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的作文:洞察经济迷局—批判性思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05:38:31
 

作者:mythe12 提交日期:2010-6-1 

 

    经济关乎到每个人切身的利益,我们必须对其运作情况作出基本判断,但绝大部分人并非经济学专业出身,而且即便经济学家的观点,也经常南辕北辙,没有共识,如同其他社会学科的情况,关于人类的行为规则,比较自然科学因为自然规则的客观性而言,远远复杂的多,那么在寻找合理的经济现象解释和预期时,如果我们不想跟着别人后面人云亦云,而希望独立思考并选择我们能找到的最为可取的答案,我们自身的判断力就非常重要,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正是这一种强化大众判断力的思维方式。
    批判性思维是什么呢?这是一门学习论证分析、论证重构、论证评估的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培养人们追求清晰性、一致性、正当性和可靠性的思维习惯,以及独立自主和自我校正的思维技能,培养和提高人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素质与能力。是一门研究论证分析和论证评估的学科,其目的在于培养清晰性、相关性、一致性、正当性和预见性等优秀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也可以把评判性思维简单描述为能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富于机智灵气、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维。
  批判性思维的方法是什么呢?《Asking the rignt questions》这本美国大学的教材提出淘金式的思维方式:以提出批判性问题的方法弄清材料的逻辑步骤,判断其是否存在重大的纰漏,并基于这些评价以形成自己的结论,在我看来,其实这些技巧的核心正是奥卡姆剃刀思维加逻辑论证分析。正是我们可以掌握并运用的思考工具。
  当然掌握这种思考工具的首要前提是怀疑主义精神,我们所处的世界,真相本就是一个,谎言却有无数,假借权威,假借科学之名,混淆是非的观点比比皆是,却都想叫你相信,在这里,引用笛卡尔的那句名言:我怀疑一切除了怀疑本身。我们从怀疑出发,怀疑是不需要理由的,相信才需要。掌握思考工具的第一步,我怀疑。以台湾地区的选举故事为例,2000年的选举中,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李远哲支持民进党,据说影响了相当多的选票,对受李远哲影响而投票的这部分选民而言,没有使用过如下批判性问题:科学家就代表科学有关吗?科学跟政治有关吗?获取诺贝尔奖化学奖可以增加对政治人物的判断能力吗?他的立场是否会受到其他因素影响?诉诸不当权威,把对科学的尊敬误用到科学家身上,民众放弃了思考,不懂得使用批判性思维。这是台湾曾走过的一条弯路。值得我们借鉴。
  接下来,我将使用批判性思维的方式,对经济问题提出基于常识的思考,欢迎大家一起探索,提出质疑,并对分歧点展开辩论。以期共同提高我们思考的能力。

 

作者:mythe12 回复日期:2010-06-02 09:14:48 

 

  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就是寻找问题的主要逻辑的过程,首先清晰一个概念,通胀的原因是什么?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论断非常清晰:“通胀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是一个货币现象”,对比02年以来的M2增长率,尤其09年(具体数字可以自己去查),对于年增长率有限的商品而言,货币供应已经过剩,其过剩的程度就决定了通胀的程度,只不过由于价格粘性的作用,还没有全面传导到所有的商品上。对于房产而言,房价温和上涨通常反应了人们对于社会稳定和收入增长的良好预期,或者可以说当租赁比合理的话房价一定程度的上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但是中国的房产确实非常畸形,表现为:1 土地供应垄断,2 信贷政策和信贷利息倾斜(可以对比企业贷款利息和房产按揭利息)3 资本持续投入生产领域的动力匮乏,4 有地斯有财的文化传统下从众和攀比的大众消费心理驱动的购买行为,5 房市成为过度发行的货币进行投机的金融标的。
   综上所述,房价暴涨是货币多发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如果房市的暴涨结束,已经超量的货币会自发寻找新的投机方向。

 

作者:mythe12 回复日期:2010-06-02 11:45:33 

 

  写贴的目的在于分享思维方式,重要的不是我的观点,麻烦大家注意分析过程。下一轮资金的投入方向可能是现代农业,粮食价格只是一个影响资金决策的因素而已,本身并不是炒作的目的。
  所谓迷局,无非是看上去模糊,没有分辨的能力,导致迷糊而已,使用批判性思维,即便不能使我们立刻发现全部问题,但对于趋势和变化,也会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自从欧元因为希腊危机陷入麻烦后,全球经济二次探底成了大家关心的话题,是否会再次下滑?答案不言而喻,本身就是靠各国央行增加货币发行以注资金融机构稳定金融市场制造的反弹泡沫,借债的前提本来就是将来的收入要能偿还这些债务,对比各国的财政赤字状况,这个前提是多么不可靠,那么泡沫维持的唯一理由就是大众对于法币的信用继续保持幻觉,一旦出现信心的坍塌,这个反弹泡沫及其带来的繁荣幻觉,自然土邦瓦解。与其说二次探底,不如说经济下滑的过程中,因政府救助而带来的反弹,已经结束。

 

作者:生于0715 回复日期:2010-06-02 15:50:55 

 

  我在读MBA的时候,一位老师曾经训练我们一种思考,叫做“Wicked Question”,就是以批判的思维,问自相矛盾的问题。 这种思考就是面对社会现象,不是批判社会现实,不是直接试图找出解决答案,而是问一些看上去自相矛盾的问题。 这当时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思维方式。 因为,绝大多数读MBA的同学,都是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在培训提出问题的能力。 那么,这种思维方式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经过这些年的思考和经验,我开始根据“asking questions”的思考,分出三种不同的人: 1、绝望中的失败者:就是那些不想知道问题,不想知道解题方法,只想着别人给出自己解题答案的人。 这样的人就是告诉他们正确的答案,他们在经济生活中也必然是失败者。 不仅收入很低、投资赔钱,而且越来越处于绝望之中。 现在,中国大多数人都处于这样的状态。 在未来的艰苦环境中,这些人必然要被社会淘汰; 2、社会中的依附者:这些人学会了一些解题能力,也在持续提升自己解题的水平,但是不会主动去提问、不会积极提升自己的提出问题的水平。 这样的人如果碰到好的老板,好的领导者,就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但是,如果碰到低水平的老板,那么就会越来越痛苦绝望。 现在,中国企业和各种组织中,好的老板可以说“凤毛麟角”,那么大多数这样的人只能在痛苦绝望中走向失败。 3、独立发展者和社会领导者:通过大胆质疑(也就是问问题),开始自己的独立思考,并且持续提高自己精确定位问题的能力,实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 我觉得,经济是每个人的事情。 在未来越来越艰难的经济大环境中,第一种人必然是陷入个人“经济崩溃”,难以恢复;第二种人会经常经历“经济危机”,随时滑向“经济崩溃”;第三种人才有可能实现“经济繁荣”。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做起来很难! 不过,这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须! 我觉得它分为两个部分:首先,“Asking questions”反映出一个人积极主动的思考精神,这是个人社会竞争力的前提。在中国,积极主动思考的人是被压制的,目的是驯化出合格的奴隶。 看看从中国学校里驯化出来,只会回答问题、而不会问问题的人们,即使学历再高,也只是被人们利用的工具。 这些人属于奴隶思维,毫无主见,毫无社会竞争生存能力。“蚁族”就是他们的代表,虽然学历大都比较高,但生活在痛苦和绝望中,而且只是毫无目的地在绝望中挣扎,不会主动提问:“我为什么会落到今天的境地?!”。在本田汽车在碰到问题的时候,牢记一个重要原则,就是问5层“为什么”,往往问到3-4层为什么,问题已经基本上得到了解决。   
  其次,“the right questions”是反映一个人能力和水平的关键。 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就是能够提出最紧急、最重要的问题,然后自我思考和探索。 那么,如果能够有意识地锻炼自己问“正确问题“的能力,那么就意味着个人开始走在正确的方向之上。 我觉得,这个帖子提倡的就是大家主动问问题,然后问正确问题的一种思维,然后自己去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说,回帖里有人问:“这几年房价暴涨的现象可否看成那是恶性通胀来临的苗头显现?如果抑制了房价,对抑制通胀有利么?” 我觉得回帖的人可以自己来进行相应的思考和回答,然后写出来,共同进行思考和探讨,提高大家“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这是本帖子的目的所在。

 

作者:mythe12 回复日期:2010-06-02 15:52:30 

 

  Critical Thinking也有译成评判性思维的,评价判断的思维方式,比较批判的中文含义,更接近这种思维方式的实际用法,只不过批判性思维的译法已经叫开了,只好继续使用这个名称。
  圈子内外并非关键所在,公开信息加上对常识的理解,以及对推理方式的掌握,比如前面的分析中提到的先找到问题的主要逻辑关系,用常识加以判断,已经可以让我们有更好的评判能力了。

 

作者:生于0715 回复日期:2010-06-02 15:52:45 

 

  那么,我们在学习“wicked question”的时候,主要特点就是只提问题,不下结论。 而这样的问题需要两个要素:1、“恶意的”,也就是批判性的;2、“自相矛盾”的,就是在问题中总是提出自相矛盾、鲜明对比的内容。 而且,每个人尽可能针对同样一个现象,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能够逐渐培养对现象的思考和洞察。 比如说,针对中国社会的各种现象,我们可以问很多问题:“为什么中国人都渴望赚钱,但是钱却总被别人赚走了?”“为什么中国人总在讲谋略,但是总是被别人‘阴谋’?”“为什么在中国这个‘礼仪之邦’,可以出现三聚氰胺这种‘禽兽不如’的事件?”“为什么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但是大多数人们的个人经济却‘江河日下’?”“为什么说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但是我们到哪个发达国家都需要签证?”“为什么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但总是能看到人们下跪?”“为什么主人总给仆人下跪?”“为什么‘知识就是力量’,但我们却越学越穷?”“在社会都在‘潜规则’的时候,为什么郎咸平能够热火朝天地‘讲实话’?”
  当我们开始问问题(而不是解题)的时候,才意味着我们开始成长。 当我们会问问题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开始强壮的时候。 而在问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批判性思维,是我们洞察社会现象,支持我们个人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生存发展道路的关键。

 

作者:mythe12 回复日期:2010-06-02 16:00:44 

 

  是的,生于0715所说的提出批判性问题,正是我们建立思考能力的开始,比较得到关于经济问题的看法,不如得到关于判断问题的思考能力。关键性问题的提出,可以通过思维训练和案例练习获得,接下来欢迎大家继续提出问题,回答的关键不是我的答案,而是建立大家提出批评性问题的习惯和方法。
  批判性问题的提出,首先是对反常的社会现象或经济现象质疑的过程,“讲实话”成为疑义的原因,在于是否大家都不明白这些“实话”?是否大家都可以畅所欲言这些“实话”?这些“实话”之后提出的理论是否是真实合理?当我们开始思考这些时,独立思考的批评性思维也就开始形成了。

 

作者:mythe12 回复日期:2010-06-02 16:58:16 

 

