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丝被如何晒:高考复习备考意见2 - 天门教育信息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8 17:36:29

天门市2010年高考复习备考意见

一、研究考纲,全面计划

1、以考纲为纲,总揽高三复习备考

国家考试中心每年颁布的《考试说明》不仅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同时也是我们复习的指南。各学科的《考试说明》对高考知识要求、能力要求、个性品质要求都有详细的界定,对试卷设计、试题命制、考试范围、试卷结构有具体规定。研究考纲的目的是要以考纲为指南,结合生源实际、备考目标,科学合理安排高三的复习备考工作,达到少走弯路、甚至不走弯路,最大提高复习备考的效率和成效。

《考试说明》年年在变,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对《考试说明))的研究学习,要搞清“为什么变”、“变什么”、“怎么变”的问题。准确把握考查内容的要求,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增强对命题方向的预测。要做到“教学大纲”与“考试说明”结合起来学;新、旧((考试说明》对比学;考试说明与高考试题、样题结合起来学;《考试说明》与考试中心的高考试题评价结合起来学,真正领悟考试说明的精神,把握高考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大方向,使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落实到教学过程之中。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学习研究使用考试说明,从而对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有一定客观的了解,这样才能在复习中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避免做无用功,有效的提高复习效率和质量。

考纲年年有变化,但变化的趋向离不开;知识难度逐年减小,能力考查比重逐年增加,稳中求改,稳中求变,稳中求新,其基本知识结构不会变,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不变。所以,研究不能一味求新索异,而应该从考纲的整体修订的立意来分析。

湖北的高考已有了部分学科独自命题,因此对《考试说明》的研读还要结合《湖北高考》各学科的考试分析。对各学科上年的试题质量的分析,有可能是下年高考命题的方向和显著变化点,答卷分析则可能是高考命题的技术操作点。从科学研究方法的角度来说,我们的分析研究越细致、对问题的把握越客观,那么我们对事物的把握程度就越高、越到位。所以我们只有多方面开展研究,准确把握《考试说明》的精神实质,我们的复习工作方向才更明确,复习效果才会有成效。

研究《考试说明》是手段,正确使用好考试说明才是目的。检验是否使用好了考试说明,就看我们的复习备考是不是将考试说明得到具体化,落实在复习教学的每个环节中。考试说明的具体化,就是要将考纲规定的考试内容系列化,每个考点题目化,考试热点明朗化,题目解答技能化,能力要求品质化。

2、认真研制计划,合理安排复习进程

复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制定总体计划是很关键的,如果没有一个总体计划,教学就很容易随心所欲而顾此失彼。高三复习工作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好的复习计划为备考工作开了个好头。大量的事实表明,有的老师提前将基础知识复习完,然后轮番地、不厌其烦地加强巩固,高考取得了好成绩;而有的老师则有计划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将基础夯实,即使在模拟考试中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但最后的高考出乎意料地得到好成绩。什么样的复习计划才是好计划,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不是认真研究后才制订了复习计划,则是好的计划研制的基本规则。复习计划中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时间分配,就是把复习时间划分成不同的阶段,并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确定复习任务,做到胸有成竹,有条不紊;

(2)有所侧重,就是时间不能平均,必须向重点章节倾斜;

(3)教学分层,结合学生不同层次的实际情况,讲解时要有所区别,既要培优又要辅差,使每个学生有明显的不同程度的进步;

(4)整体复习与阶段复习计划相配套,整体复习计划精确到月,阶段复习计划应精确到详细列出每周的复习任务和进度;

(5)适当调整,根据已完成的复习情况来调整计划,强化薄弱环节;或者根据考纲的变动而及时修订计划等;

(6)确定模拟测试的时间、次数和分层辅导的安排等。

二、打好基础,严格把关

1、加强基础教学,把好学科知识关

高考备考第一轮复习是完成学科基础知识复习的环节,是高考复习最基础的环节。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基础知识上打下扎实的基础,为后面的第二轮和第三轮复习铺平道路,为学生高考成绩的提高奠定稳固的基础。所以,这一论的复习对整个高考产生的影响最重要也最基本。

