长。
       又据21例Ⅰ度、Ⅱ度、Ⅲ度烧伤病人的观察,未感染者7天左右脱痂痊愈,已感染者大部分10~14天痊愈。
       用于有绿脓杆菌感染的创面,一般换药数次后即见创面绿色分泌物消失,伤口愈合快;部分病人出现创面肉芽水肿,经交替使用4%生理盐水湿敷后即消退。
       制剂及用法:取虎杖粉(虎杖根洗净晒干研末)800克、茶液(陈茶叶100克,加水3000毫升炖后取液)2800毫升,或虎杖粉40克、浓茶水(茶叶25克加水500毫升煎成)300~400毫升,调匀、灭菌备用。
       以灭菌毛笔或棉签蘸药糊均匀地涂在清创后的创面上,1日数次,以创面不干裂为度,待药痂自行脱落,即愈。
       如药痂下有感染,应早期开窗引流或剪去部分药痂,改用100%虎杖煎液湿敷。
       亦可用虎杖液内服,每次100毫升,每日2次。
       此外,也有将虎杖粉用食油调糊,涂于轻症患者创面;对于重症患者用虎杖根浓汁涂布。
        ②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据300余例的观察,有效率在90%以上,治愈率约在80%上下。
       平均治愈天数,据251例的统计为34.7天。
       症状、体征改善及肝功能的恢复时间,据53例观察,食欲一般7天即恢复正常,肝肿平均约23天复原,黄疸在15~20天基本消退,转氨酶15天降至正常,锌浊、麝絮、麝浊一般在30~40天转阴。
       部分病例经3~12个月随访,未见复发。
       制剂及用法:㈠煎剂:每日1两(鲜品加倍,儿童酌减),水煎,分2~3次服。
       ㈡浸膏片:每次3片(1.5克),日服3次。
       均30天为一疗程,或适当延长。
       部分病例曾加用10%葡萄糖及维生素C静滴,但疗效与单用虎杖者并无明显差异。
       副作用:服药后部分病人觉上腹部闷胀不适,个别有轻度恶心,但不影响继续服药。
        ③治疗关节炎取虎杖根半斤,洗净切碎,投入白酒1.5斤内浸泡半个月。
       成人日服2次,每次1小杯(约0.5两)。
       妇女行经期停服。
       观察208例,90%以上患者获得不同程度疗效。
        ④治疗慢性骨髓炎将大叶蛇总管干根浸泡于70%酒精中,比例为1:3,浸泡时间约14天。
       用时先把患者伤口用生理盐水洗净,瘘管口太狭窄者可适当切开,并用刮匙搔爬瘘管,洗净,随即以浸透大叶蛇总管浸液的纱布条,送入瘘管或伤口内,每3日更换1次。
       部分患者同时用茯苓1两,车前子1两,银花3钱,牛膝5钱,紫花地丁1两,水煎服。
       此法对已作病灶清除术但伤口仍经久不愈,或未见死骨仅有慢性瘘管者,效果较好。
       用药时间短者,1周,长者2个月。
       对于有死骨残存的骨髓炎,疗效不佳。
       同时,此药有一定刺激性,应用时有引起伤口短暂疼痛的缺点。
       当肉芽生长良好,伤口脓性分泌物不多时,则不必继续用此药,改用一般凡士林纱布引流即可。
       此外,对于愈合不良的伤口,也可用10~20%大叶蛇总管溶液行游子透入法治疗,每日1次,7~10次为一疗程。
        ⑤治疗肺部炎症观察19例,治愈12例,好转4例,无效3例。
       服药后体温最早于6小时左右下降,大多在24小时后降至正常。
       疗程4~14天不等,平均9天。
       在症状改善同时,胸透肺内炎症亦吸收。
       制剂及用法:虎杖根洗净切片,鲜品2斤或干品1斤,加水5000毫升煎至1000毫升。
       日服2~3次,每次50~100毫升,见体温降至正常、症状好转即酌情减量,至肺部炎症完全吸收时停药。
       副作用:有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可采用新针或耳针处理。
        ⑥治疗慢性气管炎取阴阳莲、十大功劳、枇杷叶各1两,为一日量,制成糖浆、煎剂或片剂,分3次服,10天为一疗程。
       间隔3~5天可给第二、第三或第四疗程。
       据1201例的观察,一个疗程的总有效率为82.9%;109例接受四个疗程的总有效率为96.4%。
       服药后数天咳嗽、咯痰即减轻或得到控制,继则干、湿罗音开始消失,肺活量上升,X线显示肺部炎性改变有明显进步。
       又有用虎杖3钱,胡颓子叶5钱,鱼腥草(鲜)1两,为一日量,制成煎剂,加糖精矫味,分2~3次服,10日为一疗程。
       服后显示止咳、祛痰效果,也有一定平喘、消炎作用。
        ⑦治疗新生儿黄疸用50%大叶蛇总管糖浆,每次5毫升,每日2次喂服。
       共观察175例,经7天皮肤及巩膜黄染完全消失者151例,占86.8%。
        ⑧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以虎杖根2两加水500毫升,煎成300毫升,待温冲洗阴道;然后用鹅不食草干粉胶囊(每粒含生药0.3克)塞入阴道。
       每天1次,7天为一疗程。
       试治76例,治愈(自觉症状消失,炎症减退,白带减少,阴道液镜检无念珠菌)55例,好转(自觉症状消失,镜检尚有少许念珠菌)8例,无效2例,其余情况不明。
        ⑨治疗急性阑尾炎取虎杖、玉兰叶,制成浓煎液,每100毫升含生药各50克。
       首剂100毫升,以后每次50毫升,日服3次。
        此外,用虎杖煎液内服治疗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用虎杖液浸渍纱布局部湿敷治疗1例大面积褥疮;用虎杖、乌梅煎剂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用鲜虎杖浓煎成膏,内服治疗咳血、便血等均取得较好效果。
        还有用虎杖5钱煎服,每天1剂,治疗颗粒性白细胞减少症。
       观察19例,2例明显好转,)7例有不同程度改善。
       但也有报道,在用虎杖治疗肺炎时,曾有部分患者服药后,一度出现粒细胞减少的现象,在服药中或停药后自行恢复。
       
    【名家论述】《本草述》:虎杖之主治,其行血似与天名精类,共疗风似与王不留行类,第前哲多谓其最解暑毒,是则从血所生化之原以除结热,故手厥阴之血脏与足厥阴之风脏,其治如鼓应桴也。
       方书用以疗痉病者,同于诸清热之味,以其功用为切耳,然于他证用之亦鲜,何哉?……方书用以治淋,即丹溪疗老人气血受伤之淋,亦以为要药,于补剂中用之矣。
       谓虚人服之有损者,与补剂并行,其庶几乎。
       
  •  

  •  

  • 鸡冠花------痔漏下血、止衄敛营

     

     【中文名】鸡冠花(《岭南本草》)
    【类 别】花类
    【异名】鸡髻花、鸡公花(《闽东本草》),鸡角枪(《福建中草药》)。
       
    【来源】为苋科植物鸡冠花的花序。
       
    【植物形态】鸡冠花,又名:鸡冠苋。
        一年生草本,高60~90厘米,全体无毛。
       茎直立,粗壮。
       单叶互生;长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5~12厘米,宽3.5~6.5厘米,先端渐尖,全缘,基部渐狭而成叶柄。
       穗状花序多变异,生于茎的先端或分枝的末端,常呈鸡冠状,色有紫、红、淡红、黄或杂色;花密生,每花有3苞片;花被5,广披针形,长5~8毫米,干膜质,透明;雄蕊5,花丝下部合生成环状;雌蕊1,柱头2浅裂。
       胞果成热时横裂,内有黑色细小种子2至数粒。
       花期7~9月。
       果期9~10月。
        全国大部地区有栽培,为观赏植物。
        本植物的茎叶(鸡冠苗)、种子(鸡冠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8~10月间,花序充分长大,并有部分果实成熟时,剪下花序,晒干。
       
    【药材】为带有短茎的花序,形似鸡冠,或为穗状、卷冠状。
       上缘呈鸡冠状的部分,密生线状的绒毛,即未开放的小花,一般颜色较深,有红、浅红、白等颜色;中部以下密生许多小花,各小花有膜质灰白色的苞片及花被片。
       蒴果盖裂;种子黑色,有光泽。
       气无,味淡。
       以朵大而扁,色泽鲜艳的白鸡冠花较佳,色红者次之。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
       
    【药理作用】试管法证明,煎剂对人阴道毛滴虫有良好作用,虫体与药液接触5~10分钟后即趋消失。
       
    【炮制】拣净杂质,除去茎及种子,剪成小块。
       
    【性味】甘,凉。
        ①《滇南本草》:性寒,味苦微辛。
        ②《纲目》:甘,凉,无毒。
        ③《四川中药志》:性凉,味甘涩,无毒。
       
    【归经】①《玉楸药解》:入足蹶阴肝经。
        ②《本草再新》:入肾经。
       
    【功用主治-鸡冠花的功效】凉血,止血。
       治痔漏下血,赤白下痢,吐血,咳血,血淋,妇女崩中,赤白带下。
        ①《滇南本草》:止肠风下血,妇人崩中带下,赤痢。
        ②《纲目》:治痔漏下血,办白下痢,崩中,亦白带下,分赤白用。
        ③《玉楸药解》:清风退热,止衄敛营。
       治吐血,血崩,血淋诸失血证。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熏洗。
       
    【选方】①治五痔肛边肿痛,或窜乳,或窜穴,或作疮,久而不愈,变成漏疮:鸡冠花、风眼草各一两。
       上为粗末。
       每用粗末半两,水碗半,煎三、五沸,热洗患处。
       (《卫生宝鉴》淋渫鸡冠散) ②治赤白下痢:鸡冠花煎酒服,赤用红,白用白。
       (《濒湖集简方》) ③治下血脱肛:㈠鸡冠花、防风等分。
       为末,糊丸,梧子大。
       空心米饮每服七十丸。
       ㈡白鸡冠花(炒)、椶榈灰、羌活(各)一两。
       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
       (《永类钤方》) ④治吐血不止:白鸡冠花,醋浸煮七次,为末。
       每服二钱,热酒下。
       (《经验方》) ⑤治咳血,吐血:鲜白鸡冠花五至八钱(干者二至五钱),和猪肺(不可灌水)冲开水约炖一小时许,饭后分二,三次服。
       (《泉州本草》) ⑥治经水不止:红鸡冠花一味,干晒为末。
       每服二钱,空心酒调下。
       忌鱼腥猪肉。
       (《孙天仁集效方》) ⑦治产后血痛:白鸡冠花酒煎服之。
       (《怪证奇方》) ⑧治白带、砂淋:白鸡冠花、苦壶芦等分。
       烧存性,空心火酒服之。
       (《摘元方》) ⑨治血淋:白鸡冠花一两,烧炭,米汤送下。
       (《湖南药物志》) ⑩治妇人白带:白鸡冠花,晒干为末。
       每旦空心酒服三钱,赤带用红者。
       (《孙天仁集效方》) ⑾治风疹:白鸡冠花、向日葵各三钱,冰糖一两。
       开水炖服。
       (《闽东本草》) ⑿治青光眼:干鸡冠花、干艾根、干牡荆根各五钱。
       水煎服。
       (《福建中草药》) ⒀治额疽:鲜鸡冠花、一点红、红莲子草(苋科)各酌量,调红糖捣烂敷患处。
       (《福建中草药》)
  •  

  •  

  •  

  • 射干--------去胃中痈疮\攻散热毒

     

    【射干的功效介绍】:
    射干 (《本经》)
    【异名】乌扇、乌蒲(《本经》),黄远(《吴普本草》),夜干(《本草经集注》),乌要、乌吹、草姜(《别录》),鬼扇(《补缺肘后方》),风翼(《本草拾遗》),仙人掌、紫金牛(《土宿本草》),野萱花、扁竹(《纲目》),地萹竹(《镇江府志》),较剪草、黄花扁蓄(《生草药性备要》),开喉箭、黄知母(《分类草药性》),较剪兰、剪刀梏(《广州植物志》),冷水丹、冷水花(《南京民间药草》),扁竹兰(《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金蝴蝶、金绞剪(《浙江中药手册》),紫良姜、铁扁担(《江苏植药志》),六甲花、扇把草、鱼翅草(《广西中兽医药植》),山蒲扇(《东北药植志》),剪刀草(《中药志》),老君扇、高搜山、凤凰草(《湖南药物志》)。
       
    【来源】为鸢尾科植物射干的根茎。
       
    【植物形态】射干多年生草本,高50~120厘米,根茎鲜黄色,须根多数。
       茎直立。
       叶2列,扁平,嵌叠状广剑形,长25~60厘米,宽2~4厘米,绿色,常带白粉,先端渐尖,基部抱茎,叶脉平行。
       总状花序顶生,二叉分歧;花梗基部具膜质苞片,苞片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1厘米左右;花直径3~5厘米,花被6,2轮,内轮3片较小,花被片椭圆形,长2~2.5厘米,宽约1厘米,先端钝圆,基部狭,橘黄色而具有暗红色斑点;雄蕊3,短于花被,花药外向;子房下位,3室。
       花柱棒状,柱头浅3裂。
       蒴果椭圆形,长2.5~3.5厘米,具3棱,成熟时3瓣裂。
       种子黑色,近球形。
       花期7~9月。
       果期8~10月。
        生长于山坡、草原、田野旷地,或为栽培。
       分布全国各省。
       
    【采集】春、秋采挖,除去泥土,剪去茎苗及细根,晒至半干,燎净毛须,再晒干。
       
    【药材】干燥根茎呈不规则的结节状,长约3~10厘米,直径1~1.5厘米。
       表面灰褐色或有黑褐色斑,有斜向或扭曲的环状皱纹,排列甚密,上面有圆盘状茎痕,下面有残留的细根及根痕。
       质坚硬,断面黄色,颗粒状。
       气微,味苦。
       以肥壮、肉色黄、无毛须者为佳。
        主产湖北、河南、江苏、安徽、湖南、浙江、贵州、云南等地亦产。
        在广东、广西少数地区所用的射干系干燥的全草。
       
    【化学成分】根茎含射干定、鸢尾甙、鸢尾黄酮甙、鸢尾黄酮。
       花、叶含芒果甙。
       
    【药理作用】①抗微生物作用 1:10射干煎剂或浸剂,在试管中对常见的致病性皮肤癣菌有抑制作用;1:20的浓度在体外对外感及咽喉疾患中的某些病毒,也有抑制或延缓(即组织培养之细胞受病毒侵害后出现病变较对照组晚)作用。
        ②消炎作用鸢尾黄酮甙和鸢尾黄酮,在试管中有抗透明质酸酶的作用,而且不为半胱氨酸所阻断,它还能抑制大鼠的透明质酸酶性的浮肿而不抑制角叉菜胶性浮肿。
       对大鼠因腹腔注射氮芥引起的腹水渗出亦有抑制作用。
        ③其他作用射干的醇或水提取物口服或注射,能促进家兔唾液分泌,注射较口服的作用更快而强,鸢尾黄酮甙即有此作用。
       此外,它还有雌激素样作用。
       对小鼠的X射线伤害无保护作用,也不延长圜己巴比妥的睡眠时间。
       其急性毒性很小。
       其醇提取物对家兔注射,可引起血压下降。
       
    【炮制】拣去杂质,水洗净,稍浸泡,捞出,润透,切片,晒干,筛去须、屑。
       
    【性味】苦,寒,有毒。
        ①《本经》:味苦,平。
        ②《蜀本草》:微寒。
        ③《滇南本草》:性微寒,苦辛,有小毒。
       
    【归经】入肺、肝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肝、脾三经。
        ②《本草经疏》:入手少阳、少阴,厥阴经。
       
    【功用主治-射干的功效】降火,解毒,散血,消痰。
       治喉痹咽痛,咳逆上气,痰涎壅盛,瘰疬结核,疟母,妇女经闭,痈肿疮毒。
        ①《本经》:主咳逆上气,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结气,腹中邪逆,食饮大热。
        ②《别录》:疗老血在心脾间,咳唾,言语气臭,散胸中热气。
        ③陶弘景:疗毒肿。
        ④《药性论》:治喉痹水浆不入,通女人月闭,治疰气,消瘀血。
        ⑤《日华子本草》:消痰,破癥结,胸膈满,腹胀,气喘,痃癖,开胃下食,消肿毒,镇肝明目。
        ⑥《珍珠囊》:去胃中痈疮。
        ⑦《滇南本草》:治咽喉肿痛,咽闭喉风,乳蛾,痄腮红肿,牙根肿烂,攻散疮痈一切热毒等症。
        ⑧《纲目》:降实火,利大肠,治疟母。
        ⑨《生草药性备要》:敷疮洗肿,拔毒散血,跌打亦用。
        ⑩《分类草药性》:治妇人白带。
        ⑾《南京民间药草》:根茎、花和种子,泡酒服,治筋骨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8~1.5钱;入散剂或鲜用捣汁。
       外用:研末吹喉或调敷。
       
    【宜忌】无实火及脾虚便溏者不宜。
       孕妇忌服。
        ①《别录》:久服令人虚。
        ②《纲目》:多服泻人。
        ③《本草经疏》:凡脾胃薄弱,脏寒,气血虚人,病无实热者禁用。
       
    【选方】①治喉痹:㈠射干,细锉。
       每服五饯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入蜜少许,旋旋服。
       (《圣济总录》射干汤) ㈡射干,旋取新者,不拘多少。
       擂烂取汁吞下,动大腑即解。
       或用酽醋同研取汁噙,引出涎更妙。
       (《医方大成论》) ②治伤寒热病,喉中闭塞不通:生乌扇一斤(切),猪脂一斤。
       上二味合煎,药成去滓。
       取如半鸡子,薄绵裹之,纳喉中,稍稍咽之取瘥。
       (《千金方》) ③治咽喉肿痛:射干花根、山豆根。
       阴干为末。
       吹喉。
       (《袖珍方》) ④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十三枚(一法三两),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紫菀、款冬花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大枣七枚,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
       分温三服。
       (《金匮要略》射干麻黄汤) ⑤治腮腺炎:射干鲜根三至五钱。
       酌加水煎,饭后服,日服两次。
       (《福建民间草药》) ⑥治瘰疬结核,因热气结聚者:射干、连翘、夏枯草各等分。
       为丸。
       每服二钱,饭后白汤下。
       (《本草汇言》) ⑦治乳痈初肿:扁竹根(如僵蚕者)同萱草根为末。
       蜜调服。
       极有效。
       (《永类钤方》) ⑧治水蛊腹大,动摇水声,皮肤黑,阴疝肿刺:鬼扇细捣绞汁,服如鸡子,即下水。
       (《补缺肘后方》) ⑨咽喉肿痛。
       用射干花根、山豆根,阴干为末,吹喉部,有特效。
        ⑩喉痹不通。
       用射干一片,口含咽汁。
        ⑾二便不通,诸药不效。
       用射干根(生于水边者为最好),研汁一碗,服下即通。
       
    【临床应用】治疗水田皮炎取射干1.5斤,加水26斤,煎煮1小时后过滤,加食盐4两,用于涂洗患部。
       用前保持药液温度在30~40℃左右。
       观察253例,均有显著疗效,轻者涂洗一次,痒感即消失;重者翌日再洗1次,丘疹即逐渐缩小,潮红消退。
       
