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兄弟中国好声音:肃南县康乐乡放映员兰卫兵的故事-肃南县|康乐乡|放映员|兰卫兵故事-每日甘肃-甘肃日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7:39:12

肃南县康乐乡放映员兰卫兵的故事

作者: 稿源: 甘肃日报  2011-03-08 00:05

  一个人的“牧区放映队”

  本报记者张学明

  24年,他肩扛、牛驮、车拉,带着放映设备,跋涉在深山牧区,为牧民送去“精神食粮”,把自己的情撒在了牧区的山山水水,也把自己的心融入草原之中。在牧民的欢声笑语里,在放映机闪烁的灯光中,追寻着自己的梦——牧民们亲切地称他是“牛背放映队”“大山深处的文明使者”。

  他,就是肃南县康乐乡裕固族放映员兰卫兵。

  ——题记

  踏上“牛背放映”之路

  从肃南县城出发,驱车90多公里,沿着牛毛山崎岖的山路,来到一个叫车窝子的地方。在这里,记者见到了兰卫兵。

  眼前这位裕固族汉子清瘦、苍老,两条腿像弓一样向外撇开,走路一跛一跛的,酱红色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风霜。40多岁的人看上去像50开外。

  这就是那个在大山里默默行走了24年的人吗?

  这就是那个24年里,赶着牦牛,驮着机器,为深山里的牧民无私放映电影的人吗?

  这就是那个为了一个简单而又崇高的使命,在大山草原之上穷尽青春年华的人吗?

  握着他黝黑粗大的双手,记者一时语塞。

  兰卫兵话不多,但句句情真意切。他说,放了这么多年电影,舍不下,也离不开,“每次放映看到牧民那高兴劲,我心里舒坦。”

  兰卫兵所在的康乐乡巴音村位于肃南县城以东,这里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南部拉盖梁将全村隔为前山和后山,前山较平缓,后山陡峭,平均海拔2625米左右。就在这个山连着山的地方,散居着裕固、藏、汉等7个民族千余户农牧民。

  上世纪80年代,电视在牧区还没有普及,牧民的文化生活匮乏,电影成了牧民最重要的“文化大餐”。1986年,兰卫兵从部队复员,出门“长了见识”的他主动请缨,担负起给红石窝村等5个村每村每年放30场电影的任务。从此,这位22岁的裕固族青年,走上了充满艰辛的放映之路。

  5个村每村每年30场,听起来好像不是太难,但在这大山深处,牵着牦牛,背着沉重的机器,趟河、翻山就不那么容易了。就拿红石窝村来说,离兰卫兵的家单程60公里,要过3条河,翻4座山,放一场电影往返就需8天时间。因此,风餐露宿,日晒雨淋就成了家常便饭。

  杨哥、寺大隆等地是肃南最偏远的牧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左右,中间要翻9道大山梁,赶着牦牛得走整整6天才能到,放映一场来回就需十几天。在驮牛难以过去的地方,兰卫兵还得把机器卸下来,用肩挑,用背扛,沿途的艰辛可想而知。

  兰卫兵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泥,饿了几口饼,渴了几口雪,累了就在大树下、草丛里与牦牛为伴。

  多年来的爬冰卧雪,使他的双腿落下了顽疾——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双腿向外撇开,成了典型的“罗圈腿”,原来的大个也变得矮小。

  这些艰辛在兰卫兵看来都不是最苦的,最苦的是孤独和寂寞。在放映路上,几天见不到一个人,特别是到了晚上,大山里静得可怕,他能听到的只有风声、水声和不时的马鸣狼嚎。

  金子般的心,换来金子般的情

  如果是为了生计,兰卫兵早都坚持不住了。让他坚持整整24个年头的,是牧民的笑脸给他带来的那种幸福!

  有一次,他赶着牦牛,驮着机器,踏着积雪,走了整整两天的山路,来到寺大隆村,为一位从未走出过大山的83岁的裕固族老奶奶放电影。当晚,他一连放了《解放石家庄》、《英雄儿女》等好几部电影,凌晨3时多才放完,老人乐开了怀,一边吩咐家人给兰卫兵包饺子、煮牛肉,一边和他拉家常,全家人一晚上都没睡觉,就像过节似的。

  老人兴奋地说:“我原先只看过几场黑白电影,后来就再也没看过电影,这次算是圆了一个梦。”

  老人的儿子拿出200元钱酬谢兰卫兵,被他婉言谢绝了。临走时,老人全家依依不舍,眼中噙满了泪水。

  兰卫兵很感动:“虽然路难走,困难多,但每次看到深山里的乡亲像过节一样高兴,所有的苦和累就烟消云散了。”

  在红石窝牛毛山红西路军纪念碑附近,有一个叫夹鸡尔的地方,冬天只住着一户牧民,但是每次轮放电影时,兰卫兵都要专门去给他一家放映,年年如此,一次也没有漏掉过。为此,户主安玉林十分感激,把他当做了最尊贵的客人。