  转贴一篇朋友的文章,关于怀疑精神的,因为他上不来,就替他发了。
  怀疑,或者质疑精神,之于独立思考, 便如同少林长拳之于七十二绝技。不单说是入门的功夫,更在于这基本功,是要时时刻刻演练,学而时习,不可松懈。及至烂熟于心之时,便也自可独当一面。小学时,读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常常感慨于伽利略的质疑精神,而日后思索,更是理解为什么伽利略被称为第一位现代科学家。抛开繁琐的考证,先来看看这个斜塔实验的意义。在伽利略进行斜塔实验之前,人们满是狐疑不解。为什么呢?垄断西方思想界几个世纪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速度和物体重量成正比,换言之,10倍重的物体下落速度要快10倍。对于这个论述我一直心存疑问,人会观察到重物如石块直接砸到地上,而轻物如羽毛却缓慢飘下。如果得出重物下落快的结论,虽然谬误,却也不过是犯了错的归纳法。而却是如何得出如此量化了的关系呢?直到我读到了朱熹对格物致知的阐述,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大师如亚里士多德者也跳不出这个格物致知的境界。这无中生有的规律,不过是主观臆想。希腊哲学固然提供了思辨的训练,而对人类思辨能力的冒然外推,往往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而伽利略呢,在他做斜塔实验之前,是否知道结果呢?我想他并不知道,他的目的并不是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他仅仅是怀疑,并且想找到一个答案。而在他的想法中,这个答案不该由任何未经证明,甚至没有推理的论断来给出。这怀疑如此的自然而然,以至于我们的问题突然就变成了。为什么别人没有去质疑?对于某些人来说,他们不敢于挑战权威。 对于更多的人来说,亚里士多德压制了他们思考的欲望,或者说,所有的问题,都有了答案,即使是个不知道对错的答案,也足以满足自己了。那伽利略为什么和他们不同?仅仅是因为伽利略好奇,因为伽利略想知道。好奇害死猫,但是好奇却成就了人类。
  当我们都是孩童的时候,对于世界是充满好奇的,也有无数个问题,每一个答案,都可以前面加一个为什么继续问下去。直到父母理屈词穷或者失去耐心。而这个时候的我们,也是从不缺乏怀疑精神的,比如我从来不相信父母关于家里没有点心的谎言,必要实证的翻箱倒柜。我们希望理解世界,并且投入所有的精力去认识这个世界,虽然缺乏必要的逻辑训练,但却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勇气。而随着年龄增长,对于很多人来说,求知的欲望逐渐减少,怀疑就更是变成了一项苦差事,久而久之,便习惯于接受不经检验的结论。以至于对于和自身息息相关的事情也懒于仔细分析。而中国难得糊涂,不在乎细节的文化惯性,也促使了了人们更愿意相信那些精巧的语句。审美情趣往往超过了理性思考来做决定。但可惜的是,真理很多时候是繁琐和丑陋的,而谬论却往往是简单和迷人的。风靡一时的破窗理论曾经蛊惑了很多学者。破窗理论很简单,由于经济学家们注意到战后往往会伴随着一个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于是提出了一个理论。由于大量的财富被破坏,导致了大量的需求,而大量的需求,促生了大量的就业和经济活动。从而带动了社会繁荣。就好比说,如果你家的窗户破了,那你就有买窗子的需求,而这买窗子的需求,便会推动社会就业,带动经济发展。然而这个逻辑有一个漏洞。如果你家的窗户没破,那修窗户的钱,会不会用来满足其他的需求。从而同样的推动就业和经济发展,而这两个世界的区别,就是一块窗户。但是这仍然不是质疑的终点,如果说你并没有消费的欲望,而只是把钱放在床脚下。那砸破你们家窗户,是不是确实起到了代替你消费,
  从而拉动经济的作用呢?如果最后的目的是拉动个人的消费,那是不是一定要采取破坏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呢?如果不采取破坏的方式,我们可以不可以创造新需求呢?事实上,每次经济危机的走出,恰恰都是因为产生了新的需求,要么是由于战争带来的军火的需求, 要么是由于技术革新带来新的产品。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不断的质疑,是逻辑思考的前提,而逻辑思考的目的不是得到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得到一个尽可能接近于事实的结论,尽管很多时候这个结论并不完备,或者显得过于琐碎。
  以上简略的谈论了独立思考的前提怀疑精神的重要性,先天的合法性,以及我们为什么会失去怀疑精神。然而在知识极度专业化的今天,有多少知识是我们必须自己推论。而有多少确实必须向权威妥协。权威的存在在多大层面上节约了社会成本,而又在多大的层面上,埋下了隐患,而我们的制度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如何从命题出发,通过怀疑精神来逐渐逼近事物的本质,以及如何做到独立思考的最重要技能,问出正确的问题。将在今后,详细阐述。  破窗理论当然不是只有这个朋友的这种解释,或者说他的破窗指的是凯恩斯主义的挖坑理论,98年洪水时期,这种类似的论调也由某些经济学家提出过,洪水冲垮了房屋,肯定得重建,所以是好事,因为拉动了GDP。资源无疑是有限的,无论人力、资本和建材,而资源的被破坏竟然成了“好事”,荒谬的言论蛊惑着人心,中国平均建筑物寿命的长度也正是这种理论的成果之一吧。  简单介绍一下“破窗理论”,理论的起源是一个实验,在一个街区放两辆车,一辆车窗完好,一辆在窗户上打出一个洞,一段时间后,破洞的车就被偷走。这个理论在现实中也能看到,一个无人居住的楼,如果被打破了一扇窗户,那么很快其他窗户也会被打破。社会心理学关于这个理论的解释姑且不表,朱利安尼任纽约市长时,曾以此理论进行打击犯罪的尝试,其方法不在于严刑苛法,从重从快,而是从打击地铁逃票等轻微犯罪开始,一段时间后,果然受到了良好效果。
  善用批判性思维的人,会不断反思自己的观点和方法,是否就是最好的?是否有更好的?破窗理论因为那位朋友的文章有误用的可能,在这里解释一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破窗》这本书。   在阅读文章时,提出批判性问题前首先是要先找到文章的结论,寻找结论有些基本的逻辑学方法,就是论证的辨识,方法具体如下:
  1结论和前提指示词:论证性话语的命题次序不能作为辨识其结论或前提的依据,而有些”结论指示词“的词或短语有助于进行辨识。
  所以——————基于这些理由
  因此————可推出
  因而————我们可推出
  故而————我推断
  由此可见————这表明
  于是————这意味着
  可得————据此可得
  前提指示词
  因为 正如……所示
  由于 理由是
  因 理由在于
  根据 可从……推出
  从……推出 可从……引申
  正如……所表明 可从……得出
  缘于 有鉴于
  2 语境中的论证
  论证有时没有提示词,需要由话语的背景或意义来表明。
   有些语段的论证性功能由它们的语境和它们的意义展现出来。根据句子中语境是否具有决定性判断其是否为结论。有时也有一些不能作为前提也不能作为结论的附加材料。
  3 非陈述形式的前提
  反诘问句可以起到前提作用,问题的答案可以设定得明显,这样的论证很有修辞效果。
  有时论证的结论可以采用祈使句或命令句的形式。
  有些论证的完整重塑仅限于语法方面,比如用短语的形式而不是陈述句的形式。
  4 未明确陈述的命题
  论证中有一个或更多构成命题未明确陈述出来,但又假设能为人理解。比如有的省略三段论。

 

作者:mythe12 回复日期:2010-06-03 09:44:56 

 

  批判性思维的方法
  通过逻辑学总结的方法解析论证,找出结论,检验前提,并提出批判性问题,以评价我们阅读的文章观点,并寻求更合理的观点。下面选择一篇曼昆的博文,把这个过程做个示范。
  曼昆中文博客
  面向经济学专业同学的随性观察记录
  银行税
  作者:曼昆(Gregory Mankiw)
  原文:The Bank Tax
  奥巴马总统建议对大型金融机构征收特别税。总的来说,我对基础很狭窄的税都保持怀疑的态度,因为他们总是对应着那种以多欺少的恶劣政治关系。并且我也不听来自监管层的民粹主义言论,他们往往建议华尔街的大亨与普通美国人对抗。然而,在经济价值的贡献上,有可能会构成征收银行税的一个理由。  
  有一点我们在过去得到的教训是,美国是不会让大型金融机构倒塌的。过去的救助必将导致人们期待未来的救助。救助是一种特定类型的补贴——一种不可预知的补贴,但仍旧是补贴。  
  由于政府补贴的存在,企业往往过分膨胀,超越了经济效率点。特别是,对事情出错时会得到救助的期望,会导致大型金融机构过度发展,并承担太大的风险。  
  你可能记得,几年前,当我还是CEA的主席的时候,关于房利美和房地美,我准确地提出过这个观点。(不,我不是有先见之明的天才。这个当时就潜在的问题对于任何关心它的人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但现在的隐性补贴的问题更为普遍。我们实际上是在将更大部分的金融体系转移到国有企业中。  
  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再次承诺永不救助金融机构。但谁也不会相信。而当未来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我们过去所作的承诺并不会阻止我们去实施在那个时候看来的权宜之计。  
  或者,我们可以用税收来抵消补贴的影响。如果新税法制订得很好的话,它将会抵消预期未来会获得救助的隐性补贴之影响。  
  不过,税法会制订得很好吗?肯定不会是完美的。但是,比起光看着金融业过度扩张,等着下次的金融危机和来自纳税人的救助到来,什么事也不做来说,这可能还是会好些。

 

作者:生于0715 回复日期:2010-06-03 09:55:34 

 

  作者:lvsl300 回复日期:2010-06-02 16:14:22 
  我觉得0715提的 “在社会都在‘潜规则’的时候,为什么郎咸平能够热火朝天地‘讲实话’?” 假如郎咸平不是在讲实话的话是个伪命题!
  那么我们如何去判断这个真假,只是和别人不一样吗?
  如果他也有自己的利益考虑,比如出名的话,那么他说的真的成分就有水分了
    
  作者:mythe12 回复日期:2010-06-02 16:37:19 
    批判性问题的提出,首先是对反常的社会现象或经济现象质疑的过程,“讲实话”成为疑义的原因,在于是否大家都不明白这些“实话”?是否大家都可以畅所欲言这些“实话”?这些“实话”之后提出的理论是否是真实合理?当我们开始思考这些时,独立思考的批评性思维也就开始形成了。
  --------------------------------------------------------------------------------------------
  是的,当我们真正思考谁在“讲真话”、“讲实话”的时候,很多问题就变得清晰起来。 难道中国就没有敢于讲真话的人吗? 敢讲真话的就只剩下郎一个人了吗? 从我们的逻辑思考判断上,这也是个假命题。那么,为什么只剩下郎在“说实话”呢? 我们知道,敢讲真话,和能在公开媒体讲真话具有关键的区别。 比如说,我们知道“最牛历史老师”袁,他敢于讲真话吗? 敢。 但是,他能够讲吗? 在私底下还可以,他也讲了。 但是,他绝对不能在公共传媒讲,否则就要被训话,并且被封杀。 好了,从袁的例子我们扩展开来,是不是所有敢讲真话的知识分子都被公开媒体封杀了呢? 从我们过去的经验来看,只要是涉及到关键问题的人,没有能够在公开媒体上留下来的,无一例外地遭到封杀。 只剩下“讲实话”的郎在那里“一枝独秀”,甚至“大张旗鼓”。  
  好了,那么郎就是我们需要分析的重点了,为什么郎能够“一枝独秀”,甚至是“大张旗鼓”? 根据我们对历史的分析和归纳,我们会发现,能够在公开媒体上生存下来的人,都是说不痛不痒“实话”的人;而能够“大张旗鼓”生存下来的人,都是对权力者很有帮助的人! 这点是谁都无法否认的。 那么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就有了深入研究的思路。 为什么袁被封杀,而郎在“大张旗鼓”? 我们知道,袁之所以被封杀,是因为他点到了痛处。 虽然是袁讲的是历史上的皇帝,虽然袁讲的也非常温和,但是还是要被封杀。 那么,郎能够“一枝独秀”,是因为他没有点到痛处;他能够“大张旗鼓”,是因为他在帮助和支持权力者。 那么,他怎么帮呢? 少许反贪官、大力反小民、集中火力反外国。 通过这三个重点的“反”,让人们觉得处处是危机,到处都是不可靠的人。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会相信谁呢? 只有一条路:相信皇帝。当然,这是皇帝所喜闻乐见的内容,所以能够让郎在公开媒体大张旗鼓“讲实话”,然后大量弄钱。 这就是双方交换的结果,一个得到“信心”(更多的黄金),一个得到“黄金”。 郎从开始大张旗鼓反对MBO,然后给出了“国进民退”的药方,促使社会风气的转变,于是国家垄断快速加强,因为还是皇帝可靠。 那么,人们现在觉得自己是国有垄断企业的主人,然后通过高油价、高气价、高电价、高电信价格等等等方式,人们以自己的血汗支持了国有垄断企业的建设,这是个多么“圆满”的结局! 那么,他说的是“实话”吗? 大部分是实话。 但是,对于广大的奴隶们有好处吗? 大家就需要自己体会了。

