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新天地有屈臣氏么:坚持与顺应的断想----人生感悟7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22:25:30

坚持与顺应的断想----人生感悟75

(2009-07-07 12:53:11)

当前是一个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社会,人们大多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如何能在纷纭杂乱中保持自己的操守呢?

有智者竟说:现在和领导一起干一百件好事不如和领导一起干一件坏事。

就连说真话、说假话还是说言不由衷的话对人来说也是一种考验。

在这里,我不由得想起鲁迅野草集中《立论》文章:我梦见自己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一家人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到一点好兆头。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到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我愿意既不谎人,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啊,您瞧!多么......。啊唷!哈哈!......’”    

鲁迅先生对时弊的针贬,既让你感受到讲真话后脊梁骨透着的凉气,也让你感受到讲真话所带来的烦恼和所付出的代价。

我们既不想说假话,又不想遭到合力的痛打,鲁迅先生的所言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但现实生活中我们究竟是随波逐流还是桀骜不驯、是阿谀谄媚还是特立独行、是坚持还是顺应,的确非常难以把握。

庄子说:“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一个人外在的形体上,要去迁就,大家怎么做的时候,你也跟着做就是了,不要从一开始拍案而起,特立独行,掉头就走。因为这样你很快就会被排斥了。一个人应该心莫若和,把心放宽和一点,宽和而清明地去看待这一切。但是做到这两点还不够,这两点也可能还有患,庄子特别提醒大家一个分寸问题,叫做就不欲入,和不欲出。一个人可以在表面上迁就,但是迁就得不欲入,就是不要过分地陷进去,一个人心里要宽和,不要表现得太明显。一个人表现出太多的宽和,你就可能会在这里面开始博取名声,为妖为孽,最后助纣为虐,陷入一场混乱。所以,外在可以随和,内心也可以宽容,但这一切都是有节制的。这种节制,就是庄子所说的“外”。一个人可以做到外化,就外化是就规则,而内心一定要有分寸。没有分寸,没有定力的人,外在也是做不好这一切的。

庄子的人生价值观是外化内不化。这是什么意思呢?内不化就是不要受变化万千的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在我们的内心有所坚持,否则我们将被纷繁复杂的社会所左右,而丧失了自我。那么,何为外化?外化就是对于外在的社会环境要通达顺应,否则将无法在社会中安身立命。

《庄子》里面所提倡的外化内不化,也就是是指一个人在外在的生存中,在一个社会上,顺应规则,与人交往,遵从法度,这一切都可以做外化的东西。也就是一个人在表面上可以非常随和,一切都可以放下来与人融通,这就是一种化境。但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他自已,有他独特的价值观,有一个人的风格,有一个人内心的秉持,就在于他的内心是不是真正有他的不化,也就是说生命要有所坚持,而生存可以随遇而安

庄子提出的外化而内不化,把我们的心灵逐渐腾空,把我们心中的各种杂念排除,让我们的心底真正能够有所秉持,而在外在小心谨慎,行莫若就,心莫若和。本着内心的宽容和洞察的清明,在外在上随遇而安,不与世争。这样的话,我们会把每一个当下活得更好,会把人生的整个流光以一种从容的姿态安详走过,少了很多的纷争,少了很多的矛盾,最后,获得一个圆融的,合乎道的,合乎天地自然的,自己的生命境界。

周恩来就是外化而内不化的典范,是顺应与坚持的典范。而彭德怀只懂得坚持,不懂得顺应,因而命运是凄惨的。顺应与坚持充满了辩证法。

有人骂周恩来为老滑头,认为他为虎作伥,其实说明了他们的无知与浅薄。

周公在文革那样的纷纭杂乱的政治斗争中能处变不惊,不看重功名利禄、不看重权势、从不主动构陷别人的罪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设法保护每一个同志。

他默默无闻地做着每一件善事,并不图什么个人回报,他才是惊天地、泣鬼神、空前绝后的圣人。

周冷眼看世界,外表做一些适当的顺应,但始终保持内心的安定,在内心坚持自己的操守,默默地期待光明的一天的到来。

周恩来是一本我们永远读不完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