    【名家论述】①《本草衍义补遗》:射干,行太阴、厥阴之积痰,使结核自消甚捷。
       又治便毒,此足厥阴湿气,因疲劳而发,取射干三寸,与生姜同煎,食前服,利三、两行效。
       又治喉痛,切一片,噙之效。
        ②《纲目》:射干,能降火,故古方治喉痹咽痛为要药。
       孙真人《千金方》治喉痹有乌翣膏。
       张仲景《金匮玉函》方治咳而上气,喉中作水鸡声,有射干麻黄汤。
       又治疟母鳖甲煎丸,亦用乌扇烧过,皆取其降厥阴相火也。
       火降则血散肿消,而痰结自解,癥瘕自除矣。
        ③《本草经疏》:射干,苦能下泄,故善降;兼辛,故善散。
       故主咳逆上气,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结气,胸中邪逆。
       既降且散,益以微寒,故主食饮大热。
       《别录》、甄权、《日华子》、寇宗奭、洁古(诸家所)主,皆此意也。
       丹溪主行太阴、厥阴之积痰,使结核自消甚捷。
       又治足厥阴湿气下流,因疲劳而发为便毒,悉取其泄热散结之力耳。
       射干虽能降手少阳,厥阴相火,泄热散结消肿痛,然无益阴之性,故《别录》云久服令人虚。
  •  

  •  

  • 九头狮子草---风热咳嗽

     

    【九头狮子草的功效介绍】:
    九头狮子草 (《植物名实图考》)
    【别名】接骨草、土细辛(《植物名实图考》),万年青、铁焊椒、绿豆肯、王灵仁(《分类草药性》),辣叶青药(《贵州民间方药集》),尖惊药(《贵阳民间药草》),天青菜、金钗草(《闽南民间草药》),项开口、蛇舌草(《浙江民间草药》),化痰青、四季青、三面青、菜豆青、铁脚万年青(《四川中药志》),九节篱(《湖南药物志》),咳风尘、晕病药(《贵州草药》),红丝线草、野青仔、肺痨草(《福建中草药》)。

       
    【来源】为爵床科植物九头狮子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九头狮子草多年生草本。
       根细长须状。
       茎深绿色,高约30厘米,四棱形,有膨起的节。
       叶对生,披针形,全缘,有柄,先端尖。
       花开于枝梢的叶腋,两性,多数聚集成聚伞花序;每一花下有大小2片叶状苞相托,较花萼大;萼5裂,等大;花冠长2.5厘米许,呈淡红紫色,下部细长筒状,上部分裂为2唇,超出苞外;雄蕊2,花药2室,花丝被有扁毛,藏于花冠之内;雌蕊1,子房上位,2室,胚珠多数,花柱白色,柱头2裂。
       蒴果,成熟时室裂2瓣片,将种子弹出。
       种子坚硬,褐色,扁圆。
       花期夏秋间。
        生林下或浅沟边,亦有栽培者。
       分布江苏、浙江、福建、湖南、江西、贵州、四川等地。
       
    【采集】夏、秋采收。
       
    【性味】辛,凉。
        ①《贵阳民间药草》:辛,凉,无毒。
        ②《闽南民间草药》:甘,寒。
        ③《浙江民间草药》:性温,味淡。
       
    【功用主治-九头狮子草的功效】祛风,清热,化痰,解毒。
       治风热咳嗽,小儿惊风,喉痛,疗毒,乳痈。
        ①《植物名实图考》:发表。
        ②《分类草药性》:清火。
       治咳嗽、气喘,吐血。
        ③《贵卅民间方药集》:治小儿惊风。
        ④《贵阳民间药草》:祛风,清热,定惊。
        ⑤《闽南民间草药》:消肿,解毒,散热。
       疗疔疮,乳痈,蛇咬伤,蜈蚣咬伤。
        ⑥《四川中药志》:清肺热,化痰。
       治风热咳嗽痰多。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钱。
       外用:捣敷。
       
    【选方】①治肺热咳嗽:鲜九头狮子草一两,加冰糖适量。
       水煎服。
       (《福建中草药》) ②治肺炎:鲜九头狮子草二至三两,捣烂绞汁,调少许食盐服。
       (《福建中草药》)。
        ③治虚弱咳嗽:辣叶青药嫩尖七个,蒸五分麦芽糖服。
       (《贵州草药》) ④治小儿惊风:㈠尖惊药二钱,白风藤二钱,金钩藤二钱,防风一钱,朱砂二分,麝香五厘。
       将朱砂与麝香置于杯中,另将前四味药熬水,药水混合朱砂、麝香,三次服完。
       (《贵阳民间药草》)㈡辣叶青药五钱,捣绒对淘米水服。
       (《贵州草药》) ⑤治小儿吐奶并泄青:尖惊药五钱(根叶并用),煎水服。
       (《贵阳民间药草》) ⑥治男子尿结:尖惊药、黑竹根、大种鹅儿肠、木通、淮知母各五钱。
       加酒十二两蒸,早晚各服二两,第二次用半斤酒蒸,第三次用六两酒蒸。
       (《贵阳民间药草》) ⑦治咽喉肿痛:鲜九头狮子草二两,水煎,或捣烂绞汁一至二两,调蜜服。
       (《福建中草药》) ⑧治痔疮:尖惊药二两,槐树根二两,折耳根二两。
       炖猪大肠头,吃五次。
       (《贵阳民间药草》) ⑨治蛇咬伤:鲜九头狮子草、半支莲、紫花地丁,三种药草加盐卤捣烂,涂敷于咬伤部位。
       (《浙江民间草药》) ⑩治黑泡疗:九头狮子草茎叶,捣烂,涂敷。
       (《浙江民间草药》) ⑾治白带,经漏:九头狮子草四两,炖猪肉吃。
       (《常用中草药配方》)
  • 昆布------瘰疬,瘿瘤,噎膈

     

    【昆布的功效介绍】:

    昆布 (《吴普本草》)
    【异名】纶布(《吴普本草》),海昆布(《山东中药》)。
     【炮制】拣去杂质,用水漂净,切成宽丝,晾干。
       
    【性味】咸,寒。
        ①《吴普本草》:酸咸,寒,无毒。
        ②《本草再新》:味苦,性寒,无毒。
       
    【归经】①《要药分剂》:入胃经。
        ②《本草再新》:入脾经。
       
    【功用主治-昆布的功效】软坚,行水。
       治瘰疬,瘿瘤,噎膈,水肿,睾丸肿痛,带下。
        ①《别录》:主十二种水肿,瘿瘤聚结气,痿疮。
        ②《药性论》:利水道,去面肿,去恶疮鼠瘘。
        ③《本草拾遗》:主颓卵肿。
        ④崔禹锡《食经》:治九瘘风热,热瘅,手脚疼痹,以生啖之益人。
        ⑤《本草通玄》:主噎膈。
        ⑥姚可成《食物本草》:裙带菜,主女人赤白带下,男子精泄梦遗。
        ⑦《玉楸药解》:泄水去湿,破积软坚。
       清热利水,治气臌水胀,瘰疬瘿瘤,癫疝恶疮,与海藻、海带同功。
        ⑧《现代实用中药》:治水肿,淋疾,湿性脚气。
       又治甲状腺肿,慢性气管炎,咳嗽。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宜忌】脾胃虚寒蕴湿者忌服。
        ①《食疗本草》:下气,久服瘦人。
        ②《品汇精要》:妊娠亦不可服。
        ③《医学入门》:胃虚者慎服。
       
    【选方】①治瘿气结核,癳癳肿硬:昆布一两(洗去成味)。
       捣罗为散。
       每用一钱,以绵裹于好醋中浸过,含咽津觉药味尽,即再含之。
       (《圣惠方》) ②治颈下卒结囊,渐大欲成瘿:昆布、海藻等分。
       末之,蜜丸如杏核大,含,稍稍咽汁,日四、五。
       (《肘后方》) ③治瘿气初结,咽喉中壅闷,不治即渐渐肿大:槟榔三两,海藻二两(洗去咸),昆布三两(洗去咸水)。
       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小弹子大,常含一丸咽津。
       (《圣惠方》) ④治气瘿,胸膈满塞,咽喉项颈渐粗:昆布二两(洗去咸汁),通草一两,羊靥二具(炙),海蛤一两(研),马尾海藻一两(洗去咸汁)。
       上五味,蜜丸如弹子,细细含咽汁。
       忌生菜、热面、炙肉、蒜、笋。
       (《广济方》昆布丸) ⑤治膈气噎塞不下食:昆布(洗净,焙,末)一两,桩杵头细糠一合,共研。
       用老牛涎一合,生百合汁一合,慢煎入蜜搅成膏,与末杵丸,如芡实大。
       每服一丸,含化咽下。
       (《圣济总录》昆布方) ⑥治气,膀胱急妨,宜下气:昆布一斤,白米泔汁浸一宿,洗去咸味,以水一斗,煮令向熟,擘长三寸、阔四、五分,仍取葱白一握,二寸切断擘之,更合熟煮令昆布极烂,仍下盐、酢、豉、糁调和,一依臛法,不得令咸酸,以生姜、橘皮、椒末等调和,宜食粳米饭、粳米粥,海藻亦依此法,极下气,大效,无所忌。
       (《广济方》昆布臛法)
    【名家论述】①《本草经疏》:昆布,咸能软坚,其性润下,寒能除热散结,故主十二种水肿、瘿瘤聚结气、瘘疮。
       东垣云:瘿坚如石者,非此不除,正咸能软坚之功也。
       详其气味性能治疗,与海藻大略相同。
        ②《本草汇》:昆布之性,雄于海藻,噎症恒用之,盖取其祛老痰也。
          
    【来源】为海带科植物海带、或翅藻科植物昆布、裙带菜的叶状体。
       
    【植物形态】①海带多年生大型褐藻,植物体成熟时成带状,长可达6米以上。
       根状固着器粗纤维状,由数轮叉状分歧的假根组成,假根末端有吸着盘。
       其上为圆柱状的短柄,长5~15厘米。
       柄的上部为叶状体,叶状体幼时呈长卵状,后渐伸长成带状,扁平,长2~6米,宽20~50厘米,坚厚,革质状,中部稍厚,两边较薄,有波状皱褶。
       生殖期在叶状体两面产生孢子囊。
        生于较冷的海洋中,多附生于大干潮线以下1~3米深处的岩礁上。
       分布山东,辽宁一带沿海地区。
       目前已有人工养殖。
        本植物的根状固着器(海带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②昆布,又名:面其菜、黑昆布、鹅掌菜。
        多年生大型褐藻。
       根状固着器由树枝状的又状假根组成,数轮重叠成圆锥状,直径5~15厘米。
       柄部圆柱状或略扁圆形,中实,长8~100厘米,直径10~15毫米,粘液腔道呈不规则的环状,散生在皮层中。
       叶状体扁平,革质,微皱缩,暗褐色,厚2~3毫米,1~2回羽状深裂,两侧裂片长舌状,基部楔形,叶缘一般有粗锯齿。
       孢子囊群在叶状体表面形成,9~11月产生游孢子。
        生于低潮线附近的岩礁上。
       分布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
        ③裙带菜(姚可成《食物本草》) 多年生大型褐藻,植物体长约1~2米,宽可达1米。
       根状固着器纤维状,叉状分枝,在柄的下端轮生。
       柄短,近扁圆柱形,直径约10~15毫米。
       叶状体扁平,棕褐色,柔革质;中央有明显隆起的主肋,两侧较薄,通常形成多数羽状柔软的裂片,裂片边缘有缺刻,有时不分裂,则呈卵形;上面散布许多黑色小斑,全面密生粘液腺。
       春季在柄的两侧着生木耳状、厚而富含胶质的重叠折皱,内含孢子囊群,产生多数游孢子。
        生于低潮线以下1~4米深处的岩石上。
       分布浙江、福建、辽宁等沿海地区。
       
    【采集】夏、秋采收,由海中捞出,晒干。
       
    【药材】①海带的干燥叶状体,卷曲折叠成团,或缠结成把。
       全体呈绿褐色或黑褐色,表面附有白霜。
       用水浸软则膨胀成扁平的带状,长50~150厘米,宽10~50厘米,中部较厚,边缘较薄而呈波状。
       质厚,革质状而粘滑。
       用手捻之不分层。
       残存柄部扁圆柱状。
       有腥气,味咸。
        产于山东、辽宁等地。
        ②昆布的干燥叶状体,卷曲皱缩成不规则团状。
       全体呈黑色,表面附有白霜,质较薄。
       用水浸软则膨胀呈扁平的叶状,长宽均为15~26厘米,厚约1.5毫米。
       两侧羽状深裂,裂片长舌形,边缘有小齿。
       质柔滑,用手捻之可剥离为二层。
       有腥气,味咸。
        产福建。
        ③裙带菜的形态与昆布相似,但全体呈棕绿色,质薄而跪,多已破碎。
       用水浸软后即膨胀呈扁平的叶状,中央有一筋肋,并溶出大量粘液如琼脂样,极易剥离为二层。
       气腥,味咸。
        产浙江。
        以上三种均以整齐、质厚、无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分】海带富含多糖类成分藻胶酸和昆布素、甘露醇、无机盐。
       干品中20~35%是无机物,水溶性盐中含氧化钾可到40%、碘0.27~0.72%,钙约1.06%、钴约22微克%、氟1.89p.p.m.,又含胡萝卜素0.042~0.77%(干品)、1.229~1.710%(鲜品)、核黄素810微克%、940微克%(二份干品),尚含维生素C、蛋白质、脯氨酸等氨基酸。
        昆布含藻胶酸25.6%、粗蛋白9.97%、甘露醇7.21%、灰分26.03%、钾4.92%、碘0.28%。
        裙带菜含碘、溴、钙约1.8%、藻胶酸、1,4-噻嗪烷-3-羧酸S-氧化物、核黄素210~1000微克%(二份干品)、维生素B12-0.7微克%(鲜品)、丙氨酸、甘氨酸、脯氨酸、别异亮氨酸等氨基酸、有机酸约1.6%。
       从甲醇油提物中还分离出亚麻酸甲酯、植物醇、棕榈酸、岩藻甾醇、大褐马尾藻甾醇、无羁萜、黑麦草内酯、甘露醇。
        从Laminaria angustata和Ecklonia cava中还分离出海带氨酸另外,在多种海藻中也检出海带氨酸。
       
    【药理作用】①对甲状腺的作用其作用是由于所含的碘、碘化物引起的。
       昆布可用来纠正由缺碘而引起的甲状腺机能不足,同时也可以暂时抑制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新陈代谢率而减轻症状,但不能持久,可作手术前的准备。
       碘化物进入组织及血液后,尚能促进病理产物如炎症渗出物的吸收。
       并能使病态的组织崩溃和溶解,故对活动性肺结核一般不用。
        昆布中所含之碘,较单纯的碘、碘化钾吸收慢,体内保留时间长,排出也慢。
        ②降压作用海带氨酸具有降压作用,海带氨酸单枸橼酸盐对麻醉兔静脉注射,可使血压短暂下降,此作用不被阿托品阻断;它不影响闭塞二侧颈总动脉或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引起之升压反应;在体及离体试验中,它都能抑制心跳振幅,但不影响心跳频率。
       对平滑肌有较显著的抑制作用,如小肠、支气管等。
       并能对抗乙酰胆碱、5-羟色胺、氯化钡引起之收缩;在离体鼠小肠上,对抗乙酰胆碱之效力为罂粟碱的0.8%。
       在离体豚鼠输精管上能增强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
       对蛙腹直肌之作用很弱。
       海带氨酸单盐酸盐亦能降压并抑制离体兔肠;但对离体兔心有轻度兴奋作用。
        ③平喘镇咳作用海带根粗提取液对豚鼠有平喘作用(组织胺法),对大鼠(0.59%二氧化硫法)、猫(电刺激喉上神经法)的咳嗽有一定的镇咳作用。
       给予中毒量可使动物运动减少、侧卧甚至昏迷而死,与可待因不同。
        ④其他作用海藻昆布流浸膏对感染血吸虫尾蚴的家兔,有保护作用(煎剂无效)。
       以流浸膏2克/公斤在感染后1天开始口服,连续90天,则兔体内血吸虫虫体余存数较对照组显著减少,特别是肝脏病变远较对照组为轻微,正常结构大致保存,仅见少量虫卵结节形成,周围纤维化不显著,尤其是新生虫卵很难找到。
       小鼠口服海藻、昆布及全蝎、蜈蚣等之复方(化癌丹)煎剂,对艾氏腹水癌有抑制作用。
       昆布素对大鼠的网状肉瘤IRE(腹水型)则并无影响。
       昆布素为多糖类,其低程度的硫酸化物(每一葡萄糖单位含0.62硫酸根)与肝素相似,有清除血脂作用,但无显著的抗血凝作用,可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病人。
       从L.cloustoni中提得的硫酸昆布素M,静脉注射(人)后清除血脂、增加脂蛋白之电泳能力、改变脂蛋白之分布情况皆与肝素相似,唯持续时间较短(4~6小时)。
       肌肉注射(100毫克)效果不显著,可能由于剂量不够。
       海带中提取的藻胶酸钠,对动物殷动脉之出血,据云有止血作用。
       其他作用见海藻条。
       

     


     
  • 淫羊藿(仙灵脾)_老人昏耄,中年健忘

     

    【淫羊藿的功效介绍】:
    淫羊藿 (《本经》)
    【异名】刚前(《本经》),仙灵脾(《雷公炮炙论》),仙灵毗(《柳柳州集》),放杖草、弃杖草、千两金、干鸡筋、黄连祖(《日华子本草》),三枝九叶草(《本草图经》),牛角花、铜丝草、铁打杵(《贵州民间方药集》),三叉骨、肺经草、铁菱角(《湖南药物志》)。
       
    【来源】为小檗科植物淫羊藿、心叶淫羊藿或箭叶淫羊藿的茎叶。

        【化学成分】淫羊藿茎、叶含淫羊藿甙,叶尚含挥发油、蜡醇、卅一烷、植物甾醇、鞣质、油脂。
       脂肪油中的脂肪酸有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

    【炮制】淫羊藿:拣净杂质,去梗,切丝,筛去碎屑。
       炙淫羊藿:先取羊脂袖置锅内加热熔化,去渣,再加入淫羊藿微炒,至羊脂油基本吸尽,取出放凉。
       (每淫羊藿100斤,用炼成的羊脂油25斤)
    【性味】辛甘,温。
        ①《别录》:无毒。
        ②《药性论》:味甘,平。
        ③《蜀本草》:温。
        ④《滇南本草》:性微温,味微辛。
       
    【归经】入肝、肾经。
        ①《滇南本草》:入肝、肾二经。
        ②《纲目》:手、足阳明,三焦,命门。
        ③《本草经疏》:入手厥阴,足少阴、厥阴。
       
    【功用主治-淫羊藿的功效】补肾壮阳,祛风除湿。
       治阳痿不举,小便淋沥,筋骨挛急,半身不遂,腰膝无力,风湿痹痛,四肢不仁。
        ①《本经》:主阴痿绝伤,茎中痛。
       利小便,益气力,强志。
        ②《别录》:坚筋骨。
       消瘰疬、赤痈;下部有疮,洗,出虫。
        ③《日华子本草》:治一切冷风劳气,补腰膝,强心力,丈夫绝阳不起,女子绝阴无子,筋骨挛急,四肢不任,老人昏耄,中年健忘。
        ④《医学入门》:补肾虚,助阳。
       治偏风手足不遂,四肢皮肤不仁。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浸酒、熬膏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
       