 

作者:生于0715 回复日期:2010-06-03 09:56:48 

 

  作者:lvsl300 回复日期:2010-06-02 16:14:22 
    我觉得0715提的 “在社会都在‘潜规则’的时候,为什么郎咸平能够热火朝天地‘讲实话’?” 假如郎咸平不是在讲实话的话是个伪命题!
    那么我们如何去判断这个真假,只是和别人不一样吗?
    如果他也有自己的利益考虑,比如出名的话,那么他说的真的成分就有水分了
    
  作者:mythe12 回复日期:2010-06-02 16:37:19 
    批判性问题的提出,首先是对反常的社会现象或经济现象质疑的过程,“讲实话”成为疑义的原因,在于是否大家都不明白这些“实话”?是否大家都可以畅所欲言这些“实话”?这些“实话”之后提出的理论是否是真实合理?当我们开始思考这些时,独立思考的批评性思维也就开始形成了。
  --------------------------------------------------------
  是的,當我們真正思考誰在“講真話”、“講實話”的時候,很多問題就變得清晰起來。 難道中國就沒有敢於講真話的人嗎? 敢講真話的就只剩下郎一個人了嗎? 從我們的邏輯思考判斷上,這也是個假命題。那麼,為什麼只剩下郎在“說實話”呢? 我們知道,敢講真話,和能在公開媒體講真話具有關鍵的區別。 比如說,我們知道“最牛歷史老師”袁,他敢於講真話嗎? 敢。 但是,他能夠講嗎? 在私底下還可以,他也講了。 但是,他絕對不能在公共傳媒講,否則就要被訓話,並且被封殺。 好了,從袁的例子我們擴展開來,是不是所有敢講真話的知識份子都被公開媒體封殺了呢? 從我們過去的經驗來看,只要是涉及到關鍵問題的人,沒有能夠在公開媒體上留下來的,無一例外地遭到封殺。 只剩下“講實話”的郎在那裏“一枝獨秀”,甚至“大張旗鼓”。
  好了,那麼郎就是我們需要分析的重點了,為什麼郎能夠“一枝獨秀”,甚至是“大張旗鼓”? 根據我們對歷史的分析和歸納,我們會發現,能夠在公開媒體上生存下來的人,都是說不痛不癢“實話”的人;而能夠“大張旗鼓”生存下來的人,都是對權力者很有幫助的人! 這點是誰都無法否認的。 那麼有了這個基礎,我們就有了深入研究的思路。 為什麼袁被封殺,而郎在“大張旗鼓”? 我們知道,袁之所以被封殺,是因為他點到了痛處。 雖然是袁講的是歷史上的皇帝,雖然袁講的也非常溫和,但是還是要被封殺。 那麼,郎能夠“一枝獨秀”,是因為他沒有點到痛處;他能夠“大張旗鼓”,是因為他在幫助和支持權力者。 那麼,他怎麼幫呢? 溫和反貪官(說一些抨擊貪官的話)、大力反小民(把顧雛軍、炒菜的抓起來)、集中火力反外國(帝國主義、陰謀論)。 通過這三個重點的“反”,讓人們覺得處處是危機,到處都是不可靠的人。 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會相信誰呢? 只有一條路:相信皇帝。當然,這是皇帝所喜聞樂見的內容,所以能夠讓郎在公開媒體大張旗鼓“講實話”,然後大量弄錢。 這就是雙方交換的結果,一個得到“信心”(更多的黃金),一個得到“黃金”。 郎從開始大張旗鼓反對MBO,然後給出了“國進民退”的藥方,促使社會風氣的轉變,於是國家壟斷快速加強,因為還是皇帝可靠。 那麼,人們現在覺得自己是國有壟斷企業的主人,然後通過高油價、高氣價、高電價、高電信價格等等等方式,人們以自己的血汗支持了國有壟斷企業的建設,這是個多麼“圓滿”的結局! 那麼,他說的是“實話”嗎? 大部分是實話。 但是,對於廣大的奴隸們有好處嗎? 大家就需要自己體會了。

 

作者:mythe12 回复日期:2010-06-03 09:57:47 

 

  看到一篇文章首先要找到文章的结论,再分析文章中的论证过程是否有效,接下来是其论证的前提,是否正确, 论证的分析技法常用的有两种:解析(用清楚的语言和逻辑顺序表明论证中的命题)。 图示(用二维空间关系图展示论证的结果)。
  以曼昆的文章为例,结论很容易找到,“我们可以用税收来抵消补贴的影响。”那么,我们就用图示的方法,把他推论的逻辑过程分析出来。
  
  

 

作者:mythe12 回复日期:2010-06-03 10:03:59 

 

  图发错了,不会用天涯的发图,汗……

 

作者:mythe12 回复日期:2010-06-03 10:20:34 

 

  直接用数字简单解析好了。论证解析的图示法,步骤是给论证中出现的每一个命题逐次赋予一个数字,然后在数字间使用箭头符号展示其中前提与结论的逻辑关系。
  对大型金融机构征收特别税。总的来说,我对基础很狭窄的税都保持怀疑的态度,2因为他们总是对应着那种以多欺少的恶劣政治关系。3并且我也不听来自监管层的民粹主义言论,他们往往建议华尔街的大亨与普通美国人对抗。4然而,在经济价值的贡献上,有可能会构成征收银行税的一个理由。  
  5有一点我们在过去得到的教训是,美国是不会让大型金融机构倒塌的。6过去的救助必将导致人们期待未来的救助。7救助是一种特定类型的补贴——一种不可预知的补贴,但仍旧是补贴。  
  由于8政府补贴的存在,企业往往过分膨胀,超越了经济效率点。特别是,9对事情出错时会得到救助的期望,10会导致大型金融机构过度发展,并承担太大的风险。
  你可能记得,几年前,11当我还是CEA的主席的时候,关于房利美和房地美,我准确地提出过这个观点。(不,我不是有先见之明的天才。这个当时就潜在的问题对于任何关心它的人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12但现在的隐性补贴的问题更为普遍。13我们实际上是在将更大部分的金融体系转移到国有企业中。
  怎么办呢?14我们可以再次承诺永不救助金融机构。15但谁也不会相信。而当未来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我们过去所作的承诺并不会阻止我们去实施在那个时候看来的权宜之计。
  或者,16我们可以用税收来抵消补贴的影响。17如果新税法制订得很好的话,它将会抵消预期未来会获得救助的隐性补贴之影响。
  18不过,税法会制订得很好吗?19肯定不会是完美的。20但是,比起光看着金融业过度扩张,等着下次的金融危机和来自纳税人的救助到来,什么事也不做来说,这可能还是会好些。
  结论:4 然而,在经济价值的贡献上,有可能会构成征收银行税的一个理由。

 

作者:mythe12 回复日期:2010-06-03 10:26:52 

 

  图示法分析的论证结构:
   2↘
   1↘
   3↗
  
   17→16↘
  
   19→20→4
  
   7→9→10↘
   14—15 → 8 ↗
  
   5→6↗
  
  所有前提和命题在论证的过程中支持最后的结论,经过图示解析,我们可以判断,曼昆的论证是有效的。  

 

作者:mythe12 回复日期:2010-06-03 10:33:20 

 

  那么,这篇文章的前提和支持前提的理论又是什么呢?
  a 救助是一种特定类型的补贴——一种不可预知的补贴,但仍旧是补贴。曼昆的阐述:政府补贴的存在,企业往往过分膨胀,超越了经济效率点。特别是,9对事情出错时会得到救助的期望,10会导致大型金融机构过度发展,并承担太大的风险。
  以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理论的观点:补贴是发给没有补贴就不能经营的商业部门,也只有商人售货价格不足以偿还其资本及平均利润或商品推广费用的商业才需要补贴。补贴这种得不偿失的行业(每经营一次投下的资本就要亏一部分,如果一切行业都如此,全国资本不久就能破灭无存).补贴的存在等于强迫一国商业流入更不利的道路。一切补贴要以赋税加在人民身上,一方面补贴由人民纳税支付,一方面国内产品价格提高给人民带来额外负担.补贴,1. 是违反自然趋势,使一国产业有一部分被迫流入较少利益的道路。2. 没有补贴就不能经营的贸易必然是一种损失的贸易。实际在若干程度上损害了国家的一般产业。
  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无疑支持曼昆的这个前提。
  b对大型金融机构征收特别税。总的来说,我对基础很狭窄的税都保持怀疑的态度.
  曼昆的阐述:1对特别集中的企业征收特别税代表着一种恶劣的政治关系——以多欺少
  2民粹主义——建议华尔街的大亨与普通美国人对抗。
  资本所得税在很多国家虽然法律上有这个税种但一直没有得到强力的征收,其中最大的原因在于资本非常容易流动,以亚当斯密的论述::一个人所持的资本全额几乎常是秘密的,资本额随时容易发生变动,且资本不同土地,容易移动,资本所有者可以说是世界的公民,比较能安易的享有财富会经营事业的国家比起课以重税的国家更能吸引资本所有者。
  从曼昆的两个前提来看,基本符合古典经济学的理论。  曼昆的假设:“如果新税法制订得很好的话,它将会抵消预期未来会获得救助的隐性补贴之影响。”但隐形补贴不过是“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机构以其对社会的巨大破坏力胁迫全社会的结果之一,我的批判性问题就是:仅依靠税法从金融机构中进行利润再分配,可以制约住金融机构不顾后果的冒险行为吗?  生于0715把质疑的批评性问题展开了,这个过程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违反常识的事情发生了,背后总会有其缘由,在相信之前,请先怀疑!

 

作者:nmgsw 回复日期:2010-06-03 11:31:30 

 

  作者:mythe12 回复日期:2010-06-03 10:44:50 
   曼昆的假设:“如果新税法制订得很好的话,它将会抵消预期未来会获得救助的隐性补贴之影响。”但隐形补贴不过是“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机构以其对社会的巨大破坏力胁迫全社会的结果之一,我的批判性问题就是:仅依靠税法从金融机构中进行利润再分配,可以制约住金融机构不顾后果的冒险行为吗?
  ——————————————————————————————
  这样的税法很可能会鼓励金融机构更加冒险。因为冒险成功可得暴利——虽然要被拿走一大部分,而冒险失败有全体纳税人买单——因为冒险家们对于获得救助更有把握了。
  事后征税对于风险控制甚至还比不上一无是处的事前监管。真不知道曼昆的这个观点怎么来的。

 

作者:mythe12 回复日期:2010-06-03 14:51:45 

 

  作者:nmgsw 回复日期:2010-06-03 11:31:30 
   这样的税法很可能会鼓励金融机构更加冒险。因为冒险成功可得暴利——虽然要被拿走一大部分,而冒险失败有全体纳税人买单——因为冒险家们对于获得救助更有把握了。    
    事后征税对于风险控制甚至还比不上一无是处的事前监管。真不知道曼昆的这个观点怎么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mgsw已经开始了批判性思维后的思考,可以评判他提出的假设有相当的可能性存在。对于我们而言,如果不打算盲从权威,针对各种观念进行分析判断就是我们开始独立思考的过程。

 

作者:mythe12 回复日期:2010-06-03 14:55:24 

 

  作者:随口说说的 回复日期:2010-06-03 12:56:29 
    缺乏逻辑的批判和质疑,只会造成灾难。    
    逻辑是一切的前提,可恰恰是最缺乏的。    
    因此强调批判性思维,不如强调逻辑性思维有意义。  
  
