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杀102种子:孟子的价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21:15:52
    孔子有诸多学生,古代读书人也自称“孔门弟子”。但其学生儒学影响可与孔子相提并论者,唯孟子一人。孟子又称“亚圣”,其学术与孔子思想合称“孔孟之道”。

 

    孟子名轲,邹国人,其祖先来自鲁国,后家道中落,才落魄到邹国。孟子幼年住在坟地附近,当地有埋死人习俗,孟子调皮,好模仿,孟母怕“近墨者黑”,迁居至集镇;孟子又学商贩叫卖,孟母又迁居至学校附近,让儿子耳濡目染读书氛围。小孩子读书时好玩耍,孟母很生气,把织好的布剪了,孟子吓坏了,孟母这才说:“布是一线一线织来的,学问是一点一滴积累的,你贪玩就如自剪织好的布。”从此,孟子发奋苦读诗书经典,拜孔子之孙孔伋为师,后博学而成才。

 

    孟子口才特好,二十多岁开始讲学,他又擅长雄辩,“从者数百人”。孟子讲课深入浅出,如揠苗助长、齐人乞墦、舍生求义之事,都讲得形象而精辟。

 

    孟子写文章气势充沛、感情浓烈。他在游历齐、滕、魏、宋、鲁等国时,还敢于用纵横家与雄辩家的气概,与操纵生杀之权的君王辩论,比如孟子对齐宣王、梁惠王、滕文公等国君宣传“以德服人”的“仁政”,他主张“井田制”,让百姓有“恒产”,还提出了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单就这两点,就非常了不起,生动反映了孟子民本思想的进步性。

 

    孟子周游列国,他反对非正义的战争,倡导“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人要保持人性的善良,应修身,他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我就舍弃鱼而要熊掌,因为熊掌比鱼重要。同样,生命与道义也是我想得到的,但两者不能兼得,那我就“舍生而求义”。

 

    孟子认为一个人要达到这种境界,要作艰苦的修炼,“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他苦修的过程中,孟子坚持两点,一是“寡欲”,把人的欲望限制在最小的范围中;二是养“浩然之气”。孟子这些观点并不能解决奴隶制社会的矛盾冲突,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统治阶级贪得无厌的物质欲望。孟子的一生,则做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

 

    孟子的雄辩有点咄咄逼人,但他并不伶牙俐齿,他很善于讲道理,说话与作文都很有逻辑性,他敢于在争权夺利的战国时代,宣传“仁政”,委实有勇气。可惜他的学说没有为诸侯们所重视。孟子到60多岁后结束游说,返回故乡邹国,用其余力传播教育,并由其学生写成《孟子》一书,其文辛辣幽默而议论风发,在思想性与文学性上都属一流。“寡欲”的孟子活了84岁,在当时实属高龄长寿者。

 

    孟子的民本思想,为秦始皇所厌而毁之。自汉至南北朝,孟子一直受冷落。唐代宗执政,《孟子》才列入儒家经典,北宋王安石第一次把《孟子》与《论语》并列,南宋时,《孟子》列入“四书”,他成为“亚圣”。明朱元璋因独裁再毁孟子,但孟子的民本思想仍影响着明清学术界,其学说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地位是不可低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