    【宜忌】阴虚而相火易动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薯蓣为之使。
        ②《日华子本草》:紫芝为使。
       得酒良。
        ③《本草经疏》:虚阳易举,梦遗不止,便赤口干,强阳不痿并忌之。
       
    【选方】①治偏风,手足不遂,皮肤不仁:仙灵脾一斤,细锉,以生绢袋盛,于不津器中,用无灰酒二斗浸之,以厚纸重重密封,不得通气,春夏三日,秋冬五日。
       每日随性暖饮之,常令醺醺,不得大醉。
       (《圣惠方》) ②治风走注疼痛,来往不定:仙灵牌一两,威灵仙一两,芎藭一两,桂心一两,苍耳子一两。
       上药,捣细罗为散。
       每服,不计时候,以温酒调下一钱。
       (《圣惠方》仙灵脾散) ③治目昏生翳:仙灵脾、生王瓜(即小栝楼红色者)等分。
       为末,每服一钱,茶下,日二服。
       (《圣济总录》) ④治牙疼:仙灵脾,不拘多少,为粗末,煎汤漱牙齿。
       (《奇效良方》固牙散)
    【临床应用】①治疗小儿麻痹症取淫羊藿、桑寄生等量,制成每2毫升含生药各1克的注射液。
       急性期以肌肉注射为主,配合穴位注射。
       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每日2次,连续20天。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以穴位注射为主,配合肌肉注射。
       穴位注射按常规取穴,每穴注射1~2毫升,隔日1次,连续20天,休息半月再继续治疗。
       治疗各期小儿麻痹症共246例,其中急性期患者34例,痊愈8例,基本痊愈16例,显著有效7例,有效2例,无效1例;恢复期患者43例,痊愈21例,有效15例,进步5例,无效2例;后遗症期患者共169例,痊愈及基本痊愈9例,显著有效及有效129例,无效31例。
       据观察,本品对急性期及刚进入恢复期的病例疗效显著,恢复较快。
       对后遗症期也有一定效果,用药后患肢普遍有发热、有劲等感觉,有效病例可见肌肉逐渐恢复,患肢增粗;其中以一下肢麻痹者疗效较好,上肢麻痹及年龄较大者疗效较差。
       用药后除有口干现象外,未见其它副作用。
        ②治疗神经衰弱㈠用3%淫羊蕾煎液游子透入法,每日1次,10~20次为一疗程。
       少数患者另服镇静剂。
       观察104例,痊愈22例,显著进步21例,进步46例,无效15例。
       疗程长者疗效较好;治疗后症状开始好转愈早,疗效愈好,而治疗15次病情仍无好转者,即使继续治疗,疗效亦不显著,且不巩固。
       少数病例治疗初期可出现轻度反应或症状暂时加重,但继续治疗即迅速消失。
       ㈡用20%淫羊藿酊每次5毫升,每日3次饭前服,连续2~3月。
       治疗50例,约有80%患者治后症状消除或减轻。
       服药期间未见不良反应,但不适用于兴奋过程占优势或性欲亢进,及高血压患者。
        ③治疗慢性气管炎以单味淫羊藿丸观察1000余例,一疗程的有效率为74.6%,近期控制和显效率为22.1%。
       如配合矮地茶等组成复方治疗,疗效有所提高。
       实践证明,单纯型的疗效优于喘息型,年龄大者疗效较差,但病程长短与疗效无明显关系;祛痰、镇咳作用较好,平喘较差;经治两个疗程者比一个疗程的近期控制和显效率有显著提高。
       观察中曾对经治一疗程的110例进行随访,结果半年后的有效率为59.1%,较原来疗效下降26.1%。
       制剂及用法:取淫羊藿茎、叶(干品),以其总量的80%煎取浓汁,20%研粉,两者混合为丸。
       每日量相当于生药1两,两次分服。
       治疗中曾以相当于生药5钱和1.5两的剂量(一日量),分别对部分病例进行观察,结果疗效与日服1两者均基本相似。
       服药后部分病例有轻微反应,以口干、恶心为多见,其次为腹胀、头晕,一般可自行消失。
       
    【名家论述】①《纲目》:淫羊藿,性温不寒,能益精气,真阳不足者宜之。
        ②《本草经疏》:淫羊藿,其气温而无毒。
       《本经》言寒者,误也。
       辛以润肾,甘温益阳气,故主阴痿绝阳,益气力,强志。
       茎中痛者,肝肾虚也,补益二经,痛自止矣。
       膀胱者。
       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辛以润其燥,甘温益阳气以助其化,故利小便也。
       肝主筋,肾主骨,益肾肝则筋骨自坚矣。
       辛能散结,甘能缓中,温能通气行血,故主瘰疬赤痈,及下部有疮,洗出虫。
        ③《本草述》:淫羊藿,《本经》首主阴痿绝伤,《日华子》亦首言其疗男子绝阳,女子绝阴,则谓入命门、补真阳者是也。
       盖命门为肾中之真阳,即人身之元气也,其所谓绝阳绝阴,不本之元气,何以嘘之于既槁。
       所谓益气力,强志,并治冷气劳气,筋骨挛急等证,皆其助元气之故。
       至若茎中痛,小便不利,皆肝肾气虚所致,此味入肾而助元阳,即是补肾气,而肝肾固同一治也。
       老人昏耄,中年健忘,皆元阳衰败而不能上升者也。
       以是思功,功可知矣。
       须知此味以降为升,其升由于能降也。
        ④《本草正义》:淫羊藿,禀性辛温,专壮肾阳,故主阴痿,曰绝伤者,即阳事之绝伤也。
       茎中痛,亦肾脏之虚寒。
       利小便者,指老人及虚寒人之阳事不振,小便滴沥者言之,得其补助肾阳而小便自利,非湿热蕴结,水道赤涩者可比,读书慎勿误会。
       益气力、强志、坚筋骨,皆元阳振作之功,然虚寒者固其所宜,而阴精不充,真阳不固者,万不可为揠苗之助长也。
       消瘰疬、赤痈,盖亦因其温通气血,故能消化凝结。
       然疬疡之病,由于阴血不充,肝阳燔灼,而煎熬津液,凝结痰浊者为多,幸勿误读古书,反以助其烈焰。
       洗下部之疮,则辛燥能除湿热,亦犹蛇床子洗疮杀虫耳。
       《日华》主丈夫绝阳,女子绝阴,一切冷风劳气,筋骨挛急,四肢不仁,补腰膝,则辛温之品,固不独益肾壮阳。
       并能通行经络,祛除风寒湿痹。
       但《日华》又谓治老人昏耄,中年健忘,则未免誉之太过。
       而景岳且谓男子阳衰,女子阴衰之艰于子嗣者,皆宜服之,则偏信温补,其弊滋多,更非中正之道矣。
       石顽谓一味仙灵脾酒,为偏风不遂要药,按不遂之病有二因:一为气血俱虚,不能荣养经络,或风寒湿热痹着之病,古人之所谓痹症是也,其来也缓;一为气血上冲,扰乱脑神经而忽失其运动之病,今之所谓中风,西医之所谓脑经病是也,其病也暴。
       
    仙灵脾酒,止可治风寒湿痹之不遂,并不能治气血两虚之不遂,而血冲脑经之不遂,更万万不可误用。

    仙灵脾酒:

    处方仙灵脾60g 白酒500ml

    【制法】

    1. 将
    仙灵脾洗净,装入纱布袋中;

    2. 放入
    中浸泡,3日后取出。

    【功能与主治】
    益肝肾,祛风湿,壮筋骨。主治腰膝发凉、麻木、酸软疼痛,腿足屈伸不利,痹着不仁,肝肾两亏,风寒湿痹。

        【药理作用】①对性机能的影响淫羊藿有催淫作用,这种作用由于精液分泌亢进,精囊充满后,刺激感觉神经,间接兴奋性欲而起;用淫羊藿或日本产淫羊藿制成的流浸膏,对狗虽不能表现举尾反应,但可知其有促进精液分泌的作用,其叶及根部作用最强,果实次之,茎部最弱;以前列腺、精囊、提肛肌增加重量的方法(小鼠)证明淫羊藿提取液具有雄性激素样作用,其效力较蛇床子弱,但强于始蚧及海马,注射其提取液20~40毫克,其效力相当于7.5微克睾丸素。
       淫羊藿煎剂用于摘除两侧卵巢的小鼠,证明无雌性激素的作用,对大鼠交配率、排卵周期、家兔小便中雌性激素的排出均无影响,其热水及冷水浸剂结果亦同。
       日本产淫羊藿乙醇提取物对正常及去卵巢雌性小鼠的性周期无影响,亦不增加子宫、卵巢的重量。
        ②对微生物的影响淫羊藿煎剂试管内对脊髓灰质炎病毒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在药物与病毒接触1小时内,即表现灭活作用,对其他肠道病毒亦能抑制;对白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显着抑菌作用,对奈氏卡他球菌、肺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有轻度抑制作用。
       1%浓度对人型结核杆菌有抑菌效力。
        ③镇咳、祛痰与平喘作用淫羊藿的各种制剂中,以茎叶鲜品提取物C及淫羊藿复方Ⅱ号(淫羊藿:桉叶:洋金花=8:2:1)有一定的祛痰作用(小鼠酚红法),乙酸乙酯提取物初步认为有镇咳作用(SO2引起小鼠咳嗽方法),对豚鼠支气管哮喘的平喘作用不够理想。
        ④其他作用淫羊藿提取液对家兔有降压作用,小量使尿分泌增加,大量则反而抑制之,对离体兔肠有抑制作用,离体子宫则先兴奋后抑制,口服能使高血糖大鼠血糖下降,淫羊藿中含有维生素E(鸡鉴定法)。
        仙灵脾(箭叶淫羊藿)煎剂及醇提溶液对麻醉家兔、正常和肾型高血压大白鼠都可使血压下降,关于仙灵脾的降压原理有认为主要是由于周围血管扩张所致,也有认为主要由于血管运动中枢的抑制。
       二仙合剂(仙灵脾、黄柏、当归、知母、仙茅、巴戟天)对麻醉猫、犬的急性实验及高血压犬均表现降压作用,对大白鼠神经型、肾型、睾丸切除型高血压具有显著降压作用,对大白鼠肾上腺烫伤型及卵巢切除型的降压不显著,经初步分析二仙合剂中以黄柏和仙灵脾为主要降压成分。
       
    【毒性】日本产淫羊藿能使蛙的瞳孔扩大,使小白鼠随意运动增加,反射机能亢进,往往发生轻度痉挛,遂至呼吸停止而死,心脏于呼吸停止后一定时间内持续搏动。

    在《中药大辞典》里,对淫羊藿的种列举了:淫羊藿Epimedium grandiflorum Morr.、心叶淫羊藿Epimedium brevicornum Maxim.、箭叶淫羊藿Epimedium sagittatum (Sieb.et Zucc.) Maxim. 三种,同时指出了一种地方用药,就是云南地区使用的尖叶淫羊藿Epimedium acuminatum Franch.。

    (淫羊藿,又名短角淫羊藿,Epimedium brevicornum )

    在国家《药典》2000年版2部里,对淫羊藿的种列举了:本品为小檗科植物淫羊藿Epimedium brevicornum Maxim.、箭叶淫羊藿Epimedium sagittatum (Sieb.et Zucc.) Maxim. 、柔毛淫羊藿Epimedium pubescens Maxim.、巫山淫羊藿Epimedium wushanense T.S.Ying、或朝鲜淫羊藿Epimedium koreanum Nakai 的干燥地上部分。

    (箭叶淫羊藿,Epimedium sagittatum )

    观察以上两部典籍的描述,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关于淫羊藿。《中药大辞典》里淫羊藿的拉丁学名是:Epimedium grandiflorum Morr.,在《新编拉汉英植物名称》里改称“大花淫羊藿”,而大花淫羊藿并没有进入国家药典2000年版。

    (柔毛淫羊藿Epimedium pubescens )

    2、关于心叶淫羊藿。《中药大辞典》里的拉丁学名是:Epimedium brevicornum Maxim.,到国家《药典》2000年版2部里改称淫羊藿,但在〈新编拉汉英植物名称〉里称“短角淫羊藿”。

    (巫山淫羊藿Epimedium wushanense )

    3、关于箭叶淫羊藿。《中药大辞典》和国家《药典》在中文名称和拉丁学名上完全一致,而在《新编拉汉英植物名称》里却称“三枝九叶草”。

    (朝鲜淫羊藿Epimedium koreanum )

    4、关于尖叶淫羊藿。《中药大辞典》就把它列入地区用药,所以,显然不可能进入国家〈药典〉。

    5、国家〈药典〉在淫羊藿、箭叶淫羊藿的基础上,新增加了柔毛淫羊藿、巫山淫羊藿、朝鲜淫羊藿,因此,国家承认的淫羊藿的种,目前为5种。


    【植物形态】①淫羊藿多年生草本,高30~40厘米。
       根茎长,横走,质硬,须根多数。
       叶为2回3出复叶,小叶9片,有长柄,小叶片薄革质,卵形至长卵圆形,长4.5~9厘米,宽3.5~7.5厘米,先端尖,边缘有细锯齿,锯齿先端成刺状毛,基部深心形,侧生小叶基部斜形,上面幼时有疏毛,开花后毛渐脱落,下面有长柔毛。
       花4~6朵成总状花序,花序轴无毛或偶有毛,花梗长约1厘米;基部有苞片,卵状披针形,膜质;花大,直径约2厘米,黄白色或乳白色;花萼8片,卵状披针形,2轮,外面4片小,不同形,内面4片较大,同形;花瓣4,近圆形,具长距;雄蕊4;雌蕊1,花柱长。
       蓇葖果纺锤形,成熟时2裂。
       花期4~5月。
       果期5~6月。
        生长于多荫蔽的树林及灌丛中。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江苏、江西、湖南、广西、四川、贵州、陕西、甘肃。
        ②心叶淫羊藿多年生草本,高30~40厘米。
       形与上种相似,但小叶片卵圆形或近圆形,长2.5~5厘米,宽2~4厘米,先端宽阔锐尖,边缘具锯齿,基部深心形,侧生小叶不对称,外侧有小尖头。
       花成聚伞状圆锥花序,花梗有腺毛;花通常白色。
       花期6~7月。
       果期8月。
        生于阴湿的山沟中。
       分布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广西、湖南、安徽等地。
        ③箭叶淫羊藿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
       根茎匍行呈结节状。
       根出叶1~3枚,3出复叶,小叶卵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4~9厘米,宽2.5~5厘米,先端尖或渐尖,边缘有细刺毛,基部心形,侧生小叶基部不对称,外侧裂片形斜而较大,三角形,内侧裂片较小而近于圆形;茎生叶常对生于顶端,形与根出叶相似,基部呈歪箭状心形,外侧裂片特大而先端渐尖。
       花多数,聚成总状或下部分枝而成圆锥花序,花小,直径仅6~8毫米,花瓣有短距或近于无距。
       花期2~3月。
       果期4~5月。
        生于山坡竹林下或路旁岩石缝中。
       分布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四川、台湾、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以上几种植物的根茎(淫羊藿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在云南地区应用的淫羊藿,其原植物为尖叶淫羊藿,叶为3小叶或单叶,小叶片狭长,叶背有柔毛。
       总状花序具10~15朵花,小花梗长而无毛,距较内部的花萼长一倍。
       
    【采集】夏、秋采收,割取茎叶,除去杂质,晒干。

    【药材】①淫羊藿(又名:大叶淫羊藿) 干燥茎细长圆柱形,中空,长20~30厘米.棕色或黄色,具纵棱,无毛。
       叶生茎顶.多为一茎生三枝,一枝生三叶。
       叶片呈卵状心形,先端尖,基部心形。
       边缘有细刺状锯齿,上面黄绿色,光滑,下面灰绿色,中脉及细脉均突出。
       叶薄如纸而有弹性。
       有青草气,味苦。
        ②心叶淫羊藿(又名:小叶淫羊藿)叶片为圆心形,先端微尖。
       其他与淫羊藿同。
        ③箭叶淫羊藿叶片为箭状长卵形,革质;叶端渐尖呈刺状,叶基箭形。
       其他与淫羊藿同。
        以上药材均以梗少、叶多、色黄绿、不破碎者为佳。
        产陕西、辽宁、山西、湖北、四川、广西等地。

  •  

  •  

  • 石斛--------虚热,阴伤目暗

     

    石斛 (《本经》)
    【异名】林兰、禁生(《本经》),杜兰、石蓫(《别录》),金钗花、千年润(《纲目》),黄草(《药物出产辨》),吊兰花(《中国药植志》)。
       
    【来源】为兰科植物金钗石斛或其多种同属植物的茎。
    【化学成分】金钗石斛含石斛碱、石斛胺、石斛次碱、石斛星碱、石斛因碱、6-羟石斛星碱,尚含粘液质、淀粉。
       细茎石斛含石斛碱、石斛胺及N-甲基石斛碱(季铵盐)。
       罗河石斛含石斛宁碱。
       
    【炮制】干石斛:取干燥的石斛,用水泡约至八成透,焖润,除去残根及黑枝,切段,撞去薄膜,晒干。
       鲜石斛:临用时剪下,搓去膜质叶鞘,洗净,剪段。
        《雷公炮炙论》:凡使石斛,先去头土了,酒浸一宿,漉出,于日中曝干,却用酥蒸,从巳至酉,徐徐焙干用。
       
    【性味】甘淡微咸,寒。
        ①《本经》:味甘,平。
        ②《吴普本草》:扁鹊:酸。
       李当之:寒。
        ③《别录》:无毒。
        ④《滇南本草》:性平,味甘淡。
        ⑤《纲目》:甘淡微咸。
        ⑥《药品化义》:味苦,性凉。
       
    【归经】入胃、肺,肾经。
        ①《纲目》:足太阴脾、足少阴右肾。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胃、肾二经。
        ③《本草经疏》:入足阳明、少阴,亦入手少阴。
        ④《药品化义》:入肺、肾、胃三经。
       
    【功用主治-石斛的功效】生津益胃,清热养阴。
       治热病伤津,口干烦渴,病后虚热,阴伤目暗。
        ①《本经》: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
        ②《别录》:益精,补内绝不足,平胃气,长肌肉,逐皮肤邪热疿气,脚膝疼冷痹弱,定志除惊。
        ③《僧深集方》:囊湿精少,小便余沥者,宜加之。
        ④《药性论》:益气除热。
       主治男子腰脚软弱,健阳,逐皮肌风痹,骨中久冷,虚损,补肾积精,腰痛,养肾气,益力。
        ⑤《日华子本草》:治虚损劣弱,壮筋骨,暖水脏,益智,平胃气,逐虚邪。
        ⑥《本草衍义》:治胃中虚热。
        ⑦《纲目》:治发热自汗,痈疽排脓内塞。
        ⑧《药品化义》:治肺气久虚,咳嗽不止。
        ⑨《本草备要》:疗梦遗滑精。
        ⑩《纲目拾遗》:清胃除虚热,生津,已劳损,以之代茶,开胃健脾。
       定惊疗风,能镇涎痰,解暑,甘芳降气。
        ⑾《本草再新》:理胃气,清胃火,除心中烦渴,疗肾经虚热,安神定惊,解盗汗,能散暑。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须久煎),2~4钱(鲜者0.5~1两);熬膏或入丸、散。
       