(1)搞好基本环节,优化复习过程

课堂教学是备考复习的主要手段,课内外练习是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载体。因此,各学科一定要扎扎实实在讲、练、导、考等环节上下功夫。

讲:第一轮复习要采取启发式,要讲教材、讲基础、讲考点、讲规律、讲方法;要精讲,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把多媒体课引进高三课堂,增大复习容量。

练:布置练习,从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出发,要精选题目,落实考点练习,类型全面,适应高考。自编题要力求有针对性,外来题力求有补充性,做到去粗存精,精练巧练,讲求实效。要指导学生独立练习,要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完成练习的良好习惯。教师要及时批改,及时评讲,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导:要重视和加强辅导工作,采取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要加强宏观调控,更要加强个别辅导的安排、督促、反馈与调控,个别辅导要注意导思想、导方法、补基础。

考:考是为了更好地教与学,要让学生明确考试目的,做到以大纲、考纲为标准,全面考查、突出重点、落实双基、注意能力,要重视考试后试卷的批改评讲,重视考试后的知识归纳和提高,要通过考试反馈学生知识实际,调整备考复习内容。要采取考点知识具体考、单元知识过关考。不过关辅导后再重新考,要考出基础、考出问题、考出办法、考出成效来。

在讲、练、导、考这四个环节中要突出“练”这一环节,以练为主线,在强化训练中提高应试能力。

(2)紧抓知识要素,巩固学科基础

高三第一阶段的复习应以学科内知识体系为主,兼顾学科间可以联系的相关内容,目的是夯实基础。高考命题建立在注重考查本学科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并对这些基础知识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因为事物本身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而且在相互联系中确定着某现象的特性。这种相互联系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纵向的联系,例如因果关系、发展线索、基本进程等;一种是横向联系,即事物间相互影响作用、同类事物特性异同等。通过纵向和横向联系,可以总结出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规律。

基础知识的掌握,建立在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基础之上,没有点就不会有线,没有线就不会有面,没有面就不可能产生体。因此,第一轮复习时,可先以点的复习为主,带动学科的复习,按学科知识的结构把学科知识点打乱,按照复习计划的安排,逐个突破。这一时期的复习是基础的基础,完成了每个知识点的过关工作,才有后来的小单元知识线的复习。接下来,要在点的复习基础上,对小单元的知识线索进行总结复习,将单元内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组成知识面的基本要素。这一时期的复习,是后来大单元知识面复习的基础,是小结性的复习基础工作。然后在下一个阶段复习再以知识内在结构的体系为主,以知识单元特征的划分作为复习的基本结构,把小单元的知识线组成知识面。这一阶段实际上是在完成“熟饭工程”,把“饭”即基础知识一定要煮熟。

(3)构建知识体系,形成学科能力

学科能力实际上是一种应用能力,是对知识点的具体应用,关键是如何分析、解决问题,实质在于对学科知识点的选择和应用,因而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是基础。不要过早地使用学科间和学科内综合的训练材料,因为这很容易误导学生忽视学科内的知识积累,总的原则是高三第一阶段复习守好学科基础的大门,适当注意在复习中联系相关的知识。高考题不一定考得多深,但考查学生的思维面很宽。因此,平时复习要把教材和复习材料中大量的案例、典型事例根据学科知识内在联系的一般规律加以处理,简化成知识线索,便于选择知识点和方法,便于分析和解决问题。

学科知识体系可以按知识内在的基本线索整理出来,形成单元性知识面,以单元知识为基本元件,按照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依据人的认知规律,组成知识体系。也可以根据学科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从另一个角度串联知识点和单元知识,构成知识的思想、方法体系。知识体系反映出学科特有的内在联系,构成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其本质上就是学科知识、方法与思想的统一。

系统构建,分块串联,点点突破,是第一轮复习的基本特点。系统复习不是对学过知识的简单重复,要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要敢于打破教材体系,重新组织复习体系。在教学中,可将整个学科知识分解为若干模块进行分块复习。分块复习便于学生在对比、统一的基础上,掌握学习的规律,提高学生学科能力。

