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家坡709厂:浅谈2010年高考两道古诗词鉴赏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9:04:49

古典诗歌欣赏是语文高考的重要考点,今年安徽卷和全国Ⅰ卷两卷的诗歌字面上没什么太大的障碍,内容都较易理解,题目设置的难度也不大,都是从诗歌的内容和写作技巧上对学生的诗歌欣赏水平进行考查。

安徽卷考题目: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诗歌欣赏题,安徽卷与全国Ⅰ卷都给出了关于诗人或诗歌写作背景的备注,提示或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情感、主题。孟子说“知人论世”,这是我国古典文学欣赏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因此,学生结合备注欣赏诗歌、解答题目就很重要,这其实也是给了学生一把解题的钥匙。本诗的“注”就杜甫写作这首诗的背景作了简要介绍,是理解诗歌的非常重要的信息。

这是一首古体诗。题“岁暮”不仅点明时间,也喻指诗人生命的衰老与落空。“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一叹自己年岁老大,异地漂泊,二叹边乱不断,国事堪忧。一个“还”写出诗人对边患连年的时局无限悲伤、忧愁。三四两句紧承“还用兵”,进一步把边乱写得更加具体、形象。这句写法上值得注意,一是对仗工整,二是角度的变化,一视觉一听觉,三是“犯”、“动”两字突出了边患的急迫、恐怖,四是“烟尘”与“鼓角”代指战火、战争,古诗诗词里大多如此,譬如“汉家烟尘在东北”、“九重城阕烟尘生”、“五更鼓角动天地”、“戍鼓断人行”等。“天地日流血”既是对以上两句的概括与收缩,又是将诗歌内容、思想引向深入,在这样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时刻,可是“朝廷谁请缨”?这时诗人自然联想到自己,诗人早年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壮志、“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情怀,在国家危难、生灵涂炭的时刻,又“济时敢爱死”呢?注意,“敢”在这里是怎敢、何敢、岂敢的意思。 “寂寞壮心惊”!多么惊心动魄、震撼人心的现实。此时的杜甫已进入人生的暮年,“漂泊西南天地间”,孤苦无依,衣食无着,济时报国的理想根本无实现的可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国家一步步走向沉沦。这句也回应首句,首尾圆合。整首诗沿袭了杜甫诗歌一贯的思想情感,感时嗟老,忧国忧民,极沉郁、极悲壮,让读者为之动容,为之扼腕,为之长叹。

再来看试题第一问。“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的理解,可以从诗人他乡漂泊孤独寂寞,时局动乱危艰、生灵涂炭,朝廷无人请缨、政事萧条,诗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这些方面作答。

第二问“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考查的是学生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我认为这首诗的表达技巧可以从下几方面作答:一、三四两句运用对偶,从视觉、听觉两方面烘托、渲染边乱的深重、紧迫,可以想见百姓的疾苦,国运的危急;二、借代手法的运用。“烟尘犯雪岭”结合备注可知战争的烟火已烧到雪岭,同样,“鼓角动江城”的鼓角也代指战争。这是用事物的特点来借代事物本身,其好处就是形象、生动、具体。借代是古诗词欣赏中常用的手法,学生必须掌握。三、“请缨”典故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思想感情,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简单的典故学生必须熟记于心。四、对比手法的运用。一是“天地日流血”艰难的时事与朝廷无人请缨的强烈对比、与自己壮心寂寞的对比,一是朝廷大臣身居高位却无人请缨与自己心怀壮志、却只能寂寞、孤独形成对比,同时自己的年老、漂泊的境况与与报效国家的一颗壮心其实也是一种对比。

全国卷Ⅰ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全国Ⅰ卷有点怪,居然考了刘孝绰的诗歌。看了题目《咏素蝶诗》,便知这是一首咏物诗。题注对刘孝绰的生平、性格作了简要介绍,解题时一定要注意其中的信息。

再看诗歌内容。从字面上说,这首诗歌没有什么难理解的语句。作为一首咏物诗,诗歌一至六句都是在写素蝶的活动。素蝶伴随着蜜蜂在绿蕙草间飞舞,为躲避黄雀的袭击,它们又隐藏于青薇里;春日映照下,它们从花间突然竟相飞起,风儿吹来,它们又瞬间一起回到草树里。五六句是一至四句的概括。“参差”,形容素蝶在树叶间飞来飞去的样子。这两句是说它们每天或出没于花丛之中,或在飞舞在绿叶之间。“绕”、“隐”、“出没”、“参差”形容素蝶的飞舞准确、生动,“忽”、“乍”两字又情态毕现。七八两句借素蝶的心愿,表达情感,“芳华”即芳花。美丽的花儿,美好的绿树,希望能永远与你们相依相伴在一起。

咏物诗在写作上往往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譬如杜甫的《房兵曹胡马》、《画鹰》、《孤餍》,李商隐的《流莺》,王维的《早雁》等,这是解这类题目的一个思考方向、解题方法。一至六句写素蝶的活动,六句诗六个画面。在春天里,它们映着温和的阳光,乘着和煦的春风,随蜂儿在青草、花丛间飞舞,时而纷纷飞起,时而又共同飘荡归去。这些描写给我们的感觉是,素蝶生活的环境是美好的,它们是自由的、快乐的,当然同时它们也要时时堤防黄雀的袭击。读到这里,如果联系刘孝绰的生平,“他恃才傲骨物,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就不难看出素蝶的生活里面,有着诗人自己的影子。他热爱、依恋美好的事物,渴望、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尤其后两句借素蝶之口写自己的志愿,表达对美好的事物、生活的向往、热爱。然而 “他恃才傲物”,生活中、仕途上就不免常常遭到别人的忌恨、攻击。

再来看考试题目的设计。第(1)题从诗歌内容设问,较简单,第(2)题问的是诗歌的主题及主题的表现方法。表现方法简单,关于诗歌的含意,给出的参考答案是:“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这样的理解我认为有点勉强,更可能的答案应该是诗歌借素蝶的活动、意愿,表现诗人了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的热爱、追求,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渴慕,同时,也有对恶意的攻击、诽谤、陷害的害怕与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