    【宜忌】①《本草经集注》:陆英为之使。
       恶凝水石、巴豆。
       畏僵蚕、雷丸。
        ②《百草镜》:惟胃肾有虚热者宜之,虚而无火者忌用。
       
    【贮藏】干品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鲜品置阴凉潮湿处,防冻。
       
    【选方】①治温热有汗,风热化火,热病伤津,温疟舌苔变黑:鲜石斛三钱,连翘(去心)三钱,天花粉二钱,鲜生地四钱,麦冬(去心)四钱,参叶八分。
       水煎服。
       (《时病论》清热保津法) ②治中消:鲜石斛五钱,熟石膏四钱,天花粉三钱,南沙参四钱,麦冬二钱,玉竹四钱,山药三钱,茯苓三钱,广皮一钱,半夏一钱五分。
       甘蔗三两,煎汤代水。
       (《医醇腆义》祛烦养胃汤) ③治眼目昼视精明,暮夜昏暗,视不见物,名曰雀目:石斛、仙灵脾各一两,苍术(米泔浸,切,焙)半两。
       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空心米饮调服,日再。
       (《圣济总录》石斛散) ④治神水宽大渐散,昏如雾露中行,渐睹空中有黑花,渐睹物成二体,久则光不收,及内障神水淡绿色、淡白色者:天门冬(焙)、人参、茯苓各二两,五味(炒)半两,兔丝子(酒浸)七钱,干菊花七钱,麦门冬一两,熟地黄一两,杏仁七钱半,干山药、枸杞各七钱,牛膝七钱半,生地黄一两,蒺藜、石斛、苁蓉、川芎、炙草、枳壳(麸炒),青葙子、防风、黄连各五钱,草决明八钱,乌犀角半两,羚羊角半两。
       为细末,炼蜜丸,桐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温酒、盐汤任下。
       (《原机启微》石斛夜光丸)种类:【植物形态】①金钗石斛(《本草衍义》) 多年生附生草本,高30~50厘米。
       茎丛生,直立,直径1~1.3厘米,黄绿色,多节,节间长2.5~3.5厘米。
       叶无柄,近革质,常3~5片生于茎的上端;叶片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6~12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钝,有偏斜状的凹缺,叶脉平行,通常9条,叶鞘紧抱于节间,长1.5~2.7厘米。
       总状花序自茎节生出,通常具花2~3朵;苞片膜质,小,卵形;花甚大,下垂,直径6~8厘米;花萼及花瓣白色,末端呈淡红色;萼片3,中萼片离生,两侧萼片斜生于蕊柱足上,几相等,长圆形,长3.5~4.5厘米,宽1.2~1.5厘米,先端急尖或钝形;花瓣卵状长圆形或椭圆形,与萼片几等长,宽2.1~2.5厘米,唇瓣生于蕊柱足的前方,近圆卵形,长4~4.5厘米,宽3~3.5厘米,先端圆形,基部有短爪,下半部向上反卷包围蕊柱,两面被茸毛,近基部的中央有一块深紫色的斑点;合蕊柱高6~7毫米,连足部长约12毫米;雄蕊呈圆锥状,花药2室,长约3毫米,花粉块4,蜡质。
       蒴果。
       花期5~6月。
        附生于高山岩石或森林中的树干上。
       分布四川、贵州、云南、湖北、广西、台湾等地。
       此外,各地尚有栽培。
        ②长爪石斛与上种近似,主要区别为本种茎的节间膝曲或明显地加粗,因此全形稍呈连珠状;花淡紫色。
        分布广西、广东、台湾等地。
        ③铁皮石斛,又名:霍山石斛。
        茎丛生,直立,高5~30厘米,径约5毫米,圆柱形,基部稍细,绿色并带紫色;多节,节间长1~2厘米。
       叶少数,生于茎上部,无柄;叶片近卵形、卵状长圆形或近长圆形,长5~7厘米,宽1.5~2厘米,先端急尖而有偏斜状的凹缺,带革质;叶鞘膜质,紧抱节间,灰色,似不清洁状,干后深灰色。
       总状花序生于无叶茎的上部节上,长达6厘米,花2~5朵;苞片钻状,长5毫米左右;花淡黄绿色,草黄色或淡黄色,直径3.5~4厘米;萼片3,长约19毫米,中央萼片长圆状披针形,两侧萼片长圆状三角形,基部稍向前伸和蕊柱足连生成极短的蕊柱跟;侧生花瓣长圆形,与萼片几等长,唇瓣长圆状卵形,长约15毫米,宽约9毫米,先端急尖,中央具许多紫色或褐紫色斑点,两边反卷包围蕊柱;合蕊柱高3~3.5毫米,连足部长约10毫米;雄蕊卵形,白色,有四棱,花粉块4,稍黄色。
       蒴果长圆形,长约2.5厘米,有三棱。
        分布安徽、浙江、陕西、山西、河南、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④细茎石斛,又名:铜皮石斛,细黄草。
        与铁皮石斛很相似。
       茎高10~20厘米。
       叶长圆状披针形,长2.5~4厘米,宽7~10毫米,先端钝;叶鞘非灰色不清洁状。
       总状花序具花2~4朵;花淡黄绿色,直径约2厘米;中央萼片线状披针形,两侧萼片稍带镰刀形;唇瓣黄绿色,中央有1褐色的斑点。
        分布浙江、安徽、广西、云南等地; ⑤重唇石斛茎直立,高25~50厘米。
       节间长2.5~3.5厘米;叶鞘紧抱节间,几与节间等长。
       总状花序生花1~3朵,下垂;花淡紫堇色,直径2~3厘米;萼片近卵形,侧生一对较中央一片稍狭,并略呈镰刀形;花瓣长圆形,唇瓣比两侧花瓣短,下陷呈短舟形,内被柔毛,先端有一突尖;合蕊柱很短,前方被长柔毛;花药深紫色。
        分布广西、广东等地。
        ⑥钩状石斛茎直立,较细,高达60厘米。
       叶互生;无柄;线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7~8厘米,宽15~20毫米,先端渐尖。
       总状花序较短,生花1~6朵;花白色,径2.5~3厘米;中央萼片卵形,长20毫米,宽6毫米,先端锐尖,侧生一对稍偏斜,蕊柱跟短囊状;花瓣长圆形,长18毫米,先端锐尖,唇瓣广卵形,长12毫米,3浅裂,急尖而先端有凹头;合蕊柱前方被毛;花丝细,花药有乳状突起。
        分布福建、广东等地。
        ⑦广东石斛,又名:铜皮兰。
        茎直立,圆柱形,细瘦,高15~30厘米。
       叶线状长圆形,长3~5厘米,宽8~12毫米,先端钝或急尖,有偏斜状凹缺。
       花白色,开后经日即变黄色,有香气,直径约7厘米,通常1~2朵生于茎的上部;中央1片花萼长圆状披针形,侧生1对萼片披针形;花瓣椭圆状长圆形,唇瓣狭卵形,基部有鲜绿色斑点;合蕊柱短;雄蕊近圆形,具有乳状突起。
        分布广西、广东等地。
        ⑧细叶石斛茎直立,细,高15~30厘米,直径3~6毫米,节间长约2.5厘米,有的节上生出细小的分枝。
       叶天柄;线形,长4~8厘米,宽4~6毫米,先端钝,有偏斜的微凹缺。
       总状花序腋生,生花1~2朵;花黄色下垂;苞片卵状;总花梗长8~12毫米;萼片与花瓣几同形,长圆形;唇瓣3浅裂,基部有1短阔的爪;合蕊柱高4~4.5毫米。
       花期7月。
        生于高山。
       分布广西、云南、四川等地。
        ⑨罗河石斛,又名:小黄草。
        茎直立,圆柱形,细皮,高25~27厘米,节间长1.3~2.3厘米。
       叶鞘膜质,管状,抱茎;叶长圆形,长3.5~6厘米,宽1~1.5厘米,两端均尖。
       花黄色,数朵单生于无叶的茎的上部;中央萼片椭圆形,两侧萼片斜椭圆形;花瓣椭圆形,唇瓣倒卵形,铺平时长2厘米,宽1.7厘米,有肉质乳突状突起,前缘有不规则锯齿;合蕊柱高3.5毫米,蕊柱足长7毫米。
       花期6月。
        附生于山谷的岩石上。
       分布广西。
        ⑩美花石斛茎圆柱形,高10~15厘米,直径5~7毫米,基部略细。
       叶无柄,长圆状披针形,长4~6厘米,宽1.2~1.8厘米。
       花单生;淡粉红色;苞片小;中央萼片长圆状披针形,两侧萼片近筒形,蕊柱跟囊状;花瓣椭圆形,唇瓣3浅裂,先端微凹或近圆形,边缘流苏状,中央被毛;合蕊柱极短。
        分布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⑾小美石斛,又名:矮石斛、黑节草。
        茎呈假鳞茎状,纺锤形,高4~7.5厘米,中间直径约1.5厘米,通常3节,外被黑色长硬毛。
       叶2~4枚,长圆形或椭圆次长圆形,长2~5厘米,宽1~1.8厘米,先端急尖,具偏斜的微凹头。
       总状花序生于有叶的茎上;花白色,1~3朵,总花梗长1.8~2厘米;中央萼片椭圆状长圆形,两侧萼片近三角形,蕊柱跟广囊状;花瓣卵状长圆形,唇瓣3裂,中央裂片倒心形,两侧裂片近圆形;合蕊柱高5~6毫米。
        分布云南。
       
    【采集】全年均可采挖,但以秋后采挖者质量好。
       采回后如保存鲜用时,在春、秋季则应及时栽培于细砂石中,放置阴湿处,经常浇水使根部保持湿润。
       在冬天应平放于竹筐内,上盖蒲包,但应注意空气流通。
       干石斛一般系将鲜石斛剪去须根,洗净,晒干或烘干;在广西地区先用开水烫过,趁热边搓边晒(或烘)至全郎干燥为止。
       耳环石斛:加工时,拣长约4厘米的鲜石斛,修去部分须根,洗净,晾干,然后放入铁锅内,均匀炒至柔软,趁热搓去薄膜状叶鞘,放置略通风处,两天后置于有细眼的铅皮盘内,下面用适当的微火,在离盘约一尺处,微微加温,用手使之弯成螺旋形或弹簧状,再晾干,如此反复进行2~3次,至干燥为止。
       
    【药材】本品因品种及加工方法不同,通常分为金钗石斛、黄草石斛、小黄草石斛、耳环石斛及鲜石斛等效种。
        ①金钗石斛为植物金钗石斛的加工品。
       干燥茎长约20~45厘米,直径约1~1.5厘米,基部为圆柱形,中部及上部为扁圆柱形,茎节微向左右弯曲,表面金黄色而微带绿色,有光泽,具纵沟纹,节明显,棕色,有时节部稍膨大,节间长约2.5~3厘米,向上渐短。
       体轻而质致密,易折断,断面类白色,散布有深色的小点。
       气无,味苦,嚼之带粘性。
       以身长、色金黄、质致密、有光泽者为佳。
        ②黄草石斛为铁皮石斛、罗河石斛、广东石斛、细茎石斛等的加工品。
       干燥茎长一般在30厘米以上,直径约3~5毫米,圆柱形,略弯曲,表面金黄色而略带绿色,有光泽,具深纵沟纹,节明显,节间长约2~3.5厘米。
       横切的厚片断面类圆形,边缘有多数角棱,形成齿轮状,中间散布有类白色小点。
       气无,味微苦,嚼之略带粘性。
       以条匀、金黄色、致密者为佳。
        ③小黄草石斛为美花石斛、罗河石斛、细叶石斛的加工品。
       干燥茎长一般在30厘米以下,直径约2~2毫米,多弯曲盘绕成团,表面有细密纵纹理,金黄色而略带绿色,有光泽,节间长约1~1.5厘米,断面类圆形,略带粉性。
       以卷曲、节密、金黄色、富粉质,嚼之有甘凉味、粘性足者为佳。
        ④耳环石斛又名:枫斗。
       为石斛属多种植物的茎经特殊加工制成。
       ㈠西枫斗,干燥茎扭曲呈螺旋形或弹簧形;一般可见有1~4个旋纹,长约1~1.5厦米,直径约3毫米,一端可见茎基及残留的短须根,称龙头,另一端为茎的尖端,称凤尾,表面黄绿色,有细纵纹理,节明显或有时不明显。
       气无;味淡。
       以条粗肥、旋纹少、有头吊、富粉质者为佳。
       又以所用原料不同又可分为铁皮枫斗(铁皮石斛制成)、铜皮枫斗(细茎石斛制成)、云南枫斗(小美石斛制成)等。
       ㈡圆枫斗,用铁皮、细茎、小美等石斛长于8厘米的茎而不适宜加工成西枫斗者,将其剪成5厘米左右的长度,在微火上烘干,同时扭卷成圆形,如钟表发条状。
       ㈢结子斗,用铁皮石斛的茎节剪断,烘干时打成纽结状。
       商品枫斗还有直条枫斗、葫芦斗、生川斗、广霍斗等等规格名称。
        ⑤鲜石斛金钗型的鲜石斛茎呈稍扁的圆柱形,基部较细,直径约1~1.5厘米,表面黄绿色,光滑,有纵棱,节明显,节上有棕黄色的环,节基部包围有灰色膜质的叶鞘,长度约占节间的1/2。
        黄草型的鲜石斛茎呈圆柱形,肉肥厚。
       常见的有:㈠铁皮石斛:外皮黑绿色,茎较短壮,粗细均匀,节略弯曲;叶片瓜子形,质厚,叶鞘紧包于节间。
       嚼之有浓厚粘性,味淡。
       品质好。
       ㈡细茎石斛:外皮黄绿色,茎较瘦长,叶亦较长,质薄,叶鞘易剥离,节直。
       嚼之粘性较薄,味淡。
       品质较差。
       ㈢爪兰石斛:外皮绿色,茎粗细不均匀,常两端细,中间粗,叶较长。
       嚼之有苦味。
       品质略次。
       鲜石斛均以青绿色或黄绿色、肥满多汁、嚼之发粘者为佳。
        以上各种石斛,主产四川、贵州、广西、广东、云南、湖北。
       此外,安徽、湖南、江西、福建、浙江、陕西、河南等地亦产。
       
  •  

  •  

  • 续断------不孕\补肝肾

     

    【续断的功效介绍】:
    续断 (《本经》)
    【异名】龙豆,属折(《本经》),接骨、南草(《别录》),接骨草(《卫生易简方》),川断(《临证指南》)。
    【简介】
    续断为川续断科植物续断或川续断的根。
        【功用】补肝肾,续筋骨,行血脉。为治疗肝肾亏虚的腰痛,腰膝酸痛,足软无力及筋伤骨折,骨节疼痛等症的常用药物。还能安胎,治胎动不安,胎漏下血等。
        
        【性味归经】性微温,味甘、苦、辛。归肝、肾经。
        【用量用法】常用 10~15克。或人丸、散、酒剂。
        【现代研究】续断含当归苷、马钱子苷、茶莱笑苷、三萜皂苷、多种挥发油及常春藤皂苷元、胡萝卜苷、蔗糖及钛等。续断具有抗维生素E缺乏症的作用,并能促进去卵巢小鼠子宫的生长发育,又能促进乳汁分泌。对外伤肿痛、痈肿有止血、镇痛、促进组织再生的作用。对肺炎球菌及阴道滴虫有抑制作用。
        【进补应用】1.肾虚腰、腿疼痛)11续断 15克,牛膝 15克,木瓜15克。水煎服,每日1剂。亦可与杜仲、菟丝子、狗脊同用,则疗效更佳。
        2.风湿性关节炎 续断、五香血藤、老君须各9克,小血藤、威灵仙,徐长卿各6克,大风藤3克。水煎服,每日1剂。
        3.男子不育症 续断9克,杜仲9克,枸杞子9克,菟丝子 12克,黄精 12克,鹿角胶(烊化冲服)12克。水煎服,每日l剂,连服1~3个月。
        4.女子不孕症 续断12克,当归12克,杜仲9克,巴朝天9克,淫羊蕾9克。水煎服,每天1剂,连服1~3个月。
        5.跌打损伤,闪扭骨折 单用续断全草适量,捣烂外敷患处,有活血止痛之效。或用续断30克,自然铜60克,白酒500克。浸泡7日后饮用,以治筋伤骨折。
        6.胎动不安 续断、杜仲各60克。制成丸剂,每服9克,每日 3次。或用续断、阿胶、桑寄生各60克,菟丝子120克。制成九剂,每服9克,每日3次。
        亦可用续断、桑寄生、女贞子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剂。治先兆流产,有预防保健之效。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扭挫伤 续断、红花、生大黄、栀子、乳香、没药、赤芍、白芷各20g, 桃仁8g, 芙蓉叶25g, 晒干共研极细末, 过筛装瓶备用.用时取药末适量, 用75%乙醇或高粱酒调成糊状, 敷於患处, 2~3日换药1次, 治疗跌打损伤效果显著.【四川中医 1987;5(12):47】

      2.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当归、续断、千年健各25g, 炒白芍、木通、独活、附子各15g, 生黄芪40g, 生甘草、胆南星各7.5g, 蜈蚣2条, 炙马钱子3g .水煎服.30剂为1疗程.服药期间可适当活动, 避免卧床休息, 严重高血压、心脏病及孕妇忌服.治疗1800例, 结果:临床痊愈1021例, 显效574例, 有效205例.【辽宁中医杂志 1991;18(10):28】

      3. 防治习惯性流产 

      a. 菟丝子15g、川断15g、桑寄生10g、阿胶(烊化)10g、太子参15g、焦白术9g、山药10g、炙甘草3g、白芍15g, 水煎服2次, 每日1剂.气虚者加重太子参、焦白术用量;血虚者加何首乌、枸杞子;阴虚者加生地、麦冬、黄芩、女贞子、旱莲草;阳虚者加杜仲、巴戟天、重用菟丝子;情志不调者加合欢皮、珍珠母;阴道流血多者加仙鹤草、侧柏炭等.治疗先兆流产44例, 有效43例, 无效1例.【中医杂志 1983;(12):24】

      b. 菟丝子24g, 桑寄生、川续断各12g, 阿胶15g.随证加减.服药时间在阴道出血期, 或在原月经期作预防性服药.用於保胎20例, 结果:治愈15例, 显效2例, 无效3例.【浙江中医杂志 1991;26(7):317】

      c. 党参、黄芪、山药、杜仲、枸杞、续断、阿胶(烊化)、苏梗、黄芩、白芍各15g, 白术20g, 砂仁3g, 甘草9g.水煎450ml, 分3次饭前服.阴道出血者加醋炒荆芥15g;有滑胎史腰酸腹痛明显者加高丽参10g(另煎炖);有滑胎史者, 未孕时以本方10剂, 配红糖2000g, 高丽参10~15g, 熬膏分次服用, 已孕则每月初服上方3~5剂, 连服4~5个月, 同时禁房事及重体力劳动, 阴道出血者卧床休息并禁辛辣食物.用於治疗胎漏、胎动不安、滑胎93例, 结果:有效89例, 无效4例.【湖北中医杂志 1991;13(2):20】

      方剂选用:

      1. 治疗腰痛并脚酸腿软:续断二两, 破故纸、牛膝、木瓜、萆薢、杜仲各一两.上为细末, 炼蜜为丸桐子大.空心无灰酒下五、六十丸.(《扶寿精方》续断丸)

      2. 治疗老人风冷, 转筋骨痛:续断、牛膝(去芦, 酒浸).上为细末, 温酒调下二钱, 食前服.(《魏氏家藏方》续断散)

      3. 治疗妊娠胎动两三月堕:川续断(酒浸)、杜仲(姜汁炒去丝)各二两.为末, 枣肉煮烊, 杵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 米饮下.(《本草纲目》)

      4. 治疗滑胎:菟丝子四两(炒、炖), 桑寄生二两, 川续断二两, 真阿胶二两.上药将前三味轧细, 水化阿胶和为丸一分重(干足一分).每服二十丸, 开水送下, 日再服.(《医学衷中参西录》寿胎丸)

      5. 治疗乳汁不行:川续断五钱, 当归、川芎各一钱五分, 麻黄、穿山甲(火煅)各二钱, 天花粉三钱.水二大碗, 煎八分, 食后服.(《本草汇言》)

      6. 治疗产后血运, 心腹鞕, 乍寒乍热:续断三两, 粗捣筛, 每服二钱匕, 以水一盏, 煎至七分, 去滓温服.(《圣济总录》续断汤)

      7. 治疗乳痈初起可消, 久患可愈:川续断八两(酒浸, 炒), 蒲公英四两(日干, 炒).俱为末, 每早晚各服三钱, 白汤调下.(《本草汇言》)

      配伍效用:

      续断配伍艾叶 二药炒用均能止血安胎, 相伍为用, 有补益肝肾、止血安胎之功效, 用於治疗肝肾不足所致之胎漏下血, 或崩漏等症.