  有一年冬天,一位牧民要娶媳妇,邀请兰卫兵放电影助兴。然而,就在兰卫兵赶往这位牧民家途中,下起了鹅毛大雪,道路被盖住了,天色一点点暗下来,赶了一天山路的兰卫兵迷了路,又饿、又渴、又冻,他坚持着一步步往前赶,直到牧民们在风雪中找到他,才顺利到达放映点,给一对新人送去珍贵、特殊的新婚贺礼。

  一颗金子般的心,换来金子般的情。沿途的牧民都把兰卫兵当成亲人,每当他要来放映,许多人都等在路边,骑马的,骑摩托车的,十里八乡的牧民都从五六公里远的地方赶来。放映结束,牧民们总要拉着兰卫兵到家里喝茶吃饭,走时,他的口袋总会塞满鸡蛋、水果等。

  对此,牧民张成最清楚不过:“他是个热心肠,这么多年,不管路多远,无论下雨下雪,他都风雨无阻,放一场才两块钱,可他从来都没有耽误过放映,不容易啊!他真是我们离不开的人!”

  的确,因为兰卫兵的无私付出,山区的牧民不仅收获了快乐,也在银幕上了解了山外的世界。

  “只要我还能走,就一定要干下去!”

  在一次放映途中,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个不停,兰卫兵赶着牦牛走在一个名叫地崖岵的地方,那里路面崎岖不平,十分陡峭。正走着的时候,突然头顶上方滚下一块石头,其中驮着放映机的一头牦牛受到惊吓,朝山坡下滚了200多米。兰卫兵一下子惊呆了,半天才反应过来,“哎呀,我的机器啊!”他连滚带爬跑到牛跟前,牦牛受伤了,机器也摔碎了,兰卫兵坐在雪地上失声痛哭!牧民还眼睁睁地等着他去放电影呢,而自己却把机子砸了,他恨不得扇自己几个嘴巴子。他小心翼翼地将地上的机器碎片包好,赶着牦牛无功而返。回家后几天吃不香、睡不好,寝食难安,乡上领导知道后,对他说:“小伙子,不要伤心,只要人没事就好,乡上给你买新的!”

  乡政府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拿出2000元,兰卫兵又向邻居们借了800元,买了一台新的放映机,心才安了下来。而那台摔坏的放映机,至今还在兰卫兵家保存着。“现在,来看电影的人少了,有时候放到最后,就剩我一个人看了。”兰卫兵说。

  一旁的肃南县电影公司经理郝幸福介绍说:“前些年,县上实现了‘村村通’,电视慢慢普及了。最多的时候全县72个放映队,走的走,散的散,剩下的9个队大都处于半停顿状态。当时也有人劝兰卫兵别干了,还不如出去打工,可是他还是坚持下来了。”

  兰卫兵点上一根烟,淡淡地说;“我是和电影结了缘,苦点,累点,亏点也没有啥。我们生在草原上,就得翻山,就得趟河,就得为牧民着想啊!”

  一句话,道出了他与大山、与故乡的深情,道出了他对深山里乡亲们的牵挂,也道出了他对这“牛背放映”事业的挚爱。

  全国电影优秀放映员;“感动张掖”十大骄子;全省农村电影“2131工程”先进个人;牧区普及放映先进工作者……在兰卫兵家那两间低矮的平房里,最醒目的就是这些烫金的荣誉证书。

  有一段时间,兰卫兵最大的心愿是拥有一台数字放映机。

  国家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21世纪每村每月一场电影)后,经省上有关部门授权,全省的电影放映由飞天农村数字电影公司全权负责。

  听到这个消息,兰卫兵来了精神。

  2008年,经县电影公司推荐,兰卫兵一口气与飞天农村数字电影公司签订了7年合同。他缴了8000元的风险抵押金,自筹4000元买了一辆二手吉普车,公司为他提供数字放映机。现在他承担全乡18个村每村每月一场电影的放映任务,每放映一场能领到72元的补助。“现在有了数字放映机,画面清晰,音响效果好,我再加放一些普法、科普、畜牧知识片子,群众爱看着呢。”兰卫兵说。

  有了车,有了数字放映机,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现在承担18个村的放映任务,跑的路更多了,最远的杨哥、寺大隆村去一趟往返300多公里,连油钱都不够,有时候还得倒贴。说到这里,记者才明白兰卫兵所说的“亏点”是什么意思了。“要是按报酬算,还真的不如出去打工。但他爱电影,也放不下山里的乡亲。”郝幸福说。

  对此,兰卫兵也有自己的理解:“公益事业总得有人去干,干了一辈子,那么艰难的日子都过来了,这点困难算什么!只要我还能走,我就一定要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