  作者:随口说说的 回复日期:2010-06-03 13:03:57 
    在一个只讲感性,不讲逻辑的社会,强调批判和质疑。。。
    害的人比救的人要多的多,唉。
  ——————————————————————————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正是建立在掌握基本逻辑常识、运用剃刀式思维、寻找问题的主要逻辑关系的一种思维方法,这也是我在贴中讲逻辑学常识的原因。

 

作者:mythe12 回复日期:2010-06-03 15:03:43 

 

  托马斯.杰弗逊曾经说过:在一个共和国,由于公民所接受的是理性与说服力而不是暴力的引导,推理的艺术就是最重要的。
  人们需要作出可靠的判断,以决定在复杂形势中应如何行动,或在重重疑团中如何判定真伪,虽然非理性工具(习惯经验直觉等)也有使用,但事关重大的时候,理性无疑最容易引导到成功之路。运用理性的过程中,终究需要推理,需要掌握逻辑学的基本能力。
  如果说哲学活动时一种质疑、批判和拷问的活动,揭示隐藏在我们的各种常识、成见和理论背后的根本性假定和前提,并对这些假定或前提的合理性进行质疑批判,如同卡尔.波普尔所言:“如果不对假定的前提进行检验,将它们束之高阁,社会就会陷入僵化,信仰就会变成教条,想象就会变得呆滞,智慧就会陷入贫乏。社会如果躺在无人质疑的教条的温床上睡大觉,就有可能渐渐烂掉。要激励想象,运用智慧,防止精神生活陷入贫瘠,要使对真理(或正义、自我实现)的追求持之以恒,就必须对假设质疑,向前提挑战,至少应做到足以推动社会前进的水平。" 而哲学活动的本性就是论证,论证的方式也正是逻辑学这门学科的研究方式。
  逻辑学研究用于在于发现区分正确推理与不正确推理的方法和原理,以学会检验与评价论证,论证是推理的产品,可以被完整地写出来并予以检验与分析。所以在日常的交流中,常遇到一些人对观念不予以清晰表述,以说不清道不明来含糊其辞,“我有一个想法但我讲不明白,而你应该懂”,这种表达方式不仅让语言符号蒙羞,也无益于检验想法的真伪。所以清晰自己的表述,是建立良好沟通习惯的第一步。

 

作者:nmgsw 回复日期:2010-06-03 16:01:11 

 

  说实话,我没觉得自己的思维方式就是“批判性思维”,我也不懂这个。米赛斯说过,经济学研究的不外乎是“人类行为”,从“趋利避害”、“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个角度出发,人类的行为结果虽然不能预测,但其行为本身是可以预测的。

 

作者:mythe12 回复日期:2010-06-03 19:21:40 

 

  “趋利避害”、“自身利益最大化”本身是人的真实属性,问题在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否允许别人也可以追求他的自身利益最大化,奥地利学派作为曼彻斯特学派在这个世纪的捍卫者,始终坚守着自由主义市场经济这一信念,比较忙着解决眼前问题却不停制造新问题的那些经济流派,高下立分。
  哈耶克在其《通往奴役之路》一书中,非常清晰的论证了所谓劳资关系的实质,以亚当斯密所阐述过的,劳资关系无非是一种工资契约关系,从各人立场而言,资方总希望少付,劳方总希望多拿,当然存在冲突的事实,可是双方关系却绝非矛盾,如果是矛盾,那么只有一方消失才能解决,可是对于劳动者而言,多个劳动力购买者(资方)竞争的情况无疑更有选择的机会,只剩下一个劳动力买家时,才是劳动者真正的噩梦。  “存在即合理”是康德说的,黑格尔只是用辩证法把这句话发挥成“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合理就是现实的”,黑格尔理解的“现实的”一词也不是经验主义者所要指的意思,他强调经验主义者所以为的事实,都是不合理的且必然都是不合理的,必须把事实作为全体的样相来看(应该是事实的实质)才能看出事实是合理的。
  尽管如此,这句断言仍然误导了很多人,对存在和合理等样齐观,总造成存在就是正当的这种自满的误读,甚至导致了宿命的结论。关于这样的哲学断言,对于大众批判性思维建立,没有帮助。  是人总是会犯错,尤其社会学科的东西更为复杂,上一篇评析曼昆博文的示范正为如此,无论是否权威,先进行分析评价,再考虑是否可以接受其观点,是我们建立批判性思维的必须之路。

 

作者:nmgsw 回复日期:2010-06-04 10:36:11 

 

  作者:mythe12 回复日期:2010-06-03 19:21:40 
   “趋利避害”、“自身利益最大化”本身是人的真实属性,问题在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否允许别人也可以追求他的自身利益最大化,奥地利学派作为曼彻斯特学派在这个世纪的捍卫者,始终坚守着自由主义市场经济这一信念,比较忙着解决眼前问题却不停制造新问题的那些经济流派,高下立分。
  ——————————————————————————————  
  奥地利学派以追求个人自由作为他们的信仰,这正是他们的观点主张如此有力而又始终如一的根本原因。
  而奉行凯恩斯主义的各经济学派之所以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又制造了更多的新问题,就在于他们没有一个坚定的价值观,所以总是随风摇摆左右支绌,凯恩斯那句著名的“从长远看我们都是死人”,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他们的哲学观:在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赤字财政,滥发货币,制造繁荣。。。一切的一切,都为了眼前

 

作者:mythe12 回复日期:2010-06-04 11:00:29 

 

  以最近周其仁先生的两篇博文为例,提一点批判性问题,周先生在经济学方面当然很权威,但是既然我们是训练批判性思维,那么质疑权威找出疑问,也就是我们开始提升思维品质的开始。先把原文贴部分出来:
  一、关于通胀的定义和描述:(引用周其仁博文《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是第一要务》)
  日报:我们应该怎样看通胀?
  周其仁:我一直认为中文的“通胀”,比英文的inflation还要准确,因为通胀就指通货本身的膨胀,就是货币供应量大大超出经济增长。比如去年出现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加27.7%,同期名义GDP才增加8.7%。多出来那么多,这个力量总要在经济生活里出来的。
  日报:在具体指标上,2009年CPI表现很平,但房地产和股票市场都很强势,尤其是房地产市场。
  周其仁:这应该就是“货币的黏性”,即过量货币进入市场,并不像水一样非常平均地流到一切地方,而是像蜂蜜一样,带点黏性地先流到一些地方,再流到另外的地方。先流向哪里,哪里的相对价格就升,一波一波地热闹。要强调的是,超发货币只要发生,就肯定会流向某个领域。股市涨、房地产涨,除了真实需求的推动,“货币之蜜”推波助澜。
  综合来看应该加息
  日报:这是货币主义里一个道理,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
  周其仁:所以还有一句话,货币最后还是水。带黏性的液体,流来淌去,鼓出一个又一个相对上涨的货币包,最后还是像水一样,把物价总水平提高了。不过,在这个过程刚刚开始的时候,人们总容易从个别商品、个别市场的偶然性当中寻找原因。反正是我们自己超发的货币,所以总有一个自然的倾向,自觉不自觉地淡化问题。非弄到洪水滔天,大家意见才一致,才下手治理。
  日报:在2009年的货币超发之后,目前价格上涨已经从房地产等先涨领域,蔓延到工资价格、CPI等等。您认为目前整体价格上涨已经处于什么状态?
  周其仁:等到CPI都看得明明白白了,常常就比较晚了。所以我推介中文的“通货膨胀”概念,可以有点提前量。
  日报:现在是否已经是“比较晚了”?
  周其仁:还不能说,但显然货币能量在聚集,漫游在加快。
  日报:利率政策呢?
  周其仁:大家都看到2月份的CPI是2.7%,已经出现了轻微的负利率。那一定刺激信贷需求,把银行的钱更多地借出来。要老虎不出笼子,就得给人家多喂肉。这是不是就是你问的加息?难度是,美国那里还在担心老虎不出来,所以那里还是超低利息。我们这里多喂肉,洋老虎可能越洋行动。这就要瞻前顾后,考虑各方面政策的协调。
  日报:在您的理解来看,CPI在整体价格上涨中比较靠后。那么货币政策就不能只看CPI,而是要纳入资产价格?
  周其仁:其实,各国货币当局似乎没有完全不看资产价格的。问题是资产价格不像CPI,容易让大家意见一致。经验上就是吵来吵去也不易有共识,拖来等去,CPI上来才行动。还有,资产价格上涨常常引发局部管制的加强,结果也会造成观察上的困难。
  ——————————————————————————
  这一部分依据货币主义对于通胀的定义,非常清晰的表述了通胀产生的内涵,问题在另外一篇博文中,周先生对于欧美经济形势的评估。(引用周博文《答《中国青年》:中国还需要做对什么?》)
  ————————————————————————
  《中国青年》:2007年由美国蔓延向全世界的金融危机为中国的发展带来的新的挑战,面临这场来势凶猛的全球性危机,不少经济学家都作出了悲观的预言,您对中国经济的整体趋势还是一直持乐观态度的,您的信心来自哪里?
  周其仁:真的不是乐观,只是比较客观。
  当时有判断,认为中国既然过渡依赖外需,而美国和发达国家经济出了大问题,中国就一定被连累得不轻。2008年10月的时候,有人甚至预言中国经济要保零也难。我自己去了珠三角和长三角不少地方看,外销订单的确一时掉得厉害。不过,我也看到在全球化打通的条件下,中国与欧美日本各自的比较优势还是大有潜力,中国综合的成本优势并不因为金融危机爆发就消失了。美国经济高度发达,其进口需求经由金融而形成,金融危机当然冲击需求,但只要金融稳下来,它的进口需求还是会上来的。
  此外,中国连续多年高速增长,内需是存在的。民间、地方、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冲动还是非常强烈。加到一起,也就是在2008年10月市场价格纷纷跳水之际,我说中国经济衰退的可能性等于零。我还认为,说本次美国金融危机比1929-1933年危机还严重,恐怕有点言过其实。那个危机的货币环境是金本位体制,市场恐慌了谁也难有大作为。但是当代的美国欧洲,哪个还实行金本位制?都是法定不可兑现的货币——市场中人怕了,政府只要有胆印了票子用直升飞机撒,别的麻烦会有,但像美国历史上那样的大萧条却不可能再现。
  ————————————————————————
  两文中间的前提相似:“靠透支未来的政府债和以发钱就能维持经济增长,不是实质上的经济增长。”结论却有不同,我的问题是:如果美欧使用的就是发钱的方式刺激出来的经济复苏,怎么能够肯定其不会再出现1929年的大萧条?如何肯定西方的危机就此结束?出口市场可以持续复苏?

 

作者:mythe12 回复日期:2010-06-04 11:12:48 

 

  二、货币化和通胀:(引用周博文《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是第一要务》)
  货币化进程会缓和通胀
  日报:您从M2和GDP增速的问题上看增发货币,现在中国M2/GDP的数据几乎全球最高。2009年上涨了几十个百分点。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在未来很长时间将面临通货膨胀压力?
  周其仁:货币增量超过经济增长的需要,中文含义的通胀压力当然挥之不去。但也不是无戏可唱,因为除了紧缩,货币深化的过程还可以消化很多货币。
  日报:所谓货币深化,就是易纲先生曾用过的“货币化进程”吸纳货币的概念。房改造就的房地产市场是近年来最吸纳货币的池子,目前还有什么领域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
  周其仁:中国与发达国家不同的地方,就是货币深化还有很大的余地。比如林权改革、城乡统筹、土地流转、自然资源的市场化,以及教育、医疗、文化领域降低准入门槛等等,都有货币深化的含义。像我们在成都地震灾区看到的农民以宅基地抵押贷款,帮助灾后重建,过去不给这个权利,就不发生相应的货币运动,就没有这个胃口吃货币。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就是货币深化进程,过去好几波了,包括城市土地市场、城镇房改房、几亿农民工从乡村到工业城市的进程等等,都有带来货币深化。这也是为什么过去多年M2远高于GDP增长的情况下,中国的通胀还没有冲到天上去的秘诀。
  ————————————————————————————
  资本社会的一个趋势,就是把社会的一切尽可能的货币化,而所谓资金蓄水池的真正含义,即在于货币化或者说商品化还没有充分或发生货币计价的那部分市场,从城镇化和现代农业以及农村金融的新政策方向看,以这些部分吸纳过剩货币,是政策的主要思路,今天关于恶性通胀的看法很多,也有相当的可能,不过这个批判性问题留给我们自己,如果新的资金蓄水池随着货币化的继续而成功建立,那么仅仅依据现有资本市场规模和商品市场规模对比货币供应量而判断的恶性通胀的程度,是否也会有偏差?

