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月传奇怎么转生:“中国模式”下的成功之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6 16:14:51
“中国模式”下的成功之道欧阳君山 http://www.gmw.cn 2011-03-04 13:45:19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模式”引起广泛的议论。过去是民族情结稍重甚至被认为偏“左”的学者在议论,比如2008年12月就有一大批学者聚集北京大学召开了一次规模不小的“人民共和国六十年与中国模式”研讨会;而今被认为偏于“右”的学者也开始发声,比如秦晖发表题为《“中国模式”思辨》的文章,据称海内外流传甚广。

  有意思的是,“中国模式”热是从海外进口的,竟然算个舶来品,原本外国学者的“谈资”,最典型的恐怕莫过于美国学者乔舒亚·雷默在2004年新锐出炉的“北京共识”及享誉全球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2009年系统论述的“中国模式”。

  中国知识界一度是不大探讨“中国模式”的,可能有种种原因,但重要的恐怕还是对普世价值的迷思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民族自信心的缺乏。相当一部分学人习惯于“言必称希腊”,如果不是舶来品,首先就看低七分。曾有朋友建议把“注目礼”思想先出口海外而后返销境内,让我心里拔凉拔凉。

  但“中国模式”并没个结果,像学术上大多数问题一样,公说公的中国,婆说婆的模式,缺乏真正的共识,而且几乎是一条也找不到。比如说政府因素的强有力作用,似乎各家各派都不否认,但看法截然相反,或以为是“中国奇迹”的关键,或认为是“左手压自由,右手压福利”的罪魁。

  倒让我想起鲁迅先生一句话:“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2010年10月,有幸到软控股份有限公司调研——这是一家总部设在山东青岛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在橡胶装备业排行榜上,2009年已是中国第一、世界第四——所见所闻,感觉或有助于澄清“中国模式”的某些争论。

  经济增长确实不是唯一的,更远不是最重要的,但如果没有经济增长,甚至即便有经济增长,但伴以社会动乱甚至瓦解,根本不会有“中国模式”的探讨。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一部分意见在讨论“中国模式”时似乎又有意无意地把别的标准过分抬高,出发点非常好,但似乎不太符合近现代以来由西方主导的历史潮流。现实更是十分冷酷,弱国无模式,凡间的一切都围绕成功与强大而转,即便是论民主与自由。

  作为一家企业,软控的成长更快。在公司内部印发的一份材料上,不无感慨地写着:由几间低矮平房到7大园内基地、面积近千亩,仅用10年;同一个50人的项目部门到一个员工6000人的产业集团,仅用10年;由单一产品(小料称量配料系统)到轮胎全生产线所需关键重大装备全覆盖,仅用10年;由100万注册资金到市值逾100亿元,由全球第50名到全球排名第4,仅用10年;以民企身份获国家科技部批准组建行业唯一的国家橡胶轮胎工艺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1个课题级到1个“国家中心”,仅用10年……在当今公司主义的全球化时代,这可能不是最快的企业成长速度,但应该也属于最快的企业成长速度之列。

  成功的原因在哪里呢?就像追思和总结中国奇迹背后的中国模式一样,软控高速成长背后的一般性规律是什么呢?“软控”的名字道破天机,那就是“用软的控制硬的”!软控最初是开发行业应用软件的,但后来发现,仅搞软件难以摆脱被动甚至依附的局面,于是又发展重大基础装备,进而又发展工艺技术,以至最后橡胶全产业链覆盖,真正实现软硬结合,真正做到用软的控制硬的。

  就像剥洋葱,层里有层,软与硬也有相对之分。如果回溯软控用软的控制硬的整个链条,一环扣一环,一环进一环,不难发现,链条的第一环正深深嵌在软控人的脑海,无色,无形,无味,真正是世界上最软的东西,这就是软控的思想及文化——因其至软,所以制硬,按软控自己的表述,这构成整个软控的“源代码”和“核动力”。

  再回溯呢?思想及文化可能包含一大堆观念,有时甚至也构成庞大的体系,软控在论述自己“敏于思”时就讲到“十关系”,那什么是这里面最最软也最最具控制性的呢?有两点是极其鲜明也极其实在的,可概括为“两度”:一者战略高度;一者圆润气度。