      续断配伍杜仲 二者均有补肝肾、强筋骨之功, 炒用能止血安胎.但续断兼能通血脉, 补而善走;杜仲温补力较强, 补而不走.二者相须为用, 功效更著, 用於治疗肝肾不足之腰膝酸软、疼痛、乏力;或胎动不安、胎漏下血以及腰膝疼痛因风湿所致者.

      续断配伍骨碎补 二药皆有行血止痛、续筋接骨之功.相伍为用, 其效更著, 用於治疗扭伤、骨折肿痛.

      续断配伍女贞子 二者均为补益肝肾之品.但续断偏补肾阳, 补而善走;女贞子偏补真阴.相伍为用, 阴阳双补, 其补肝益肾之功效更著, 用於治疗女子性欲低下、阴道干涩等症.

      续断配伍桑寄生 二者均有补肝益肾、强壮筋骨、安胎之功.但续断补肝肾、利关节、温补肾阳;桑寄生益血脉、祛风湿、滋阴养血.相伍为用, 共奏补肝益肾、祛风胜湿、通利关节、补肾安胎之功效, 用於治疗肝肾不足之胎动不安、胎漏以及痹证日久、腰膝疼痛因肝肾不足或兼有风湿所致者.

      【注意事项】

      宜忌:续断炒制后其辛散之性较缓, 而补力较胜, 功偏固冲任, 止崩带.因此, 冲任不固之崩漏带下及妊娠下血, 胎动不安等症均宜用炒续断.

      `地黄为之使.恶雷丸.'(《本草经集注》)

      `初痢勿用, 怒气郁者禁用.'(《得配本草》)

      毒副作用:临床曾有患者用本品15g煎服1小时后, 感觉全身瘙痒、皮肤发红、迅速出现小片斑丘疹1例的报告.

      【医家论药】

      `续断, 补续血脉之药也.大抵所断之血脉非此不能续, 所伤之筋骨非此不能养, 所滞之关节非此不能利, 所损之胎孕非此不能安, 久服常服, 能益气力, 有补伤生血之效, 补而不滞, 行而不泄, 故女科、外科取用恒多也.'(《本草汇言》)

      `续断, 用其苦涩.其味苦而重, 故能入血分, 调血脉, 消肿毒、乳痈、瘰疬、痔瘘, 治金损跌伤, 续筋骨血脉;其味涩, 故能治吐血、衄血、崩淋、胎漏、便血、尿血, 调血痢, 缩小便, 止遗精带浊.佐之以甘, 如甘草、地黄、人参、山药之类, 其效尤捷.'(《本草正义》)

      `续断, 苦养血脉, 辛养皮毛, 善理血脉伤损, 接续筋骨断折, 故名续断.外消乳痈、瘰疬, 内清痔漏、肠红, 以其气和味清, 胎产调经, 最为稳当.且苦能坚肾, 辛能润肾, 可疗小便频数, 精滑梦遗, 腰背酸疼, 足膝无力, 此皆肾经症也.若同紫菀用之, 调血润燥, 治血枯便闭, 大能宣通血气而不走泄.'(《药品化义》)

      `续断, 实疏通气血筋骨第一药也.第因气薄而见精脱、胎动、溺血、失血等症, 则又深忌, 以性下流者故耳.功与地黄、牛膝、杜仲、巴戟相等, 但有温补细微之别, 不可不知.'(《本草求真》)

      `续断, 其气温和, 气味俱厚, 故兼入气血, 能宣通百脉, 通利关节, 凡经络筋骨血脉诸病, 无不主之, 而通痹起痿, 尤有特长.又其味苦而涩, 能行能止, 则疗崩漏、带下、血痢、淋浊, 而女科之胎产经带, 奇经八脉诸病及伤科?闪跌仆诸证, 外疡痈肿溃腐, 支节酸疼, 屈伸不利等病, 类皆赖以成功, 其效甚宏, 其用颇广, 加以呈功颇捷, 而性又柔和, 无燥烈刚暴之弊.'(《本草正义》)

      `续断, ……续筋骨、调血脉, 能疗跌扑损伤.消肿毒、生肌肉, 会理金疮痈疡.乳痈瘰疬殊功, 肠风痔瘘立效.与女真实同用, 缩小便频数.与淮山药同用, 固精滑梦遗.犹暖子宫, 能育妊孕.'(《药鉴》)

  • 补骨脂-----骨髓伤败,肾冷精流

     

    【补骨脂的功效介绍】: 补骨脂



      补骨脂







    【中文名】补骨脂(《雷公炮炙论》)
    【类 别】果实类补骨脂
    【异名】胡韭子(徐表《南州记》),婆固脂、破故纸(《药性论》),补骨鸱(《本草图经》),黑故子、胡故子(《中药志》),吉固子(《江西中药》)。
       
    【来源】为豆科植物补骨脂的果实。
       
    【植物形态】补骨脂一年生草本,高40~90厘米,全体被黄白色毛及黑褐色腺点。

       茎直立,枝坚硬,具纵棱。
       叶互生,枝端常侧生小叶1片;叶阔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长4~11厘米,宽3~8厘米,先端圆形或钝,基部心形、斜心形或圆形,边缘有粗阔齿,叶两面均有显著的黑色腺点;叶柄长2~4厘米,小叶柄长2~3毫米,被白色绒毛;托叶成对,三角状披针形,长约1厘米,膜质。
       花多数,密集成穗状的总状花序;花轴腋生,长约6~10厘米;萼钟状,基部连合成管状,先端5齿,被黑色腺点;花冠蝶形,淡紫色或黄色,旗瓣倒阔卵形,翼瓣阔线形,龙骨瓣长圆形,先端钝,稍内弯;雄蕊10,1束,花药小;雌蕊1,子房上位,倒卵形或线形,花柱丝状。
       荚果椭圆形,有宿存花萼,果皮黑色,与种子粘贴;种子1,气香而腥。
       花期7~8月。
       果期9~10月。
        栽培或野生。
       分布河南、安徽、广东、陕西、山西、江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采集】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取果穗,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药材】干燥果实呈扁椭圆形或略似肾形,长3~5毫米,直径2~4毫米,厚约1.5毫米,中央微凹,表面黑棕色:粗糙,具细微网状皱纹及细密腺点,少数果实外有淡灰棕色的宿萼。
       果皮薄,与种皮不易分离。
       剥开后内有种仁1枚,具子叶2片,淡棕色至淡黄棕色,富含油脂。
       气微香,味苦。
       以粒大、色黑。
       饱满、坚实、无杂质者为佳。
        主产四川、河南、陕西、安徽等地。
       
    【化学成分】果实含挥发油约20%、有机酸、一种甲基糖甙、碱溶性树脂、不挥发性萜类油、皂甙。
       种子含香豆精类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共约1.1%、黄酮类补骨脂黄酮、甲基补骨脂黄酮、异补骨脂黄酮和查耳酮类补骨脂查耳酮、异补骨脂查耳酮、单萜烯酚衍生物补骨脂酚;尚含挥发油、树脂、脂肪油。

       花含脂肪油、挥发油、甾醇、生物碱等。
       本植物还含棉子糖。
       
    【药理作用】①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补骨脂果实中的一种查耳酮(补骨脂乙素),可扩张豚鼠、兔、猫、大鼠离体心脏的冠状血管,其作用较凯林强4倍,并能对抗脑垂体后叶素对冠脉的收缩作用;但对总外周血管阻力影响不大,说明它扩张冠脉具有较高的选择性。
       补骨脂素的衍化物能增加犬冠状动脉及末梢血管的血流量。
       补骨脂乙素还能加强豚鼠及大白鼠心收缩力,兴奋蛙心,并对抗乳酸引起的蛙心心力衰竭。
       对心肌氧消耗量增加不明显,但提高呼吸商,对心肌氧化磷酸化,心肌内糖原和乳酸的影响不大,因此不促进心肌内无氧代谢。
       缓慢给药毒性很低。
        ②抗菌作用补骨脂种子提取液在试管内对葡萄球菌以及抗青霉素等抗菌素的葡萄球菌均有抑菌作用;补骨脂在沙保罗氏培养基上对霉菌有一定的作用,酊剂较煎剂作用强。
       种子的石油醚提出物对蚯蚓有抑制作用,故可能有驱虫作用。
        ③补骨脂粗提取液能治疗白癜风、牛皮癣,可局部应用及内服,现已知其有效成分为补骨脂素,毒性很小,需大剂量才会形成畸胎(大鼠、豚鼠实验)。
       同属植物P.leguminosea种子中的提取物,对兔有光致敏作用,可治疗白癜风。
        ④对平滑肌的影响补骨脂种子提取液对离体及在位肠管有兴奋作用,对离体豚鼠子宫则松弛。
        ⑤雌激素样作用每天给予雌鼠(切除卵巢鼠及正常鼠)补骨脂种子的干粉0.35克或0.175克(混于饮食中),可增加阴道角化,此作用为可逆性,0.25克可使未成熟雌鼠阴道开放,此雌性激素样作用极弱,补骨脂素无此作用;以0.35克种子的粉剂喂饲37~77天,能伤害成年雌鼠生育力,但转变正常饮食后一周即可恢复,喂饲雄鼠46天则无影响。

       
    【炮制】补骨脂:簸净杂质,洗净,晒干。
       盐补骨脂:取净补骨脂用盐水拌匀,微润,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鼓起,取出,晾干。
       (每补骨脂100斤。
       用盐2斤8两,加适量开水化开澄清)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补骨脂,用酒浸一宿后,漉出,却用东流水浸三日夜,从巳至申出,日干用。
        ②《日华子本草》:补骨脂,入药微炒用。
       
    【性味】辛,温。
        ①《雷公炮炙论》:性毒。
        ②《药性论》:味苦辛。
        ③《开宝本草》:味辛,大温,无毒。
        ④《现代实用中药》:味辛苦而甘。
       
    【归经】入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肾经。
        ②《本草汇言》:入手厥阴、足太阴及命门诸经。
        ③《本草经解》:入足阳明胃经、手太阴肺经、足少阴肾经。
        ④《本草撮要》:入足少阴、厥阴经。
       
    【功用主治-补骨脂的功效】补肾助阳。
       治肾虚冷泻,遗尿,滑精,小便频数,阳痿,腰膝冷痛,虚寒喘嗽。
       外用治白癜风。
        ①《药性论》:主男子腰疼,膝冷囊湿,逐诸冷痹顽,止小便利,腹中冷。
        ②《日华子本草》:兴阳事,治冷劳,明耳目。
        ③《开宝本草》:主五劳七伤,风虚冷,骨髓伤败,肾冷精流及妇人血气堕胎。
        ④《品汇精要》:固精气。
        ⑤《纲目》:治肾泄,通命门,暖丹田,敛精神。
        ⑥《玉楸药解》:温暖水土,消化饮食,升达脾胃,收敛滑泄、遗精、带下、溺多、便滑诸证。
        ⑦《医林纂要》:治虚寒喘嗽。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擦或酒浸搽。
       
    【宜忌】阴虚火旺者忌服。
        ①《海药本草》:恶甘草。
        ②《纲目》:忌诸血,得胡桃、胡麻良。
        ③《本草经疏》:凡病阴虚火动,梦遗,尿血,小便短涩及日赤口苦舌干,大便燥结,内热作渴,火升目赤,易饥嘈杂,湿热成痿,以致骨乏无力者,皆不宜服。
        ④《得配本草》:阴虚下陷,内热烦渴,眩晕气虚,怀孕心胞热,二便结者禁用。
       
    【选方】①治脾肾虚弱,全不进食:破故纸四两(炒香),肉豆蔻二两(生)。
       上为细末,用大肥枣四十九个,生姜四两,切片同煮,枣烂去姜,取枣剥去皮核用肉,研为膏,入药和杵,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盐汤下。
       (《本事方》二神丸) ②治赤白痢及水泻:破故纸一两(炒香熟),罂粟壳四两(去穰、顶蒂,新瓦上煿燥)。
       上二味,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每服一丸,水一盏化开,姜二片,枣一个,煎取七分,如小儿分作四服。
       (《百一选方》) ③治小儿遗尿:破故纸一两(炒)。
       为末,每服一钱,热汤调下。
       (《补要袖珍小儿方论》破故纸散) ④治男子女人五劳七伤,下元久冷,乌髭鬓,一切风病,四肢疼痛,驻颜壮气:补骨脂一斤,酒浸一宿,放干,却用乌油麻一升和炒,令麻子声绝即簸去,只取补骨脂为末,醋煮面糊丸如梧子大。
       早晨温酒、盐汤下二十丸。
       (《经验后方》) ⑤治下元虚败,脚手沉重,夜多盗汗。
       此药壮筋骨,益元气:补骨脂四两(炒香),菟丝子四两(酒蒸),胡桃肉一两(去皮),乳香、没药、沉香(各研)三钱半。
       炼蜜丸如梧子大。
       每服二、三十丸,空心盐汤温酒任下,自夏至起,冬至止,日一服。
       (《局方》补骨脂丸) ⑥定心,补肾:破故纸二两(隔纸炒令香熟),白茯苓一两(去皮)。
       上二味为细末,用没药半两,捶破,以无灰酒浸,高没药一指许,候如稠饧状,搜前二味,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随食汤下;如没药性燥难丸,再以少酒糊同搜丸,食前服。
       (《魏氏家藏方》返精丸) ⑦治肾气虚冷,小便无度:破故纸(大者盐炒)、茴香(盐炒)。
       上等分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或百丸,空心温酒、盐汤下。
       (《魏氏家藏方》破故纸丸) ⑧治打坠腰痛,瘀血凝滞:破故纸(炒)、茴香(炒)、辣桂等分。
       为末,每热酒服二钱。
       (《仁斋直指方》) ⑨治腰疼:破故纸为末,温酒下三钱匕。
       (《经验后方》) ⑩治肾气虚弱,风冷乘之;或血气相搏,腰痛如折,起坐艰难,俯仰不利,转侧不能;或因劳役过度,伤于肾经;或处卑湿,地气伤腰;或坠堕伤损,或风寒客搏,或气滞不散,皆令腰痛;或腰间似有物重坠,起坐艰辛者,悉能治之:胡桃(去皮膜)二十个,蒜(熬膏)四两,破故纸(洒浸炒)八两,杜仲(去皮,姜汁浸炒)十六两。
       上为细末,蒜膏为丸。
       每服三十丸,空心温酒下;妇女淡醋汤下。
       常服壮筋骨,活血脉,乌髭须,益颜色。
       (《局方》青娥丸) ⑾治妊娠腰痛,状不可忍:破故纸不以多少,瓦上炒香熟,为末,嚼胡桃肉一个,空心温酒调下三钱。
       (《伤寒保命集》通气散) ⑿治牙痛日久,肾虚也:补骨脂二两,青盐半两。
       炒,研,擦之。
       (《御药院方》)
    【临床应用】①治疗子宫出血以补骨脂、赤石脂制片内服,观察300余例,止血效果在90%以上。
       但对出出血时间过长或过多的患者,需并用其它止血措施。
       对身体其它部位的出血疾病,如血友病、鼻出血、上消化道溃疡出血等,经个别试用亦见到止血效果。
       制剂及用法:用补骨脂浸膏(1:4)及赤石脂等量轧制成片。
       在月经量有增多倾向时即开始服药,每次6片(合1钱),每日3次,连服3天,必要时可适当延长。
       根据动物实验,此药的止血有效成分主要在补骨脂。
       补骨脂有较明显的缩短出血时间,减少出血员的效果;同时对子宫有明显的收缩作用,而赤石脂对子宫收缩则无明显影响。
       由此推想本品对经血过多的止血作用,可能由于药物促进子宫平滑肌收缩,而减少出血量所致。
        ②治疗银屑病用100%补骨脂溶液肌肉注射,每日1次2.5~3毫升。
       有瘙痒或皲裂者加用抗组织胺药物或局部用药。
       观察120例,临床治愈(皮疹消失,接近于健康皮肤)29例(24.2%),显效(皮疹大部分消失)48例(40%),有效(皮疹部分消失)33例(27.5%),无效10例(8.3%)。
       皮损类型与疗效有一定关系。
       皮损呈点滴状者(多为全身泛发,皮屑菲薄,属进行期),疗效较好;呈蛎壳状或斑状者(皮损散在肥厚,多属静止或退行期),疗效较差。
       儿童组患者皮损多呈泛发点滴状,病程短,属进行期,疗效最为突出。
       据观察,一般用药10次左右后,瘙痒减轻,皮屑剥脱,皮疹缩小;20~40次后疗效更显。
       如注射40~60次无效时可考虑中止治疗。
       治疗中未发现不良反应。
       此外,有用50%补骨脂注射液每日1次肌注5毫升,同时配合紫外线照射(每日一次,由2分钟开始,逐渐增至10分钟;经15次后改为隔日1次或每周2次,达月余可停止),治疗148例;结果临床痊愈103例,显效26例,有效16例,无效3例。
       但经数月后大部分病例复发,如再治仍有效。
        ③治疗白癜风以50%补骨脂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日1次5毫升;外用补骨脂液涂抹局部白斑处(从小面积开始)。
       同时用紫外线照射,开始2分钟,逐渐增至10分钟;若以日光照晒,可根据光线强弱,晒5~20分钟。
       如局部发生红肿、水疱应暂停治疗,待恢复后再用。
       颜面、手等裸露部位,硒后应将药液洗去。
       一般可持续应用数月或半年以上。
       对颜面、手、脚裸露部位,效果较慢。
       观察49例,经3~6个月后,痊愈(色素完全恢复)6例,显效(2/3恢复色素)8例,有效(部分恢复色素)23例,无效12例。
       另有单用30%补骨脂酒精浸液外涂,治疗7例,亦获不同程度疗效。
       认为本品中含有的补骨脂素,有使色素新生的作用。
        ④治疗秃发肌肉注射50%补骨脂注射液,每日1次5毫升;同时紫外线照射,由每次2分钟逐渐增至10分钟,15次后休息2周再照。
       观察45例,经3~6个月后痊愈(毛发完全恢复)16例,显效(毛发基本恢复)18例,有效(毛发部分恢复)4例,无效7例。
        ⑤治疗指、趾甲癣用补骨脂配合等量菟丝子制成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日1次5毫升,可连续数月。
       治疗4例,痊愈(水疱、鳞屑消失,指/趾甲恢复,检菌阴性)2例,显效(水疱、鳞屑消失,指/趾甲恢复2/3以上)2例。
       一般须经较长时间多次注射方能奏效。
       