 

作者:mythe12 回复日期:2010-06-04 11:40:08 

 

  三、币值和汇率:(引用周博文《守不住的固定汇率》)
  1、固定汇率的好处写起来车载斗量。可是不厌其烦向公众阐释固定汇率种种好处的衮衮诸公,却要面对一个可能有点尴尬的问题:有那么多好处的固定汇率制度,为什么偏偏守不住了?放眼全球,美元、欧元、日元以及几乎所有货币之间的汇率,有哪个还是政府及其专家系统想固定就固定得了的?即便人民币算是盯住了美元,但因为美元对其他货币汇率浮动,人民币对其他货币又哪里固定得住呢?(基于国际汇率现实的前提)
  2、是的,放眼全球,固定汇率制作为国际货币制度一项安排,早就落花流水春去也。高举固定汇率大旗的名家如蒙代尔先生,要在当代重建固定汇率制,立意极其高远。不过,意义那么伟大、又拥有如此众多好处的固定汇率体系,实际上是在历史上建立起来之后又垮了——这件事情本身有待解释。否则,就算费了天大的牛劲真把固定汇率体系再次重新建立起来,将来还是难逃守不住的下场。废了再建,建了再废,又何必瞎折腾呢?(基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前提)
  3、固定汇率守不住的根本原因,是参与国际贸易来往的各国,守不住各自货币币值的稳定。更准确地说,是因为相关各国做不到同步维系币值的稳定。十九世纪以英镑中心的金本位,二次大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都是因为这个同样的原因而撑不下去的。道理不复杂:互相交往的货币币值变化有异,反映不同货币之间比价的汇率固定又从何谈起?(基于各国币值政策自我管控的程度必然具有差异的前提)
  4、两国生产率变化的步伐有异,又使用两种不同的货币,情形将如何?推来算去,我得到的结果是生产率进步神速国家之货币,相对于生产率进步较慢国家的货币,挡也挡不住地一定升值。我们不妨一起来走三步。第一,进步神速国家同样的货币因生产率进步而可以购得更多的商品,就是说其货币币值提升;第二,进步慢国家的货币币值因生产率进步较慢而相对贬值;第三,拿前一种货币与后一种货币“换汇”,汇率当然升值。(基于生产效率差异引起的币值差异的前提)
  —————————————————————————————
  由此4点前提,支持了周先生的结论:“做不到货币币值变动的一律,断然守不住汇率的固定。”
  那么由此结论,探讨的是干预汇率的政策其副作用的问题,对比央行的外汇占款数据,可以看到维持汇率的巨大代价,具体可以参考周的其他博文和央行网站。
  币值的稳定优先于汇率的稳定,或者说没有币值的稳定,汇率稳定也做不到,这是周其仁先生的核心观点,他的博文论证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他提出的方案“央行可以定量减少购汇,直到最后退出。期间为了汇率目标,政府可用财政力量等量购汇,维持过渡的平稳。”是否能做到?由税收作为主体的财政支出替代央行的汇率干预,最终实行自由汇率?

 

作者:mythe12 回复日期:2010-06-04 21:48:46 

 

  批判性思维的建立方式之一,是就话题展开辩论,辩论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主要是过程中完善论据,清晰推理过程,贴一段我的群里的讨论,做个参考:
   近来随着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增大,关于出口会受多少的影响也多了起来,群里也开始了讨论。
   handsome:印度加入WTO了,至少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系。不过至少在货币方面,走得比中国远。印度的问题,恐怕还是人民不够勤劳耐吃苦。
   mythe12:下个十年还是看印度,勤劳的问题也许是个伪命题,只是被不适宜的制度所束缚。
   BUG: 勤劳至少不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scarcity 。scarcity意味着。只要你的资源稀缺,别人就会买。如果资源不稀缺,别人就不买。资源不稀缺,你拼命造10倍。也不买。印度的教育资源比中国好太多了。我举个例子。1. 接线员基本都被外包到印度。2. 秘书工作外包到印度。3. 会计,税务工作外包到印度。4.印度出口大量的医生。并且提供大量的远程医疗援助。
   handsome:嗯,这个没问题,英语国家的天然优势,但是血汗衬衫工厂能不能外包到印度呢?
   BUG:衬衫工厂一定要血汗吗?如果成本能稍微提高点。是不是就有机会制造出更好的流水线。需要更少的劳工。消耗更少的资源。恩。我的问题就是。这个产业一定就固定是劳动力集中型产业了吗?你看,农业,曾经是劳动力集中产业。现在还是吗?
   handsome:嗯,对,就是说低价格、高人力成本的商品,能不能转移呢?全自动,机器人化的衬衫工厂?
   BUG:恩。很正常。
   mythe12:我现在买TNF和ZRAR,相当多的产地在斯里兰卡、土耳其、印尼,血汗优势随着食品高通胀,已经开始结束了。成本已经不低了,前几天天涯上虎门镇的服装老板曝工资,车衣工也到3200-4000一月了。
   BUG:这个问题两个方面。1. 是不是这个产业一定必须是劳动力集中型。还是说,因为血汗工厂的低成本导致了技术进步的停止。2. 即使是血汗工厂,也在转移。因为我在美国也看到更多的国家制造的产品。
   handsome:血汗工厂,转移的只是部分,我知道的是某些工厂的订单被转移到越南、墨西哥,结果又回来了。原因是当地没有加班的习惯,无法保证出货期。
   BUG:恩。handsome说的也许也对。
   mythe12:现在问题是工厂生产的产品市场在哪里?
   handsome:抢其他国家的订单,初级工业品东南亚的成本问题,还有交货期问题,对中国形成不了大的威胁。中国现在的优势,从最低价格,逐渐变为相对低价格,但是质量稳定,交货期稳定,不可预知问题少。
   BUG:这个是产业升级的架势了。http://club.kdnet.net/newbbs/dispbbs.asp?boardid=3&id=3307252
  这个文章都写了。我是觉得有道理。这也正验证了我们之前说的。为啥要升值。因为我们都不认为升值对出口有多大影响。
   mythe12:文章看了,基本是事实,没什么奇怪的,中国一直是世界的主要经济体,除了前三十年脱离了这个世界,问题是这样,中国现在的大部分的产能是为了国外市场服务,这个市场有可能随着收缩过度的消费萎缩,也可以对中国关门,跟升值与否无关,关门后这些产能不匹配国内的消费,或者说就不是民众消费得起的,那时错配的产能又如何维系,当然我们也可以想像西方人离不开中国制造、永远有这个消费能力,这点难免让人想起林则徐判断英国人离不开中国大黄和茶叶,到底是西方人离不开中国产品,找不到下个生产加工国家替代?还是我们离不开食品、原油这些必需品?  

 

作者:mythe12 回复日期:2010-06-05 09:40:07 

 

  辩论实例之二
  虽然辩论的话题不是经济话题,但是辩论提出观点并进行论证的过程一样有启发意义:
  PARA:看了个奥运就富强了,这个现在骗人越来越难了吧
  BUG:人被骗,都是因为愿意被骗。
  Rhino:也不是,原来不知道自己被骗
  BUG:你有没有怀疑过。当你怀疑的时候。你有没有去追寻答案。还是就宁愿相信。
  Rhino:我原来没有怀疑过,也没想过这些跟我有什么关系,,,,,,
  mythe12:标准化答案的驯服能力很重要
  BUG:那怪教育。
  mythe12:打个比方,fifi讨论一下美国南北战争
  FIFI:南北战争就是劳动制度和努力制度之间不可解决引起滴。对不对哦。我历史学的有点忘记了
  handsome:标准答案。
  PARA:不熟悉那段历史,南北战争目的真的是为了解放黑奴吗? (怀疑思想出现了,不错)
  FIFI:北方要解放奴隶,南方的力主还想继续维护他们的利益。
  SpecialK:北方为什么要解放奴隶?北方需要工人,都在南方变奴隶了?
  Rhino:还有为什么美国的种族隔离存在这么长时间? (怀疑的思想一打开,问题接踵而来)
   handsome:南北战争的原因,真是几句话讲不清楚的,现在还在争论。
  FIFI: 我要知道南北战争的正解. (寻求真相的愿望出来了,但还是想找个现成的答案)
  handsome:我个人认为,当时林肯的行为是违宪了。
  BUG:奴隶制度是个很重要的原因。而且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原因,我想这点没有争议。 (争论开始,思考开始)
  handsome:应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不该通过战争解决。美国联邦政府权力远远压倒州权,就是从南北战争开始的。
  BUG:联邦政府权力什么时候远远压倒州权了?
  handsome:至少从独立宣言来讲,南方各州有脱离联邦独立的自由,这个没疑义吧?
  BUG:你说违宪。我没意见。 现在仍然有声音说要独立。比如说texas。而且宪法允许。但是你说政府权力大于州权。这个我不认同 。政府的权利,就是军事,外交,银行。联邦税,南方。北方,仍然很不同。
  handsome:6、7十年代,黑人不被允许进入大学。是肯尼迪用枪强行护送到大学里的,好像是在亚拉巴马州吧。从州的角度来说,联邦政府的做法是否正确值得商榷.
  BUG:这是违宪的。因为军队不能进入州。但是仍然那次出动的还是警察。
  handsome:当时南方有三个联邦要塞在南方领土上。南方独立,要求三个要塞移交,要塞拒绝,就这么打起来了。既然我独立了,要求你撤出我领土上的军队,这个不过分吧。
  mythe12:嗯,这个没错.
  BUG:是。但是怎么说呢。有时候你只能相信,天佑美国。如此多的危机时刻。总是在往前走。
  mythe12:南方的种植园经济拼不过北方的工业经济,这个结果就够了。人类进入火器时期后,更好的经济体系所支持的军事实力对落后的经济体系本就有决定性的优势。
  BUG:农业附加值低。政府那时候又不补贴。怎么拼。
  handsome:嗯,其实不打这一仗,慢慢转化,也会合并的。就是说林肯不开战,让南方独立,或者更好的做法是,之前不给南方那么大的压力,南方迟早也会回来的。
  BUG:恩。这个也许是。因为南方的声音也不统一。但是一打。就立场一致了。
  mythe12:世界都指望靠和平的经济竞争手段可以解决问题,还是太难了.美国的和平是靠战争意志和能力维持的
  handsome:嗯,北方只管发展经济,造路开矿,等到经济起来,企业主大把赚钱,南方人就会羡慕了。
  BUG:羡慕?南方都是种植园经济。难道要产业升级???正确的做法是给农业补贴。南方一直到今天还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southern life. 而且引以为豪。 (讨论到这里开始探讨南北战争是否可以避免的问题了,北方提高农业补贴是个思路 )
  mythe12:南方未必会羡慕,奴役人的快感是很强烈的。
  handsome:奴隶大量逃往北方,北方在暗中支持,到一定程度,种植园经济自然就维持不下去了。然后就很简单了,经济破产了,政府无力维持,依附北方的势力抬头,靠选票统一。然后,就是美国现在的情况,区别是少了一场战争。
  BUG:那再然后呢。如果不补贴,永远破产。当时解放黑奴是为什么?为了解放生产力吗?还是为了打仗?
  handsome:解放黑奴,是占据道德制高点,北方需要大量劳力,是事实。奴隶待遇悲惨,不如自由民,当然是事实
  BUG:这个问题。我们都欠缺细节了解。缺乏数据。没法争。有几点重要的需要文献的地方。1. 北方是不是急需大量的劳动人口。2. 南方农业是不是已经到了边际人口。3. 奴隶的待遇。这几点不搞清楚,很难说。(开始考虑战争的动机了)
  handsome:占据道德制高点,并且能够获得劳力,对北方来说,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BUG:我们需要量化的说明。如果你这样说。那解放奴隶。根本就不是什么道德制高点。而是真正的需要奴隶的生产力。但是可不可以让他们即是奴隶又是工人呢?为什么不能他们也养奴隶。来做奴隶劳工呢?还是说。奴隶不愿意学习?
  handsome:这个是观念问题吧,北方的自由观念和南方的保守观念。南方redneck的性格和北方人区别很大,你该比我清楚。
   BUG : 为什么同样的人在南方就变成保守,在北方就变成自由呢?
   handsome: 1)南方适合农业,相对来说,当时工业算是比较新颖的产业。
  2)比较保守的新移民,习惯于农业,就都跑南方去了。
  3)北方沿海各州,由于不适合农业的缘故,从一开始就是以工商业起家 。 或者说,南方和北方,类似于磁铁的两极,分别吸引了不同的人群。
  只是就话题而言,没有得出结论,即便有了北方当时的劳动力缺口数据,也只能分析到北方发动战争的动机这方面更大,因为毕竟还有很多原因,但是结论也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是否开始独立思考,寻找资料,形成自己的观念,对于历史的结果,罗素谈过这个问题,宪法对于州独立的权利规定的比较模糊,但随着南北战争北方的胜利,实际的结果就是州独立是不可以的。对我们个人而言,你可以在读完《汤姆叔叔的小屋》时为美国的奴隶制的终结而高兴,也可以 读完《飘》时为庄园主的后代为那随风飘逝的家乡和生活方式而感伤,喜欢这个结果或者不喜欢,无论如何,这个结论该由你自己做出,而不是由某个写书的人替你做出,对于教育而言,出发点本该是使人得智识,智识不仅是现有知识的重复,更是人类应用自己智慧的能力,这不是标准答案能够提供给我们的。