  软控在成立之初,就将“推动民族橡胶工业整体技术进步”作为自身的天然责任与历史使命,这就是战略高度,一开始就格局宏大,高瞻远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谁都为利,可什么样的个人或企业能真正赢得大利呢?揽史观今,经验反复表明,不是那些十分“务实”、天天想着钱的人,而是那些天天不想钱、非常“务虚”的人,他们想的是如何为别人和社会谋价值,钱或财富不过是个自然回报。软控如今作为橡机行业的中国第一,不正是对以“推动民族橡胶工业整体技术进步”为使命的回报吗?

  软控对橡胶产业的全链覆盖,这不只是在同行业极其独特,甚至全球独一无二;就是从全部的行业看,也可能极其罕见。这十分典型地反映了软控在市场上的精明,不只是减少外协所固有的依赖和风险,更重要的是大幅提升了橡机行业的“物联”程度。如此精明出自何方呢?应该不是别的,正是“推动民族橡胶工业整体技术进步”的使命感。流见动不动鼓吹人要精明,事实上,只有高明,才能精明,才有精明——一个人如果不能算大账,又怎么可能会算小账呢?

  仅有战略高度还不够,因为高瞻远瞩也可能流于好高骛远,这就需要脚踏实地。何谓脚踏实地?平常说脚踏实地多虚,没扣点,对高远者而言,最重要的脚踏实地就是处理好与周边人甚至环境的关系,能够让自己的高远获得别人的追随,甚至整个环境一起追随。软控在这一点上尤为出色,提出自己独特的“论新十大关系”,表现出深厚的圆润气度。一个人之所以圆润,是因为他在考虑自己的利益时总是充分考虑到对方,甚至首先考虑对方,所以他总是洋溢爱心,能够从容不迫,天长日久,自然圆而润之。

  “软控人的私事就是公司最大的事!”这是不是有点反动?由于人本管理理念的流行,不少公司都提倡以人为本,但似乎多是“卫生口罩——嘴上一套”,真正落实者少。软控不仅公开“标榜”软控人的私事就是公司最大的事,而且以制度落实之,建立起强大的人力资源部,尽可能了解每位员工的家庭情况。确实难能可贵,最深刻地反映了软控对人性的洞察和驾驭。员工能有多少私事呢?一旦处理好私事,员工不更加热情地投入工作吗?软控内部统计显示,85%的员工用于工作的时间远超过8小时。再次印证:只有高明,才能精明,才有精明!

  一者战略高度,一者圆润气度,这就是软控之所以走向成功最根本的“源代码”。应该说,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走向成功最根本的“核动力”。不是说软控一家民营企业就能够反映或代表整个中国,而是这两点确实典型地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战略高度反映中国人看问题讲整体、看全局,圆润气度反映中国人办事情讲辩证、讲融合。

  “中国模式”远没有定型,中国的问题甚至也不比成就小,近乎疯狂的道德堕落,近乎天堑的贫富分化,极其严重的贪污腐败,极其严重的生态破坏,时不时冒出的群体性事件更是让整个社会心惊胆战,巨大的房地产泡沫也让不少人担心中国会不会重蹈日本之覆辙!但基于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特点,可相信中国可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尤其讲辩证、互动、融合与统一的太极思维,会很容易让中国随时调整自己,每有问题都能找均衡而非激进的道路。软控董事长袁仲雪有句非常朴素的话:“人心都是互换的!”一念及此,还会有什么关系摆不平么?在“中国模式”的论述中,也近乎可找到一点共识,那就是学者们普遍提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增量渐进,这不正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紧密相关吗?

  站在软控自主研发的三鼓成型机前,聆听袁仲雪对软控充满激情的讲解,想起李光耀爱说的一句话:“欧洲人、美国人、日本人能做到的,中国人都能做到,而且可能做得更好。”也想起美国最负盛名的汉学家费正清的说法:“中国既然有独一无二的过去,亦必将有独一无二的未来。”