    【名家论述】①《纲目》:按白飞霞《方外奇方》云,破故纸收敛神明,能使心胞之火与命门之火相通,故元阳坚固,骨髓充实,涩以治脱也。
       胡桃润燥养血,血属阴恶燥,故油以润之,佐破故纸有木火相生之妙。
       故语云,破故纸无胡桃,犹水母之无虾也。
       又破故纸恶甘草而《瑞竹堂方》青娥丸内加之何也?岂甘草能和百药,恶而不恶耶?又许叔微《本事方》云,孙真人言补肾不若补脾。
       予曰,补脾不若补肾,肾气虚弱则阳气衰劣,不能熏蒸脾胃,脾胃气寒,令人胸膈痞塞,不进饮食,迟于运化,或腹胁虚胀,或呕吐痰诞,或肠鸣泄泻,用破故纸补肾,肉豆蔻补脾,二药虽兼补,但无斡旋,往往常加木香以顺其气,使之斡旋空虚仓廪,仓廪空虚则受物矣。
        ②《本草经疏》:补骨脂,能暖水脏,阴中生阳,壮火益土之要药也。
       其主五劳七伤,盖缘劳伤之病,多起于脾肾两虚,以其能暖水脏、补火以生土,则肾中真阳之气得补而上升,则能腐熟水谷、蒸糟粕而化精微,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以荣养乎五脏,故主五脏之劳,七情之伤所生病。
       风虚冷者,因阳气衰败,则风冷乘虚而客之,以致骨髓伤败,肾冷精流,肾主竹而藏精,髓乃精之本,真阳之气不固,即前证见矣,固其本而阳气生,则前证白除。
       男子以精为主,妇人以血为主,妇人血气者,亦犹男子阳裒肾冷而为血脱气陷之病,同平男子之肾冷精流也。
        ③《本草经读》:(《开宝本草》云)堕胎者,言其人素有堕胎之病,以此药治之,非谓此药堕之也。
       盖胎藉脾气以长,藉肾气以举,此药温补脾肾,所以大有固胎之功。
       数百年来,误以黄芩为安胎之品,遂以温药碍胎,见《开宝》有堕胎二字,遽以'堕'字不作病情解,另作药功解。
       或问《本经》牛膝本文,亦有堕胎二字,岂以堕字作药功解乎?曰,彼顶'逐血气'句来,惟其善逐,所以善堕,古文错综变化,难与执一(而论)。
       
  • 长春花-----白血病,肺癌

     

  • 【长春花的功效介绍】:

    【中文名】长春花(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类 别】全草类
    【异名】雁来红、日日新(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四时春、三万花(《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
       
    【来源】为夹竹桃科植物长春花的全草。
       
    【植物形态】长春花亚灌木,高达60厘米。
       幼枝绿色或红褐色,它和叶背、花萼、花冠筒及果均被白色柔毛。
       单叶对生,长圆形或倒卵形,长4~7厘米,宽2~3厘米,先端中脉伸出成短尖。
       花1~2朵腋生;花萼绿色,5裂;花冠高脚碟状,粉红色或紫红色,长2.5~3厘米,裂片5;雄蕊5,内藏;心皮2个,分离,花柱连合.蓇葖2个,圆柱形,长2~3厘米,有种子数颗。
       花期:近全年。
       栽培,也有野生。
       分布广东、广西、云南以及长江以南各地。
        此外,尚有本植物的变种白长春花、黄长春花,亦伺等入药。
       形态与本种相似,仅花的颜色不同,前者花白色,后者花黄色。
       
    【采集】全年可采。
       
    【化学成份】含70种以上生物碱,主要有长春碱、长春新碱、阿马里新等。
       
    【性味】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微苦,凉。
       
    【功用主治-长春花的功效】凉血降压,镇静安神。
       用于高血压、火烫伤、恶性淋巴瘤、绒毛膜上皮癌、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①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镇静安神,平肝降压。
       治高血压。
        ②《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治疗何杰金氏病、恶性肿瘤。
        ③《广西药植名录》:治白血病,肺癌,绒毛膜上皮癌,淋巴肿瘤。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5钱;或提取物制成注射剂。
       
    【临床应用】用硫酸长春碱治疗何杰金氏病22例,淋巴肉瘤11例,恶性网状细胞增生、蕈样霉菌病、白血病、绿色瘤、纵隔肿瘤各1例,网状细胞肉瘤6例。
       绝大多数病例均经病理活检或血液系统检查证实。
       结果获完全消失4例,显效15例,有效12例,无效6例,恶化3例,不详3例。
       副作用:部分病例有肌痛或麻木感,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
  • 全株有毒。
    誤食會有細胞萎縮、白血球及血小板減少、四肢麻痺、無力等症狀產生。 误食会有细胞萎缩、白血球及血小板减少、四肢麻痹、无力等症状产生。 
       用药剂量一般小于每公斤体重0.6毫克。
       有些病例在用维持量时或停药后2~3周又趋复发。
       本品对恶性淋巴瘤疗效显著,疗效出现快,不需近期重复注射,副作用不大。
       用硫酸长春新碱治疗急性淋巴性白血病5例,亚急性淋巴白血病1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2例,亚急性粒缎胞性白血病1例,淋巴肉瘤10例。
       临床获完全缓解或完全消失的计有淋巴白血病2例,淋巴肉瘤1例;显效的为淋巴白血病3例,淋巴肉瘤1例。
       


  • 费菜------癔病或心悸亢进

     

    【费菜的功效介绍】:
    费菜 (《救荒本草》)
    【异名】养心草、倒山黑豆(《福建民间草药》),马三七、白三七、胡椒七(《湖南药物志》),七叶草(《闽东本草》),晏海豆爿、回生草(《福建中草药》),血草(福建晋江《中草药手册》)。
       
    【来源】为景天科植物费菜的全草或根。
       
    【植物形态】费菜多年生肉质草本。
       根状茎粗而木质。
       茎直立,高15~40厘米,圆柱形,无毛。
       叶互生,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2.5~5厘米,宽5~12毫米,中部以上最广,先端稍圆,基部楔形,边缘近先端处有齿牙,几无柄。
       聚伞花序顶生,疏松;萼片5,披针形,钝头;花瓣5,橙黄色,披针形,锐头;雄蕊10,几与花瓣等长;鳞片小;雌蕊5,离生,较雄蕊稍长。
       蓇葖果星芒状开展,带红色或棕色。
       种子倒卵形,褐色。
       花期夏季。
        生于山地岩上或河沟坡上。
       分布我国北部、中部。
       
    【采集】夏、秋采收,鲜用或晒干。
       
    【性味】酸,平。
        ①《救荒本草》:味酸。
        ②《福建民间草药》:酸,平,无毒。
       
    【归经】《闽东本草》:入心、肝、脾三经。
       
    【功用主治-费菜的功效】活血,止血,宁心,利湿,消肿,解毒。
       治跌打损伤,咳血,吐血,便血,心悸,痈肿。
        ①《福建民间草药》:抑肝宁心,清血热,疗心悸。
        ②《湖南药物志》:破血,活血,凉血。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鲜者1~2两),外用:捣敷。
       
    【宜忌】《闽东本草》:肠胃虚弱,大便溏薄者忌用。
       
    【选方】①治跌打损伤:㈠鲜费菜全草二两、(根三至四钱)。
       煎水去渣,甜酒调服;㈡鲜费菜茎、叶适量。
       切碎捣烂,稍加酒糟捣和,敷于患处。
       (江西《草药手册》) ②治肺结核咯血不止:鲜费菜叶一至二两。
       冷开水洗净,阴干,分二至三次服,每次取叶数片,放在口内咀嚼。
       开水送服;或鲜费菜叶七片,冰糖一两,放在口内咀嚼,开水送下。
       (福建晋江《中草药手册》) ③治咳血,吐血,鼻衄,齿衄:鲜费菜全草三两。
       水煎服,或捣烂加开水擂汁服。
       (江西《草药手册》) ④治大肠出血:鲜费菜一两。
       炖酒吃。
       (《贵阳民间药草》) ⑤治刀伤、火伤、毒虫刺伤:费菜全草捣烂敷伤处。
       (《湖南药物志》) ⑥治癔病或心悸亢进:鲜费菜二两,蜂蜜二两,猪心一个(不剖削,保留内部血液)。
       置磁罐内,将费菜团团塞在猪心周围,勿令倒置,再加蜂蜜冲入开水,以浸没为度。
       放在锅内炖熟,去费菜,分二次食尽。
       (《福建民间草药》) ⑦治痈肿:费菜全草。
       捣烂敷患处。
       (江西《草药手册》) ⑧治高血压、心烦面红:鲜费菜全草二两。
       水煎,酌加蜂蜜调服。
       (江西《草药手册》)  神州养心草,又称费菜、救心菜、土三七等,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药用。含有多种药用成份。其性平,味甘淡散微酸,具有养心,平肝宁心,滋阴养血活血止血之功效。其中黄酮类能使人体心脑血管舒张,促进体内血液循环,谷甾醇能阻止人体对胆醇的吸收,降低血脂,防止或延缓血管;剂墩果酸能有效保护人体肝脏,从而对老年性肝脏组织纤维化过程起到一定的延缓作用。人到50岁以后,几乎人人的心脑血管开始退化、硬变,常常出现这样那样的不适症状,如高血压,高胆固醇,胸闷,烦燥,心悸,失眠等,严重影响了人的生存质量。因此,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养心草无疑是一味防病治病的保健良药、良菜。对心脏病、高血压、中风、癔病、牙龈出血,月经量多,肝炎,跌打损伤,失眠,吐血,蛇虫咬伤,血管硬化等疾病均有一定疗效,尤其是对高血压,心脏病有显著疗效。每户栽上几十株(盆)养心草,可轮流采摘菜用、药用、晒干泡茶等,有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可不用药或少用药,且永不患中风、心肌梗塞等凶险症状,确保健康长寿。
          易种易繁易管,南方全年,北方也只冬天稍加护寒,均可正常生长,平时随剪随插,落地即生根,太阳晒不死,比红薯扦插都容易成活。一般情况下,十余天后可生根成活,成活率高达100%一盆母株全年右扩大繁殖到上千株。
          养心草作蔬菜食用、清香、可口、风味独特,一般采摘刚抽生的嫩叶,可凉拌、快炒、焖煮、煮汤等。

     


       
  • 大飞扬草------急性肠炎

     

  • 【大飞扬草的功效介绍】:
    大飞扬草 (《岭南采药录》)
    【异名】大飞羊(《生草药性备要》),飞扬、神仙对坐草、节节花、大号乳仔草、蚝刈草、猫仔癀、大乳草、木本奶草、金花草、蜻蜒草(《福建民间草药》),白乳草、过路蜈蚣、蚂蚁草(《闽南民间草药》),天泡草(《广东中药》),大乳汁草、奶子草、九歪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假奶子草、癣药草(《南方主要有毒植物》),奶母草(《卫生简报》(3):11,1971)。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飞扬草的全草或带根全草。
       
    【植物形态】飞扬草一年生草木,被粗毛,含白色乳汁,通常由茎基部分枝。
       枝常淡红色或淡紫色,匍匐状或扩展,长15~40厘米。
       叶对生;卵形至矩圆形,长1~4厘米,基部略狭而偏斜,边缘有小锯齿,中部通常有紫斑;托叶小,线形。
       杯状花序多数密集成腋生头状花序;总苞宽钟形,外被柔毛,顶端4裂;腺体4,漏斗状,有短柄及花瓣状附属物;花单性,无花枝:雌雄花同生于总苞内;雄花多数,雄蕊1;雌花单1,生于花序中央,子房3室,花柱3。
       蒴果阔卵形,长约1.5毫米,被毛,三角形。
       花期全年。
        生于旷地、路旁、园边。
       分布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采集】夏、秋间采收,晒干。
       
    【药材】干燥带根全草,长15~30厘米。
       根细长弯曲;茎圆柱形,粗1~3毫来,稍屈曲,红棕色,有不规则的浅纵皱及小疣点,节明显,被黄绿色粗毛;质坚脆易断,断面木质白色,中空;叶多卷缩,纸质易碎;叶腋有花序,花细小,极多,干缩,或带蒴果。
       气弱而特异。
        产广东,福建等地。
       
    【性味】辛酸,寒。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酸,性烈。
        ②《岭南采药录》:味酸苦,性寒。
        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微辛酸,微凉。
       
    【功用主治-大飞扬草的功效】清热,解毒,通乳,渗湿,止痒。
       治急性肠炎,菌痢,淋病,尿血,肺痈,乳痈,疔疮,肿毒,湿疹,脚癣,皮肤瘙痒。
        ①《生草药性备要》:治浮游虚火,敷牙肉肿痛。
        ②《岭南采药录》:煎水洗疥癞。
        ③《福建民间草药》:消痈解毒,利尿止痢。
        ④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祛风止痒,通乳。
       治肠炎,痢疾,皮炎,湿疹,皮肤瘙痒,脚癣,产后少乳。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3钱(鲜者1~2两)。
       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选方】①治赤白痢疾:大飞扬草五至八钱。
       赤痢加白糖,白痢加红糖,用开水炖服。
        ②治小便不通,淋血:鲜大飞扬草一至二两。
       酌加水煎服,日服两次。
        ③治疔疮:大飞扬草鲜叶一握,加食盐、乌糖各少许,捣烂外敷。
        ④治肺痈:鲜大飞扬全草一握,捣烂,绞汁半盏,开水冲服。
        ⑤治乳痈:大飞扬全草二两和豆腐四两炖服;另取鲜草一握,加食盐少许,捣烂加热水外敷。
        ⑥治小儿烂头疮,黄水浸淫,染生耳面者:飞插草一握,酌加水煎,洗涤。
        ⑦治小儿疳积:大飞扬草一两,猪肝四两。
       炖服。
       (①方以下出《福建民间草药》) ⑧治带状疱疹:鲜飞扬全草捣烂取汁,加雄黄末五分调匀,涂抹患处。
       (《福建中草药》) ⑨治脚癣:鲜飞扬草三两,加75%酒精500毫升,浸泡三至五天,取浸液外擦。
       (云南)
    【临床应用】①治疗急性肠炎及菌痢飞扬草每日1~5两,水煎分3次服;或制成片剂,每次5片,日服3~4次;或制成注射液(每毫升相当于生药5克),每次2毫升肌肉注射,每日3次。
       也有用飞扬草8钱,火炭母、凤尾草各5钱组成复方,煎水浓缩成膏状,再烘干研细装入胶囊(每粒含药0.6克),成人每服3粒,小儿7~12岁2粒,7岁以下1粒,每日4次,5天为一疗程。
       据2000余例急性菌痢及肠炎用各种不同剂量及剂型治疗观察,治愈率约在90%左右。
       据1743例菌痢的分析,脓血便消失最快为1天,最慢为9天,在3天内消失者78%;退热时间最短6小时,最长为4天,在1天内退热者占68%;粪便转阴时间最短2天,最长10天。
       如粪检几次为阳性者,药量可加倍,往往可使粪检迅速转阴,亦未发现副作用。
        ②治疗慢性气管炎用飞扬草4两,桔梗3钱,加水煮沸2小时,滤汁再煎,将两次药液合并过滤浓缩到60毫升,每服20毫升,每日3次,10天为一疗程,连服二个疗程。
       据128例观察,近期控制33例(25.8%),显效36例(28.1%),好转46例(36.2%)。
       飞扬合剂对慢性气管炎的咳嗽,咳痰及肺部干湿性罗音近期疗效较好,但平喘作用不够理想;年龄越大、病程越长、体质越弱,疗效越差;单纯型比喘息型疗效较好;属于中医分型之虚寒型效果较差。
       如个别病人有头晕、便溏及感冒者,仍可继续服药。
       
  •  

  •  

  • 桑寄生------祛湿疗痹

     

    【桑寄生的功效介绍】:


    【中文名】桑寄生(《雷公炮炙论》)
    【类别】茎藤类
    【异名】茑(《诗经》),寓木、宛童(《尔雅》),桑上寄生、寄屑(《本经》),寄生树(《尔雄》郭璞注),寄生草(《滇南本草》),茑木(《纲目》),冰粉树、蠹心宝(《滇南本草》整理本)。
       
    【来源】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桑寄生或毛叶桑寄生等的枝叶。
       
    【植物形态】①槲寄生常绿小灌木,高30~60厘米。
       茎枝圆柱状,黄绿色或绿色,略带肉质,2~3叉状分枝,分枝处膨大成节,节间长5~10厘米。
       叶对生,生于枝端节上,无叶柄,叶片肥厚呈肉质,黄绿色,椭圆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3~7厘米,宽7~15毫米,先端钝圆,基部楔形,全缘,有光泽;主脉5出,中间3条显著。
       花单性,雌雄异株,生于枝端2叶的中间,米黄色或近于肉色,无花梗;雄花3~5朵;苞片杯形,长约2毫米;花被钟形,先端4裂,质厚;雄蕊4,花药多室,无花丝;雌花1~3朵,花被钟形,与子房合生,先端4裂,长约1毫米;子房下位,1室,无花柱,柱头头状。
       浆果团球形,半透明,直径6~7毫米,热时黄色或橙红色,果皮有粘胶质。
       种子1枚,侧扁状。
       花期4~5月。
       果期9~11月。
        常寄生于榆、桦、柳、枫、杨等树上。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四川、山西、陕西、甘肃、青海、云南等地。
        尚有两种槲寄生的变型植物,亦同等入药:㈠黄果槲寄生,果实橙黄色。
       ㈡红果槲寄生,果实橙红色,此外,还有白果槲寄生,在广西亦称槲寄生。
        ②桑寄生,又名:桃木寄生、沙梨寄生、枇杷寄生、油茶寄生。
        常绿小灌木。
       老枝无毛,具凸起的灰黄色皮孔,小枝稍被暗灰色短毛。
       单叶互生或近对生,革质,卵圆形或长卵形。
       长3~7厘米,宽2~5厘米,先端钝圆,基部圆形或阔楔形,全缘,叶脉稀疏而不明显;叶柄长1~1.5厘米,光滑,或幼时被极短的星状毛。
       花两性,1~3朵,形成腋生的聚伞花序,总花梗长4~10毫米,被红褐色星状毛;小花梗较短;小苞片1枚,卵形,极小;花萼近球形,与子房合生,外被红褐色的星状毛;花管狭管状,长2~2.5厘米,顶端4裂,裂片紫红色,柔弱,稍弯曲,外被红褐色星状毛;雄蕊4;雌蕊1,花柱细长,柱头扁头状,子房下位,球形。
       浆果椭圆形,有小疣状突起。
       花期8~10月。
       果期9~10月。
        常寄生于桑科、茶科、山毛榉科、芸香科、蔷薇科、豆科等29科50余种植物上。
       分布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江西等地。
        同属植物小叶桑寄生与上种近似,叶常对生,先端钝;花具长1~2毫米的花柄;每花序有花2~5朵生于单一的总花梗上。
        ③毛叶桑寄生,又名:柿寄生、樟寄生。
        形态与桑寄生相似,但小枝和叶下面密被红棕色星状短柔毛;叶片椭圆形或卵形;花冠裂片向外反折;浆果被毛。
        常寄生于桑、樟、油茶、沙梨、酸枣、龙眼等树上。
       分布长江流域以南各地。
       