 

作者:mythe12 回复日期:2010-06-05 22:01:25 

 

   常见的谬误
   在接触的各种理论和观点时,经常会遇到一些似是实非的观点,很容易误导人们,从逻辑学的角度,可以通过对推理中的逻辑关系进行评判,首先定义一下,逻辑学中的谬误:一种看似正确但经过检验可证其为错误的论证类型。谬误因为不正确但在心理上具有一定说服力,所以很危险。需要我们时时警惕。
   下面先把谬误类型列出来:
   一、相干谬误:当一个论证所依据的前提与其结论不相干而不可能确立结论之真时,其所犯的就是相干谬误,直接说其实是不相干谬误。
   1 诉诸无知论证:它辩称一个命题为真,其依据仅仅是该命题并没有被证明为假,或者辩称一个命题是假的,仅仅因为并没有证明其为真。
   风水算命星座等学说很常见这种类别的论证。
   2 诉诸不当权威:当诉诸的对象所讨论问题不能合理地宣传权威时,就会产生诉诸权威谬误。
   开贴举的李远哲助选就是这种谬误的实例。
   3 人身攻击论证:它命名的是一种谬误性反驳,即它的抨击不是指向结论,而是指向断定结论或为结论辩护的人。
   a 诽谤:通过贬低对手品格否认对手智力或推理能力、质疑对手的人品,而个人的品格和他主张的命题真假或推理正误在逻辑上却无关联。
   诽谤的例子大家随便在论坛上找吧。
   b 背景谬误:在本不相干的信念与该信念持有者的背景之间加以牵连。
   一次遇到一个生物专业的博士说转基因大米的产量更高,我请教其实验数据在哪时,就遇到这种背景攻击,“给你你能看得懂吗?”
   4 诉诸情感:用表达性语言和其他有计划的手段以博取情感,激起兴奋、愤怒或憎恨,而不是致力于提出证据和合理论证。
   希特勒的演讲可以作为经典范例,教育程度不低的德国人也会陷入情感的狂热之中。
   5 诉诸同情:利用听众的利他主义和怜悯之心是其所诉诸的特殊情感。
   我相信中国人具有同情心,但也经常被人给误导了方向。
   6 诉诸暴力:这个不用细说了,大家都知道。
   7 不相干结论:当一个论证声称要确证一个特定的结论,但却去证明另一个与众不同的结论是,就犯了不相干结论谬误。

 

作者:mythe12 回复日期:2010-06-06 10:05:37 

 

   作者:江南妙妙生 回复日期:2010-06-05 22:48:50 
    谬误类型太多了,可以一直举例下去
  ——————————————————————————
  逻辑学归纳了常见的17种,先按这17种举例说明。以下还是谬误的定义部分。  二、预设谬误:不正当假设通过论证的精确表述而显示出来,这类无根据的跳跃被称之为预设谬误。不为人支持甚至是不可支持的暗含假定,要揭露这样的谬误,就得注意留心那种偷偷溜进的假设及其可疑与虚假性。
  1 复杂问句:它以预设掩藏在问句中的某些论断为真的方式来问问题。
   例:法官:这些数字看来表明,你的销售额的上升是这些骗人广告的结果,对吗?
   证人:它们没有那种效力。
   法官:那么你承认了你的广告是骗人的了,你这样做有多久了?
  (这个例子中法官明显在提问时预设了广告是骗人的这个论断)
   2 虚假原因:把实际上不是某情形或事件的原因当做原因,任何依赖于此的推理就必定是严重错误的。
   例: 去菜市场买菜,菜价涨了,归罪于商贩黑心提价。
  (菜价上涨后面的原因可能为菜市场租金上涨、人工上涨、垄断、通货膨胀的价格传递、季节性因素、自然灾害导致的减产、特定品种的供应减少……)
   3 丐题:就是在证明论题的努力中,却又假定了所要寻求证明的论题。
   例:一部电影中,盗贼对珍珠分赃,其中一人给他左右两边的人各两颗,自己留下三颗,旁边人问”你怎么留三颗?“因为我是头儿”“但是你怎么是头儿?”“因为我的珍珠多。”
   4 偶然和逆偶然:当我们把一个概括运用于个别事例中而该事例并不适于这种运用时,我们就犯了偶然谬误,反之,当我们无心或故意地把对一个特殊事例为真的东西直接看做对大量事例为真,我们就犯了逆偶然谬误 。
   例:我爱人的奶奶活到102岁,每天早上都要抽一壶水烟,如果把抽水烟作为她长寿的原因,并得出抽水烟可以使人长寿的结论,就犯了以上的谬误。

 

作者:mythe12 回复日期:2010-06-06 10:27:16 

 

  三、含混谬误
  1 歧义:当人们有意无意地混淆一个词或短语的几个意义时,就是在歧义地使用这个词或短语,如果在论证中这样做,就犯了歧义谬误。
   例:李远哲先生是非常优秀的科学家,科学是严谨可靠的,所以他推荐陈水扁总统的理由一定非常严谨可靠。
   (好的科学家导致好的政治判断能力明显具有歧义,在生活中欺骗我们的广告也经常利用这种歧义误导我们的消费选择)
  2 双关:当以使其为真的解释来表述论证前提,而以使其为假的解释得出结论时,就犯了双关谬误。
  3 重读:若前提的明显意义依赖于一个可能的强调,但是得出的结论却依赖于对相同词汇不同的重读意义,就犯了重读谬误。
   断章取义是常见的一种重读谬误,广告中经常放在最不显眼位置的使用限制说明也带有很强的引人误解的这种谬误。
  4 合成;
  a 从作为整体之部分的性质得到整体本身性质的推理。
  例:这部电影的演员都是著名演员,所以这部电影必然会出名。
  b 从一个汇集的单个元素或分子的性质得到该汇集总体或元素全部的性质的推理。
  例:因为一辆公共汽车比一辆小汽车的耗油大,所以全部公共汽车比全部小汽车耗油大。
  (因为小汽车的总量比公共汽车多,这个推理是错的)
  5 分解:
  a 断言对一个整体为真的东西一定对它的部分也真。
  例:因为美国是个伟大的国家,所以每个美国人都很伟大。
  b 从元素的汇集性质而得出元素自身的性质。
  例:中国人的食品消耗量大比其他国家的人大,所以中国人的食量比其他国家大。……  现实中,我们常被被各种似是而非的谬误观点所困扰,尤其当情感因素影响着我们时,接下来,对一些现实发生的案例,试着进行剥离情绪干扰的冷静思考。

 

作者:mythe12 回复日期:2010-06-08 10:09:10 

 

  丰田事件的冷思考
  前段时间,美国的丰田汽车事件颇为火热,有在美国的朋友,看了电视台的报道后,对着丰田汽车发出愤怒的吼声,诸如日本车之所以省油是因为车身薄的说法都说出来了,当然,车身重量对比数据明摆着在那,也还好这位朋友是做科研的,愤怒之余,没忘了还是需要理性的分析和评判,开始做资料收集。下面是他的分析过程回顾:
  事件:1、2009年8月Lexus 事故。Highway patrol officer开着凌志,自动加速,和同事通电话的情况下,撞上了前面的车,非常的drama。一家全死。
  2、2009年9月。 丰田翻车门一份长达75页的起诉书,让日本丰田汽车再次卷入质量门漩涡。这家全球最大汽车制造商,被控隐瞒和销毁了与300余起翻车致伤、致死有关的信息,以消匿其车辆在工程设计与安全测试中的违规行为,来逃避法律制裁。
  3、2009年9月丰田开始recall floor mat, 声称油门被卡在floor mat上,众多车主并不相信。
  4.之后爆出多起自动加速发生,丰田被指责敷衍了事。 立案之声渐强。
  5.2010年2月,立案调查,认定自动加速问题。爆出丰田和政府官员联系。听证会上被要求回答是不是有自动加速的电子线路问题。这是丰田自己的发明,总裁照实回答不知道,不确信,被媒体认为不诚恳。丰田名声一落千丈。开始大规模recall。
  ——————————————————————————
  丰田事件的背景和回顾已经出来了,在此事件中丰田确实有问题。但是我们的批评性问题是什么?就是媒体的态度是否对所有汽车厂商的类似问题一视同仁?以前是否发生过类似事件?
  那么,进行类比事例对比和历史事例追溯,可以帮助我们的判断。
  ————————————————————————————
  1、阿肯色州事故,一辆林肯轿车于1995年6月7号发生加速事故,造成1人死亡和另一男孩的腿截肢。(彭博社原文One of the earliest sudden acceleration deaths in the NHTSA records prepared for Bloomberg News came on June 7, 1995, when a 1988 Lincoln Town Car in Mountain Home, Arkansas, accelerated in a parking lot and hit two boys, killing one and requiring the amputation of the other boy’s leg, according to a 1999 letter filed to the agency by attorney Sandy S. McMath in Little Rock, Arkansas. )
  这个事故一样很悲惨,代理人提起审查要求却被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局拒绝受理。(McMath asked NHTSA to review its 1989 acceleration report to consider whether electronics that managed cruise control in Ford and other vehicles might be a cause of some unintended acceleration. NHTSA reviewed the request for two months and rejected it, according to agency records. NHTSA had previously studied complaints of sudden acceleration in 1985 Town Cars in 1987 without taking action.
  “They refused to reopen the matter,” McMath said in an interview. “We felt it was administrative malpractice.” )
  2、jeep:报告指出,2002年的665宗投诉,涉及1987年至1998年吉普车型的加速问题,约有300名每宗投诉1993年、1994年和1995年车型。很多的投诉集中在汽车的加速意外(Jeep Models
  That 2002 report pointed to 665 acceleration complaints involving 1987 to 1998 Jeep models and about 300 complaints each for 1993, 1994 and 1995 models. Many of the complaints focused on cars that accelerated unexpectedly from car washes and service stations, said David Bizzak, an engineer who co-wrote the report. )
  其中几件相当的drama, 在洗车时,车突然加速,把洗车的人顶在墙上。那个时候车子甚至在空档。仍然不了了之。
  3、丰田已知的事故中,在其中19个致命的丰田车手的年龄是已知的意外,10名60岁以上,5人年龄超过80,这可能表明司机谁更可能降低了错误的踏板或没有足够的力量制动。
  4、历史案例:因为召回而错失大市场的悲剧曾经发生在德国大众身上。1986年,大众在美国的主打品牌——奥迪5000系列汽车在美国被指存在设计缺陷,导致多起因自动 加速造成的安全事故。随后,大众集团召回其在1978年(大众当年首次在美国建厂)以后在美国生产的共25万辆汽车。这给大众集团的美国业务以沉重打击。 1985年,奥迪在美国的销量曾一度达到74061辆。这一数字在1991年下降到12283辆。其后随着德国马克对美元汇率升值因素,大众于1988年 关闭了位于宾夕法尼亚州的工厂,放弃美国本地化生产。直至2008年,大众才宣布重新回到美国本土建厂。而因20年间的反复折腾,大众在美国这一世界最大 汽车市场几乎被彻底边缘化了。
  5、事件的结果, GM仍然在流失市场份额。而Ford 和chrysler在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Toyota 推出了无数的打折计划。包括6年0 利率,才勉强保住了他的市场份额。(The domestic automakers Chrysler, Ford (F) and General Motors may be winning ugly, but they’re definitely winning U.S. market share, led by Ford.Year to date through five months, the Detroit Big Three brands combined had a U.S. market share of 45.3 percent, up from 44.7 percent in the year-ago period, according to AutoData.
  The increase is entirely due to Ford, because share was down for both GM and Chrysler year to date, but by less than 1 percent. Chrysler and Ford both gained share in May from a year ago, but GM fell just short of breaking even for the month in terms of share, versus a year ago.)
  ————————————————————————————
  从同行对比到历史案例到最终结果,可以判断美国媒体在此事件中的立场很难称得上公正,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人,学会怀疑和评判的批判性思维,不人云亦云盲从社会情绪,非常重要。  