(4)加强基础训练,提高解题技能

训练是对基础知识的拓宽和延伸,也是对学习质量的检测,更是调控学习过程的手段。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适度进行训练,也是必要的。

训练中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无论是以知识点的应用为主干的试题,还是综合性较强的试题,都是如此。对试题的理解不到位,把握不准试题的背景、问题的特征、解决问题的方法,解答问题的切入口就把握不准,不能按照试题的要求作答,以局部代替整体或零打碎敲,不能形成知识迁移、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通识理念。

其次,还要注意文字表述的规范。平时就要用规范的术语、符号回答问题,培养运用学科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在完成一些练习时还要注意积累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

第四,在错题订正、过关时要结合教材抓住主干知识,突出重点,理清线索,对基础知识进行重组,理清因果关系和背景及意义,提升理性认识,构建较完整的知识网络。因此,订正试题时不仅要知其然(即答案的正确与否)、知其所以然(即该答案正确的原因是什么),还要知其所以不然(该题之所以错的原因)。

总之,第一轮复习要坚持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2、优化单元复习,把好学科方法关

专题指导,讲练结合是第二轮复习的基本特点。在第一轮系统复习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及试卷趋势,对影响全局性的知识,拟出若干专题,重点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以深化和升华。在专题辅导中必须有针对性地讲关键、讲方法、讲思路和技巧。第二轮复习质量和效果,取决于各学科教师对高考的研究、备课和课堂教学的水平与质量。各学科教师要充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搞好专题复习,领会学科方法

高考第二轮复习实质上是知识专题和方法专题的复习。在知识专题方面可以进一步巩固第一轮单元复习的成果,加强各板块知识的综合。方法专题是指对学科中涉及的重要思想方法,进行归纳、领会、应用,才能把学科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应试素质更上一个层次,成为“出色的解题者”。

第二轮复习中还要加强必要的针对性专题的复习工作。如热点、关注点,开放性、探索性等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想方法的专题复习;紧密联系实际的应用性问题专题复习,这是每年必考而且考查力度呈上升趋势的题型,也是高考命题的又一热点;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制造情景新颖、层次鲜明的专题复习,这类试题难度不大,但仍然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视角,在这方面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单元复习中,重点知识讲解再不能“空对空”,而应立足于教材,优化重点知识,讲精讲透,将一些看似凌乱的事物和现象置于某一原理或规律之下。引导学生从无序的思维过程转化为有序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解决与分析问题的水平能上一个新台阶。

课堂教学中要选择历年典型高考题进行评讲,对其命题意图、命题思路、教材中的原型等作深度剖析,规范其解答方法,说明其评分标准等,以让学生把握重点知识的考试形式和解答要求,让学生的思维与高考要求完全接轨。

要加强对试题的研究。要对过去的,尤其是头一年的高考命题的研究试图寻找突破,从历年试题的整体研究中找共性;从近期试题的研究中找趋势;从对相同考点试题的对比研究中找变化;从各种试题的集中研究中找动态和新意,从而跳出凭经验、走老路,程式化复习的框框,开拓性地抓复习备考。

要研究复习教学的方法。对复习教学的研究主要是解决复习课炒现饭,无趣味,无新鲜感的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求我们旧知识要讲出新意来,讲出规律来,试题讲评也不能只是就题讲题,要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把握考纲标准,分析考点规律

对学生来说,高考是神秘的。通过复习对考点规律进行总结分析,引导学生清晰地把握学科知识体系网络和高度领会《考试说明》,是提高学生高考实战能力的重要途径。

结合考纲考点,分析历年高考试题,总结出这些考点的考查形式、角度、能力层次和与其它知识点的联系,以及分值等方面的规律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规律性的方法和技巧等。

在分析考点规律时,可选用历年典型高考题编成题组,让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注重考点原理分析,示范引导解题方法和技巧,消除高考的神秘感,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决胜的自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高考试题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分析规律不应是消极的应付,而以知识点的原理和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为依据,对解题思路的形成和解题技巧的掌握,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其“套路”,以防人为造成学生思维僵化。

