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县九顶山旅游攻略:肖鹰答记者:为什么不开博客评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0:47:09

肖鹰答记者:为什么不开博客评论

( 

肖鹰:我理性,我表达

――答某刊记者(未刊稿)

 

  

为什么不开博客评论?一句话,我担心自己害网瘾,所以关闭评论!

    

   某刊记者:你的博客首页公告说:“倡导低碳写作,本博不开评论。”有意思的是,你作为一个“大无畏”的文化批评者,却将自己博客的评论功能永远关闭,你也是怕别人拍砖吗?

 

肖鹰:我要怕拍砖,文章就不这么写了。实际上,我近年的许多文化批评文章,写之前就是注定要被拍砖的,在批评某些人物时,甚至还有朋友提醒我要小心小命呢,但我无需畏惧。要命都不怕,我还怕拍砖?

我不开博客评论,原因在于我对博客评论的看法。我们现在的博客评论,无论是否需要登录,实质上大多是匿名的,由于滥用匿名权利,恶语相向在博客评论中就成了“天经地义”,因此凡是热点话题的博客评论常常是网友谩骂群殴的战场。

认真讲,我是赞成网络匿名表达和批评的。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对惧于某些社会压力和可能的伤害,不愿实名表达的弱势网友,网络提供匿名表达空间,是保护弱势网友言论自由的应有之义。但是,很可惜,现在不少网友将匿名表达变成了无底线和不负责任的“攻击强势”,“我匿名,我强大;我谩骂,我王霸”,这不仅伤害网络文明,也伤害了合理使用匿名表达、作负责任批评的匿名网友的合法权益。这是我不愿看到的。

坦白讲,我不开评论,还有一个非常个人的原因。作为一个文化批评学者,我生性特别好奇“恶”的认知,越是恶劣,我越好奇。如果我开评论,我不太会关注称赞我的言论,却特别有兴趣欣赏、品评那些谩骂,企图了解谩骂者的品性、趣味和见识,还有谩骂的技巧……但我看到的谩骂都是毫无技术含量的“高碳低智作业”――这很打击我对“网骂”的好奇心,但我的好奇心就是打不灭。

为什么不开评论?一句话,我担心自己害网瘾,所以关闭评论!

 

   某刊记者:前几天,你和马未都针对“睾丸”辩论上了,谈古希腊艺术,你一个专业的对一个业余的,这不是太较真了吗?

 

  肖鹰:马未都那篇关于希腊艺术的博文推到门户首页,看了标题,我想看看一个收藏家是如何谈希腊艺术细节的,本心是取经学习。看完文章后,我认为,马未都作为一个收藏家,注重细节,很敏感,值得学习;但他的文章在概括表达对古希腊艺术的理解时,有明显错误,原因是他对古希腊艺术史及其文化精神不了解。

  马未都的博客是“名博”,影响广大,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在艺术史专业问题上向普通读者作点澄清,以免遗误大家。如果马未都没有“著名收藏家”的头衔,他的博客没有广大影响,我也许不会撰文驳难。

  也可以说,我文章的主旨不在于辩驳马未都原文的是非,只是借题发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谈我对古希腊艺术的认知。

 

  某刊记者:后来为什么没有辩论下去?

 

  肖鹰:这隔行如隔山,马未都的原文和回应文章都在争辩“睾丸的左低右高”。我跟他谈艺术,他跟我谈睾丸,这怎么扯下去呢?

 

  某刊记者:你只是在学术上较真吗?

 

  肖鹰:学术是天下的公器,身为学者当然不可疏忽轻狂以待。不过,在生活中,我不这样。也许你想不到,玩起来,我从来都比我的学生更会“闹”――属于不可救药的“老夫少年狂”。

 

  某刊记者:这么喜欢热闹,你应该是个很感性的人。

 

  肖鹰:生活中我非常感性,甚至有点贾宝玉“无故寻愁觅恨”的病症,不然我也不会研究美学。但是,因为我是一个学者,不管我本性如何,正式面对公众,我必须理性表达,因为我无法缷掉一个学者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某刊记者:你这次“炮轰春晚”,据说有人专门写批评文章提醒你“文艺批评除了大声说还要好好说”。

 

  肖鹰:我对此提醒的回答是:如果你只想做个好人,就不要打算进入地狱。因为批评就是针对错误、甚至邪恶发言,你怎么扮演一个好好先生?

具体怎样批评,有多种因素决定,既牵涉到批评者,也牵涉到批评对象。在面向社会的公开批评中,我选择的对象都是我认为应当旗帜鲜明、严厉批评的对象。比如春晚导演,比如赵本山他们这些人,多年以来,各界人士奉献给他们的善言好语还少吗?他们不仅早已听不进批评建议了,在春晚舞台上,我行我素,而且还仗势欺人,强奸民意,如何对他们“好好说”?

在文革时期,我们这代人可读的书,极其少,鲁迅可以读,我读鲁迅最多,他对我影响很深,我从他身上学到了骨气,锐利,担当。套用一句时话,这都是鲁迅惹的祸。

 

  某刊记者:现在有批评你的人说,肖鹰爱凑热闹,哪热往哪扑。是这样的吗?

 

  肖鹰:说“哪热往哪扑”,是过高估计我的批评能力和热情了。如果真这样,现在每天都有热点爆发,我都扑上去,我岂不早就粉身碎骨了啊!

  现在热点太多了,我觉得一个清醒的学者,一个负责任的批评学者,他必须通过排斥热点,才能找到他有权利发言的话题。

  我对于批评对象(或话题)的选择,有三个原则:有价值的、有能力的、有兴趣的。只有满足这三点,我才会发言,因为我的发言才可能有价值。

  现在有很多社会问题,其中不少意义重大,关系到国计民生,不是我不关注,但是我没有能力发言;文艺领域,也有很多热点,我有能力说话,但我也不发言,因为我没有兴趣。我坚持认为,批评,对于批评者和批评对象,都是严肃的事业。

  没有原则,见热点就扑上去,我真没有这样的“献身精神”。我的批评不留情面,但我只作为一个有限制的文化批评学者发言。

 

某刊记者:肖教授,你现在媒体上很火,有人质疑你炒作,想出名。你怎么看待这样的说法。

 

  肖鹰:我的博士论文是《王阳明美学研究》,我35岁读王阳明的书,在学做人的道理上,受到他非常深刻的影响。王阳明说:“吾自南京已前,尚有乡愿意思。在今只信良知真实真非处,更无掩藏卫护,才做得狂者。使天下尽说我行不掩言,吾亦只依良知行。”

  王阳明说这话的时候是52岁。他所谓“乡愿”,就是以世人是非为是非;所谓“狂者”,不管世人眼光,完全按自己的良知本心去行事……他临死的时候,他的学生问他有什么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这种人生境界也是我追求的。虽然我做的事情一定不免有错误,但是我是本着自己的认知和真心去做。我现在做文化批评,是我的本心所使,世人褒贬,我坦然受之,无需辩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