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捕食大型动物视频:陌生人社交拉开沟通水平cha-ju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06:11:40
陌生人社交拉开沟通水平差距

    Schutte, Helmut和 Deanna Ciarlante曾经在他们的著作《Consumer Behaviour in Asia》中以亚洲人和美国人为例概括了东西方人际网络结构的差异特点:美国人的私人社交圈较小,但是公共社交圈较大,而且往往有明显的分界,比如童年好友、同学、亲戚朋友和同事等基本上属于不同的沟通和交往的对象;而亚洲人的私人社交圈较大,但是公共社交圈较小,而且圈内的朋友没有明显的分界。由零点调查&指标数据编制发布了《零点中国居民沟通指数2005年度报告》指出:中国人的社交半径较小,人际交往呈现出显著的“亲缘社交”的特点,与陌生人的沟通能力相对较弱。

 

    “亲缘社交”难以突破:经济支持价值仅次于情感沟通

    在中国人的人际网络中,亲属圈、同事圈、同学圈和社交圈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人际交往功能圈。通过对其广度(人数)、强度(交往的频繁程度)、深度(心理依赖度、亲近感)以及社会职能方面的研究发现,亲缘关系在中国人际交往生活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呈现“熟人社交”的特点,对“陌生人”的社交圈利用不足,目前还很难突破“亲缘社交”的局限。

    从沟通规模看,亲戚圈的规模最大(平均15人),占人际网络规模的33%,社交圈规模略小(14人),占31%;从沟通频率看,中国人交往最频繁的是亲戚圈,77.9%的人表示他们跟亲戚的联系较为紧密,与同事圈的交往次之(61.8%),社交圈最弱(48.3%);从沟通深度看,人们最依赖和亲近感最强的也是亲戚圈,近90%的人表示对亲戚感觉比较或非常亲近,同学圈和同事圈次之,对社交圈的心理依赖度最低。

    亲戚圈在中国人生活各方面都承担多种重要的功能,社会职能最强。具体来说,在沟通情感(64.1%)、获取经济利益(52.8%)和事业发展(42.1%)方面均明显高于其他职能圈,这说明中国人的亲戚圈不仅承载了重要的情感交流功能,以亲情为基础的事业扶持及经济方面的利益支持也是其重要的价值所在。与亲戚圈相比,其他三个功能圈的社会职能相对较弱。同学圈主要用于交流信息(24.1%),而同事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事业发展上(24.2%),社交圈在中国人生活中的社会职能较弱,但在交流信息方面(17.9%)的作用较大。这也体现出中国居民“熟人社交”的特点,对相对“陌生”的社交圈利用不足。可见在中国人目前的人际网络结构中,社交圈的大小和由亲缘关系决定的亲戚圈大小并没有明显的区别。

    “内外有别”——“外圈”社交拉开沟通能力差距

    为了更好的将中国人的人际交往图谱做一个量化的展示,在本次研究中按照由近及疏的不同程度划分出中国人的“近圈”、“中圈”和“外圈”三个不同层次的交往圈。报告显示,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明确区分“自己人”和“外人”。内圈是中国人人际交往的核心,中国人对内圈的心理依赖度、亲近感和信任程度较强。

    而从来源上看,亲戚/恋人(97.19%)是中国人内圈人际网络中最主要的来源,其次分别为同学老师(45.87%)、邻居(44.05%),同事(30.58%)及朋友的朋友(22.62%)。值得关注的是,通过工作往来结识的朋友以及网络认识的人也开始小比例地进入内圈(分别为6.9%和0.78%),说明中国人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开放性越来越强。外圈的来源构成比较分散,各种群体所占的比重也相对平均,其中“朋友的朋友”选择率最高(50.64%)。通过研究发现,这三种人际交往圈的来源主要集中在4-5种群体上,不同圈子中群体来源的同质性非常强。

    从社交半径大小来看,中国居民的总体社交半径为84人,其中内圈为15人,中圈29人,外圈是40人,三个社交层次的半径差距有限。这表明总体而言人们的社交广度还比较有限,在亲近程度不同的网络中并没有突破性的变化。所以总体上看中国人的人际交往表现出“小圈、同质”的特征。

    在研究中还发现,高、中、低三大沟通水平群体的社交半径长短很大差别。低级沟通水平群体的人际交往外圈人数比中圈还少,而高级沟通水平群体的外圈人数高达114人,是内圈人数的5.4倍。可见沟通活动能力越强的群体社交半径越大,特别是外圈的规模越大。

    人际开拓增量较小,高沟通水平群体更擅长“陌生人社交”

    在研究中,我们采用“最近一个月内新结识的人数”来反映个体人际网络的开拓能力。调查表明,中国居民人际网络开拓增量较小,在最近一个月内平均结识3个新人。具体来说,将近半数(46.47%)的中国居民在过去一个月内没有结识新的朋友,将近三成的居民(28.25%)在过去一个月内新结识的人数少于3人,在过去一个月内新结识的人数在4人以上的比例很小,不到14%。

    同时,不同沟通水平群体人际交往能力的差别很大。高级沟通群体在过去一个月内新认识了6个朋友,人际网络开拓增量是总体水平的两倍;而低级沟通群体只有1个,约为总体水平的三分之一。同时,让不同水平群体按照5级量表对自己与熟人和陌生人的交往能力打分发现,高级沟通水平群体相对于低级沟通水平群体在陌生人面前显然表现出更多的自信和沟通能力(3.77分)。

    人际沟通视野较窄,对熟人信息和私密性话题最感兴趣

    沟通内容的丰富性作为社交参与的又一衡量要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个体沟通水平的高低。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居民日常谈论的话题范围很窄,仅涉及到2.6个话题,沟通内容丰富性得分(51.09分)明显低于总体得分(66.84分)。

    从具体的内容来看,人们最常谈论的五大话题是“身边的人或事”(62.43%)、“生活信息”(55.35%)、“社会新闻”(41.75%)、“奇闻轶事”(21.02%)和“时事政治”(18.44%)。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人对情感、收入等较为私密的话题谈论的也较多(17.4%)。由此可看出,中国人日常沟通主题,仍停留在与自身或是所处社会和政治环境紧密相关的信息,对个人信息和私密性话题兴趣度高,对音乐、体育、科技、财经等方面的关注度相对较低。

    对中国居民日常沟通主题的研究使我们发现,女性群体甚至对私人话题更感兴趣,“情感收入等私密的话题”也成为女性日常沟通的五大主题之一,但高学历的年轻人对“音乐/娱乐”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另外,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明确区分“自己人”和“外人”,跟内圈中的“自己人”会谈论家庭矛盾和收入等较为私密的话题,而与外圈朋友大多谈论兴趣相关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