    【采集】①槲寄生一般在冬季采收(河南、湖南则在3~8月采),用刀割下,除去粗枝,阴干或晒干,扎成小把或用沸水捞过(使不变色),晒干。
        ②桑寄生及毛叶桑寄生一般在夏季砍下枝条,晒干。
       
    【药材】①槲寄生又名:北寄生、柳寄生。
       干燥的枝茎呈圆柱形,无叶或枝捎带叶,长约30厘米,直径0.3~1厘米。
       表面黄棕色或灰棕色,有明显的纵皱纹,茎有节,节间长约3~5厘米,往往由节生出2~3个分枝。
       质轻而脆,易折断。
       断面不平坦,纤维呈放射状,并有粉状物散出。
       叶对生于枝端,极易脱落,叶片长卵形,稍厚而有光泽,似革质而略柔,黄棕色,皱纹明显;叶脉3条。
       气微,味略苦。
       以条匀、枝嫩、色黄绿、带叶、整齐不碎者为佳。
        主产河北、辽宁、吉林、安徽、内蒙古、湖南、浙江、河南等地。
       此外,黑龙江、山西、四川、江西、陕西、福建、湖北、江苏、青海等地亦产。
        ②桑寄生又名:广寄生。
       茎枝呈圆柱形,长30厘米以上,直径0.5~1厘米,具分枝或枝痕。
       表面灰褐色或红褐色,有多数细小的浅色皮孔,嫩枝上或带有棕色细毛及叶。
       叶长椭圆形,对生或互生,易脱落,似革质,质坚硬,断面不平坦。
       气无,味淡。
       以外皮棕褐色、条匀、叶多、附有桑树干皮者为佳。
        主产广东、广西等地。
       此外,云南、贵州、四川、江西等地亦产。
        ③柿寄生为毛叶桑寄生的干燥枝叶,茎枝圆柱形,下部粗0.5~1厘米,分枝尾梢仅2~3毫米;外表棕褐色微带紫红,有多数细小的浅色皮孔,吸枝有不规则细纵纹。
       叶片椭圆形,下面黄褐色,革质而脆,多数脱落而仅留叶痕。
       偶有干枯的花果。
       质坚硬,断面黄白色。
       气无,味涩。
       以枝细,外皮棕褐色者为佳。
        产于陕西、四川、云南、湖南、福建等地。
       
    【化学成分】槲寄生茎、叶含齐墩果酸,β-香树脂醇,内消旋肌醇,黄酮类化合物,尚分离出蛇麻脂醇,β-谷甾醇及一黄酮甙。
        桑寄生带叶茎枝含槲皮素及萹蓄甙。
       
    【药理作用】①槲寄生:降压作用:黄果槲寄生新鲜叶的醇提取物(用时转溶于生理盐水中)1毫升(生药0.83克)/公斤给麻醉兔、犬静脉注射.可使血压下降,与白果槲寄生的作用相同。
       其茎和叶的浸剂同样有降压作用,如与山楂、大蒜、臭梧桐合用,其降压作用大为增强,作用时间也有所延长。
       白果槲寄生据称有强心、降压作用,强心成分为Viscotoxin,有洋地黄样作用。
       红果槲寄生中含齐墩果酸,可能是引起强心、利尿作用的成分。
       至于降压作用是如何引起则未经解决,对其粗制剂之降压原理,一般多认为是槲寄生兴奋了循环系统的内感受器,通过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抑制了血管运动中枢,而产生降压作用。
       切断迷走神经之动物,即不再引起降压;而阿托品化后之动物,则仅能消除其使心率减慢之作用(可能为其中某些胆碱样物质所引起),而不能消除其降压作用。
       槲寄生可能由于其寄生的宿主以及药物制备的方法不同,使其作用有所差异。
       大量尚可引起呕吐,下泻,乃至死亡。
       临床上白果槲寄生叶浸剂(2月间收集的叶较好)或其他部分的酊剂对初期高血压病人有效,能改善自觉症状,但降压作用不显著,应用需持续1个月以上,对晚期高血压无效。
        ②桑寄生:㈠利尿作用麻酢犬以萹蓄甙即广寄生甙0.5毫克/公斤静脉注射,可引起利尿作用,增加剂量时作用更显著。
       在慢性大鼠试验中,无论口服或注射,34毫克/公斤即开始有显著的利尿作用。
       其作用强度虽不及氨茶碱,但其毒性仅为氨茶碱的1/4,故其治疗宽度较大。
        ㈡降压作用萹蓄甙对麻醉犬虽有降压作用,但持续很短,且易产生急速耐受性。
       据初步试验,在正常搏动和颤动的离体豚鼠心脏标本上,桑寄生(冲剂)均有舒张冠状血管的作用,并能对抗脑垂体后叶素,对心肌收缩力则为先抑制后增加。
        ㈢抗病毒作用桑寄生煎剂在体外(猴肾单层上皮细胞组织培养)对脊髓灰质炎病毒和其他肠道病毒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脊髓灰质炎病毒与药物直接接触一小时内,即被抑制,可能是直接灭活作用。
       
    【毒性】萹蓄甙对小鼠腹腔注射,半数致死量为1.173克/公斤,毒性很小,小鼠中毒后,由于阵挛性惊厥,致呼吸停止而死。
        ③柿寄生:㈠降压作用其茎、叶混合酊剂0.1~0.25克(生药)/公斤静脉注射或0.4~0.5克/公斤口服,均有降压作用,维持时间亦较长(1~2小时),重复给药,并无急速耐受现象,切断迷走神经或注射阿托品只能减弱而不能完全消除其降压作用,对肾上腺素无拮抗或增强作用,降压与窦神经无关,对正常离体兔耳血管无直接扩张作用,而对胆甾醇性血管硬化的离体兔耳血管有明显的直接扩张作用。
       其降压作用据认为可能是中枢性或反射性的。
        ㈡镇静作用小鼠腹腔注射柿寄生酊剂2克/公斤能抑制由咖啡因所引起的运动性兴奋,和延长五甲烯四氮唑引起的小鼠死亡时间。
        ㈢其他作用柿寄生对麻醉犬的肠蠕动无明显影响,能降低离体兔肠的张力,但不影响其节律收缩。
       对兔离体未孕子宫无影响,仅在极高浓度时有短暂的收缩增强。
       小鼠1次腹腔注射柿寄生,其半数致死量为11.24克/公斤。
       
    【炮制】原药用水洗净,润透,切段,晒干。
       生用或酒炒用。
       
    【性味】苦甘,平。
        ①《本经》: 苦,平。
        ②《别录》:甘,无毒。
        ③《滇南本草》:性微温,味苦甘。
       
    【归经】入肝、肾经。
        ①《得配本草》:入足厥阴经。
        ②《本草求真》:入肝、肾。
        ③《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功用主治-桑寄生的功效】补肝肾,强筋骨,除风湿,通经络,益血,安胎。
       治腰膝酸痛,筋骨痿弱,偏枯,脚气,风寒湿痹,胎漏血崩,产后乳汁不下。
        1、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痛等。
       桑寄生能祛风湿,舒筋络,治疗风湿痹痛;而尤长于补肝肾,强筋骨。
       故肝肾不足,腰膝酸痛者尤为适宜。
       常与此独活、牛膝、杜仲、当归等同用,如独活寄生汤。
        2、用于胎漏下血、胎动不安。
       本品补肝肾,养血而安胎,可治肝肾虚损,冲任不固之胎漏、胎动不安,常与艾叶、阿胶、杜仲、川续断等配伍。
        ①《本经》:主腰痛,小儿背强,痈肿,安胎,充肌肤,坚发、齿,长须眉。
        ②《别录》:主金疮,去痹,女子崩中,内伤不足,产后余疾,下乳汁。
        ③《药性论》:能令胎牢固,主怀妊漏血不止。
        ④《日华子本草》:助筋骨,益血脉。
        ⑤《滇南本草》:生槐树者,主治大肠下血、肠风带血、痔漏。
       生桑树者,治筋骨疼痛,走筋络,风寒湿痹。
       生花椒树者,治脾胃寒冷,呕吐恶心翻胃;又用治梅疮毒,妇人下元虚寒或崩漏。
        ⑥《本草蒙筌》:散疮疡,追风湿,却背强腰痛。
        ⑦《生草药性备要》:消热,滋补,追风。
       养血散热,作茶饮,舒筋活络。
        ⑧《玉楸药解》:治痢疾。
        ⑨《医林纂要》:坚肾泻火。
        ⑩《本草再新》:补气温中,治阴虚,壮阳道,利骨节,通经水,补血和血,安胎定痛。
        ⑾《药材学》:治动脉硬化性高血压。
        ⑿《辽宁经济植物志》:治郁血性肾炎,月经困难,咯血,瘰疬,心脏诸病及早期肺病。
        ⒀《湖南药物志》:治肝风昏眩,四肢麻木,酸痛,内伤咳嗽,小儿抽搐。
        ⒁《广西药植名录》:除风湿,消肿,清热,祛痰,顺气,止咳。
       治痢疾,疮疥,吐血,子宫脱垂。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6钱;入散剂、浸酒或捣汁服。
       
    【选方】①治腰背痛,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所得:独活三两,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风、芎藭、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二两。
       上十五味细锉,以水一斗,煮取三升。
       分三服。
       温身勿冷也。
       (《千金方》独活寄生汤) ②治妊娠眙动不安,心腹刺痛:桑寄生一两半,艾叶半两(微炒),阿胶一两(捣碎,炒令黄燥)。
       上药,锉,以水一大盏半,煎至一盏,去滓。
       食前分温三服。
       (《圣惠方》) ③治下血止后,但觉丹田元气虚乏,腰膝沉重少力:桑寄生,为末。
       海服一钱,非时白汤点服,(《杨氏护命方》) ④治毒痢脓血,六脉微小,并无寒热:桑寄生二两,防风、大芎二钱半,炙甘草三钱。
       为末。
       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八分,和滓服。
       (《杨氏护命方》) ⑤治膈气:生桑寄生捣汁一盏。
       服之。
       (《濒湖集简方》)
    【临床应用】①桑寄生:㈠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将桑寄生制成冲剂,每包相当于生药1.3两。
       日服2次,每次0.5包,少数病例每次1包。
       观察64例,疗程4周至5个月不等。
       治疗期间,有高血压者继续服降压药,原用复方硝酸甘油者,仍继续服用。
       结果心绞痛症状改善的有效率为76%,其中显效(心绞痛程度减轻二级)率占24%;心电图改善有效率为44%,显效者占25%。
       另报道,桑寄生对降低胆甾醇亦有一定作用。
        ㈡治疗冻伤取桑寄生1斤,加蒸馏水10斤,煮沸3分钟,过滤,滤液用文火熬制成膏。
       Ⅰ度冻伤用桑寄生膏2.5克,加入蒸馏水35毫升,酒精8毫升,白陶土4.5克,混合后涂敷患处(不能用于溃疡面);Ⅱ、Ⅲ度冻伤用桑寄生膏3克,加入甘油10克,单软膏35克,锌氧粉2克,调匀敷于局部。
       药物配制时须按处方顺序。
        ②柿寄生:治疗精神分裂症取干柿寄生茎2份、叶1份,加水浸煮2次,合并煎液过滤,浓缩成50%煎剂供口服;或用干柿寄生茎2份、叶1份,加工制成注射液(每毫升相当于生药4克),供肌肉注射。
       煎剂和注射液1次给药量相当于生药0.5~1.5克公斤体重,有关治疗步骤,药物显效时间,疗程及疗程间隙时间,药物剂量的掌握等,均与马桑相同(可参见马桑条)。
       临床观察255例(其中104例合并其他方法治疗),痊愈(疗效标准同马桑,下同)73例,显著好转54例,好转55问,无效68例。
       总有效率73.4%,痊愈率30.6%。
       其中单独用柿寄生制剂治疗的151例的疗效为:痊愈40例,显著好转31例,好转29例,无效51例。
       表明治疗本病具有肯定效果,而与原有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一些方法配合,更可进一步促进疗效的提高。
       治疗中检查肝功能,在140例中32例有明显改变,但未出现黄疸、肝区疼痛等急性中毒性肝炎表现,而少数病例有厌食及肝肿大。
       尿捡少数病例有少量红、白细胞及微量蛋白,几天后自行恢复。
       治程中有8例出现期外收缩,历时很短;3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
       
    【名家论述】①《本草蒙筌》:凡风湿作痛之症,古方每用独活寄生汤煎调。
       川续断与桑寄生气味略异,主治颇同,不得寄生,即加续断。
        ②《本草经疏》:桑寄生,其味苦甘,其气平和,不寒不热,固应无毒。
       详其主治,一本于桑,抽其精英,故功用比桑尤胜。
       腰痛及小儿背强,皆血不足之候,痈肿多由于营气热。
       肌肤不充,由于血虚。
       齿者,骨之余也,发者,血之余也,益血则发华,肾气足则齿坚而发眉长。
       血盛则胎自安。
       女子崩中及内伤不足,皆血虚内热之故。
       产后余疾,皆由血分,乳汁不下,亦由血虚。
       金疮则全伤于血。
       上来种种疾病,莫不悉由血虚有热所发,此药性能益血,故并主之也。
       兼能祛湿,故亦疗痹。
        ③《本经逢原》:寄生得桑之余气而生,性专祛风逐湿,通调血脉,故《本经》取治妇人腰痛,小儿背强等病,血脉通调而肌肤眉须皆受其荫,即有痈肿,亦得消散矣。
        ④《本草求真》:桑寄生,号为补肾补血要剂。
       缘肾主骨,发主血,苦入肾,肾得补则筋骨有力,不致痿痹而酸痛矣。
       甘补血,血得补则发受其灌荫而不枯脱落矣。
       故凡内而腰痛、筋骨笃疾、胎堕,外而金疮、肌肤风湿,何一不惜此以为主治乎。
        【药理作用】
         1. 降压、利尿、扩张血管:麻醉狗、猫以桑寄生煎剂0.4~0.5g/kg灌胃,或0.1~0.25g/kg静脉注射,均有降压和利尿作用。对胆固醇性动脉硬化的离体兔耳血管有扩张作用。
        2. 抗惊厥:桑寄生煎剂对由于咖啡因引起的小鼠运动兴奋有镇静作用。能延迟戊四氮惊厥引起的小鼠死亡。
        3. 抗病毒:10%煎剂或浸剂对脊髓灰质炎病毒有抑制作用。
        4. 抗血栓:桑寄生煎剂0.1g/ml及经乙醚萃取后的水相0.13g/ml,对兔血体外试验,均有明显的抗血栓形成作用。
        5. 毒性:桑寄生煎剂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11.24g/kg。
    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与中药药理研究数据库连接
    【性味、归经】 味苦、甘,性平。归肝、肾经。
    【功效】 祛风湿,益肝肾,强筋骨,安胎。
    【应用与配伍】
         1.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痛等。本品既能祛风湿,又能养血益肝肾,强筋骨。故可用治营血亏虚、肝肾不足之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筋骨无力等证。对肝肾不足之痹痛尤为适宜。常与独活、秦艽、桂枝及杜仲、当归等药同用,如独活寄生汤。
        2.用于胎漏下血、胎动不安。本品补肝肾、养血,故有固冲任、安胎之效。多与阿胶、川续断、菟丝子等配用,如寿胎丸。
    【用法用量】 煎服,9~15g。     
    【食疗】
         1.桑寄生煲鸡蛋 桑寄生15g,鸡蛋2枚。精盐适量。将桑寄生、鸡蛋各洗净,共入砂锅,加水用文火煎煮,至鸡蛋熟后去壳再煮10分钟,稍加精盐即成。饮汤吃蛋。功用补益肝肾,强壮筋骨,养血安胎。适用于肝肾亏虚所致的腰膝酸痛、四肢麻木、筋骨痿弱、胎动不安或胎漏等。
        2.寿胎丸 桑寄生60g,续断60g,菟丝子120g,阿胶60g。将桑寄生、续断、菟丝子洗净烘干,研成细末,再将阿胶置碗内隔水蒸煮,阿胶化开后与药粉和匀泛丸。每丸约0.3g,每次服20丸,开水送服。功用补益肝肾,安固胎元。适用于肝肾亏虚、胎元不固所致的胎动不安、腹痛腰坠、阴道下血等。
        3.寄生散 桑寄生75g,鹿茸25g,杜仲75g。将桑寄生、杜仲冲洗净,晒干。再将鹿茸用酒精灯火燎焦茸毛,刮净,以布带扎缠,用热酒从底部徐徐渗入,以润透为度,然后将其切成片状,晒干。将三药各研成细末,和匀。每次服3g,1日2次。功用补肾强腰。适用于肾阳虚衰所致的腰膝酸痛、阳痿、滑精、子宫虚冷不孕等。
    【附方】
         1.治腰背痛,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所得 独活三两,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二两。上十五味细锉,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温身勿冷也。(《千金要方》独活寄生汤)
        2.治小儿背强,难以俯仰 桑上寄生二两,白术、当归各三两,鳖甲一斤。用滚汤泡洗净,用水一斗,入砂锅内,慢火熬如饴,加炼蜜二两,收之。每日不拘时用,米汤调服数茶匙。(《本草汇言》引《嵇氏方》)
        3.治毒痢脓血,六脉微小,并无寒热 桑寄生二两,防风、大芎二钱半,炙甘草三钱。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八分,和滓服。
        4.治下血止后,觉丹田元气虚乏,腰膝沉重少力桑寄生为末,每服一钱,非时白汤点服。(3~4方出自《杨氏护命方》)
        5.治产后乳汁不下 桑寄生三两握,细锉碎,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普济方》寄生汤)
        6.治妊娠胎动不安,心腹刺痛 桑寄生一两半,艾叶半两(微炒),阿胶一两(捣碎)。炒令黄燥,上药锉,以水一大盏半,煎至二盏,去滓。食前分温三服。(《圣惠方》)
        7.治妊娠遍身虚肿 桑寄生一两,桑根白皮(锉,炒)三分,木香半两,紫苏茎叶一两,大腹二分半。上五味,细锉如麻豆大,拌匀,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圣济总录》寄生饮)
        8.治滑胎 菟丝子(炒熟)四两,桑寄生二两,川断二两,真阿胶二两。上药将前三味轧细,水化阿胶和为丸一分重。每服二十丸,开水送下,日再服。(《衷中参西录》寿胎丸)     
    【现代临床研究】
         1.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用桑寄生冲剂(每包相当于生药39g),开水冲服,每次0.5~1包,每日2次。疗程最短者4周,最长5个月,平均6周。共治疗54例,对心绞痛的有效率为76%,其中显效率为24%,以重度心绞痛及气滞血瘀偏阴虚者效果较好,这可能与其有养阴通络作用有关。47例心电图检查结果:显效12例,好转9例,无效25例,加重1例[1,2]。
        2.治疗心律失常 用桑寄生注射液(每2ml含生药4g)肌内注射,每次2~4ml,每日2次,或静脉注射12ml,或静脉滴注18ml,每日1次,14日为1疗程。治疗37例,对房性早搏或室性早搏疗效较佳,有效率分别为55.5%和76.9%。对阵发性房颤亦有一定疗效,有效率为75%[3]。
        3.治疗高血压 用桑寄生60g,决明子50g,煎水至150ml,早晚各服75ml,每日1剂,30日为1疗程。治疗期间不用西药,忌食动物脂肪、猪内脏、猪头、猪脚,多食蔬菜,每日步行万步。共治疗原发性高血压65例,其中I甲3例,I乙16例,Ⅱ期38例,Ⅲ期8例,合并高血脂52例,冠心病5例。结果显效[舒张压下降1.33kPa(10mmHg)以上,并达到正常范围,或舒张压虽未下降至正常,但已下降2.66kPa(20mmHg)以上]48例,有效[舒张压下降不及1.33kPa(10mmHg),但已达到正常范围,或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1.33~2.53kPa(10~19mmHg),但未达到正常范围,或收缩压较治疗前下降3.99kPa(30mmHg)以上者]13例,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4例。总有效率93.8%。其中合并有冠心病者5例,症状全部获得好转。合并有高血脂者,按标准检查27例,其有效率分别达80%左右[4]。
           【药论】 
        1.论桑寄生补肝肾,养血安胎 ①缪希雍:“桑寄生感桑之精气而生,其味苦甘,其气平和,不寒不热,固应无毒。详其主治,一本于桑抽其精英,故功用比桑尤胜。腰痛及小儿背强,皆血不足之候。痈肿多由于营气热,肌肤不充,由于血虚。齿者骨之余也,发者血之余也。益血则发华,肾气足则齿坚而须眉长。血盛则胎自安,女子崩中及内伤不足,皆血虚内热之故,产后余疾,皆由血分,乳汁不下,亦由血虚。金疮则全伤于血,上来种种疾病:莫不悉由血虚有热所发,此药性能益血,故并主之也。”(《本草经助》②张隐庵:“寄生感桑气而寄生枝节间,生长无时不假土力,夺天地造化之神功。主治腰痛者,腰乃肾之外候,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寄生得桑精之气,虚系而生,故治腰痛。”“盖肌肤者皮肉之余,齿者骨之余,发与须眉者血之余,胎者身之余。此余气寄生之物,而治余气之病,同类相感如此。”(《本草崇原》)③赵其光:“能活血,益血脉于空虚之地,以治余气之病,以余气治余气同类相感也。主腰痛,小儿背强,痈肿,皆血脉不通行也。充肌肤,精气外达于皮之余,坚发齿,长须眉,精气内充则骨之余、血之余皆受荫之。安胎子寄母气而生,亦身之余,故为安胎圣药。”(《本草求原》)④黄宫绣:“桑寄生号为补肾补血要剂,缘肾主骨,发主血,苦入肾,肾得补则筋骨有力,不致痿痹而酸痛矣。甘补血,血得补则发受其灌荫而不枯脱落矣。故凡内而腰痛,筋骨笃疾,胎堕;外而金疮,肌肤风湿,何一不藉此以为主治乎。”(《本草求真》)⑤周志林:“此物祛邪之力有余,补养之功不足,所云补虚羸、益血脉者,亦邪除则正受益耳。”(《本草用法研究》)
        2.论桑寄生祛风湿,利关节 ①许豫和:“草木生乎土,皆以土为母,寄生于桑,则以桑为母矣。桑乃箕生之精,故能治凡寄生得桑之全力,功倍于桑枝,能利关节,坚筋骨,关节利则风去,风去则血脉通,而筋骨坚矣。”(《怡堂散记·药性解》)②倪朱谟:“此药寄生桑上,故专主形骸寄生之胞胎,寄生之痈肿,寄生之齿牙、须发,能安之,消之,坚之,长之,其功独著。若治腰痛、背强,治臂膝上下筋骨流痛者,以形类薜萝缠绊桑木,相似筋脉之循行连络,以类相应,故痛可止,强可柔,筋骨上下屈伸不利者,可疗之也。”(《本草汇言》)③张石顽:“寄生得桑之余气而生,性专祛风逐湿,通调血脉,故《本经》取治妇人腰痛,小儿背强等病。血脉通调,而肌肤眉须皆受其荫,即有痈肿,亦得消散矣。古圣触物取象,以其寓形榕木,与子受母气无异,故为安胎圣药。《别录》言女子崩中,产后余疾,亦是去风除湿,益血补阴之验。”(《奉经逢原》)