历年高考中频频出现的同质同类的试题称为热点题。学科要注意分析总结热点题,在分析热点题型变化之后,则应注重应变能力的训练,利用高考题进行深层发散,以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3)注重精编巧练,培养解题能力

第二轮复习要注重精编巧练。在习题课教学中,提高题型演变的灵活性,乃是培养学生考试应变能力的一种较为有效的途径。

首先要精选精编习题,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将手头的各种习题分类整理,然后针对知识点或专题进行精选、精编、翻新或改造出一定数量的习题,这些习题应具备针对性强,立意及思维角度新颖的特点,力争创设新的情景,并让学生跟踪训练。

编拟习题时尽量隐蔽条件,近几年的考题大量采用了隐蔽条件而提高试题的灵活性。通过隐蔽条件进行人为设置思维障碍,可以增大问题的迷惑性和解题的干扰因素,从而诱使考生误人圈套。

再者是典型例题的评讲,教师的教学思路应灵活多变,采用即兴拆题、一题多变的方法。选用典型考题在完成原题的思维点拨后,不妨再将其拆成零件重新组装,使试题评讲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每做一份试卷力求达到一定的效果。完卷之后,应进行认真总结,找准学生的薄弱环节。

——看一看学生在学科知识上还有什么薄弱环节,认真加以补上;

——看一看学生在解题方法上是否还有薄弱环节,在总结解题策略上提高解题能力;

——看一看学生在思维上是否还有薄弱环节,从变换视角、逆向思维和求异思维中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创适性。

对试卷中做错的地方进行纠正、分析、反思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千万不要做好试卷对一对标准答案就完事,对易出错的地方应扎扎实实地进行整理归纳,这样做可以减少失误、杜绝低级错误。

(4)强化模拟练习,提高应试水平

在最后二个月的复习中当然还要做一些高考模拟卷,应当挑选导向性好、难度适中的综合卷进行考前的适应性训练,限时内完成。

选练习题时,不要不加选择地盲目使用外来资料和试题,避免重复和难题偏题的误导,选用正规的资料和历届高考试题就完全足够了,两周做一份综合练习题为最适宜。在模拟练习中可使复习过的内容进一步强化,重点与难点又一遍巩固,未讲到的或讲得不透的内容,可以通过综合练习使之得到弥补。而每做一份综合练习,不仅学生要全力以赴,老师也应该以高考的要求严格批阅和分析。要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如客观题在速度和正确率方面的强化训练,主观题要加强完整性和科学性表述的强化。同时要建立错题库,把做过的试卷及练习题进行整理,明白练习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是对知识的理解不准确造成的,还是是审题不严造成的,有利于避免同样的错误的重犯。

在练习中要注意几点:

——避免难题过多、起点过高,在这方面耗时过多,不但基础没夯实,而且能力也上不去;

——避免速度过快、内容过多;

——避免未做先讲或讲而不做,一知半解,题目虽练习了,却仍不会做:

——避免只练不讲。

做练习题要重质量而不是数量。也就是做一题不但要懂一题而且要会一类,通过做题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增强信心、找出差距。做题过程中,重要的是弄清楚各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

3、强化实战训练,把好学科综合关

(1)把握备考特点,明确复习任务

高考第三轮复习备考具有时间短,3~4周,五月初至六月初;内容多,知识量大,是从新的高度和深度进行的再学习;记忆量大;综合性强;是对学生能力和素养更进一步提高的过程等基本特点。

而第三轮复习的主要任务,是对一、二轮复习的巩固,其基本思路和教学目标是查漏补缺,进行知识巩固。巩固一轮二轮复习的成果,进一步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要让学生系统地回读一轮二轮复习笔记和全部的教材,通过快速阅读以减少遗忘率。