 

作者:mythe12 回复日期:2010-06-10 10:46:33 

 

  加薪热后的冷思考
  最近外企加薪的新闻很多,富士康企业因为跳楼事件,尤其成为关注的热点,首先,工人工资上调当然是个好事,因为中国制造业工人工资实在太低。但是,对于建立批判性思维的我们,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喊声好的层面上,必须对这些事情的前因和接下来可能发生的后果,做些属于我们自己的冷静思考。  一、富士康的跳楼事件
  关于富士康企业的批评声音很多,对于其管理方式,熟悉管理历史的应该不陌生,就是学习军队管理的方法,如同工业化的大机器时期,人被融入了流水线,成为机器的延伸,标准化产生的高效率是企业成功的前提,但这个代价是工人失去了其基于人性自由的那部分天性,看过卓别林的《摩登时代》系列电影的观众应该可以看出当时对这种异化人性的工业化的一种批判,在这个角度上来说,富士康等于在高科技领域的旗帜下,依靠大陆的廉价和充足的劳动力,建立起所谓成功的富士康模式,这不是什么可喜可贺可树立榜样的模式,只是中国为之前的落后付出的代价而已。
  但是跳楼事件中富士康企业的责任,却又不能这么简单的定论,富士康企业自杀率必须要有对比样本,才有说服力,以评判员工自杀跟富士康企业的关系问题。卫生部公布的社会自杀率为25/10万人左右,这个数据因为没有刨去计算样本的偏差,只能先做个参考,我找了一份2002年—2007年的宁波市不同人群自杀死亡分析的报告,数据是这样的,宁波02-07的社会自杀率为6.37/10万,这个数字低于全国数据,而男性劳动力自杀率为6.06/10万,以富士康的企业工人总数在70万以上的基数看,得不出富士康工人自杀率高过男性劳动力自杀率的结论。更细分的针对电子行业的数据没有找到,希望以后有更专业的统计调查数据。还有一个问题是,对跳楼工人的自杀动机的调查报告应该要有,到底工厂原因还是员工个人原因而引发的自杀事件,这对于社会和企业为避免类似悲剧重演,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希望能够看到此事件不要只总结到加薪和每周休息一天的措施而已。 

 

作者:mythe12 回复日期:2010-06-11 11:03:25 

 

  作者:养神化 回复日期:2010-06-11 09:30:31 
  关于楼上的帖简单说两句    
  1)拿FSK跟宁波社会自杀率对照不是很合适。
  2)换个角度,富士康内部比较的话,让我们看看有什么结果。
  首先,富士康共有近70万员工。分别分布在深圳、山西、山东、武汉等全国的13个厂区中。深圳工业区是有30多万。
  富士康的员工总数已经达到33万人;而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从深圳迁徙的第二落脚点昆山,富士康员工也已达6万人。
  以上是我从网络上搜集的资料,如果要认真探讨,我会继续搜更详细的资料。
  从以上资料来看,昆山富士康是深圳富士康的1/5.5 的员工数,各方面情况都差不多,以公布的深圳富士康跳楼人数12人为准的话,那么我们该很合理的推测昆山富士康应该有2人连续跳楼才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宁波的数据中男性劳动力自杀率为6.06/10万,现在能找到的对比数据中样本库还算能够作为比较的。当然,如果你能找到更精确的就更好。
  2 郭台铭说过一句话,在台湾一个工人自杀社会不会怪到企业身上,在大陆却因为员工住在企业宿舍而怪企业问题,所以富士康的结论是把员工宿舍还给政府,脱离这部分企业责任。
  3 你的结论是要说明深圳富士康相对企业内部的自杀率高吗?如果以深圳30多万工人基数来对照,这个结论没问题。但是再深层的原因还是得有员工自杀的个案分析。  

 

作者:养神化 回复日期:2010-06-11 11:36:42 

 

  繼續討論:  
  富士康的最新應對方法已經出來了,明處的是將有新的薪酬計算法則,最高可加薪至66%,並給員工至少每周一天的休息時間。暗處的據說是加防跳網,增加心理醫療師,組織員工放松活動等等。  
  至今6月已經過去1/3,按照5月的自殺率規律,應該是有3人左右跳樓才是。當然我這個是擡杠,可以一笑了之。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一個合乎邏輯的結論,富士康之前的連續跳樓行爲是可以控制,不是正常現象。  
  而甯波男性勞動力自殺率是個正常現象,是不可控制的,相信甯波政府采取給每人加薪等各種方法,也做不到把甯波男性勞動力自殺率降爲0,這點樓主承認嗎?  
  所以說,封閉群體的富士康,和開發群體的甯波男性勞動力,作爲同樣的樣本采集對象來處理,是不合適的。  
  如果要取相似的自殺率統計樣本,建議以富士康同行業的台灣勞動力密集加工企業,例如廣達、華碩、偉創力等等更合適,請樓主借鑒。

 

作者:mythe12 回复日期:2010-06-11 12:47:37 

 

  封閉群體的富士康?这个前提暗含了这样一种假设,就是封闭体系对自杀是可以控制的,这个前提是无法赞同的。即便更严格的军事化组织,相信也做不到控制到不想活的人。且不说如何评判富士康应对效果到底哪条会有效?而宿舍社会化后的员工自杀是否还可以作为企业责任的延伸?当然,如果有相似企业的统计数据,可以做个更好的对比,至少保险公司制定保险费率也有个依据(本来保险公司做精算也应该收集此类数据),但针对这一串事件除非是刨根究底,研究个案中自杀者的行为动机,最后还原企业责任和问题所在,不然还是一笔糊涂帐。
  补充一句,每个国家的自杀率统计都是为了采取社会对应政策,以尽可能避免这类行为对社会的伤害,毕竟自杀不是工伤,不是靠企业可以避免的事情。

 

作者:mythe12 回复日期:2010-06-11 16:37:55 

 

  一、自杀在什么时候都是不正常现象,出于任何理由都应该尽可能防止这类事件发生。
  二、相信連郭台銘本人都認爲連續跳樓是不正常現象,要采取措施,自我认罪跟确实有罪还是不同,证明自杀是否企业原因要有更实际的证据,在此之前先做无罪推论,这应该是现代法律的常识了吧。
  三、我的观点在前面已经很清晰了:“对跳楼工人的自杀动机的调查报告应该要有,到底工厂原因还是员工个人原因而引发的自杀事件,这对于社会和企业为避免类似悲剧重演,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希望能够看到此事件不要只总结到加薪和每周休息一天的措施而已。”麻烦不要曲解。谢谢。
  四、“更细分的针对电子行业的数据没有找到,希望以后有更专业的统计调查数据。”引用宁波的数据是因为如此》

 

作者:养神化 回复日期:2010-06-12 21:04:30 

 

  既然楼主坚持认为,“卫生部公布的社会自杀率为25/10万人左右”,“宁波02-07的社会自杀率为6.37/10万,这个数字低于全国数据,而男性劳动力自杀率为6.06/10万,”这两个数据和FOXCONN短短数月十几个人跳楼自杀,能在统计学上相提并论。那么我不妨再多说两句。
  首先,我使用的分析判断方式和楼主没有区别,都是从事实出发,通过合乎逻辑的推理来得出结论。我的目的,也是通过案例的分析,来提供如何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所以在目的方面,我们没有本质上的矛盾。
  我和楼主最大的分歧所在,是楼主认为FOXCONN和宁波的自杀者是同样类型。所以可以用彼此的数据来进行比较。而我却认为,楼主提供的社会自杀率和宁波劳动力自杀率这两个数据里面的自杀者,和FOXCONN的自杀者,是两种类型。
  普通统计意义上的自杀者,我记得以前有个数据,在中国自杀手段最常见的是服食农药自杀,一个人想不开,就关在屋里,人家看不见人,去找,发现已经喝农药了。正如楼主所说“即便更严格的军事化组织,相信也做不到控制到不想活的人。”。所以,再发达的西方福利国家,都有一定的自杀率。这种自杀者,是对自己的,无论对企业,对社会,都没有什么所求,比如台资企业的打工族,偶有感情挫折想不开,也有自杀的案例,但是通常是个人自己了断,不会想弄得全社会皆知,这种都是属于社会可以接受理解的,不会弄得舆论哗然。
  而FOXCONN的连环跳楼案则不同,是他们选择的自杀方式告诉了我们,我以前看过一篇文章,一般人自杀,通常是愿意一个人静静的离世,常见的是在有亲朋好友在的时候,强颜欢笑,等好友走,再独自实施自杀行为,很少选择在公共场合进行。如果在公共场合,让所有人都知道的方式,通常是有类似政治诉求等等,例如缅甸和泰国发生的僧侣用火自杀,伊拉克闹市人弹爆炸等等。
  FOXCONN的死者,没有选择在寝室里面静静服药,悄悄离开人世。而是选择在楼顶跳下,制造了大量围观者和斑斑血迹、目的是让最多的人知道事件的发生,以这种方式引起舆论的关注,跳楼者的诉求,有可能是对薪资、休息时间、长时间加班、管理方式等各种因素的不满,或者是上面某网友猜测的贪图30W抚恤金等等,这个就暂时不展开。
  当然,我提供的仅仅是一种合理猜测,并没有直接依据,毕竟当事人已经死亡,不可能起死者于阴间而采访之。楼主也可以怀疑这12个人都是天生喜欢哗众取宠,即使失恋想不开而自杀也要采取引发公众注意的方式,我承认也无法彻底排除这种可能性。
  以上是我5月份,连环跳楼发生后,通过逻辑分析方式得出的结论,在当时,我的证据虽然都是合理分析而来,但并非直接证据,还有上述质疑空间。
  我当时就在等郭台铭给我一个更好的证据,因为我判断FOXCONN的自杀案是可以避免的,事实上,郭台铭动作很快,就在5月底6月初,FOXCONN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从根本上扭转了局面,我认为他的措施都是对症下药的,以后想再看见FOXCONN的连环跳楼,恐怕很难了。郭台铭给了我一个铁的事实,他用几天时间,就把FOXCONN的跳楼自杀率从12/40万,扭转为0。而宁波市政府,哪怕给几年时间,恐怕都没有能力把宁波社会自杀率降为0。
  最后,根据上述论据,我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富士康的自杀事件,基本上可以认定是工厂原因。
  第二,楼主选取数据,有削足适屐的感觉,宁波政府的数据,拿来作为论证资料是不合适的,如果楼主继续认为宁波市政府数据值得作为论据,我愿意世界杯看球同时继续聆听高论。
  我更愿意相信楼主是故意漏个破绽,好让人提出质疑,从而在质疑和反质疑的对答中,让观众了解到理性思考的魅力。。。。。。