     


     
  • 桑-----祛风清热,凉血明目

     

    桑的功效介绍】:
    桑   
    【释名】  子名椹   
    【气味】  桑根白皮:甘寒、无毒。
           桑叶:苦、甘、寒、有小毒。
           桑枝:苦、平    桑柴灰:辛、寒、有小毒。
     
  • 【桑叶的功效介绍】:
    桑叶 (《本经》)
    【异名】铁扇子(《百草镜》)。
       
    【来源】为桑科植物桑的叶。
       
    【植物形态】桑(《诗经》),又名:家桑(《日华子本草》),荆桑(王祯《农书》),桑椹树(《救荒本草》),黄桑。
        落叶乔木,高3~7米或更高,通常灌木状,植物体含乳液。
       树皮黄褐色,枝灰白色或灰黄色,细长疏生,嫩时稍有柔毛。
       叶互生;卵形或椭圆形,长5~10厘米,最长可达20厘米,宽5~11厘米,先端锐尖,基部心脏形或不对称,边缘有不整齐的粗锯齿或圆齿;叶柄长1.5~4厘米;托叶披针形,早落。
       花单性,雌雄异株;花黄绿色,与叶同时开放;雄花成柔荑花序;雌花成穗状花序;萼片4裂;雄花有雄蕊4;雌花无花柱,柱头2裂,向外卷。
       聚合果腋生,肉质,有柄,椭圆形,长1~2.5厘米,深紫色或黑色,少有白色的。
       花期4~5月。
       果期6~7月。
        全国各地有栽培。
       以江苏、浙江一带为多。
        本植物的根(桑根)、根皮(桑白皮)、嫩枝(桑枝)、树皮中的白色液汁(桑皮汁)、叶中的白色液汁(桑叶汁)、果穗(桑椹)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下列同属植物.在少数地区亦同等入药。
       鸡桑,具细长2裂的花柱(参见小叶桑条);蒙桑,叶缘锯齿常具刺毛;华桑,叶缘具钝圆锯齿,幼叶两面密生细毛。
       
    【采集】10~11月间霜后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习惯应用桑叶以经霜者为好,称霜桑叶或冬桑叶。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以南部育蚕区产量较大。
       
    【化学成分】叶含芸香甙、槲皮素、异槲皮甙、槲皮素-3-三葡糖甙、微量的β-谷甾醇,和菜油甾醇、β-谷甾醇、β-D-葡糖甙、蛇麻脂醇、内消旋肌醇、昆虫变态激素牛膝甾酮和蜕皮甾酮、溶血素、绿原酸。
       挥发油成分中有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己酸、异己酸、水杨酸甲酯、愈创木酚、酚、邻苯甲酚、间苯甲酚、丁香油酚等,又含草酸、延胡索酸、酒石酸、柠檬酸、琥珀酸、棕榈酸、棕榈酸乙酯、三十一烷、羟基香豆精、蔗糖、果糖、葡萄糖、天门冬氨基酸和谷氨酸等氨基酸。
       并含维生素C-200~300毫克%,谷胱甘肽140~400毫克%,叶酸105微克%,5-甲酰四氢叶酸22微克%,维生素B1-460微克%,维生素B2-300~800微克%,腺嘌呤、胆碱、胡芦巴碱,以及铜10p.p.m.、锌16p.p.m.、硼35p.p.m.、锰270p.p.m.。
       
    【药理作用】以四氧嘧啶性糖尿病大鼠的空腹血糖、肾上腺素高血糖的测定作指标,桑叶有抗糖尿病作用。
       国内在用桑叶注射液治疗下肢象皮肿时测定了它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很小;在亚急性试验中,用10%桑叶注射液人用量的60倍,连续给小鼠腹腔注射21天,对内脏器官无损害,如超过人用量的250倍以上,则对肝、肾、肺等有一定损害(变性、出血);桑叶注射液无刺激性,不引起溶血及过敏反应。
       桑叶水煎剂高浓度(31毫克/毫升)在体外有抗钩端螺旋体作用。
        芸香甙和槲皮素的药理参见槐花条,丁香油酚的药理参见丁香条。
       
    【炮制】桑叶:拣去杂质,搓碎,簸去梗,筛去泥屑。
       蜜桑叶:取净桑叶,加炼熟的蜂蜜和开水少许,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
       (每桑叶100斤,用炼熟蜂蜜20~25斤)
    【性味】苦甘,寒。
        ①《日华子本草》:暖,无毒。
        ②《纲目》:味苦甘,寒,有小毒。
        ③《医林纂要》:甘酸辛,寒。
       
    【归经】入肺、肝经。
        ①《纲目》:手足阳明经。
        ②《本草经解》:入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
        ③《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
       
    【功用主治-桑叶的功效】祛风清热,凉血明目。
       治风温发热,头痛,目赤,口渴,肺热咳嗽,风痹,瘾疹,下肢象皮肿。
        ①《本经》:除寒热,出汗。
        ②《唐本草》:水煎取浓汁,除脚气、水肿,利大小肠。
        ③孟诜:炙煎饮之,止渴,一如茶法。
        ④《本草拾遗》:主霍乱腹痛吐下,冬月用干者浓煮服之。
       细锉,大釜中煎取如赤糖,去老风及宿血。
        ⑤《日华子本草》:利五脏,通关节,下气,煎服;除风痛出汗,并扑损瘀血,并蒸后罯;蛇虫蜈蚣咬,盐挼敷上。
        ⑥《本草图经》:煮汤淋渫手足,去风痹。
        ⑦《丹溪心法》:焙干为末,空心米饮凋服,止盗汗。
        ⑧《本草蒙筌》:煮汤,洗眼去风泪,消水肿脚浮,下气,利关节。
        ⑨《纲目》:治劳热咳嗽,明目,长发。
        ⑩《本草从新》:滋燥,凉血,止血。
        ⑾《百草镜》:治肠风。
        ⑿《本草求真》:清肺泻胃,凉血燥湿。
        ⒀《本草求原》:止吐血、金疮出血。
        ⒁《山东中药》:治喉痛,牙龈肿痛,头面浮肿。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选方】①治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梗二钱,甘草八分(生),苇根二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
       (《温病条辨》桑菊饮) ②治风眼下泪:腊月不落桑叶,煎汤日日温洗,或入芒硝。
       (《濒湖集简方》) ③洗天行时眼,风热肿痛,目涩眩赤:铁扇子二张,以滚水冲半盏,盖好,候汤温,其色黄绿如浓茶样为出味,然后洗眼,拭干;隔一、二时,再以药汁碗隔水炖热,再洗,每日洗三、五次。
       (《养素园传信方》) ④治肝阴不足,眼目昏花,咳久不愈,肌肤甲错,麻痹不仁:嫩桑叶(去蒂,洗净,晒干,为末)一斤,黑胡麻子(淘净)四两,将胡麻擂碎,熬浓汁,和白蜜一斤,炼至滴水成珠,入桑叶末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钱,空腹时盐汤、临卧时温酒送下。
       (《医级》桑麻丸) ⑤治吐血:晚桑叶,微焙,不计多少,捣罗为细散。
       每服三钱匕,冷腊茶调如膏,入麝香少许,夜卧含化咽津。
       只一服止,后用补肺药。
       (《圣济总录》独圣散) ⑥治霍乱已吐利后,烦渴不止:桑叶一握,切,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圣惠方》) ⑦治小儿渴:桑叶不拘多少,用生蜜逐叶上敷过,将线系叶蒂上绷,阴干,细切,用水煎汁服之。
       (《胜金方》) ⑧治大肠脱肛:黄皮桑树叶三升,水煎过,带温罨纳之。
       (《仁斋直指方》) ⑨治穿掌毒肿:新桑叶研烂盫之。
       (《通玄论》) ⑩治痈口不敛:经霜黄桑叶,为末敷之。
       (《仁斋直指方》) ⑾治火烧及汤泡疮:经霜桑叶,焙干,烧存性,为细末,香油调敷或干敷。
       (《医学正传》) ⑿治咽喉红肿,牙痛:桑叶三至五钱,煎服。
       (《上海常用中草药》) ⒀治头目眩晕:桑叶三钱,菊花三钱,枸杞子三钱,决明子二钱。
       水煎代茶饮。
       (《山东中草药手册》) ⒁治摇头风(舌伸出,流清水,连续摇头):桑叶一至二钱,水煎服。
       (江西《草药手册》)
    【临床应用】治疗下肢象皮肿采用10%桑叶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5毫升,每日1~2次;或25~50%溶液4毫升,每日1次。
       15~21天为一疗程,必要时间隔10天后再给以第二或第三疗程。
       在注射三天后同时开始绑扎患肢。
          凡一、二期象皮肿患者,治疗后多数腿围能接近正常或明显缩小,三期以上病人则多难恢复到健肢水平。
       亦有单用桑叶注射液观察20例,结果证明对丝虫病的淋巴管炎有肯定疗效,对象皮肿有一定的软化及消肿作用。
       经验认为,绑扎是治疗中的重要一环,可昼绑夜松,绑扎得好的腿围缩小较快,如绑扎不紧、走路过多或不能长期坚持者,则疗效不佳。
       如能同时绑扎踝部及足背,易于取得确实效果。
       疗程结束后仍需长期坚持绑扎。
       副作用:注射局部疼痛,部分患者有发冷、发热、头晕等反应(可能与制剂不纯有关),一般较轻微,不影响治疗;个别病人注药后发生全身不适,腰、背及下肢疼痛、不能活动,需卧床1~2日,可逐渐减轻。
       
    【名家论述】①《本草经疏》:桑叶,甘所以益血,寒所以凉血,甘寒相合,故下气而益阴,是以能主阴虚寒热及因内热出汗。
       其性兼燥,故又能除脚气水肿,利大小肠,除风。
       经霜则兼清肃,故又能明目而止渴。
       发者血之余也,益血故又能长发,凉血故又止吐血。
       合痈口,罨穿掌,疗汤火,皆清凉补血之功也。
        ②《重庆堂随笔》:桑叶,虽治盗汗,而风温暑热服之,肺气清肃,即能汗解。
       息内风而除头痛,止风行肠胃之泄泻,已肝热妄行之崩漏,胎前诸病,由于肝热者尤为要药。
        ③《本草撮要》:桑叶,得麦冬治劳热;得生地、阿胶、石膏、枇杷叶,治肺燥咳血;得黑芝麻炼蜜为丸,除湿祛风明目。
       以之代茶,取经霜者,常服治盗汗,洗眼去风泪。
        ④张寿颐:桑叶,以老而经霜者为佳,欲其气之全、力之厚也,故入药用冬桑叶,亦曰霜桑叶。
       
         
    【主治】   桑柴灰:   1、目赤肿痛。
       用桑灰一两、黄连半两,共研为末。
       每用一钱,铴汤澄清后洗眼。
          2、青盲。
       用桑灰煎汤洗眼,坚持有效。
          3、身、面水肿,坐卧不得。
       有桑枝烧灰淋汁煮赤小豆,每饥时即吃豆,不喝豆汤。
          4、白癜风。
       用桑柴灰二斗,蒸于甑内,取锅中热汤洗患处。
       几次即愈。
          5、头风白屑。
       用桑灰淋汁洗头。
          6、大麻风。
       用桑柴灰。
       热汤淋取汁,洗头同,再用大豆磨浆洗,用绿豆粉泡熟水洗。
       三日一洗头,一日一洗脸。
       不过十次见效。
          桑枝:   1、水气脚气。
       用桑条二两炒香,加水一升煎至二合,每日空心饮服。
          2、风热臂痛。
       用桑枝一小升,切细,炒过,加水三程式,煎成二升,一日服尽(有人臂痛,诸药不效,服此数剂即愈)。
          3、紫白癜风。
       有用桑枝十斤、益母草三斤、加水五斗,煮成五斤,去渣,再熬成膏。
       每于卧时服半俣,温酒调下。
       以愈为度。
          桑叶:   1、青盲。
       取青桑叶焙干研细,煎汁乘热洗目,坚持必效。
       有患此病二十年者,照此洗浴,双目复明。
          2、风眼多泪。
       取冬季不落的桑叶,每日煎汤温洗。
       或加硭硝亦可。
          3、眼红涩痛。
       用桑叶研末,卷入纸中烧烟熏鼻,有效。
          4、头发不长。
       用桑叶、麻叶煮淘米水洗头。
       七次后,发即速长。
          5、吐血不止。
       用晚桑叶焙干,研为末,凉茶送服三钱,血止后,宜服补肝、肺的药物。
          6、肺毒风疮。
       用好桑叶洗净。
       蒸熟一宿,晒干,研为末,水调服二钱。
          7、痈口不收。
       用经霜黄桑叶,研末敷涂。
          8、汤火伤疮。
       用经霜桑叶烧存性,研为末,油调敷涂。
       数日可愈。
          9、手足麻木。
       不积压痛痒。
       用霜降后桑叶煎汤频洗。
          桑椹:   1、水肿胀满。
       用桑心皮切细,加水二斗,煮汁一斗,放入桑甚,再煮取五程式,和糯米饭五程式酿酒饮服。
       此方名“桑椹酒”。
          2、瘰疬结核。
       用桑椹(黑熟者)二斗,取汁,熬成膏。
       每服一匙。
       白汤调下。
       一日服三次,此方名“文武膏”。
          桑根白皮:1、咳嗽吐血。
       用新鲜桑根白皮一斤,浸淘米水中三宿,刮去黄皮,锉细,加糯米四两,焙干为末。
       每服一钱,米汤送下。
          2、消渴尿多。
       用入地三尺的桑根,剥取白皮,炙至黄黑,锉碎,以水煮浓汁,随意饮服,亦可加一点米同煮,但忌用盐。
          3、产后下血。
       用桑白皮,炙过,煮水饮服。
          4、月经后带红不断。
       锯桑根取屑一撮,酒冲服。
       一天服三次。
          5、跌伤。
       用桑根白皮五斤,研为末,取一升,,煎成膏,敷伤处,痛即止。
       亦无宿血。
          6、刀伤成疮,用新桑白皮烧灰,与马粪调匀涂疮上,换药数次即愈。
          7、发枯不润。
       用桑根白皮、柏叶各一斤,煎汁洗头,有效。
          8、小儿流涎(脾热,胸膈有痰)。
       用新桑根白皮捣取自然汁服下。
          9、小儿丹毒。
       用桑根白皮煮汁洗浴,或研为末,调羊膏涂搽。
          10、石痈(坚硬,不作脓)。
       用桑白皮阴干为末,溶胶和酒调涂,以痈软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