通过典型题分析和训练以提高审题、答题的能力,同时安排几次模拟考试以提高高考的临场应变能力。

第三轮复习是一个综合性工程,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在进行复习之前,应充分作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吃透两纲一本,把教学内容按教学目标要求分成理解、掌握、应用等不同层次,以便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二是吃透学生的学习情况,心理状态,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参加考试的信心等,以便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具体讲第三轮复习有以下四项任务:

一是查缺补漏,使知识完整化。

在第三轮复习阶段,因时间短,任务重,决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针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找出知识和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基本概念理解不透,基本理论不扎实,还是推理欠严密,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找到问题所在,才能对症下药,通过第三轮复习,全面解决学生存在的缺、漏知识,使知识完整化。

二是唤起记忆,使知识巩固化。

在进行复习前,通过前二轮的复习,学生已具有了较多的知识和不同层次的能力,只是有的知识已被遗忘了或者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而已,第三轮复习时,要补上那些被遗忘了的知识,使知识巩固化。

三是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

通过前二轮的复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基本知识,而这些基本知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通过第二轮的专题复习,学生认识了这些联系和区别。但真正把这些基本的知识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使支离破碎的、孤立的或堆积式的东西变得少而精,使知识系统化,只有通过第三轮综合复习、综合练习,才能

完全实现知识的系统化。

四是综合应用,全面提高能力和素养。

在第三轮复习阶段,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

通过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联系对比能力;

通过把握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通过剖析习题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通过解题思路的点拨,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实验,对现象、事物、事件、情节的观察、分析,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通过适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解题和书写速度能力。

(2)研究复习策略,提高复习效果

第三轮复习工作基本的策略是:提高应试技能、查缺补漏、巩固知识。具体要求是:

——组织击中要害的讲评课,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问题,通过讲评达到窥一斑而见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收集学生解题中的典型错误,重新组织针对性更强的第二次测试,缩短重视周期。

——重视心理素质培养,加强考前指导,以稳定学生情绪,增强必胜信心,使学生在考场上能超水平发挥自身能力。

本轮复习的中心策略是让学生以“错”纠错,查漏补缺;以考学考,提高应试技能。

考试是一门学问,高考要想取得好成绩,不仅取决于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解题技能和过硬的解题能力,而且取决于临场的发挥。把平常的考试看成是积累考试经验的重要途径,把平时考试当做高考,用心理调节、时间分配、节奏的掌握以及整个考试的运筹等诸方面不断调试,逐步适应。

每次考完后,让学生认真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同时教师讲评要到位:本题考查了哪些知点?怎样审题?怎样打开思路?本题运用了哪些方法和技巧?关键步骤在哪里?学生答题中有哪些典型错误?属于知识上、逻辑上、心理上、还是策略上的原因等。教师针对学生考试情况不断调整策略,使复习更有重点、更有针对性。

(3)辅导考前心理,保持最佳状态

临高考前,学科教师要配合班主任做好考试前的学生心理辅导。学生以下三种思想要格外引起注意。

过于自信。有些学生凭自己有点“实力”,就自以为是、盲目乐观。这主要存在于部分“尖子生”中。重点中学中有这种想法的学生更多些。“考大学有什么难,我还能考不上”是这部分人的典型心态。这种思想危害极大,常使人自我满足、裹足不前、不思进取,导致成绩大幅度下滑,同时还会因此而影响、干扰其他学生的学习。对这些学生,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自流,更不能因其成绩好而加以庇护。相反,越是成绩好的同学,越要加强教育,以促其真正成才。

过度焦虑。这是大多数高三学生存在的思想与心理问题。高考毕竟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面对这一紧要关头,他们无滋无味,睡不香甜,心里焦急异常,情绪容易激动。想看书,又看不下去;想休息,又安不下心来,长此以往,形成恶件循环:越过度焦虑,学习上越没有进步,心里便越着急。我们尤其要注意这部分学生的主要心理波动期:小考、模拟考、高考及临考前等。要抓住这些关键期做好充分的思想工作,既要面向全班鼓舞士气,更要个别谈心,以对症下药;既对学生指出焦虑是正常的,也要指出只在心里焦急是没用的,关键是尽量保持平常心,拿出实际行动来。还可让成绩接近的同学结成对子,既互相帮助,又互相竞争,以激发学生内在动力。