 

作者:dinosohb2010 回复日期:2010-06-13 09:46:58 

 

  外汇储备的真正含义----读周其仁博文
  在经济方面是个小白,但不能阻止我思考外汇储备的真正含义。在08年以前,媒体舆论给我的印象是我国的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是政/府的成就,是p民们的骄傲。到了08年以后舆论宣传突然发生了变化,很多的政/府官员、财经专家、媒体人纷纷跳出来说外汇储备多不再是一件幸事,balabala之类。既然外汇储备是个两难选择,为什么媒体宣传跟风的一边倒报道,而不是客观的反映事情真相,引导大众来自己来评判和思考??在周其仁先生的文章里提到了外汇储备的真实含义以及它对我们p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
  众所周知,人民币汇率并不是一个全球可以自由买卖的币种,只能在中国境内自由买卖货币(好像还是有限额,比如每人每年换购外汇的总额不能超过5万美元,这当然指个人),可以经营外汇买卖的中外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形成的“银行间外汇市场”,“这个市场由央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管理,较为特别的地方,是依法管理这个市场的央行和外汇管理局也可入市买卖外汇(即央行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更为特别的地方,是迄今为止进入中国的绝大多数外汇,都是由央行购得、然后转为中国的国家外汇储备的。”====即外汇储备是央行在外汇市场出价最高,用人民币大举购买所得。
  问题的关键是央行如何有如此多的人民币来购买美元??他的购汇能力从哪里来的??
  在周的文章中指出购汇能力从1,央行发行货币,也就是靠政/府的信用负债,千万别认为跟咱们P民没关系,咱们都是债主,如果发行过多,咱们手中的票子就贬值了,这就是目前大家都感受到的通货膨胀,其实质是央行超发货币的代价,让P民来承担了。2,央行还可以把各个商业银行交到央行的“存款准备金”拿去购汇,所以当央行提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咱们千万别真以为国家在收紧货币的供应量,其实是在玩左手导入,右手导出的游戏而已,3,发行的债券,这个也可以通过到债券到期再发来解决,因此,这么说吧,“当下令全世界肃然起敬的中国拥有的2.5万亿美元的 “国家外汇储备”,每一元每一分都对应着央行的人民币负债。”
  我们再来看央行负债表,可以更清晰看到巨额外汇储备的真正含义。“在报表的左边是央行所有的资产,按2009年12月央行总资产为22.8万亿人民币,其中外汇占款为17.5万人民币(2.5万亿美元),占76.8%,;加上货币黄金和其他,央行的国外资产达18.5万亿,占总资产的81.1%。说中国国家外汇储备天下第一,其实就是央行的外汇资产天下第一。不过,还是2009年12月的数据,央行总负债中的63%(14.4万亿)来自储备货币,18.4%(4.2万亿)来自央行发行的债券。加到一起,近期两项负债(18.6万亿)就略高于央行的国外资产总额。这就是说,央行持有的天量外汇资产,全部来自国内借债。顺便提一句,这也是前两年“把国家外汇储备分给人民”的主张遇到的麻烦——分国外资产的同时也要分担相应债务吧?如是,老百姓还不是哈哈大笑、一哄而散?”
  因此人民币汇率的基础是央行靠大量发行的法币和债券的大举负债形成的,既然我们都是债主,承担了超发货币导致的物价总水平的上涨,承担了手中人民币资产的缩水贬值,我们是否应该知晓巨额外汇储备和投资的收益??我们是否有权利退出这个市场,当我们认为我们的收益是负值时??
  当我们距离事实真相越来越近时,当我们发现事实的真相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时,我们是否依然是冷漠的看客,或者依然放弃寻找真相的能力让别人来提到我们思考,发言??

 

作者:mythe12 回复日期:2010-06-16 14:42:25 

 

  作者:养神化 回复日期:2010-06-12 21:04:30 
  既然楼主坚持认为,“卫生部公布的社会自杀率为25/10万人左右”,“宁波02-07的社会自杀率为6.37/10万,这个数字低于全国数据,而男性劳动力自杀率为6.06/10万,”这两个数据和FOXCONN短短数月十几个人跳楼自杀,能在统计学上相提并论。那么我不妨再多说两句。
  首先,我使用的分析判断方式和楼主没有区别,都是从事实出发,通过合乎逻辑的推理来得出结论。我的目的,也是通过案例的分析,来提供如何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所以在目的方面,我们没有本质上的矛盾。
  我和楼主最大的分歧所在,是楼主认为FOXCONN和宁波的自杀者是同样类型。所以可以用彼此的数据来进行比较。而我却认为,楼主提供的社会自杀率和宁波劳动力自杀率这两个数据里面的自杀者,和FOXCONN的自杀者,是两种类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宁波男性劳动力不一样是在企业里就业吗?如果宁波的男性劳动力自杀率的责任在宁波政府,那么深圳富士康也不一样可以这么推理吗?或者反过来说,如果劳动者自杀的责任都归企业,那么宁波的企业跟富士康的责任又有什么不同?
  2 富士康在跳楼门后的措施分别为加薪、加休、取消抚恤金,潜在自杀者因为加了一个月一千多的工资,一周可以休一天,而得到生存的勇气,或是没了抚恤金觉得自杀不值, 如果这些措施有效,不也正是证明了员工的命价之低吗?富士康不是黑砖窑,员工不至于不能离开工厂,在可以选择退出的情况下,发生这样的悲剧,企业的责任更大还是社会的责任更大?
  3 最近联合早报网上还有一篇国内著名媒体人写的关于此事件的文章,把跳楼门事件直接归责于西方的品牌策略主导下的加工业外包给中国,这个人的逻辑如果成立,那结论就该是驱逐出这些“压榨”中国劳工血汗的外资工厂或外贸企业才对,自己的国家内劳动者缺乏博弈机会,没有议价能力,就业机会缺乏,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螺丝钉不人道,但问题在于,对于这些劳工而言,不劳动者不得食是真正的现实,那位笔者可有更好更人道更多收入的选择方案,提供给这些劳工?

 

作者:mythe12 回复日期:2010-06-16 15:04:27 

 

  作者:还是要让领导先走 回复日期:2010-06-16 11:47:22 
    楼主能不能分析一下以下这个转帖呢?最近经济事件很多,很迷茫啊~~~~~呵呵~~~~~~
  ——————————————————————————
  这种帖子逻辑混乱之至,实在懒得浪费时间。
  1.索罗斯跟美国政府有什么利益瓜葛,要替美国出头做好汉?
  2 中国的高房价高涨的原因是什么?即便热钱流进来加速了房产泡沫,那也只能说明资本逐利,而造成房产泡沫的原因还是国内的金融和土地垄断供应,给了热钱这种获利的空间而已。
  3 美国工会在欧洲的成功渗透,以人权、工人权益为口号的工会联盟——完全不知道什么意思?工会不一向是资方的谈判对手吗,本来代表工人利益的工会跨国活动为了国家利益服务了?这还是工会吗?
  4 欧洲是否选择紧缩还不确定,但如果欧洲紧缩限制了中国对欧出口,那也是欧盟对前一轮扩张政策的反应,难道人家快破产了还要拼命进口消费吗?
  5 伊朗制裁方案中国投入赞成票
  6 日本政坛事件未必没有太平舰的后续引起冲绳美军基地政策变化的因素,这个事情怪谁呢?
  7 “允许进出口企业可以留存外汇”的政策出台,一般而言是为了延缓升值压力,这个政策更多的应该是为了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而做的准备。
  8 美元强势反弹开始后,道琼斯指数就一片惨淡,最近美元指数回落后道指才有了些反弹,这说明市场对美元强势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是作负面评价的,不知道美国现在搞强势美元对自己国家有什么利益可言?
  9 美国金融机构和华盛顿的蜜月期随着高盛被起诉、巴菲特被国会传唤、穆迪被调查,已然结束,“沃尔克法则”的实施逐渐会脱离这些年美国对金融业的过于依赖,这对整个世界,算是好事。

 

作者:mythe12 回复日期:2010-06-16 15:27:10 

 

  决定劳动工资的因素有哪些?
  一、根据古典经济理论,决定劳动者最低工资的是维持生活的最低成本
  随着资产和物价的节节上升,维持劳动者生存下去的成本也在上升,这是推动工资必须上涨的最刚性要求,不如此劳动者将无法生存下去以提供劳动力。
  二 劳动力供需关系
  供给方面:劳工不足揭示了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劳动者供应比较需求不足),当然,现在的拐点更可能只是部分劳动力因为工资低而造成的有效激励不足,而退出劳动力大军而出现的。随工资上升有可能重新回到劳工队伍。
  需求方面:世界工厂的地位已经达到巅峰,随着世界市场进入收缩时期,需求很可能不再增长。
  供需关系目前有利于劳工,但考虑到竞争国家劳动力价格(印度据说900元月薪),如果发生加工业大转移的情况,供需关系也有发生逆转的可能。
  三 劳资博弈
  企业是什么?是一种“通过为社会创造价值从而获取利润回报”的组织,它是劳资双方的平台,资方获取资本利润并承担风险,劳方提供劳动力获取劳动工资,一切分配产生的前提是企业要有利润或有利润前景,这种平台越多,提供的就业岗位越多,对劳动者越有利,劳动者和资方存在工资的利益冲突,但这个是基于利润实现后分配格局的博弈,不是零和博弈,使用的是谈判的原则”在达成交易的前提下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而不是斗争的原则,鱼死网破之类,说到底如果企业平台不存在了,资本者还能跑别的地方再来或者做食利者和消费者,劳动者受到的伤害才是最大。
  FOXCONN的事情不再浪费口水了,对照统计数字的目的是尽可能减少情绪化因素。程序正义大过结果正义,其对于弱势阶层的保护甚至在对强势阶层的保护之上,举例来说,排队上车,是一个基于先来后到规则形成的程序,现实中有的老人挤车的精神甚至在年轻人之上,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原因,是排队的程序破坏后还有个尊老的伦理规则在起作用,如果这个规则再被破坏,最后受到伤害的又会是谁?  98年大下岗后国企出来的劳动力以及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在外贸热和外企投资以及民企发展的环境下,得到了有效缓解,这个过程中资本者不是慈善家,只是为了获利而来,但这个目的不妨碍其解决了劳工就业的问题,而随着资本积累、国际市场份额的提高而企业得到了发展,劳动者无疑在此蛋糕上理应多分得一份,只不过分的过程中,不要忘了守住程序,守住正义的底线,就是对自己最大最长远的利益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