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列车谋杀案:追求“幸福”的“两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03:59:26
一个具有感性色彩的词语——“幸福”,频频出现在参加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的话语中。“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已经成为今年参加“两会”代表委员们的“口头禅”。

“幸福”到底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几十年前,“吃得好、穿得暖”是大多数人的“幸福”追求,如今对于大部分百姓来讲,“有尊严地活着”才是“幸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也在发生着改变。
在我国经济起步的初期,“捉襟见肘”的财政让我们只能以发展为“第一要务”,随着经济的“突飞猛进”,财政“蛋糕”的做大,“幸福”一词逐步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也渐渐走进了各地方政府的施政蓝图中。“幸福指数”的提出,更是把这一“感性”词语变成了一个“理性”指标。对“幸福指数”的追求,已经成为各地方政府努力的方向。
从代表委员们的话语中透露出,提升幸福感最重要的就是让百姓“增收”,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感受“公平”竞争。而一首名为“春天里”的歌曲,也道出了“安全感”是人们的幸福之源。“幼有所学、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没有顾虑的生活才会幸福。而这些都没有离开政府关注的视线。
民生成为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大亮点。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银行董事长闫冰竹在小组讨论中的发言传递出代表委员们的共同心声:这是一篇体察民意、聚焦民生的好报告。
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居民收入预期指标和经济增速预期指标“一升一降”,反映出“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政策导向,而经济增长7%的指标,切实体现了“两个同步”并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要真正地为民实干。
在“两会”召开前夕,温家宝总理与网民在线交流时表示,我国个人所得税薪酬起征点将会提高,这是政府今年给老百姓办的第一件实事。代表委员们对这一举措纷纷“拍手叫好”,认为这将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经济发展最终的落脚点回到了“民生”。今年财政预算拟安排9000亿元的财政赤字,在首次超过10万亿元规模的年度财政支出中,民生支出合计将占中央财政支出的2/3左右,中央转移支付的大部分也将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改善民生将得到实实在在的资金支持。
在这些举措的背后,表明了政府追求百姓“幸福”的脚步正在加快。
但追求不等同于崇拜。在追捧“幸福指数”的同时,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委员、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林贤郁也给我们提了个醒:“要走出GDP神话,也要警惕‘幸福指数’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