自我抛弃。这是指一些学生自感成绩很“差”,几无考上大学的希望而自甘落后、不思进取的倾向。这部分学生不多,但大多数班级都有,班主任不能忽视,学科教师应当配合,更不能因其是“丑小鸭”而不闻不问。如果说对过于自信的同学要多点冷水以促其清醒,那么,对这些后进生,则要多一点关心、多一点偏爱。要为他们点一把火,以暖其心房,要尽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尽可能多地与他们个别谈心。同时,要发动班、团干部从生活到学习,全面地关心、帮助他们。

而考前10天,要注意引导学生保持最佳应试状态。

离高考只剩下最后10天时间了,这段时间,大部分学校不再集中上课和辅导,让学生自己调整状态自行复习。那么,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考生们这最后10天该怎么度过,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考生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复习,在5月中旬其应试水平基本达到了最佳状态,此后,考生的主要任务就是保持最佳应试状态。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给考生提出备考建议。

——不要只做模拟题,重点巩固基础知识

这段时间,考生既不能太紧张又不能太松懈。此时就不应再只做模拟题,应回过头来把课本再看一遍熟悉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千万不要做新颖题和难题,因为这样会动摇考生的自信心。备考复习不在于做了多少题,而在于你熟练地掌握了多少解题方法。多年的考试结果告诉我们,高考最终竞争的是中低档题的得分率。所以最后一段时间,考生应当看从思维方式到解题方法到题型都熟悉的东西,目的只有一个:保持信心,保持最佳应试状态。

成绩比较好的考生,尤其要把复习重心放在基础知识上,因为成绩好的学生在最后阶段往往追求难题和新颖题。

——调整学习内容,主抓提高成绩有潜力的弱科

从科目上来讲,这时应集中全力抓弱科。依据是在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付出同样的努力,其收效是完全不同的,在起始阶段付出很小的努力,就可大幅度地提高成绩;当成绩接近极限时,即使付出很大努力,也很难提高。

但在有限的时间里,真正能抓上去的是弱科中有潜力的科目。所谓有潜力的科目指的是成绩相当的科目中投入时间相对较少的科目,这样的学科可能存在着较大的潜力。比如同样考100分左右的两科,如果你平时在某科上下了很大功夫,那它的潜力可能已经不大了;而另一科你平时并没下过多少功夫,说明它还有潜力可挖。

此外,在考前考生应适当淡化复习效率周期长的科目(如语、数、外),而集中力量抓即时性强的科目和内容。文科就要侧重复习政治、历史,理科则重点记忆各种公式,熟练掌握所有公式。每年高考都有考生临场因想不起公式而丢分。

——调整好生物钟

最后10天的复习一定要按照考试顺序进行,上午考试的科目安排在上午复习,下午考试的科目安排在下午复习,把学科兴奋点调整到和考试时间一致。

为了防止考试前失眠,在考前一天的白天一定不能睡觉,不管多困,一定要坚持到晚上9点半以后再睡。因为白天一睡,晚上很容易失眠,而晚上睡得太早,第二天也就醒得太早。

三、培优补差,全面提高

1、明确目标,有的放矢搞好辅导

各学校由于生源不同,备考的目标就有所差别。通过基础教育12年的学习,学生参加高考的基础和能力几乎大局已定,到了高三的复习备考其目标基本到了木已成舟的地步。学生群体或个体的目标更加分化、具体和明朗。抓好各层次的临界生,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得力的策略,是高考复习的重点策略。临界生主要有以下几类:

目标一:指向高分的学生。主要是进入重点本科分数线,并且分数偏高的学生。这类学生,应根据个体实际情况,给予个别指导和辅导,有这种生源的学校要给予重点扶持。学生在考场中能否考出水平和实力取决于个体临场是否充分发挥。这部分学生对提高我市高考的声望影响巨大。

