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梦家纺价格:谈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07:37:29

浅谈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下面我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谈我在数学课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一、巧设疑问,创设问题情境

思维自疑问和好奇开始,思维始于疑问,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由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充满问题的情境,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认知矛盾,产生问题,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心欲言而不能悱愤境界,这样学生的探究意识就会孕育而生。例如,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复习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接着写出一个数36,问这个数和能被3整除吗?再出示31497问学生能被3整除吗?怎样看出来 ?由于受知识迁移的影响,学生认为个位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然后就让学生报个位是369的数字……,通过口算学生发现有的数能被3整除,有的不能被3整除,这样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的境界。接着又出示个位不是369的数字:21451074591572……让学生找能被3整除的数,学生又发现个位是0124578的数有的是3的倍数,有的不是3的倍数,这时追问: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到底是什么呢?这样正反两叩使学生认识到老办法不行,追求新知识的愿望勃然而起。整堂课由于教师善于用问题创设情境,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学得兴趣盎然,不仅掌握了知识,还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提供材料,创设操作情境学生爱动,教师应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创设适当的操作情境,以动启思,以动促思,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由无意到有意让他们能被教学活动所吸引,积极参与主动入境,从而在动手操作中萌发创新欲望,激发探知热情,为新知教学做好必要准备。如在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时,我设计了如下的操作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将课前准备的12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各种不同的长方体,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判断所摆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并分别记下来,利用数方块的方法,求出每个长方体的体积是12立方厘米。再引导学生通过有序观察,寻找规律,让学生自己在动手摆中发现长方体的长、宽、高的连乘和体积的关系,从而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长方体体积=××高。又如在教学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我就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角,自己得出结论。

三.设计游戏,创设游戏情境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如何把学和玩和谐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也是教师要时时考虑的。数学课本中有许多小竞赛、小游戏,合理地运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也可以人目的地设计一些游戏活动。

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课尾我准备了一个将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得数相同的练习,我利用小朋友们喜欢的机器猫来做游戏。我说:“机器猫为大熊、强强、小亮和红红都准备了礼物,谁愿意帮机器猫送礼物?”(礼物上写着乘法算式,人物身上定有加法算式)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做题。这时再配上动画片中的音乐,欢快的音乐一响,学生们更感兴趣了,一节课就在愉快中结束了。

四、巧用故事,创设故事情境

故事是学生最喜爱的文学样式之一,它(尤其是历史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侃学生受到强烈的刺激,而且故事中蕴藏的思想感情能起到教育学生的任用。

如在数学活动课教学高斯求和公式时,我先讲高斯小时候的故事,年纪小小的他做1+2+3+…+98+99+100时不急于盲做,而是努力思考,终于又对又快地算了出来,使老师也十分惊奇。正是因为他从小爱动脑筋,后来成了著名的大数学家,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也要多动脑筋,想一想有什么简便的方法,也做一个聪明的小高斯,沉浸在故事情境中的学生都活跃起来,积极思考,不久也找到了规律。又如在教学圆周率时穿插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不仅让学生加深对圆周率的认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加了民族自豪感。

五.强化交流,创设合作情境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活动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合作情境,建立合作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例如在讲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时,由于这一法则的要点比较多,让学生讨论时不是能用一二个讨论题能解决的,因此教师要设计足量的讨论题,力求全面。这一点内容可设计如下讨论题:(1)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是按什么法则去除?(2)商的小数点如何处理?(3)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怎么办?(4)如果被除数的整数部分不够商1怎么办?(5)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很容易在哪些地方发生差错?学生把上面5个讨论题解决了,这一计算法则也就理解了。又如在教学圆周率这一内容时,虽然这是六年级的内容,但是六年级的学生用滚动法绕线法测圆的周长还是有难度的。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通过学生讨论操作,学生掌握了第一手可靠的数据,完成“每个圆的周长大约都是它的直径的几倍多一些”这一讨论题,就没有问题。

六、拓展空间,创设开放情境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发展水平和认识能力等具体情况,设计具有开放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有机会运用一系列思考策略进行活动,巩固和实践相关的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去体验成功,逐步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对学习数学产生浑厚的兴趣。

开放性练习可以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拓宽思路,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中相遇求路程这类题目时,学生解题时容易套用公式:路程=(甲速+乙速)×时间,教师可以适时地安排一个开放性的练习题:甲乙两人同时从对面走来,甲每分走52米,乙每分走48米,两人走了10分,两地相距多少米?很多同学套用公式完成了此题,但有学生发现此题两人行走结果不明确,无法解答。双方争论不休,教师就让学生想象会出现哪些,加上合理的运动结果后再进行解答。于是就出现了三种情况:相遇;未相遇,还相距一段路;相遇后交叉而过,又相距一段路。就这样,开放性的练习,导致了开放性地学习,克服和学生的思维定势,并把数学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培养了学生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走进生活,创设生活情景

关注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如果不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合,就没有现实的感觉,学生也就缺乏学习的动机。必须改变课堂等于教室和、学习资源仅限于书本的观念,随时从学生熟悉的现时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关注的话题,将沸腾的、变幻的生活及时纳入课程和课堂中。要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现实世界贴近,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背景相符,强调对生活的回归,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使知识不再是零散的;孤立的与生活隔离的东西,而是使学生能自己意识到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知识、蕴含知识。总之,要让生活走进课堂,将课堂引向生活,要更多地走向课外、户外,因为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学习的课堂。

例如在教学完轴对称图形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景:让学生联系实践,说说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引导学生发现,我们的教室、课桌、文具盒、钢笔,我们穿的衣服以及正常人的面庞等都是对称图形,他们会惊奇地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呀!学好数学与将来的生产、生活都有着实际意义,真有用啊!使学生产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