目标二:指向重点本科的学生。主要是进入了重点本科分数线但分数不太高和进人一般本科分数线而分数明显偏高的学生。对于群体众多的学校,是备考工作的重心。对于群体较少的学校,是重点扶持的对象。这些学生有的是各学科整体比较平衡,但个体能力可能弱了点;有的是有明显偏科现象;有的是情商问题,或有更复杂的背景。其策略是因材施教。这一部分临界生,对提高我市高考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标三:指向一般本科的学生。主要是进入了一般本科的分数线而分数偏低和进入了大专A的分数线而分数明显偏高的学生。这类临界生相对来说基础不太理想,或个体能力不强势,或有明显偏科现象,或其他原因。各学校有必要加强这类学生的辅导,尽可能的提高上本科的人数和比例。特别要注意将大专A线的学生推进到一般本科分数线上来。

目标四:指向大专A的学生。主要是进入了大专A的分数线而分数偏低和低于该分数线但接近的学生。这类学生比例较大,是拉高我市高考水平的主要力量。这些学生情况比较复杂,各学科要充分注意这一群体学生的复习方法的指导,抓好思想教育工作,帮助他们尽可能考出好成绩。

目标五:指向大专B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对我市来说是最大的群体,是影响我市高考成绩的最大因素。我市的整体平均分能否提高,取决于对这部分学生的辅导。这类学生主要因素是基础太差,因此,即使进入了第二轮复习,对他们进行最基础的知识复习,依然是备考工作的重点。

目标六:指向体、音、美专业的学生。其对象是指术科成绩已经进入了各批次录取分数线的学生。学生是否能真正进入录取分数线,最后决定于学科文化成绩了。而这些学生往往是文化分数和基础相对较差的,因此备考的重点是加强基础复习。

2、分解目标,责任到人做好备考

临界生的转化能否实现,取决于辅导工作是否到位。

——对于目标一的临界生,可分解到各班主任,全体学科教师积极主动配合。

——对于目标二的临界生,对群体较大的学校,一方面进行再次具体化,可分析出各学科班级的绊脚石学科,对症下药寻求备考的策略;另一方面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析出绊脚石学科,由任课教师包干负责。对群体较少的学校,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分解给各学科任课教师。

——对于目标三的临界生,对群体较大的学校,各学科在进行专题复习的同时,还必须进一步加强基础的复习。目前的高考试题基础、中等和较难的比例大体上为3:5:2,加强基础,多做基础和中等难度的试题,是这类学生取胜的基本法宝。对于群体较少的学校,要依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分解到相关学科教师。

——对于目标四的临界生,对群体较大的学校,各学科备考的重点应放在查补缺、巩固基础的前提下开展专题复习。对群体较少的学校,要进行个别辅导包干。

——对于目标五的临界生,对群体较大的学校,各学科备考的重点是加强基础复习,突破口在查补缺,专题复习可结合穿插进行。对群体较少的学校,可个别辅导,包干到人。

——对于目标六的临界生,对群体较大的学校,是学科备考的重点工作,各学科要加大力气、精心合作,复习重点主要集中在基础复习和查漏补缺上,专题复习可穿插结合进行。对群体较少的学校,要个别辅导,包干到人。

四、强化管理,优化备考

学校、学科组对各学科的高考复习,要紧紧抓住复习常规管理,使之复习教学的每个环节实现最优化,尽可能提高复习的效率和效果。

1、优化集体备课,提升备考质量

高考年年考,但年年有新意,有新情况,有新问题。因此集体备课显得尤为重要。也只有通过集体备课,才能集思广益,实现脑力资源的共享,提高备课和复习备考的质量。集体备课要保证工作程序化,落实制度化。即备课过程要做到个人钻研备课,集体研究优化,反复修改完善,具体分析细化;检查落实要做到个人备课写实,集体备课落实,结合实际施实,检查听课查实。为此,复习备考中要充分发挥新老教师的优势,增强新老教师的互相切磋,要把老教师的专业深厚扎实与青年教师的思维灵活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共同提高。要通过集体备课优选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设计,哪些该讲或不该讲,哪些多讲或少讲,讲到什么程度,一堂课到底解决哪几个问题,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学生落实的怎样等切切实实做好、落实好,确保每一节课高标准、高质量,努力提高课堂效率,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圆满完成高考的复习要求。集体备课作为备考复习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分管领导的检查不能仅流于形式,要深入到课堂听课,检查备课的实效。

2、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效率的提高是提高复习质量的关键,作为高效率、高质量要求的高考复习,必须认真研究复习的主要课型知识复习课和试题讲评课,要明确两种课型的特点、功能、作用,从而采取恰当的、科学的、有效的形式和方法,避免把知识复习课搞成炒现饭,把讲评课上成对答案的宣讲课。既要注重控制课堂容量,不“满堂灌”,又要积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3、优化习题练习,提高测练质量

在第一、二、三轮复习中,从整体课程安排上来看学生练的时间,做题的时间后二轮复习比以前要相对多些,通过学生的练,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高考所需的能力,这种做法是对的。各校资料比较丰富,二、三轮的复习时间相对要短,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学生不可能做完教师认为比较好的习题或模拟题,因此教师必须精选题目,有许多题目是不重要的,应当删去,有许多重要题目在不同资料上是重复的,也没必要让学生机械的重复去做,也应做必要的删改,对要求学生做的题目,教师必须事先预做,使之心中有数,避免成套发放,教师与学生同步甚至落后于学生的做法。教师应当通过精选用少而精的题目辐射出去,用少而精的题目统领几乎所有的题目,举一反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有一点必须注意,有些教师对资料的依赖性太大,沉溺于资料中,整天要求学生做资料,对答案,就题论题,讲不出该题所反映出的思路、方法、规律,讲不出该题所代表的题型,挖掘不出深层次的东西,这样下去,势必削弱能力的培养,阻碍学生能力的提高。

提倡拼题,各地模拟题、综合题比较多,成套发放学生肯定做不完,吃不消。为此,备课组长应负责组织教师把各地的模拟题、综合题按照不同的要求(如专题训练、综合训练等)进行剪辑、拼贴以提高复习效率。在题目的选用过程中既要考虑知识点,又要着眼于高考的能力点,要体现科学性、基础性、针对性、灵活性、创新性、层次性、时代性、综合性的原则。

4、优化教学策略,实现四个转变

一是“变介绍方法为选择方法,突出解法的发现和运用”。学生头脑中已储存了许多处理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分析判断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如何提取运用是第高考复习必须解决的关键。第二、三轮复习不应当“给出方法选题目”和“给出知识、思路选背景”,而应当是“给出习题选方法”,‘‘给出背景问题选知识、思路”。只有在如何选上作文章,才能解决学生自己做不会,教师一讲就通,一点就明的现象,才能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变全面覆盖为重点讲练,突出高考‘重点和热点’问题”。第二、三轮复习仅有两个半月的时间,面面俱到是根本办不到的。要结合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挖掘重点和热点,围绕重点方法(通性、通法),重要知识点,重要思想和方法及近几年“热点”题型,重点内容,狠抓过关。

三是“变以量为主为以质取胜,突出讲练落实”。二、三轮复习要强化“精选”、“精练”、“精讲”。一切讲练,都要围绕学生展开,贪多嚼不烂,学生消化不了,落实不到学生身上,讲练再多也无用,必须“精选”、“精练”、“精讲”。但“精选”、“精练”、“精讲”也不是“少选”、“少练”、“少讲”,不是从多少上划分,更不是选难题,难未必精,精未必难。这就要求教师在对知识重点和能力要求的层次上把握准确,确保讲练适度,测练适中。

四是“变以‘补弱’为主为‘扬长补弱’并举,突出因材施教”。高考总分中各科分值的“含金量”是相同的。虽然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很多,但学习的兴趣、爱好和信心与成绩的“强弱”是相辅相成的。一味强调“补弱”而忽视“优势”学科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是不科学的。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使其“扬长补弱”才能发挥优势学科,降低弱势学科的影响,提高考试成绩,增强学生信心,最终达到增大上线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